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相结合

更新时间:2024-04-11 06: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成果奖列表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综合研究报告

作者:

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改革计划重点项目成果鉴定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综合研究报告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课题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 二00三年三月二十八日

目 录

综述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 第一部份产学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的理论基础及其模式选择---------------------3

第一章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基础-----------------------------------------3

1.产学研合作教育基本概念------------------------------------------3

2.产学研合作教育理论基础-----------------------------------------4

3.产学合作教育的社会背景-----------------------------------------10 第二章新时期产学合作教育的特点分析及其支持系统-----------------------10

1.经济体制转型期产学合作教育新情况、新特点------------------------10 2.经济体制转型期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应对策略----------------------12

第三章国际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及其特征---------------------------------14

1.国外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14 2.国外合作教育实施计划-------------------------------------------15 3.国外合作教育的基本特征-----------------------------------------15 第四章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形式及人才培养模式-----------------------------18

1.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的创建---------------------------------------18 2.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4

第二部份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索-----------------------------------------25

第一章 “理工类本科生3+1+1产学合作教育模式”-----------------------25

1.基本情况-------------------------------------------------------25 2.“3+1+1”产学合作教育试点实践的体会---------------------------27 第二章“董事会体制下产学全面合作教育模式”----------------------------30

1.基本情况-------------------------------------------------------30 2.董事会体制下产学合作教育的经验与体会---------------------------33 第三章 “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34

1. 与民航企业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35 2. 与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613所合作培养研究生-------------------------39 第四章 “经济与管理本科生产学合作教育模式”---------------------------39

1.基本情况-------------------------------------------------------39 2.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市场营销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

积级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41

3.产学合作教育成效-----------------------------------------------43

第五章“校内各层次学生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45

1.研究生实验基地建设---------------------------------------------45 2. 动力学院实习基地建设-------------------------------------------48

问题与困惑 ---------------------------------------------------------------49 思考与建议 ---------------------------------------------------------------50 参考文献 -----------------------------------------------------------------51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综合研究报告

综述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课题遵循教育教学研究规律:从实践需求出发,以探讨研究对象基本的理论为基础,将理论研究成果向可操作层面转移,进行总结提高,即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研究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本课题按照“三个结合”展开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学校层面与院系层面上下结合、实践工作者与教育理论工作相结合;

本课题贯彻“三边”技术路线开展研究: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总结,边总结边完善

·本课题理论研究成果:在《高教探索》、《中国教育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报刊上发表的论文,以及本综合研究报告第一大部份;

·本课题的实践成果:形成了“理工类本科生3+1+1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董事会体制下产学研全面合作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生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校内各层次学生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等多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密切了校企联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也提高了学校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高效率。

·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2002年获得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项共一项。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

第一部份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的理论基础及其模式选择

第一章 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基础

1.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概念

1.1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的描述是:“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私营机构中的有报酬的、有计划的和有督导的工作经历(Work Experiences)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跨越校园界限,面对现实世界去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并确定职业方向”。

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CAFCE)的描述为:“合作教育计划是一种形式上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的计划是提供学生在商业、工业、政府与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实践与专业学习之间定期轮换”。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的描述是:“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

虽然对合作教育定义的表述略有不同,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合作教育是一种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有收入的、有计划的和有指导的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并且这种实际工作经历是与学生的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相联系的。

这些定义显然主要是一种定性的描述,对合作教育还应有具体的要求。

1.2美国工程技术评估委员会(ABET)是美国工程教育评估的权威组织,该委员会对工程专业的合作教育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其中几点是非常重要的:进行轮换的每一个“工”和“读”学期的时间长度要大致相同;工作经历的总时间不得少于12个月;合作教育学生在注册学期注册;学生的工作要与其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相联系,并且在工作期间逐步承担责任更大的工作;雇主要将雇用合作教育学生作为训练雇员和发展新雇员项目的一个令人满意的部分。

1979年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建立了一个合作教育评估系统和程序,评估标准有如下要点:每一个工作位置都要经学校开发或认定是一个合适的学习场所;合作教育学生从事的是实际工作而不是仅仅观察;合作教育学生的工作是有薪的工作;合作教育学生在工作上的进展由学校督导;合作教育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是由雇主管理和评价的;总的工作时间要占花费在学术上学习时间的50%,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低于30%。

这些评估标准,主要是突出了对“工”的性质的界定,明确“工”的最低时间长度要求,强调是与学生所学专业有联系的、经学校认可的工作,是由学校督导的、由雇主考核的有薪的实际工作;至于“工”与“读”如何编排,则有较大的灵活性,可形成多种具体的模式。

1.3合作教育英文为:Co-operativeEducation ,我国在引进此名称时先将其意译为“产学合作教育”,后为使这一概念与我国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的习惯提法相符,经1995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会员大会讨论通过,将“产学合作教育”改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本文中提到的“合作教育”、“产学合

作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同为一个概念并无本质区别。

本课题组根据国内外有关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成果,特别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高等教育功能的深化与拓展,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办学,同国家科技、经济联系愈来愈紧密,产学研合作教育概念内涵和外延也在拓展。

在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广义和狭义产学研合作教育概念,其根本区别在于对“教育”的界定上。广义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教育”是指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项功能的教育。产学研合作也就围绕这三项功能进行的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所的合作,或者是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狭义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教育是指教学,是围绕人才培养而进行的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所的合作,其主要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即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单位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本研究课题对产学合作教育是以狭义为主,并涉及广义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产学合作教育)。

2.产学研合作教育理论基础

2.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哲学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启蒙时代的知识主要是为了“启迪思想、增长智慧”,工业时代则是“应用知识”,而到了知识时代,知识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实践领域――“知识正被应用于知识,利用知识来找出如何把现有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彼德.德鲁克)与此相对应,一些西方的学者也对科学知识进行了分类。第一类知识为意义的知识,这些主要是指社会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中以影响社会成员的(社会)意识为其基本社会功能的知识。第二类是生产性知识,这主要是指自然科学中可以被转化成直接占用自然现象的方式的知识。第三类是行为知识,这是一种最为新近的知识形式,它被认为是一种直接的生产力。是社会行为的一个直接形式,它具有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的能力。”[1](P99-100)由此,知识本身就摆脱了纯哲理思辩的范畴,具有实践的属性。高校、科研与产业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对知识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高校的教学是让学生认识已有的知识以及对知识进行建构,而科研则是通过实践与实验探索新的认识,企业则是把已有的认识和科研成果用于生产实践的过程。企业的发展需要以知识的认识和科研成果为基础,而与生产部门的联合又是教学与科研最重要的实践途径,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科学实验。

从哲学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在认识和实践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产业部门的生产经验可以通

过产学研合作进入到高校与科研人员的视野。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新问题又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第三,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不管高校是否拒绝在教学科研中的过于实用性,科技与人才的实用性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高校的经费来源、教授们的课题经费越来越依赖于企业的捐赠与合作经费,人们也日益看重科技的直接后果。如果科学不能给人们带来实惠,它终将被人们对其存在的必要性置疑。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以满足其需要。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通过生产实践的检验,我们可以知道教学科研的有效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需要用人单位的实践检验,而科研成果的有效需要实践运用的证明。而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又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促使人们通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获得原成果。

2.2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组织学基础

工业社会的重要特点在于分化。从研究领域的分化到学科的分化,从行业的细化到劳动分工的细化,从专业的具体化到专才培养的强调一直是工业社会时代的一条主线。与之对应,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传统组织理论,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理论原则特别强调分工原理与专业化原则,是一种封闭的系统观点。而6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组织理论以西蒙等人为代表,认为“组织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协作的人群活动系统”,它的理论基础是系统方法和权变观,与之对应也有了开放系统的观点。后工业社会的特点随着学科的交叉发展和大科研的复杂性,又让人们重新看到了联合的力量。横断科学与系统科学的出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步伐日益加快。企业发展也呈现综合中分化,分化中综合的特点。如企业流程的分工与外包,整体管理下的分工负责制。

“从系统的观点看企业或其他类型管理对象,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一体化的趋势,组织基本上是从过去的简单系统走向分工协作,再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组织间竞争与合作日益加剧,组织环境和内部结构都日趋复杂多变,新的分工协作形式不断涌现,组织系统日趋复杂化(钱学森称之为复杂巨系统)。”[2](P149)

面对复杂性与模糊性特征的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一大特点就是把分散的组织转化为网络。目前“具有明确界限的、分散的组织概念正在被打破,在微电子、JIT管理系统以及不同的分包安排的影响下,组织正在变成由不定型的独立组织构成的网络……随着网络概念的到来,组织必须被作为一种互相依赖的利害相关者的系统来加这些小系统在这个日益复杂的环境下又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等的交换。由此这些相互作用的组织与组织之间形成了一些“组织集”。

2.3产学合作教育的教育学背景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的教育与培养问题就成了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原始社会的人才培养强调的是生产技能的获得。随后的阶级分化带来了脑体的分离,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哲学家的头脑、雄辩的口才和治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而实践的需要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提出新的问题。这种新要求、

以管理。”[3](P108-109)页,由此,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科研单位,都是置于社会大系统下的一个小系统,

理之术的统治者。教育成了统治阶级的特权,学校和教育体系被看作是“统治的社会力量(即国家)或执政的政权的体现”,从而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理论便被划分开来,社会化大生产与社会分工使得这种脑体分离的现象进一步扩大,“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4](P399)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不但从生产力层面“通过社会生产\来保证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5](P322),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6](P223)。而且从生产关系层面,“也要获得为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必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适应现有的社会生活。”[7](P72)而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由于欧文的实验,“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面,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P530)由此,学习与生产实践的结合,脑体的结合,成为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变革的社会又对人才观进行了新的思考,对人才的培养和要求进行了新的探讨。人才培养不仅要考虑社会的需求,也要考虑个人的发展,从而,“教育反映社会”也已是一个不全面的提法,“个人--学习者、教师、家长--有意无意地影响着人们去决定或改变教育的最终目的。”[8](P184)对新时期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培养创造性、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培养完人成为新时期的教育要求。

法国的博士培养计划是极具时代气息的培养方案。它们对博士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利用参考书和几种语言阅读科学文献,而且不论今后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去探索,去发现,去写作;它能培养人的思想和个性特点,它能使人接触大学实验室外,工业界明天所需要的发现便产生于那里。……通过研究进行培养在这方面是极其有用的。”[9](P58)这虽然是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但同时也反映了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要培养具有理论研究能力、理论创新、实践动手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产学合作教育首先受到教育思想的影响。工业革命前,理性主义教育充斥于古典的大学校园,教育力求避免政治和市场的影响而游于社会生活之外。工业革命后,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者提出了把教育或者知识,看成一种达到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从教育的实用功利目的出发,使教育为现实的社会经济产业需要服务。这一思想的提出随即在大学校园开始出现并对大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加重要的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日本、新加坡与美国等许多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并随之带来的全方位的教育改革,促成了产学之间的合作及日益频繁的交流。基于产学合作可以把知识与生产实践最大程度地紧密结合并使教育成为物质财富的创造源泉,是否实用成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准则。

同时,教育本质的不断变化,即由教育是适应生产劳动需要,教育是统治阶级教化的工具到教育是生产力的转变,也促成了产学合作的结合。工业革命后以传授知识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教育,使人民对教育的生产力本质即教育培养的人才和创造的科技知识,及其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体

提出以后,一种新的人才培养观点开始为人们所接纳。即人的体力和智力都要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现教育的生产力本质,促成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产学合作方式也被得到重视并逐渐发展起来。

另外,现代社会认同的教育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观点,使得教育不再被单纯看成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是被看成一种对外部社会起推动与促进作用的活动。产学合作所体现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使教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教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认识自己、适应社会以逐渐实现个人价值,而且增强了社会对教育的尊重与参与度,提高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协调与相关度。因此,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生产力本质及教育是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的观点,使产学合作有了很好的教育学基础。

2.4产学合作教育的心理学背景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产学合作教育的心理学背景是体验性学习理论。体验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得,来源于对生活的实践体验,因此最有效率和高质量的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社会实践环境中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主动积极的学习。而建构于生活实践体验的产学合作,能够充分地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与学习积极性,这既利于学生有方向性地学习所需知识,也利于学生在独立自主获取知识中自我从191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第一次把产业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开始,产学合作教育形式在国外逐渐被推广开来,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美国的“回归工程”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等;在我国,许多高校创设的“3+1+1”模式;“2.5+1+0.5”模式及“2+0.5+0.5”等模式,都是建构于体验性学习的基础之上的。

人们工作技能,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规划和沟通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乃至动手能力等等,都要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与训练才能获得,即在做中学(参见表1-1)。

数据来源:“不同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中国教育与培训(1998年对3万多职工的抽样调查),转引自郝克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第33页。

发展、自我完善。产学合作的提出,使得产学合作教育形式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学生真实的实践环节。

表 1-1 工作技能获取的主要途径

教育 工作技能 活动要素 (%) 3.7 3.3 6.8 3.1 9.2 4.3 8.0 6.1 9.3 4.8 11.4 3.1 2.4 3.6 2.5 3.5 3.5 (%) 80.5 83.1 74.4 82.8 67.9 86.1 82.9 85.4 64.2 85.1 66.9 87.0 74.4 88.6 88.6 88.6 85.3 (%) 15.1 13.0 15.3 9.1 15.5 7.6 5.2 5.0 24.7 5.4 10.5 5.1 5.3 6.8 6.5 5.4 7.4 (%) 0.8 0.6 3.5 5.0 7.4 1.9 3.8 3.5 1.9 4.7 11.2 4.7 17.9 1.0 4.4 2.4 3.7 经验 培训 其他途径 了解岗位(生产)程序和技术要求 动手能力 掌握完成岗位(生产)工作的技能 理解岗位工作(生产)的有关原理 寻找或判断故障的原因 分析和 理解岗位工作(生产)的有关原理 解决问题对工作中的疑问能准确提出问题 能力 了解自己的长足与短处 计划能力 能有效分配自己的工作时间 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横向沟通与同事讨论工作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能力 撰写技术报告与技术条件 专业沟通向上级准确汇报工作情况 能力 准确地向下级交待工作 独立工作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2.5产学合作教育的经济学基础

按时独立完成工作任务,保证质量 主动提出改进工作质量的建议 与同事合作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 了解本人工作与整体工作的关系 资源依赖理论的基本前提基于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在开放系统中,组织具有以下特性:(1)无法孤立运转;

(2)内部无法产生所需的所有资源;(3)为了生存必须从环境中其他组织获取必要的资源。[2](P214)由此,资源的缺乏带来了组织对其它组织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个资源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组织在边际效益的基础上利用资源互补来实现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交易。

1937年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创立了用\交易成本\来分析产业企业存在的原因及其扩展规模的界限问题。所谓交易成本,就是市场机制的运行成本,即\利用价格机制的费用\或\利用市场的交换手段进行交易的费用\,科斯认为,企业形成的原因是通过把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来减少市场的交易成本。这种理论被称为\交易成本学派\。

由此,我们可以反观高校、企业与科研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三者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功能与市场的重叠,如人才培养的共同性、对科技创新的共同目的、对知识的共同追求,这一切都需要三者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换,实现资源的整合。产学研合作,其基本宗旨是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界一起,利用科研单位与高校的科研与人才优势,研究工业技术的发展趋向,促进高新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协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问题,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能力,为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服务。反过来,高校与科研单位通过加强与社会,特别是企业界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将从中获悉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信息,从而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得,使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促进科研单位的科研解决企业的实际需要。同时,通过三者共同建立实践基地、共派人员进行开发研究,可以使三者内部进行的交易成本大大低于一方的单独投入。同时三方都能从中得到不同的满足。如,高校在经费与科研设备的获得上,科研单位在实践基地的使用上,企业在人才的培训和人才的引进上,都可获得不同的收益,产生边际效益递增。譬如: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与温哥华的西港创新环保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UBC帮助该公司开发出一项减少柴油机排放有害气体的技术,使其增加了一项21世纪极有发展潜力的业务。根据双方协议,UBC拥有该项技术,并将其特许权转让给西港公司,因而获取专利费,同时享有公司的部分股份,西港公司则有权进一步开发此项技术。近年来,UBC通过同企业的科研合作,创立了71家公司,吸引了36。34亿加元的私人投资,为不列颠哥伦比亚创造了1500多个就业机会。

最初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行论述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实际上,产学合作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与有效方式,因为广义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了产学结合的内容。就我国来说,我国三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毛泽东为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主张学生把读书与生产结合起来,提倡边读书边生产,并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角度赋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新的内容,指出“……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问题。”可见,产学合作的提出,也是基于提高社会经济水平、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之上的。因此产学合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从最初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方式向校企双方合作以获得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方向转化。尤其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使得整个教育体系及产业经济部

门都受到挑战。一方面,产业部门逐渐认识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不仅在于有形资产,如物质与资本,更在于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产业界积极主动与高等院校合作,甚至直接参与学校教育的决策与管理,与学校共同开发高新技术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提高企业的发展潜力与后劲也就不言而喻。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由于教育经费与生源竞争产生的压力,希望和产业部门合作以获得资金物质支持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为此高校从政府的怀抱走向社会大市场,而产学合作则成为产业部门和教育部门适应社会变革的一种理性选择,企业与学校鉴于双方的利益而最终促成了产学合作。

3.产学合作教育的社会背景

21世纪是知识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高等院校作为传递知识、创造知识及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基地,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也从社会发展的边缘被推到了社会中心的位置。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运用上的知识经济,决定了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最能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人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因素,作为知识经济核心问题的知识生产就与知识人的造就紧密联系起来。教育,特别是与社会联系紧密的高职教育,也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因此,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既迫使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与企业走产学合作道路,又为他们开展产学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大量依靠社会实践。产学合作教育对于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上独具优势。包括:在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上,建立由用人单位专家、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沟通产学渠道,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机衔接。一旦产业结构作出调整,学校设置的专业也能随之作出调整,保证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需要,使学校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认真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并尽可能邀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开企业为培养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向学校推荐工程技术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以及为学生岗位实践提供场地,如:在大型企业设立实训生产岗位或设置企业培训中心,中小型企业亦可提供实际的生产岗位和成立跨企业的联合培训中心,学生在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实习和技能培训,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或工程实践中去。

第二章 新时期产学合作教育的特点分析及其支持系统

设课程,使高等院校与行业、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

经济体制转型期,经济运作方式越来越以公平、效益为核心原则,使资源组合达到最佳,由此引发产学合作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产学合作教育本质是现代教育过程和现代生产劳动过程以科技为最根本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的密切联系和结合。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以科技为中介,调整相互结合的方式与途径,互利互惠、双向互动,

使两种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成为学校、企业、政府在发展产学合作教育问题上角色定位和行为选择的基本原则。

1.经济体制转型期产学合作教育新情况、新特点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企业、高校三方面角色转换,以及资源市场配置方式变化,彻底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环境与条件,使得产学研合作教育呈现新的情况与特点。

1.1 由政府统一组织、直接协调向依靠校企双方直接参与、双向互动转变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既直接管理企业,也直接举办高校,特别是在行业办学的格局下,产学合作教育由行业主管部门统筹计划与协调。以原某国防工业为例,每年在行业年度工作会议的基础上召开校企生产实习计划协调会,行业主管部门除向企业下达任务,还定期对生产实习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是执行政府下达的指令性任务,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和实习基地。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后,政府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企业和高校实行宏观管理、协调与监督。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成为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高校也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走向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政府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企业和高校进行过程管理,过去通过政府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起的产学合作教育的“桥梁”,现在需要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校企双向参与,双向互动,去构建与维系产学密切合作的关系。

1.2 由企业为教育作贡献、不计成本向校企责权相应、互利互惠转变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将产学合作教育作为自己的义务与为教育作贡献,不计成本地为高校提供学生工程训练场地和指导学生工程训练。经济体制变革,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效益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伴随着我国积极准备加入WTO,进一步对外开放,企业经营面临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的压力。课题组调查了7家有代表性的企业,了解到,对那些劳动密集型、产品急需更新换代的企业来说,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成为领导者考虑的首要问题,客观上,很难将产学研合作教育列入企业的议事日程。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目前走的是消化吸收外来技术发展的道路,在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上所投入的力量与经费还很有限。这样一来,切实关心教育,大力支持产学合作教育难以落到实处。讲究投入与产出,讲究效益已成为产学合作需要遵循的原则。课题组日前在学校教务部门查出80年代初期一份《国营××厂与××大学实行产学合作的协议》,该协议开宗明义“搞好高校校外生产实习,培养合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不仅是高等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尽的职责,也是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共同

义务”。企业对大学生下厂参加生产实践的收费只是象征性的,上述协议附件中,明确每次每生实习指导费10元,每次每生实习指导费标准在150元左右。

住宿费每生每天5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原则是市场经济遵循的普遍法则。据了解,现在大学生下厂实习,

1.3 由单一的人才培养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全面合作转变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产品由政府统购统销,高校毕业生亦由政府统招统配,同时,行业办学,条块分割、企业的大学毕业生来源往往集中于相应的高校,人才培养成为建立产学合作教育联系的动因,一些居于企业领导岗位的校友更是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纽带”。经济体制转型期,就业制度改革与人才市场建立,条块分割办学体制被打破,企业可面向社会吸纳大学毕业生。与此同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需要凭借企业产品的持续优势,其核心是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高等学校融知识继存、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于一体,企业需要同高校建立紧密的联合体,企业不仅需要高校为其培养和输送人才,还迫切希望高校成为企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与辐射源。高校为企业发展支撑度越大,受益越高,企业对于产学合作教育支持度就越大。新的条件下,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由主要是产学合作培养人才,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全方位的合作转变。

1.4 安排下厂实习和毕业设计向主要安排在学校内进行转变

社会转型期,由于校企各自实际情况,高校学生下厂实习和毕业设计由过去的安排在企业进行,转为大部分安排在校内进行。如我校电子工程专业学生过去下厂实习和毕业设计主要安排在无线电厂进行,现在学校购回元器件,让学生在学校实验室组装电视机;发动机专业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了解发动机构造,买回退役发动机,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卸拆和组装。另外,一些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本来需要的工程实验迫不得已由仿真实验有些高校,特别是职业技术学院,则积极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

2.经济体制转型期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应对策略

从社会变革时期特点与要求看,首先,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已逐步成为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高校也逐步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和对高校直接地过程管理。过去由政府在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搭起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桥梁”,需

替代。由于下厂实习和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出现新的问题,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也成为各高校重点投资的建设项目。

要高校和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去构建与维系;其次,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我国企业面临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的压力,甚至对众多劳动密集型、产品急需更新换代的企业而言,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企业领导者的首要问题,客观上使企业很难将不能直接产生效益的产

学研合作教育列入企业的议事日程中;再次之,利益原则是市场经济普遍法则。因而,产学合作也需要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础上。这就是说,新的时期,要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卓有成效地开展,需要高等职业院校以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己任,凭借自身的实力、优势与特色参与社会竞争,真正成为企业科技成果的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基地与依靠力量,使企业受益。高等院校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相关程度越高,企业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支持度就越高。

高校和企业,是社会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要使两个子系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需要把握联接双方的根本因素,即构成二者之间的结合点。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使得科学技术的因素越来越多地构成各领域的关键因素。产学合作教育本质是现代教育过程和现代生产劳动过程以科技为

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的密切联系和结合。这是因为,现代科技是生产力,马克思说:“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10],现代生产是“科学的应用”[11]。现代生产劳动是劳动者把科学技术引入生产过程的实践劳动,而现代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生产工作者或科技工作者)使科学引入生产过程的手段和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12]。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利益原则,形成互利互惠、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有效机制。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也就规约了高校、产业、政府各自的角色定位和行为选择。

2.1学校方面:转变思维模式,强化市场意识、服务意识

现代学校教育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存在和发展。这就要求高校转变依靠政府办学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紧紧抓住现代生产劳动过程和现代学校教育过程的联接点,树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面向市场,主动出击。具体来说,高校的领导者要由过去主要是跑政府,而不是跑市场、跑企业,转变到花气力与企事业建立起紧密联系上,提高高校对企业的支持度与贡献率,争取企业对产学合作教育的认同与支持。一方面,且能扎根企业在企业建功立业的高质量人才;另一方面,根据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需要各级各类高校,以科研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己任,凭借自身的实力、优势与特色参与社会竞争,真正成为企业科技成果的辐射源,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基地与依靠力量,使企业真正受益。这样一来,高校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支持度越高,企业对高校产学合作教育支持度就越高。因此,高校要积极拓展办学功能,即使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高校,也应根据自身特点与发展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强同企业的科技协作。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将学校智力因素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提高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科研,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同企业开展全方位、高层次的产学合作教育。

2.2行业企业:构建全新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集约经营

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现代学校教育的存在和发展,不论是经营管理人才,还是工程技术人才,都是要通过现代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求企业树立以人力资源为关键资源的全新经营理念。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已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特别是我国进入WTO后,企业面临着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企业要真正转变经营理念,强化科技意识和人才意识,以人为本,集约经营,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资源的基础之上,热心支持与大力扶植教育,共同发展产学合作教育。一方面,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高校为企业提供优秀人力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借助高校多学科、雄厚的科研力量等优势,支持与扶植企业技术创新。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企业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资助实验室的建设,并为学生岗位实践提供场地及推荐毕业设计应用课题,企业还能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在大型企业设立实训的生产岗位和专为培训设置的企业培训中心,中小型企业亦可提供实际的生产岗位和成立跨企业的联合培训中心,保证学生能在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实习和技能培训。等等。

2.3政府部门:转换职能,加强宏观指导、协调、政策导向功能,为建立产学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由于人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是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新者,因此,高校要努力为行业产业培养和输送“适销对路”、

要把高校与产业这两个不同领域的活动结合在一起,仅靠其内在自发、自动的因素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市场机制发育尚不充分和完善,需要一个权威的机构来组织实施,成为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支外在力量。

政府部门则是理想的权威机构和可依靠的外在力量。政府根据自身的宏观管理,指导、协调、监督等职能,为促进二者的结合,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通过政策导向,甚至通过立法的形式,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原则加以确立,促进产学合作的发展。事实上,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通过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来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政府部门,在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上本身就表现出极大日本的产学合作的内涵实质上是“产学官”合作。澳大利亚各级政府为产学合作教育从组织机构、制度、法规等

的热情,日本政府在推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促进了产学合作教育的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

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组织制度保障。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蕴含的巨大潜在价值不断凸现,

更需要政府运用宏观指导与协调,政策导向,以及法律法规等各种手段来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健康与有效开展。

在产学合作教育问题上,社会转型期需要政府的政策与制度支持,即使在市场机制较为完善时期,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亦是不可替代的,不仅包括政府的政策、制度、法律的支持,而且需要政府支持与监督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介机构的依法运作。

第三章 国际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及其特征

1. 国外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

1.1合作教育的模式多种多样,但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类:

并行式,即全日制注册学生除了全日制学习外,每周做部分时间的工作,这些工作是经学校认可的。并行式是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工作实践,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一方面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另一方面在业余时间参加工作实践,通常每周20—25个小时。

交替式,即全日制学习学期与全日制工作学期的交替,工作学期的工作是经学校认可的(学期的长度取决于学校采用的学期制度)。

70和80年代,接收中学毕业生的美国高等院校在合作教育计划上采用交替式,而两年制大学多采用并行式。采用双重制的原因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机会,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这一计划项目。

实际上,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并行式的好处在于:使学生的学业不致被打乱或中断;使学生不至于花费太

但在80年代以后,由于多种原因,无论是两年制院校还是四年制院校,都尽可能地既实行交替式也实行并行式。

长时间用于理论课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经费补助;根据雇主对合作教育实习的安排,学校可以经常改变业余工作的岗位;如果学生有学习能力,学生所做的业余工作可能会转变为合作教育的实习岗位。

实行并行式的难处主要在于:对学生专业学习时间的集中安排,延长了工作实践的时间,如上午学习和下午工作;要找到愿意为学生的业余时间提供重要工作岗位的雇主比较困难,特别是在四年制大学;工作实习机会被限制在一定的交通范围之内;

在实施交替式时,学校方面的主要障碍是如何对班级进行安排,以使学生每天都能工作4个小时或4个小时以上。这通常意味着在上午尽可能多地安排班级学习,留下下午让学生自由地工作实习。除了专业要求的实验室时间也通常是在下午。当然,这种情况所引起的实习时间安排问题必须与雇主协商解决,然而这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试验之外,这一般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实验室试验要求一般延长的时间,在不上专业课的时候必须安排上去,

实行交替式的好处在于:以总时间来衡量的话,学生将积累工作经验;因为学生作为全职工作人员进行实习,他们可以获得雇主认为是很重要的工作岗位;学生不再被限定在附近场所进行实习工作;通常认为,全心投入学习或工作,对学生都有好处,虽然这些好处尚未被证实;学生离开教室一段时间去参加工作或返回教室学习,学生都会十分专一认真,但这一点也尚未被证实。

交替式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制定一种教学安排,以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一段时间再返回学校时,其学习不会被中断打乱;对课程加以组织,以使学生能够在可接受的时间段内毕业。

2.美国四年制合作教育实施计划

美国四年制大学的合作教育安排,见表1-2

表1-2 美国四年制的合作教育安排

第一学年 秋季 春季 夏季1 NC:假期 夏季2 NC:假期 NC:理论课1 NC:理论课2 C:理论课1 NC:理论课3 第二学年 C:理论课3 NC:理论课5 第三学年 C:理论课4.5 C:理论课2 C:假期 C:假期 NC:理论课4 NC:假期 NC:假期 C:工作实践1 C:工作实践1.5 C:理论课3.3 NC:理论课6 NC:假期 NC:假期 C:理论课5.5 C:理论课6 C:工作实践课2.5 第四学年 NC:理论课7 NC:理论课8 C:工作实践3 C:理论课7 C:理论课7.5 C理论课8: 注:NC――表示非合作教育;C――表示合作教育

这一图表是美国四年制大学的教学日程安排的典型代表,学校实行两学期制,每学期16周,并且有两个暑假,每个6—8周。对这些学校来说,学生毕业时要努力完成8学期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习。图表记录了非合作教育学生的时间安排(NC)和参加合作教育学生的时间安排。在这种特定的安排中,合作教育学生有两次实习期,连续三个时间长短一样的学期或一整个学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使它包含一个学期和半个暑假。合作教育与非合作教育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一样,也就是说,合作教育只是到了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才开始。非合作教育的学生继续他们的理论学习内容一直到第四学年春季毕业。与此相反,合作教育的学生则开始工作实践与理论学习的交替循环,他们必须继续到暑假才能达到毕业要求。

3.国外合作教育的基本特征 3.1以学生就业为方向

以美国辛辛那提大学1906年提出第一合作教育计划,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1957年成立时就实施的一年三学期制的合作教育模式,其起因都十分简单而现实,那就是解决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因为合作教育使学生于在校期间便有大量时间走出校门参加实际工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滑铁卢大学1957年创办时仅是一所单科性的工程学院,然而,在创办后不久就吸引了大量的中学毕业生,并很快在强手如林的加拿大高等教育界站滑铁卢大学已发展成为长期名列加拿大高等院校评估排行榜前三位的知名高等学府。从资料上看,合作教育经常被称为“以就业为方向的合作教育”(career oriented cooperative education)。可见,合作教育以学生就业为方向已是他们十分一致的共识。实际上,合作教育正是以学生就业这一严峻的现实为契机诞生和发展的,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以学生就业为方向是国外合作教育一个基本特征。

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对合作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有一个基本的表述:提高课堂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的能力,明确学业目标,亲身的工作感受有利于促进在校的学习;通过实际工作,发现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对自己未来的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选择形成一个想法;较早地接触实际工作环境,有助于理解工作场所的文化、管理、人际交往以及掌握一些实际使用知识等,提高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可以挣些钱用于补充学费或个人其他支出。

稳了脚跟,其原因正是由于她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处于低谷的1957年,大胆地在加拿大第一个实施合作教育。如今,

由于国外的合作教育以学生就业为方向,学生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便自然受到重视。在产业部门、学校和学生三者,学生也自然成为中心。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国外实施合作教育的大学在对学生工作学期表现的考核中将品格(Personality)和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ability)放在首位,而把专业对口放在较为次要的地位。

3.2顶岗工作,有偿劳动

要使学生真正通过工作学期掌握一些就业的实际本领,他们就必须“真刀真枪”地顶岗工作,而不是旁观。因此无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学生在工作学期中顶岗工作是合作教育另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他们认为,体现是否顶岗的最主要标志是工作是否有报酬。合作教育学生的工资一般是相同岗位长期雇员工资的60%左右。东北大学6000名学生每年总的工资收入为5500多万美元;辛辛那提大学每年学生总收入达到2500多万美元。据美国合作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生的收入依地区消费水平、工作领域和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平均每个学生年收入(工作学期收入)在2500美元至1400美元之间。

统计合作教育学生的经济收入是合作教育学校都要做的重要工作,也是宣传合作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内容。经济效益是吸引学生参加合作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使合作教育的学生能做到顶岗工作,有偿劳动,国外大学在实施合作教育时十分注意合理安排学生的工作学期。

一是学生工作学期分散安排。用人单位只有在“物尽其用”的前提下才可能支付报酬,往往一个单位只需要1—2个学生,安排过多的学生去,只能是旁观,用人单位也不可能支付给他们报酬。因此,国外的合作教育多采取分散安排的方法,使学生既能顶岗又有报酬。

二是用人单位雇用学生不断线。为了给用人单位提供便利,滑铁卢大学采用同一年级学生分两批轮流进行工作学期的方法,使用人单位可随时雇用,也使学生有更多的工作机会。

3.3系统而又严格的管理

合作教育工作学期学生的分散安排给学校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学校内部有一个人数可观、责任重大而工作效率又高的合作教育管理机构是国外合作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例如滑铁卢大学的合作教育管理机构——合作教育与职业咨询部,拥有200多名工作人员。这一机构将学校的招生、毕业生就业咨询和合作教育工作学期的安排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工作学期安排方面,他们的任务是向雇主宣传合作教育,说服他们接受合作教育学生工作学期去那里工作,定期编制合作教育工作学期招聘广告信息报,组织雇主和学生之间的供需见面会和面试;为雇主和学生之间纵横交错的双向选择进行协调和安排;为学生开设求职技能的讲座;看望在工作学期中工作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各种困难,与雇主保持经常联系并帮助他们管理学生和对学生的工作表现做出书面评价等。由于学生工作学期的工作与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密切相关,该部门还担负起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咨

询的重任。为了做好这一工作,他们建立了十分齐全的用人单位和校友信息资料库,这一管理机构中的主角是合企业与学校及学生之间的联系完全由他们承担。

3.4 推动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作教育协调员(Coordinator)。他们都是从企业中招聘来的,受过高等教育并具有长期企业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

国外合作教育发展的事实证明,合作教育与教育改革,尤其是教学改革紧密相连,在促进教学不断适应科技、生产和经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合作教育促使高等学校对一些专业的课程安排作出调整,学生由于在工作中增加了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对课程内容提出种种意见和建议,从而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从国外合作教育的发展历史看,如果教育的起源与解决学生就业不无关系的话,那么它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学生从工作学期的实践中带回的反馈对教学改革的推动。因此,推动教学改革是国外合作教育又一极其重要的特征,是制订合作教育各项方案和措施的核心和落脚点。失去这一落脚点,合作教育就不可能青春长驻。

第四章 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形式及人才培养模式

如前所述,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培养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在于利用或整合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通过多化样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竞争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有效实施,进一步说就是产学研合作教育以何种组织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来展开是有效实施产学研教育活动的切入点。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培养模式无论是在教育过程上还是在目标达成上都有所差异,因此,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组织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就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中首要回答的问题。

1.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的创建

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与实践在国际上,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已有一定的历史,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虽也有时日,但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制约,特别是我国在建立与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新旧制度之间、各个利益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磨擦和不协调,在这种环境下参与合作教育的主体在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上存在着差异,同时主体的思想观念变革滞后,等等诸多因素制约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开展。众所周知,产学研合作教育涉及多方面,它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合作和努力,而这种共同合作和努力必须建立在一个规范化和模式化的组织之上,因此,必须要创建结构协调合理,运行有效,目标明确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

1.1产学研合作组织的要素分析

从组织理论来看,要想有效地达成一种目标,人们总是借助于组织这个中介。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系统发展渐趋复杂化,活动复杂程度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某项工作,而多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借助一个中介,组织便是现代社会寻求集体目标并达成其目标不可缺少的机制。另一方面,组织本身的特征彰显了组织是人们完成任务的最佳选择。组织所具有特征表现在:一是具有相对具体的集体目标,为有效完成任务提供了导向。组织就是有意图地寻求完成相对具体目标的集合体;二是具有相对的可靠性,为完成相对目标提供了连续性上的保证;三是具有维持主体间的一致性和解决主体际的冲突性的功能,使参与活动的主体能够协调一致,提高了完成任务的有效性;四是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和较强的适应环境变化的权变功能。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组织不仅成为人们完成任务的所需的中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说,组织也成为人们完成任务的一种理性工具。

产学研合作教育从形式和过程上来看都需要多方的参与和合作,而这种多方参与和合作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规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来说会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起始阶段主要是通过政府指令性政策和计划调配来实现的,因而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过程中,除高校外的参与者的参与自主性较差,自主意识较弱,从而较易产生主体缺位现象。这种条件下的组织中参与主体间较易产生冲突、组织难以形成较为明晰的一致目标,制约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效果不甚明显。因此,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是创建有效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的重要环节。

组织是多样复杂的,所以先从组织的基本要素入手分析组织,关注组织的主要特性,可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组织和创建组织。综合组织理论分析,我们认为组织的基本要素主要由参与者、社会结构、技术、目标、环境组成。

(1)参与者。它是指那些出于各种原因而为该组织做出贡献的个体。参与者的特征对组织结构和运作的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些学者强调,参与者首先是社会行动者,正是参与者的努力、遵循和不顺从,构建和决定了组织的结构[13](P18)。

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的参与者主要是指学校、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中的参与者是由这几类主体组合而成的。如产学结合,其参与者是学校和企业;学研结合,其参与者是学校和研究机构;官学结合,其参与者是学校与政府;等等。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形成过程中,参与者的特征和对组织的贡献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参与者合作的紧密度,从而决定了组织的结构。从宏观上来看,学校的特征主要是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追求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对知识创新的贡献率;企业的特征是生产产品并直接追求经济利益,一切活动其目的都在追求利润最大;从微观上来看,每所学校、每一个企业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由此可见,学校与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是有较大差异的。因此,在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时,应仔细分析那些有参与合作

范化和结构化形式的组织之上。就组织结构而言,组织是由要素构成的,不同要素的组合,产生不同的组织功能,

愿望的个体的特征和动机,简单地说就是要分析它们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的原因所在,以及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想要达成的自身目标指向。

(2)社会结构。它是指组织参与者的关系的模式化和规范化。任何人类群体的社会结构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如戴维斯(Kingsley Davis)所说,“在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双重现实:一方面是规范体系,体现了应该是什么;另一方面是既存的秩序,体现了实际上是什么……这两种秩序不可能完全一致,也不可能彻底地割裂”。 “规范体系”包括了价值观、规章制度和角色期待等,在任何群体中,价值观、规范和角色都不是随意设置的,而是有组织地建构的一系列相对持久的信条和规范,以指导参与者的行为;“既存的秩序”主要是指实际的行为而不是行为的规范[13](P16)。吉登斯(Giddens)有效地解释了社会结构的“双重性”概念:社会结构既是手段又是结果。结构影响着行动,行动又建构或组成了结构[13](P18)。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中,参与者有高校、企业、研究所和政府,这些主体间的社会结构关系直接影响着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运行。由于每个参与主体的价值取向不同,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价值取向更具差异性,参与因此,我们应该分析参与者的实际行为,在此基础上找出主体间的共同点,形成共同远景、价值观和规章制度,制定有效组织运行机制和行动策略,调和冲突,增强融洽性和一致性。

(3)目标。目标是指组织通过一系列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目标为组织活动的决策和行为提供了导向,也为参与组织的个体形成认同和产生动因提供了来源。但是由于组织一般来说是由多个团体集合而成,团体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存有差异的。因此,对于参与者而言,组织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参与者产生一定的压制因素。因此,组织目标的确定,不仅要从组织本身来考察,还要具体分析参与者的目标并整合其目标,使参与者在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能够为实现自身目标找到支撑。

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目标的确立,一方面要分析形成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动因和目的。组织要不断自问,为什么要形成这个组织?通过这组织要实现什么?同时还要根据参与者的个性特征,充分考虑参与者参与这个组织的期望是什么,如何通过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帮助个体实现自身目标,或者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为个体自身目标的实现提供最大化的支持。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学校、企业、政府等参与组织的目的是不同的,特别是自主运作的市场调节机制下,参与者各怀期望,都想从组织活动中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只有个体的期望得到最大也就是说个体目标在组织目标的融合性。在过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存在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组织目标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不兼容性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产学研合作组织的目标的确定应以参与者的共同点为基点,根据产学研组织参与者特征分析,我们认为其核心共同点是人才和技术。高校通过这组织希望获得培养高质量人才所需要的诸如师资、经费、实践环境等资源的支持;企业希望获得技术和人才等资源的支持等等。

主体对组织的期待以及参与主体间的角色期待都是不一致的。因而,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内的冲突是必然存在的。

的实现,个体才有动力为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组织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因此组织目标在一定程度具有兼容性,

(4)技术。技术意味着要把该组织当作一个完成某类工作的地方、一个利用能量处理物质的地方和一种输入另一些组织则生产更具知识性的个体(如教育体系)或更健康的个体(如医疗诊所),还有一些组织主要处理一些抽象的物质,如信息或音乐[13](P19)。对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而言,技术意味着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通过参与者的有效投入和合作,产生出较好的组织效益,以实现组织目标。

(5)环境。每个组织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并且必须适应于物质、科技、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没有一个组织是自给自足的,所有组织的存在都有赖于与其它所处的更大体系的关系。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受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教育制度等环境的影响。不同时期,由于环境的变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结构、共同价值、制度等都会发生相应变化。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本身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以增强组织的自适应能力。

1.2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创建的原则

组织的形成是其要素有效整合过程,而不是要素简单机械的组合。从上述组织构成要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有效组织的形成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互利互惠原则。互惠互利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成功的基础。互惠互利的实现主要有二种模式,一种是强强联合,一种是优势互补。对产学研合作教育而言主要以优势互补模式为主。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是由多个参与者组成的,参与者之所以要介入这个组织,一般都带有自身的目的,都希望从中获得各自发展所需的资源。就高校而言,长期以来,工程教育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定培养和教育形式 ,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和科学技术应用前沿严重脱节。培养的人才工程能力和实践知识却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高校同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利用企业研究所直面实践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对企业来说,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特别是加入WTO后,不少产业部门和企业 ,由于缺乏人才和技术的支撑 ,难以进行技术改造和开发新的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也希望得到高校的帮助来改变自己的境况。可见校企合作要实现互惠互利应从以优势互补切入。学校必须要用自己的优势服务于企业或产业部门,利用企业和产业部门的优势为我服务,企业和科研部门也应如此,才有可能实现互惠互利。如果只是单方面地强调合作方对已的支持 ,而自身又没有多少优势能给对方予以支持 ,那么 ,互惠互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 任何单方面的付出都是不可持久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 ,组织的参与者都必须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造就自己的优势 ,才有可能在合作教育中实现互惠互利,组织才能不断发展。

(2)市场导向原则。组织的运行离不开环境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的形成将一改以往政府计划性行政指令模式,取而代之的将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市场因素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形成的重要外部动力因素,也是组织形成的重要原则要素。实际上,高校所面临的是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以及如何尽快地实现技术转化;企业面临的是如何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要化解按市场规律自愿参加,按市场原则配置资源,同时参与者按市场原则共亨组织资源并获取利益。

转化为输出的机制。每个组织都从事和拥有为其工作所用的技术,有些组织通过输入原料制造出新的设备和硬件,

这些问题不论是高校还是企业无疑都需要直面市场,根据市场环境来确定对策。市场成为组织形成中的一根红线,

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实际上是人才培养、技术转让以及产品更新等是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具体体现。因此,组需要考虑,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纽带,以最大可能满足各方需求,共谋发展,避免无实质内容的形式上的合作。

(3)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是任何一个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准则。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自身的结构属性就决定其开放性。一方面,这种组织是在自愿原则基础上组成,自愿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参与者参与这个组织的自由性特点。另一方面,形成组织的目的是要达成组织目标,而组织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需要。参与者之所以愿意参与这种组织,是因为参与者想通过组织活动使自己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这个意义看,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必须与社会环境保持开放性,只有这样组织才能更有效应对由于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带来的冲击。

开放是一个被用得较多而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要真正达到开放的组织境界,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追一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这要求在构建这个组织时要考虑到外部大环境的变化,使形成的组织结构有较好动态性,使组织能稳定地发展并更好地实现组织功能的最优化。二是组织内部的开放性。这一点

织的建设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准则,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从参与者多方的利益、

求过程。开放性原则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系统环境中是不尽相同的。在这里,我们认为应从二个视角来认识。

在以往组织构成过程中考虑的较少。所谓组织内部开放性主要是指组织内个体(我们这里是指参与者)间的开放。这样更便于个体间的理解,有利于组织和谐发展。这一层次反映了组织活动中决策要民主化。但这一层面上的开放性还是处在内部开放的表层上,而更深一层次的开放则是“反思性开放”。“反思性开放”则能够使人们“向内看”,自我反省。人们真正反思自身看待问题的立场、方法、检查自身的心智模式,最终对问题有了透彻、全面了解[14](P122)。这种层面上的开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1.3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组织形式

在以往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中,也有学者对其组织形式进行了归纳分析。有的学者从结合紧密程度来划分组织形式,也有的学者从参与主体特征的视角来分析组织形式。我们认为这种划分法对组织的性质的表达不十分明晰。这里我们从组织视角来分析划分,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类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形式。

个体间的开放主要有两种层次。一层是“参与式开放”。它是指组织中成员可以自由说出心中所想[14](P121),

战略同盟。同盟就是通过协调行为或共享知识、资源,以追求共同目标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之间的协定。同盟能够使合作的某方将组织中的另一方的长处转化为自己比较薄弱领域的优势。一种日益流行的既可获取更大规模和差别的收益,又不用花费成本和维持设备与人员的方式,就是参加战略同盟。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中战略同盟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校际合作。高校之间合作联合培养人才,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等。高校可以按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展协作,也可按学科、专业或项目开展校际合作。也可以直接就教学方面开展校际合作。如学校间可采取对合作方的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认可,学分互认等协定,共享双方的资源。这种高校间的合作,既可以是国内高校间,也可以与

厂所派指导教师,并以任务书的方式向学生下达正式任务,让其参加具体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的全过程,使学生从中得到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全面的真实的锻炼。

1.4 第五学年的返校学习,为了能更好地体现产学合作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与实践的特点。对参加试点学生采取了以本专业的课程为主,结合工作需要选择学习的培养方式,88年12名学生大都在厂所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修了一批外系的课程,如计算机系的课程等,而且还主动自学了部分学校开设的课程。多数学生的实学课程数超出了计划学课程数的40%以上。

第一批12名试点生,全部完成了“3+1+1”试点,他们中有11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得了优秀和1位毕设成绩良好的好成绩,全部分配到上海航空工业公司的飞机制造厂和飞机所工作,并得到了厂所领导的好评。继1991年9月从92届首批选出了12名学生参加”3+1+1”试点之后,1992年~1999年我们又从93~00届学生中选出了近百名学生作为“3+1+1”试点,派往上海参加工程实践。

2.“3+1+1”产学合作教育试点实践的体会

2.1产学合作的进行首先是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其目的是向产业部门输送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抢的高质量合格人才

传统的学校教育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1)良好系统理论学习和知识运用技能训练难以并重进行的矛盾。由

于学校并非是实际的产业部门,所以学生缺少参与真实的生产实践的机会和条件,使知识的运用技能训练不充分;或接触甚少,对学习的目的性不够明确,不知为什么而学,对应当学些什么也无从掌握,所以许多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我们提出了“大教育观”,学校和产业部门共同参与对人才的培养,把学校教育和产业部门在工程实践、工程素质等方面对人才培养的优势结合起来,实行产学合作教育,各施所长,使学生在提高思想意识。

2.2

(2)高等学校中的大学生是一批从高考中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但他们多未接触过生产实践,

一个较完整的教育过程中即可以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基本的工程素质训练,了解社会,

我们进行的合作教育所采取的是预分配形式,参与试点学生毕业后基本上留在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因此就存在一个选什么样的学生参加合作教育试点的问题。国外在开展合作教育时,对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也都是有选拔标准的。例如,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规定: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各科平均成绩必须达到B,有些学科规定必须达到B+,并对所学专业有发展潜力。这样规定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企业挑选到优秀的人才。为了充分体现这一目

的,我们依据制定的严格挑选制度选拔参加试点学生,共同制定实践与培养计划,已完成试点工作的学生得到了一些企业部门领导说:“感谢南航送来了这样好的学生,工厂受益,我们非常支持这项工作。”有的指导教师称这批试点学生是“一批很有培养前途的科技人才”。在后续开展的第二批合作教育的试点,试点学生由12名扩大到16名,试点厂所由一厂一所扩大到二厂二所。

2.3结合实际工业生产课题或任务开展工程实践,在形式上坚持“夹心”式的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产学合作教育在培养高质量人才中的优势

产学合作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工学结合,企业参加人才培养过程集中体现在工程生产实践阶段,所以搞好工程生产实践是搞好合作教育的关键。针对于工程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合作教育,其中实践活动的具体目的可以分为以四个主要方面:(1) 学生在航空厂、所深入生产第一线,接触工农,参加实践,了解国情,目的在于实践政治与业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工作的责任感;(2)通过参加生产实践,将学校教给他们的理论转化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工程生产实践要为突出这种转化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3) 工程技术问题一般都是些学科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的实际问题,要使学生具备解决这样问题的能力,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况且有些能力学校也是无法培养的。学生必须有一个在生产实践工作中磨炼意志、品质和提高能力的过程和环节。工程生产实践要能体现这样的要求;(4) 学习的目的性和学习的兴趣是提

上海航空工业公司的高度评价,认为学生质量好。在原航空航天部组织召开的“3+1+1”合作教育试点现场会上,

高学生实习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工程生产实践要寻找一种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因素。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在首期试点中,即提出了结合航空科技重大课题进行工程生产实践的方案。通过实践证明,带着科研课题参加工程生产实践,其效果是好的,能充分体现出工程生产实践所要达到的目的。主要表现在:

(1) 学生接触国外引进的最新技术,亲自参加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的部分任务,学生的使命感、事业心和工作的责任感都大大地增强了。指导教师评价学生:“政治上要求进步,关心国家大事,学习上刻苦勤奋,工作上踏实努力”。如首批参与试点的12名学生中有4名学生向上海航空工业公司所在的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报告,已有2位学生被吸收入党。有位同学在小结中写到,“年青人的好胜心和事业心,激烈地震荡着我的心扉,曾一度搁置起的高三时的勤奋,再度苏醒了,于是我拚命地读书,工作责任心和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非常重要,否则很容易出差错,给全局工作和生产带来不良的影响。”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又红又专的高质量技术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2) 结合航空科技重大课题进行工程生产实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知识的可贵,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校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自学生入学起,就在不断地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但往往是成效甚微,以致于目前高校中部分学生厌学的情绪比较严重。从结合航空科技重大课题行进工程生产实践的试点中,我们体会到,学生停留在学校里的教育,没有使学生真正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这些有关学习目的性的根本问题。

产学合作教育将理论教育与工程训练,在校学习与在工业企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参加工程生产实践,到生产第一线,特别是亲自参加了航空科技的重大课题的实践后,把自己的工作同这些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任务紧密的联系起来了,因而在为什么学,学什么等问题上,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激发起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有位同学在年度小结中这样写到:“一年的生产实践,越来越觉得自己知识的狭窄,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以致于感到时间太少太少。”还有一位同学写到:“生产的需要是知识的第一推动力,当你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时,学习起来就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有了刻苦钻研的精神。”这位同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一年的时间里,除了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外,还系统地自学了五种教材,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根据工作需要,他花了六天的时间学习了《C语言程序设计》一书,并编写出了一个有相当水平和相当技巧的程序,满足了课题研究工操纵系统、防火应急操纵系统等部分设计;飞机试飞数据采集课题组完成了微型数据采集监控系统的调试试验;MRP-Ⅱ开发与实施课题组完成了“库存控制”、“信息专家”、“制造标准”等有关模块的开发。指导教师对这些学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作的需要。由于学生的努力,在指导教师指导下,MD—82飞机改型设计组完成了试验机刹车系统、液压能源系统、

第五学年回校学习期间,学生们普遍表现出了极高的求知欲,改消极被动“要我学”的应付态度为“我要学”的积极主动态度,他们在保证完成本专业所需学习的课程之外,选修或自学了一批与将来工作相关联的课程。如有一同学跨系选修课程达10门之多,超出普通学生在第四学年所修课程总数的200%。又如另有一位飞机设计专业的同学,针对液压系统在所学《飞机设计》课程中只有一章,仅此部分知识难以满足今后系统的飞机液压系统

设计工作需要,自己选择自学了《飞机液压传动伺服控制》上、下册的系统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构成得以健全。

(3) 通过工程实践,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大大地增强了。过去在学校的教学中,对学生反复强调,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要注意产品的工艺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等工程观念和意识,但学生往往是很不理解、很不以为然。然而接触到真正的工程技术问题之后,对这些问题认识就深刻得多了。例如,MD—82飞机起落架改型设计组的同学,在设计操纵系统中遇到一个技术问题,即要从一个窗口引出多根操纵管道。根据技术条件规定,管才把间距加大到5毫米。结果还是通不过技术的审定,只好再想办法,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学生深有体会地说:“在学校搞设计,那管它间距多少;只有真刀真枪地搞设计,才会感受到工程意识和观念的真正锻炼。这对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太重要了。”

(4) 结合航空科技重大课题进行工程生产实践,能使学生较快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有利于克服教育和使用的脱节。另外,学生所学知识应用到工程领域,可以在出人才的同时出成果,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科研、生产发展。正因为如此,企业也能够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全力支持,这是试点取得成绩的关键。

2.4建立必要的管理机制,有利于促进工程实践教育目的实现

我们实行”3+1+1”制的合作教育,是将毕业生工作后一年的试用期同在校四年学制统一起来安排。我们第四学年在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工程生产实践是学生身份,一切待遇按学生对待,只是由上海航空工业公司每月给一

道间距必须大于7毫米,但是飞机在此留出的空间,其管道间距只有3毫米。同学动了很大脑筋,想了很多方案,

定的生活补贴。工程实践一年结束后,经考核合格即明确为上海航空工业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由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发给工资,并计算工龄。第五学年回校学习是作为航空公司派往学校的进修人员对待。在此期间,既有完成学校和学生都认为关系很顺,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采取预分配制,并不是从学生到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参加工程生产实践那天起,就算是分配到了单位,而是把分配到单位的时间放到工程生产实践结束,经考核合格后。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给公司有更大考核挑选人才的时间和余地;二是告诉学生,不是参加试点就算是航公司的人员,而且是需要在工程生产实践中努力,经上海航空工业公司的考核合格后才能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商定,凡考核合格的学生上海航空工业公司的都要接收;而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可以回学校作留级或改派处理。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管理机制。学校、公司都关心学生的成长,学生自己也很重视自己的表现。

学生在工程实践一年期间,共安排两次全面考核,每半年一次。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遵守纪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和外语和能力等六个方面。从92届学生第一个半年的考核看,有5位同学六项成绩全都是优,其他7位同学中有4项或5项为优,其它1项或2项得良。对于这样的考核结果,厂所的领导非常满意。飞机设计研究所赵所长利用与南航校长、书记一起开会的机会,亲自登门表示祝贺和感谢。

第二章 董事会体制下产学全面合作教育模式

1. 基本情况

1994年5月,我校成立了以24家民航企业为主体的董事会制的民航学院,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九年来,校企双方互动,互利互惠,紧密合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子,该项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获2002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02年2月3日《中国教育报》的第3版对此作过重点报导。

1.1 依托民航企事业培养具有工程背景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在各董事会单位大力支持下,通过为民航学院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条件和联合出国考察、学习等机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已逐步形成了一支学历、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

具体做法为:

第一、在董事会单位的直接资助和安排下,所有专业教师通过不同的形式参加了出国培训学习或国内岗位培

大学学业的学习任务,又有试用期人员进修提高的任务,接受学校、公司的双重考核。这样一种试点体制,公司、

训。虹桥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东方航空公司、民航华东管理局等民航大中型企业单位,热情接收民航法国民航学院、韩国航空大学等国外民航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或参加国内有关短期培训班学习;

第二、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使教师、学生尽快了解行业内的新动态、新技术。近十年来,聘请民航企业高层人士及高级技术人员20余人作兼职教授来校讲课、作学校报告、讲座,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数十人次来校讲学。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教师及时掌握了民航技术发展前沿,快速提高了教师从事民航教育所需的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

第三、在我校主动求贤和各董事会单位的积极推荐下,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九年来,通过校企共同努力,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已逐步形成一支适应民航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1.2校企共同建设民航专业重点实验室,为师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实践基地

民航企事业单位以其远见卓识,实质性地支持我校民航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九年来,连续提供董事会基金和捐助航材等,扶植民航类学科专业建设。据统计,董事成员单位投入实验室建设费800余万元人民币,并赠送价值1500余万元人民币的航材资料,包括2架退役飞机(现分别放置在明故宫校区和将军路校区的草坪上)、3台发动机、1只波音737机头、10余套飞机资料软件,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民航学院实验室建设。学院相继建成了“空管雷达模拟实验室”、“程序管制模拟实验室”、“民航电工电子实验室”、“民航发动机故障诊断实验室”、“机务CBT系统”、“飞行数据和译码实验室”、“民航运输管理实验室”、“民航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和“民航英语语言室”等10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其中空中交通综合模拟管制实验室填补了国内民航教育的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使得我校民航学院实验室条件处在全国民航教育系统先进行列,基本满足了师生教也是该系统最先具有硕士授予权单位。

1.3校企合作,努力以科学研究促进高水平的学科建设

九年来,我校民航科学研究工作在民航企事业的大力支持下快速发展,已成为民航系统主要科研基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校仅民航学院的教师,先后承担民航重要课题25项,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获部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左洪福教授主持完成的民航发动机磨损状态监测诊断系统,研制了全自动颗粒制谱仪,开发了磨粒图像自动采集、自动分析和磨损状态诊断专家系统,解决了铁磁颗粒和非铁磁颗粒同时收集,颗粒状态和成份的定量分析,磨粒的自动分类认识及磨损故障的诊断预防,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又如胡明华教授主持的空管综合模拟系统实现了全部程序管制模拟和部分雷达、综合管制模拟,是国内第一套高校

学院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并参加行业性各类执照考试,参加波音FAA执照考核,或到瑞典航管学院、德国民航学院、

学、科研的要求。民航学院现有博士学科点一个,硕士学科点3个,是我国民航教育系统唯一有博士授予权单位,

省级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数十项科研成果已应用在民航企事业单位生产与管理中,

空管模拟教学综合系统,其成果达到国外同类设施先进水平。 1.4校企联合推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九年来,校企紧密配合,根据民航业技术发展,以及民航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动态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以新思想、新技术渗入并改革原有的教学内容,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主要包括:

1在没有现成专业教学计划可资参考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调研,并直接听取董事会单位意见,创建了民航飞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该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凝聚了我校民航学院教师和民航界专家的智慧;

2对原民航的空管类专业进行大胆的改造,将“空管”、“签派”、“情报”和“性能”四个专业融合为一个专业(方向):空中交通管理与签派。该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但满足了民航空管部门、运输公司和机场的需要,而且毕业生的知识面广、基础扎实、适应性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3根据民航业对英语的特殊需要,我校民航教育突破了大学阶段英语作为基础课程的传统,强化英语教学的力度,增加了“民航英语阅读”、“民航英语听力”、“民航英语口语”等课程,英语教学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民航专业的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普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英语四级通过率为99%,六级通过率在85%左右;

4对原民航运输专业的某些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将原来的“民航客运”、“民航货运”两门需要160小时的课程合并后经过改造成为一门课:民航运输经济学,学时压缩到80小时。对“民航运输管理”和“民航运输市场学”的教材则作了重新编著和编写。这样做,不但没有弱化专业知识教学,而且强化了基础,提高了理论水平;

5为解决民航工程类专业大量的学生实践内容与实验设备投入间的矛盾,我们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积极采用CBT教学系统,进行模拟教学。使用CBT系统,投入较少,且学生随时可以自学自练。在CBT系统中三维动画与声、文并用,创造了逼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保证了对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

以上的这些教学改革措施,产生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用人单位对我校民航专业毕业生普遍给予了较高评价。

1.5学校面向企业,企业支持学校,在民航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实践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面临着市场、效益、竞争等重大问题,给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我校民航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实践,形成了学校积极面向企业、企业热情支持学校培养人才的双向互动局面。许多民航企业将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作为企业自身建设,投入人力物力,积极主动承担教学

实践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的任务。在民航企业精心安排、悉心指导下,学生能实际上岗操作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这与目前高校校外工程训练实践基地难联系与落实、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应付式走过场”而得不到实际锻炼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校企互动的实质性教学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加激发了企业建设实践基地的积极性。

截至目前为止,已在东方航空公司、虹桥国际机场等6个民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教学实践建设了校外实践基地。不仅供民航学院学生实习,同时对其他相关专业学生开放(如自动化学院的民航电气专业、能源与动力学院的民航发动机专业等)

2. 董事会体制下产学合作教育的经验与体会

2.1构建校企平等互利,责权相应,双向互动的董事会管理模式,以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董事会运作机制 以民航企业为主体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董事会,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九年来,校企双方互动,互利互惠,紧密合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产学研紧密合作培养民航高级专门人才提供有效的组织制度保障。

2.2

平等互利,责权相应,协商共事是建立校企紧密合作的基础。为此,以董事会章程的形式,将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产学研合作运作方式予以明确与规范。董事会章程明确规定了董事会单位的义务与权利,包括对我校民航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模等进行指导和监督,积极筹集办学资金和捐赠航空器材与设备,提供师生社会实践场地与条件等。

3.3 建立董事会议事制度,密切联系校企双方的沟通

九年来,校企通过每年召开一次全体董事会成员会议,以及日常沟通与联系等方式,密切我校与航企事业的联系与合作。校企双方认真执行董事会章程,模范履行职责,享受相应权益。各董事会单位在研究与审议民航学院建设和发展规划,对民航学院办学方向、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质量管理等进行指导与监督;为民航学院师生提供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和科研实验场所;积极推荐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与学校联合培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项工作。

从我校创办民航学院开始,民航企事业单位就积极支持与扶持我校民航学院建设。据统计,从1994年~200

养研究生或到民航学院兼职任教;为民航学院捐赠教学科研所需航空器材,积极为民航学院办学筹集资金等方面,

2年的8年期间,14家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国际航空公司等)、3家国际机场(首都国际机场、

虹桥国际机场、白云机场)、6大地区民航管理局(民航华东、华北、东北、中南、西南、西北地区管理局)、广州民航飞机维修工程公司,以及作为董事会单位之一的民航总局等25个民航企事业单位直接投资我校民航教育的经费,到款总额达3426万元,捐赠航材价值1500余万元,极大地支持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我校民航学院相继建成了空管雷达模拟机、运输管理模拟系统等10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民航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等基础设施,基本满足了民航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需要。

2.4自愿参加,平等互利,双向互动的民航学院董事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董事会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下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形成了自身鲜明特色。 第一、校企双方多方位、多形式的全面合作。从合作内容上看,有从人才培养到科学研究,从学历教学到非学历教学,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教育等合作教育。从合作形式上看,有“走出去”,也有“请进来”等多种方式的合作;

第二、校企双方紧密、深入的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办学基本设施建设等方面,校企双向参与、责权统一、互利互惠,从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保障,到办学经费投入,进行了实质性的合作。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当年主管我校的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已经改制或职能发生变更。在联合办学初期的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不再作为董事长、副董事长单位参加董事会的情况下,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第六次董事会上,元1994年组建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董事会全体董事成员单位,一如既往地积极踊跃参加董事会,并且董事会单位扩大到26家。在新形势下,民航企事业单位继续自愿参加该董事会,这一事实生动地表明,校企多年平等互利,责权一致,双向参

与,双向互动,相互支持,共同促进,紧密合作,以及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董事会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章 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

为满足新时期航空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实际需求,尽快改变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的状况,我校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工作。先后与航空、民航系统的有关厂所反复协调,对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学习期限、课程设置、学习要求及学位授予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并确定在上海、洛阳、成都及株州等地区,按照国务院学位办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招收工程硕士,开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1996年以来,我们先后为洛阳613所、上海615所、北京634所、连云港716所、陕西飞机工业公司、沈阳410厂、成都420厂、空军(酒泉)第一基地、海军指挥学院、炮兵学院等35家国防单位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为

祖国的国防建设培养实用性高级人才。

七年来共计培养人数如下:

办班时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合计 招收人数 82人 102人 168人 200人 343人 895人 此种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可从与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613所的合作过程和取得的成绩中略见一斑。 1.与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613所合作培养研究生

1.1 确立办学方针,促进国防科研梯队的建设。

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613所承担着我国海陆空三军航空兵武器发射与控制装备的研制任务。由于老同志退休和国有单位引进人才机制的限制,在国防任务多而紧的情况下,研究所的年轻人受知识水平所限一时接不上班。致使该所存在严重的人才断层和人才严重短缺状况。

为尽快缩小我国航空武器的控制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人才;经过我校与613所的积极努力,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我校与613所开始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七年来,我校和613 所充分发挥各自人才培养的优势,产学研密切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国防科研队伍的建设和稳定。

我校与613所领导对联合在岗培养高层次人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明确在确立办学目的时首先解决研究所内培养模式坚持脱产学习和在岗研究相结合,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两不误。

首期开办的硕士研究生班得到了613所年轻科技人员的热烈响应,报名者多达70余人。经过推荐和选拔,确定32名同志参加我校硕士生统一的入学考试。这些同志都是重要国防型号和预研任务或重大民品开发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或主要成员,其中高级工程师4人,中层技术干部4人,获省部级成果奖的15人,获省市十佳青年称号的2人,获所内立功、所内先进工作者的12人。我校在613所选拔的基础上,通过严格入学考试和面试,从中录取30名同志入学。这一举措在所里年轻人中引起强烈反响,纷纷争挑科研重担。

急需的紧缺专业和关键岗位解决人才梯队的断层问题,培养对象优先考虑科研和生产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技术骨干,

鉴于这批学员已工作多年和承担较多的行政和技术工作的特点,校所共同制定了在所加强数学和英语课程、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在岗学习专业课程和在研开展论文研究的培养计划。培养过程中,严格把好质量关,坚持与在校的研究生相同要求,其中一名学员在入学一学期后因课程学习未达培养要求而中止学业。

1.2 采取切实措施,建立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培养的有效机制

与国防科研院所合作开设研究生班是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办学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发挥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充分利用研究所的科研条件,高度重视教学和培养质量,努力开拓新路,力求办出特色。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1)建立与校所联合培养相适应的联合负责制。613硕士研究生班在专业方向上涉及到学校自动控制、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和工程三个系,教师的校内教学科研工作很重,学员因所内科研任务需要也常有调研和现场调试工作,两地教学和培养存在很多困难,为了有效组织和协调教学与培养过程,由三个系主管研究生的主任和研究所副所长组成领导小组,并由一名博士生导师和研究所培训中心的同志担任班主任,做到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

(2) 组织一支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校所联合指导队伍。指导过程采取小组集体指导和校所双导师共同负责相结合的形式,突出一重四结合。一重就是重视理论学习,要求学位课程与所学专业相同,为学员奠定扎实的科研基础。四结合是:第一、专业课程安排与所里的发展目标和预研方向相结合,为此,从三个系科涉及的百余门课程中挑选27门列为专业选修课;第二、要求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学科前沿和高新技术相结合,以开阔学员的视野,提高创新意识;第三、要求论文选题力求与重大科研任务和重要预研项目相结合,做到任务落实,目标明确,高标准,高起点;第四、论文研究中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力争应用新技术和新成果,加快高水平国防科研梯队的形成。学校选定13名教师成立三个指导小组,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4人,这些教师各具专业特长,科研经验丰富。研究所则从总师办和各部室经验丰富的研究员中为每个学员配备一名所内导师,共13人,其中担任总师副总师职务的研究员8人,博士生导师1人。

(3)制定和执行较为全面和特色明显的产学研密切结合培养计划。根据613所科研梯队建设的迫切需要,结合学科及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考虑到这批学员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在了解研究所的科研方向、任务和广泛征求所各级技术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打破常规,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培养计划。计划突出一重四结合。

(4)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赴所执教。担任27门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中,80%是教授,20%是副教授。首期研究生班的所内授课大多安排在假期内进行,课时安排也相对比较集中,多位教师年老体弱,但他们不辞辛苦,克服了吃、住、行和教学方面的种种困难,高质量地完成了授课任务。全体学员一致称赞南航的教师教学认真、学术水平高、讲课理论结合实际,效果好。613所把南航老师讲课的录像在全所闭路电视节目中播放,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他们努力克服家庭、学习和工作上的困难,妥善安排好手中的科研任务,挤时间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3 甘当人梯,抓好校、所联合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

研究生教育中课程教学是基础,论文研究是关键。针对三结合培养的目的和要求,根据613所这批学员科研基础好、事业心强的特点,我们在抓好这两大环节的过程中,围绕出成果、出人才的指导思想,坚持两突出。

(1)理论联系实际,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突出新技术和新方法

在613所开设的专业课中,我们注意选择了智能控制、现代通信电路、应用控制技术、现代飞行控制、虚拟现实技术、模式识别技术和并行处理技术等涉及学科研究前沿的课程。在课程内容和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注重其中,以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这门课最为典型。联合办班以前,613所尚无智能控制技术应用的先例。为做好授课准备,任课教师首先对所里相关的科研项目作了深入的调查了解。棉纺并条机的研制生产及出口任务是国家计结合这一典型产品,智能控制课的老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对并条机自调匀整系统进行解剖分析,生动地讲授了模糊自适应系统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并把自己在航空基金课题“先进武装直升机综合火/飞系统的组合智并条机自调匀整系统采用了模糊自适应控制设计和改造后,整机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产品质量非常稳定。目前该机批量出口东南亚的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以色列,每年创汇500万美元,成为613所的一个拳头产品。应研究所从事测控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的要求,授课教师又开设了有关这一新技术的专题讲座,促进了智能控制在613 所的应用和推广。其他课程的老师们,也都把自己在教学、科研中的心得、体会和成果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这种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受到学员们的欢迎和所领导的称赞。据统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介绍成果共十五项之多。

新技术、新方法与所内的科研任务和预研项目的密切结合,在27门专业课中结合得好的占70%,比较好的占30%。

委投资2千余万元的一项火炬计划项目,参考西欧进口的一台样机,所里完成了仿制工作,但整机性能并不理想。

能控制”中的研究成果(该成果荣获99年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详细地介绍给承担研制该机的学员。

(2)硕士学位论文强调系统性和开创性,突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鉴于论文研究对人才素质的成长将产生深远影响,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抓好选题。613所国防任务重,民品项目多,但并不都适合论文研究。经指导小组和所总师和专家的研讨,达成一致意见,要求论文研究应建立在立足人才培养,突出人才创新能力锻炼的基点上。选题必须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高新技术含成长为国防科研梯队的将才和帅才。经过认真调研、精心选择、反复考虑,29位同学的课题全部在重大科研任务和重要预研项目中得到落实。其中国防型号任务占50%,大型民品开发研究占30%,应用基础和型号预研项目占20%。这些课题工作量大,新技术应用多,知识涉及面广,促使这批学员在论文研究阶段业已成为研究所科研队伍的主力军和排头兵。选题过程中,指导小组多次去所会同所内导师举行课题论证会,探讨论文研究过程中的工程实现、高新技术应用、创新点的把握等问题。选题完成后,学员们均觉得任务落实、要求具体、目标明确,虽感重任在肩但充满信心。

量高,可产生或孕育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论文研究工作应能引导学员在科学研究的组织和决策的风口浪尖上搏击,

加强论文研究的集体指导,强调综合,鼓励创新,使人才在论文研究中成长、成熟。在校所双导师的直接指导的基础上,指导小组分阶段检查论文的进展情况,并采取集中汇报的形式,导师们和学员共同分析论文研究中的主要矛盾,查找问题的症结和关键,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吸取众家之长。例如,研究生阎丰山的课题为电火花线切割数控机床的研究,根据指导小组的分析和讨论,他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在影响加工质量的众多因素中确定电极丝与工件的间隙为主要矛盾,选定模糊专家系统控制方法控制钼丝的电流,并主持完成了线切割数控机床的全新设计,使加工质量和自动化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闫丰山同学说:“论文研究中,经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科研能力提高明显,这一点要感谢南航老师们的培养!”

1.4 出人才、出成果,校、所联合培养成效显著

1998年金秋之际,613所的29名学员获得了工学硕士学位,也取得了一批突出的科研成果,标志着学校研究所联合培养已取得明显的成效。

朱荣刚同学完成的硕士论文 “新一代歼击机大机动格斗的武器火控系统研究”,是俄罗斯苏-27战斗机国产化的重要预研项目,他在校完成的新一代歼击机大机动飞行控制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研究和解决了新一代歼击机的火控策略和火飞综合控制的关键技术问题。同时,他负责苏-27火控计算机的全部软件的破译工作。面对近十万条汇编软件,几千种不同的走向,数百个功能模块,他不知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废寝忘食。在成功之时,他深有感慨: “俄罗斯确实比我们先进,七十年代生产的苏—27飞机不仅具有大机动格斗性能还使用了模糊控制技术,是论文研究为我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苏—27火控计算机软件的成功破译,为苏—27火控系统的国产化扫清了障碍,受到研究所重奖,并荣获部级一等奖,个人二等功,朱荣刚同志还被评为所级劳模和洛阳市五一奖章及双文明十佳人物。

成超同学论文工作三自由度目标模拟器控制系统的设计是国防科工委火控系统仿真重点实验室的一项重要项目,针对已有系统使用PID控制方法,性能较差,工作不可靠,常出故障,直接影响试验的进行和结果分析的准确性等缺点,他采用现代调速新技术,并将变论域模糊控制新方法用于系统四自由度的控制设计,独立完成了系统设计、硬件制作、软件调试,工作量大,有创新。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大大提高,工作两年无故障。该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庆伟同学的论文工作是主持开发613所 重点民品项目“LED视频显示器技术的研究和实现”,该同学在控制原理和系统设计中成功地解决了VGA同步、分单元控制和灰度变换三个关键技术问题,系统设计水平和综合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局部控制部件属国内领先。产品通过了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鉴定,并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产品投入市场以来,累计销售产值2000万元,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尉斌同学在“雷达的射频模拟仿真系统”的论文研究中,采用可编程器件实现可变延时线,不仅解决了该项目的技术难点,而且作为范例,编入导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数字系统和PLD技术应用》。

据统计,这批同学在研究生阶段完成的项目中,取得重要成果或有重大效益的共有26项,以主持人或主要参加者获得的各种奖励有: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人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8人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9人次,部级立功三等以上8人次,获所级立功和所级成果奖10人次,获市级以上劳模、十佳青年称号的共3人。这批同学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编写出版技术手册一部。30人中,1人在98年升任所党委副书记,1人升任科技部副部长,4人升任室主任和室副主任。产学研结合培养也促进了教学经验总结和科研成果积累的紧密结合。学校教授和所内专家合作撰写了《系统理论与鲁棒控制》高水平的学术专著,该书由航空工业出不仅出了人才,也出了成果,更重要的是提高了613所的创新意识、创新氛围和创新能力,提高了613所承担国还是产学研结合办学好!”

校所联合办学,产学研结合培养,真正实现了人才、成果双丰收,充实和稳定了研究所的科研队伍。我校先后与35家国防单位相继联合开设了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和博士研究生班数十期,联合培养研究生895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2 .与民航企业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

我校结合民航行业特色,1998年以来,五年间先后为包括上海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厦门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新疆航空公司以及虹桥机场、广州白云机场、中南空管中心等在内的民航系统开办了8期“工程硕士研究生班”,招收学员161人;1996年以来,七年间为中国民航总局、国际航空公司、首都国际机场、民航华北管理局等单位举办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接受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的人数达108人。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聘请了39名民航企业高级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授,定期来校授课、作学术报告,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由民航企业界的兼职教授与我校教师共同指导的研究生有近百人。民航企业专家学者凭借对民航技术前沿的掌握,以及厚实的工程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我校民航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如由原民航总局副局长沈元康、我校民航学院顾怡教授、民航总局适航司副司长黄中等三位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吕海波所完成的“民航飞机维修可靠性管理之初步探索”课题,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思想,就保证飞机的可靠性,降低维修成本进行了研究,总结整理出对民航飞机进行可靠性管理的各组成部分形成一个闭环反馈系统的大纲框架,提出的一种用警告值控制飞机可靠性方法,是有效控制飞机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宏观手段。

第四章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版社出版,被十多所院校选为硕、博士生教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613所领导在总结中说,“这个班办得好,

家更大、更重要科研任务的能力,看到了613所兴旺发达的前景和希望,也看到了我国航空火控事业发展的希望,

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如何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的问题。针对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与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不同特点,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试点,开展认真探索,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该项研究2002年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1. 试点基本情况

1.1 多渠道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在每年的实习开始前几个月,把实习任务布置下去,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并由接受学生实习的单位出示接受函,交院领导审核批准后实施,对联系实习单位有困难的学生,由学院来负责统一安排实习单位。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与学生和实习单位保持紧密联系,随时处理一些相关事宜。学生在联系实习单位时从个人的兴趣、将来的就业、实习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选择实习单位,使学生在实习时有责任感和积极性,而实习单位则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对学生的兴趣程度决定是否接受该学生实习,在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形成了种“双向选择”机制,这就使得学生从过去的“要我实习”变为“我要实习”。而对于实习单位来讲也由原来的“要我安排实习”变成了“我希望有学生到本单位来实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和实习单位双方的积极性。

2002年我院贸易经济系参加实习的学生有101人,其中86人自己联系到实习单位,这些实习单位中不乏进出口公司、证券公司、银行、三资企业、高科技公司等令人羡慕的企业,远远超出了集中实习所能联系的单位的水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实习单位由于接受的学生人数较少,也容易安排实习岗位,对学生提出的实习内容要求易予满足,许多单位在安排学生实习过程中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单位的工作安排,给学生布置一些实际工作任务,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1.2 多形式多内容达到实习目的和要求

实习内容与学生实习的兴趣密切相关,所以实习内容的制定直接影响着实习效果的好坏。在分散实习方式中,实习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制定:

(1) 与学生将来的就业相联系

毕业生联系工作单位一般从上一年的十月份就已开始,所以在实习开始之前,部分学生已联系好工作单位。一些学生理所当然的以就业单位作为毕业前的实习场所,以实习期作为试用期,来熟悉本单位的业务,并充分利用尚未离校的时机,弥补自己在理论上的欠缺。如209631班黄剑峰同学毕业后将去南京中萃食品有限公司,他直接就在该单位实习。开始时公司派一名员工指导黄剑峰熟悉各个环节,一个星期以后,黄剑峰就开始独立承担部分产品的销售、客户管理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随时向指导教师请教。按该同学的说法,这样的实习过程不仅充实,而且由于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工作前景,必须加倍的努力,五周的实习时间虽短,学到的东西却很多,公司对此也非常满意。

(2) 参与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

由于受实习时间的限制,一般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企业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学生在短短的5—6周时间内若能真正掌握其中某一个环节,对学生也是极大的收获。分散实习由于分到各个单位的学生不多,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参加一项工作并不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可能做不了什么,但这种工作的机会却是非常难得的。祁元祥和钮素娟两位同学在南京新时代工贸公司实习期间,正好遇上该公司的亚行投标工作,虽然凭借他们所学的知识仅能从事有关材料的翻译、单证的制作等工作,但他们却因此了解了投标的整个过程。在实习总结中,他们这样写道:“亚行招标工作的严格要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锻炼机会,不仅使我们了解了招标中的实际操作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我们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我们衷心地感谢南京新时代工贸公司给予我们这样一个良好的锻炼机会。”

(3) 帮助公司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联系实习单位时一定程度上是出于个人的兴趣,这种兴趣就可能促成学生深入分析公司的经营现状,主动帮助公司解决一些问题。窦明宇同学在南京证券公司大钟亭营业部实习期间,本打算通过一个月的实习对证券业的程序作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在实习过程中,他对各证券商争取客户的激烈竞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有关对客户的需求加以分析研究,给证券公司提出了一些如何留住老客户、争取新客户、吸引高质量客户的建议,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

对于没有联系到实习单位的同学,由于所剩学生人数有限,这就给学院联系实习实习留有了很大的余地,学院可以有选择地联系几家单位,并直接提出院方的要求,为学生营造最有利的实习机会。2000年209631和20963班仅有7位同学没有联系到实习单位,工商学院领导就同时联系了南京专用车厂、南京民营高科技创新中心等几家单位,通过对这些单位进行比较筛选,来确定学生最终的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

在安排学生的实习中,还可以让一部分同学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该方式虽然在实际动手能力上不有给学生太多的帮助,但通过科研活动的锻炼,不仅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经济管理学院贸易经济系曹锟生老师的“江苏省中心型非公有制企业产品质量分析与发展研究”科研课题就吸收了两位学生参加。这两位同学在曹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课题资料收集、设计调查表、实地调研等活动,并阅读了大量的质量管理监督方面的书籍和杂志。通过这次实习,使学生学到了很多实际知识及一些课堂上无法接触的知识,对企业产品的质量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样达到了实习的效果。在2000年经济管理学院经贸系承担的“伯乐冰箱市场策划”的课题中,就吸收了40多名学生参加市场调研,使学生受到了实际锻炼。

2.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积级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

2.1 以理论教学板块为基础,以承担社会委托课题为抓手,深入企事业有效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人员的指导下,他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设计出一张调查问卷表,进行市场调查,了解不同类型客户的想法,

理论教学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按照我们对创新型教学体系的设想和要求,在理论教学中,我们主要从拓宽学生知识面、扩展其思维空间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上加宽、加深了知识面。课程设置改革主要包括:细化专业课、增加交叉学科的知识、沟通文理科内容等。要求学生在

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扩展新知识,从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加强课程建设的创新性,在市场营销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新原有课程组

合,增设多门配套辅助课程群,如市场营销专业理论教学辅助课程群有:《企业战略策划实务》、《营销资本经营》、《营销创新分析》、《营销社会学》、《产品分类营销学》、《广告创意社会学》、《企业人士专题讲座》等。

其次,改变原有的成绩评定体系。过去本专业基本上以理论教学为主,以书面考试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如果这种传统方法不改变,就无法适应新的教学创新体系三大板块的要求,也无法达到激励学生创新的目的,为此,我们改革了市场营销专业的成绩评定方法和体系,采用了教师、学生、企业三结合的方式。其中,学生的策划方案、设计成果等,由相关企业(企业指导教师为主)进行评定。

2.2 社会实践活动是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创新的推动力,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锻炼环境和创造力发挥的机会 在我们的教学体系中,社会实践活动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应用学科,教学过程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面向企业的的科学研究任务,只有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创造活动训练。

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两部分:第一,承接社会委托课题如企业咨询与策划课题、政府课题等等;第二,根据教学需要和企业现实,自主设立社会实践课题,这类课题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自该专业建立以来,一直坚包括民航企业,大型超市,南京化学厂、真珠王牙膏厂、伯乐冰箱、熊猫集团、跃进集团专用车厂、南京依维柯工作绩效评估等方面。

社会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创造力,使他们创作了大量作品,也受到企业好评。例如南京化学厂以我们的科研结果为决策依据,所提出的建议被全部采纳,厂长尹长斌亲自到我校致谢,并将南京某著名高校曾帮助其作过的同类课题结果与我们的结果相比较,认为我们的研究信度更高、更实用。为伯乐冰箱所作的策划成为当年该营销总公司的年度计划依据。

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研究活动方向,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实践科研课题,近3年来完成的主要科研课题有37个,

公司、玉环集团、511厂等企业集团课题,课题内容涉及发展战略、营销策略、企业文化、消费心理、市场预测、

2.3 率先开设市场营销实验课

在国内高校的同类专业中,我们率先创设了市场营销的实验课。就本专业而言,实验的开设主要解决两大问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创造活动的科学水平。

从国内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来看,大都沿袭传统的“文科方式”,虽然在教学改革中曾提倡过案例教学、社会调查等理论联系实际

的方法,但没有见到开设实验课的先例。我们认为,市场营销作为一门科学,就应该有严密的科学性,能够进行量化研究,也能用实验方法观察科学事

题:一是专业理论知识的科学实证方法和手段革新;二是为科研和创造活动提供科学工具。通过实验教学的形式,

实,总结出因果关系,这对于学科的发展、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有重要意义。以往学生理解本专业时,常常局限于定性化方式,其创造想象很容易

成为空想,缺少科学的依据,因而影响了创造力的实际应用。为了改变这一旧的习惯模式,我们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大纲中引入实验教学环节。

依据本专业的特点,设计了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两类实验: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主要解决更为微观的变量关系问题(如消费者心理分析,促销宣传的效应研究等等),专门针对那些需要在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变量相互之间关系的探讨问题。现场实验则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实验室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排除人为设置条件的脱离现实的局限性,使研究结果更具实用性和普遍性。现场实验主要在企业进行,研究实际情况中宏观变量的效应问题(如企业营销工程实验)。

为了实施上述两类实验,我们建立了两类实验基地。第一,校内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能进行的实验主要有促销宣传效应实验、市场信息系统的计算机分析、消费者对价格的心理阈限测定、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操作的行为习惯分析、销售反应函数的建立、分销成本控制的财务分析方法、电子商务网络的构建、直复营销方式的效果评价等;第二,在校外建立了稳定的企业现场实验基地,主要有:熊猫集团营销总公司、南京国药集团、跃进集团以及金创意广告公司等。这些实验基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课题实施的条件和场所,还提供了指导教师。

以下12种类:广告记忆实验、产品生产的人机工程实验、商品标志要素的识别与组合实验、信息传递效果实验、

3.产学合作教育成效

几年来,由于我们坚持教学改革和创新,建立了一个重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体系,并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3.1 学生创造力大大提高,不断涌现出有新意的论文和作品 近5年总体情况见下表:

学生产学合作作品数量

论文数 51 83 89 88 103 企业咨询 总数 作品数 与策划数 16 25 33 41 52 7 10 10 11 12 74 118 121 130 167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9 38 46 55 74 40 45 54 61 69 15 35 21 14 24 时间 企 业 评 价 优 良 中

从以上数据可见,学生的论文和作品数量逐年增加,从企业采用单位的评价看,学生实践活动的成绩水平也10人获得学校奖励。两年中有22篇本专业学生的论文被国内公开出版刊物所登载,209631班曹锋华同学还为本校工商学院设计了有高创意的标志。

3.2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在同类专业大赛中处于总体领先地位

本专业学生在和其他院校同类专业学生的企业策划比赛中,显示了较高的整体素质。由于没有各校同专业学生直接比较的机会,我们举以下例子以证明之。如1998年江苏省糖烟酒总公司邀请了南大、江苏经干院、南航三所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参与人数基本相等)参加该公司举办的“剑南福”酒的促销策划大赛,我校209631、209641班的20名学生参加了比赛,经专家评定,获奖结果和各校获奖人数如下表:

江苏省糖烟酒总公司促销策划大赛中获奖情况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获奖总人数

在不断提高。在参加学校组织的两次创业大赛中,共有市场营销专业的57名学生参与,有2人被选送到省级比赛,

南大 1 2 7 10 江苏经干院 2 6 8 南航 6 10 16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和我省其他院校同类专业学生比较,本校学生总体素质处于领先地位。

3.3 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实践,师生共同参与科研活动,创造力水平大大提高

教学改革的实践同时提高了师生双方的研究能力,几年来,本专业师生共同参与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近3年概括如表:

近3年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情况

企业咨询 与策划数 50

承担政府 课题数 10 为社会培训营销人员人次 3050 为下岗工人就业咨询次数 5 我们进行的科研项目如:伯乐冰箱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珍珠王牙膏的广告效应分析、南京化学厂的市场发展战略研究、浙江温州地区的家电市场趋势分析、南京药业集团的CIS设计、南京依维柯的企业文化研究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企业策划与项目。在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时,不少学生有所创造,为企业提出了良策,受到企业好评。如1998年师生对南京化学厂的产品广告效应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足迹遍及山东、安徽、江苏各地,其研究结果成为该厂市场营销决策的重要依据,使企业改变了广告媒体的选择和广告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市场份额增加了3%,销售利润增加了32万;1998~1999年间对伯乐冰箱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的研究中,蒋伟杰等学生采用了SWOT、SPACE、生产者矩阵、消费者矩阵等多种分析方法的结合,解决伯乐冰箱的市场竞争战略问题,提出了伯乐集团应强化内部管理,采取横向联合的策略,结果全部为该企业营销总公司所采用。

3.4 毕业生分配供不应求,毕业生在工作岗位成绩显著

本专业培养的本、专科毕业生774人,他们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重视,其中大部分进入了企业工作,有许多人成了企业业务骨干,有的还担任了企业领导。每次毕业生分配都是供不应求,根据我们对毕业生岗位现状的调查资料,可以看出他们的成绩。见表

部分毕业生现担任的工作情况

毕业生 总数 774 担任单位 领导 45 担任部门 领导 88 担任单位 政府官员 业务骨干 407

第五章校内各层次学生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根据新时期产学研合作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我们在产学研培养高层次人才上,采取了校内校外结合的办法。

23 利用学校的无人驾驶飞机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及创建新的实验和实习基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教育。

这里,采撷两例,反映校内产学研合作教育情况。其中研究生实验基地建设获得2002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1.研究生实验基地建设

研究生尤其是工科研究生,其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理论学习、实验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等三个环节培养。然而,以往围绕理论课程内容进行实验教学的模式,不仅实验内容有较大局限性、受益面窄,而且实验手段和技术也相对落后。

在加强研究生理论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的同时,重点加强研究生实验教学,增设一个以培养实验与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公共实验培养环节;通过开发具有代表性、先进性、综合性和学科交叉的实验项目,形成研究生公共实验体系,建立相应的研究生公共实验基地,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实验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其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生公共实验体系和实验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即:实验项目和内容的选取,实验条件与基地建设,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教材建设,实验教学管理改革,以及整个建设项目的组织与协调。

1.1 落实三个突出,构筑研究生公共实验体系

在实验项目的选取过程中,我们按照三个突出的原则,精心构筑研究生公共实验体系。 (1 )突出现代电类和机械类有代表性的先进技术,有利于研究生掌握先进的技术思想; (2) 突出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较强的实验内容,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和扩展知识领域; (3)突出学科水平较高、基础好、投资省、见效快的建设项目,有利于提高建设的效率和效益。

根据上述原则,从60多个专业实验中选取了19个纳入研究生公共实验体系,进行重点建设,开出了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测试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的26个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具有两个显著贴近于应用实际,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

1.2 实验条件与基地建设

特点:其一是实验内容的先进性、综合性;其二是实验手段的设计性、开发性。有不少实验项目来源于科研课题,

实验基地是研究生公共实验体系的载体。实验基地建设的水平与效益高低,关系到整个实验体系建设的成效。我校提出实验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内容要有代表性、先进性、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建设要“高起点,高水开发了新的实验平台和实验操作软件。

平,高效益”。在实验基地建设过程中,除了购置一列实验仪器设备外,还自己动手研制了部分综合性实验装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ty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