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物制品概述

更新时间:2023-12-31 14: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生物制品概述

第一节生物制品的概念与应用

一、生物制品的概念:生物制品是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二、生物制品的应用:

1、免疫预防:实践证明,应用菌苗、疫苗及类毒素等预防用生物制品施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易感性,对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典型例子是种痘预防天花。天花曾对人类的威肋极大,墨西哥历史上的一次大流行曾导致300多万人病死。而种痘的推广普及保护了无数人免于患天花或病死。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军队由于未施行种痘,60万人的军队中天花病高达125000人,病死23470人,而普鲁士军队由于施行过2次种痘,又采取其它防疫措施,总共只有459人病死于天花。

当18世纪天花在英国流行时,曾猖獗一时。牛痘是牛的一种天然轻性传染病,发病时除体温上升、食欲减低外,在牛的乳房及奶脐间发生水疱和脓疱,挤奶时可经伤痕而传染至人的手指部位。奇怪的是凡患过牛痘的人就不会再患天花了,这是英国伦敦西部的农民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到18世纪末,英国青年医生Edward Jenner于1796年5月14日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研究观察,他从一位患牛痘的挤奶女工手上出现的痘疮中取出痘浆,接种于一名8岁儿童的胳膊上,两个月后再接种人的天花脓疮浆,结果未见发生天花。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的方法很快普及全世界, Jenner的创造性发明,为人类预防和消灭天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普遍推行种痘,20世纪60年代初就消灭了天花。世界卫生组织于1967年在世界各国推行普种牛痘,在1977年索马里发生了最后一例天花,在人间无传染源存在的基础上于1979年宣布全球消灭了天花。

19世纪德国人 Robert Koch(1876)首先发明细菌分离培养法,从此陆续发现各种致病菌。1877年法国人Louis Pasteur首先发现用降低了有致病力的鸡霍乱菌、炭疽菌注射动物之后,这些动物能抵抗相应强毒菌的感染攻击。接着用狂犬病固定毒预防狂犬病也获得成功。从此,人工减毒疫苗的研究不断发展,迄今不衰。但是有些微生物的毒力不易减弱,或毒力减弱后就失去了免疫原性,或减弱后有\故态复萌\返祖的危险,因此不得不另想办法。1886年Salmon Smith 发现加热杀死的强毒猪霍乱杆菌,仍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随后鼠疫、霍乱、伤寒、百日咳等死菌疫苗相继问世。

有的细菌如白喉和破伤风的致病因子不在菌体本身,而在于细菌所产生的毒素。毒素虽然是很好的抗原,但因其毒性太强,不能注入人体。1923年法国人Ramon发明用甲醛解毒的方法,把白喉和破伤风毒素等变成无毒而有免疫原性的类毒素。

1948~1950年Enders等用人胚胎非神经组织培养脊髓灰质炎获得成功,随后细胞培养病毒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病毒学突飞猛进,培养出多种病毒,病毒性疫苗不断诞生,丰富了与传染病作斗争的武器库。 在百年历史过程中,生物制品在预防医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生物制品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长期停留于经验性的传统生产方式。直至20实际末随着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对微生物遗传、代谢和抗原结构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对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各种免疫活性细胞的功能,以及各种细胞因子的发现,对抗体形成的遗传基础和网络学说逐步得到阐明,分子生物学对保护性抗原基因的研究等等,促使以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生物制品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生物制品学。

猪瘟是养猪业的一种毁灭性传染病,几乎遍及全世界(除北美洲和大洋洲外),死亡率高达80%~90%,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将猪瘟列入A类法定传染病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学者通过将猪瘟石门系强毒在兔体上连续传几百代后培育成功了一株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口蹄疫:口蹄疫Aftosa(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猪、牛、羊等主要家畜和其它家养动物易得此病。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c A、O、C、南非1、南非2、南非3。O型口蹄疫为全世界流行最广的一个血清型。现在,口蹄疫多价灭活疫苗已被成功应用,特别是口蹄疫在欧洲的控制和扑灭、其中部分应归功于O型、A型、C型口蹄疫三价灭活疫苗的有效应用。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禽流感: 禽流感(Bird Flu或Avian Influenza)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人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 流感病毒的抗原结构(即其外膜上的两种糖蛋白)分为H和N两大类。H代表Hemagglutinin(血细胞凝集素),有如病毒的钥匙,用来打开及入侵人类或牲畜的细胞,共分15个亚型;N代表神经氨酸酶(Neuramidinase),共9个亚型,是帮助病毒感染其他细菌的酵素。H7N9疫苗尚未进入动物试验阶段。 2、用于诊断

利用病原微生物本身或它生长繁殖过程中的产物,或利用某些动物机体中自然具有的或经病原微生物及其他蛋白物质刺激而产生的一些物质制造出来的,用于检测相应抗原、抗体或机体免疫状态的一类制品,包括菌素、毒素、诊断血清、分群血清、分型血清、因子血清、诊断菌液、抗原、抗原或抗体致敏血清、免疫扩散板等,如用于诊断结核病的结核菌素、马传染性贫血琼脂扩散试验抗原、炭疽沉淀素血清等。另外各种诊断用试剂盒,如ELISA试剂盒(原理也是抗原抗体反应)。猪瘟、猪伪狂犬病、鸡新城疫及传染性法氏囊病等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已在普遍使用。人:梅毒诊断试剂盒、乙肝诊断试剂盒、SARS诊断试剂盒。 3、治疗:

一些疾病的抗血清(包括高免血清、痊愈血清)、卵黄抗体等可用于对抗相应疾病。如抗蛇毒血清、破伤风抗毒素血清或类毒素血清等。Von Behring发现在已获得免疫的动物血清中含有免疫物质,如果把这样的免疫血清移注给正常动物,即能使后者获得对相应疾病的抵抗力,因而创造了血清疗法。现在已知免疫血清、抗毒素中含有的免疫物质主要是免疫球蛋白。另外DNA疫苗也有治疗作用。 第二节生物制品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一、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一)按照其用途分为以下三大类:

1、预防用生物制品:这类主要是疫苗。还有类毒素。 (1)疫苗是利用病毒(最早叫疫苗)、病原细菌(以前叫菌苗)、病原虫体(以前叫虫苗)经除去或减弱它对动物的致病作用而制成的生物制品。目前将疫苗、菌苗、虫苗统称为疫苗。

疫苗可以分(根据抗原分):

细菌类疫苗:由细菌、螺旋体及其衍生物制成,如卡介苗、伤寒疫苗、炭疽疫苗等;

病毒类疫苗:由病毒、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或衍生物制成的,如麻疹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联合疫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抗原的原液配制而成的、具有多种免疫原性的疫苗,如白百破,麻腮风疫苗等。

疫苗(根据制备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疫苗,包括弱毒疫苗和灭活苗。弱毒疫苗指人工选育的减毒或自然无毒的细菌或病毒,具有免疫原性而不致病,经大量培养收获病毒或细菌制成,用量小,接种次数少(一次),免疫持续时间长。制成这种疫苗的病毒毒力必须是减弱了的,没有致病能力,也不会使动物发生严重反应。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BCG等。灭活苗是指先从病人身上分离得到致病的病原细菌或病毒,经过选择,将细菌放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收获大量细菌,再用物理或化学法将其灭活(杀死),可除掉其致病性而保留其抗原性(免疫原性);病毒只能在活体上培养,如动物、鸡胚或细胞培养中复制增殖,从这些培养物中收获病毒,灭活后制成疫苗。灭活疫苗用量大,并且需接种2~3次方能达到免疫功效,持续期较短,但安全已保存。

另一类疫苗是新型疫苗,指通过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方法制备的疫苗,如活病毒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多表位疫苗、RNA疫苗等等。 (2)类毒素:一些细菌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毒性物质称为外毒素,如肉毒梭菌的肉毒毒素、产气荚膜梭菌的α毒素等,外毒素经化学法处理后,失去毒力作用,而保留抗原这种类似毒素而无毒力作用的称为类毒素,如破伤风类毒素。接种人体可产生相应抗体,保持不患相应疾病。

2、诊断用生物制品

用于诊断的生物制品可分以下几类: 1)根据用途可分:

体内诊断制品:比较少,卡介苗纯蛋白衍生物、布氏纯蛋白衍生物和锡克试验毒等。

体外诊断制品:对人体或动物样本(包括体液、细胞和组织样品等)进行体外检测的试剂、试剂盒、校准品等。 2)根据诊断对象可分:

A细菌学(病毒学)诊断试剂:

血清学诊断抗原是用已知微生物和寄生虫、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组分或浸出物、代谢产物、感染动物组织制成,用以检测血清中的相应抗体。该类制剂可与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形成可见或可以测知的复合物,以确诊动物是否受微生物感染或接触过某种抗原。常用的抗原有凝集反应抗原、沉淀反应抗原、补体结合反应抗原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原等。

诊断抗体包括诊断血清和单克隆抗体等。诊断血清简称抗血清(antiserum),是指利用血清反应以鉴别微生物、鉴定病原血清型或诊断传染病的一种含已知的特异性抗体的血清。通常以抗原免疫接种动物制成。有些血清则需再经吸收除去非特异性抗体成分后供诊断用。 B免疫学诊断试剂:免疫球蛋白诊断试剂(制备诊断血清),妊娠诊断试剂、ABO血型诊断试剂。

肿瘤学诊断试剂:AFP(甲胎蛋白)诊断试剂、癌胚抗原(CEA)诊断试剂。 等等!

3、治疗用生物制品:包括抗血清、抗毒素、微生态制剂、免疫制剂如干扰素、细胞因子等。 (1)抗血清:动物经反复多次注射某种病原微生物时,会产生对该病原微生物的高度抵抗能力。采取这种动物的血液提出血清,经过处理即可制成抗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传染病,也

可用于紧急预防,如抗猪瘟血清、抗炭疽血清等。

(2)抗毒素:动物经反复多次注射细菌类毒素或毒素所得到的免疫血清经过处理即可制成抗毒素。主要用于治疗也可用于紧急预防传染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和抗狂犬病血清。

以上两种是特异性的治疗用生物制品,另外还有非特异性的,如微生态制剂、免疫制剂。 (3)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是在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调整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生物制品。目前国际上已将其分成3个类型,即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元(各种寡糖类物质)和合生素(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存的制剂,即两者同时服用)。

(4)免疫制剂:重组人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用于抗炎、抗感染、抗肿瘤等作用。

(5)其它:重组人生长因子:侏儒症;重组人胰岛素:糖尿病;促卵泡生成素:女性不排卵症。

(二)按制备方法及物理性状分类: 1、粗制品(普通制品):未经浓缩纯化的生物制品,如普通的结核菌素,用的较少。

2、精制品:将粗制品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无效成分,进行浓缩提纯制成精制品。如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及抗毒素、精制人白细胞干扰素、提纯的结核菌素(PPD)等。

3、多联多价制品:一种剂型的成分包括几个同类制品者称多联制品;一种剂型的成分包括同一制品的不同群、型别者称多价制品。如犬六联苗可预防犬瘟热病、犬细小病毒病、犬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肝炎、传染性支气管炎和副流感病。

4、液态制品:一些疫苗、诊断试剂如血清等是液体状的生物制品。如大多数灭活疫苗、新型疫苗等。

5、冻干制品:是将液体制品经真空冷冻干燥制成的固体制品。这类制品有利于保存、运输和使用,几乎所有活菌苗、减毒活疫苗都为冻干制品。 6、吸附制品(佐剂制品):在液体制剂中加入氢氧化铝或磷酸铝等佐剂后制成。这类制品具有延长刺激时间(使抗原缓慢释放持续刺激机体)、增强免疫效果和减少注射次数及剂量等优点。

二、生物制品的命名原则: (一)、命名原则:

参照中国生物制品传统命名及WHO规程命名方式,制品的基本名称一般可由三个部分组成。 基本名称的模式简列如下:

(制法或群、型别)+(病名、微生物名、组分、人名或材料)+(品种名)

第一部分列出(有时不列)制法或群及型别(如重组、A群)等冠语;第二部分列出制品所针对的疾病(如麻疹、伤寒等)或微生物名(如沙门氏菌等),或组成成分(如 Vi多糖)或人名(如卡介、锡克等),或起始材料(如人血、CHO细胞等);第三部分列出制品种类(如疫苗、抗毒素、诊断试剂等)。 以上仅为一般原则。对各个具体制品的命名,尚需参照以下方法及各类制品命名举例拟定,并可按制品特点对第一、二部分作出取舍。 (二)命名方法 1、制造方法

制法一般不标明。但一种制品存在多种制造方法者需标明,如重组DNA者,则加“重组”,以与非重组制品相区别。如麻疹减毒活疫苗、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人血白蛋白(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

液体制剂者不需加“液体”二字,如同时有液体制剂和冻干制剂者,冻干制剂应加“冻干”

二字,如只有冻干制剂,按国际惯例亦可加“冻干”二字。如钩端螺旋体疫苗、伤寒Vi多糖疫苗、冻干人凝血因子Ⅷ。 2、用法与用途

一般用法均不要标明。特定途径使用者必须标明。如皮内注射用卡介苗、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PH4)。

预防用制品均不要在基本名称前标明预防用。

细菌类治疗用制品可在基本名称后加“制剂”二字。如治疗用短棒状杆菌制剂。双歧杆菌活菌制剂。

预防人、畜共患疾病的同名同型制品应标明人用,以与兽用制品相区别。 体内诊断用制品一般不加诊断用字样。如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 TB-PPD)、锡克试验毒素(诊断白喉)。

3、多联、多价与群、型

一种制剂包含几个不同抗原成分的制品,应于制品种类前加“联合”二字。如麻疹、腮腺炎、风疹(MMR)联合疫苗。

一种制剂包含同一制品的不同群、型别者,应于制品种类前加“多价或 n价”字样,并加括号注明群、型名称。如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 4、品种前加形容词

为进一步阐明制品的性质,必要时在基本名称的品种前加灭活、活、纯化等形容词。如麻疹减毒活疫苗、乙型脑炎灭活疫苗、Ⅰ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

三、新生物制品名称、商品注册名称及其他 新生物制品的命名应参考上述原则及方法。 各制品的商品注册名称由生产单位自定,并申报国家药品管理当局。制品译名一律使用英语。 第三节生物制品的发展历史及前景 一、我国生物制品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一)人用生物制品

我国生物制品制造业始于1919年,在北京成立了我国第一所生物制品生产、研究机构--中央防疫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天坛生物600161前身),迄今已有90年的历史。解放前30年,我国生物制品发展缓慢,规模很小,只有十几个品种。解放后,国家以\预防为主\为方针,于50年代先后成立了北京、武汉、长春、成都、兰州、上海6大卫生部直属的生物制品研究所,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医学生物研究所、成都输血研究所,研究和生产的品种主要是一些常用的预防性制品和血液制品。60年代初合并成立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为药品、生物制品质量把关。

80年代后我国生物制品进入高速发展期。全国各地涌现出几百家生物制品企业,生物制品的种类、剂型快速增加,由预防性制品为主(产品60个以上),发展至诊断性制品(200多个)、治疗、保健性制品(40多个)。生物制品产品的质量实行与国际接轨,老的品种,绝大多数已达到WHO(世界卫生组织)规程的要求,新的品种一律实行WHO标准或国际先进标准。国家提出生物制品企业要率先达到GMP要求,尤其是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生物技术产品生产车间或企业均按GMP的要求设计、建设和验收,其它制品生产车间也逐步通过技改,达到GMP要求,以使生物制品走向国际市场。

目前,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已成为研究开发新生物制品、对老生物制品进行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的主要手段,并已发展出新的独立学科和新兴产业,成为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与此同时,生物制品的世界市场也迅速发展,在整个药品市场中的份额迅速提高,竞争也日趋激烈。 (二)兽用生物制品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研究和生产始于1918 年创建的青岛商品检验局血清所和1919 年建立的

北平中央防疫处。1949 年以前,我国兽用生物制品的品种很少,仅有10余种疫苗的生产与研究,且产量不大,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设备简陋,技术水平较低。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积极培训技术人员,加强生产技术交流,开展新产品研究,改进生产工艺,并且制订了我国第一部《兽医生物药品制造与检验规程》,同时也建立了生物药品监察制度。制订出36 个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与检验规程,初步统一了我国兽用生物制品的质量标准。生物制品的年产量达到1. 2 亿mL ,较建国前增加了3 倍以上。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先后在各省、市、自治区建立了28 个兽医生物药品厂,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规模有了较大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兽用生物制品研究和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先后研制成功了100 多种包括各种类型的灭活苗、弱毒活疫苗和基因工程苗等兽用新生物制品。其中猪瘟兔化弱毒、牛瘟兔化弱毒、马传染性贫血、口蹄疫、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布鲁氏菌病、仔猪副伤寒、猪喘气病、鸭瘟、猪丹毒、猪肺疫等毒力稳定免疫原性良好的弱毒疫苗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研制成功,不仅为我国而且为欧洲及世界其他国家扑灭或控制猪瘟流行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的应用和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兽用疫苗除了单价疫苗,还开发出二联苗、三联苗乃至禽用五联苗和羊用干粉十联苗。疫苗佐剂的研究也获得进展,由早期的明矾、明胶和氢氧化铝胶发展为微乳剂和油乳剂,大大提高了兽用生物制品的免疫效果。生物诊断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带动了诊断制剂的发展。至20 世纪70 年代后期,诊断技术已由早期传统的凝集反应试验、治疗反应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中和试验发展为以酶标记抗体技术和荧光素标记抗体技术为基础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荧光染色试验;进入20 世纪90 年代,诊断技术已经发展到分子生物学阶段单克隆抗体、核酸探针、聚合酶链反应( PCR) 等生物技术及其试剂盒已在我国畜牧兽医生产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目前,我国有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45 个(其中各省、市、自治区建立的生物制品厂28 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的生物制品生产车间17 个) ,可生产197 种制品,年产量400 多亿头(羽) 份。在所生产的制品中,列入《兽用生物制品规程》(2000 年版)的产品有106 种,其中灭活疫苗26 种,活疫苗41种,抗血清6 种,诊断制品33 种,基本上满足了我国动物疫病的防疫需要。我国兽用生物制品生产、研究与开发已初具规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兽用新生物制品种类和数量近年来不断增加,兽用生物制品的产销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产品的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在现有的45 家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中,多数产品仍为20 世纪80~90 年代的老产品,科技含量高的新、特、优产品较少。新产品研究开发主要以仿制为主,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科研开发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市场竞争力较弱。这种弱势主要体现在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与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形不成规模效益和专业化协作优势。 二、生物制品的发展前景

1、改善和提高现有传统疫苗的质量,改进品种结构

(1)由于超强毒和变异毒株的出现,传统疫苗预防接种难以起到很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因此,研制新一代更有效的多血清型或亚型的疫苗将是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是一些毒力偏强的疫苗将严格限制使用或禁止使用。需要通过新技术研制出毒力更弱、更为安全稳定的疫苗。

(2)迫切需要研究开发高效的多联多价灭活疫苗,以达到一针防多病的目的。 (3)调节体内正常菌群及免疫机能的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 2.研制针对新疫病的疫苗

近些年来,一些严重危害养殖业的传染病,如鸡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鸡淋巴细胞白血病(特别是以侵害肉鸡为主的I型白血病)、传染性腺胃炎、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传染性脑脊髓炎、猪细小病毒病以及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等相继传入我国,已

给我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人类也有新的疫病产生:如禽流感、SARS等。为了预防控制这些疾病和更多的新病,根据各种疾病的流行特点和免疫机理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将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主要研究任务。 3、研制高效的新型疫苗

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与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发新型疫苗是21世纪的主导方向。

21世纪我国疫苗研制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兽用疫苗将会大范围投放市场,这些疫苗以基因工程疫苗为主体,包括亚单位疫苗、合成肽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核酸疫苗以及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

4、与疫苗直接相关的新型佐剂、免疫增强剂、活疫苗耐热保护剂的研究开发将成为热门 优良的免疫佐剂和免疫增强剂是提高传统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免疫效力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基因工程疫苗,因其免疫原性相对弱些,更需要好佐剂予以辅之。①脂质体。②MF59佐剂。③免疫刺激复合物佐剂。

最近,中国兽药监察所已成功地研究出猪瘟、鸡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等病毒活疫苗的耐热保护剂。这一重大突破为我国活疫苗实现在2℃-10℃下保存运输提供了保证。 5.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出现,诊断制品的研制将进入异常活跃的时代

(1)以杂交瘤技术生产的鼠原单克隆抗体滴度高、特异性强,因此,对某些常规血清学难以检测的致病因素的单克隆抗体要进行系统开发,以区别疫苗接种和野毒感染;以鉴别多联多价疫苗中的各不同毒(菌)株,对兽用生物制品的质量检测和流行病学的调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tj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