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3-10-04 10: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学习的主体因素指(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手段 D.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B.教师 C.学生 D.学习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 理学命名的专著。 A.布鲁纳 B.布卢姆 C.桑代克 D.斯金纳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的心理活动 B.学的心理活动 C.教与学的互动机制 D.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E.教师的心理发展特点

2.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的方面有( )。 A.敬业精神 B.专业精神 C.专业技能 D.教学风格 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因为任何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2.D解析: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而获

得知 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 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

3.C解析: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 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多项选择题

1.AB解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ABCD解析: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精神、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方面。3.ABD解析: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属于教学的社会环境。

4.BCD解析: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及评价/反思过程。 三、填空题

1.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2.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3.合作性研究 四、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 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 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 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 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最终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 教学之后对效果的检验、反思。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个过程,而 且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 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 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 )阶段。 A.感觉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2.儿童的思维运算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说明儿

童的认知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 A.感觉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 A.社会自我 B.心理自我 C.生理自我 D.精神自我

5.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认知方式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 )。 A.家庭教养模式 B.学校教育 C.同辈群体 D.隔辈群体 E.遗传

2.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 A.场独立与场依存 B.沉思型与冲动型 C.内向型与外向型 D.辐合型与发散型。 E.可控与不可控 三、名词解释 1.学习准备 2.心理发展 3.自我意识

4.最近发展区 5.关键期 四、简答题

1.简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2.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意义。 3.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4.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五、论述题

1.论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2.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可逆性和守恒性的特征,并且能凭借具体形象的支持进 行逻辑推理。

3.C解析: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将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它们分别是:(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 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4.B解析: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5.C解析: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性格。 二、多项选择题

1.ABC解析: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2.ABD解析: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 与发散型等方面。 三、名词解释

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3.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成分。

4.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5.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

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四、简答题

1.瑞士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 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这一理论被称为是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2.苏联杰出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即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3.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这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并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合的自我同一性。

4.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

(1)个体间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绝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中等,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一般认为,IQ超过]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比例中不到1%。 (2)智力的个体内差异,即个人智商分数的构成成分的差异。一般的智力测量都是由许多分测验构成的,如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中就有12个分测验,其中6个分测验是通过言语问答进行的,被认为是测量言语智力;另外6个分测验是通过动手操作完成的,被认为是测量操作智力。研究表明,两个IQ分数相同的儿童,他们智商分数的构成可能有很大差异。 五、论述题

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 具体教育方法,这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 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 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 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并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 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 当的自我同一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sa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