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

更新时间:2023-11-03 01: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华东师范大学 编辑

华师大即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英语: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东师大或华师大,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 截至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是列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是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同时也是国家“111计划”和“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的重要成员学校设置有20个全日制学院,开放教育学院1个管理型学院,含58个系,76个本科专业,其中中文、历史、数学、地理、心理和物理6个专业是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括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11大学科门类。

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可授予17种硕士专业学位,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职工近4000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4000人。[1]

学校主页:http://www.ecnu.edu.cn/ 中文名

华东师范大学 外文名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简 称

华东师大、华师大(ECNU) 校 训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创办时间

1951年10月16日 类 别

公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类型 综合师范类 主管部门 教育部 学校属性

211工程,985工程,研究生院 现任校长 陈群 知名校友

韩正、李源潮、吕思勉、刘翔等 所属地区 中国上海 主要院系

外语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商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

23个 硕士点 209个 博士点 144个 院 士 14人 主要奖项

全国首批16所重点大学之一 博士后流动站 23个 实验室

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野外站 1个

目标定位

21世纪中叶“世界一流大学” 目录

1历史沿革 ? 学校前身 ? 学校合并 ? 学校发展 2学术研究 ? 科研建设 ? 研究机构 ? 学术交流 ? 学术资源 3办学规模 ? 院系专业 ? 学科建设 ? 师资力量 ? 教学建设 4学校领导 ? 现任领导 ? 历任校长 5校园文化 ? 校徽 ? 校歌 ? 校训

? 校树、校花 6知名校友 ? 综述 ? 学界 ? 政界

? 商界 ? 其他 7学校校区 1历史沿革编辑 学校前身 大夏大学

大夏大学校徽

大夏大学创立于1924年7月,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在上海发起建立的。首任校长马君武。建校初期,设文、理、教、商、预五科,后曾增设高等师范专修科和法科。大夏大学创建后,许多著名学者曾来校任教,其中有郭沫若、田汉、何炳松、李石岑、朱经农、马君武、周寿君、邵力子等。大夏大学建校27年,培养学生近20,000名,毕业生6,000余人。包括一批为国为民的有识之士。如熊映楚,曾是武汉农民运动的重要干部;雷荣璞、陈国柱分别是广西、福建建党干部之一;吴良斌(亮平),最早翻译恩格斯《反杜林论》,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党校顾问;郭大力、周扬、叶公琦、陈赓仪等都在大夏大学学习。学校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专家学者,如胡和生、陈子元、李瑞麟、刘思职等四位中科院院士,翻译家戈宝权,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古典文学评论家王元化和青铜器专家马承源等,还有不少杰出的政治家、企业家和其他知识界人士。[2] 光华大学

光华大学校徽

光华大学是1925年从美国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地处今华东政法学院)脱离出来而创建的。首任校长张寿镛。建校初期,学校设文、理、工、商四个科14个系。学生们在致力于学习的同时,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也开展得生气勃勃,在江南八大学校的国语、英语演讲比赛中屡居前茅,还曾获江南八大学校网球、足球、越野赛的锦标。光华大学建校26载,先后入校学生达14,000余人,完成大学学业获得学位者2,400余人,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有中国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邓拓,中科院院士徐僖,著名学者周而复、赵家璧、张芝联、

吕翼仁、张允和、穆时英、田间和姚依林、乔石、尉健行、荣毅仁、董寅初、黄辛白、柴泽民、黄鼎臣、邵洛羊、杨小佛、谢云晖、杨纪珂、张承宗等一大批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民主人士。[2] 学校合并

1951年7月17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宣布,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华东师范大学。8、9月间,大夏大学的中文、英文、历史、社会、数学、化学、教育、教育心理、社会教育系;光华大学的国文、英文、教育、数理、化学、生物系;同济大学的动物、植物系;复旦大学的教育系;东亚体专的体育系、体育专修科和沪江大学的音乐系相继并入。1951年10月4日,组建了华东师范大学临时工作委员会(后为行政委员会)。1951年10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正式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1951年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华东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兼任校长,孙陶林、廖世承为副校长。[1] 学校发展

1951年,学校成立后,即开始了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建校时学校设有教育、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1个系,1952年9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

月,圣约翰大学的教育、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系;浙江大学的地理系;沪江大学的教育、社会系;大同大学的教育、物理系和震旦大学的教育系并入学校,并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校调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师多人。体育系和体育专修科调至新建的华东体育学院。调整后的学科设置是;教育、中文、外文(设俄文、英文二组,俄文兼办专修科)、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系(以上各系均兼办专修科)。新设政治教育专修科。

1953年8月,江苏师范学院的艺术科音乐组,浙江师范学院的外国语文系英语组,安徽师范学院的物理、历史、数学、英语系,福建大学物理系,华中师范学院英语系部分学生并入。

思群堂

1956年6月28日,音乐系停办,全系学生转入新建的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学习,教师则分别支援北京、南京、兰州等地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和上海音乐学院。大夏大学的校园面积仅280亩左右,至1952年,已迅速增加到800多亩。并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校舍兴建工程,十大建筑的规划、设计并实施,大大改善了学校办学的条件,为学校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职工338人,其中教师131人,学生1,032人,其中各校并入

学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个班上课。图书藏量通过合并接收,呈迅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学校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也逐步建立成形。

1952年,学校成立了研究部,推进科学研究,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班。继1952年7月创办《华东师大》校刊后,在1955年1月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提高了教学及教育科研的实力。

从1952年开始,学校较大规模地举办了一系列的专修班,并从1956年开始,在江苏、浙江两省铁路沿线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至1957年,在校生规模已达5,000余人,研究生班及函授生各为127人和801人。

优雅的理科建筑群

1959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1957年9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学校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这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国18个研究室中的2个,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国以后建立的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自1958年起,学校又陆续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和电子学、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光学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专业实验室,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1958年,学校通过科研开辟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和课程,新建了一批专业和专门化教学小组。

1964年教育部举办全国\四新\展览会,学校\红外分光光度计\、\宽谱线核磁共振波谱仪\、\自旋回波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核四极共振波谱仪\等四项研究成果获得三等奖,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居领先地位。

华东师范大学大门[3]

从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养由举办二年制研究生班改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

1960年,从59级起各专业学制均改为五年,并一直执行到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而终止。与此同时,学校扩招成人教育的专业与人数,成立半工半读师院。

1965年招收越南留学生210多名,成立留学生管理办公室室,开始了留学生教育工作。至1966年,学校教职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学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10个系,13个专业,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共15,000余人,学校面积也比初建时扩大了4倍多。

1966年到1969年,学校连续4年没有招生,1970年开始恢复招生,但规模很小。

校训碑

1970年,学校\科研组,在国际上首先从海水中提取到30克铀,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

1971年,光学组建立在国内居领先水平的管道气体传输模拟实验室;河口海岸研究组为金山石化总厂一期工程的油码头选址提供了方案。

1972年5月,学校被迫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1977年,学校开始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从上海师范大学分离出去,相继恢复原来的建制。198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恢复华东师范大学原名。学校相继建立了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系和专业从1979年的11个系17个专业扩展到1991年的21个系38个专业;科研机构也从1966年的一所三室发展到1991年的23个研究所、28个综合性研究中心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实验中心。附属学校数也有所扩大,有三所附属中学、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综合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量子光学实验室为学校与中科院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合作建立的联合开放实验室。

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仪式

1984年9月,学校成立科技开发公司(1990年发展成为科技开发总公司),开始了学校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工作及科技产业的开发工作。从1976年到1991年,共培养本、专科生约23,000名。

1978年开始先后有34个院、系、所,105个专业招收研究生。王建磐就是由数学系培养出来的、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也是学校培养的第一名博士。 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立了研究生院(试办)。

1991年有博士学位授予点28个,博士生导师55人(3人为兼职),硕士学位授予点87个。1978年至1991年间,学校共培养研究生3600余名。

闵行校区图书馆

1993年初,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院为实体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国际商学院、理工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外语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人文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和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八大实体学院。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了专业、学科建设和改造,以后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了多种二级学院。

1994年的人事改革使在编职工人数从4,000余人降到3,500余人。

1996年4月,学校通过国家\工程\预审,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 \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同年,学校参与了上海市师范结构调整,构建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办学体系。

1997年12月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华东师大,成立华东师大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 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并入华东师大,以后又重新组建了继续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

2002 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2006年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

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大,学校进入国家\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07年,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年,学校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 2学术研究编辑 科研建设

截至2013年,该校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8项,内部探讨奖1项,网络理论奖2项;4项成果获第九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庄子学史》获得一等奖、《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等4项成果获得二等奖,《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等16项成果获得三等奖。)。[2][4]学校获得国家及地方政府重大科技项目(973、863、支撑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央部委行业科技专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重大专项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上海

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各类项目、人才培养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华东师范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5] 研究机构

截至2013年,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8个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和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150余个研究所和一批跨学科的研究、实验、计算、测试中心。[6] 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与研究基地)

2011协同创新金融风险定量计算与控制协同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中心 创新中心

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可信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协同创

成立仪式 新中心 金砖国家合作与全球治理协同 创新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室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野外科学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 观测研究站 站

教育部重点实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验室 验室 室

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

验室 室 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纳光电集成与先进装备教育部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与应用教

究中心 工程研究中心 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战略研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究培育基地

上海市重点实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验室 验室 色化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

恢复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高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工程技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术研究中心 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会科学重点研俄罗斯研究中心 究基地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研究机构参考资料来源:[7-11] 学术交流

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法国巴黎高师集团、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世界15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1][12]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1年10月。由闵行校区图书馆和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舍总面积约5.55万平方米。截至2012年底,图书馆拥有印刷型文献总量 424.6 万余册,其中图书 346.7 万余册,期刊合订本近 36.2 万册,古籍文献 32.6 万余册,学位论文 2 万余册,非书资料 7 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 116 个(含 296 个子库),其中电子期刊 4.4 万余种,电子图书近 133.6 万种,学位论文 243.5 万余篇。[13] 大学学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杂志,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三种期刊。三刊均已连续多次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文献研究评价中心(CSSCI)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CSCD)等单位确定为各类“核心期刊”或“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14] 3办学规模编辑 院系专业

截至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设置有19 个全日制学院,6 个研究院(所),1个管理型学院,含 58 个系。[1] 华东师范大学院系设置表 学院

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系 历史学系 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政治学系 法律系 社会科学部 古籍研究所 社会学系 社会工作系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人口研究所 民俗学研究所 人类学研究所 英语系 日语系 法语系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德语系 俄语系 翻译系 大学英语教学部 汉语言系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对外汉语系 汉语文化教学中心 教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信息技术系 课程与教学系

高等教育研究所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心理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应用心理学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 学前教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特殊教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系 运动学系

体育教育系 社会体育系 大学体育教学部

教育管理学系 行政管理学系 经济学系 企业管理系 信息学系

旅游学系 会展管理系 房地产系 会计学系 金融学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风险管理与保险系 统计与精算学系 金融工程系 广播电视学系

新闻学系 传播学系

美术学系 音乐学系

数学系 物理学系 化学系 地理学系

环境科学与技术系 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生物学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u5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