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课程研究

更新时间:2024-01-27 21: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中文摘要二”??””””二“二”””二”“”””“““?”””””””?“??““?? 二“““““”??“”“”””二““??”??“二”“””??“?”””” 前言””?””?”?”?“二”””““““”””““?”““““??“?”””””?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儿童观?? 第二节教育观??

第二章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的组织及实施”?”””?“二“?”“ 第一节社会性一品德教育课程?? 第二节自然一感觉教育课程??,?? 第三节健康教育课程·····································?? 第四节艺术教育课程············································?? 第五节语言教育课程·······································?? 第六节各领域课程间的关系?? 第三章蒙台梭利儿童课程评价二”“??”二“?”??”?”“””? 第一节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的贡献??

第二节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的缺憾??,??

第三节对当前我国幼儿园蒙台梭利热的思考?? 参考文献二“??””?”“?““”??“??”“”?”? 后记??”??”?”??“??”? 中文摘要

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通过系统地阅读蒙台梭利的相关著作,对蒙台

梭利散落于不同著述中的观点和见解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把它们整合在课程 的框架之中,使其成为一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整体。

研究者从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的理论基础、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者认为蒙台梭利儿童 课程的理论基础包括儿童观和教育观,其组织和实施可相对划分为五个领域,分 别是社会性一品德教育课程、自然一感觉教育课程、健康教育课程、艺术教育课 程和语言教育课程,这五大领域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最后,研究 者分析了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的贡献和缺憾,并就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存在的蒙 台梭利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蒙台梭利儿童课程评价

利智障儿童感觉教育的含义、内容、目的、作用、愈义、

教具的使用以及教育实施的原则和方法,对其不足和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影响进行了评述'王 强虹认为蒙台梭利对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并提出了一套卓有成 效的训练弱智儿童的方法包括感觉训练法和书写教学法感觉教育方面张秀娟和

赵鸥阐述了蒙台梭利感觉教育的意义、作用、内容途径和方法,并针对当前我国幼儿教育 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强调对幼儿进行感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感觉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郭玲以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为基础,分析了感觉教育同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原则和具体实

施方法健康教育方面顾荣芳从身心两个角度对蒙台梭利的儿童健康教育思想进行

了简要的评述,黄贵分析了蒙台梭利幼儿健身思想的形成、内容、方法,认为蒙台梭利的 健身思想与方法对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推进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和素质 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社会性和个性发展方面刘文详细介绍了蒙台梭利儿童个

性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对蒙台梭利当时由于生活时代所限没有进行实证研究的理论的 验证与发展进行了阐述徐琳从前提与基础、环境系统、任务和作用、原则、组织、具体 内容和研究方法几个方面详尽介绍了蒙台梭利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刘雯和杨丽 珠介绍了蒙台梭利的儿童个性发展观,个性培养的途径,并分析了其现实意义'徐学莹认 为蒙台梭利关于儿童惫志的教育和培养有着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借鉴儿童心理

方面师远贤对蒙台梭利提出的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智进行了解析”穆刚等简述了蒙台梭 利的儿童敏感期理论以及对儿童教育的启示'自由和纪律方面郭洁认为蒙台梭利

的纪律教育观突破了传统教育派将纪律和自由二者相互对立的局限,对于纠正当前幼儿园 常规教育在认识或实践方面尚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具有积极作用'丁虹分析了蒙台梭利自由 原则的内涵和实质,认为它有利于培养自律的人格,能够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王雪梅和王 怡认为蒙台梭利对纪律内涵的理解和普通学校中所谓的“纪律”大相径庭,对我们的启示 即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培养幼儿独立性、建立积极的纪律教育、在纪律教育中慎用奖励和 惩罚'任慧娟认为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不等于压抑自由或者放任自流,其关键是内在纪律 的养成,并就内在纪律的培养提出了建议 、有关狡台梭利思想的传播及本土化的研究

曾洁女对蒙台梭利法在中国、美国、英国和日本的传播历程和实施现状进行了大致介绍, 并对我国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本土化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陈学东从

教学法、教具、亲子教育、评价几个方面详尽介绍了我国某一幼儿园开展蒙台梭利教学法园 ,郭玲《蒙台梭利智障儿童感觉教育思想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仪巧年

王强虹《试论蒙台梭利的弱智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 第期

张秀娟、赵鸥《试论蒙台梭利的幼儿感觉教育》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

月郭玲《蒙台梭利关于幼儿的感觉教育理论及方法》,山东教育学院学报,仪巧年,第期 ,顾荣芳《蒙台梭利儿童健康教育思想评述》,山东教育幼教版,。阅年,第、巧期。 `黄贵《蒙台梭利幼儿健身思想与方法》,体育文化导刊,年,第期

刘文《蒙台梭利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理论》,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创月年版

徐琳《蒙台梭利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理论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伪年。 ,刘雯、杨丽珠《论蒙台梭利儿童个性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教育科学,年,第期 徐学莹《蒙特梭利论幼儿意志的教育和培养》,外国教育研究,年,第期

,'师远贤《儿童心理的吸收力—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探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第期。

垃穆刚、李冰、胡获辉《论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及其教育》,中国教育科学探究,年,第期 ,郭洁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与幼儿园常规教育》,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期

丁虹《试论蒙台梭利“自由的原则”的实质及现实意义》,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第期 ,工雪梅、王怡《蒙台梭利纪律教育的分析及启示》,延安教育学院学报,年,第期

任葱娟《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教育导刊幼教版,年,第期 ,'曾洁女蒙台梭利法的传播及本土化初探》,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 了蒙台梭利略史、蒙台梭利学说和教育,总结了其特点,

并对其进行了评价杨汉麟和周采从幼儿教育史的角度对蒙台梭利的生平和思想渊源,儿

童心理发展观,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教育的环境、教育的核心要素、教学法、教师的作用、 影响和评价、与福禄贝尔教育理论相比较等方面做了细致而全面的评述王川对蒙台梭利 的生平、儿童心理潜能的发展、学龄前儿童教育任务、感觉教育作用及感觉教育与儿童书写 和阅读能力的关系做了粗略的分析霍力岩对蒙台梭利体系的儿童观、教育目标、教育内 容、教育方法等各要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重点纠正理论和实践中把蒙台梭利的教育 方法甚至教具当作蒙台梭利法的全部、把使用教具的教育内容当作教育内容的全部的不良倾 向,强调对蒙台梭利法的研究不应忽略对其儿童观和教育观的系统认识台湾学者许惠欣 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蒙台梭利的生平和著作,深入分析了其教育方法,并探究了蒙台梭利思想 与现代幼儿教育的关系`

、对获台梭利著作的介绍及评价

在研究者所搜集到的资料中,对《童年的秘密》的解读最多,黄金娟认为蒙台梭利揭示 了儿童成长的秘密'吴惹源认为蒙台梭利给后人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她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即 发现儿童,解放儿童的观点王普华认为这本书告诫广大教师和家长儿童是成人之父'方 晓东高度评价了蒙台梭利的这本著作,认为它开创了儿童教育的新纪元。'此外,方楠分别 对《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和《有 吸收力的心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对狡台梭利某一观点的介绍及评析

蒙台梭利对儿童和教育的基本看法和理解是其思想的墓石,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注 意刘文认为蒙台梭利具有自己独到的哲学思想,她认为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是成人之 父,是爱的源泉也有人指出蒙台梭利受伊塔、塞根、法布尔、德费里、客雷尔等人的影 响,并在自己丰厚专业知识和观察记录的第一手材料之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体系,她的教育 体系的基础理论包括环境适应论、独立成长理论、生命自然发展理论、吸收性心智理论、工 作人性论和奖惩无用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 ,罗英智简单介绍了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与教育观,认为二者与当今的幼儿教育理论仍然有很 多融合之处'罗瑾认为自由是儿童发展的前提,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观对我们今天的教育 有着深远而特殊的意义'刘培英从教育出发点、价值取向和环境保障三个方面浅析了蒙台 梭利的教育价值观詹栋梁认为蒙台梭利儿童哲学观值得我们借鉴。'

有些研究者还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蒙台梭利的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地讨论弱智教 ,卢乐山《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第一页 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年版,第”一页 月王川《西方经典教育学说》,四川人民出版社,以年,第】页 霍力岩《蒙台梭利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年 台许惠欣《蒙台梭利与幼儿教育》,台湾人光出版社,年版。 黄金娟《童年的秘密》,中国图书评论,仍年,第期 吴旅源《再读童年的

,王普华《儿童是成人之琦条有感》,父一选卿白早期教育,年,第期梭利童年的秘密》,山东教育,

,“方晓东《开创儿童教育的新纪元—读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年,第期

有感》,河南教育,以洲年,第 期。

,'方楠《蒙台梭利早期教育原著译从简介》,幼儿教育,年,第期

,刘文《蒙台梭利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理论》,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年版,第一页

”彻琳断而吹哪研如,登陆时间年月号·

罗英智《蒙台梭利儿童观与教育观》,学前教育研究,年,第期

罗瑾《论蒙台梭利的儿童自由教育观》,西安联合大学学报,年,第期 刘培英《蒙台梭利的教育价值观浅析》,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年,第期 台詹栋梁《儿童哲学》,广东教育出版社,年版,第一页。 」

前全`口

一、研究的缘起

在世界幼儿教育史上,蒙台梭利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她的主要观点和许多重要实践

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曾经深刻地影响了意大利、英、法、美、印度、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幼 儿教育,直到今天仍保持着一定的活力。世纪初,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年代后迅速传播开来,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实践也成为我国幼 儿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万个幼儿班进行蒙台梭利法园本化实 践,”'遍及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的省区和直辖市。可以说,中国幼教界正掀起一股“狡台 梭利热

虽然,国内外已有不少有关蒙台梭利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但由于“蒙台梭利没有太 多地关心形成理论体系,或者说没有太多地关心她理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所以“蒙台梭 利教育法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中的一个难题。”从课程的角度对狡台梭 利进行的研究也不多。而从幼儿园实践的层面看,大家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借鉴和实践又主要 是在课程层面展开的。因此,有必要进行蒙台梭利课程思想和实践的研究,以在一定程度上 揭示蒙台梭利课程思想和实践的本源。此外,正在从事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一线工作者很多 对蒙台梭利的理解和把握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仍有待于进一步的 深入研究。

基于上述思考,研究者向导师表明研究兴趣,导师给予了肯定、支持和鼓励,在与老师、 同学的讨论和几番思考后,我逐渐聚焦,进一步明确了研究问题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蒙台梭利的著作组含着丰富的信息,站在不同的研究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本研究

尝试从课程的角度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进行解读,用课程的架构去理解和审视蒙台梭利的课 程思想和实践,纠正人们对蒙台梭利课程的偏见,从而更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蒙台梭利 教育的内涵,丰富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的内容。 二实践意义

任何教育实践的开展和深入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和指导。本研究期望通过对蒙台梭 利课程思想和实践的全面理解和把握,能够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尤 其是蒙台梭利幼儿园和蒙氏班的运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新的视角,并使蒙台梭利的教育思 想融入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建设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对蒙台梭利思想的系统性介绍及评价

卢乐山在她的著作中介绍了蒙台梭利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对其教育观点、教育实验、各 个领域的教育活动、教师的要求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其思想的传播和思想本身进行了简要的 ,梁志集《蒙台梭利主题活动课程》,中国档案出版社,年版,第页转引自杨睁茹《蒙台梭利法 在美国的传播与本土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第页 孙州肠一加电叮仆切脚明

转引自霍力岩《蒙台梭利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第页。 霍力岩《蒙台梭利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第页。 一

本化研究的状况,并就教具、亲子教育和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缪撒简单介绍了美 国华盛顿州蒙台梭利教师培养中心所提供的蒙台梭利教师培训项目的职前培训的组织与形 式、持续时间与内容曹冬认为当前我国的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 蒙台梭利教法被片面地理解为仅仅是教具操作,教师干预不当,蒙台梭利课程与其他课程的 结合不理想等,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正确理解蒙台梭利教法的精盆,真正体现蒙台梭 利教法所倡导的儿童自由、自主发展之精神根据我国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扩展课程内容开 发设计符合时代与我国特点的教具探索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与其他教育方案的有机结合加 强蒙台梭利教师的师资培训等等杨静茹介绍了蒙台梭利法在美国的初次兴起、迅速衰落 及复兴并稳定发展的传播历程,并就其观点和实践的本土化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蒙台梭利法 在我国传播和本土化提出了建议钱文分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征,认为其中国化的研 究过程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既要保留蒙台梭利教育法的鲜明特质,同时 也要符合当代儿童发展的需要,杨莉君指出我国幼教界应用蒙台梭利教育法存在着只重形 式忽略精髓,盲目照搬,忽视其本身的局限性的误区,呼吁蒙台梭利教育法需要科学地解读 和本土化她认为其方案的现代化与中国化应确定以全面发展为本的差异性教学目标,拓 展全面丰富的整体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创新,并激发积极互动的交往关系 李娜认为,针对我国蒙台梭利教育中现存的误区,应注重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实质而非 形式,充分考虑移植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文化差异,合理改造和应用蒙台梭利课程中的教育因 素,去掉去贵族化的包装韩国的金圭沫介绍了韩国蒙台梭利教育的现状,对蒙台梭利教 育在韩国普及的原因,及其目标、内容和方法作了分析,最后讨论了韩国蒙台梭利教育面临 的几个新课题。'

、狡台梭利教育模式与其它教育模式的比较

杨庆和田景正认为陈鹤琴和蒙特梭利的教学法都主张反对传统教育,教学法理论主要来 源也具有相似性,但在理论立足点及实施方式上又有不同的特色'。季燕从卢梭与蒙台梭利 对儿童概念的理解、儿童学习进程的划分、儿童学习的途径与方法、教师在儿童学习中的作 用四个方面分析了两者的异同”缪溉和房阳洋从理论背景、儿童观、环境的设置与运用三 个方面对蒙台梭利教育和瑞吉欧教育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二者在家长工作、社区合作、教师 专业发展等问题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地方 、有关菠台梭利教育的实验研究

郑梅珍的经典实验设计研究表明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促进幼儿社会适应性行为发展,尤 其在生活自立、作业、交往、自我管理方面,明显优于我国现行幼儿园教育模式,但没有发 现明显的年龄差异。'霍力岩的实验研究表明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促进、岁幼儿小肌肉、 感知觉发展方面和岁幼儿的数概念发展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有关旅台梭利课程的研究

台湾学者简楚瑛将蒙台梭利法作为一个课程模式进行阐述,首先界定课程模式的定义、 要素及两者的关系,然后系统地介绍了课程模式的原理,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及它们之 间的有机联系,最后举例分析了该课程模式的实例有人指出蒙台梭利课程的基本原则是 给孩子自由,课程的实施具有以下几个的特点“不教的教育”、把握儿童的敏感期、教师扮 演导师的角色、完全人格的培养、混龄教育和丰富的教材与教具也有人认为蒙台梭利课 程理论的基础是儿童观和儿童发展观,课程内容包括感觉教育一智力教育、语言教育、纪律 教育、计数数学一算数入门,课程实施的原则与方法为环境教育的作用、教师是儿童活动的 观察者和指导者还有人提出蒙台梭利课程的理念包括儿童观和教学观两方面的内容,课

程组织结构按四个领域进行实际生活、感觉、语言和数学,实施的步骤分以下几步预备 环境、发现意愿、协调意愿、延长工作周期、“观察一实施一记录一研究一发现一重新针对 他们的需要进步而对教育计划的再设计” 二国外研究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检索到的国外文献比较少,但国外对蒙台梭利的实验研究明显多 于国内。

、对蒙台梭利的生平和教育思想的介绍及评析

形分别从蒙台梭利早年生涯、创办儿童之家、蒙台梭利教学法与运动三个不

同时期记录了蒙台梭利传奇的一生。`赫尔曼·勒尔斯简评了蒙台梭利的一生和她的儿童之 家,对她与新教育的关系以及她的感知理论、独立活动理论、工作法的根据和教育性材料进 行了独到的评述'英国学者。介绍了蒙台梭利的成长故事,教学的精

神、本质和发展过程,与传统教育的比较,教室的布置和教具的使用,并摘录了蒙台梭利经 典著作的重点、对蒙台梭利教育专用语汇作了注解。美国学者耐对蒙台梭

利教育的基本原理及运用技巧作了简要精确而完整的介绍,同时对蒙氏教育在当前教育界的 价值,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向提出了独特的论证与见解。,日本学者相良敦子从寻找蒙台梭利 教育的原点和根源—生命入手,对蒙台梭利教育的架构与全貌、诸要素、教材和教具的原 理、教师的条件以及和平教育进行了精辟地论述'。

有研究者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弗吉尼亚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 从认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系统地检验和评估了蒙台梭利理论和实践,认为其主

要特点有①运动和认识紧密相连,运动促进思维的学习②选择和知觉控制促进儿童的学 习注意力和满足感③个人的兴趣促进学习,兴趣建立在最初的知识和儿童自己的问题之上 ④外来的奖励对长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具有消极的影响⑤安排合作者儿童一儿童有益于学习⑥在有意义的环境中学习比在抽象的环境中学习更有效⑦敏感的和有回应的养 教育与最好的结果相联系⑧有秩序的环境促进和建立大脑的秩序。'七峨访一 认为蒙台梭利学校的基本的特征有①学生选择独自活动或小组活动②合作而不是 竞争态度③对学生个体责任的强调④混龄的三个年龄段还有研究者从儿童的成长、

方案组织、成人方面、学习环境、方案重点、和行政支持六个方面勾画出了一个优质的石 岁儿童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特征还有研究者认为蒙台梭利观念和任一年间同时 代人的观点的主要不同,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强调一岁期间孩子经验的重要性②

强调先天倾向性发展的重要和早期教育的无用性③儿童的活动是由内在动机引起的④教 育应强调儿童的感官和经验,不重视测验⑤教师的角色是协助者和引导者礴 、对蒙台梭利某一观点的评析

研究者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蒙台梭利的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儿童发展观方面 加认为蒙台梭利把儿童的发展看作一系列的诞生或者敏感期增强的阶段,每一敏感性

都能产生新的兴趣和技能。尽管这些敏感性达到顶峰后,会渐渐消退,但所获得的技能却能 在个体的一生中保存'环境方面耐概括了蒙台梭利学校环境的六个基本因素自

由、结构和次序、真实和自然、美和鼓励对生活积极自发反应的氛围、蒙台梭利学习材料、 社会性生活的发展,并强调有准备的环境成功与否依赖于教师能否在合适的时候参与到儿童 的活动中去的能力“社会性发展方面几叻认为在蒙台梭利班级中,儿童从传

统的由教师领导的集体教学中解放出来,他们每天有很多与其他儿童互动的机会'课 程方面认为实际生活活动应是非标准化的,活动材料要根据孩子的需要、兴趣和文 化背景的差异选择和组织,所以蒙台梭利教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吕比加一

认为随着儿童的成熟,实际生活课程应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可以增加复杂的烹调活动、急救、 修理自行车、电话用语、计算机技能以及简单的机械知识认为在感觉材料的应

用方面,最初教师要求儿童遵照老师所示范的比较和排序的方式操作,但随后应鼓励儿童努 力尝试不同的操作方式,以发现不同材料之间的相关性'一认为“金属镶嵌板”使儿童可以进行大量不同的描幕和绘画活动,适合于多种书写技能的练习'认

为实际生活练习和感觉练习,为儿童提供了学习数学必需的准确性和逻辑关系科学的探 索必然涉及到直接观察,在对自然的直接观察中,感觉的作用是为以后的抽象思维提供经验 基础美国蒙台梭利协会,

、有关狡台梭利教育的实验研究

对蒙台梭利教育与其它教育的比较研究,除五创和对四十个来自

建构主义课程和蒙台梭利课程岁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的比较表明建构主义课程中的孩子 的社会认知能力高于蒙台梭利课程外,其它研究都表明了蒙台梭利教育的优越性 学前阶段凡、、、和对蒙台梭利

幼儿园和普通幼儿园的孩子的社会认知和记忆成绩的对比研究表明蒙台梭利课程确实影响 认知发展,在逻辑识别方面更为搜长,尤其当具体的类概念和思考的技巧有密切联系时 、七和叱的研究表明蒙台梭利幼儿园的

孩子比普通幼儿园的孩子在排序和分类任务方面的表现好,在守恒问题上则没有区别。此研 究证实了蒙台梭利课程能够提高儿童对数字的操作技能的假设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和蒙台梭利方法共同提倡的感知觉运动学习,用定量的程序来测量儿童使 用粘土的感知觉艺术方法的范围,发现这能帮助低成绩或发展滞后的幼儿学习字母表 等人对一所公立蒙台梭利幼儿园的二年级的孩子的西班牙语和英语进行了测试,研究

表明参加了蒙台梭利双语项目的孩子在西班牙语阅读方面的成绩远远高于没有参加的孩子 另有研究表明蒙台梭利幼儿园的孩子在读书和算术测试的成绩高于其它类型幼儿园的孩 子,同时他们能进行更为积极的交往,

中小学阶段。美国蒙台梭利协会称蒙台梭利教育比传统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更好 的社会和学术技能。“这项研究的一重大发现是蒙台梭利教育与优越表现之间的关系??实 质上,从大约岁到岁参与一个蒙台梭利项目将预示着在高中获得数学和科学测试的显 著高分。”“这项研究支持了蒙台梭利教育有正面长期冲击的假说”'、的研

究表明蒙台梭利学校岁的孩子在记叙文和社会技巧测试方面优于其它类型学校的孩子'另有研究者采用经验抽样伍、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蒙台梭利中学的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

明蒙台梭利中学的学生在学校参与学术活动的内在积极性高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在 与学校相关的任务、差事、合作工作上花费更多时间,对学校环境和老师更加积极地认识, 把学校的同学看作朋友,而传统学校的学生则花费更多时间在娱乐活动和教育活动听演讲、 记笔记、观看教育录影等上。

综上所述,我国研究者对蒙台梭利的研究多为理论研究,实践研究非常薄弱,仅有的几

项无法反映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实践的全貌。理论研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并呈现出逐步深入 的趋势,即由简单介绍向深层剖析和现实性探讨发展,由学习、借鉴向本土化发展。而国外 研究者在对蒙台梭利进行理论解读的同时,更侧重于进行实验研究,以检验蒙台梭利教育的 优劣现有的研究大都证明了蒙台梭利教育的优越性。

关于蒙台梭利儿童课程,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少。国内仅有一项系统的研究,此研究对

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发展渊源、理论基础和内涵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更侧重于对课程实 例的介绍和分析。其它的都是理论思考,且对蒙台梭利儿童课程内容和组织的论述大体一致, 只是简单泛泛地介绍所搜集的国外资料比较零散,只是对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的某一个方面 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

总的来说,国内外对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的研究比较薄弱,存在不少空白点。因此,对浪

台梭利课程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是有必要的本研究尝试从理论基础、组织和实施及

评价三个方面对蒙台梭利儿童课程思想和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提炼出蒙台梭利散落于各个 角落的观点和见解,将其整合在课程的框架之中,使其成为一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整体。 四、研究方法

本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是文献分析方法和理论思辨法。从 理想的角度讲,本研究应对意大利学者蒙台梭利的原著以及世界各国的蒙台梭利研究者的著 作进行研究。由于条件所限,研究者本人无法直接阅读意大利文的原稿,只能在力所能及的 范围内借鉴蒙台梭利著作的中译本和我国学者对其他国家有关蒙台梭利研究的译著进行研 究和解读。通过对这类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加工、整理、抽取和分析,研究以往的相关理论 和事实,总结出研究者自己的观点理论思辨法则贯穿整个研究过程,以归纳的思维路线, 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形成理论。

第一章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的理论基础

蒙台梭利加,,怪一是继福禄贝尔后的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

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省的希亚拉瓦莱镇,时值意大利结束了几个世纪的分裂和统治,建立独 立、统一的王国。蒙台梭利儿时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个性顽强,富有同情心。中学时对数 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卓越的才能。毕业后进入男子技术学院,学习现代语言和自然 科学,后考入罗马大学医学院,并于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 士。

毕业后不久,罗马大学医学院聘她为精神病诊所的助理医生,担任身心缺陷和精神病患 儿的治疗工作,与此同时,她开始深入研究法国医学家伊塔和美国精神病医生塞贡的著作 年,她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提出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

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同年,政府委任蒙台梭利在罗马建立国立特殊儿童 学校。蒙台梭利在伊塔和塞贡研究的基础上对白痴儿童和弱智儿童进行教育划练和实验研 究,并使这些儿童达到了正常儿童的水平这使得蒙台梭利开始思考正常儿童的教育问题 年,蒙台梭利离开特殊学校,决心致力于正常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她又回到罗

马大学研修哲学、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广泛阅读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寨 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教育著作,并对伊塔和塞贡的理论进行更透彻地研究。年,罗 马贫民区开办了一所招收一岁贫民儿童的幼儿学习的新型学校,命名为“儿童之家”, 蒙台梭利受聘照管这所学校她制定了一套教材、教具和方法,系统地进行了教育实验,并 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

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英译本将书名简化为《蒙台梭利方法》,全面介绍自己的教育 方法。这本著作很快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许多国家兴起了学习蒙台梭 利教学法的热潮,而且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美国形成了蒙台梭利运动

年,蒙台梭利离开“儿童之家”后,仍继续研究儿童教育问题,并到各国讲学,

开办教师培训班,宜传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年,国际蒙台梭利协会在荷兰成

立,并在一些国家成立了分会,蒙台梭利担任主席。晚年,蒙台梭利呼吁通过教育改造世界, 促进世界和平。最后,客逝于荷兰。除《蒙台梭利方法》外,蒙台梭利的著作有《教育人 类学》年、高级蒙台梭利方法》年、《蒙台梭利手册》年、教会中 的儿童》年、童年的秘密》年、家庭中的儿童》年、新世界的教 育》年、《开发人类的潜能》年、《有吸收力的心智》年、《和平与教 育》年、人的形成》年、儿童的发现》年。

蒙台梭利毕生探索科学的教育学,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对促进世界 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她对人或者对儿童的基本观点是其建构教育思

想的基石,而对教育的理解则是其进行教育实践的前提和指南。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是她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梳理和分析澳大利亚著名教 育家康内尔认为“蒙台梭利对世纪教育的主要贡献不在于她的建议之便于实行,而在于 她的思想更普遍地影响了教育界对儿童和对教育过程的态度。”' 第一节儿童观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是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的自然教育和自 由教育的影响,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和实验研究以及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和生命 ,澳·康内尔著张法现、方能达、李乐天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版,第页

的心理,直到具有了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等 二、敏感期

荷兰植物学家、遗传学家德弗里斯指出生物界存在这样一个事实,即

各类生物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 定的生长阶段相适应。例如,毛毛虫在出生后对光很敏感,为了得到强光,它爬到了树梢。 而树梢有最嫩的叶子,适于幼虫食用当毛毛虫长成成虫可以吃较大的叶子后,对光也就失 去敏锐的感受力了蒙台梭利受这一观点的影响,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与这一生物现象类似, 也有各种“敏感期”。她指出儿童的敏感期是跟生长紧密相关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 一种特殊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是在生命早期仍处在发育过程中获得的,它只是一种暂时的 倾向,限于获得一种特殊的品质。一旦这种品质或特性获得之后,这种特殊的敏感就消失了。 所以,儿童会在某一敏感期内表现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特殊的兴趣和爱好,学习也特别 容易而迅速,是教育的最好时机。

至于这种敏感期的存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价值,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就是建立在 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她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 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件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同时,

“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的和必不可少的东西。 内在敏感性使儿童对某些东西敏感,而对其他的东西无动于衷。放当儿童处于某个敏感期时, 某种特殊的敏感就会被激起,进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驱使他对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 很敏感,注愈力集中到这一事物上,并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同时,对其它东西无动于衷,直 到需求得到满足或敏感性减弱,这股力量才消逝。

蒙台梭利对儿童的敏感期进行了划分儿童从出生到岁是感觉敏感期,一岁时达 到高峰动作敏感期是出生后到岁,其中行走敏感期是一岁之间,手的敏感期是一 岁语言敏感期是出生后个月到岁秩序敏感期是出生后个月到岁细节敏感期 是一岁

三、阶段性与连续性

蒙台梭利受斯特恩、彪勒、琼斯、格塞尔和弗洛伊德等人的影响,认为儿童自出生至大 学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同类型的智力,据此可将儿童的成长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她说,“发 展是一系列的再生”,一个心理个性阶段结束,另一阶段便开始,而且这些阶段与生理的成 长阶段是相对应的她分别论述了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的任务、 内容和方法。

第一个时期是从出生至六岁。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自出生至岁和自岁至岁

第一个阶段又称作,'自理一胚胎期”或“无意识发展阶段”,此时儿童下意识地吸收周 围环境中的资源,各种心理能力正在形成。他们具有一种成人所不能接近的心理,没有有意 识记,所以无法对其施以直接的影响。但要满足儿童动手的欲望并丰富其生活的环境在第 二个阶段从三岁至六岁,儿童仍然保持着相同的心理类型,但是他们的意识逐步觉醒,

开始能够在某些方面接受成人的影响。蒙台梭利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教育应该以感知觉和运 动练习为主。

第二个时期是岁至岁。

在生理方面,此阶段的儿童与前一阶段存在着显著不同。从精神上讲,儿童处于一种 健康、强壮、安定的状态,这个时期的儿童有三个特征智葱朝向外界发展,求知欲旺盛 ,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参见《童年的秘密》中《蒙台梭利与她的儿童教育观》,第页。但是,卢乐山在其编著的《蒙台梭利

的幼儿教育》中第页提到秩序敏感期从岁或岁半开始,持续到岁左右。

峥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成人之父,是人类的创造者。他们被赋予各种未知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引导我

们走向美好的未来蒙台梭利还强调,个体的发展在出生之日就己经开始了,所以教育必须 自儿童的出生开始,以对他们的观察研究为起点,把发展个体潜在的可能性作为自己的目标。 她主张在尊重和理解儿童的基础上,为儿童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使其在其中能最大 可能地发展自身的潜能蒙台梭利指出,父母和社会都要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关心儿童, 承认他们的权利,满足他们的需要社会必须给教育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首要措施就是 给教育投入更高比例的资金。如果家庭因缺乏方法而难负其责的话,社会要给与必要的指导, 并提供教养儿童所必须的支持。

在蒙台梭利看来,教育是实现文明的最佳手段。她深处战乱之苦,对教育寄予了无限的 希望—促进社会朝向和平的方向发展。她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她给儿童提供了一个 适宜他们身心发展需要的环境,儿童在其中展现了人类的种种天性,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 所属环境的热爱”,'这是新生人类所具备的最高特质,是人类心灵的基石。她强调唯一能够 凝聚人类的只有爱,它能够发展为责任感,以及诸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追求整体的和谐 等更高尚的情感,进而引导人们不断追求和平晚年的蒙台梭利奔波于世界各地,宣传她有 关通过蒙台梭利式教育建设和平社会的主张,取得了各国人们的普遍认同,并于年、 年和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 二教育的目的

有人批评蒙台梭利教育法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海森就曾说“蒙台梭利

彻底地被她对自然科学的迷信及加以综合的狭隘感觉主义与自然主义所限制,结果,她的方 法不能达到理解整体的程度,而只是停留在部分的累积,因而忽视了切实的教育的目的。” 虽然蒙台梭利对教育目的的论述不多,但这并不表示她对此的忽视。她曾明确提出教育具有 双重目的生物学目的和社会学目的。在生物学方面,希望教育能帮助个体自然地发展,她 指出“教育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而是应该寻求新的途径来释放人的潜能。”,“幼 儿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的智力、精神和体格得到自然发展”礴其实,身、心的充分发展 的结果就是儿童完满人格的形成。在社会学方面,目的在于培养个体适应环境。蒙台梭利此 处所谓适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她更多的强调的是个体的能动性,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对 环境的主动改造她说“当我们探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发现,与其说是人去 适应环境,倒不如说是人创造一个环境来适应自己。”'她希望新教育能够培养出品质优异的 新人类,进而创造一个美好的、没有战争的新世界。尤其在晚年,她非常强调通过教育建设 理想的和平社会。综上所述,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是蒙台梭利教育的直接目的,建设和谐 的新社会是其教育的最终目的。她批评旧“教育仍只采取消极的作法,未曾积极致力于建立 世界的和平”呼吁人们认清“教育的首要功能,??是让拥有高度价值观的个体共同组成 社会,进而完成共同的使命。??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透过具体而实际的努力。”“全

体人类必须在道德上获得共识,以共同追求教育的目标—和平。”“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 方面的目的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和平的社会最终要依赖于具有完美人格的儿童来建造。 三教育的环境

,蒙台梭利著庄建宜译《教育与和平》,台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年版,第页 颐仆肠曰即一加亦,一转引自霍力岩蒙台梭利法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第页。

,认七一转引自美队著陈怡全译《蒙特梭利教学

的新视野》,台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年版,第页

峪浪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何佳芬译《家庭与孩子》,台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庄建宜译《教育与和平》,台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仪旧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庄建宜译《教育与和平》,台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庄建宜译《教育与和平》,台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年版,第页。 的区别,道德感开始萌芽想在团体中活动,显现群体本能蒙台梭利认为这一 时期的儿童教育应该从感知觉练习转为抽象的智力活动。 第三个时期是从岁至岁。

这一时期的儿童身体和精神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的身体呈现出成人的特征精 神方面,他们产生了爱国心和荣姐感,有了自己的理想,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探索事物。因 此,可以对其进行像成人那样的宣传教育。

蒙台梭利不仅重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也十分注意发展的连续性,她把儿童看作是发展

着的个体。儿童由于其内在生命力的驱使或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从而 不断与环境交互作用而获得经验,积累经验,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所以,儿童的发展是 一个连续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前一个阶段的充分发展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的发展是 以前各个阶段充分发展的积累和延续。

综上所述,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生长的内在潜力,在内在生命力和敏感 性的驱动下自然地吸收周围一切事物儿童是独立的不断发展着的完整个体,其发展是通过 在活动中实现的,同时,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他们不是成人和 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腊和泥,而是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 的活生生的人,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 既不是固定智力论,也不是环境决定论,而是一种相互作用论 第二节教育观

在研究者所能搜集到的有关蒙台梭利研究的文献资料中,很少有人提及蒙台梭利的教育 观。研究者认为蒙台梭利对教育的基本理解是她进行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因此有必要对她 散落于其著作各个角落的有关教育的基本观点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提炼,并使之系统化。 从蒙台梭利对儿童的理解以及对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她强调儿童天 赋的潜能,主张让儿童在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下发展其内在的生命力。她认为决定儿童发展 的有三种因素①儿童的心灵以及它的特殊需要、潜力和敏感性,它们决定着儿童个性发展 的进度和方向。②文明社会的准则、习俗、行为规范、理想、宗教和所有的文化知识,以及 由这一切构成的“秩序”,它们能促使儿童的心理和外界取得协调。③儿童能适应的物质环 境以及所接触的事物,它们能使儿童自由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在这三个因素中,显然她更 看中的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有吸收力的心智,而把环境看作儿童成长的外在因素。她认为,在 生命的发展过程中,环境只是第二位的因素,它能助长生命,也能妨碍生命,但决不会创造 生命。儿童有生长的需要,但它必须靠自我建设、自我教育和独立奋斗,来达到自我表现 教育的职责在于发现和解放儿童,承认、保护和培养他们自身的能力,并给予间接的帮助,

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综上所述,蒙台梭利的 教育观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

蒙台梭利在其儿童观和“内发论”的指导下对教育的理解和阐释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 方面

一教育的功能

从一般意义上讲,教育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培养人和影响社会的发展。当然,教育

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在蒙台梭利看来,教育应该促进个体和 人类社会的正向发展,同时,她也意识到,教育的社会功能必须要通过影响个体的发展来实 现。

在这两个功能中,培养人是教育最直接的功能。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儿童,而不是成人。 参见卢乐山《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而加以阐述和发挥成的 一、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称之为“内在潜力”,或把它 总括为“人类的潜能”。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具有无穷无尽 的力量。它在儿童出生以后就如同虚无的宇宙中会诞生各种星云一样不断地分化,如分化出 语言的星云、适应环境的能力的星云、创造力的星云等,分化而成的各种心理能力如同星云 逐渐形成天体一样经过复杂的过程形成复杂的心理现象系统。可以说,这种潜在的力量是儿 童自我成长、发展并形成独特心理的内在源泉的基本动力,其分化和发展使儿童逐渐出现各 种心理现象并形成复杂的心理现象系统。正如她所强调“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 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蒙 台梭利把儿童在这种“内在生命力”指引下的生长看作是一种“实体化”,她认为,自儿童 诞生起,寓于尚未发达的肉体之中的精神也同时出现了儿童不仅是一种肉体的存在,更是 一种精神的存在,只不过他的精神深深地隐藏在肉体这个容器之中,并不立即表现出来她 把“肉体化”理解为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它给新生儿柔弱的躯体一种活力,使他能够生长 “那么我们可以把儿童心理的和生理的发展说成是一种`实体化'”“正在实体化的儿童 是一个精神胚胎”。儿童受其强烈的、天斌的内部潜能所控制,具有一种自觉的、且不为自 己所意识的感受能力,积极地从外部世界获取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并有一定选择地进行吸 收,成为他的心理的一部分蒙台梭利称儿童的这种心理为“有吸收力的心理”或“吸收性 心智”。

有吸收力的心理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蒙台梭利从胚胎发生学的角度论证了这种 吸收的现象,她把正在实体化的儿童看作一个“精神胚胎”,因为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的 心理发展与出生前胎儿在母体内身体方面的发展非常相似“生理胚胎”需要通过母体摄取 养分,而“精神胚胎”则从身处的环境中获取精神营养得以成长。它最初一无所有,经过吸 取外界的刺激和信息,积累材料,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活动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逐渐产 生心理。这里,蒙台梭利强调虽然新生儿的身体器官大致齐备,但它们只是肉体的存在,尚 不能产生精神方面的作用正如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那里得到发育一样,精神的 胚胎也需要特殊的环境蒙台梭利强调这种环境必须充满着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营养,在 这种环境中的所有事物都应倾向于欢迎它,而不会对它有害。两者所不同的是儿童的生理 器官在母体内己经形成,“心理胚胎”则是出生后才开始发育的,这时儿童有一种积极地能 动地从周围环境吸收各种事物印象的感受能力在蒙台梭利看来,母亲带来的只是儿童的身 体,是儿童在与环境的接触中,运用他自己的意志,获得各种经验和知识,发展各种功能

儿童自己吸收了周围世界的材料并将其塑造成未来的人。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儿童是“利 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他是自己的创造者,而成人仅仅是建设这一过程的合作者

儿童通过“吸收”来“形成”其心理。从“吸收”到“形成”,这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 程在三岁以前,幼儿会不自觉地、专注地、自发地、积极地吸收其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印象。 儿童一方面依靠动作主要指手的动作,一方面依靠吸收性心智的活动与环境互动随后

儿童逐渐觉醒并接受潜意识阶段所吸收的东西,并慢慢形成有意识的行为。儿童一方面通过 活动来完成其无意识心理先前吸收的东西,另一方面继续吸收环境中的事物,但不同的是, 他们的吸收力逐渐变得有目的、有意识了。双手成为头脑的工具,靠着双手的活动使经验日 益丰富,同时也发展自己。所以说,儿童心理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 的印象不仅进入其心理,而且形成其心理,同时在形成有意识的吸收心理。儿童通过吸收逐 ,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礴刘文《蒙台梭利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理论》,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受生物学家雅各·凡·尤克斯克尔“环境世界说”'的影响认为每一种生物都

有自己独特的生存世界,越是高等的动物就越需要较为复杂的环境因素。儿童的心理发展固 然是受其内在生命力的引导,但外部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媒介,对儿童 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儿童教育所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 使其自身规律能得到自然和自由的发展蒙台梭利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她所创设的教 育体系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对环境的强调

由于蒙台梭利没有对自己的环境理论进行系统的论述,所以人们对蒙台梭利教育环境的 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有人认为,所谓环境就是指教室的布置、设备的选择、教具的摆放, 室外的运动器具和花草树木还有人认为,环境必须有规格,于是遵循规格去安排教室,然

后让孩子在这样的教室中活动。蒙台梭利的学生兼朋友斯坦丁认为,蒙台梭利所谓环境包括 食物、光、空气、运动的机会可满足智葱、道德及社会需求的一切要素不减的希望,及 对超越一切的万能者敬畏的倾向之类的宗教因素研究者认为,蒙台梭利强调的环境包括 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三大类,教室、教具、教师、家长、同伴和社会文化都直接 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的发展。

蒙台梭利强调学校应该给儿童创设一个没有成人直接干涉,能自由地工作和生活的环

境,这个环境中的所有的东西都适合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体发育,并且整洁有序。儿童在 这里毫不疲倦地工作,精神饱满地自由活动。教师不仅要为儿童准备这样的环境,更要引导 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身体发展,还要成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络者与沟通者,使家庭、社区 与学校教育的目标一致,共同营造一个适合儿童的、有文化的大环境第二章 美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雷塔· 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的组织及实施

第维里斯五和劳伦斯·克尔伯格肠节八即

物川悦路曾说“作为一个教育天才,相对来说,蒙台梭利没有太多地关心形成理论体系, 或者说没有太多地关心她理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台湾的蒙台梭利研究者许兴仁也曾指 出“蒙台梭利的书籍大部分是从她的讲演中整理出来的,不但有时有重复的叙述,而且因 未整理出一个有体系的理论,故有时前后的连带关系不易琢磨。这是研究蒙台梭利教育的人 深感费力的地方。”因而研究她的理论体系是一个难题,国内外的研究者对蒙台梭利教育思 想的把握也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日常 生活练习、感觉教育以及读、写、算的教育。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课程的角度对蒙台梭利的 思想和实践进行解读,发现和提炼过去未被全面认识的理论和观点,纠正人们对蒙台梭利教 育的偏见,比如认为蒙台梭利忽视儿童艺术和社会性的发展,其实不然本着这样的原则本

文对社会性一品德教育课程、自然一感觉教育课程、健康教育课程、艺术教育课程、语言教

育课程以及各课程领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者发现,蒙台梭利对各个领域的关注、 研究和实践程度是不同的,有些领域只是理论上的探讨,有些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不少 建树日常生活练习和算术教育不在本研究的范围之内,故不对其进行专门的讨论。 第一节社会性一品德教育课程

一些研究者批评蒙台梭利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缺乏社会生活训练,不利于社会合作,忽

视儿童的社会化。研究者发现,蒙台梭利并没有忽视儿童的社会性和品德的发展,她对儿童 社会性和品德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认为品格的发展是儿童自己的成就,并遵循一定的规 律,教育的作用就是在自由的基础上发现和解放儿童,促进其社会性和品德的正常发展,从 而为实现改造人类社会的总目标服务。 一、社会性一品德教育课程的基本观念 一个性、性格、品格与道德的关系

蒙台梭利所生活的年代的一项最近的性格研究表明,性格包括身体因素、道德因素、智 力因素、意志力、个性和遗传等。蒙台梭利接受了这一观点的影响,认为性格是一个广义的 范畴,甚至“可以把有关性格的一切都看成人类行为的表现”在她的理论中,个性和性格 这两个词常混淆使用。“个性中先天部分等同于性格的先天部分??而个性中后天形成的部 分更多地是指具有个体差异性的性格,或者是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呈现的个体差异性。” 儿童的品格、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与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前者就是在后者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性格的正常发展会逐渐形成品格和道德,而性格缺乏或缺陷则使道德朝 向负向方向发展。

二品格形成是儿童自己的成就

蒙台梭利认为品格的发展存在着自然规律,这些规律扎根于潜意识心理之中,奠定品格 基础的因素是本性本身。她说,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向上的进步倾向,不管这种倾向多么地模 糊不清和无意识,对品性上的缺点起着多么微不足道的作用,但迟早会产生一种压力,促使 助七币℃幻“一加电助脚一

转引自霍力岩《蒙台梭利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第页

颐以幼著邱淑雅译《了解您的小孩—蒙台梭利教育学浅说》,台南光华女中,年版, 许序,第页。转引自霍力岩《蒙台梭利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第页 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礴徐琳《蒙台梭利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理论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第页 品格得到改善。

她强调儿童品格的形成和发展是自我努力的结果没有人能“教”儿童如何形成品格中 所包含的各种品质,他们建筑起自己的品格,形成各种品质,全不是由于我们的榜样或劝诫 而形成的,而是由于他们自己在至岁间所进行的一系列长期而缓慢的活动的结果。儿童 在工作中形成各种高尚品质,如友爱、礼貌、谦让、有序、耐心等等。为了帮助儿童品格的 正常发展,成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将教育建筑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以便儿童能够有效地工作, 不受干扰和阻碍。

另外,蒙台梭利还指出了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儿童的品格会出现差别。这些差别主要 是由生活的变化造成的,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障碍事故、挫折等因为儿童

在适应不同环境时会做出不同的努力,他们的“性格就会按照他遇到的障碍或享受到的促进 其发展的自由而发展”'基于此,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儿童的生活对其品格的影响,把它作为 探讨个体之间各种差异的指南 二、社会性一品德教育课程的价值

蒙台梭利社会性一品德教育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儿童形成完满人格,二是 为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服务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和平的社会最终要依赖于具

有完美人格的儿童来建造。

在蒙台梭利看来,具有完满人格的儿童首先应该是“正常化”的儿童她总结了正常化 的儿童的主要特征,其中就有与社会性和品德有关的特征,比如喜欢秩序纯朴、高尚崇 尚真实、善良和美好,厌恶虚伪、丑恶、撬凝等学习社会性重视责任、遵守纪律、乐 于助人,并有成为优秀儿童的强烈愿望等。此外,蒙台梭利还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但儿

童尚没有完全达到善的境界。他们的本性里存在着某种秩序,这种秩序是儿童达到善的境界 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善是心理的喜悦,它透过秩序与感动带来某种力量”。她把秩序说成 是儿童美好品德的最初阶段,主张在幼儿秩序感发展的敏感期内重视秩序感的培养,进而培 养儿童对善和美的感受性和乐于为善的品质。

蒙台梭利深受战争之苦,她认为真正的持久地和平应该以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为基础,使

全世界在正义与友好的基础上相互协调。她晚年非常强调通过教育建设没有战争的和平社 会,并且必须从儿童的教育做起她的社会性一品德教育正是强调使儿童感受到友情、正义、 善良、责任等真、善、美的事物,进而热爱、追求这类事物。 三、社会性一品德教育课程的内容 一道德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先天具有良好的“道德种子”,道德的发展建立在品格的基础之上。 但她也强调活动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如果儿童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由的活动,那么他的品 格就能正常、顺利、迅速地发展,并逐渐达到一定的道德水平。反之,儿童则会出现各种品 格上的偏差。因为反复的工作能训练耐心,服从别人的命令和要求能训练温顺,纠正错误的 练习能培养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帮助别人能培养善良。蒙台梭利经过长期的观测也证实了 这一点儿童行为得体、文雅对待错误宽容、有同情心爱护环境,保护动物对同伴热 情、礼貌,对优秀的孩子毫无妒忌或敌意甘愿为别人做事但并不因这样的正义行为而自 鸣得意?总之,孩子们具有了蒙台梭利所认定的正常儿童的特征崇尚真实、善良和美 好,厌恶虚伪、丑恶、耀凝重视责任、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并有成为优秀儿童的强烈愿 ,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颐仆姆,一比一,,一,。转引自霍力岩著蒙台梭利

教育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第页。 望。

蒙台梭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个体从岁到岁的性格和道德品格形成和发展可以分 为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阶段于币岁,这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时期,是性格的根基所在,也是性格发 展最重要的时期。儿童尚没有是非感,还生活在道德观念之外我们不能用“善”“恶”或 “道德”这类的词语评判儿童,而只认为他很调皮或行为幼稚。

第二阶段一岁,是非正误问题是该年龄阶段的特征。儿童不仅对自己行为,还

对他人的行为开始有是非正误意识并且,道德意识正在形成,这种意识会促进后期社会愈 识的形成。

第三阶段一岁,儿童已经产生了热爱祖国的情感,即一种归属于某一民族群 体并关心该群体荣誉的情感

此外,蒙台梭利在强调发展的阶段性时并没有忽视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她指出

每个时期都为下一个时期奠定基础,前一个时期的需要满足得越充分,下一个时期的成功就 越大。 二纪律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的纪律与旧时代那种绝对的、在高压下形成的纪律有着截然不同的 教育原则。她认为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或像瘫痪病人一样呆坐不动的行为,不能被认为是

守纪律真正的纪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纪律,而不是静止不动、被动和屈从的。如果儿童能 够成为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守规则时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他就是守纪律的。 所有的孩子在一个房间里忙来忙去地进行有益的、自觉的活动,这样的房间就是一个真正有 良好纪律的教室

蒙台梭利强调这种良好的、积极的、工作的纪律很难养成,其形成要经过一个从无到有, 从不稳定到逐步稳定的过程最初,儿童往往是无秩序的。他们或者进行一些不协调的、混 乱的随意运动或者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真实的物体上,更多的是进行漫无实际的幻想或 者只是一味地效仿他人,甚至是不良的行为。逐渐,当儿童能够选择某种他感兴趣的物体, 并将注惫力集中于这种操作练习时,纪律也就初步产生了。值得注意的是,初步建立起来的 纪律有可能是不牢靠的。儿童不断地从一种练习转向另一种练习即是明显的标志此时,教 师就要起到监督和个别辅导的作用最后,当全班儿童都能集中注意不断地进行重复练习, 真正完成一件工作,才开始忙碌于新的工作时,真正稳定的纪律才算形成了此时,儿童变 得安静、愉快、幸福、忙碌和忘我,他们在内在的、自发的纪律的引导下,表现出令人惊叹 的有序、专注、自主和服从,对奖励和物质报酬默然视之,对同伴友好而真诚。 对于自由和纪律的关系,蒙台梭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纪律和自由好比一枚钱 币的两面,是一件事物不可分割的两部分。第一,自由必须受纪律的约束。蒙台梭利曾说 “自由并不意味着应该支持儿童毫无目的的、放任的、无规则的活动。喜欢做什么就做什 么,并不意味着使人得到了自由,只有做正确的事才会得到自由”'儿童的各种活动,都必 须在教师的观察范围内。观察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儿童纠正其不当行为。第二,纪律必须通 过自由来获得。蒙台梭利反对以说教、强制、奖惩的手段培养纪律,因为这样只能培养出 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奴性十足的人,即使开始建立了纪律,也是表面的、肤浅的,不能 够持久。她主张在特定的环境下给儿童最多的自由,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受到纪律的教育和 训练。当儿童逐渐能够区分好与坏,懂得教室秩序井然是件好事,理解遵守集体秩序的必 要性的时候,他们的行动就会从最初的无序状态逐步过渡到自发的有序状态。然后,通过 不断地重复练习,儿童的专注、宁静、自主、服从就会显露出来,而这些都是内在纪律的 ,'长均,引一一一转引自卢乐山《蒙台梭利的幼儿教 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所谓环境世界说意指不论高等动物或低等动物,他们都一样能完全地适应环境世界单纯的动物便适应

单纯的环境,较高等的动物相对地便能适应较复杂的环境世界任何一种动物都具有其独特的环境世界,

他们的身体机能会恰好吻合特有的环境世界,而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参见日相良教子著,新民幼教图书公司编辑委员会编译,《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与实践—蒙台梭利教

育的理论概说》,台北新民幼教图书公司出版社,中华民国年版,第页 充分体现,是在意志与自由的结合下而产生的真正的自律。 三社会内聚力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团结的倾向,这是自发需要的产物,受无意识的力最的导引

和社会精神的鼓舞。这种内在的力量使儿童能够逐步意识到社会的形成,并渐渐感到自己是 集体的一部分,自己的活动与集体的关系儿童一旦达到了这一水平,就不再盲目地行动, 而是把集体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蒙台梭利把儿童之间的这种团结的情感和精神称为“社 会内聚力

受美国教育家沃什伯恩助了“社会统整”思想的影响,蒙台梭利强调内聚力是

儿童社会形成的基础,因为精神内聚的团结能够促使互助、善、和谐等社会美德的产生教

师必须重视和珍重儿童的这种社会内聚力,因为儿童社会内聚力是不可能通过成人的说教而 获得,教师既不能给予品德,也不能给予社会情感只有在自由和秩序的环境中,在自然的 创造性刺激下,儿童才能自发地产生和发展这种内聚力

蒙台梭利不仅仅在理论上阐述了社会内聚力的价值,在教育实践中,她也是非常重视儿

童社会内聚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内聚力是蒙台梭利儿童社会性一品德课 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她为儿童创设了一个自由的环境,儿童在其中有活动的自由,他们既可 以选择与同龄伙伴交往,也可以选择观看年龄大的儿童做事并请他们进行说明解释或者帮助 年龄比自己小的儿童蒙台梭利还强调对儿童进行秩序感的培养,因为在她看来,秩序是儿 童美好品德的最初阶段,是儿童达到善和美的必经途径。因此,“儿童之家”的环境布置是 整洁有序的,同时她对儿童的行为举止也提出了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养,维护 集体利益,活动要有秩序比如,动作要轻柔、不能制造嗓音教具要轮流使用,务必谦让、 等待等等。事实证明,“儿童之家”的幼儿文雅、礼貌、富有同情心,他们团结友爱,平等 相处,班级逐渐凝结成一个和谐的群体。

四、社会性一品德教育课程实施的方法和原则 一创设适宜的环境

蒙台梭利强调环境对儿童品德的影响她认为善与恶、热心与冷漠、呆板与灵活、好与

坏、幸运与灾难混杂的环境决不是对道德意识和道德秩序感形成有帮助的场所。因此,成人 必须对善与恶的事物进行适当的区分,合理安排儿童的环境。她对学校环境提出了具体的要 求,比如“儿童之家”的活动材料进行数量的控制,使儿童养成尊重别人、轮流等待的习惯, 同时忍耐的美德也获得发展教师不过分干涉儿童之间的冲突,使他们不断练习如何适当处 理人际关系教室的孩子是混龄的,以使儿童能够互相帮助,产生一种爱和羡慕等等。 二让儿童自由地工作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最墓本的原则就是自由的原则。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儿童的独立

性、秩序感、意志力等才能充分地展现和自然地发展。为什么说工作能够有利于品德的形 成呢第一,工作能够锻炼儿童肌肉的协调和控制能力。一个人想要获得良好的道德,首 先就必须具备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是生理前提。年幼孩子的运动总是处于无序的状态, 他们的肌肉和神经系统必须经过大量的试误过程才能建立起秩序,这个试误的过程不能依 靠成人的命令,而要通过孩子的工作来完成。第二,工作有助于培养独立性。这里的独立 即不依赖他人,能够自我支配当儿童拒绝成人的帮助或替代行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 来完成工作时,他就为独立作出了最初的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各种丰富多样的 活动中锻炼了身体活动能力和思维能力,心智的充分发展又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独立自主 性第三,工作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意志力。从生理上讲,年幼儿童在工作中,要克服由于 生理器官正处于形成过程中而产生的各种困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 另外,即便是不存在生理困难的工作也包含了意志力的练习,比如,在肃静练习中,儿童 要长时间的保持安静,不能活动,不能弄出声音。在算数练习中,儿童要克制住想要多章 物品的冲动最后,当儿童集中注意进行重复练习时,也没有停止对自己意志力的锻炼。 他们的平静、专注和有序恰恰是其内心正在发展的真正自我约束力的表现第四,工作能 够促进顺从的产生。意志是顺从的基础,在发展上先于顺从。顺从是愈志发展的最后阶段, 是个人意志的升华。儿童通过工作不断的练习,训练自己的意志,最终会产生顺从此外, 工作除了有助于纪律和道德的产生外,还能使儿童之间产生一种尊重和爱慕,随之也就产 生一种对群体秩序的情感。 三使儿童明辨是非

蒙台梭利批判旧教育常常把“好”与“不动”,“坏”与“活动”相混淆,认为那些安静、 不好动的孩子是乖孩子,而那些活泼好动、爱说爱笑的孩子则是调皮蛋老师们从来不思考

学生们被奖励的是什么,被惩罚的又是什么,也没有人鼓励学生在干某事之前,思考这件事 本身好不好。这样的教育常常使儿童混淆是非蒙台梭利强调要使儿童建立良好的秩序、没 有粗野的举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感,首先就要使儿童在思想上分清好坏。她说“让 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比如,任性、无礼、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 团体的活动等都要严格地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辅导他们。”' 四严格监督

在蒙台梭利看来,自由不等于放任自流她曾明确提出“孩子们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 应在维护集体利益范围之内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在 儿童品德的形成过程中会出现无序和秩序不可靠的情况,所以,严格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当 儿童自由地工作时,教师的任务就是观察,并辨别孩子们的行为一旦发现孩子冒犯、千扰 他人,或有不礼貌、粗野行为,应加以制止。例如,把脚放在桌子上,或是用手指抠鼻子,

粗暴地推同伴等。而对那些犯了错误又不注意改正的孩子,立即由医生进行检查如果检查 证明无病理原因,就禁止这个孩子的活动,让他坐在教室的角落里观看其它孩子工作。渐渐 地,他会明白成为忙碌的伙伴中的一员的优越性。事实证明,用这种方法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五废除说教、奖励和外在惩罚

旧教育采用说教、物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蒙台梭利严厉指责了

这种方式的荒谬。她认为教师靠说教,让儿童死记道德准则及其应用不会使他们变为有道德 的人,“我们迄今一直倚重的说教的问题才是重大的、名符其实的社会问题”物质奖励和 外在惩罚是损害儿童精神的工具,“难道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好好做人,一切都是为了获 奖吗当他们为一种无法抗拒的自我保护本能所驱使,竭力避免这些危险时,我们却用惩罚 来遏制他们,这行吗”奖惩的教育导致儿童对竞争的偏爱,使本性正常的孩子走上了错 误的道德之路。

“儿童之家”中的教室不需要命令、说教和奖惩。说教和奖惩的手段也许表面上有效, 但终究不能长久。因为“享有自由和守纪律的人,他所追求的不是使他受到轻蔑而感到沮丧 的奖励,而是从它的内在生命中产生的人类的力量、自由的源泉和更大的积极性。”, 蒙台梭利的观察一再证明了要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秩序和品德,指望奖励和外在的惩

罚是徒劳的。受到惩罚的孩子毫无任何耻辱感,得到奖励的孩子并不在意奖章的存在与否, 孩子们甚至拒绝接受奖章,就是甜美的糖果也丝毫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蒙 台梭利并非排斥惩罚,但要坚决废除外在惩罚。她采取了一种“孤立”的方法来引导儿童, 日相良敦子著,新民幼教图书公司编辑委员会编译,《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与实践—蒙台梭利教育的

理论概说》,台北新民幼教图书公司出版社,中华民国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月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在孩子心灵上发生了持久稳定的变化。 第二节自然一感觉教育课程

蒙台梭利注重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她曾强调自己的教育就是从对某一感官刺激全神贯注 的行动开始,将自身建立在对感官的训练之上的,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在她看来,自然界本 身是儿童生命成长的重要环境,而精心设计、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具是教育为儿童提 供的活动对象,两者的联系在于都是儿童活动的对象,都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愈义。 一、自然教育课程

对于蒙台梭利的自然教育,人们关注的并不多。她所谓的自然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动植

物培育的活动,目的不只在于锻炼身体或获取知识,而在于精神的养成。她的自然教育思想 渗透了她对儿童生命的深刻理解,其实施的方式方法对我们今天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甚至整个 幼儿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自然教育课程思想的来源

蒙台梭利的“自然教育”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她受到很多人思想的影响。另外,她也

借鉴了法国、英国等国家的教育实践。其中对她影响最大的有伊塔、莱特夫人和巴西里“小 教育园地”的思想及其实践。 、来自伊塔的启示

蒙台梭利曾仔细阅读、研究伊塔的教育论文《阿维龙野孩的初步发育》,并从中得到了 不少启示。

首先,关于自然与文明的关系蒙台梭利同意、接受伊塔的观点,认为阿维龙野孩之所

以表现出低能特征并不是由于生理器官的退化,而是由于从小被完全地抛弃在大白然中,缺 乏教育造成的。她借赫尔维修的话“没有人的工作,人就不成其为人”'表达了白己对教育 的荃本看法,教育即人的工作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人必需在人的环境而非纯

粹自然的环境中成一长为文明的人,否则只能像阿维龙一样成为野蛮人蒙台梭利强调文明的 同时,并没有否认自然对于儿童的意义“人还是属于自然,特别当他在孩童时期,更必须 从自然中获取力量以发展其身心”她指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天性中就有自然性 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就不能割断儿童与自然的关系,而要提供条件和机会让儿童进入大自 然,与大自然联系起来

其次,伊塔的教育实践为蒙台梭利提供了具体方法上的借鉴。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 时候,一般的哲学理论就不得不让位于试验性的实验教育学。蒙台梭利高度评价了伊塔的工 作,认为他为那些准备进行实验教学的教师作出了榜样她从伊塔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可 以应用于正常儿童教育的宝贵经验,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在开始时教师去适应 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教师用新生活的魅力去吸引儿童,而不是强加于他采用由满 足到逐渐限制的方式教师要有耐心和自我克制精神等等。蒙台梭利曾说“伊塔的教育历 史剧将在幼儿教育中重演。”伊塔所作的工作即培养人适应社会生活,蒙台梭利曾讲过她的 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使人适应环境,所以她所做的工作就是这种重演的一部分。 、来自莱特夫人的启示

英国的莱特夫人设计了通过园林学和园艺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这种教育主要是运 用写生画的形式让儿童接触艺术、了解关于动植物和农候季节的知识、获取家庭生活的初步 ,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巧页

重儿童精神胚胎的发育,即精神的成长。所谓自然教育在蒙台梭利看来决不是把儿童放到自 然当中就可以了,真正的自然教育是在尊重儿童精神生命需要的基础上,让儿童与真实的自 然接触,并在其中思考自然、理解自然,体验生命之美,使心灵得到感化,以激发对大自然 和人类的爱。比如,“儿童的心灵可以从造物通向造物主”'即从眼前的客观事物追根溯源, 指向这个物质所产生的根源。儿童可以由一颗小草或一只鸽子思考到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是大 自然的赐予,进而增加对大自然的情感。 三自然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蒙台梭利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的必要性。

从生理的角度来讲,让体弱多病的孩子沐浴在大自然中,有益于他们恢复健康对健康 的孩子而言,让他们更自由地与大自然接触,孩子会变得更加生龙活虎

从心理的角度讲,融入大自然是儿童的天性需要。蒙台梭利强调人类的心灵渴望和其他 生命形式互动沟通,儿童需要直接从生动的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中吸取养分以滋养其精神生 命。只有在自然中孩子的天性才能得以展现,孩子对自然的亲近,或者说与自然的那种所谓 的“神秘的一致性”远远超出成人的想象,“当孩子被放在自然的环境里,他会显出自己的 能耐”蒙台梭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当孩子置身于大自然中时的愉悦和激动,她还指出这 种对大自然真挚的情感必须来自于亲身体验,无法通过成人来强化。所以,必须让儿童切切 实实地融入到真实的自然中去。

从当时的教育状况来看,迫切需要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她指出,当时的教育机构没有

给儿童提供充分与自然亲近的机会和条件。孩子生活在远离大自然的地方,只有少数的机会 能和大自然接触,他们的心灵已逐渐远离大自然。所以,对这些孩子来讲,仅仅知道自然是 不够的,确实需要融入大自然,从人为的城市生活中获得解放。 四自然教育课程的价值

在蒙台梭利那里,儿童教育必须是也只能是促进儿童身心两方面的发展,白然教育也不

例外。莱特夫人注意到了自然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宗教情感,其实真正的价值比这个要丰富 的多,它起码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手段。蒙台梭利在借鉴他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 自然教育的价值

第一、有助于智慈的增长。孩子们在和动植物的接触中,自然会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规律、 特点,获得有关农候季节的知识,同时观察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另外,这个照顾的过

程也让孩子加深了对生命的理解,进一步明白了动植物的生命是从何而来以及如何发展的。 第二、有助于品格的养成。儿童在照料动植物的过程中,会逐渐懂得动植物的生命有赖 于他们的照顾。“他们就会像一个开始感到对生命负有责任的人一样,变得有警惕性。”这 样责任感就发展起来了。同时,照顾动植物的过程也锻炼了耐心,增强了信心。最后,儿童 也受到了品行教育,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明白了有付出才有回报。体会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必 要性,进而热爱劳动。

第三、有助于情感的发展。当儿童懂得任何生命都需要关怀和照顾时,自然会感激妈妈 和老师对他们的爱护。同时,他们也明白了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力量哺育着万物,给劳动者以 慷慨的报酬,孩子们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回报,自然会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各 种表现形式。蒙台梭利强调“这是一种爱的形式,是同宇宙融为一体的一种形式” 第四,使儿童沿着人类发展的自然道路前进意思是,个体一定程度上重复类的发展, 自然教育能使个人发展和人类发展协调起来。通过劳动儿童对自然和自然发展的规律的理解 深刻了。

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吴明扮、吴京译《发现儿童》,台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吴明纷、吴京译《发现儿童》,台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年版,第页

然也不例外研读蒙台梭利的主要著作,可以发现感觉教育之所以成为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与她最初的研究对象一一特殊儿童有关系外,还具有教育学和心理 学深厚、坚实的根基。 、教育学方面

在教育学领域,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思想一方面起源于伊塔、塞贡的理论与实践,另一 方面起源于卢梭、福禄贝尔和裴斯泰洛齐,且可上溯至夸美纽斯。 伊塔和塞贡

蒙台梭利仔细研读了伊塔闭,一训练“阿维龙野孩子”的实验报

告和赛贡田心女,城的著作《白痴儿童的医疗、保健和教育》,并从自

己对生理学、人类学的研究中发现身体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的关系,为两人的方法找 到了生理心理学的科学依据。

伊塔首先训练维特阿维龙野孩子的感觉,使其感觉得以充分发展。他用蒙眼的方

式,训练维特的听觉,教其辨别乐音与噪音用分辨颜色的方式训练视觉用手摸袋中物品

的方式训练触觉用品尝的方式训练味觉。伊塔对蒙台梭利感觉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两个方面注重感觉的价值,首先训练感觉采用感觉隔离—蒙眼的方式单独训练各种感 觉另外,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也沿袭了伊塔的某些做法,如利用铃声与鼓声的不同来辨别 噪音与乐音的不同。蒙台梭利说“我相信比较噪音与乐音最好的结果是得自伊塔年所 使用的原始方法。”'她以音乐钟来训练儿童音感的想法实源于此

赛贡吸取了伊塔的经验,并将其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起点,成功地解决了白痴儿童的教 育问题蒙台梭利说“他的生理方法以双手导引儿童,使其由肌肉系统的教育一神经系统 的教育感觉的教育赛根如此教白痴走路,维持其身体作最困难运动的平衡例如上楼、 跳等与感觉。由肌肉的触觉开始,然后是温觉,最后则终于特殊的感觉。??但事实上,

他也导引白痴使其由植物性的生命步入理智性的生命。从感觉的教育到一般概念,从一般概 念到抽象思考,从抽象思考到道德”由此可见,蒙台梭利注重运动与感觉的训练将感觉

教育作为智力教育的基础的思想源自于塞根。在教学方法上也借鉴了赛贡创设的三段教学 法,即第一阶段把感觉和名称联系起来,第二阶段认识相应名称的物品,第三阶段记忆相应 物品的名称。 其他教育家

从教育思想史的角度看,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夸美纽斯、卢梭、 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都曾有过类似的观点,可以说蒙特梭利和他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 的。

①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受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唯物主义感觉论的影响,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和源泉,“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的感知开始的,”因而,对儿童的教导应尽可能通过感觉进 行“我们应该力求把凡是我们想要学生认识的一切东西,应该竭力使他们感觉到”礴他指 出,在母育学校,儿童的“体外感觉”应得到练习和教导。他尤其注重视觉的培养。为有效 地发展儿童的视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夸美纽斯提出了很多细节上的意见。例如,在儿童 一岁时,向他们展示涂过颜色的东西,让他们观看天空、树木、花朵和河流等自然景象。 岁后,为扩大儿童的视野,可带他们到户外去观察各种动植物,或欣赏书中的图画他认 ,颐丽,仆丽地“,抽“,·一转引自台许惠欣蒙

台梭利与幼儿教育》,台湾人光出版社,年版,第页。 口胃“帅,。吐”卫“转引自台许惠欣《蒙台梭利与幼 儿教育》,台湾人光出版社,年版,第页。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月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五自然教育课程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学校教育应该让孩子能专注于某些特定科目,它们可以确实显露孩子 对大自然深厚的情感,而且可以唤醒他潜在或近乎消失的情感就和其它活动一样,提供他 诱导性的活动和能引起他兴趣的讯息,这就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孩子是大自然最伟大的自发 性观察者。毋容置疑的,他必须把可以随他处置的东西寄托于工作上。”'她在借鉴前人的基 础上提出使儿童的身心与大自然接触的最好途径是让儿童从事农业劳动栽培植物、饲养动 物。其实,自然教育的实施很容易她强调不一定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也不一定需要大块的、 专门的场地,太大、内容太复杂的园地反而不是最佳的选择只要是生命,即便是窗台上不

起眼的花草,都可以用来对儿童进行精神教育。

如何有效地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呢蒙台梭利的方法如下

自我教育,教师退位。蒙台梭利注重给儿童独立承担任务的机会她发现饲养动物和

栽培植物的练习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他们会主动并有序地完成各自的任务他们在家里经常 承担被照护的角色,而这种实际的承担任务的角色满足了他们的主人公意识,“他们觉得自 己好像就是这些小东西的父母。”她还提到这种练习能够激起孩子真挚的情感,任何外在的 鼓励和表扬所激起的情感都不如这样的情感真诚。

利用大自然本身的召唤作用蒙台梭利强调自然之声对儿童的呼唤。“一个与妈妈和老 师全然不同的、呼唤他忠于职守的声音,就会告诫他们,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承担的责任。这 声音就是在他们照管下的垂危的生命的哀求声”其实,动植物的生命变化给儿童的震撼, 这种无声的自然之声比有声的声音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我们今天太多的强调老师和家长的呼 唤,而忽略了自然本身对儿童的召唤作用。蒙台梭利提到在自己的学校,孩子们每天去关注 动植物不是因为老师要他们关注,而是因为他们自己对动植物的那种爱恋,孩子们已经恤得 了缺乏养分和水,植物就会枯死因此,孩子最初的责任感和任务意识不是通过大人强迫命 令来实现的,而是自然对孩子呼唤的结果。

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利用好儿童的自然天性。人首先是自然人,才是社会人,人类的 早期具有一种比较浓重的自然性。蒙台梭利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种出现 在生命初期的自然天性的有利因素,那么教育应如何利用这种自然性呢蒙台梭利是这样论 述的“必须把自然本身作为大部分教育工作,这好像不要突然强制把小孩从妈妈那里夺走 送进学校一样`儿童之家'恰好是这样做的,他建立在孩子父母居住的楼里,孩子的呼喊, 妈妈的答应都能彼此呼应。”呜蒙台梭利之所以称自己的学校“儿童之家”,就是因为家是人 的自然生活的一种表现,家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儿童之家”最像儿童原来 生活的状态,具有很强的自然性,因此也最适合年幼儿童的生命的特性。使儿童能够在接近 他原本的生活状态中接受教育,就是顺应和善用了儿童的天性。除此之外,儿童对大自然有 天生的喜爱之情,喜欢与其他心灵互动沟通,愿意给它们提供援助他们渴望活动,参与困 难工作,并获得新经验??,教育必须满足儿童诸如此类的需要。 二、感觉教育课程

感觉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实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她的教学法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提起蒙台梭利,马上会令人想起感觉教育,有人甚至把蒙台梭利教育等同于感觉教育。可见, 感觉教育在她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其教育法的核心内容。 一感觉教育课程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任何一种思想都不可能无中生有,它必定有其发端的根源,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思想自 ,蒙台梭利著吴明纷、吴京译《发现儿童》,台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呜裁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概念等。

蒙台梭利认为莱特夫人把智力教育的起点局限于写生画,见解有失片面,但也肯定了其 合理的成分。首先,她的教育已经涉及到了智力教育,超越了肢体运动,比当时仅局限于身 体锻炼方面的自然教育更进了一步。其次,她采用的园艺和园林的教育方式使儿童能够与动 植物进行直接接触,并通过接触引导儿童思考,尤其是追溯这些东西原来什么样子从哪里 来的即进行所谓“从造物通向造物主”'的思考,从而理解自然。在蒙台梭利看来,这就

是此种方法的本质和精华所在。最后,莱特夫人的经验也为对儿童进行农业教学的可行性提 供了证据。蒙台梭利借鉴了莱特夫人的方法,从中吸收了养分。

、来自“小教育园地”的启示

蒙台梭利曾参观巴黎对有缺陷儿童进行的农业教育,其方法来自于巴西利试图在小学建 立“小教育园地”的思想。每个园地都播种各种农作物,实际展示收播时间、收播方法、生 一长周期、翻耕土地、施用化肥和天然肥料等等。同时培植观赏植物和从事园艺,当儿童到了

就业年龄时,就会创造可观的收入。蒙台梭利认为这种教育既包括客观的智力培养方法,又 能为就业做准备,还涵盖了道德教育在其中。可以说,这种教育包含了身心两个方面的内容, 遗憾的是还没有人考虑将其运用于正常儿童的教育中,蒙台梭利仔细研究、分析了此种方法, 并和莱特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吸取其精华,将其运用于“儿童之家”中。 二自然教育课程的内涵

蒙台梭利认为人们对自然教育的理解,包含了几个不同的层次体格的锻炼智慧的养 成精神的教育从最初把自然教育看作身体锻炼到智惫的养成再到精神的教育,这里有个 演变的过程。蒙台梭利显然侧重于精神方面的教育她所理解的自然教育包括儿个核心概念 自然。在蒙台梭利看来,自然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指未经人类加工或改造的、纯粹

的、物理的自然环境或自然物。她把这个层面的自然看作儿童精神胚胎生长的外部环境。蒙 台梭利强调,即便是这个层面上的自然,成人的理解也过于狭窄“大自然逐渐被我们的概 念窄化成种些小花草,和圈养些我们赖以为食、为工具或为防御的家禽和家畜”她呼吁让 儿童与真实、而非人造的自然接触“让他们在雨中奔跑??让他们光着脚在充满露水、 湿润的草地上奔跑让他们在树荫下静静的打吨休息当清晨的阳光唤醒他们时,让他们叫 喊,让他们欢笑让他们叫醒有昼夜之分的其他生物。”二指儿童的本来面目儿童是一个 精神胚胎,有着种种需要重演人类的发展道路回归原生态亲近大自然、与其他生命形 式接触用感官和动作,通过活动来吸收环境中的因素等等。蒙台梭利强调教育关注的核心 应是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在一种符合他自然生命的状态下接受教育。

神秘的一致性。蒙台梭利不止一次地谈到,在劳动的过程中,“在孩子和他们照管的动

植物之间会产生一种神秘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的说法多少带有宗教的色彩,蒙台梭 利在此强调的是动植物和人同是宇宙中的生命、自然之子,在上帝眼中是平等的。从根本上 讲,具有某种一致性。儿童在与动植物的接触中,真切地感受到动植物和他自己一样都需要 关怀和照料。这些动植物的生命的变化深深地震撼了儿童,使儿童领悟到了自己与动植物的 密切关系,也就是儿童跟这些生命之间的所谓的神秘的一致性儿童越能感受到动植物对他 的需求,就越会精心照顾它们。

精神的教育。蒙台梭利批评成人只关心儿童躯体方面的物质性需要,而对其精神方面的

需要关注不够。儿童具有自然天性,这个天性不只限于躯体的自然天性,心灵也有自然天性。 比如,“我们的心灵一直渴望与其他心灵互动沟通。”'找寻生命的一致性。蒙台梭利格外注 ,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吴用扮、吴京译《发现儿童》,台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吴用扮、吴京译《发现儿童》,台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年版,第页 月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吴明纷、吴京译《发现儿童》,台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年版,第、页 为,通过不断扩展范围的观察,儿童的视觉和观察能力有了发展,自然有益于他们获得关于 天文、地理和自然等方面的知识他还提出听觉应永远和视觉联合在一起训练,训练儿童的 感觉能力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②卢梭

卢梭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觉和判断两个阶段,人的智力无非就是比较与判断的能 力“知觉,就是感觉比较,就是判断”,“可以感知的客观事物给我以印象,内在的感觉

使我能够按照我天赋的智慧去判断事物的原因”。'他指出,人的感觉能力无可争辩地是先于 智力而发展的,观念是借助于感觉而达到的理智的理解只有感性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得以 形成。“所以说,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和我们的眼睛”由此可见, 卢梭看到了感觉训练的价值。

卢梭把感觉教育分为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个方面的教育,他格外重视触 觉的锻炼,认为它发达较早,有较多的正确性,所以其判断也是五大感觉中最可靠的训练 触觉的方法是用触觉代替视觉和听觉。此外,应注意保持和增进皮肤的敏感,避免由于不断 接触粗糙坚硬的物体而迟钝。卢梭指出,视觉容易发生错误,因为它延伸的地方太远,且总 比其他的感觉先接触物体。所以训练视觉的方法,主要是用触觉来辅助、鉴定视觉所获得的 印象。此外,卢梭也注意到绘画、几何等科目的学习能培养和发展儿童敏锐的观察能力他 还谈到了“第六感觉”的问题,认为它是由各种感觉很好地配合使用而产生的,且能通过事 物的种种外形的综合而使我们知道事物的性质。 ⑧裴斯泰洛齐

在感觉和智力的关系上,裴斯泰洛齐认为智力始于经验,并把“感觉印象是一切知识的 绝对基础”视为最高的教学原则,他说“思维能力是从客观物体给我们造成的感觉印象 中开始的。”,月“智力的起源就是分别地在感觉和说话的自然发展的连续阶段以及思维中发 现的。”为了有效地发展儿童的感觉能力,他提倡要编制训练感觉的特定练习,这在教育史 上首次提出了“创立这种联系的独特体系”来发展和完善眼睛和耳朵。他反对感觉练习带 有任何强制性,提倡要具有游戏的性质,同时将这种练习与培养审美观的练习结合起来。有 学者认为“他的这种构想直到世纪在蒙台梭利那里才变成现实”此外,他还主张把感 觉的训练和说话器官的训练紧密地联系起来 ④福禄贝尔

福禄贝尔认为人是靠感觉器官来认识外界事物的,婴儿期的心理特点是“吸收”,即“自 发的内化”。在这一时期,婴儿借助感觉认识外部事物,吸收外部印象,实现变外部为内部 的过程。因此,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婴儿的感觉。他认为幼儿的听觉器官首先得到发 展,然后,通过听觉和在听觉的引发、制约、刺激下,视觉也得到发展在感觉训练方面,

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如主张在婴儿的视线内挂一只晃动着的、关着一只活跃 的小鸟的鸟笼等。 、心理学方面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蒙台梭利感觉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蒙台梭利本人并不认 为她的儿童教育体系就是由心理学实验组成的。她认为自己的感觉教育不是一种检测儿童感 觉器官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测量方法,而是帮助儿童感觉器官发展的教育方法。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下卷,商务印书馆,年版,第引页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下卷,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 任钟印《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湖北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湖北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阿·布律迈尔《裴斯泰洛齐选集》第二卷,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周采杨汉麟《外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视觉区别、形状视觉差异和视一触一肌肉的知觉、颜色的视觉区别—色觉训练。这 些视觉训练都需要借助蒙台梭利设计的视觉训练教具表一,儿童反复操作,才能够达到 视觉训练的目的。 官能心理学—沃尔夫

感觉教育思想明显受到了历史上沿袭已久的,认为人生来具有不同的心理官能,且可以

分开加以训练的官能心理学的影响。克利斯提安·沃尔从勺是莱布尼茨唯心 主义哲学的直接继承人和近代官能心理学的系统化者。他曾指出“人的认识官能具有感觉、, 想象、记忆、注意、悟性和理性,虽然心灵的官能是人生来就有的,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得 到发展和加强”'沃尔夫的官能心理学思想为蒙台梭利的儿童感觉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借 鉴。

联想主义心理学—贝思

联想主义心理学的思想由来已久世纪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是在继承、世纪联想 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贝恩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他认为

对“差异”的感知是智力运动的开始,头脑发展的第一步即是对“差异”的鉴别,而“感觉” 则是对外部世界知觉的基础蒙台梭利受贝恩有关理论的影响,认为“能区分”

是智力的特征。儿童通过感觉收集材料,然后将其加以区别,就是智力形成的最初过程。“帮 助智力的发展就是帮助把意识的意象有条不紊地分门别类”另外,感觉训练能把儿童引向 概念。

唯物论哲学心理学—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找翔的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唯一的唯物论哲学心理的思想

家。他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基础、源泉和出发点,是人和现实世界联系的必要手段。感觉是客 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的结果,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在他看来,感觉是对事物个别质的 反映,而思维则是感觉的综合与统一他的这一观点无疑与蒙台梭利的见解是不谋而合的。 比如,蒙台梭利认为感觉是心灵的窗户,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利用感觉搜集事实,并 辨别它们,进而形成概念。 实验心理学—冯特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完成这个创建工作的是德国心理 学家冯特从勺。他主张把复杂的现象分解成各种最小元素,再用这些元素的统合来 说明复杂的现象,就是把感觉分析成各个元素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再由各

个元素间的联结来认识物品或现象。在这一点上,蒙台梭利深受冯特的影响。她把感觉教具 中所提供的各种感觉经验分离孤立化,再由这些感觉的联合导入知觉,分离的理由是使 儿童在接受刺激时注意力能够集中。也就是通过各种感觉来了解事物的特质或者称为抽象概 念大小、轻重等例如用粉红塔立方体教大小。 二感觉教育课程的内容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蒙台梭利把儿童的感觉教育划分为一般感觉教育触觉、

热觉、压觉和立体感觉、视觉教育、听觉教育、味觉教育和嗅觉教育,其中以触觉练习为 主另外,她强调对儿童的教育不是靠教师的能力,而是靠教具体系来完成的。儿童在敏感 期内迅速地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因素,教具帮助儿童对这些印象进行分类和组织。因此, 有必要对她的教具进行介绍。下面谈到的教具都是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中提及的,但也有学 者认为并不只是这么多,广义地说,所有的蒙台梭利教具包括数学教具、语言教具、文 化教具皆含有感觉教具的元素。 、视觉教育

视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辨别物体的大小、高低、粗细、一长短、形状、颜色的视觉 能力,使其感觉更精细,并在此基础上把儿童由感觉引向概念。主要包括、关于大小的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参见岩田阳子著新民幼教图书公司编辑委员会编译《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与实践—感觉教育》,新民

幼教图书股份有效公司,中华民国年版,第页

表一视觉教具

┌──┬──────┬───────────────┬─────────┐ │种类│名称│要素│教育价值t │

├──┼──────┼───────────────┼─────────┤ │大小│圆柱体组│高低、粗细、大小│发展统一性、对比性│

│├──────┼───────────────┼─────────┤ ││粉红塔│大小│发展对比性│

│├──────┼───────────────┼─────────┤ ││棕色梯│粗细、│发展对比性│

│├──────┼───────────────┼─────────┤ ││长棒│长短│发展对比性│

│├──────┼───────────────┼─────────┤ ││彩色回柱│高低、粗细、大小│发展对比性│

├──┼──────┼───────────────┼─────────┤ │颜色│色板│颜色的种类和明暗│发展统一性、对比性│

├──┼──────┼───────────────┼─────────┤ │形状│平面几何嵌板│圆、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发展统一性│ │││曲线形││

│├──────┼───────────────┼─────────┤ ││几何立体组│球体、椭圆体、卵形体、立方体、│发展统一性│ │││长方体、三角柱、四角锥、圆柱、││ │││圆锥││

│├──────┼───────────────┼─────────┤ ││构成三角形│直角等腰三角形、直角不等边三│发展统一性│ │││角形、等边三角形、钝角等腰三││ │││角形││ 2、触觉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年幼的孩子经常用触觉代替视觉或听觉,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尽管随着身 心的成熟,视觉可以逐渐代替大部分触觉,但是对物体的质地、性质、方位、距离的判断仍 然离不开触摸和动作的经验基础.因此,蒙台梭利格外重视触觉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儿童敏 锐的触觉能力。

表二触觉教具

┌─────┬──────┬────────────┬─────────┐ │种类│名称│要素│教育价值│

├─────┼──────┼────────────┼─────────┤ │肤觉│触觉板│粗糙、光滑│发展统一性、对比性│

│├──────┼────────────┼─────────┤ ││布盒│粗糙、柔软、光滑、细、硬│发展统一性、对比性│ │││等││

├─────┼──────┼────────────┼─────────┤ │压觉│重量板│轻、重│发展统一性、类似性│

├─────┼──────┼────────────┼─────────┤ │温觉│温觉板│热、暖、冷、温│发展统一性、对比性│

│├──────┼────────────┼─────────┤ ││温觉筒│热、暖、冷、温│发展统一性、对比性│

├─────┼──────┼────────────┼─────────┤ │立体实物觉│实体认识袋│形状、粗糙、光滑、凸凹等│发展统一性、类似性│ │├──────┼────────────┼─────────┤ ││禄贝尔砖块、│球体、椭圆体、卵形体、立│发展对比性、类似性│ ││立方块│方体、长方体、三角柱、四││ │││角锥、圆柱、圆锥││

└─────┴──────┴────────────┴─────────┘ 此外,蒙台梭利强调触觉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非用这些教具不可,很多小物体, 像玩具兵、小球、硬币、玉米粒、麦粒、稻粒等都可以用作训练儿童触觉的材料。 3、听觉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声音可分为肃静、人声、杂音和音乐四类,她的听觉训练包括肃静、区分 各种声音和音乐感觉教育等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儿童声音的强弱、高低、种类(乐音的音色) ,参见岩田阳子著新民幼教图书公司编辑委员会编译:《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与实践—感觉教育》,新民

幼教图书股份有效公司,中华民国76年版,第14页。

的辨别能力,使其听觉更敏锐。 表三听觉教具

┌──┬───┬────────┬─────────┐ │种类│名称│要素│教育价值│

├──┼───┼────────┼─────────┤ │听觉│音筒│杂音(噪音)的强弱│发展统一性、对比性│ │├───┼────────┼─────────┤ ││音感钟│乐音的音阶│发展统一性、对比性│

└──┴───┴────────┴─────────┘

对于通过音感钟对儿童进行听觉教育,蒙台梭利指出:“我们不应该将音乐感官教育和 音乐教育混为一谈。孩子也许能分辨不同的声音,然而尚未进入音乐的领域.”’但她也指出 这种练习能够为音乐教育奠定基础。

其实,声音的种类有很多种,难以制作特别的教具。我们可利用实际生活中听到的声音 或各种乐音对儿童进行分辨练习。 4,噢觉教育和味觉教育

嗅觉教育和味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用鼻子和舌头来感觉、辨别味道的能力,提高 儿童噢觉和味觉的灵敏度.她认为这两种训练难度较大,虽然进行了一些实验,但还不足以 构成一种方法的墓础。不过,蒙台梭利也发现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如让儿童通过闻不同 花的气味,来辨别花的种类;在进餐时,让儿童通过品尝饭菜识别各种味道;闻装有不同气 味气体的气味瓶、品尝不同味道的液体等等。

表四嗅觉和味觉教具

┌───┬───┬─────────┬──────┐ │种类l │}名称│要素l │}教育价值│

├───┼───┼─────────┼──────┤ │噢觉│噢觉筒│酸、甜、苦、咸等} │}发展统一性│ ├───┼───┼─────────┼──────┤ │味觉│味觉瓶│酸、甜、苦、咸等} │}发展统一性│ 第三节健康教育课程

蒙台梭利关心儿童的身体健康,“无论是婴幼儿的饮食、衣着,还是日常生活习惯、体

育锻炼等等,只要是对儿童的身体能构成影响的因素,她几乎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n 2她主 张自由的体育活动、节奏练习和肌肉控制力练习,其课程实施的重点放在为训练身体各部分 功能而专门设计的正规练习上。她也关注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对儿童心理岐变的原因和表现 进行了阐述。研究者认为,在蒙台梭利那里,心理健康与社会性一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交织 在一起的,无法完全分开来谈.故这里的健康指的是身体健康,在此,不对心理健康进行专 门的讨论。

一、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观念 (一)运动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蒙台梭利从生理学的角度指出,人的神经系统由大脑、感觉和肌肉三部分组成.这个系

统的工作机制是先由感觉接受信息,然后传递给大脑,接着能量传至肌肉,使肌肉产生运动 (活动).由此,蒙台梭利强调运动是所有这些巧妙的机制活动的最终结果,个性只有通过 运动才能表现出来.事实上,神经系统还是人同外部世界联系的联络系统。没有这一联络系 统,人类就无法跟周围环境取得联系。而运动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这一系统的连接点,儿童 就是借着运动与环境保持关系,进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 蒙台梭利批评了传统上忽视运动重要性的错误观点,指出应该认识到运动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她认为人的心理的潜能必须在运动中体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她这里所说的“运动” 并不是狭义的体育、操练或游戏,而是一种与精神发展有密切联系的自我表现方式。她在《童 年的秘密》一书中,对“运动”做了如下的解释:“它是创造性的能量在功能上的体现,并 使人达到人种的完美。通过运动,他对客观环境起作用,??运动并不仅仅是自我的一种表 现,而且是愈识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是自我跟客观现实建立一种明确关系的唯一真 正途径。??是智力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通过运动我们接触了客观现实,并借助于这 些接触,我们进而获得抽象概念.”’其实,蒙台梭利这里谈到的“运动”与她在其它地方谈 到的“活动”是同义语。她一再强调运动对儿童的发展价值:“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 把这个思想当做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 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2她认为,心灵,尤其是正在发展中的生命需要运动.依靠运动,一 方面孩子从环境中获取营养,促进身心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外部表现自我,使精神与外部世 界调和。

(二)动作发展的程序

蒙台梭利通过对儿童的长期观察,指出儿童动作的发展遵循一定的程序。

双手的协调发展.蒙台梭利认为人类最初的运动现象,可由婴儿努力想要抓东西的动作 中看出来.开始时,儿童的抓握表现为一种本能,六个月左右开始出现有意的抓握。在随后 的半年时间内,对环境观察唤起了儿童的兴趣,他能够进行有目的抓取.由于成熟和不断的 练习,一岁左右能够进行选择性的抓握,并导致运用手的工作的首次出现.一岁半左右由于 双手力量的增强,儿童的双手能够抱重物或熟练地支撑身体,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类的活动,

努力寻找其他锻炼手的机会。二岁时,儿童能够协调双手进行多种日常生活练习,如清洗、 打扫工作等。

双脚的平行发展。在手开始尝试各种活动时,脚和它并行,同时平衡及步行能力便发展 了。蒙台梭利指出双脚的平衡分四个阶段获得:六个月时,儿童在成人帮助下能坐;九个月 时能以四肢爬行;一岁时在成人帮助下能走:一岁零三个月时,能够独自行走,无需帮助。 此后,儿童逐渐学会携带重物走路、扶物攀登和上楼。两岁时,儿童能跑,体育能力得到发 展,随后便能走远路。蒙台梭利主张儿童要多走路,能上下坡就更好。

总之,儿童的手、脚与平衡感觉会并行发育.他们不断地活动,一面活动一面增强能力, 同时借运动和环境发生关系,促进精神发展。 二、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

蒙台梭利认为身体保育和教育具有促进儿童身心两方面发展的作用。

身体保育和教育具有保健作用。从营养卫生的角度来讲,儿童需要母乳喂养、专门的食 物、合理的睡眠等,这些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育.从身体锻炼的角度来讲,蒙台梭利认为, 儿童生来具有活动的需要,我们应满足儿童的这一需要,而体操则是帮助儿童发育的最重要 的活动形式。

肌肉训练还能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蒙台梭利强调运动与心理发展的密切联系.蒙台梭 利根据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出了肌肉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认为肌肉整体的协 调活动将人和周围环境联系起来,高级生命的思想就是通过运动来表达的。她通过对儿童的 长期观察,指出儿童的心理发展有赖于运动,儿童往往利用运动增强其理解力。 三、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 (一)营养及卫生 1、母乳喂养

针对当时欧洲贫富不均,富裕家庭的母亲往往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乳母照料,甚至以雇 佣奶妈为荣的现象,蒙台梭利批评指出母亲的奶是上帝踢予婴儿的,是他唯一的资本,要儿 “所有的财富都在于此:生活力、生长力、获得生命力都包含在母亲的乳汁的营养中.”’并 强调卫生学已证明母乳比任何东西更滋养要儿,被剥夺乳汁的婴儿身体虚弱,易患拘俊病. 据此,她大力提倡哺育孩子是母亲的天职,享受母乳是婴儿的权利,并强调母亲亲自哺乳、 母婴共同生活对婴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蒙台梭利的这一观点与我们今天的观点有着相同的 理论与实践依据。 2、儿童膳食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儿童膳食问题,除上述提到的母乳喂养外,她对儿童的饮食问题进行 了全面、细致、专门的阐述.

首先,蒙台梭利提出应联系实际考虑儿童的膳食问题。当时,儿童健康标准尚未普及到 下层社会家庭,即便是富裕的家庭也没有为孩子科学地烹调特殊的饭菜,在这种情况下,为 了保护儿童的发育,最好把儿童的大部分饮食委托给学校办理。因为儿童的饮食必须适合他 们的体质,而不是简单地减少了数童的成人的饮食。她主张“儿童之家”应建立儿童食堂, 专门烹调儿童食物.针对“儿童之家”的居民比较穷的现象,她建议自给自足,由教师和孩 子们一起栽种蔬菜、果树,饲养家禽、家畜,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压力,又能锻 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学习各种知识。

其次,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饮食要求,并提供了种类丰富的儿童食物.她主张“幼儿饮 食必须具有丰富的脂肪和搪分.nut至3岁儿童含蛋白质的饮食主要是牛奶和鸡蛋。”“汤、菜 泥和肉丸应该是儿童菜肴的通常形式。”“在调制儿童食品时,最好把有关的营养物质切细, 因为儿童还没有充分咀嚼食物的能力,胃液尚未具备完成粉碎食物的功能”等。z“儿童之 家”的饮食包括牛奶及奶制品、鱼肉类、蛋类、面食、蔬菜和水果等。她还对有益于儿童生

一长发育的食物都作了推荐,对这些食物的烹调细则、调味品和饮料的食用注意事项作了详细

的介绍.另外,蒙台梭利还特别为贫困家庭的儿童的饮食作了特别的指点,如建议用面包煮 汤和米粥加食油代替肉汤、用橄榄油代替黄油等。

再次,蒙台梭利对儿童的膳食分配提出了建议。在她看来,儿童饮食必须严格定时,即 便是最小的婴儿也应像成人一样有规律地进餐。她在“儿童之家”制定了间隔时间较长的定 时用食的制度,规定孩子在家吃早、晚餐外,可在学校吃两餐,规定的进餐时间之外,不准 吃零食.对每一餐的食物,蒙台梭利也作了推荐。

最后,蒙台梭利强调让儿童养成科学的进餐习惯。如做好餐前准备、学习使用刀叉、保 持进餐时的清洁(包括个人清洁和环境卫生)等。 3、儿重睡眠

蒙台梭利批评父母为了延长儿童的睡眠时间和照料的方便,把儿童的小床装上栏杆,布 置地就像是“悬空的鸟笼”,她认为应废除这种华而不实的儿童床,而给儿童提供真正适合 他们需要的床,这样的床应是紧贴地板的矮床,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地起卧。 当时的成人,“不管他们是博学的或无知的父母,还是照顾婴儿的保姆,都协力促成这

个充满生气的和活跃的人去睡觉。;3甚至以孩子早睡、睡得久为荣,这样他们自己就可以自 由地外出。蒙台梭利严厉谴责了不负责任的父母,主张不要让儿童睡眠过度,应允许他们想 睡就睡,不想睡就不睡。 (二)身体锻炼—肌肉训练

蒙台梭利把在“儿童之家”开展的帮助儿童发展肌肉的训练方法统称为“体操”。她批 评传统上体操训练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按口令学会一套规定的动作,其指导精神是强迫。“儿 童之家”的体操不同于此类体操,也不同于培养杂技演员的基本训练。她说:“我们必须把 体操和一般肌肉训练作为有助于生理运动(如呼吸、走路、说话等)的正常发育以及保护这 种发育的一系列训练。如果孩子表现出发育迟缓或异常时,就应鼓励他们做有助于完成最墓 本的生活动作(如穿衣、脱衣、扣纽扣、系鞋带、拿物品如皮球、积木等)的有关运动.”’ 并强调3至6岁是体操锻炼的最佳年龄.她的“体操”概念是广义的,内容也比较多样化,包

含了大、小肌肉的训练、呼吸肌的训练、体育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自我服务的内容,可分为如 下四类活动:

1,锻炼上、下肢的各种运动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体型发育的特点是躯干比下肢发达,而且娇嫩的下肢骨头又必须承

受大得不成比例的躯干的重量,下肢长骨很容易造成畸形,通常是弯曲成罗圈腿.因此,她 格外强调下肢的训练,认为最好的保健体操就是练习走步。她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设计了一 种“走直线”的练习.具体做法是用油漆在地板上漆一条直线,要求儿童用脚踩在线上,一 脚在前一脚在后慢慢地走,并注意保持平衡。

蒙台梭利还设计了一些特殊的器械和设备,帮助儿童进行基本动作的练习。如:

篮椅:即一种坐式秋千,秋千前面墙上安装一块结实木板。孩子坐在秋千上,用力蹬木 板,椅子来回摆动,使下肢得到锻炼。

小圆梯:梯子用木头制成,呈螺旋形.梯子一侧用栏杆围护,并做扶手,另一侧敞开。 这种爬梯游戏有助于训练孩子上下楼梯不扶栏杆,学会上下运动时控制平衡。

绳梯:用细麻绳做的带有横木棍的梯子,儿童攀上攀下,可以协助肌肉运动、锻炼上下 肢和手的抓握能力:还能有助于掌握平衡:增加肺活量,锻炼胸部。

跳远器械:木制的矮台子,上面划儿条线,用来测量跳跃的距离。将一个小梯子与台子 相连接,孩子从梯子上往下跳,即可练习跳跃又能测量高度和远近。

具有艺术性内涵。她认为这些装饰不仅不会分散儿童注意力,而且还能有助于儿童集中思想, 达到安定疲惫心理的效果.她曾建议说,意大利全国各地都遗留着许多艺术珍宝和具有独特 艺术传统的古代家具,人们应肯下一番功夫到各地去寻找并研究那些富有艺术性的设施和装 饰性材料,将这些设施和装饰性材料运用到“儿童之家”中.帕利戴罗乡村的“儿童之家” 便进行了“艺术”室内装演的研究.蒙台梭利高度评价了那里的器具和装饰,认为那是“简 单、淳朴、优雅、自然、美观和大方相一致”4的风格.

蒙台梭利非常强调环境的秩序性,她认为理想的环境应使幼儿安静而有秩序。在JL童 之家”,教室是美观、大方、整洁的;一切陈设秩序井然;提供的教具材料按等级层次类别 存放在固定的柜橱架上;各种用具、教具的取放、使用和操作方法都应遵循一定的要求和规 则,并要随时考虑到对其他人是否方便以及自己的行为是否文明等问题.另外,她还强调所 有的设备和材料都应力求清洁、美观,有鲜明、协调的颜色;就是墙上的一幅挂画,也是精 选的优美图画,构图简单,不仅要能引起孩子兴趣的要求,还要能唤起他们的情感。 第五节语言教育课程

在研究者所能搜集到的资料中,很少有人对蒙台梭利的语言教育进行专门的研究。基于 此,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对蒙台梭利的语言教育进行一番梳理.通过对其理论和实践的仔细分 析,发现她的语言教育并非像人们批评的那样—过早的对儿童进行强迫地读与写。相反, 研究者认为蒙台梭利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从研究主体—人,而不是客体—字开 始:其教育是建立在尊重儿童,帮助儿童自然发展的墓础之上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方式 方法,多采用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正如蒙台梭利自己强调的:“我 的孩子们不是通真正书写去学会和完善书写的.”’她的这些思想和方法是有创见的,值得我 们借鉴和学习.

一、语言教育课程的基本观念 (一)语言机制

蒙台梭利认为人类不是天生就有了语言,而是具有创造语言的机制。它始于无意识,并 在无意识中发展、成型,然后才能表现出来.“儿童透过无意识活动的预备语言与有意过程 的逐渐表达便形成了‘人’.”z语言发展表现为两个阶段:一是低级阶段,即准备神经通道 和开通感觉通道与运动通道联系的中枢神经活动机制的阶段:另一个是高级阶段,即通过预 先形成的语言机制所决定的方式来表达的高级心理活动阶段。

语言的发展同两个神经中枢有关,一个是感觉中枢,管接受语言;另一个是运动中枢, 管语言的产生。两种中枢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独立发展。听觉器官同神秘的内心世界是相联 系,并在不知不觉中发展;运动器官的活动又同异常复杂说话的动作相联系。蒙台梭利发现, 儿童发出声音的运动是由听到的声音所激起的,由此,她指出运动器官比听觉器官发展得级 慢,表现得晚。此外,她强调语言机能结构的形成只能是在孩子3岁以前,3岁以后这种语 言机能结构就会退化,从而使儿童的语言学习发生困难。

对于书面言语机制和口头语言机制的关系,蒙台梭利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3面 语言(听写和阅读)包含口头语言的全部机制(听觉通道、中枢通道和运动通道),因此, 书面语言建立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是口头语言的补充,能够完善口头语言. (二)语言是儿童自己创造的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不是遗传得来的,他们具有创造语言的机制,能够在出 生后透过自己本身所具备的吸收性心理而从环境中吸收语言.“儿童的语言是发展而来的, 而不是教出来的。”3口语和书面语都是儿童自我发展和表达的必然结果。儿童语言的发展, 无论是语言的学习方式,还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间,对全人类来说都是共通的。每一种族的 儿童都依照一定的方式和顺序在一定的时期学习自己的母语,并且他们掌握简单的语言同掌 握更加复杂的语言所到达的水平也是等同的.她说:“母语是无知者也是博学者的财富,对

每个拥有它的人来说,是从发音上、语调上和文法结构上能够全部掌握的唯一语言。它代表 了某个人来自哪个国家,属于哪个人种,就和一个人的肤色和体型所能代表的那样.”心 (三)口语发展的过程

蒙台梭利认为口语是在两到七岁这个年龄期间建立和发展的。两个月时婴儿会把头转向 传来人声的方向。大约四个月时或更早的时候,就能察觉到语言出自人的口,是由嘴和唇的 动作产生的。他全神贯注地盯着说话人的嘴唇,还试着模仿嘴唇的运动。此后,儿童的意识 开始其积极作用,开始有意识地做一些生动而机智的尝试。半岁时,能够说出一些简单的音 节。随后即出现哈呀学语的形式。十个月时开始意识到语言的意义。一岁时,儿童在语言方面的成就有二:一是在无意识中理解了语言,并进而达到了有意识阶段:二是儿童还创造了 语言,虽然大都是晰晰呀呀、简单的重复和声音的组合,但也出现了第一个有意义的字。随 后,儿童逐渐了解用语言表达的愈义。大约一岁半的时候,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迈出了一大 步,他愈识到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发现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名字。他特别注愈所听到的词 语中的名词,特别是具体名词。随后,儿童只能用复合词或单字来代替句子来表达一个完整 的意思,比如,用“mupper”来表达“妈妈,我要吃晚饭”.一岁九个月时,短语出现.此 时,儿童的秩序感也逐渐形成,他在一种强有力的本能的冲动下,把混乱的语言变得条理清 楚。两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第一次爆发时期,儿童所掌握的词语会爆发性地增加几百个名词、 动词和形容词,连词和副词也增多了,同时还能掌握词语的前缀、后缀、动词的变化。两岁 后,出现第二次爆发—从词语到句子的爆发,蒙台梭利把它叫做“思想的爆发”.t主要表 现为短语迅速地增加,种类包括并列短语、从属短语和假设短语,同时对句子结构的掌握也 初步完成,儿童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思想。 二、语言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

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对儿童进行早期的语言教育,内容包括写和读两部分,前者是口头语 言教育,后者是书面语言教育.她认为书写主要是心理运动机制起作用,而阅读则纯粹是智 力活动.书写能够为阅读作准备,所以在她的教育体系中书写先于阅读。此外,她还关心儿 童的语言障碍问题,并设计了一些练习。 (一)书写

最初,蒙台梭利认为“??教读和写要尽可能晚一些,一定要在6岁以后才好。;i可是, 孩子们似乎要求对实际生活游戏和感觉训练作出某种总结,家长也请求学校教孩子学习写 字。基于此,蒙台梭利便开始了书写练习的实验,并取得了成功.她总结出书写教育的三个 阶段:

1、掌握和运用书写工具的肌肉运动机制练习

教材包括小木桌、金属镶框和镶块、轮廓画、彩色铅笔。练习时,孩子把中空的金属框 放在白纸上,用彩色铅笔将轮廓描出。然后,用彩色铅笔填满刚才描下的那个轮廓图形。这 样的练习能锻炼儿童的肌肉,使其运动协调。因为“仅仅一个图形的填色需要孩子反复做的 运笔动作,就顶得上做1}篇竖笔画填写练习”3这样的方法很成功,不仅使孩子成功、迅速 地掌握书写工具,而且孩子还能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到高兴和愉快。

蒙台梭利还特别指出教师可以通过考察儿童的图画练习来判断儿童操纵书写工具必需 的肌肉运动机制是否已经建立。她认为当孩子填的笔画开始从短而乱变得长而平行,直至变 成非常规则的上下直笔时,就证明他们能够熟练握笔了。事实证明:“我们的孩子在熟练程 度上已达到了普通小学三年级的水平。当他们第一次把铅笔或钢笔握在手中书写时,他们像 练过很久的人一样,知道怎样使用这支笔。”4

2、建立字母符号的视觉—肌肉感觉印象和建立书写的肌肉运动给予的练习 教材包括贴有用砂纸剪成的单个字母的硬纸卡和较大的字母硬纸卡.蒙台梭利还对教

材提出了具体要求:用砂纸剪成的单个字母的硬纸卡,其尺寸和形式要和每个字母相适应:

元音字母用浅色砂纸剪成,贴在深色硬纸卡上;辅音字母及成组字母用黑色砂纸,贴在白色 硬纸卡上:成组字母的编排要注意形状对比或形状相似。

练习时,教师先教元音,再教辅音,并只教其音,不教其名。每个辅音与一个元音联

系,按照拼音方法组成音节。练习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把视觉和肌肉的触觉与字母读音联系起来的练习

教师出示卡片,并读出音,然后示范字母的描法,要求儿童照描一遍。对于个别困难儿 童,教师要把着儿童的手在砂纸字母上描。蒙台梭利发现,儿童一旦能熟练地描绘,就喜欢 闭着眼睛做.这时使用的就不只是视觉,还包括触觉。 (2)知觉练习

蒙台梭利要求孩子听到相应字母的发音时,应该知道怎样比较和识别它们.比如,教师 对学生说:“给我of”孩子应能够从很多字母中找出。。如果孩子认不出来,教师就叫他反 复描攀,以加深印象。 (3)语言练习

教师问孩子:“这是什么?”,孩子应做出相应的回答。 3、拼字练习

教材包括单个的字母和放字母的盒子。盒子分成格,每个小格放一个字母,为了防止

孩子放错,每一格底上都贴有一个黑色字母。元音字母用蓝色纸板,辅音字母用红色纸板。 另外,还有一套用砂纸剪成贴在硬纸板上的大写字母,以及一套用硬纸板剪成的大写字母。 练习时,教师说出词,孩子按要求取字母来组成这个词,并把它读出来.如教师说“ma. ma\,孩子要先从面前的装有很多字母的盒子中找到m,并取出,然后再取出a,放在m的 右边。蒙台梭利发现,孩子在取字母时会轻声地读,这能够锻炼他们的口语。她认为拼字练 习能使儿童把听到的声音与其相应的文字符号联系起来,为正规和完善的拼写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最后,蒙台梭利指出,书写条件成熟的标志:填画几何图形的平行线条的规则性:闭眼

识别出砂纸字母:拼字正确熟练.她还强调,在直接交孩子书写之前最好至少等上一个星期, 让他能自发地开始书写。当他自发地开始书写后,教师才可以介入去指导他取得进步.在黑 板上画线,引导他把字写得正规,大小适度。对于书写还不稳定的孩子,教师要引导其重复 进行触摸砂纸字母的练习,而不是直接纠正孩子的书写。 (二)阅读

教材包括书写清晰的单词、短语纸片、卡片和各种玩具。

蒙台梭利所理解的阅读是对书写符号的思想意义的解释,阅读的基础是理解.她认为在 孩子看不懂书面文字的意思时,不能说他会阅读.其实,在前面教写的同时,就已经开始教 阅读了。因为让孩子看和认字母,就是在帮助他们阅读。心理同时进行读和写这两种动作, 随后它们才分开。

蒙台梭利的阅读练习多采用游戏的形式,从读东西的名称开始的。比如,孩子们每人手 里有张写有玩具单词的卡片,教师要求他们正确地说出那件玩具的名字,并从一推玩具中找 出那件玩具;在卡片上写下长句子,如“关上百叶窗,打开前门,然后等一会儿,再把窗户 和前门恢复成原样。”孩子则按要求完成的这些行动。 (三)语言障碍及其校正

蒙台梭利发现语言习得的每一阶段都存在着退化形象。第一阶段,即词语形成机制的获 得阶段。相应的退化表现为:发音不良、口吃.第二阶段,即句子形成机制的获得(表达思 想)阶段。相应的退化表现为:造句时犹豫不决.

她指出造成儿童语言的缺陷和不完善的原因有三:一是器官的病变,包括器官畸形和神 经系统的病变;二是语言形成期的功能缺陷,主要是发音错误。这是由于孩子听到了错误的

发音,比如方言。儿童模仿童年时期周围人们所特有的语言缺陷,并可能继续保持这种错误 的发音:三是成人错误的言行举止压抑了儿童正常的心理发展,比如一些上层人物说起话来 战战兢兢或结结巴巴,原因就在于他们早年被托付给保姆照顾,而保姆说话时经常表现出冷 酷的权力主义的态度。针对儿童语言障碍形成的原因,蒙台梭利指出成人应注意观察儿童,以便于了解儿童的

心理,避免于无意中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创成创伤。此外,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还可以找到 纠正语言的练习,包括如下四种:

安静练习。它能使儿童的语言的神经通道为正确接收新的刺激做好准备。

发音课程。首先是对儿童进行语言的正确和清楚的听觉刺激,方法是由教师清晰地发出 少数单词(特别是必须联系具体含义的名词)的音;当孩子能认出实物,即领悟到单词所代 表的意义时,教师就反复进行这种刺激:最后,让孩子大声地重复这个词.

书面语言练习.当孩子学习字母表中的单个字母,或拼写单词时,要分别重复他翻译成 书面语言的字母或单词的读音。

体操练习1。包括呼吸练习和发音练习. 第六节各领域课程间的关系

虽然本研究以领域课程的形式来呈现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但她所有方面的教育 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蒙台梭利本人也曾明确指出:“美育和德 育与感觉训练密切相关”.z研究者认为感觉教育与艺术教育、社会性—品德教育、日常社 会练习、智力教育等是紧密相关的。可以说,感觉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它 起到纽带的作用,把其它各领域的教育联系起来。 一、感觉教育课程与艺术教育课程

蒙台梭利认为感觉训练的目的在于改善儿童对不同刺激的感觉能力,她通过长期的观察 证实了“从事过感觉工作的儿童??能更加敏锐和准确地感知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n3研究

者认为培养审美能力是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按照现代的观点,审美的心理结构之一就 是敏锐的感知能力,“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而且,它又是整个结构(指审美经 验的结构—引者注)所依靠的基础”4因此,可以说,感觉教育能够为个体审美创造条件。 另外,感觉训练还能够锻炼人的观察方法,蒙台梭利一再强调艺术是建立在对事实观察的墓 础上的,适宜的方法当然能够帮助儿童更有效地感知事物.

蒙台梭利指出人的心理具有某种精确性,而幼儿具有明显的、惊人的精确性倾向.心理

的结构基本上也是有秩序的,而某些艺术形式,比如诗歌和音乐也存在一种基本的秩序。她 强调这种精确性和秩序性是任何工作(当然不排除艺术工作)的起点和基础。而感官材料就 是一种精确且有一定秩序的材料,因而可以促进儿童精确心理的发展,进而对儿童的审美能 力起到促进作用。正如她所说的:“美在于协调??而协调必须精确。”5

具体地说,在视觉练习中,儿童的视觉恒常性、色彩感、形状感、透视感以及褚种感受 力的细腻区别能力与敏感程度得到了提高,这无疑为其以后的艺术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听觉练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儿童辨别各种声音的强弱,以便和乐音有所区别,进而对不协调的 杂音产生厌恶感。这种练习与音乐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为进一步的音乐学习打下 良好的基础,另有学者指出区别声音练习能够帮助儿童“学习美感的气质”。6关于触觉练 习对于艺术的价值,有学者指出“艺术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从对触觉经验反应开始的.”’蒙台梭利本人也曾强调感知觉练习能丰富感觉,发展不同刺激的鉴赏能力,让儿童的 心灵获得满足、精神得到享受。此外,蒙台梭利的教具无论是颜色的搭配还是形状的设计都 给人一种美的视觉冲击,尤其给人以强烈的秩序感。有学者评价其“具有调和的优美的吸引 力,····一直扮演着诱导孩子‘请使用我进行游戏’及鼓舞孩子活动愈愿的角色。”z

二、感觉教育课程和社会性一品德教育课程

首先,蒙台梭利认为,道德教育的基础是情感和精神自由,而成人是儿童情感得以发展 的刺激物,所以,成人应满足儿童的精神需要。充分自由的感觉练习无疑是儿童的精神发展 的重要需求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感觉教育和道德教育就联系起来了.其次,蒙台梭利 指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保持和完善心理的敏捷性”3只有这样,“良好的秩序会围绕它自行

建立:好与坏的区别就会显而易见.rr 4而感觉教育的目的即敏锐的感知能力和精确心理的发 展.感觉教育是有利于心理敏捷性的发展的,而心灵的敏捷性也会反过来促进感觉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来讲,两者是互促互进的. 三、感觉教育课程与日常生活练习

儿童在刚进入“儿童之家”时,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日常生活练习。等儿童逐渐熟悉园内 的生活之后再以感觉教育为实施重点。把日常生活练习安排在感觉练习之前,是因为蒙台梭 利认识到日常生活练习不仅能练习动作,发展基本的动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生活的 训练,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得到发展。而独立自主的能力又是感觉练习中进行自发性活 动不可或缺的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感觉教育是以日常生活练习为基础的。

另外,感觉的发展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实际的生活。蒙台梭利认为感觉教育具有双重 目的:一是生物学的目的,二是社会学方面的目的。从人的生物发展的意义上说,帮助儿童 感觉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帮助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从社会学方面看,感觉训练能把人培养 成为一个观察者,为适应现代文明时代的工作和实际生活作准备。儿童为了适应实际的生活, 最好感觉敏锐。比如调琴师、厨师等都有着极为惊人的感觉辨别能力。此外,感觉训练还能 够发展并纠正在感觉机能方面的缺陷,如耳聋、近视等。通过感觉教育及早发现感觉方面的 欠缺,以便及时进行治疗和纠正. 四、感觉教育课程与语言教育课程

语言教育看似与感觉教育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首先,读与写的过程就是运用感官的过程,各种语言活动就是建立在触觉、视觉、肌肉 感觉的基础之上的。蒙台梭利说:“描字母的同时也看字母,通过这两种感官的协作,能更 快地固定印象.”,“儿童一旦能熟练地描绘时,就喜欢闭着眼睛做。这时使用的不只是视觉 印象,还有触觉印象。”6

其次,读与写的练习能够巩固和促进感觉的发展,“当教师给孩子看字母并让他描攀字 母时,同时发展了三种感觉:视觉、触觉和肌肉感觉。”7“我已发现,在正常儿童中,肌肉感觉在婴儿时期最容易发展。”’

五、语言教育课程与社会性一品德教育课程

语言教育看似与艺术教育没有什么关系,但蒙台梭利在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渗透 了社会性和品德的教育.以书写为例,蒙台梭利就曾指出:“我教书写的方法包含着一种教 育概念,就是教孩子以谨慎??认真??谦虚.}ze从教育的成效来看,每天都在一起重复同 样的练习,使他们更加团结友爱,消除等级差别观念,平等相处。蒙台梭利并不仅仅训练孩 子写字,而且还训练他们书法,非常注重字体美。即使进行读字游戏时,也要求孩子的行为 文雅而有礼貌。可以说,在读与写的练习中,儿童受到了品格美的熏陶。 六、感觉教育课程与智力发展

何谓智力呢?对此,蒙台梭利没有从哲学的高度,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她

认为“能区分”是智力的主要特征,智力运动开始于对“差异”的感知,对“差异”的鉴别 即是头脑发展的第一步。基于此观点,蒙台梭利主张为儿童提供各种感觉刺激,这些材料描 述了事物的各种属性(大小、颜色、形状、粗细、轻重、冷热及声音的强弱等),这些属性 既有量的不同又有质的区别.教师对儿童进行一定的训练和指导,使孩子能够对来自感觉的

印象进行区分和归类.“孩子在获得区分事物的能力之后便奠定了智力的基础.”3

蒙台梭利强调:“从生理学观点看,只要一看神经系统功能反射图,感觉训练的重耍性

就一目了然.n4从环境中吸收事物的主要就是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把所接受的刺激传递给大 脑,由大脑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再传达至运动器官产生相应的运动.所以,心理(或智力) 的发展就是通过感觉器官进行感觉运动而获得的.

此外,人在进行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时,总是要依靠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则 主要是通过感觉活动形成的。比如“长棒”使儿童获得长度的概念,“音感钟”使儿童获得 声音的高低概念等。

综上所述,感觉是智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感觉训练??,它直 接为智力教育作准备.”

第三章蒙台梭利儿童课程评价

自从蒙台梭利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1909年出版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一

书之后,她的儿童教育思想便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可以说,至今仍对许多 国家的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杜威所言:“教育上的事没有一件是没有争论的.”’ 蒙台梭利的儿童课程思想自诞生起就备受争议,在世界各国的传播过程中也不断受到讨论和 批评。对此,我们应采取客观的态度,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实事求是地进行剖析,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为我国幼儿教育服务。 第一节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的贡献

在世界幼儿教育史上,蒙台梭利被认为是自福禄贝尔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个人,被人们赞 扬为“儿童世纪的代表”2。她所创立的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贡献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人说:“蒙台梭利教学法是目前欧美最先进、最科学、最完善的学前教育方法之一”,3也 有人说“:蒙氏体系的确立使得‘幼儿园有史以来最重大的一种教育体系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使得幼儿园思想多元化,多样化了.; 4就连《学习的革命》一书也称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世界 上最好的教育思想,蒙台梭利学校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教育”’.蒙台梭利的儿童课程思想 及其实践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她的主要远见和许多重要实践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 直到今天还保持着活力。

一、对早期教育和课程的重视及实践

20世纪初期英、美等国关于儿童智力及心理发展的主流观点是“智力固定说”或“发 展预定说”,认为发展是预先决定的,进而推导出早期教育是无用的.蒙台梭利强烈反对这 种陈旧而不科学的观点,提出教育应始自出生起的口号。她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童年 的教育影响人的一生。事实证明,她的这一主张不断得到人们的关注和一肯定.20世纪中期 以来,心理学的研究不断证明童年是认知发展的关键期,进而为蒙台梭利的这一思想提供佐 证。比如,贝利(N.Bayley,1971)等发现智商并非固定不变的常数:柏隆姆(B.S.Bloom,1964 ) 和赫伯(D.O.Hebb,1949)强调早期经验是认知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怀特(B.L.White,1975 ) 发现儿童前三年的重要性等等.

另外,蒙台梭利各个领域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也有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借鉴和学习的地

方。社会性一品德教育课程方面,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纪律、性格、品格道德等都是随着年 龄的增长而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儿童拥有自己的社会,他 们热爱自己的群体,内聚力是儿童社会形成的基础;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在自 由的基础上发现和解放儿童,促进其社会性和品德的发展。自然教育课程方面,她通过对儿 童生命的深刻理解,指出自然教育课程的目的在于精神的养成:实施的过程中注重自然本身 对儿童的召唤作用,注重儿童的自我教育,注重顺应和利用儿童的自然天性。感觉教育课程 方面,把感觉作为心理发展的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了一套精美的、适合儿童的教具, 成功地促进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健康教育课程方面,强调运动和心理发展的关系;倡导母乳

喂养;提倡平衡膳食,注重儿童的营养和卫生;设计了一系列的体育器材和活动。艺术教育 ,吴式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九卷,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Z W F.ConneIl,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the'Irventieth Century World,p.138.转引自吴式颖:(外国教育思想通

史》(第九卷,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页。

3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圆通幼儿园:《开展“蒙台梭利”教学提高幼教水平》,中国机关后勤,2002年,第5 期。

4吴式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九卷,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美)珍妮特·沃斯、(新)戈登·德莱顿顾瑞荣、陈标、许静译:学习的革命,.E: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第243页、第245页。

童之家”,教室里的孩子是混龄的,小组与小组之间也不是隔开的,就是至岁儿童的教室 与至岁儿童的教室之间也不严格分开。在家庭中,父母不能仅仅关心儿童的身体发育,他 们更重要的任务是满足儿童的精神需要,即认识到儿童自身成长的力量,了解他们成长的秘 密,尊重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儿童营造一种使其感到安全温界的精神氛围社会文化也 是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之一,因为儿童具有吸收性心理,他吸收他所生活的地方的风俗习惯,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儿童都能够成功地形成与他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相符合的人。 可以说,蒙台梭利强调家长、教师、同伴和社会文化都是儿童成长的环境,她的环境论 几乎涵盖了影响儿童成长的一切因素,不仅重视物质环境也重视人文环境,与我们今天的观 点非常接近。

四、对科学教育学的追求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学必将在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形态人类学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科 学的教育学,英、法、美、意等国已在人类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 但尚未致力于学校教育,也没有训练出具有科学精神的教师蒙台梭利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上开始了对科学教育学的探索,并为之奋斗了终生。

蒙台梭利强调在理论和实践中将科学与教育融为一体,为此,她积极创办科学实验学校 —“儿童之家”。她主张让儿童自然地发展他的内部潜能,鼓励教师养成科学家的精神, 具有研究人的兴趣,用科学的方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儿童,发现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认为自 己的教育实验不同于心理实验,心理实验只起到测量和检查的作用,了解人的现状,但不能 改变儿童而教育实验是在茸重个人心理特征或个性自由的同时,实验性地确定发展的手段 和应用的方法。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一方面对各个课程领域的活动材料进行筛选,并 精心设计合适的教具,把系统的刺激物作为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的工具。一方面在实验过程中, 观察、记录、分析儿童的活动与表现,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改制教具、调整教学方法,对课 程的实施的探究也逐步深入比如,语言教育课程方面,蒙台梭利观察发现心理缺陷儿童能 熟练地触摸字母的形状,却不能握笔,她分析原因在于儿童还没有建立与书写动作相对应的 特殊肌肉机制。据此,蒙台梭利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训练他们的小肌肉控制能力。后来又将 此种方法运用于对正常儿童的实验中,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最终确立了正常 儿童握笔能力的训练课程教具的设计也不断翻新,以字母表为例,最初使用木制字母和硬 卡纸字母,后来蒙台梭利认为应该把字母做成凹形,以便于儿童更好的感受字母的形状,但 终因造价太高而放弃,最后才确定为砂纸字母,还增加了放字母的纸盒。

蒙台梭利终其一生探索科学的幼儿教育法,向世人展示了以前不曾被发现的童年的秘

密,在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值得人们吸取、借鉴或进一步研究。 皮亚杰高度评价了蒙台梭利的研究工作“在她无比精炼地概括了她的发现之后,蒙台梭利

就立即把她从研究后进儿童那里得来的东西应用于正常儿童??因此,一个精神病医生的助 手对于后进儿童心理机制的观察便成了一般方法的出发点,而这种方法在全世界的影响是无 法计算的。”

第二节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的缺憾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在创立伊始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批评。日本教育家 木村久一认为“蒙台梭利教育法,绝对培养不出有出息的人来”,“她的教育法过于现实化, 不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只能对低能儿有效”美国的教育家克伯屈说“就蒙台梭利 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二卷,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木村久一《早期教育与天才》,河北人民出版社,版。

学说的内容而言,仍停留在世纪中期,比现代教育理论大概落后了多年”“我国在

年代则把蒙台梭利教育法说成是反动的、资产阶级的东西,应该彻底批判”研究者认 为这些评判往往失之客观,是不可取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十全十美,产生于世纪末

世纪初的蒙台梭利儿童课程思想势必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性,其理论和实践的不足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感觉教育课程方面

蒙台梭利非常强调感觉训练,感觉教育是蒙台梭利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她精心为儿童 设计了一套感觉教具,并提出感觉训练的方法和原则,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她的感觉教 育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第一、孤立地训练各种感觉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作为出发点,孤立地训 练各种官能,她设计的每一种教具都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感官的在她看来,对个别的感 觉进行训练,儿童在对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比较、排列的过程中,知觉就自然产生了, 并进而促进观察力、理解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蒙台梭利的这种观点违背了儿童心 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儿童在认识事物时,往往是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知觉 的整体并不是长短、高低、大小、颜色、形状等各种感觉的简单结合其次,感知觉能力是 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理解力、概括力等抽象思维能力的。仅仅要求儿童对物体的外部特 征进行辨认、对比和分类是不够的,必须引导他们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才能促进 智葱的发展。此外,美国的卡特尔等人对感觉敏度和认知能力的关系进行侧

量,结果发现一种感觉敏度与另一种感觉敏度并不相关,而且没有哪种感觉敏度与智能有明 显的关系。

第二、训练的方法带有机械化和形式化的色彩蒙台梭利对每一种教具的操作步骤和方 法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要求教师按照规定的动作方式向儿童传授,儿童则按照固定的程序和 方式反复练习,即便是擦桌子、扣扣子这样的日常生活练习也不例外。蒙台梭利一再强调白 由的教育原则,却没有给儿童使用方法的自由,剥夺了他们自主建构、自主探究、白主发现 的权利,不利于儿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二、艺术教育课程方面

蒙台梭利明确指出了艺术教育的必要性,也开展了一些艺术教育活动。但总的来说,她 的艺术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比较落后的,她更看重的是艺术的工具价值,而不是本体价值。有 人曾指出“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缺乏最能发展儿童创造力的、自由的艺术教育。”。 在蒙台梭利学校,绘画教育主要包括三种活动自由绘画、画圆和涂色。对于自由绘画,

蒙台梭利指出它是儿童表达自我的一种手段,能反映出他们的观察力及个性倾向。所以教师 不限制孩子们的画法和内容,也不给与实际的指导。对于画圆练习,蒙台梭利强调绘画的荃 础和写字的基础是相同的,关键是手的娴熟。教绘画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训练手,为儿童提供 自然发展的工具,使画画像书写一样。其此活动恰能达到为书写做准备的目的。涂色练习的 目的在于帮助儿童增加对形状和颜色的了解由此可见,蒙台梭利更多的把画画当成了手段

而不是目的。

音乐教育主要包括节奏感训练、听觉辨音训练和识谱、记谱训练。这种音乐训练的方式 本身有一定的价值,但在整个音乐教学中蒙台梭利忽视了对音乐的美感和情操的培养,就使 音乐教育失去了很大一部分价值 三、语言教育课程方面

从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观点来看,蒙台梭利的语言教育是有问题的。最重要的问题就 ,··克伯屈《蒙台梭利体系之检验》,年英文版,第页转引自曾洁女《蒙台梭利教育法 的传播及本土化初探》,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第页。 霍力岩《蒙台梭利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年,第页。

尚红艳《对“蒙氏课程”热的冷思考》,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年,第期

是忽视了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交流。在提早学习读、写、算问题上,有些教育 家“从珍惜儿童童年的立场出发而反对这一做法”

另外,蒙台梭利反对在“儿童之家”讲神话故事,认为这些故事只能使儿童产生幻想,

并且听故事对学生来讲是被动的接受,违反了活动的原则。她过分强调了真实性,没有看到 想象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四、社会性一品德教育课程方面

蒙台梭利的教具缺乏变化,缺乏社会生活训练和社会关系儿童的学习一般是独立进行 的,每个儿童所关心的是他自己的活动,其他的儿童“仅仅`靠近'别人或在别人`边上' 而不是互相`在一起'”,因而社会合作的机会比较少。 五、健康教育课程方面

蒙台梭利主张让儿童想睡就睡,不想睡就不睡其实,这种完全由儿童自行掌握早晚睡 眠时间的做法对于孩子即便是成人也显得过于自由,难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作息习惯。 另外,对于儿童膳食的问题,蒙台梭利的有些观点也是不科学的。比如,认为鸡蛋和

牛奶煮后营养成分破坏,且不易吸收,主张让小孩食用母鸡刚产下的温热的生鸡蛋,喝刚从 奶牛身上挤出的鲜牛奶年龄小的孩子少吃肉,绝不能给孩子吃煮的肉,绝对不能食用龙虾、 牡蜘等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不可食用各种乳酪不赞成儿童食用绿色蔬菜,尤其是生食等 等。

第三节对当前我国幼儿园蒙台梭利热的思考

世纪初,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学者们在翻译、介绍蒙台梭利的教育理

论和方法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江苏还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 但由于种种原因,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并没有推广开来。直到世纪年代才重新受到幼

教界的一“泛关注,蒙台梭利教育一度成为行内很时髦的话题,不少幼儿园开始建立了蒙台梭 利工作室,也出现了一些蒙台梭利幼儿园。近年来,蒙台梭利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说, 中国幼教界正掀起一股“蒙台梭利热”,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实践成为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一 大热点。对此,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这是我国学前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个证明,另一方面也 要认识到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传播和本土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对蒙台梭利 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以推进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一、蒙台梭利热的误区

当前我国各种幼儿教育机构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方式和实践形式也多 种多样,但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研究者认为最大的问题有两个

第一,过于注重经济效益。我国不少幼儿园在引入蒙台梭利教育时,对蒙台梭利教育是

什么、有什么样的特征、适不适合本园的情况等问题不甚了解,更多的是看重了它所能带来 的经济效益,更有的幼儿园引进蒙台梭利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营利,把它作为一个“旗号”和 “卖点”向家长介绍,并以此为名目办起了形形色色的“蒙氏班”“蒙氏园”,借此向家长收

取高昂的费用。在宣传方面也存在着误区,比如不是对思想本身的宣传,不针对蒙台梭利本 身的科学性,反而把蒙台梭利实践中一些刻板、落后的东西作为宣传的亮点。而一些抱着“望 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的家长则受宣传误导的影响,不顾 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对这样的教育趋之若鹜。

吴式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九卷,上,湖南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威廉·赫德·克伯屈《被仔细考察的蒙台梭利》,康斯特布尔出版公司,巧年版,第页转引自 【澳康内尔著张法砚、方能达、李乐天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年 版,第页。

方面,开创了环境美学的先锋充分关注了儿童先天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尽可能地利用 儿童的天赋,满足他们的需要。语言教育方面,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注重对儿童本 身的研究总结了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方式方法,使儿童在快 乐中学习。

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洞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生来就有各种潜能和生长的需要,他们在内在生命力的指导下,通

过活动来达到自我实现。但她强调心理的发展虽是由内驱力推动的,但发展决不是单纯的内 部成熟,离不开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是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通过与环境互动获 得经验,从而使心理得到发展的观点,与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和布鲁纳 等人的认知发展理论不谋而合,并且成为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

蒙台梭利提出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在敏感期内,他们能积极地吸收外界事物,学 习容易而迅速同时,儿童的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敏感期及阶段论理论也得到了 现代心理学家的支持如洛仑兹。代”提出了印刻学说黑斯,

以“敏感期”之要素说明动物的印刻现象索普耳姆提出了小鸟学唱歌的敏感期 斯科特卫对关键期赋予新的教育意义,将关键期定义为“情况的稍许改变可导致

巨大影响的时期”'他们的研究证明了学习有其适应时机与预备状态,必须抓紧敏感期及 时施教。这些都支持了蒙台梭利所倡导的观点。

在蒙台梭利看来,感觉是智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心理或智力的发展就是通过感觉

器官进行感觉运动而获得的据此,她非常强调对儿童进行感觉训练。蒙台梭利的这一思想 越来越得到心理学的支持和论证。比如皮亚杰认为感知觉是幼儿早期学习的主要方式,感知 觉运动阶段是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布鲁纳用“表征”找幼的概念来说明认知成

长的模式与阶段,他认为动作表征是认知模式的基本模式,即便是简单的行为也具有感觉动 作的反馈作用盖尔认为知觉学习是智能技巧学习的基石,儿童必须具备分 辨的能力才能进而学习概念、原则等亨特提出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两个因素,

即内在的可能性和有刺激的环境,只有这两个因素互相配合才能激起儿童的学习动机,促进 智力的发展他认为蒙台梭利教育就是让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进度学 习,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蒙台梭利把儿童的学习活动概括为“工作”,认为工作是儿童的天性需要,儿童与成人 的工作性质截然不同工作是开展人类自然察赋的唯一途径,儿童通过工作走向正常化,在 、奋工作中身心获得自然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蒙台梭利的整个教育体系是以工作为核心

而形成的体系。她的这一独特见解对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对环境的强调

蒙台梭利没有对自己的环境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其有关环境的观点散落于著作的各个 角落。在她那里,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三大类。

她认为学校要为儿童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因为儿童出生后直接步入到了成人为

了自己生活的便利而创造的世界中。儿童与这样的环境是完全对立的,他们难以按照自然的 步调与节奏生活,所以必须为儿童创设属于他们自己的环境。这个环境中的所有的设备和用 具都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此外,还要提供专门的活动材料—教具。这些教具 具有教育意义,能够帮助儿童进行内在的自我建设和心理发展。教师和儿童团体都是学校中 的环境因素,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不仅要为儿童准备学习环境、指导儿童观察、教会 儿童知识,更重要的是她要引导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身体发展,成为儿童生活和心灵的“指导 员”。此外,教师还应成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络者与沟通者蒙台梭利强调社会生活的 魅力在于一个人遇到的不同类型个体的数量,她发现儿童具有“社会内聚力”。因此,在“儿 ,参见台许惠欣《蒙台梭利与幼儿教育》,台湾人光出版社,年版,第一页

有人指出这样的幼儿园只有蒙台梭利之名却无蒙台梭利之实,是“蒙如人”的

蒙台梭利。'对此,卢乐山指出“现在许多的幼儿园都在办蒙台梭利班,但我觉得都不够深 入,更多的是在做表面功夫,断章取义。这样不好。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是好事,但绝对不 要功利化。”

第二,重形式、轻精位。不少幼教实践者不注重对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全面学习和掌握,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着生搬硬套、目圈吞枣的现象,最普遍的一个现象是把蒙台梭利教育 简单等同于教具的操作。在这种错误观点的影响下,一些幼儿园盲目购买教具,认为只要将 蒙台梭利的教具摆放在教室中就是在实施蒙台梭利教育了。实际上,蒙台梭利课程的核心在 于在理解和尊重儿童的基础上,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确定其个别化教学的目 标,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

目前我国蒙台梭利教师的培训机构,种类多样,水平参差不齐,可以说是鱼龙混杂。不

少幼儿园在对教师培训的时候,往往选择一些收费较低、周期较短的培训机构,而且只选派 部分老师外出参加培训,然后再由这些老师培训其他老师。这样,老师们对蒙台梭利教育的 学习就难免出现只学习了表面的、形式的东西的现象,而缺乏对蒙台梭利教育精位和实质的 把握,不利于孩子全面和健康地发展。比如,教师只是按照培训时所学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对 儿童进行示范,然后要求他们照样子做示范时注重自己的动作是否与所学一致,至于为什 么要做这个动作,这个动作意味着什么,它与前后动作的关系如何,很多教师并不清楚。有 些教师不考虑孩子的年龄、发展水平等的差异,一律按照所学的程序进行示范,对孩子自主 活动时的表现,无法给出恰当的评价,更谈不上个性化教学了 二、肯定学习蒙台梭利的价值

蒙台梭利是一个集大成者,她对生物学、医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都进行 过认真地钻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许多有创见的观点,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最终形成 了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她的科学幼儿教育的观点和实践不仅在学前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而且在当今学前教育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并将继续对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产生巨 大的影响。当前,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是世界范围内幼儿教育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我国也掀起 了学习蒙台梭利的高潮,我们认为蒙台梭利的思想和实践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 究和借鉴。她主张儿童具有发展的天赋和有吸收力的心智,这种先天的能力要在适宜的环境 中通过充分自由地工作得以展现和发展总结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提出了敏感期和阶段 性的理论呼吁成人尊重儿童的自我发展规律,重视儿童的活动,反对成人用不恰当的标准 去干涉和妨碍儿童对教师的作用做了全新的阐释,提出了对教师的要求她的教育思想和 实践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的教育,其理论和实践在许多方面具有独到之处,能够在一定程度 上帮助我们解决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正确贯彻蒙台梭利的课程思想

要在实践中正确的贯彻蒙台梭利的课程思想,首先就要正确和完整地把握蒙台梭利的思 想体系,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将这种思想落到实处。众所周知,掌握理论本身并不是难事,

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将一种先进的思想转化为实践。研究者认为,把对蒙台梭利的学习和实 际结合起来,并寻求对理论本身的发展不失为贯彻蒙台梭利课程思想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完整地学习蒙台梭利的理论

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理论的基石是她对儿童和教育的基本看法, 她认为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能够下意识地从外部世界获取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形成自己 ,杨静茹《蒙台梭利法在美国的传播与本土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以场年,第页。 皮军功辛勤耕耘六十载献身幼教半世情一访卢乐山教授》,学前教育研究,年,第期。

的心理。儿童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敏感性,并呈现出阶段性她强调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 的生长的力量,但是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工作是儿童的天性。蒙台梭 利还对教育的目的、功能和环境进行了论述。在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指导下,蒙台梭利的教育 实践涵盖了社会性、品德、健康、艺术、语言、数学等领域的内容,她还对教育的原则和方 法进行了探讨。

我们认为,蒙台梭利的教具非常有特色,是她的教学法的构成要素之一,但也只是蒙

台梭利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绝不等于蒙台梭利教育的全部。蒙台梭利教育也不是将蒙台梭利 教具摆放在教室的各个区域就可以了。实质上,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在于她对儿童的理解和 尊重,她关注的核心是儿童的发展,而不是教具操作。今天,我们学习蒙台梭利,不能单单 学习那一套教具,要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精位,学习蒙台梭利研究儿童、关心儿童、从儿童 出发的精神,以帮助生命发展为基点对蒙台梭利思想的体系进行全面地把握。 二在实际中把学习和发展联系起来

起源于近一百年前的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育,固然有不少可借鉴之处,但随着社会和时 代的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不同,其历史局限性和文化差异性也是必然存在的。同时,蒙台 梭利教育也不是一成不变、不可发展的,如斯坦丁所言“蒙台梭利教学法不是一个完结的 方法,它如同生物继续生长着”'因此,我们要结合我国国情,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研究 蒙台梭利教育,使其在中国健康地成长

今天看来,蒙台梭利的课程内容设置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与儿童

发展的需要,引进蒙台梭利教育作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补充,或者作为活动区教育固然可行, 但对蒙台梭利课程的内容进行修改和增加是必然的。实际上,蒙台梭利课程一直是一个开放 的体系,在《蒙台梭利教学法》一书中有这样的话“这本书由一人写成,但一定会有许多 人来尝试这种教学法我所希望的是,我把我个人对儿童的研究融入了我的教学法里,我希 望别人来说明她们试验了我的教学法之后的结果。而且我们期望将来能有一本新的关于教学 方法的著作来展示这些结果。”国外一些新一代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追随者已经意识到了课 程的问题,将蒙台梭利方案中原有的五大领域扩展为十大领域,分别为日常生活训练,感 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教育,体能大肌肉活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 剧角色扮演,社会教育包括社会交往技能的练习这种改进和发展对我国当前的幼

儿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现代美国蒙台梭利协会也强调,让儿童通过可视艺术、音乐、 舞蹈和戏剧来表达自己美国蒙台梭利协会、。“在强调发展儿童认知技能的同时,必

须注意儿童的情感生活,注意他们的内在思想和感受,注意他们自我表达的方式”美国蒙 台梭利协会,。另外,德弗里斯和冈卡的研究表明蒙台梭利课程中的儿童的

人际交往策略水平远远低于建构主义课程中的儿童。因此,要增加培养儿童艺术表现力和社 会交往技能的课程,注重儿童情感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增加儿童交往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同 伴交往能力。

针对蒙台梭利教育内容与我国目前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经验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可将蒙台 梭利的教育与单元主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单元主题活动的主题往往是来自于幼儿实际 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弥补蒙台梭利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

此外,现代的理论和研究都证明了扮演游戏在儿童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将游戏的 吴式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九卷,上,湖南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第 页转引自曹冬《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的实践与改革》,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年,第 页。

浦台斗了,加日日,,,卜、迈胜巨名山七自公由由钊参佬二`古月声砂,刀,才卜卜二,刘,`、之当钧份听侧旨不飞讨,,,之`售自七仙们 礴参见贾拍尔··鲁普纳林、詹姆斯··约翰逊主编黄瑾、裴小倩、柳倩等译《学前教育课程》,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内容纳入幼儿的蒙台梭利课程内容中教具方面,我们也不要拘泥于那一套现成的教具,而 要因地制宜地设计出符合当地、本园和本班特色的活动材料。

当前,我国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玩伴,虽然幼儿园能够为儿童提供同龄的

伙伴。但是很多研究已表明,混龄的教育形式更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 弥补同伴之间互动的不足。然而,研究者认为幼儿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混龄还是同 龄。因为,混龄对孩子的认知水平要求比较高,比如“很多带班老师都一致认为数学活动不 易混龄”'对教师的教育机智要求更高,混龄教育“使教师面临着多元目标的挑战,迫使教 师提高环境创设的能力,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机智提出更高要求”,现今的幼儿园教师很可 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幼儿园可以小部分地试验混龄的形式,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考 虑是否全园混龄。

,王晓芬《幼儿园混龄班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年,第页。 华爱华,《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学前教育研究》,年第期。 参考文献

、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 、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卯年版。 、蒙台梭利著詹道玉译《蒙台梭利教学法》,台崇文书局,年版。

、蒙台梭利著吴明纷、吴京译《发现儿童》,台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年 版。

、蒙台梭利著庄建宜译《教育与和平》,台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以洲年版。 、蒙台梭利著吕素美译《了解孩子》,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侧洲年版。 、蒙台梭利著何佳芬译《家庭与孩子》,台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以年。 、日相良教子著,新民幼教图书公司编辑委员会编译,《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与实践— 蒙台梭利教育的理论概说》,台北新民幼教图书公司出版社,中华民国年版。

、岩田阳子著新民幼教图书公司编辑委员会编译《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与实践—感觉教 育》,新民幼教图书股份有效公司,中华民国年版。

、台许惠欣《蒙台梭利与幼儿教育》,台湾人光出版社,年版 、英悦著,徐瑞仙译《细论蒙特梭利教育》,台及幼文化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年版。

、美。业著,陈怡全译《蒙特梭利教学的新视野》,台及幼文化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年版

、形著,魏宝贝译《玛利亚·蒙特梭利脚》,台湾及幼文化出版公 司,年版

、简楚瑛《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

、卢乐山《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梁志桑《蒙台梭利主题活动课程》,中国档案出版社,年版

、刘文《蒙台梭利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理论》,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年版 、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年版 、周采杨汉麟《外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昊式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九卷,上,湖南教育出版社,年版。 、任钟印《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 、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湖北教育出版社,年版。 、澳··康内尔著张法现、方能达、李乐天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人民 教育出版社,年版。

、美堪示著王全志、孟祥芝等译《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第八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贾拍尔··鲁普纳林、詹姆斯··约翰逊主编黄瑾、裴小倩、柳倩等译《学前教 育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下卷,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 、王川《西方经典教育学说》,四川人民出版社,以洲年版。

、扎古儿·摩西主编梅祖培、龙治芳等译《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第三卷,中国对外 翻译出版公司,年版。

、台詹栋梁《儿童哲学》,广东教育出版社,年版。

、黄贵《蒙台梭利幼儿健身思想与方法》,体育文化导刊,年,第期。

、刘雯、杨丽珠《论蒙台梭利儿童个性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教育科学,年,第 期。

、徐学莹《蒙特梭利论幼儿意志的教育和培养》,外国教育研究,年,第期

、师远贤儿童心理的吸收力—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探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 育科学版,年,第期。

、穆刚、李冰、胡荻辉《论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及其教育》,中国教育科学探究,年, 第期。

、郭洁《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与幼儿园常规教育》,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期。

、丁虹《试论蒙台梭利“自由的原则”的实质及现实意义》,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 第期。

、王雪梅、王怡《蒙台梭利纪律教育的分析及启示》,延安教育学院学报,年,第 期。

、任葱娟《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教育导刊幼教版, 年,第期。

、钱文《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国化研究之我见》,早期教育,年,第期。

、杨莉君《蒙台梭利教育法需要科学地解读和本土化》,人民教育,抖,第期 、杨莉君《试论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现代化与中国化》,学前教育研究,年,第 期。

、李娜《我国蒙氏教育中现存的误区和对策》,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年,第期。 、金圭诛《韩国蒙台梭利教育述评》,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年,第、期

、杨庆、田景正《陈鹤琴与蒙特梭利教学法比较》,湖南第一师范学报,年,第

期。

、季燕《卢梭与蒙台梭利儿童学习观之述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科 年,第期。

、缪脱、房阳洋《蒙台梭利教育和瑞吉欧教育之比较研究》,学前教育研究,年, 第期。

、虞永平《幼儿园和平教育的理念与体系》,学前教育研究,年,第期

、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圆通幼儿园《开展“蒙台梭利”教学提高幼教水平》,中国机关后 勤,年,第期。

、尚红艳《对“蒙氏课程”热的冷思考》,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抖年,第期。 、皮军功《辛勤耕耘六十载献身幼教半世情一访卢乐山教授》,学前教育研究, 、阿·布律迈尔《裴斯泰洛齐选集》第二卷,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 、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二卷,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 、木村久一《早期教育与天才》,河北人民出版社,加版。

、美珍妮特·沃斯、新戈登·德莱顿顾瑞荣、陈标、许静译学习的革命,上海 三联书店,年版。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 、帕克《美学原理》,商务印刷馆,年版

、黄良著《现代美育范畴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抖年版。 、杨恩襄《审美教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年版 、胡家祥《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以年版。 、杜卫著《美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

、祁嘉华《审美教育学》,西北大学出版社,伽旧年版。

科、霍力岩《蒙台梭利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

、郭玲《蒙台梭利智障儿童感觉教育思想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年

、徐琳《蒙台梭利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理论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场 年。

、曾洁女《蒙台梭利法的传播及本土化初探》,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 、陈学东《蒙特梭利教学法园本化探索》,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

、杨静茹《蒙台梭利法在美国的传播与本土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

、曹冬《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的实践与改革》,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加 年。

、郑梅珍《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对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湖南师范人学 硕士学位论文,年

、缪撒《早期教育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发展研究一国外三种早期教育方案比较研究及我们 的初步实践》,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 、黄金娟《童年的秘密》,中国图书评论,年,第期。

、吴葱源《再读童年的秘密有感》,早期教育,年,第期。 ”、王普华《儿童是成人之父—读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山东教育,以科年,第 期。

、方晓东《开创儿童教育的新纪元—读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有感》,河南教育,抖 年,第期。

、方楠《蒙台梭利早期教育原著译丛简介》,幼儿教育,年,第巧期。 、罗英智《蒙台梭利儿童观与教育观》,学前教育研究,年,第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sn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