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3-12-19 03: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 龚新权

2009年秋,湖北省内所有高中全面进入课改,作为省级示范高中的孝感高级中学,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参与课改。 两年来,我们语文组同仁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精神,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教研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点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个人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教研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一些思考,现就此略述一些作法与拙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吃透课改精神,明确育人目标

要当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三个吃透(吃透“课标”、教材、学生)的本领。为此,我们组织全组(主要是即将进入课改的年级备课组)语文教师,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的目标(即语文课程育人的目标)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原来强调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包括人的文化素养及其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 基于上述认识,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求全组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精神,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

目标。我们要求全组教师改变以往只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注重在学生品德、才智、审美、体质等方面分别建立认识、情感、技能等目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民主平等交往、共同对话的互动过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式、研究性、合作学习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二、养成“两种行为”,提高教师素质

向金炳校长十分注重备课组建设,曾多次召开备课组长专题会议。两年来,09级备课组在养成“两种行为”、提高教师素质方面有所作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备课组长的示范、引领行为。备课组长的行为对规范、引导其他教师有效参与教研活动有着促进作用。备课组长应做到“善教”、“会研”、“能写”,尔后逐步从骨干教师成长为学术型教师,直至锤炼为学者型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我们正努力将备课组创建为一个学习研究的共同体,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特别是在讲课、评课、集体备课、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我们备课组长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2.日常活动的常规运作行为。我们逐步将备课组的日常活动进行提炼、规范,使之成为 “常规运作”行为。

一是组织学习,促进知识更新。我们备课组采用集中学习与指定内容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形式,不断学习课改理念和外地经验文章,以达到丰富学识,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之目的。

二是集体备课,促进整体优化。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知识的割裂、知识的螺旋上升、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等,都给新、老教师带来了很大冲击。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解决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教研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为此,我们落实了向金炳校长关于“个人反思是基础,同伴互助是重点,专家引领是关键”的指示精神,强化了集体备课,做到“三定三研三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研究学生学习状况,研究教材与教师用书,研究《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南》;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测试评讲。实践证明,像这样开展集体备课效果良好。

三是重视教学研究,在研究状态下教学。教学离不开研究。我们备课组有计划地引导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养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成果——实践应用——推广成果(发表)的习惯。如我的《文言文诵读教学浅论》被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评为一等奖,龚小群老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发表于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这些都是在研究状态下教学的范例。

四是狠抓青年教师培养,造就未来的学科骨干。工作的最初六年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期。结合我校对“十佳青年教师”的“五个一”的要求,我们备课组将其细化为“十会”:会研究教材,会分析教材,会用好教材,会精选习题,会自我反思,会出一套高水平的试卷,会高质量地分析试卷,会在质量分析会上作一次

精彩的发言,会上一节高水平的示范课,会写一篇有分量的教研文章。我们要求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逐步达到上述要求。不仅如此,我们还针对部分青年教师重阅读轻写作的现状,对写作指导和训练提出了要求。写作课分开放性写作和指导性写作两种。开放性写作要求学生在高一、高二的基础上坚持写周记或随笔,教师每周收阅编印优秀周记。指导性写作依照序列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将整篇写作和片段写作结合起来。作文批改和讲评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每个月至少要对全班学生作文进行一次面批面改。每两周一次的大作文训练,由全组教师进行流水批改。每周一次的小作文可采取同学互批和教师重点批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创设各种情境,聚焦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和窗口。两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聚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创设预设型情境,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通过预设型情境的创设,可以适时抓住时机,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或学习环节小目标展现在学生面前,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或新的教学环节中去。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种预设型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深受学生的欢迎。如我们在教学《感天动地窦娥冤》时,适时推出一个预设的问题:六月飞霜,血溅白练,亢旱三年,

窦娥的三大誓愿为何都能应验?又应当怎样理解?像这样设置一个个悬念,就能激起学生渴求解答的强烈欲望和学习兴趣。 2.创设生成型情境,生成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所谓“创设生成型情境”,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趣味性教学原则,找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素材,设计成新问题,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使之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寻求答案。生成型情境可以借助预设型情境的导向作用,在事物表象呈现之后,再根据悬念或初始疑问进一步激起学生的质疑。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巧布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之中。比如在教学《我与地坛》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熟悉的自然界的某景物,想想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之后,再让他们带着各自写作的直接经验,走进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生成”了许多问题和感悟,如:史铁生选择了地坛里的哪些景物来写?他是怎样将景物写得如此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色彩的?史铁生笔下的景物后面有他怎样的经历和情怀?师生一起解答了这些问题后,教师追问:这些景物在史铁生生命中的意义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发言……随着一个个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写作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感悟等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可见,教师生成设疑,和学生与文本对话中设疑,这种师生“生成”互动,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创设应用型情境,引导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用型情境从取材层面上讲,主要是指能在课堂内展示的,能与学生实际、教材实际、社会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应用的实例。从目标定位而言,所创设的情境应富有探究性,有利于学生观察、实践、猜想、验证、推理、探究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在内容与问题的信息量上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广泛的思考。如我们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阿Q形象的现实意义、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和浅谈杜甫诗歌的忧国忧民情怀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先让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独立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由师生合作进行探究分析,最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较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又如,我们结合选修课《演讲与辨论》的教学实际,规定每节课的前5分钟,让两名学生进行演讲展示。很多学生把演讲作为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精心准备,精彩演讲,教室里不时传出掌声。在全校大型演讲比赛活动中,黄鹏同学的《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的演讲,多次博得全校师生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 应用型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将知识的学习置身于一个社会、生活情境中。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还能使学生从真实、逼真的生活中学到新的知识。实践证明,只有经过体验才能让学生从感知到感悟,同时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

选择自己的研究方法,不断调整和修订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策略,这也是改变学习方式的关键所在。

劳动不负苦心人。辛勤的劳动必然结出丰硕的果实:继2010年我校青年教师褚浩的录相竞赛课——《大堰河——我的保姆》,获湖北省录相课一等奖之后,2011年11月,我校青年教师张扬、陈宇翔再获省级录相课一等奖;学生朱哲雅的作文《说伞》获第二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孝感市近期举办了一次以“孝廉文化”为主题的作文竞赛,全市设了十个一等奖,孝高学生揽回八个一等奖(第一名至第八名)。 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1.部分教师对基础知识教学重视不足;2.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过度依赖;3.少数教师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导致主导性弱化;4.因《演讲与辨论》资料较少,网上几乎没有现成课件,个别青年教师处理教材有些困难,有时甚至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教研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对课改理念的学习,进一步增强课改的信心,进一步加大课改的力度,努力使孝感高中语文学科真正成为引领孝感地区语文课改的排头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w5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