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公开版)
更新时间:2024-04-18 14: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一一年十一月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 2
第一节 综合条件 .......................................................................... 2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 3 第三节 重大意义 .......................................................................... 3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5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5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5 第三节 战略定位 .......................................................................... 6 第四节 发展目标 .......................................................................... 7
第三章 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8
第一节 着力打造三大海洋经济主体区域 .................................. 8 第二节 推动构建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11 第三节 统筹利用三大海洋保护开发带 .................................... 12
第四章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4
第一节 大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 ........................................ 14 第二节 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 15 第三节 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 ................................................ 17 第四节 加快发展服务业 ............................................................ 18
i
第五章 大力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19
第一节 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 19 第二节 实施重大海洋科学技术攻关 ........................................ 19 第三节 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 20 第四节 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培养 ................................................ 20
第六章 强化涉海基础设施建设......................................................... 22
第一节 建设科学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 22 第二节 构筑高标准的海堤防灾体系 ........................................ 23 第三节 构建安全可靠的渔业港口体系 .................................... 24 第四节 建立保障有力的能源、通信体系 ................................ 24
第七章 构建蓝色生态屏障................................................................. 26
第一节 强化海洋污染防治 ........................................................ 26 第二节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 ........................................................ 27 第三节 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 .................................................... 27
第八章 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 29
第一节 强化海洋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 .................................... 29 第二节 完善海上船舶安全保障体系 ........................................ 29 第三节 加强海洋基础信息服务 ................................................ 30
第九章 弘扬南海特色海洋文化......................................................... 31
第一节 传承南海海洋文化 ........................................................ 31 第二节 打造海洋文化品牌 ........................................................ 31 第三节 培育海洋文化产业 ........................................................ 32
ii
第十章 创新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 33
第一节 深化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33 第二节 创新海洋资源开发管理 ................................................ 33 第三节 完善海洋开发政策 ........................................................ 33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36
附图:
1、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范围示意图 2、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空间布局示意图
3、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重点海洋开发区域布局示意图 4、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布局示意图 5、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海洋新兴产业布局示意图 6、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重点海洋开发集中集约用海区示意图
7、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海洋保护区示意图
iii
前 言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对加快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全面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探索海洋保护开发新途径和海洋综合管理新模式,推进海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地区优质生活圈,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特制定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
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广东省全部海域和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潮州、揭阳14个市所属陆域,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8.4万平方公里。为进一步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佛山、肇庆,以及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粤北等地区作为联动区。
规划期为2011—2020年,重点是“十二五”时期。本规划是指导广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海洋经济发展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综合条件
广东面向南海,毗邻港澳,是我国大陆与东南亚、中东以及大洋洲、非洲、欧洲各国海上航线最近的地区,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广东发展海洋经济区位优势突出,条件优越,基础良好,潜力巨大。
海洋资源丰富。广东海域辽阔,海岸线长,滩涂广布,大陆架宽广,港湾优越,岛屿众多,海洋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其中,大陆海岸线4114公里,居全国首位;海岛1431个,岛屿岸线2414公里。
海洋经济实力雄厚。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自1995年以来持续居全国首位,形成了较为完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建成了以广州、深圳等港口为核心的沿海港口群。2009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达6800亿元和6111亿美元,占全国的21%和27.7%,是引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海洋科技力量突出。广东集聚了一大批涉海科研机构和院校,是我国海洋科研机构和人才较为密集的地区。广东较早实施了科技兴海战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成果,是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全国领先。广东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地方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生态修复和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数量、面积和种类均居全国首位,海域生
2
态环境总体良好,海洋经济发展和滨海城镇建设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条件。
海洋综合管理特色鲜明。广东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实施了海域使用管理制度,积极参与了海洋维权巡航执法,在海洋规划和立法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是引领海洋行政体制改革的先行区。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发展海洋经济高度重视,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实施海洋开发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广东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保护开发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竞争力的巨大潜力。同时,广东推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以开发近岸海域资源为主的传统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保持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难度加大,海洋开发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主要是海洋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区域发展不平衡,粤东、粤西地区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尚未得到很好发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偏低,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任务艰巨。
第三节 重大意义
推进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是保持广东国民经济平
3
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有利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海洋经济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高对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带动引领作用;有利于促进和支撑粤东、粤西地区后发崛起,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对全国改革发展的带动能力;有利于拓宽粤港澳经济合作领域,密切广东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地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联动融合,优化我国沿海地区总体开发格局;有利于不断探索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科学方式,进一步积累海洋综合管理的成功经验,为实现我国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4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开发格局,率先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大力促进海洋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不断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统筹加强海洋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创新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提高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和总体实力,加快把广东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省。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坚持海陆统筹和区域联动,充分发挥各方面推进海洋保护开发的积极性,形成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纵深发展。坚持由近及远,加快海洋开发由近海向深远海推进,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领域。
科教兴海。坚持科教带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化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人海和谐。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体制创新。坚持先行先试,赋予广东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更
5
大的自主权,完善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形成有利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三节 战略定位
依托广东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先行优势,贯彻国家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科学确定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定位,为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抢占新世纪国际海洋开发的战略制高点,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优化临海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科技引领、产业高端、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
——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深化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制改革,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加大海洋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优化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人才高地、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海洋高技术成果高效转化基地和产业基地。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资源开发并重、海洋环境整治与陆源污染防治统筹,建立海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提高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弘扬南海特色海洋文化,建设人海和谐、生态良好的宜居区和世界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
——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积极推进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统筹推进海洋行政管理、执法队伍、技术支持、决策咨
6
询、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力建设,加快构建集监管立体化、执法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反应快速化于一体的现代海洋管理体系,建设我国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的示范区。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机遇,推动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到2015年,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强省。海洋经济总量显著提升,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海洋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海洋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44:53,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三大海洋经济主体区域全面发展,分工合理、优势集聚、辐射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海洋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主要海洋科技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海洋生态环境稳步改善,各类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以上,基本完成水质劣于Ⅳ类标准的近岸海域环境治理,建成海洋监测监视、预警预报、应急处置等防灾减灾体系和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海洋综合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海洋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目标。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主要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海洋科技贡献率大幅提高,各类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海洋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现代化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7
第三章 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根据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的战略定位、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海陆统筹、优势集聚、功能明晰、联动发展的要求,优化海洋开发布局,着力建设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和粤东、粤西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三大海洋经济主体区域,积极构建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科学统筹海岸带(含海岛地区)、近海海域、深海海域三大海洋保护开发带,推进形成“三区、三圈、三带”的海洋综合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着力打造三大海洋经济主体区域
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粤东和粤西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是广东发展海洋经济的主体区域,对于提升广东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江门、东莞、中山、惠州7市海域及陆域,是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这一区域要积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海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广州市要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增强海洋产业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壮大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滨海旅游业三大优势海洋产业,培育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港口物流和海
8
洋信息服务三大海洋新兴产业,建设海洋科技创新、现代物流和临海先进制造业三大基地,完善南沙、莲花山和黄埔三大现代海洋产业组团,率先实现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生态良好、海洋文化繁荣的发展目标。
深圳市要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开放先行作用,积极创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在区域开发、集约开发上进行探索。巩固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和高端滨海旅游业,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化深港合作,加快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强化重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创新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珠海市要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优势,加快横琴新区建设,积极促进海岛开发开放,重点建设高栏港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三灶航空产业基地,推进万山群岛休闲度假区建设,打造生态文明新特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东莞市重点建设交椅湾集中集约用海区。中山市重点建设马鞍岛大型装备制造基地和明阳新能源工业园,开发横门岛东岸集中集约用海区。惠州市重点建设大亚湾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惠东巽寮海洋旅游度假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态湾区。江门市重点开发广海湾集中集约用海区,建设江门银洲湖等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循环经济园区。
——粤东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包括广东东部沿海的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4市海域及陆域,是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
9
重要引擎。这一区域要着力发展临海能源、临海现代工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科学推进集中集约用海,重点开发海门湾、南澳西南岸、碣石湾西岸等集中集约用海区。
汕头市要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优势,着力构建东部城市经济带,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积极推进南澳省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县建设,全力打造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基地。汕尾市着力推进港湾整治和综合利用,重点建设汕尾新港区和品清湖滨海新城,促进人海和谐发展。潮州市着力推进西澳港区综合开发,加快建设临港产业集聚区。揭阳市重点建设惠来临海现代工业集聚区,推进专业化海洋运输体系和物流中心建设。
——粤西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包括广东西部沿海的湛江、茂名和阳江3市海域及陆域,是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这一区域要发挥大西南出海口的优势,加快发展临海现代制造业、滨海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临海能源等产业,重点推进湛江安铺港、角尾湾、新寮、东海岛南部、吴川、茂名博贺、阳西面前海、江城南岸等集中集约用海区开发。
湛江市着力发展东海岛高端临海现代制造业集群,建设技术先进、节能环保、装备一流、效益良好的循环经济园区,打造粤西中心城市和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茂名市突出水东湾、博贺湾整治与开发,重点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临海先进制造和滨海旅游业。阳江市主要推进海陵湾开发,重点发展临海清洁能源、海洋文化旅游度假、临海现代工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等产业。
10
第二节 推动构建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是分别连接港
澳、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地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要地带。推动构建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对于密切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增强广东海洋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优化我国沿海开发布局具有重要作用。
——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为支撑,着力打造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深港边界、珠海横琴、万山群岛等区域作为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建设的重要节点,加强粤港澳在海洋运输、物流仓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岛开发、旅游装备、邮轮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国际高端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建设优质生活湾区。
——粤闽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粤东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为支撑,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着力打造粤闽海洋经济合作圈。以汕头、汕尾、潮州、揭阳为依托,进一步扩大与福建在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文化等领域的合作,重点开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的合作。
——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粤西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为支撑,对接北部湾地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着力打造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以湛江、茂名、阳江为依托,重点加强滨海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和涉海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湛江港作为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的作用,增强对北部湾地区的服务功能。积极促进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合作,共同打造粤桂琼滨海旅游“金三角”,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
11
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第三节 统筹利用三大海洋保护开发带
依托不同海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开发潜力,由近及远、梯次开发,统筹开发海岸带、近海海域(含海岛地区)和深海海域,形成三条各具特色的海洋保护开发带,对优化海洋开发格局、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提升海洋资源保护开发水平、促进海陆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岸带。从大陆海岸线向陆10公里起至领海外部界线之间的带状区域(含5大海岛群28个岛区),富集了岸线、滩涂、海湾、航道、景观等海洋要素资源以及发展海洋经济所依托的陆域,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区域。围绕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推进集中集约用海,引导海洋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现代海洋渔业等优势海洋产业,加快发展临海现代工业,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加强岸线利用和保护,科学规划工业与城镇建设、港口建设、滨海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等岸段类型,明确各类岸段利用方向、开发强度和保护要求,科学调控海岸开发利用活动,着重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保护,全面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加强海岛规划,优化开发有居民海岛,保护性开发无居民海岛,严格保护特殊用途海岛。
——近海海域。领海外部界线至500米等深线之间的区域,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油气矿产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资源,海洋开发潜力巨大,是实施海洋经济综合开发的重要区域。重点发展
12
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油气、海洋运输等产业,大力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适度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加快海洋牧场建设。加大海洋矿产和珠江口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和开采力度。保障深水航道航行安全。
——深海海域。500米等深线以深的区域,海域辽阔,海洋生物、海洋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是实施海洋经济综合开发的重要区域。大力发展深海技术,加大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拓展深海产业,积极发展深水渔业。
专栏一:五大海岛群 粤东岛群包括南澳岛区、柘林湾岛区、达濠岛区、海门湾—神泉港沿岸岛区、甲子港—碣石湾沿岸岛区、红海湾岛区、东沙群岛区7个岛区,重点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态旅游业,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大亚湾岛群包括虎头门以北沿岸岛区、虎头门—大亚湾口岛区、平海湾沿岸岛区、沱泞列岛区、考洲洋岛区5个岛区,重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临海现代工业。 珠江口岛群包括深圳东部沿岸岛区、狮子洋岛区、伶仃洋岛区、万山群岛区、磨刀门—鸡啼门沿岸岛区、高栏岛区6个岛区,重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临海现代工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川岛岛群包括川山群岛区、大襟岛区、台山沿岸岛区3个岛区,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粤西岛群包括南鹏列岛区、阳江沿岸岛区、茂名沿岸岛区、吴川沿岸岛区、湛江湾岛区、巽寮岛区、外罗港—安铺港沿岸岛区7个岛区,重点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上风电。 13
第四章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整体推进、突出重点、集聚优势,以大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为基础,以加快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为支撑,以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为重点,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第一节 大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巩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船舶工业等方面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夯实传统优势产业在广东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海洋交通运输业。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优化港口资源,以广州、深圳、湛江、珠海、汕头等主要港口为依托,打造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完善、运作高效的世界级港口群,按照国际化标准进一步提升港口技术装备和管理服务水平,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加强主要港口专业化运输系统建设,有序建设大型集装箱、原油、液化天然气(LNG)、煤炭等专业化码头。加强港口5万吨级以上船舶出海航道建设,完善海上助航安全配套设施,建设安全、便捷的海上运输通道。依托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建设珠江三角洲国际物流基地;依托汕头港、潮州港、揭阳港,建设粤东物流基地;依托湛江港、茂名港、阳江港,建设粤西物流基地。
现代海洋渔业。按照提升近海、开发深海、拓展远洋的原则,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扶持具有开发外海渔场能力的龙
头企业、渔业合作组织实施渔船改造,形成一批装备先进、
14
适应深海作业的捕捞渔船。推动江门、阳江、茂名、湛江等地建设外海生产基地。转变传统养殖方式,积极发展深远海渔
业养殖,继续巩固广东在海水养殖方面的龙头地位。加快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强化标准鱼塘、水产良种体系、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创建100个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扶持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在湛江、阳江、珠海、潮州等地建设一批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新建一批大型钢质节能新型渔船,建设装备先进的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在湛江、茂名、阳江、汕头、潮州等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和检测实验室,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积极发展设施渔业、休闲渔业和观赏渔业。
海洋船舶工业。加快船舶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布局海洋船舶工业,打造世界大型修造船基地。支持广州提升大型船舶制造基地自主设计制造能力。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产业,提升船舶配套设备自主品牌的开发能力,建设广州、江门船舶配套基地。积极发展游艇制造业,重点建设珠海、东莞、中山等游艇制造基地。加强远洋运输、远洋渔业、海洋科考和地质调查等大型船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大型集装箱船、海洋工程船、大型油轮和大型砂矿船。推进拆船工业现代化、机械化和环保化。
第二节 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主线,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可再生能源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
15
技术,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充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整合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和研究力量,提升海洋领域科研机构研发能力,重点发展海洋药物、工业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功能制品和海洋生化制品,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广州、深圳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研究中心,推进中山健康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医药新产品,重点开发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病毒等海洋创新药物,积极开发海洋生物制品和海洋保健品。加强医用海洋动植物的养殖和栽培,建设南海微生物物种资源、基因资源、药物资源库和海洋生物样品库。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海底工程、海洋环境保护、海水综合利用及航道疏浚工程等相关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推进水下运载装备及配套作业工具系统、海洋勘探开发和监测设备、海洋油气生产设备、海上风电设备制造研发,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和高端化。支持广东参与海洋油气资源开发,重点在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惠州等地布局建设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后勤基地、油气终端处理和加工储备基地。加快珠海深水设施制造基地、深圳海洋石油开采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积极打造深海海洋装备试验基地和装配基地。大力推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培育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装备制造业集群。
海水综合利用业。积极建设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和示范城市(海岛、工业园),推进重点行业海水综合利用。结合
16
第六章 强化涉海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要求,加快海洋运输、海堤防灾、渔业港口、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经济综合开发保障能力。
第一节 建设科学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围绕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通过优化布局和资源整合,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合理、运行高效的港口综合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汕头港、湛江港等全国性主要港口,积极发展惠州港、汕尾港、阳江港、江门港、揭阳港等地区性重要港口。广州港以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和集装箱运输为主,深圳港以发展集装箱运输为主,珠海港以发展集装箱、煤炭、干散货、油气化学物资等运输为主。粤西港口群以湛江港为中心,以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和集装箱支线运输为主;粤东港口群以汕头港为中心,以发展煤炭、石油等能源和原材料物资运输为主。各港口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提高集疏运效率和效益。大力发展港口疏运系统,发挥华南沿海入海河流高等级航道优势,完善江海联运通道,提高主要港口水路集疏运能力。按照国家综合交通网规划,加快建设连接沿海和内河港口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沿海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强珠江口东西两岸通道建设,研究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等主要出省通道前期工作。增强综合交通枢纽换乘和换装功能,提高运输效率,实现旅客“零距离换乘”和货物运输“无缝衔接”。
22
专栏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港口:广州港重点建设南沙港区;深圳港重点建设蛇口港区、盐田港区、大铲湾港区,逐步推进盐田港区、南山港区和大铲湾港区的集装箱码头建设;珠海港重点建设高栏港区;粤西港口群以湛江港为中心,重点建设湛江港霞山港区、宝满港区、东海岛港区和阳江港区、茂名博贺新港区;粤东港口群以汕头港为中心,重点建设汕头港广澳港区和海门港区、揭阳港惠来港区和榕江港区、潮州港西澳港区、汕尾新港区。 铁路:重点规划建设广州—深圳—香港客运专线、广州—珠海城际铁路、厦门—深圳铁路、贵阳—广州铁路、南宁—广州铁路、广东西部沿海铁路、龙川—汕尾铁路、广州—汕尾铁路以及广州南沙港铁路等疏港铁路。 公路:重点建设港珠澳大桥、广州—深圳沿江高速公路、珠江三角洲环线高速公路、二连浩特—广州高速公路。 机场:建设揭阳潮汕机场。 第二节 构筑高标准的海堤防灾体系
适应海洋综合开发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保护沿海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提高防御风暴潮灾害能力为重点,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快推进海堤建设。按100年一遇防潮标准建设和加固重要城市的海堤;按50年一遇防潮标准建设和加固较为重要城镇与保护耕地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海堤。到2015年完成保护耕地面积在5万亩以上、保护重点城镇的海堤建设以及大中型排洪挡潮闸的达标加固。到2020年基本完成保护耕地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海堤建设以及排洪挡潮闸的达标加固。加强河口地区防洪安全保障,河口范围内涉水建设项目必须
23
满足防洪泄洪安全要求。推进以基干林带为重点的沿海防护林体系保护与建设,提高抵御海啸、风暴潮等重大自然灾害能力。
第三节 构建安全可靠的渔业港口体系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突出重点、服务渔民的原则,大力实施标准渔港建设工程。以提高渔港防台避风和后勤服务能力为核心,以现有渔港的改造、扩容、升级为重点,切实增强渔港在促进渔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中的特殊支撑作用。按照渔港护岸、码头50年一遇,防波堤100年一遇的标准,规划建设100个标准渔港,重点建设博贺、乌石等中心渔港,加快建设草潭、达濠等一级渔港,支持建设北潭、博茂等二级渔港,推动建设澳头、陈村等三级渔港。
第四节 建立保障有力的能源、通信体系
加快油、气、电等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和输送网络一体化建设,提高区域能源保障能力。加快珠江三角洲及东西两翼输电站点建设,加强跨区域输电通道建设,提高承接“西电东送”和粤东、粤西、粤北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输电的能力。按照国家重点油气项目战略布局,结合大型炼化项目和国家原油储备基地建设,加快油气基础设施及LNG接收站建设,完善覆盖沿海的一体化油气管网。重点建设惠州—汕尾—揭阳—汕头—梅州成品油管道,形成贯穿广东沿海地区的成品油管网格局。结合沿海LNG接收站、内陆管道天然气、海气上岸项目布局,建设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向东西两翼和北部延伸的天然气主干管网。提高清洁能源在广东
24
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增强粤港地区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和应急能力。依托现有园区,合理布局热电冷多联供项目,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园区。扶持海岛发展清洁能源和海水淡化,加快海岛电力、通讯设施建设,到2015年,基本解决有居民海岛饮水、用电和通信问题。
25
第七章 构建蓝色生态屏障
坚持以人为本、人海和谐,强化海洋污染防治,重点开展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的区域性海洋环境保障体系,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强化海洋污染防治
按照海陆统筹、河海兼顾的要求,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推进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逐步实施珠江口、大亚湾、湛江港等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施珠江口、大亚湾、柘林湾、水东湾等海洋环境综合整治修复示范工程,在珠江口、汕头港、湛江港等重点海域实施氮、磷减排试点。加快滨海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率。积极倡导海洋绿色运输,逐步推行更严格的船舶燃料与排放标准。加强海上污染源和倾倒区规范管理,严格控制在珠江口及邻近海域和海湾内新设倾倒区。加强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海上溢油及有毒化学品泄漏等污染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鼓励开展区域内排污权交易,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中心。将海洋环境保护纳入沿海各级政府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范围。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力度,重点加强海洋环境敏感区、赤潮灾害频发海域、陆源入海排污和临海重大项目监视监测。
26
第二节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
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重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人工鱼礁建设,推动大亚湾、湛江、阳江、江门、茂名等海洋牧场建设,探索建立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加强重要海洋生物繁殖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栖息地保护,完善伏季休渔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实施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增殖行动,规划建设一批海洋生物增殖放流基地。大力实施海岛生态整治修复,有效保护和修复海岛及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加强沿海防护林、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和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逐步构建结构合理、分布均匀、生态功能稳定的海洋生态保护体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用海企业主动参与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引导采用透水式和高桩式用海方式,鼓励生态式围填海。
第三节 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
以提升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水平为目标,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抢救性保护一批典型自然生态系统、濒危物种,以及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遗迹、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提升海洋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水平,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惠东港口海龟、徐闻珊瑚礁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保护区。逐步建立以国家级保护区为龙头、省级保护区为骨干、市县级保护区为基础,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保护区网络。到2015年,新建一批海洋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到管辖海域面积的3%以上。
27
专栏三:规划新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 规划新建海洋自然保护区:茂名放鸡岛文昌鱼自然保护区、江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珠海庙湾珊瑚自然保护区、东莞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和南澎列岛、湛江硇洲、雷州乌石、遂溪江洪、茂名竹州岛、珠海竹州—横州、台山下川岛东湾外、台山上川围夹岛、阳江福湖岭、潮州南铲等海洋自然保护区,共14个。 规划新建海洋特别保护区:吴川博茂、汕尾遮浪角、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岛、惠州考洲洋、茂名虎头山、湛江英罗湾、汕尾龟龄岛、湛江特呈岛、阳江海陵岛等海洋特别保护区,共10个。
28
第八章 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提升海洋观测监测、预报应急、海上船舶安全保障、海洋基础信息等海洋公共服务能力,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必要支撑。
第一节 强化海洋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
按照国家海洋观测体系建设总体布局,加快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网络。推进海洋气象与灾害天气预报开放重点实验室、省级海洋预报台和海洋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建设,提高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防御能力。增设验潮站、浮标、地波雷达等观测站点,开展近岸精细化预报预警,加强地震、海啸、风暴潮等重大灾害监测和预警。积极开展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推进海洋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及警戒潮位核定工作。开展粤港澳海洋灾害监测预报合作,建立共同应对海洋灾害的工作机制。
第二节 完善海上船舶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海上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集船位自动监控、安全通信、救助指挥、电子签证、移动执法等功能于一体的渔业安全生产通信指挥系统,提高渔业船舶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加强海上交通安全管理,健全水上交通救助体系。完善海上110系统,提高公安海警装备和保障能力,加强公安海警巡逻舰艇和执法基地建设。推进与周边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海上交
29
通、安全生产和海上救助等方面的合作,畅通船舶安全信息渠道,提高海上船舶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节 加强海洋基础信息服务
建立健全海洋基础数据调查、统计和信息发布制度,重点加强海洋开发基础数据、海区环境状况、区域海洋气象和海洋科技研究等信息发布和服务。完善近海海洋资源综合调查,开展渔业资源、海岛开发与保护等海洋专项调查,加快海岛(礁)、海岸带和近海海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及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海底地理实体调查和命名管理。支持广东开展海洋经济调查试点,推进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和统计制度改革,建立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系统。建立海洋经济信息定期发布制度,为海洋保护开发、海洋经济管理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30
第九章 弘扬南海特色海洋文化
大力弘扬特色鲜明的南海海洋文化,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培育海洋文化事业,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第一节 传承南海海洋文化
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南海海洋文化资源,开展涉及海洋渔业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海上移民文化以及水下文化遗产等方面的资源普查,建立系统规范的海洋文化资源普查档案。加大对重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建立若干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区和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海洋文化研究,推进海洋考古、海洋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等研究。加强海洋文化宣传,组织编辑出版相关图书和音像制品。办好“海洋宣传日”、“蓝色文化课堂”等活动,提高全民海洋意识,为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二节 打造海洋文化品牌
引导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区,打造以广府文化、海商文化为主体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特色文化区,以潮汕文化、妈祖文化为主体的潮汕海洋特色文化区,以雷阳文化、疍家文化为主体的粤西海洋特色文化区。充分发挥广东文艺创作方面的特殊优势,组织创作一批以海洋为主题的涉海文艺作品。围绕打造
31
海上丝绸之路品牌,推动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把“南海Ⅰ号”和“南澳Ⅰ号”打造成“海上敦煌”,扩大我国海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专栏四:“南海I号”、“南澳I号” “南海I号”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宋代沉船。船长30.4米,宽9.8米,高3.5米。船载文物有瓷器及金、银、铜器等8万余件,其中瓷器包括了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等高质量精品。“南海I号”的发掘、保护,为复原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航海史、贸易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南澳I号” 是我国发现的第一艘明代沉船。船长约25.5米,宽度约7米。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或闽南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青花瓷器。“南澳I号”的发现和水下考古发掘,为研究我国航海史、贸易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了实物依据,目前正在规划建设“南澳I号”古沉船专题博物馆。 第三节 培育海洋文化产业
依托海洋特色文化、自然遗产地、历史遗迹,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南海特色的海洋精品文化景区和文化产品。大力开发海洋生态文化旅游、海洋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建设一批海洋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大型涉海展会、重要海洋文化活动为载体,打造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办好南海开渔节、休渔放生节、航海日、海洋经济博览会和海上国际龙舟邀请赛。积极开发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32
第十章 创新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创新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方式,落实完善海洋保护开发政策,建立健全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一节 深化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组织结构优化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和技术支撑体系,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行业的海洋开发行为。继续加强海洋维权执法、公共服务等机构建设,加快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协调机制,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
第二节 创新海洋资源开发管理
加快编制广东海洋功能区划和广东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并据此编制海洋产业空间布局、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海岸保护与利用、海岛保护等专项规划。实施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工程,推动建设海域使用论证管理中心、海籍管理和海洋测绘中心、海洋权属管理及产权交易中心。保护性开采锆英石砂矿,健全海砂等资源开采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制度。实施数字海洋工程,构建广东海洋电子政务信息平台。
第三节 完善海洋开发政策
财税政策。加大对海洋事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重大科技
33
专项投入力度,国家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对广东涉海项目给予必要支持。中央财政在安排海域使用金、无居民海岛使用金支出项目时,对广东给予倾斜支持。在全面落实现行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完善相关税收政策,进一步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无居民海岛开发收取的使用金,除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外,对海岛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一定支持。各级政府加大对渔港防波堤、护岸、码头、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金融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金投向海洋经济发展领域。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船舶、海域使用权抵(质)押贷款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推动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在境内发行股票融资。推进粤港澳海洋开发金融合作,探索在境内外发行海洋开发债券。鼓励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海洋综合开发企业和项目。大力开展保险业务,推动针对相关海洋产业的保险产品创新。
海域使用政策。适度增加建设用围填海年度计划指标,优先用于发展海洋优势产业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国家重点项目用海,由国家安排专项用海指标。大力推进集中集约用海,对规划确定集中集约用海区域的建设用海项目实行整体规划、统一论证,凡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经整体论证评审的,规划区域内的单宗用海项目的论证评审程序可以适当简化。探索开展用海项目凭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续试点。推进建立海域使用并联审核机制,项目用海的海域使用论证、环境影响评价等同时进行,
34
提高审批效率。严格保护基本养殖水域滩涂。
海岛开发政策。贯彻实施《海岛保护法》,促进海岛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管理,严格按照规划实施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避免造成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破坏。建立健全无居民海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选择一批适宜的无居民海岛作为开发试点,积极探索以旅游度假为主体功能的无居民海岛整岛开发方式。
区域合作政策。探索建立游艇出入境管理新模式,会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研究粤港澳地区游艇出入境便捷管理措施,为游艇出入境提供通关便利。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监管和服务,提高口岸通行效率。合作开展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等工作,全面构建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完善区域发展政策,积极推动主体区和联动区的协调发展。
35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各有关方面要充分认识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对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完善执行机制,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
广东省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抓紧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规划实施。要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和责任考核制度,及时通报规划实施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要加强资金监管,建立海洋综合开发投入的绩效考评机制,完善规划重大项目的验收制度,对财政投入形成的各类有效资产实施管理。建立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良好社会环境。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统计局和海洋局要加快完善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开展对海洋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评估和信息发布,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海洋局,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36
正在阅读: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公开版)04-18
电磁学复习练习题作业(答案)12-07
广州大学校规考试02-29
职业体验报告范文个体经营者【免费】04-06
2014年羽毛球比赛秩序册(1)(2)04-25
赵固二矿煤矿11041下顺槽选型设计方案 - 图文11-04
个人博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04-05
体验劳作生活作文700字06-20
我学会了打羽毛球作文600字07-14
张书记城镇化讲话全稿1110-2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试验区
- 广东
- 发展规划
- 海洋
- 公开
- 经济
- 综合
- 001 - 人工挖土技术交底记录 - 图文
- 卡塔尔国情及农业种植简介 - 图文
- 村容村貌整治简报第4期
- 执法规范题库(侦监)
- 云南省教育厅教学仪器装备中心中小学信息化设备采购中标公示
- 调研报告: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经常性教育管理监督
- 仪器分析实验内容-学生
- 窦店镇总体规划
- 小学(校)各部门岗位职责
- 宏观经济学选择题
- 全球第二大非晶合金带材生产商毛利率可能高达100%
- 监理实施细则(土建)
- 税收基础知识考试题库(1)
-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统计和调查处理制度
- 师徒合同
- (10-11-1)电工电子技术-复习题-期末考试
- 上街区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4)
- 操作系统2014课程设计
- 国外五大知名室内设计师作品,你们感受一下! - 图文
- 专升本《工程项目管理》模拟题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