马克思原理期末考试题目

更新时间:2024-03-28 13: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人类进人 21 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 A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在 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C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的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B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11.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

12.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B A.费尔巴哈 B.傅立叶 C.欧文 D.圣西门

1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D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4.“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1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C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7.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经历过( )D

A.14 世纪末至巧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 30 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18.下列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 A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19.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A.十六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B.十九世纪初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十七世纪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

20.下列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D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21.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 B A.培根、休谟 B.黑格尔、费尔巴哈 C.柏拉图、康德 D.笛卡尔、黑格尔

2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A A.亚当 · 斯密、大卫 · 李嘉图 B.大卫 · 李嘉图、休谟 C.马尔萨斯、西斯蒙 D.萨伊、亚当 · 斯密

23.下列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D A.昂利 · 圣西门 B.沙尔 · 傅立叶 C.罗伯特 · 欧文 D.托马斯 · 莫尔

2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D

A.辩证法和劳动价值论 B.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 C.唯物史观和辩证法 D.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

25.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科学性 C.阶级性 D.斗争性

26.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A.辩证法 B.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27.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A.彻底的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2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30.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3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 A A.阶级性、实践性 B.实践性、客观性

C.客观性、人民性 D.人民性、实践性

32.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1.哲学是( C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 )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C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D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C )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D )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D )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C ) A.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

B.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变化 C.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 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10.“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A )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 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 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

11.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D )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12.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B )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13.哲学基本问题是 ( B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14.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16,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 ( A )

) ( C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17.科学证明,人脑是 ( C )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18,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D ) A、否认物质的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9,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 C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2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 D )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21.假象是指( C )

A. 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 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 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D. 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22.2006年夏天,重庆市渝西地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和高温。为防止旱情的加剧,万州区人工防雹增雨指挥部时刻保持临战状

态,维护好设备,以便抓住一切可以作业的时机“向天要雨”。抓住时机“向天要雨”说明( D ) A、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巨大的

B、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制约 D、人们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3.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 C )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24.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B )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不顺利和显著 2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6.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27、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2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29、相对静止是指(C )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30、时间和空间是(C )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3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2、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33、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34、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 )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35、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有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D ) A、较差的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3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37.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B )

A、客观性 B、实践性 C、历史性 D、社会性 38.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D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指( D )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4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D ) A、涨潮和退潮 B、日蚀和月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 4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C ) A、运动的 B、发展的 C、实践的 D、矛盾的 4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C )

A、人们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 4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A ) A、对立统一规律 B、普通联系规律 C、永恒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44.科学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它的生命力在于( A ) A、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B、认真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 C、善于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 D、科学家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

45、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B ) A、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B、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4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D、激变论的观点

47、私人购车的增多,带动了中国汽车制造业、钢铁工业、石油工业、修车业、洗车业等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B )

A、一果多因 B、一因多果 C、同因异果 D、同果异因 48.有人认为,地球上产生生命是纯粹偶然的,没有任何必然性,就像一个人偶然得到一笔巨款成为百万富翁一样。从哲学上看,这是一种 ( B )

A、宿命论观点 B、非决定论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进化论观点

49.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是( D )

A、日常消费生活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生产实践

5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D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51、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5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C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53.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D )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情感意志 C、是否具有血缘关系 D、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54.我国著名的冻土专家,为青藏铁路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张鲁新说:“我站着,就是路标;我躺着,便是路基。一定要把青藏铁路修到拉萨去,实现几代冻土科学工作者的思想。”这说明( B ) A、人们充分发挥了主动能动性,就能战胜任何困难 B、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人可以消灭客观规律 83.庄子提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他只强调事物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 C ) A.唯心主义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84.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B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85.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C ) A.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D.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

86.下列选项中,体现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A ) A.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事物之间必然联系的是( A )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B.人口的增长速度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社会意识的变革是社会革命的根本原因 D.地理环境决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

8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法国唯物主义 D.英国唯物主义

89.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是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这反映了( A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 B、认识是在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发生的 C、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D、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9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属于( C )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91.空间是( C ) A.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D.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B.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进化论观点

9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人脑与意识关系的是( B ) 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93.人们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D ) A.参加社会实践 C.依靠广大群众

B.掌握科学理论 D.认识客观规律

9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

A.事物位置的改变 C.事物性质的变化

B.事物数量的增减 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9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 A.辩证否定的观点 C.量度和质变的观点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96.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 D ) A.事物发展经过一次辩证否定后表现出来的 B.事物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C.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后表现出来的 D.事物发展经过两次否定表现出来的

97.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B ) A、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B、唯物主义思想 D、决定论思想

98.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C ) 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99.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它具有( D )

A.社会性 B.历史性 C.系统性 D.实践性 100.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运动的( C ) A.必要准备

B.外在表现

C.一种特殊状态 D.一种必然结果

10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 D ) A.客观性 C.方向性

B.无限性 D.一维性

102.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A ) A.主观反映 C.虚幻反映

B.歪曲反映 D.正确反映

103.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认为( A )

A.世界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原 B.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主观精神 C.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 D.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客观精神 104.“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一种( D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B.朴素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05.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 A ) A.同一性 C.绝对性

B.普遍性 D.客观性

106.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B ) A.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107.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是( C )

A.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B.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08.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 D ) A.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D.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09.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的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

( B ) A.唯物主义思想 C.可知论思想

B.辩证法思想 D.决定论思想

110.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B )

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 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 111.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C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112.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

厦的“宇宙之砖”。这是一种( D )

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1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D )

A.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14.舒施尼做梦也没想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从一场科技革命到“最糟糕的发明”说明了( C )

A、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反作用也不同 D、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115.从本质上说,意识是( C ) A.绝对精神的表现

B.人脑的主观创造

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116.《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

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 A ) A.朴素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117.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C ) A.普遍性 C.斗争性

B.特殊性 D.客观性

118.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C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

119.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 A )

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20.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12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A ) A.形而上学观点 C.庸俗进化论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123.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 B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否定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 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

124.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 ) A.世界的统一性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12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属于

( B )

A.高级和低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简单和复杂的关系

126.“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 B ) A.形而上学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127.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 D ) 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 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 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 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128.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A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29.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 B ) A.激变论 C.庸俗进化论

B.循环论 D.庸俗唯物论

130.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属于( B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31.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D )

A.自然界的具体规律 C.人类思维的个别规律

B.人类社会的特殊规律 D.世界总体的一般规律

13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 D ) A.社会实践基础 C.思想理论来源

B.阶级条件 D.自然科学前提

13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 A.掌握各种理论知识 C.掌握具体的工作方法

B.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D.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3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C ) A.持续性 C.客观实在性

B.广延性 D.可知性

13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A ) A.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C.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B.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D.独立的运动主体

136.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C ) A.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B.否认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D.认为意识是静止不变的

137.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B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人制定的

B.自然规律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知的,社会规律是不可知的

138.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发菜,过度放牧,获得一定经济利益,然而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人们( C )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物与物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139.“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 A ) A.唯物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4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1.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 C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明显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141.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 D )

A.现象是客观的,本质是主观的 B.现象是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 C.现象是可以认识的,本质是不可认识的 D.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

142.我国著名科学家王选经过刻苦研究,认识不断深化,研制成功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汉字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进入光和电的时代。王选的发明,从哲学上看,说明人的认识具有( B ) A.摹写性 C.反复性

B.创造性 D.无限性

14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

14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其规律性

D.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45.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D ) A.理在事先 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C.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D.心外无物

4.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A )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46.时间的特点是( B ) A.间断性 B.不可逆性 C.广延性 D.伸张性

147.人类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 D ) A.环境的变化 B.高等动物的产生 C.生物的进化 D.社会性劳动 148.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B ) A.规律性 B.物质性 C.联系性 D.变动性

149.下列变化中,属于发展的是( D ) A.大雁由北方飞到南方 B.封建王朝的宫廷政变 C.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 D.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 150.任何矛盾都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B )

A.客观性 B.斗争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151.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A )

A.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的原理 152.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对载人航天事业的坚强领导,广大航天科技人员的刻苦研究、反复实验,指挥人员的精心组织和正确指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于2005年10月11日至17日成功发射和返回。从因果关系上看,这属于( C ) A.多果一因 B.同因异果 C.一果多因 D.同果异因

153.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B ) A.动力和源泉 B.状态和形式 C.趋势和道路 D.本质和表现

154.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 D )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客观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

155.“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属于( D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56.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B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157.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B ) A.普遍性 C.规律性

B.物质性 D.连续性

158.“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C ) A.时间的有限性 C.时间的不可逆性

B.时间的客观性 D.时间的相对性

159.下列选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C ) A.世界是由两个本原构成的 B.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创造的 C.世界是由某种客观精神创造的 D.世界是本来就有的 160.《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种观点属于( A )

A.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B.客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C.形而上学运动观

D.庸俗唯物主义运动观

161.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其中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个是( B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162.“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一种( D ) A.唯条件论观点 C.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

B.外因论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163.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 A ) A.同一性 C.特殊性

B.绝对性 D.客观性

164.古语说:“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渐,避免出现类似蚁穴溃堤的现象。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 )

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B.原因的作用会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65.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C ) A.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166.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D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167.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168.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C )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69. 分析与综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B )

A、实事求是的分析方法B、矛盾分析方法

C、创造性思维的分析方法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200B 170,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的错误是( B )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否认运动的绝对性D.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171.时间和空间是( C )

A.物质的本质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17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民法和民事诉讼法 C.地震和海啸D.日食和月食

173.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C ) A.手脚分工B.语言产生C.生产劳动D.社会交往

174.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其中一个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另一个是( B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普遍联系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17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事物的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76.有人提出,只能说白马是白马,不能说白马是马,因为马还包括黑马、红马、黄马等。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A ) A.个性和共性的联系B.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C.本质和现象的联系D.内容和形式的联系

177.“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178.人类对森林过度的砍伐,对草原和湿地的破坏,工业和汽车排放大量的CO2,使我国喜马拉雅山的冰峰不断消融。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D )

A.一因多果B.同因异果C.同果异因D.一果多因 17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 D.关于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规律 180.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A ) 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是不可知的 C.物是感觉的复合D.物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18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82. 之所以强调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是因为(B ) A、理论创新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B、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党的思想理论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决定作用 D、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就没有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183.时间是( A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18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C ) A.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B.物质是永恒的,运动是暂时的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是客观的,运动是主观的 18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D )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B.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 C.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186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B )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187.芹菜、韮菜、白菜、菠菜等与蔬菜的关系属于( A ) A.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B.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18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C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有内在根据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是否发生了属性的变化 189.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 C )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90.有人提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认为科学研究应只研究必然性,不研究偶然性。从哲学上看,这是一种( B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庸俗进化论观点

191.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D )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19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B ) A.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3.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火、气等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A )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9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 195.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静止是( B ) A.运动的一种偶然现象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运动的外在表现D.运动过程的结束 196.空间是指( C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97.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说的是世界万物是否( C ) A.普遍联系B.永恒发展C.有一个共同本原D.有共同发展规律 19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C )

A.可知性B.可变性C.客观实在性D.相对稳定性 19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过程D.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20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D ) A.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201.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做依据的哲学原理是( ) A.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B.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原理D.辩证否定的原理

202.“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所以,以后的各种情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推演出来。”这是一种( C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03,下列说法中,强调全面看问题的是( A ) 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20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C ) 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

205,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发明的杀虫农药DDT,因其药效稳定,一度在世界各国大量生产、使用,因此米勒于1948年获诺贝尔奖。但后来在使用DDT的实践中发现它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又被绝大多数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 A ) A.人们的认识是不断由片面走向全面的过程 B.人们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C.人们的认识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D.人们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20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B ) 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实践

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

207.下列说法中,符合马克思主义检验真理标准观点的是( A ) A.以实践的效果定是非B.以伟人之言论定是非 C.以众人之意见定是非D.以自己的认识定是非

208.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把社会历史理解为( B ) A.社会形态的演变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国家政权的更替史D.思想文化的交流史

209.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B )

A.血缘亲族关系B.社会生产关系C.政治思想关系D.文化交往关系 210.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它( D ) A.生产产品品种的多少B.生产产品质量的优劣 C.劳动对象的丰富程度D.用什么劳动工具进行生产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说的实践是指( ) D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C.人们的纯精神活动 D.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3.实践的主体是( ) C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法人 D.人的意识 4.实践的客体是(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人的思想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5.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客体是( )。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C.然界的存在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6.实践的中介是( )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7.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8.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C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9.认识的客体是( )。A

A.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人的主观自由创造物 C.整个客观物质世界 D.现代科学知识尚未达到的领域 10.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含义( )。C

A.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纯精神的活动

B.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C.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把实践看成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的活动 1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D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 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

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

12.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C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1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 D.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4.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不包括以下环节( )D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1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D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ws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