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1教案设计 2.4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2)

更新时间:2024-03-30 12: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1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朗读、品读,学会句读,进一步理解文意。

2.合作探究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生活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教学安排 两课时 先学指导

1.完成《高考领航》P20“预习助读”,了解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史书体例及《左传》相关知识。

2.阅读《高考领航》P21,完成“基础梳理”,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梳理课文,掌握本文中的文言现象。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一)导入:“烛之武”是人名,“秦师”指秦国的军队,一个人怎么能击退一支军队?他凭什么?特异功能吗?不,他靠的是口舌。所以我们可以说“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在那风云激荡、群雄逐鹿、弱肉强食的春秋战国,有一群辩士,他们穿梭于刀光剑影之间,以卓越的辩才和超人的胆识,游说于各国之间。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两语、轻轻松松就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真可谓是“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救国难”。今天就来认识一位不计前嫌,临危受命,只

身赴险的孤胆英雄——烛之武。

(二)展示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其它文言语法现象。

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

3.检查学生课前先学的情况。学生解读《左传》及其作者左丘明以及本文的背景。

4.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文言语法现象,师生共同择要挑出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学习。

三、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字词积累:学生根据《高考领航》P21“基础梳理”,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集中难懂的地方进行指导。

四、当堂检测,课堂小结

1.请以下列加点词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写成语。 且贰于也(忠贞不贰)

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 以乱易整,不武(胜之不武)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令夕改;同舟共济) 夫晋,何厌之有(学而不厌) 是寡人之过也(闻过则喜)

(积累固然重要,但整合能收举一反三之效。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通过给加点词组合成语来学习,学生趣味盎然,教师也可借此了解学生掌握成语程度,使学习具有针对性。)

2.归纳总结。

五、布置作业,课外探究

1.完成《高考领航》p21“基础梳理”。 2.课外延伸阅读《秦晋崤之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情节把握。 2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3人物形象。 一、复习巩固,明确目标 (一)检查作业。 (二)明确目标。

1.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2.通过解读烛之武高超的说理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请四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回顾情节。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

2.文中哪些词句最能表达烛之武高超的说理艺术?请找出来并加以点。(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单刀直入,先退步说话,“郑既知亡矣”,以解除其戒心;继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两者距离。可谓出言不凡。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再言亡郑对秦无益

(3)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三言亡郑利晋害秦。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另起话头,提出舍郑有益于秦

(5)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反观历史,历数晋国言而无信

(6)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展望未来,指出晋国扩展侵害秦国野心 (7)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水到渠成,启发秦伯做出决断,可谓含而不露。

(这种评点式分析,可使学生认识到烛之武说理艺术的高妙。一是有理有据,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攻心,以退为进,从反面强调亡郑对秦带来的严重后果;从正面指出保郑对秦的益处;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但不卑不亢,从容不迫,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诱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从而化解了一场亡国危机。)

3.学生齐读第三段,感受本段语气跌宕起伏之美。 三、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让学生再次自由散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师生挑选紧扣课文并有挑战性的问题共同解决。学生主要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

1.烛之武尚未被郑伯重用,怎么能透彻了解掌握秦伯心理?

2.这么多复杂的事,文章只用了三百多字就交代得清清楚楚,且刻画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文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1.从佚之狐向郑伯推荐来看,烛之武年轻时就是个能干的人,而且一直关心着国事,密切注视着几个大国、邻国的动向,他深刻理解春秋之争根本在于利益,故能以利益诱之。

2.本文事虽错综复杂,但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侵郑与护郑。这一利益之争,决定着各国是仇敌还是盟友;围绕这一事件,各种人物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台好戏,这些人物的性格也在这台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换言之,作者善于选取典型事件,提供合适的舞台,让各种人物分别表演。(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要密切联系课文,不可架空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认同)

四、达标检测,课堂小结

1.综合全文,在空格处填写一个最恰当的字予以评价。

秦晋征讨郑国,其理可谓( )矣;强敌大军压境,其势可谓( )矣;烛之武见危受命,其情可谓( )矣;一番说辞力挽狂澜,其言可谓( )矣;秦伯背盟结盟,其行可谓( )矣;晋文果断撤军,其人可谓( )矣。翻云覆雨敌我互换,,其因皆为( )矣。

参考答案:谬,危,义,妙,滑,智,利(意思对即可) 2.课堂小结

《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曲折多变,凸现了主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

五、布置作业,安排预习

六、教学反思,自我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se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