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之传播学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更新时间:2023-05-03 09:5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1 页,共 65 页

目录

2019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核心题

库(一) .................................................................................................................................. 2 2019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核心题

库(二) ................................................................................................................................ 16 2019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核心题

库(三) ................................................................................................................................ 27 2019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核心题

库(四) ................................................................................................................................ 42 2019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核心题

库(五) (54)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2 页,共 65 页 2019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

研核心题库(一)

特别说明:

1-本资料为2019考研考研复习使用,精选汇编了该科目历年常考核心试题,精题精练。

2-资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概念题

1. 媒介融合

【答案】媒介融合是指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之中,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这一概念产生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一方面,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限渐渐模糊,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功能逐步强大。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及文化潮流的发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媒介受众由以往的单向阅听人的角色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订制娱乐、资讯服务的用户。媒介与消费者的互动更加充分,传媒产业正以日益丰富的信息娱乐元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技术、消费者和产业背景共同制约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2. 叙事分析

【答案】叙事分析是一种社会研究方法,源自叙事学,叙事学则源自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叙事学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会有背后的讲述人进行叙事,一切大众媒介的内容都是叙事,通过分析这些文化实践和媒介内容等,可以得出研究结论。一个文本是有自身的一定结构的,媒介内容就是通过这些二元对立冲突及发展来讲述的。这种结构可以说存在于任何一个叙事文本中。叙事分析就通过寻找并分析这些二元对立,继而挖掘出意识形态是如何讲述二元对立的。在叙事分析中不仅仅关注叙事的内容,还把注意力放在叙事方式上,所有的这些方面构成了叙事分析中重要的方面。

3.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答案】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是指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认为,大众媒介的这种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传播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大众传媒的信息共享性、权威性等特点使其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人们通过大众媒介了解世界,媒介的价值取向和引导方式等直接影响大众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判断。

4. 镜中我

【答案】“镜中我”理论是指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3 页,共 65 页 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他关心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没有给予充分关注,这与他对大众媒介的营利性感到不满有一定关系。

5. 互文性

【答案】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夕,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其继承了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并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于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

6. 流言

【答案】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流言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流言的发生有两个特点:

①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

②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暖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7. 知情权/知晓权

【答案】从广义上看,知晓权是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看,知晓权是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8. 社会化媒体(socialmedia )

【答案】社会化媒体又称为“社交媒体’夕,是一个近来出现的概念,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博客、论坛、播客等等。它大致上是指“能互动的”媒体,如果缺乏用户的有效参与,平台基本上就毫无内容的媒体。社会化媒体变以往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为多对多的“对话”。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包括: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连通性,通过链接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4 页,共 65 页 9.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是指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传播观。该理论认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制约以外,还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10.发展传播学

【答案】发展传播学是在冷战背景下诞生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发展传播学将大众传播视为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力的工具,认为媒介能有效率地传播关于现代性的信息,并且有助于将民主政治制度、实践及市场经济,传送到经济落后的传统国家去,如第三世界国家。它的基本观点有: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丹尼尔·勒纳(DanielLerner )、施拉姆、罗杰斯等都强调了传播在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而大众媒介特别是广播被看作是加速行为和结构变革的重要手段。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理论流派,主要有三种模式:主导模式(或称现代化模式)、依赖模式(或称依赖性批判模式)以及交互模式(或称参与性模式)。

11.传播权

【答案】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社会成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言论、创作、著述等活动表现出来,并有权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也包括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

12.象征性文化(symbolicculture )

【答案】“象征性文化”是指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中,将文化理解为符号体系尤其是象征性符号体系来把握。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符体系,从而摆脱了自然和生物学意义上的束缚。然而这些象征符体系一旦形成,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为能动的力量作用于社会。

二、简答题

13.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

【答案】(1)意见领袖的概念

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是: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5 页,共 65 页 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2)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

根植于互联网络虚拟平台的意见领袖,既具有传统社会意见领袖的本质特征,即选择性地传播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信息,通过提供建议和观点影响他人,又因为其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殊生存环境,而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①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群体并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与传统社会意见领袖一样,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群体并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是,他们所属的同一群体是存在于网络社会的虚拟群体,这些群体是基于共同兴趣而建立。共同兴趣是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之间产生联系的基础,也是意见领袖发挥个人影响力的前提。而同一群体的身份使意见领袖的意见和观点更具说服力,更易获得群体成员的信赖和尊重。

②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稳定性。

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则是依靠双方持续对某一共同内容的关注,以及受影响者对自己所推崇的意见领袖及其言论的关注。受影响者对意见领袖的尊重和认可完全源自意见领袖在互联网平台的真知灼见,对其现实社会的身份和背景却所知甚少,缺乏对意见领袖的全方位的认识和印象。而另一方面,意见领袖对其支持者的具体情况也不似现实社会那般清楚。交往环境的虚拟性使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某些虚拟成分。加之虚拟群体成员与现实社会群体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因此与传统社会相比,受影响者对意见领袖的认可程度和忠诚度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稳定性。

③网络意见领袖的行为表现非常活跃。

积极的网络参与行为是网民成为意见领袖的前提条件,通过积极的参与行为,网民才能扩大个人的社交范围,提高自己的曝光度。网络意见领袖都是积极的信息传播者,只是不同类型意见领袖的活跃范围有所区别。事件型意见领袖只在某个特定事件中行为活跃,而群体型意见领袖则是所属群体一段时间内的活跃分子。以网络论坛这一虚拟平台而言,成员的发帖数量和论坛级别等信息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其参与行为的积极程度。发帖数量会累积成该成员的积分,积分越多意味着成员的上网时间越长,参与度越高,代表着成员网络经验的丰富,这种资历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参与者在群体中的信任度。

④网络意见领袖都具有出色的表达能力。

计算机交流消除了诸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许多面对面交流中的必要因素,这些是确定交流者个人特征及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人际交流是一种基于文本的计算机中介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无法根据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职业等社会线索来确定社会身份,意见领袖在网络中的个人形象主要依靠文本等符号来塑造,个性化的文字表达成为意见领袖脱颖而出的必备条件。

⑤网络意见领袖都具有某种专长。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6 页,共 65 页 互联网的平权性尽管为每位参与者提供了平等传播信息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但只有那些在某一方面拥有知识和专长,并在此基础上具备独到的话题分析能力,能够提供真知灼见的人才可能成为网络意见领袖。这里的专长或是在某一专业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或是在某一特殊事件中具备独特和深刻的分析能力。在网络群体中能够引导别人的意见领袖,大多不是比其他人更多地接近信源,而是能够给予其他人更多的思想和观点,帮助人们在凌乱的信息中抓住重点,在复杂的事件中挖掘本质。

14.什么是传播制度?结合实际谈谈媒介控制对社会的影响。

【答案】(1)传播制度传播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控制作用的部分。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反映,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和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2)媒介控制

媒介控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其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服务的实现。

②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社会上各种利益群体(政党、团体、组织)和经济势力为保障和维护自身利益,也往往利用各种方式对大众传媒施加影响,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

③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在许多方面对受众的社会权益产生影响,因而广大受众对媒介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

④传播媒介的内部控制。包括制定媒介编辑和报道方针以服务于媒介的政治立场,对传播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进行自律等方面。

(3)媒介控制对社会的影响

①所有制度下的媒介都将受到应有的控制,“维护新闻出版自由”已经成为神话,政府在对待媒介的问题上争取相对慎重的态度,即用隐蔽的和间接的手段对其进行控制。

②许多媒介机构本身就是以赢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企业,广告通常是一个重要的,有时甚至是最重要的利润之源。自然而然地,广告商(相当意义上的社会经济权力的运作者)的要求就会对媒介的内容、方针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广告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期望中的媒介自由,它反而成了一种新的控制形式。当越来越多的媒介落入越来越少的财团手里时,传媒的讯息和观点性言论来源就不可避免地会越来越狭窄,而消费者可以选择的“自由”的空间也自然大受其伤,媒介控制也便在这不易觉察的伤痛中得以合情合理地实现。

③媒介是按照自己对社会的认知理解,甚至以喜好来选择报道的内容,从而建构一定的社会现实的。对消费者而言,媒介给予的信息是预制的,即传媒对初始信息经过选择、过滤甚至再生成,况且它不会平等对待一个社会现实事件,而是按照自身立场来决定哪些事实应该被选择、被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tn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