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示范教案

更新时间:2024-03-01 19: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3 背 影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积累“交卸、狼藉、簌簌、踌躇、蹒跚、颓唐”等词语。 2.赏析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写作的独特视角以及叙述的详略得当。 过程与方法

1.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解答为何作者会以“背影”为题。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体悟作者和父亲之间的深厚情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察父母关爱之情,常怀感恩父母之心。

教学重点

1.紧紧抓住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父亲的四句话深入探究、自主体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2.分析写法,领悟文章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叙述方法,体会父亲的四句话。 2.赏析课后“积累拓展”中的四个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播放音乐《时间都去哪儿了》,渲染气氛)父母亲是伴,当我们逐渐成长,有了自己的思想与主张,能力与阅历,忙于去建造属于我们的一片天地时,往往忽略了一直支持着、鼓励着、陪伴着我们的父母却已不再年轻。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父母为子女付出一切的题材数不胜数,却以母爱居多,写父爱的很少。古人云: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说明了贤明的父亲兄长,严格的老师朋友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便是一篇有名的描写父亲的回忆性叙事散文——《背影》。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认真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也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背景资料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3.知识链接

叙事散文

叙事性散文是散文的一大类别,主要功能是叙事、抒情。与记叙文不同的是,叙事性散文没有议论部分,多了一个抒情部分,让结构更加明了,因此叙事性散文一般很受大家的欢迎。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和我们即将开始学习的这一篇《背影》。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朱自清的《背影》,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交卸(xiè) .

奔丧(sāng) 栅栏(zhà) ..

狼藉(jí) .迂腐(yū) .妥帖(tuǒ) .

??丧事?

?丧失?

簌簌(sù) .

琐屑(suǒ xiè) ..

蹒跚(pán shān) ..

??狼藉

?

?慰藉?

晶莹(yíng) .差使(chāi) .

踌躇(chóu chú) ..

变卖典质(diǎn zhì) 颓唐(tuí) ...

(2)词语释义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赋闲:失业在家。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典质:把财物等典当、抵押出去。 颓唐:颓废败落。

警醒:睡眠时容易醒来。文中是不要睡得太沉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根据文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移理出课文情节层次。

答案示例:家中奔丧(从北京到徐州)——车站送别(从浦口回北京上学)——北京念父 2.文中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每一次“背影”出现的情形是怎样的?其中重点详写的是哪次?为什么详写?

答案示例:《背影》一文总共4次写到背影,第一次是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回忆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车站父亲爬月台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第四次是作者读家信时脑海中回忆起来的背影。详写的是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景中的背影,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里的描写充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也使儿子深受感动。

3.文中写了“我”的几次流泪?每次流泪“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文中写了“我”的四次流泪,徐州见父——难过地流泪;望父买橘——感激地流泪;父子离别——难舍地流泪;北京思父——思念地流泪。

四、课堂小结

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详细描写了父亲穿过月台为自己买橘子的故事,其中动词运用生动、准确,结合外貌和衣着的描写,刻画了一位慈父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和想念。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根据上节课的学习试着给本文划分层次。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点明自己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第二部分(2-6):回忆与父亲离别时的情景,具体刻画“背影”,抒写了父子深情;第三部分(7):写别后相思,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二、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背影》,明白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护和“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这一节课我们来品读朱自清的语言,体会他清新隽永的语言特色,学习他是如何表情达意的。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找出父亲送儿子时说的四句话并加以赏析。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答案示例: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答案示例: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路上有吃食,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答案示例: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答案示例: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2.找出文中“我”和父亲在衣着上的对比及文中两处反语的运用,体会“我”的情感态度。

答案示例:“我”:“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从“我”的紫毛大衣、皮大衣和父亲的黑布小帽、大马褂、棉袍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父亲将最好、最保暖的衣服给了“我”,而自己穿着单薄的棉袍,体会到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两处反语:在文章的第5段,“聪明过分”“太聪明了”,这两句话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了成年后

的朱自清再回首往事时,对当初自己的无知或者是懵懂而自责,那时的他并没有理解父亲的艰难,时至今日,他才深深领悟到父亲的艰辛与伟大。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答案示例:动作描写的细致准确,“一股脑儿”表明父亲没有给自己留下一个橘子,满满的都是给儿子的爱。“扑扑衣上的泥土”的动作,“心里很轻松似的”的神态描摹是父亲费力买来橘子故作轻松的画面刻画,体现了父亲完成为儿子买橘子的“任务”的愉悦、为不使儿子愧疚的良苦用心。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答案示例:这几句话勾勒了一位慈父的形象,从衣着到动作,朴素的衣着和儿子的皮大衣形成对比突出了父亲无私的爱;笨拙的动作表达出父亲的关爱、艰难和努力,以及他对儿子的深厚感情。可以仔细揣摩此句中的动词:走、探、攀、缩、微倾。(①动词。动作描写。强调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②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字多么令人揪心啊!③“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紧张啊!④“倾”字用得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微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这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伟大父亲的背影。)

3.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答案示例:文中从两方面着笔写父子车站送别。父亲对儿子是无微不至的,他为儿子做了一切。儿子对父亲的这些举动在开始时并不理解,还在内心暗笑他的“迂”。“背影”的出现,使儿子清楚地看到了一颗慈父的爱子之心,终于完全理解了父亲。在这句话中一定要理解“聪明”一词的意思,这是反语。这句话表达了儿子的自责和内疚,悔恨自己的幼稚无知,真正懂得了父爱。

4.“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这句话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这句话用了插叙的叙述方法。指出“我”年龄不小了,北京已来往多次,父亲大可不必亲自送。然而,孩子再大在父亲眼里仍是孩子,即使来往北京多次,父亲仍然不放心,表明爱子情切。

教师点拨: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vh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