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复习分析

更新时间:2023-03-08 04:36:44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京师范大学]

[社会学基础复习要点]

任课老师[赵孟营]

整理人 张传强

2013年1月4日

《社会学概论》课程纲要

主讲人:赵孟营

整理人 张传强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学概念,初步形成社会

学的视野,了解社会学的学科特色。

教学参考书:

赵孟营主编,社会学基础(立体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韩明谟主编、王思斌副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教学内容:

一、 社会学的知识领域

1.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最重要最复杂科学 社会现象的对象化 历史比较法 科学性,理性,客观性

2.社会学的历史

创立 孔德 社会优先 斯宾塞 个人优先 形成 法国 迪尔凯姆 德国 韦伯 滕尼斯

美国 芝加哥学派 库里 米德 帕克 80年代 帕森斯 结构功能主义 布劳 社会交换 克塞 冲突功能主义

3.社会学的理论

取向 实证主义 孔德 斯宾塞 用科学方法分析 人文主义 韦伯 人有主观精神

现象学的社会学 日常生活方法学 符号互动论彼此理解认同 社会批判论 法兰克福学派 美国米尔斯

代表人物 权威国家极权主义 希特勒 罗斯福 斯大林 阿多诺 文化工业论 资本主义

费洛姆 儿童心理成长 个人成长层面

《社会学》课程纲要

马尔库塞 单向度 社会缺乏自我批判 80年代后 综合取向

4.社会学的方法 5.社会学的分支

复习知识点:社会学的学科定位;社会学诞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及重要理论家。 二、社会角色和社会化 1.不同类型的社会角色

1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社会期望与个人行为模式之间是统一的 第一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是紧密相连的 社会地位 个人在社会关系所处的位置 地位与角色是同一问题2个方面,角色是地位的动态变现,地位是角色的静态表述

社会地位已经被社会所承认就产生了与之相应的社会角色产生了对角色行为的期望 社会地位决定了社会角色的舞台大小和角色行为规范 社会地位决定了与这个地位有关的角色丛

角色丛围绕社会地位而存在的社会角色的有机结合 第二,角色是一种社会的客观期望 第三,角色是个体的主观表演

2 先赋角色 归属角色 个人与生俱来的 自致角色 成就角色 个人努力获得

规定性角色 权利与义务有明确规定和严格规范的,反之就是开放性角色 正式角色 有相对明确社会期望与得到社会正式认可的角色 反之非正式角色 工具性角色 经济效益与实际利益为目标

表意性角色 社会秩序行为规范,价值观,伦理道德为目标 2.社会角色的扮演

1.角色扮演理论

1)想象性预言 米德 嬉戏阶段 群体游戏阶段

认为象征符号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象征符号共同意义和态度,也就是有了被社会普遍认可的角色期望,人们才有可能扮演角色,自我才能建立和发展起来

2)印象管理 戈夫曼 社会舞台 成员扮演角色演员 社会剧本就是期望,剧作家就 是社会体系 还要接受观众批判 社会有演员观众剧本构成 布景道具

2.过程 角色期待 社会对某一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 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要求理解

3

《社会学》课程纲要

角色实践 角色实践 角色建设就是创造性的表演角色 3技巧 理想化表演 掩饰与炫耀

误解表演 错觉技巧 功利性与表意性 神秘化表演 保持距离

舞台装饰技巧 专一化技巧---的技巧 沟通技巧 --移情换位 合作技巧 4 角色失调 1角色冲突

角色内冲突 同一人所扮演同一角色内部冲突如当一个人在2尖锐对立的目标上做出选择时,角色内冲突就产生了 角色间冲突 一个人扮演不同角色

角色外冲突 2个以上包括2个扮演者之间冲突

2.角色紧张 扮演过程中所引起的时间和精力紧张 多种角色对同一人提出不同角色要求

3.角色中断 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矛盾现象

空间 向陌生场合过渡 缺乏精神准备能力培养 衔接障碍如教授课堂到电台 时间 未为后一阶段做好准备 如 老人退休 夫妻到父母 4角色失败 严重失调现象 离婚 犯罪分子被剥夺公民权 良好心理素质与坚韧生活态度 吸取教训重新振作 李先生的案例分析

首先社会把精英人士推到很高位置,给予高的社会期望但过多关注物质功利,评价标准往往对财富拥有与事业成功上,单一职业角色覆盖整个角色 第二,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 未处理好个人角色丛各角色关系 3.社会化的涵义和类型

1什么是社会化 学习知识技能规范获得个性 成为合格社会成员

2继续社会化完成后继续学习知识价值规范,为的是适应社会文化环境 。 原因社会客观要求与个人生活充满变数如 职业社会化 婚姻社会化 老年 死亡临终关怀

3再社会化 重新确立和接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有强制的如劳教和非强制的如移民 新兵入伍

4,逆社会化 传统受化者向施化者传授知识价值规范

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本基础是人格 自身特有的相对稳定感觉思维行动模式 人格中核心是自我形成

2社会更替解决首要问题就是合格成员培养 一代又一代符合要求 能够传承社会标准思维行为模式的成员

3,基本内容 掌握生活常识 职业生涯所需的专业知识 基本社会规范 4 最终结果 培养合格社会成员 5.社会化形成就是自我形成

1库利 镜中自我 映照对方 通过他人反应

对别人眼里的我们形象的想象 对别人对这一形象的判断想象,某种自我感觉

4

《社会学》课程纲要

2 米德 有能力预料他人对我们期待并形成自己行为 具备表演能力

一般化他人 主我 本能 自私 任性 未社会化 富有创造独特性格,对他人态度做出反应

客我 了解社会规范标准期望 社会化产物 体现他人态度 3.心理学派 精神分析论 费洛伊德 本我自我超我

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认识发展理论 皮亚杰 社会化不单纯把规范价值单向度向下传,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也是能动积极加工者,个体通过自己活动逐步建立起认知结构

5.社会化的过程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初期 中期 青春期

6.社会化的机构

家庭 首要基本的

学校 儿童从家引向社会第一座桥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向成员传授社会价值规范技能知识的制度化结构但由于系统人为可控性充满理想化

有利于个人尽快接受文化及价值,尽快社会化但温室效应,个人学校接受信息与社会信息错位冲突从而造成自我认同危机 同辈群体

大众媒介 人们用来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手段与交往手段。对人价值观念和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课本案例分析 1学校有哪些作用 事实上该家长是对学校模式一种复制,2进入学龄期儿童在学校社会化有个特点就是有意识有计划参加集体,不可能完全替代

课堂讨论:积极面对自我:自我成长经历反思

先说自己成长历程 总结每一次的付出都是一次饱满的充实。现在的我更注重追求自我的实现1、增强自信心,完善自己的人格。2、心静如水,心态平和。3、播洒爱心,宽以待人。4、不断学习,精益求精。5、学会感恩,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复习知识点:社会角色和社会化的系列相关概念解释。 三、 社会行动和社会互动

意义 行动者对其行动目的 手段 价值等主观意识

理解 试图了解行动者思考历程意义动机等主观因素并对他们如何引起行动进行 研究 是社会行动理论家进行研究主要方法

解释 对行动者动机与现实相互关系进行理解 解释性理解 现实性理解其实就是行动者行动主观意义有所把握 从而获其科学性

1、社会行动的基本解释

为实现一定社会目标而采取手段和客观条件加以利用控制并遵循一定规范行动。

5

《社会学》课程纲要

含义 第一 与时间有关过程性概念第二 因为对目标手段自主选择并有一定规范取向 所以有理性非理性 正确与谬误之分 第三与他人相关联的行动 韦伯 第一行动者赋予其行动意义 动机 第二以他人行为为取向

纯粹宗教不是行动 自己行动意向以别人为取向,2车相撞不是 若干人一致也不一定是如下雨带伞

帕森斯 中心概念 单位行动 有一个元素构成其中每一个元素就是一个单位行动

第一 行动者 第二 目的或目标 第三 情境包括手段与条件,行动者置身于其中影响目标实现被行动者所控制或未被控制的因素,可控可利用为手段反之条件 第四 规范确立目标选择手段所遵循标准 先定目标选择与情境范围

目的理性行动工具性 对外界事物状况和他人行为期待作为达到目的条件和手段,并选择最有效途径以达到目的取得成就。

价值 自身伦理没学宗教或其他行为在价值上呈现自觉信仰活动,不考虑实际成效。

情感 特殊情感和感情 传统 根深蒂固习惯

理性行动 第一行动者利益最大化 第二客观预见与行动目标一致 制度规范与公共价值观与道德约束来防止悖论 课本案例 巴西 个人 财富理性 集体 非理性

2. 社会互动的解释策略

1含义 成员针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行动反应 2个人以上,互相影响作用,以信息传递基础 可以时空分离 不同情境不同含义

关键环节 情境 言语 非言语的语言 举止 外表 个人空间

良性互动如何实现 有效言语可以互相理解信任认同,实现知识共享 1)言语有效 可理解 行动者必须选择一个可理解的表达即符合语言结构和规范,以使互 动双方可以相互理解2)真实 真实陈述或有其意向

3)准确表达 所言必须是正确的,使闻者接受并认同从而在行动者之间形成默契 4)言语真诚 真诚表达自己意向

3.社会互动的基本类型

媒介 言语或非言语 实现途径 直接间接 深度 深度表层 发生时间 同步异步 性质 理性非理性 感情涉入 工具性情感性

1符号互动论 互动双方产生意义认同 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 2,社会交换论 成本和报酬算计过程 得到回报

无契约 道德责任感 报酬中金钱价值最低权利价值最高 尊重和服从

过程 第一吸引与他人交往的倾向性特殊才能 不让别人对你恐惧下的欣赏 价值观 第二 竞争 第一目标 时间 第三分化 保持独立性要有战略资源,替代

6

《社会学》课程纲要

来源 强制力和减少需要 同时获得权力 冷淡 垄断别人报酬组织强制力能力 切断别人替代来源 第四 整合机构

3 社会冲突论 达伦多夫 科塞 每个人都有一个恨的本能 社会本身存在不平等结构和价值观对立 中介变量 这个恨是否变为敌对情绪及对社会不平等合法性认识

竞争 第一针对相同目标采取社会行动 目标不同不会产生

第二针对稀缺资源采取行动,第三,目标在于获取稀缺资源而不是打败竞争对手

作用 1.对于个人而言 学会了自己选择行动方向 学会了计算实际效果,获得了自我认知和有效目标 学会选择发展有利影响和排斥其他影响,通过竞争人们开始认识了世界,了解个人内心深处想法 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同情 2.对社会而言 相对静止的社会和阶级趋于没落,个人特殊能力亦可以在特定的共同体内得以发展 冲突 根本 稀缺资源

第一 物质利益 权力 地位等物质资源 第二价值信仰等意识形态 科塞 有关价值稀缺地位权力资源斗争,且目的是要破坏以至伤害对方 作用 群体整合和稳定 加强团结与平衡 排除反对者避免解体 发展新的合作方式

补充 人需要分层 马斯洛 生理 安全 社交 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 中国人的社会互动

以关系为本位的互动 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圈内人与外人存在差异 建构核心是血缘家庭关系并由此为基础建立起与他人联系

人情差序关系本位核心 总存在一个时间差所以互动才有了持续

脸面是一种符号 互动双方对其意义存在共同理解 脸面看成个人所拥有地位名望,对行动者尊重象征。

脸面互动 也是人情关系社会交换

人情 个人情感满足 情感生活丰富 社会支持网络建立保持从而为人们物质与社会情感资源

成本提高 形式化 社会关系复杂 混乱冲突 破坏和谐与秩序

课堂讨论:积极面对他人:人际关系的沟通经验与教训

复习知识点:人的需要的层次;社会互动和集体行为的概念定义;不同类型的社会互动的理论描述。 四、初级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1.社会群体的基本解释

社会成员按一定社会关系组成的彼此具有共同行为模式的共同体

三个基本特点 相对持久社会关系 相对稳定的结构存在 多数具有共同群体意

7

《社会学》课程纲要

产生条件 个人物质精神生活依赖群体 社会分工出现和细化 不同团体出现 大群体 大团体 人数众多成员间间接交往

小群体 很少成员组成 特点 数量少 直接交流 初级群体 人际关系亲密的群体 首属群体 库利 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合作的群体

次级群体 次属群体 规模大成员间情感联系少 有严密正式结构成员间保持稳定间接接触的群体 情感接触不紧密 不受直接交往与地理位置限制 有正式管理系统等级制度与正式规范 基于共同目标

内群体 我群 一个人经常参与 生活工作 相对于内群体而言 外群体 所属群体 身为其中一员 实际参加 参照群体 心理上归属

正式群体 特定组织目标或原则建立起来 地位与角色有严格规定

非正式群体 子群体 没有正式组织形式结构松散或者有组织形式但属于临 时的 流动性 自发性

社会群体如何运作? 第一 一定规模成员 第二 成员彼此互相作用并产生影响 第三 成员间社会关系明确 角色划分 第四 行为规范 群体规模 5人最有活力 意见分歧较少 避免孤单出现

影响群体凝聚力因素 群体与成员利益关系 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 工作任务目标 群体领导方式 外部环境 成员个性与群体规模 冲突 内 不针对核心 促进 外 针对全体成员 促进

群体规范 特某一特定群体中 经由群体所确立的行为准则或行为标准。可以认为是群体对某一合格成员期待

群体压力 规范对成员形成无形压力 群体领袖 所掌握可供交换信息量的人 工具性的 群体最终目标而奋斗 表意性的 创造群体团结与和谐

领袖与追随者关系 一方面 是领袖地位巩固保证 千方百计扩大队伍 另一面,追随者有自己利益要求,若被忽视 会另选新的领袖

领袖对群体领导实际就是 在不断扩大群众基础与实现群众需求的动态平衡

2.初级社会群体

特征 规模 人少

结构 直接交往合作 亲密

功能 个人社会化基本和重要场所

个人情感得到满足 减少敌对情绪 社会少了反抗者 保持社会秩序 内型 血缘 地缘 友谊 业缘

社会功能负面 过分亲密感情 个人对群体过分依赖 抑制个人在社会发展 初级社会群体衰落 社会交往扩大但 情感满足不了 冷淡 松懈不安

案例 刘兄弟 先是有几个家庭成员初级群体 手足荣辱与共联系在一起,家族特性管理上 凝聚力 但企业扩大后,内部发生分化 财富有了积累 就有了分配问题与资金如何继续利用 利益关系凸显 结构调整不断组织化 一开始身兼数职到权力下放 最后实现专业化 完成角色转变 固定明确角色

8

《社会学》课程纲要

1)家庭

含义 通过婚姻或者血缘结成的以分享生活场域为主要特征的初级群体 生理性别 社会性别

婚姻 约会 恋爱 (情感)择偶(理性) 结婚 夫妻 离婚 再婚 爱情与婚姻最理想 社会差异减少

双方阶级平等才能持久 贾宝玉悲剧在于在一个不给自由恋爱社会恋爱了

家庭关系 夫妻 亲子社会化 礼仪 知识场所 父母投入过多会使孩子缺乏自我意识

宏观 第1种角度 一个社会或社会集团的家庭宏观描述。第二,因果关系 第三 不同。。。。。。。。。。

意义 了解社会异质性状况 认识社会不平等现状 社会预警 为社会家庭政策提供向导 微观

第一种 夫妻共同体 缺一 单身 配偶家庭 扩大。。 第二种 成分 数量 相互关系分

核心家庭 一对夫妻或者加上未婚子女

扩大化家庭 核心加入了非直系未婚家庭成员 如加上夫妻双方一方的未婚兄弟姐妹

主干家庭或者直系家庭 又一种扩大化 至少2代已婚家庭成员,但任何一代顶多有一对夫妻

联合家庭 任何一代都有2对夫妻 2个核心家庭共同平等组成一个大性质家庭

隔代家庭 第二代空缺 特殊家庭

宗族 共同有一个死去的祖先 家族 共同有一个活着的祖先

家庭网络 第一 血缘关系较近(3代以内旁系血亲)摆脱宗族组成家庭联盟 第二 直系家庭分成若干后组成 母家庭 子家庭

第三 婚姻 族谱认定 家属 主从意义 相对主要成员 彼此扮演亲属角色

亲戚 姻缘 血缘关联起来的松散的亲缘关系网中成员相应角色 亲系 亲属联络起来的

三种方法 血缘 直系直上直下 旁系 有共同祖先 尊亲属就是辈分在其上与卑亲属 排在下 男 女

家庭暴力 成员之间以压抑对方(理性)或者发泄敌对情绪为目的(非)直接或者间接身体接触行为

实质就是 成员对权力与地位滥用

原因 针对权威争夺 社会纵容与默许 家庭生活封闭性以及成员对暴力理解

暴力对婚姻影响 夫妻受暴力频度程度 受暴力方对暴力承受与认知程度 受到暴力一方能力权力财产状况 社会支持力量

9

《社会学》课程纲要

血缘关系中暴力 兄弟姐妹 父母对子女 子女对父母 案例分析 生育观念 传统社会提供不断发展人口 伦理观

现代社会 干预减少 个人私事 观念进步 计划生育 传统 养儿防老 个人社会化场所

如今 社会养老保障日益完善 社会化越来越脱离家庭 其他部门承担 夫妻提高生活质量

2)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特点 较为强内凝聚力 平等关系 亚文化 交往内容广泛 一般有较强核心人物 家庭以外的伙伴 交往时间相对以往减少 情感因素弱化 方式多样化

影响 一方面为正式进入社会后扮演好角色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与法律秩序奠定

基础但是个体行为同化 对群体做出妥协非常危险的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 青少年一方面继承了主流文化终极价值目标 真善美,但一方面与主流文化发生偏离 流行认识

同辈群体领袖 技能 性格魅力 先赋

3)趣缘群体

有共同兴趣爱好组成 比较

同辈 年龄地域等先天赋予自发集结而成 情谊为纽带 人格性参与 情感互动 不可替代性 流动会产生巨大影响 没有正式规章制度 领袖自发形成 趣缘 共同兴趣爱好 松散 非情感因素投入多 流动影响小 一定组织结构 规章制度

趣缘群体差异原因 自身属性 个人技巧 分工承担核心角色

占有社会资本 其他成员不能回报或者没有吸引

分化 权威与屈服 权力 领导

3.社会组织

人们 为了某些特定目标 协调彼此行动而建构起来的社会单元

特征 明确而又具体目标 明确分工和权力分配体系 权力中心 成员经常流动 要素 行为规范 成员 目标 一定技术和物质设备 环境

分类 布劳 互惠组织 使组织成员都受利益 参与度与参与频率低 经常参加获得更多权力可能性大

服务组织 计算成本 但不以营利为目的 不产生报酬 经营组织 营利为目的

公益组织 不以营利为目的 维护公正与正义 有一定行政功能 艾桑尼 疏远组织 强制力 迫使 军队监狱

道德 成员被组织所感召 将组织目标作为自己目标

10

《社会学》课程纲要

功利 金钱与物质利益

科层制 韦伯 传统权威 个人感召权威 法理权威

科层制就是法理型统治的最纯粹表现形式

6个特征 第一 工作人员有负责一项工作的专长 作用就是组织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 ,督管理上等级 接受较高领导 监下一级 第三遵循固定规章制度。第四理性角度出发 不偏不私 第五 对成员择优录取 保证工作长期与稳定,第六,组织精确快速 熟知文本,连续性带来了高效

组织管理 适应 获取充足资源 调动资源满足持续需要 达鹄 确立实施目标 特定安排

整合 在子系统维持团结协调 通过一定手段保持成员忠诚 协调积极性达成一致

维模 创造保持传播组织独特文化与价值 提高成员对组织价值认同

复习知识点: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科层制的概念解释;初级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特征区别;社会组织的管理。 五、社区

1.社区的概念和构成

定义 在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构成要素 以一定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 一定地域 生活服务设施 特有文化与区域认同感

按性质划分 通体社区又叫礼俗社会 联体社区 又叫法理社会 按功能划分 政治军事文化经济 形成方式 河湖山地

2.农村/传统社区

特质 一 主要农业生活聚居起来的 生活共同体 熟人社会

二 一定地域为基础 自然影响大 人际关系地缘性 老乡关系 三 同质性 职业单一性

四 组织化程度低 五 小农意识 求稳 六 自给自足 生活节奏慢 乡土社会 乡 任何人初级关系 血缘宗族 土 对土地依赖

无文字社会 无法律社会 无历史社会

3.城市/现代社区

规模大 密度高 土地有限

异质性 职业多元化 组织化强 业缘关系 文化多元与包容 单位小区 商品房

城市化 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生活方式城市化 另一方面 农村中城市特质增加

11

《社会学》课程纲要

城市化动力 农村技术进步使得解决大量城市人口粮食供应

城市工商业与服务业发展可以容纳非农产业工人 城乡差别 现代社会特性 现代化

吉登斯 工业 资本 监控 军事 时空分离纯粹

城市化道路 大城市扩张 城乡二元 盲流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4.社区建设

中国为例 1) 农村

清朝末期 村治 五四 新村 平民教育

晏阳初 河北定县 平民教育到建设规划 梁溯溟 山东邹平 团体组织 科学技术 合作社 初级 劳动力加入社 高级 劳动力土地入社

人民公社 集体所有 国家 五保 生产上给予了安排 生活保障 离开了政府仍在继续

公司与农户

基层民选 民主自治 即使有宗族势力 但利益需求满足 拒绝了政府过分要求 负责独立组织是关键 2) 城市

改革前 单位制 各种职能于一身 强有力控制 人的高度依赖 缺乏选择自由 扼杀了社区存在

随着市场经济城市建设加快 住房商品化 旧城改造 失业人口多 没有了所属单位 游离状态 生活水平上升 需求多元化

问题社区建设尴尬局面 居民态度冷漠缺乏参与意识 政府单方面主导建设 没有软件建设

社区建设最重要是促进社会性的发育发展 缺少社区认同感 地缘 缺乏业缘趣缘

商品化后小区业主为自己产权而联合起来 业主委员会 社区认同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发展迹象

居委会 政府权力代表 行政职务 谋私利

重要原则 基层自发 自下而上 大众参与 重视非政府营利自主管理非党派组织 一定志愿性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总政府包揽不仅不利于建设反而会损害政府声望 不利于培养责任意识

课堂讨论:中国社区建设的合理模式。

复习知识点:社区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不同社区的特征比较;城

12

《社会学》课程纲要

市化的概念;中国社区建设的状况。 六、社会控制与集合行为 1.社会控制的基本解释

一切以维持社会整合为目的,对社会成员行为观念加以约束引导和管理 手段 组织包括指令规章 文化 包括礼俗 制度 包括政法

必要性 1)社会整合角度看 对触犯集体感情和违背社会常规行为进行制裁是必要的

2)人类社会秩序文明得以保障要求

机械团结 基础是集体意识 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与感情总和构成了明确生活体系 法律压制的

有机团结 基于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功能分化和相互依赖的整体 保障有机团结的法律是恢复性的 作用是把破坏了的社会联结关系恢复原状 以保持社会整合。功能主义代表

冲突论认为 社会控制源于统治阶级利益需要

发展 机到有机 压制法律到恢复法律 集体弱化 个人意识形成

2.强制社会控制 以社会强权做支撑

3.软性社会控制(非强制社会控制)不借于社会强制 4.社会越轨行为

1) 越轨行为不一定是不好的 不等同于犯罪

不是一成不变 因时间因地点变化 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集体行为

2) 在特定时空内,一切偏离或者违反社会特定规范的行为 3) 原因 a.越轨必然论 凯尔萨姆 b.结构紧张伦 默顿 遵从

创新 接受社会的文化目标但拒绝社会认可手段 形式主义 接受手段 拒绝目标 退却主义 手段目标都不接受 隐士

反叛 不但不接受 代之以新的与他人协调的目标和手段 C.文化冲突论 塞林 文化集团扩展到另一个 成员迁移到另一个 相邻2个文化边界结合处 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 价值日益多元化 D.标签理论 贝克尔 越轨是由于被贴标签

初级越轨 没有对个人产生持续影响 越轨行为被规范行为过程 2级。。 成为个人自我认同核心 越来越清晰将自己定义为越轨者 正式贴上的 有的是自封的 4)越轨与控制手段

13

《社会学》课程纲要

宗教 习俗 道德 政权 法律 社会舆论 中国 礼治论乡土社会 人治 德治 案例分析课本

学校认为是非道德 个人认为是个人隐私 凸显了传统控制与社会现实矛盾碰撞

现代社会人化的社会 个人作用彰显 规范法律民间道德注重对个人利益保护 所以学校面临2难 传统舆论 现代社会对权利精神需求

5.集合行为的解释

1)含义 相对自发 不可预料 无组织以及在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行为

2)特证 自发的 无人组织 无结构的

3)骚动 人们在相互激励下不安的冲动和盲目行动情况

特点 个体间相互的共同行为模式 关于情境的共同解释和印象 对行为规范重新理解

结果 自发性集体

4)传闻 信息表达过程 人们对某一特殊事件以非正式的口耳相传转达信息

5)恐慌 在面对威胁的时候 人们做出不协调的非理性的集体行为 加剧危险情形 6)时尚 流行 短时间人们竞相效仿某种行为模式 现象 新奇实效暗示与感染 类型 热 迅速但短

时髦 现实中被许多人接受的某种新颖的行为模式 时狂 追求时尚 不理智

条件 社会本身需要宽容 有影响人物示范 大众传媒推波助澜 社会富裕程度

规律 自上而下 核心群体到边缘群体 循环型 7)行为机制

人群含义 临时集体 共同注意焦点和利益 身体上彼此极为靠近 分类 偶遇人群 结构最松散的人群 个人聚集而成

常规人群 很多场合 那里早已形成一套规则 有的是成文的有的是彼此知道但又不说出来的 突发情况下会被打破

表意人群 为的是成员得到满足 本身就是个目的 列队歌唱舞蹈 行动人群 正在采取行动人群 聚众闹事 骚乱 条件 结构性助长 周围条件使得某种行为有可能发生

结构性紧张 任何使得人们紧张社会条件都促使人们集体解决问题

概念化信念 必须对处境形成某种集体信念 通过明确他们问题形成看法从而再做出明确反应

催发因素

行动动员 社会控制机制 8)理论 感染论 趋同论 紧急规范理论

课堂讨论:宽容或惩罚越轨行为的标准。

复习知识点:社会控制、强制社会控制、软性社会控制、越轨行

14

《社会学》课程纲要

为、集合行为的概念。 七、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的基本解释

在各社会系统内 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规范与系统内社会成员的共同行为模式总和

基本要素 观念要素 规范要素 组织要素 设施要素

正式制度 明确稳定的社会规范所形成的组织化的行为模式 成员行为是基于规范规则要求 并对其进行严格执行.成员对自己角色有明确认同 没阻碍的互动 合理性效率性模式化特点 但缺乏灵活性

非正式制度 没有长期固定的严格执行的规章 人们彼此协商约定为规范约束行为模式 灵活性 避免僵化的正式模式

但缺乏可靠性 组织效率较低 甚至滋生腐败

2者都是相对意义上的 社会环境变化人们思想变化 正式无法适应 被非正式所取代 非正式长期固定化 也可能成为正式制度

社会规范就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遵循行动准则 明确 不明确但时时影响我们 起源 饥饿 工业组织 爱情 社会自续组织 虚荣 社会自足组织 恐惧 宗教组织 功能 有助于各系统适应环境 经济制度 满足需要

有利于实现自己目标 政体 将人力物力组织起来

有助于各系统整合 法律与宗教 维持最低限度的团结与合作

有助于各系统内部保存传递社会基本价值规范 不接受成员更替影响 家庭学校宗教

有助于个人行动 联合行动规范 桥梁 负功能

2.经济制度

经济领域的社会规范下 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行为模式 包括构成要素 资源配置 计划市场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经济组织企业

国际分工我国要解决问题 要素优势参与 提高要素质量提高分工中地位

3.政治制度

权力 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即使遇到抵抗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意志可能性,而不管其以什么为基础

包括 不平等社会关系 一种能实现权力主体希望目标的能力 权力主体之所以能够支配客体是因为所具有客体没有资源 权力并非在实施中实现也是一种潜在的行动能力或者影响力 权力以客体服从为前提 以为它是一种强制力量 主体认为需要的时候可以实行制裁与暴力

权威 合法性权力 他人对某人支配能力 控制力的认同与服从 有了这种认同 实施者可以毫不费力起的实现自己意志 三种 传统 魅力 法理

组织方式 政府 市场 第三部门

15

《社会学》课程纲要

4.教育制度

广义 凡是能够增长知识技能 身体健康和改变思想意识的人类活动 狭义 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物质精神生活发张到一定程度 积累丰富经验 非专门教育不再适应 从社会其他活动中分化出来 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过程。我们认为这种教育就是教育着满足社会的某一功能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影响受教育者过程

帕森斯 模式实施功能 成员社会化 社会文化传递 共同价值观培养

与此 对其他制度与社会系统也有积极作用 对于经济 培养大量合格人才 创造先进技术 对于目标功能 培养下一代建设伟大国家信念 为国家富强奋斗精神 对社会整合 提供基础 道德共识

对于教育目的争论 第一 社会整合与文化传递 第二个人成长与全面发展

目的决定便成为各种势力大小较劲过程 三层面 社会系统各种势力较量 包括统治集团与其他各种压力集团 第二 教育系统对社会期望过滤与选择 第三,教育系统本身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也存在差异 因此可能与政府期望有差异 应然 实然 (偏重应试知识 冷落) 教育不公平

首先 义务教育阶段不平衡 教育权限下放 地方政府负责 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导致对教育投入差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导致相同费用相同政策下农村子女更容易辍学 教科书难度依照城市学生而定

第二 面向学生质量上不平衡 教师对待学生态度建立在学生分类上

5.生育制度

组织方式 家庭 婚姻 资源 就是生育率 年龄

中国现行生育制度有正式,少育,计划与非正式,传统

抚育制度 生育制度是社会更替保障 双系抚育 婚姻家庭亲子亲属(中国亲属特色就是双系抚育)双系抚育也就是生育制度核心

课本案例 收费站严格办事 是正式制度 高速公路管理正常 。医院 救死扶伤 良好分工 协调配合 社会才能整合。但发生突发情况时候,正式制度可能发挥负面作用。这时应发挥非正式制度,在协商基础上达成临时约定,是个制度功能能够正常发挥

课堂讨论:教育制度与社会不平等

复习知识点:社会制度的概念;社会规范的概念;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八、社会分层

1.关于社会分层的的不同理解

1)社会差别 个人与群体间任何差别 先赋 后致

16

《社会学》课程纲要

差别本身不一定有高低之分,只有在社会价值等体系中高低之分,个人与群体任何可以评价其价值高低的社会差别可以称之为不平等。不平等造成社会分层 2)明确将社会成员划分若干个阶层固然受到主观认识影响,但依据是客观基础,社会本身就存在一个不平等体系

3)因此社会分层是一个客观事实,如何描述划分则依赖划分者标准,社会学家是在科研基础上,因此根据这种划分的阶层就比较接近事实。社会学家目的在于准确认识理解社会,因此不具有意识形态 4)社会分层是否应当存在

功能主义认为 不仅不可避免 同时对社会正常运转必要的,例如一些职位要求能力强优秀担任

如何吸引有能力人去干最有挑战工作

提供更多社会价值财富权力声望,但有些职业虽然要一少部分人去,但并非是社会必不可少的,有些职业能力强人担任但实际待遇很差

冲突论认为 不平等 并不是社会运行必不可少,强势对弱势压迫,报酬也都是强势群体决定

伦斯基 进化理论 社会分层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把前面2理论结合看。

原始社会 分配 权力几乎与社会报酬无关

后来 权力在形成分层体系中越来越重要,大多人也都会选择自己利益 第一次生产超出所需物品时 强者会给自己安排多一点 权力不仅从经济来源还有政治上领导地位,统治者往往会按自己有利方向分配 社会不平等有些促进作用,社会不可能没有阶级。

2.社会分层的标准

1)马克思 阶级理论 以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主要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以及由此决定他们在生产方式中所起的作用与领取社会财富方式,数量等作为划分标准。

2)韦伯 多元分层 经济 市场购买力

权力 实现自己意志 不顾他人反对而支配他人能力。涉及社会资源支配能力

声望 人们在社会阶梯中所处位置。是社会公认评介方式确立,从肯定到否定构成了高低有序的阶梯

3.社会流动的概念和类型

人们在地位与位置变化 个人或者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与地理空间变化 垂直流动 社会分层体系中位置的上下移动

水平流动 地区,在财产权力声望相似2位置移动 代际流动 父母与子女之间地位变化 经济职业 上 下 代内流动 一人一生中地位升降 职业生涯 结构性流动 社会变迁造成的 社会转型 革命 非结构。。。 小规模非群体流动 封闭社会 流动严格限制 先赋角色

开放社会 自致 接受教育发挥技能做出努力 农民工界定 职业 从事非农业 制度身份 户籍上 农民

17

《社会学》课程纲要

劳动关系 被雇佣

地域 来自农村 农村人口

五大社会经济等级(根据家庭人均年收人或月收人数据)

(1)社会上层: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及大私营企业主; (2)中上层:中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

(3)中中层: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中高级技工,农业经营大户;

(4)中下层:个体服务者,工人,农民;

(5)底层:生活处于贫困状况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

十大社会阶层(根据资源拥有量的差异):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约为2.1%(在城市中的比例为1-5%,在城乡合一的县行政区域中中占约为0.5%); (2)经理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1.5%(有些城市高达9%);

(3)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0.6%(私营经济发达地区高达3%,低的地方0.3%);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5.1%(大城市10-20%,城乡结合区1.5-3%); (5)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的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4.8%(城市10-15%,城乡结合区2-6%); (6)个体工商户(拥有少量经济资源),4.2%(实际人数要比登记人数多);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拥有少量的三种资源),12%;

(8)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少量的三种资源),22.6%(其中农民工占30%); (9)农民阶层(拥有少量的三种资源),(1999年44%);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上没有三种资源),3.1%。

课堂讨论:社会阶层分化与社会流动中的不平等问题。

复习知识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概念,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状况的思考。 九、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基本解释

1)社会病态 解组 反常 失调

18

《社会学》课程纲要

广义 泛指一切与社会有关的

社会学 有社会结构或者社会关系失调所导致社会全体或者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会进步发生障碍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包括 客观事实,公共问题,公众认定,社会问题解决需要社会行动 2)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美国 帕里罗 个人或者社会造成物质与精神损害 触犯了一些利益集团的价值观和准则,持续很长时间,不同社会会地位评价不一样,如何解决难以达成一致 中国 雷洪 问题的时空性 特定历史时期 产生一定地域和社会范围 普遍性与社会性 多原因与复杂性 持久性变异性 民族性阶级性 社会历史性

2. 不同领域的社会问题

课堂讨论:如何看待社会问题(可以就某一社会问题展开讨论)? 复习知识点: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十、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的基本解释

1定义 动态弹性概念,指一定社会下一定场合中成员生存与生活的权利与能力满足水平

生存与生活人的两种基本状态。前者 存在存活后者则是选择 享乐追求 权力与能力是福利根本提升生存进而生活权利与能力,不是一味的提供物质资料

满足水平只是相对状况不是绝对数量 2社会保障 社会安全安定或者政策实施 3,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异同

相同 均有多种多样丰富内涵 政府行为价值观念核心概念学术领域制度安排社会政策服务,不断变化发展 都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制度安排,广义讲都是改善人们生活质量

福利 保障

不同 内容 生存生活权利能力 综合 停留在生存权利 目标 脱贫致富 扶贫济困 层次 低层次与高层次综合体现 低层次 受众 全体 特殊成员

社会福利特征 1福利性 提供服务是无偿的低费

2普遍性 全体 3综合性 物质精神文化

作用 1保护 人类繁衍和劳动再生产 2 调节 收入 差距 矛盾

3 稳定制度化安排和健全社会化的生活安全网,消除不安因素 保障经济发展 稳定社会 团结

4.促进 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 例如生育观念

19

《社会学》课程纲要

2.社会福利的经营

自身投入一产出理论,成本合理投入加上政府有效管理经营

1社会基本需求 社会救济 社会稳定 2困难帮助 社会正义体现,彰显社会优越性 提升成员对国家归属 向心 社会扶助 2者都是社会政治途径 3享受型需求 扩大再生产 促进经济发展

3.中国的社会福利

特点 1福利向公众权利演变 2民间基础逐渐成长 如社会福利机构

3单位福利转向社区福利加强成员联系凝聚力社区工作发展,单位福利增加国家负担不利于国家企业个人关系

4,城乡最低保障 普遍福利有所提高5重视老年6特殊人群福利水平提高 残疾人

问题 1片面化 忽视效率与公平契合点 极大不平衡性 贵族式的

缺少较高层次具有共享利他性的 排他性竞争层次低的物质 加剧差距

2,过分重视老人 儿童福利忽视 3 精神福利少5不能在全社会形成专业人员负责6所给非所需,应幸福里多,不足体现人本位 家长制作风 损害了一部分人或者企业利益,还间接伤害享受不到的人利益 如个人社会保险体系,强制性的,让社会保险成为个别人特权,选择权剥夺

解决 1兼顾效率与公平 2从学生抓起 提供学习氛围 3 重视文化道德教育,知识抓起 4专业化专门化 从中政府中剥离出 5,自主选择性

课堂讨论:谁来帮助弱势群体? 复习知识点:社会福利的相关概念。 十一、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0. 社会结构

1. 人在社会行动基础上,各种要素按俺某种方式机制构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分为有什么构成,如何构成

特征 整体 相对稳定性 层次性 有序性 动态性

中国社会结构特征 1总体性 体现在国家对大部分资源垄断,组织类型组织方式防治简单,相同模式同一方式,政治结构横向化程度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高度重合 意识总体 政治高意识形态,经济高政治化2 ,二元性,二元结构以二元户籍为核心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源积累与社会稳定,但城市农村不同身份待遇。 变化趋势 第一总体性向分化性转 1领域分化社会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提供资源与机会源泉,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分化2阶层结构分化,以前是干部农民工人,现在大分化 3组织结构分化 多元化 如企业专业职能加强 4地区结构分化不同地区异质性大为加强

社会结构变化 金字塔 糖葫芦 到橄榄型

第二,2元向开放性流动性变1 户籍松动 2 农民工流动 3小城镇成为城市与农村中介

20

《社会学》课程纲要

案例 结构二重轮吉登斯 社会由人行动建构起来,但又是行动的以建构条件中介。结构对个体既有促进也有制约。社会行动者在行动中通过使用规则与资源在时空中维持或在生产出结构

老张感到行动别扭因为户籍制度制约,办理房贷是一种特殊资源分配,银行掌握审核权,银行可以有区别的分配和安排行动,借读费也是户籍制度不同待遇下促发的不得已个人行动,通过这个使得孩子进入教育机构

1.关于社会变迁的不同解释

1广义上讲泛指一切社会现象变化,狭义讲结构和功能变化 2,社会变迁 形式 1按规模划分 整体与局部2 按方向 进步倒退3按性质 渐进突发 4按人们对变迁参与与控制程度 自发的 有计划的

3因素 1自然环境 首要 2人口状况 基本前提 3经济发展 决定4 社会制度决定方向5科技 直接推动力 6 社会文化 先导

4 理论 1 社会进化论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渐进过程 2 社会循环论 没有特定方向 周而复始 3 社会均衡论 社会自我调节功能系统 各部分存在相互依存的功能关系 4社会冲突论 社会每时每刻在变化 根源就是冲突,利益对抗,为争夺权力与优越地位

2.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与理论

含义 必然结果 是一场剧烈的深刻的广泛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过程,引起来人类社会强烈震荡

共识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 涉及人类生活各方面 科技产物科技最重要推动力 主要内容 以工业化为核心经济现代化 以民主法制为核心政治现代化,城市化,科层制为核心的组织管理化 以理性化为核心社会文化价值观 人的现代化即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格完善化 新现代化理论 工具 农业 工业 知识

第一次现代化特点 工业化 城市化 民主化 法制化世俗化 福利化专业化 第二次 知识化 分散化 全球化 多样化 个性化 生态化

社会现代化历程18世纪中到19世纪中 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 现代化从西方发展到其他地区

2战后 全球现代化 三次科技革命 生产力 产业结构更新换代,国际分工深化

特点 国家 早发内因 晚发外因

世界 全球性 整体性 加速性 不平衡性

3.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课堂讨论:评估加入WTO 对中国社会变迁进程的影响。

社会结构变动将进一步加快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将更多地由市场进行配置。随着对内、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目前存在的户籍、身份、单位等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壁垒将逐步减弱并最终被消除。这些体制层面上的变化,加上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导致更大范围、

21

《社会学》课程纲要

更加频繁的以劳动力流动为核心的社会流动,其结果必然是带来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变化。

就业结构变动与职业分化将进一步加速,利益群体与社会阶层将进一步分化因为这不仅意味着中国要与其他国家一起,按照新的游戏规则进行利益分配和整合,个人、经济组织等也都必须按照新的游戏规则进行利益分配和整合。同时,获得成长的、新的社会组织及职业群体也必然参与到利益分配过程,迫使原有的利益群体和利益分配格局进一步分化和重组。从社会分层的角度看,目前已经形成的社会分层结构、群体构成以及不同阶层的实际资源占有状况也会出现进一步变动。新型社会组织将迅速成长壮大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对外经济活动的迅速拓展、外资的大规模进入以及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也会加快。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竞争的结果,必然带来经济组织与经济活动方式的创新,原来由政府直接承担的一些经济职能将逐步分离出去,各种非政府的市场中介组织和机构则会迅速成长。

随着独立于政府的社会资源和新经济组织体系的扩张和利益群体以及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不同经济组织之间、经济组织与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模式将会发生更为深刻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特别是协调不同经济组织之间的利益,以及政府和公众之间关系的社会中间组织也会加快发育和成长,整个社会的组织形态将会发生更大变化,市民社会框架将逐步形成并走向成熟。

此外,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以及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期以来困扰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也将逐步缓解,从而带来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更加全面的变化。

复习知识点: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的概念与基本理论。 十二、文明与文化 1.理解文明和文化的概念

文明 社会生活形态的表达 是某一社会时期普遍流行确定性表达 文化某一场域内形成成员共同享有靠后天习得的行为模式。具有可依赖性可预见性可操作性。社会学的文化具有传统性与公共性,因为文化命题是传统的,在社会群体的历史经历中形成的,社会行动者通过社会传导过程获得不是个人经历构成,第二,文化被变成集体而非个人记号

文化文明区别 文明是一种流行中生活形态 文化则是已然形成的 文明包含非物质和物质 文化 物质

文化早于文明,文明多反应进步状态 文化有进步的有消极的

22

《社会学》课程纲要

2.文明的解释

1度量标准 复杂性与城市化 社会结构越复杂分工越细化 城市化 技术 精神和道德因素

2,进程 原有生活 文明水准提升 由于野蛮而应引不舒服 抛弃原有形态创立新的形态至于幕后 新的生活形态产生

3.文明化过程 社会结构 人际关系 自我结构

自我结构是直接推动力 情感需求 提出高水平要求与心理结构变化 对原有方式状态不舒服

3.文化的解释

功能1 社会控制 2社会调适维持社会生活稳定与连贯3社会整合

人力资源有效集中于管理,社会力量 最大效率化,利于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4 解释和指导功能 5意义赋予功能不再是纯粹个人行动 主文化 社会上占主导地位 为社会上多数人接受的

亚文化 某一群体形成即包括主文化某些特征有包括其他群体不具备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

反文化 直接对主文化中心因素构成挑战的亚文化

民族亚文化 职业亚文化 越轨亚文化(主要是反社会集团的) 文化形成过程 文化发明 发明者本身不一定察觉文化产生与价值 发现 不自觉到自觉 精英人士一般是主体 传播 条件 共享性 人们对文化认同与理解 传播关系 社会关系 文化传播中发生的联系,上上下下重重叠叠有许多大系统与子系统,彼此相互联系作用,构成了信息渠道 传播媒介 文化传播中介 传播关系工具 大众传媒 传播方式 多元的 不同载体过程有不同模式

文化冲突 时代 民族 地域 阶级 集团 党派 个体

文化变迁 文化内容减少或者增加所应起结构变化 内部 外部 (一)文化变迁的定义和种类

1.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2.文化变迁可以分为无意识的变迁和有意识的变迁,后者又包括主动变迁、指导性变迁和强制变迁三种类型。 (二)文化变迁的基本模式

一个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变动都会促使其文化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化,从而引发新的需要。创新、传播、涵化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途径。文化变迁的模式的各个环节之间并非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o

(三)文化变迁的机制与结果

文化变迁的主要机制为创新、传播和涵化。 1.创新,通常包括发现和发明两种。

2.传播。对传播的界定;依传播形式的不同而分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和刺激传播三类;采借时的选择;文化传播的整合过程。

3.涵化。涵化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接受、适应(同化或融合)、抗拒。

23

《社会学》课程纲要

4.文化变迁与进化。一般进化和特殊进化。社会人类学家能够亲历和体验的文化变迁结果通常是涵化,而不是属于抽象层次上的或长时段的一般进化。

文化适应 知道这些命题 明白传统意思 命题内在化认为他们是真是的准确的只有在这时才被作为个人信仰所获得,作为文化上构成信仰,文化命题说明社会行为者的行为环境被用来构成他们情感世界,并因此指导他们行为。在这个层次上,文化构成信仰不仅用来指导行动还用来挑起行动,也就说这些信仰具有感情的和激励的以及认知特点

课堂讨论:民族进步与文化变迁的关系。

复习知识点:文化的结构;文化传播和文化变迁的机制。

2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s.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