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范文

更新时间:2024-01-04 10: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与发展现状分析 (一)专业建设概况

本专业于2008年通过省教育厅评审,获教育部备案。2008年秋学期招收了第一批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生164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普通本科专业在校生551名。经过3年建设,本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教科研、办学规模、学生管理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设施等基本教学条件初步建立,各项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在教学方面,各位教师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前沿的专业知识,本着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从事教学工作,教学评价全部优秀或者良好。本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课教学以及专业设置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本专业已明确国际营销和进出口业务两大专业方向,主干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学、报关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营销、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

(二)专业办学条件 1、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已制订详细的教师培训计划,如“青年导师制”和“青年教师人人过关制”,并得到了很好的实施。自2008年本专业招生以来,经过3年的师资队伍建设,本专业现已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海内外学习背景兼具,在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两方面都有较强实力的师资队伍。

目前本专业任课教师近20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87.5%,近20%的教师有海外留学或访学背景。

本专业还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兼职教授队伍。他

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制定联合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4、根据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情况,新设相关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并组织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提升办学影响力和声誉。

5、积极引进人才,并和其他高校、企业实行人才共享,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6、培养德才兼备,兼有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的高素质毕业生,不断提高办学声望。

四、专业建设与发展具体内容 (一)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立足安徽,面向区域,服务基层,着力培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感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入岗竞争力、到岗适应力、在岗发展力”强,系统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能够从事外贸营销、进出口业务,以及在涉外经济部门、外资企业、政府机构等从事实际外贸业务、外贸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确立“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规格,面向生产、管理一线,培养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会设计、会操作、会管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1、素质规格

思想道德素质: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强烈的现代意识和亲善的人际交往意识。

专业素质:具备在涉外经济部门、外资企业、政府机构等从事实际外贸业务、管理等工作所应有的科学素养,理解并能应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贯彻求实创新的意识,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及相关领域理论前沿和发展趋势。

身心素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文娱活动和卫生习惯,拥有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2

2、能力规格

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拓展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应用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贸综合实践能力,运用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知识解决外贸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性课程和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具备创造性思维设计、创新性经营决策、商务谈判和市场开拓等能力。 3、知识规格 专业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当代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和国际商务等方面的核心知识。熟悉国际贸易中的惯例与规则、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贸易政策,熟悉外贸业务和生产、管理技术以及外贸行业的法规、政策。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大学本科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

工具性知识: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具有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能用外语进行商务交流。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利用互联网从事涉外经济与贸易工作。 (三)办学规模

内容要点:数量与逐年发展分布(4届) 年 度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办学规模(人) 551 560 480 480 400 (四)人才培养模式 1、“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能准确把握人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的需要,本专业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仅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并参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制订 “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每年都定期对毕业生相对集中的就业地区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人员访

3

问与问卷调查,及时掌握就业市场上国际贸易专业适用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并有针对性地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做出适时、有效的调整。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据此目前设置如下两个方向的职业群。 (职业群)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 序 号

职业岗位描述 职业岗位对应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主要链接课程 1

外贸营销 职业岗位知识

1.具有经济管理和贸易营销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国际营销策划、贸易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国际营销策划、消费者行为学、国际物流学、市场营销学、国际服务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等

职业岗位能力 1.人际沟通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开拓创新能力 4、理论研究能力 5、外经贸部门管理能力

国际商务英语、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营销、管理学、跨文化商务交流、第二外国语、财经应用文写作 职业岗位素质

1.自觉遵守企业行为规范和行业道德 2.工作踏实、吃苦耐劳 3.专业敬业精神

思想道德修养、专题讲座、经济法、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2 职业岗位知识

1.系统掌握进出口业务知识

2.熟悉国际贸易政策和贸易惯例法规 3.熟练掌握进出口业务基本技能 4.熟练掌握单证、报关、货贷、报检、税

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报关实务、单证实务、货贷实务、进出口商品检验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法、电子商务、国际税收、外汇 进出口贸易业务 收等工作流程

5.熟悉各国文化风俗 管理等

职业岗位能力 1.认知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国际商务的协调沟通及应变能力 国际商务英语、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营销、外贸流程模拟、外贸单证模拟、管理学、第二外国语 职业岗位素质

1.自觉遵守企业行为规范和行业道德 2.熟悉并自觉维护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 3.专业敬业精神

思想道德修养、专题讲座、经济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课程 (2)“123”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4

1.课程建设目标

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引进国际领先的前沿课程,从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国情和安徽省情加以改进。优秀国外原版教材的使用数量达到2门以上。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同步进行,努力创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提高双语教学比例,设置追踪学术前沿和社会实践需求动态的系列学术讲座和专题讨论。 按照既定的课程建设规划和教材建设规划,分期分批推进课程建设进程,形成院级重点课程-校级重点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的3级课程体系。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按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进行建设。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积极进行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的准备工作。

与课程建设相配套,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现自身学术思想、风格、特点和水平的教材,配有一系列中外文参考书和辅助教材,有一套体系完善、内容先进、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课程标准、完备的教学日历和教学辅助资料。 2.课程建设内容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整合。对于专业基础课,需要根据专业核心课和行业方向课所需要的理论基础重新进行内容选取;组织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教师与专业基础课老师之间的交流,就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基础理论内容进行沟通;对专业基础课的基础理论的筛选强调的是适用性、与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的衔接,删除那些理论偏难、偏深,与应用不对接的内容和过时的理论,注重理论的应用性,而非纯粹的系统性。进一步开发双语教学课程。对于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要侧重技能的培养,并基于此来筛选内容。

(2)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开发课程标准。按照我校“培育应用性人才”和全员课改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有课程都需要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编写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实际编写过程中,执笔教师必须明确该课程在专业职业群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清楚该课程对相关岗位职业能力的作用,必须按照相关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来编写课程标准。 (3)加强课程建设的指导与评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目前中青年教师比例较高,教学经验有限,缺乏独立调整课程内容、编写课程标准的经验和能力。因此必须成立课程建设指导和评估小组,对课程建设进行日常指导和监督,帮助青年教师顺利完成各项课程建设任务。建立课程建设评估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进行评估,及时把相关意见反馈给相关课程建设的负责人,以促使其及时整改,形成以评促建的良性循环。

(4)强调实践取向,构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重视课内实践及与课外实践的联动;扎实实施全程实践技能训练计划;依托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通过引导行业资源进入课程、课程见习、专业见习日常化、顶岗实习、将素质拓展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纳入学分等方式,实现两段培养的有效衔接,实现实践能力培养全覆盖。

(5)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引入行业资源,开设面向行业实际和行业发展的选修课程系列;跟踪学科与专业发展,开设系列性专题课程。 3.课程建设规划 (1)合格课程建设计划 年度 级别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合格课程 5 10 15 20

5

(2)创新课程建设计划 年度 级别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教学示范课程 1 1 教改示范课程 1 专业新课程 1 1 网络课程

双语课程 1 1 2 2 2

(3)精品课程建设计划 年度 级别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校级 1 2 2 2 省级 1 国家级

(八)教研科研

1、鼓励支持教师围绕教学开展教研工作,以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建设。为支持老师进行学术活动,院里积极支持教师申报各种级别的教研课题。计划建设期内,力争平均每一年度争取主持纵向教研科研市厅级项目和横向教研科研立项1-2项、五年内主持研究项目8项以上。

2、加大科研的力度,在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带动下,进一步提高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在2011至2015年间,拨出一部分经费,资助教师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力争专业建设期内平均每位教师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0.5篇,其中5年内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5篇以上,并选派1-2名优秀教师参加有关教学会议,扩大教研视野,掌握教研动态。

3、自主编写专业知识教育模块中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或教学辅导材料,力争出版3本优质教材及教学辅导书。

(九)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进一步建立、健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要覆盖所有教学环节。要落实和规范各项教学建设、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操作规程。

(2)完善各级各类教学督导监控体系。要转变质量监控只是督导人员检查督导的观念;要通过制度的途径,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质量监控;要明确各层次各方面质量监控的内容和职责;由此形成质量监控的网络体系。

(3)把教学质量保障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平时常规教学管

理要始终抓紧,坚持不懈;同时要有计划地开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必要的评估;完善学生评教、教师评教、教师评学等评估机制;由此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4)以质量保障促进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不仅要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质量保障来促进教学、改进教学。要根据教学监督、检查、评估等渠道所反馈的信息,研究改进的对策,及时总结成绩,推广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十)专业资源平台建设 1、教学基础设施完善

目前#1、#2教学楼的教室大都改装为多媒体教室,方便了教学。学校增加投入建立了专门的经济管理实验室,这有利于实训与实习工作的开展。经济管理实验室设备金额50余万元,面积100m2

,配置电脑80台。实验室具有的功能:接入互联网具有上网的功能;具有业务技能训练、业务综合模拟仿真训练功能;具有软件开发与后续开发和商业运作功能;具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等,总之,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 建设了若干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结合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尤其是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弥补校内模拟实训

6

教学的不足,本专业还建立了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校外实训基地主要通过实训基地指导人员来校给学生作讲座、进行就业指导来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目前有校外实训基地5家。

五、专业建设与发展保障措施

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学科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在业务经费中要确保80%的经费用于学科专业建设;要搞高各种科研经费、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教学团队建设经费、精品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率;在绩效经费中要确保不少于10%的经费用于学科专业建设。

教材使用与建设:我校一直注重教材使用的严肃性、科学性,严格按照学校和上级规定选用教材。我们选用的统编教材在国内都有较高的权威,教学内容详尽,叙述清楚易懂,重问题和案例分析,每章附有小节、阅读书目和思考题,使得教材更贴近学生学习和使用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教学需要适当编写“精彩一课”、“教学热点难点解析”、多媒体课件等行之有效的辅助教材,形成包括基本教材、配套教材和电子音像类教材等在内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图书资料建设:我系现有藏书近2万册,其中期刊6000余册,涵盖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学科。院图书馆共享资料近5万册,为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服务。扩充性教学资料主要有如下几类:(1)学习辅导类;(2)文献类;(3)音像类等。

网络资源建设:本系学科建设不断改进和更新教学手段,注意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电子资料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1)它具有内容承载量大、时空跨度大和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大大开阔了青年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2)它使得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明了,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3)它具有摆脱书本局限、超越课堂局限的优点,使学生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4)它具有立体化、多视角教育的功能,可大大提高教学实效。建立教学资源库,并保持资源的不断更新。其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简介、教师队伍、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授课教案、实践活动、试题库、作业习题、参考文献、教学录像、教学评价等。本课程大力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着力营造声形互现、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教学环境,以增强课堂的现场感、新鲜感、真实感和趣味性。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wb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