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知识点(2015-12-07)

更新时间:2023-11-27 06: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知识点

1、 土地的功能

养育功能 承栽功能 仓储功能 景观功能

2、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

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

4、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 ①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少 ②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平衡 ③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

④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严重)⑤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5、 土地利用规划任务

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

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的实质就是各部门用地面积的比例 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规划的两大核心任务之一 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具体化

6、 土地利用规划应包含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

7、 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 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 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农业用地规划 土地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土地供需平衡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 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与规划实施 1

①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密切联系性

②因地制宜原则——土地利用条件与土地质量的时空差异性要求 ③综合效益原则——近期、远期效益;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④逐级控制原则——五级控制,由上而下

⑤动态平衡原则——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部门比例之间的平衡

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

①整体性——对象包括全部的土地资源; ②长期性——一般以十年或更长时间为期限;

③战略性——总量平衡问题、用地布局调整问题、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问题;

④控制性——上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指导与控制,下级又是上级的反馈;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起到宏观控制作用。

1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宏观管理体系的基础;

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对各类用地合理布局,以充分、合理、科学、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防止土地资源盲目开发;

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依据 1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阶段程序 ① 准备工作阶段 ② 方案编制阶段 ③ 规划审批阶段

13、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果等

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需求量预测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土地供给量预测 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土地利用分区 方面共30项指标组成。

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A)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土地垦殖率 土地农业利用率 耕地复种指数 水面利用率 林地覆盖率 建筑容积率 土地利用率 土地建设利用率 草原载畜率 人口密度 建筑密度 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 土地垦殖率(A1)=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利用率(A2)=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农业利用率(A3)=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建设利用率(A4)=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A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草原载畜量(A6)=各类放牧牲畜头数/草原面积 水面利用率(A7)=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人口密度(A8)=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 林地覆盖率(A9)=林地面积/土地面积×100% 建筑密度(A10)=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建筑容积率(A11)=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A12)=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人口总数 ②土地集约经营程度(B)

土地集约经营程度 单位耕地功率数 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 单位耕地用工量 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 单位产值占地率 城镇化水平 耕地灌溉率 单位耕地耗电度数 单位土地资金集约度 单位用地产值率 交通密度 单位耕地功率数(B1)=拖拉机年平均在册功率数/耕地面积 耕地灌溉率(B2)=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100% 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B3)=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积 单位耕地耗电度数(B4)=生产用电总度数/耕地面积 单位耕地用工量(B5)=用工总量/耕地面积

3

单位土地资金集约度(B6)=土地总投资/土地总面积 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B7)=土地产出总值/土地投入总值 单位用地产值率(B8)=土地产出价值/用地面积 单位产值占地率(B9)=用地面积/土地产出价值 交通密度(B10)=交通线总长度/土地总面积 城镇化水平(B11)=城镇人口总数/人口总数×100% ③土地利用综合效益(C)

土地利用综合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或产值) 粮食耕地年单产 单位耕地(或园地、林地、牧地、水面和建设用地)面积产值 单位农用地总产值 单位建设用地总产值 效益 单位土地净产值(国民收入) 单位土地纯收入(土地盈利率) 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或产值)(C1)=作物总产量(或总产值)/作物总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

粮食耕地年单产(C2)=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复种指数)

单位耕地面积产值(C3)=种植业产值(或各业产值)/耕地面积(耕地可改为园地、林地、牧地、水面和建设用地)

单位农用地总产值(C4)=农业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建设用地总产值(C5)=建设部门总产值/建设用地面积

单位土地净产值(国民收入)(C6)=(产品总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土地面积 单位土地纯收入(土地盈利率)(C7)=(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

14、 规划后评价的原则 ① 真实性原则 ② 合理性原则 ③ 民主性原则 ④ 历史性原则 ⑤ 效率性原则。

15、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概念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指对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全局性问题的谋略和策划。

16、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内容 ① 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② 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 ③ 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④ 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4

17、 土地质量评价概念

土地质量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的前提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和划分等级的过程。

18、 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

①针对性原则——针对一定的用途或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②永续利用原则——土地对某种用途或利用方式的适宜性是指在永续利用条件下的适宜性; ③效益原则——土地利用所获取得的收益与其投入相比应是有利可图的; ④因地制宜原则——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实际进行评定;

⑤综合性原则——全面考虑土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属性,通过综合分析,多方面比较来进行评定;

⑥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既要评定土地当前的适宜性,也要对进行土地改良后的潜在适宜性进行评定。

19、 土地适宜性评价程序 ① 土地用途的确定 ② 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定

③ 土地用途对土地质量的要求 ④ 土地评价因子赋分

⑤ 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比配

20、 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

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 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 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 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

多指标综合预测法 恩格尔系数预测法 人口指标修正法

21、 土地利用结构概念

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22、 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拟定原则 ① 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② 统筹兼顾原则 ③ 因地制宜原则

④ 三大效益统一原则 ⑤ 公众参与原则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tq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