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学(1)

更新时间:2024-04-21 15: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物理治疗学:是研究如何通过各种类型的功能训练、手法治疗,并借助于电、光、声、磁、冷、热、水、力等物理因子来提高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恢复、改善或重建躯体功能的一种专门学科,是康复治疗的基本构成、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治疗师特别是国内目前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物理治疗师:是指实施物理治疗的临床医务工作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新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既不属于医生的范畴,也不属于护士的范畴。它和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等同属于医学相关类的专业人才。

随意运动:运动时没有任何外力(包括手力或器械力)的参与,动作完全由肌肉的主动收缩来完成。

助力运动:运动时动作的完成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部分需要借助于外力的帮助来完成。外力可以来自于机械(如滑轮、悬吊等),也可以来自于健侧肢体或他人的帮助。

抗阻力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部的阻力才能完成动作,又称为负重运动。阻力可以来自于器械或手力,多用于肌肉的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

悬吊练习:利用挂钩,绳索和吊带组合将拟活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使其在去除肢体重力的前提下主动运动,类似于钟摆样运动。

被动运动:运动时肌肉不收缩,肢体完全不用力,动作的整个过程由外力来完成。外力可以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治疗人员实施,也可以是自己完成的被动运动。

运动再学习疗法: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视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以神经生理学、运动科学、生物力学、行为科学等为理论基础,以脑损伤后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为理论依据。认为实现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是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活动,练习的越多功能重组就越有效,特别是早期练习相关的运动。而缺少练习则可能产生继发性神经萎缩或形成不正常的神经突触。MRP主张通过多种反馈(视、听、皮肤、体位、手的引导)来强化训练效果,充分利用反馈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屈伸运动:关节沿冠状轴运动,导致相关的两骨互相接近角度减少时为屈曲,反之为伸。 内收、外展运动:关节沿矢状轴运动导致骨向正中线移动为内收,相反方向则为外展。 旋转运动:骨环绕垂直轴运动时称为旋转运动。骨的前面向内侧旋转时为内旋,相反则为外旋。在前臂,称为旋前和旋后。

肩肱节律:正常肩上升同时伴一系列精确的协调运动,称肩肱节律。肩胛骨、肱骨均参与整个运动。

膝关节的终末旋转:正常当伸膝关节时,胫骨在固定的股骨上外旋大约20°。这种旋转运动可在伸膝的最后20°看到,称膝关节的终末旋转。

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卧→坐→站→行走。 独立转移:是指患者独自完成、不需他人帮助的转移方法。 有帮助的转移(辅助转移):是指由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协助的转移方法。

被动转移:即搬运,是指患者因瘫痪程度较重而不能对抗重力完成独立转移及辅助转移时,完全由外力将患者整个抬起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机械搬运:即借助各种器械(如升降机)进行转移。

牵伸技术:是指运用外力(人工或机械/电动设备)牵伸短缩或挛缩组织并使其延长,做轻微超过组织阻力和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运动。 关节生理活动度: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当肌肉在没有负重而能自由收缩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没有改变。运动时肌张力增大至恒定,故称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之间的距离无变化,其肌纤维长度基本不变,亦不发

生关节运动,但肌张力明显增高。又称为等长静态收缩。

软组织挛缩:为肌腱装置和通过关节周围的软组织适应性短缩,导致被动或主动牵伸明显的抵抗和限制关节活动。

自我牵伸:又称自主牵伸,是患者自己完成的一种肌肉伸展性训练,牵伸力量为自身重量,牵伸强度和持续时间与被动牵伸(徒手、器械)相同。 选择性牵伸:

过度牵伸:是指牵拉超过正常关节和周围软组织的ROM,导致运动过度(过度的活动度) 关节松动技术: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治疗时在患者关节活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手法操作技术。

关节的生理运动:是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运动,如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运动。

关节的附属运动:是指关节在其自身及其周围组织允许范围内完成的运动。

治疗平面:是指手法治疗中的一个假想平面,该平面平行于关节面,并垂直于关节的轴心。 西方按摩术:是指作用于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一些手法操作 西方推拿术:是指作用于脊柱及四肢关节的一种快速﹑小范围的手法操作,多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乘患者不注意而突然发力。 牵引疗法:是指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学原理,通过手法,器械或电动装置产生的外力,作用于人体脊柱或四肢关节,使关节发生一定的分离,关节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垂直位颈椎牵引:中立位(前屈0~5°)牵引可使颈部肌肉获得较好的放松,使颈椎生理弧度逐渐消失,变直,使扭曲的椎动脉舒展,伸直,血液通畅,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 电动牵引疗法:由电动牵引装置提供颈椎牵引动力。

颈椎徒手牵引疗法:用治疗师的手对患者颈部进行牵伸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腰椎牵引:又称骨盆牵引,用骨盆带固定腹部和骨盆,胸肋部反向牵引带固定于季肋部,利用牵引床和牵引装置沿腰段脊柱纵轴施加牵引力,以达到缓解神经根性疼痛的治疗方法。 电动骨盆牵引:以电动牵引装置提供牵引动力替代重锤进行腰椎牵引。

三维多功能牵引:又称屈曲旋转快速牵引,在沿脊柱轴向牵引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屈曲,旋转动作瞬间同时完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牵引的方法。

四肢关节功能牵引:是利用杠杆力学原理将挛缩/罹患关节(支点)的近端肢体(力臂)固定于特制的支架或四肢牵引装置,在远端支体(动力臂)的远端按所需的方向施加重量(作用力)进行牵引,而达到牵引关节或增大关节生理运动范围治疗方法。

皮牵引:是利用粘贴在患肢皮肤上的宽胶布条或乳胶海绵条,通过滑轮装置,施加持续牵引力来对抗患肢肌肉的力量,以达到治疗目的。 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静态平衡:指的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保持静止的状态。

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1,自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某种自主运动,例如从坐到站的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2,他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平衡反应: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支撑面:是指人坐位时与接触物之间的面积或站立时两足之间的面积。

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地运动的能力。所完成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

.步行:是指通过双脚的交互移动来安全、有效的转移人体的一种活动,是躯干、骨盆、下肢各关节及肌群的一种规律、协调的周期性运动。

步态:是步行的行为特征,是一个人行走时的表现形式,又称行走模式。

自然步态:指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身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的姿态称为自然步态。 步行周期: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条腿向前迈步该足跟着地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又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概念和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的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并为临床及康复治疗进行有益的指导和疗效评价。

运动学分析:是研究步行时肢体运动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主要包括:步行整体时间与空间测定和肢体节段性运动方向测定

社区性步行:是指患者借助APO、手杖等,独立地完成在社区内的步行,包括过马路、超市购物(上下自助扶梯)乘坐交通工具等。 偏瘫步态:即典型的画圈步态,表现为下肢肌张力过高,廓清不充分,左右骨盆高低不对称。迈步时通过身体带动骨盆向前摆动,膝关节不能屈曲而画圈迈出患腿。

.动力学分析:是对步行时作用力、反作用力强度、方向和时间的研究方法,牛顿第三定律是动力学分析基础。

控制关键点:治疗师在训练中操作患者身体的某些部位,以达到抑制痉挛和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姿势反射的目的。

反射性抑制:利用与痉挛模式相反的体位或姿势来抑制痉挛。

影响肌张性姿势:闹损失后,高级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调节作用减弱,出现异常姿势反射、异常运动的症状

整体治疗:将患者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知治疗患病部位。需要通过全身活动、躯干运动提高患者的整体功能。

保持反应:指身体对所处体位的有意识的控制能力。 位置反应:指肢体反应性的短暂的保持某种体位的能力,指肢体的重量刺激引发出的正常姿势反应。 关节持重:是一种利用体位使重力通过关节,刺激本体感受器使关节周围肌肉产生共同收缩来提高关节稳定性的方法。

共同运动: 是脑损伤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表现。当让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相邻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就成为共同运动。

联合反应:作健肢全力抗阻收缩,诱发患肢发生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称为联合反应,有痉挛存在时更易发生。

Raimiste现象:Raimiste现象是指:在仰卧位,健侧下肢抗阻力外展或内收时,患侧髋关节可出现相同动作。

分离运动: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都是省力的、有效的,全身的各个关节可以根据功能需要分别活动。

重负荷肌:负责重负荷肌肉主要是从事稳定性活动的如稳定姿势的伸肌和外展肌。

交互支配:交互支配是基本的运动形式,起着保护性的功能,是一种位相性的运动,主缩肌收缩时其拮抗肌被相对的抑制。这种基本的运动模式是受脊髓和脊髓下中枢调整的。

共同收缩:共同收缩提供的是稳定性,是一种张力性主缩肌与拮抗肌共同收缩的模式,这种模式使个体有能力保持一种体位或较长时间的稳定一个物体。

技巧性活动:技巧性活动是最高水平的运动控制,是活动性和稳定性的结合。它要求当远端活动时,近端固定。

上肢D2F 的运动模式:近端手—患者手的背部,给予手指、腕关节伸展与前臂旋后动作的阻力;远端手—患者上臂的上、外侧,给予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三个方向动作的阻力。 上肢D2E 的运动模式:近端手—患者上臂的下、内侧,给予肩关节伸展、内收、内旋三个方向动作的阻力;远端手—患者手掌的中部,给予手指、腕关节屈曲与前臂旋前动作的阻力。 下肢D1F 的运动模式:近端手—患者踝关节内侧,给予髋关节内收、外旋动作的阻力。远端手—患者足背部,给予髋关节屈曲、足背屈予内翻动作的阻力。

下肢D1E 的运动模式:近端手—患者踝关节外侧,给予髋关节外展、内旋动作的阻力。远端手—患者足底,给予髋关节伸展、足跖屈与外翻动作的阻力。 运动学习:是根据对正常人习得运动技能过程的充分认识,通过分析与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的各种异常表现或缺失成分,针对性地设计并引导患者主动练习运动缺失成分和功能性活动,促进脑功能重建,获得尽可能接近正常的运动技能。 运动再学习:将成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过程,它主要以生物力学、运动学、神经学、行为学等视为基础,在强调病人主动参与的前提下,以任务或功能为导向,按照科学的运动技能获得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 使用依赖性功能重建:脑组织损伤后除了自然恢复过程外(如病灶周围水肿消退、血肿吸收、侧支循环建立、血管再通等),功能的恢复主要依赖脑的可塑性,即通过残留部分的功能重建和非损伤组织的再生,以新的方式完成已丧失的功能,这种功能重建依赖于使用模式的反复输入和改良,最终形成新的神经网络或程序,所以也称之为使用依赖性功能重建。 痉挛:速度依赖性牵张反射的反应性增高或反射亢进

心功能康复:是包括临床症状得到控制和改善,也包括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心理状态的健康和以往社会工作等能力的改善。

有氧运动:指中等强度的大肌群、节律性、持续一定时间的、动力性、周期性运动,以提高机体氧化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 最大摄氧量(VO2max):机体竭尽全力运动或运动试验出现症状限制(呼吸急迫、心绞痛、血压或心电图异常)时每分钟输送到活动肌肉,被其摄取和利用的最大氧量,客观反映人体极限运动时的心肺功能和肌肉代谢水平。

代谢当量METs表示运动时代谢率对静息代谢率的倍数。 外周效应:指冠心病康复时心脏之外的组织和器官发生的适应性改变,是公认的各类心血管疾病康复的机制。

引导式教育:又称为Peto疗法或集团指导疗法,是由匈牙利学者Peto Andras教授创立的,主要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功能障碍的康复与疗育。

正常功能:是为了满足维持个人生理的及社会的要求的能力。 异常功能:指的是正常功能的缺如,异常功能者不能满足普通人在相应年龄所达到的各种要求。

适应能力:可使人类具有正常功能的特征,使个人的一生在很大的范围内能顺应各自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基本动作模式:一个人所有的动作都有一个基本的模式,这一动作模式保持下去,维持生物的、社会的要求才能得到保证。

节律性意向:是引导式教育采用的一种利用言语来调节行动的诱发技巧之一。 直流电疗法 在导体中,电荷流动方向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叫直流电,用此种方法作用于人体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叫直流电疗法

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 直流离子导入电疗法使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通过皮肤、粘膜或伤口导入体内进行治疗的方法,称为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

四槽浴直流电药物导入法 将四肢远端分别浸入四个水槽内,根据导入药液性质分别连阴

极或阳极,称为四槽浴直流电药物导入法。

主电极 小电极的电流密度大,引起的反应强烈,陈伟主电极或刺激电极

直流电对置法 一个电极置于病灶的一侧,另一个电极置于病灶的对侧。适于局部和病变部位较深的疾病的治疗。

直流电并置法 两个电极置于患者身体的同一侧,适于治疗周围神经、血管、长型肌肉的病变。

电泳 直流电通入人体时,蛋白粒子及其吸附层向阳极移动,称为电泳 电渗 扩散层正离子连同其水化膜向阴极移动称为电渗 载波:在调制波中,被低频调制的中频振荡称为载波。

微分波:是方波脉冲经微分电路而获得的脉冲电流,故名微分波。

等幅中频正弦电疗法:采用频率为1000~5000Hz(常用的为5000 Hz)的等幅正弦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等幅中频正弦电疗法。 断续调制波:又称断续调幅波(断调波)。在这种调制方式中调制波与等幅波交替出现,即调制波断续出现。

变频调制波:又称变频调幅波(变调波)。在这种调制方式中,两种不同频率的调制波交替出现,是一种频率交变的调幅波。

干扰电流:将两路频率分别为4000Hz与4000±100Hz的正弦交流电,通过两组(4个)电极交叉输入人体,在电场线的交叉部位形成干扰电场,产生差频为0~100Hz的低频调制中频电流,这种电流就是干扰电流。

音频电疗法:应用1000~20000Hz音频段的等幅正弦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音频电疗法。 调制中频电疗法:又称脉冲中频电疗法,使用的是一种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其幅度随着低频电流的频率和幅度的变化而变化,调制中频电具有低、中频电流的特点和治疗作用。 光疗法:应用人工光源或日光辐射治疗疾病的方法。 红外线疗法:应用红外线治疗疾病的方法。 紫外线疗法:应用紫外线治疗疾病的方法。

紫外线红斑:一定剂量的紫外线照射皮肤或粘膜,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被照射区的皮肤会出现均匀的、边界清楚的红斑。 生物剂量:某一紫外线灯管在一定的距离下垂直照射人体一定部位皮肤引起最弱红斑所需要的时间。

激光:指受激辐射放大的光,又称莱塞

超声波疗法:应用超声波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 压电效应:具有压电效应性质的晶体受到压缩或拉伸时,在其受力面上就会产生数量相等的正负电荷,这种物理现象为压电效应。

耦合剂:是用于声头和皮肤之间,以填塞空隙,既能防止因有空气层而产生的界面反射,又能有利于超声能量通过的一种液体。

超声的衰减:超声在介质中传播时,部分声波被介质吸收转变为热能,强度随其传播距离而减弱,称为超声的衰减。

超声声场: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空间范围,即介质受到超声振动能作用的区域。

聚焦:利用声波的反射、折射特性,通过透镜和弧而反射将声束聚焦于焦点以产生强大的能力。

半吸收层(半价层):是指超声波在某种介质中衰减到原能量一半时的厚度,通常用来表明一种介质对超声波的吸收能力或超声波在某一介质中的穿透能力。

“细胞按摩”作用:由于超声震动对人体发生的机械作用,使组织质点交替的压缩和伸张产生正压和负压的波动,从而使组织细胞发生容积和运动的变化,进一步引起较强的细胞浆运

动,并刺激半透膜的弥散过程,这种现象称为超声波对组织的“细胞按摩”作用。 声强:代表单位时间内声能的强度,即在每秒钟内垂直通过介质中1cm2面积的能量。 传导热疗法:是以各种热源为介质,将热直接传导给机体,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热:是分子、原子、电子等物质微粒的一种无规则的运动状态。 对流:利用液体或气体的流动来传播内能的方式。 传导:使物体内能由高温部分传至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容量:表示物体吸热或换热性能的物理量。

热平衡:温度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会发生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的传递,且内能的总和保持不变,即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能量的这种现象称为热平衡。 石蜡疗法:利用加热熔解石蜡作为传导介质,将热能传至机体,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 湿热袋敷疗法:是利用热袋中硅胶加热后散发出的热和水蒸气作用于机体局部的一种物理疗法。

蒸汽疗法:是利用药物煮沸后产生的蒸汽来熏蒸肌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压力疗法:是指对肢体施加压力,以达到对疾病治疗的一种疗法。

体外反搏:是以心电R波作为触发信号,在心脏进入舒张早期时,将扎于四肢及臀部的气囊充气,并由远端向近端依次的快速加压,迫使主动脉流向四肢的血液受阻,并产生逆向压力波,提高主动脉的舒张压,从而增加冠状动脉、脑动脉及肾动脉的血流量,起到辅助循环的一种无创性治疗方法。

正负压疗法:通过改变肢体外部的压力,达到增加血管跨壁压力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磁疗法:是一种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穴位或患处,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软磁材料:容易被磁化,也容易失去磁性,能得到较强磁场,适用于作电磁铁和继电器的铁芯。

脉动磁场:磁场强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但方向不变的磁场。

脉冲磁疗法:脉冲频率为40-100次/分,磁场强度为0.15-0.8T。应用脉冲磁场治疗,称为脉冲磁疗法。

水疗法 是以水为媒介,利用不同温度、压力、成分的水,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人体,以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康复效果的方法。

浴疗 水浴疗法简称浴疗,是将躯体的全部或局部浸润到不同温度的水中。

不感温浴 或称平温浴,是一种全身浸浴,水温通常与皮肤温度相同,为33.3~35.0℃,时间10~15分钟。

冷疗法:是应用比人体温度低得物理因子(冷水、冰等)刺激皮肤或粘膜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 凝冻:皮肤温度在降至冰点前出现刺痛感,皮肤血管收缩,触觉敏感度降低,进而皮肤麻木;降至冰点,皮肤骤然变白而发硬;温度继续降低,皮肤组织则出现苍白坚硬并隆起的现象 冷湿敷法:将毛巾放入混有冰块的冷水中完全浸透,然后拧去多余的水分,再将毛巾敷于患处,每2-3分钟更换一次毛巾,全部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

冷冻疗法是应用制冷物质和冷冻器械产生的0℃一下低温,来作用于人体局部组织,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点冻法:是用棉棒或棉球蘸少许液氮直接点在病灶上进行冷冻的一种治疗方法

生物反馈疗法:是应用电子仪器将人体内正常的或异常的生理活动信息转换为可识别的光、声、图像、曲线等信号,以此训练患者学会通过控制这些现实的信号来调控那些不随意的(或不完全随意的)、通常不能感受到的生理活动,以达到调节生理功能及治疗某些身心疾病的

目的。

主体反应:即由被训练的病人体内引出来的一种自主而持续的信息。 强化刺激:是由生物反馈仪在主体反应出现时立即显示出来的各种信。 运动疗法范畴:①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②增强肌肉力量的技术与方法③牵伸软组织的技术与方法④神经生理治疗技术⑤增强心肺功能的技术与方法

改善关节活动的常用技术与方法有:根据是否借助外力分为主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和被动运动;根据是否使用器械分为徒手运动和器械运动。

主动运动的类型:根据运动时有无外力的参与分为随意运动、助力运动和抗阻力运动。 增强肌肉力量的常用技术与方法:根据肌肉的收缩方式可以分为等长运动和等张运动;根据是否施加阻力分为非抗阻力运动和抗阻力运动。非抗阻力运动包括主动运动和主动助力运动,抗阻力运动包括等张性(向心性、离心性)、等长性、等速性抗阻力运动。 神经发育疗法的共同特点:①治疗原则,以神经系统作为治疗重点对象,将神经发育学、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法则应用到脑损伤后运到障碍的康复治疗中②治疗目的,把治疗与功能活动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结合起来,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经掌握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技巧性动作③治疗顺序,按照头-尾,近端-远端的顺序治疗,将治疗变成学习和控制动作的过程。在治疗中强调先做等长练习(如保持静态姿势),后做等张练习(如在某一姿势上做运动);先练习离心性控制(如离开姿势的运动),再练习向心性控制(如向着姿势的运动);先掌握对称性的运动模式,后掌握不对称性的运动模式④,应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并认为重复强化训练对动作的掌握、运动控制及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⑤工作方式,强调早期治疗、综合治疗以及各相关专业的全力配合如物理治疗、作用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的积极配合;重视患者及其家属的主动参与,这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增强心肺功能的常用技术与方法:①放松性运动:以放松肌肉和精神为主要目的的运动,如医疗步行、医疗体操、保健按摩、太极拳等。②耐力性运动:以增加心肺功能为主要目的,如医疗步行、骑自行车、游泳。 运动疗法对人体的治疗作用:①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②增强心肺功能③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④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⑤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⑥调节精神和心理 物理因子对人体作用的共同性和特异性:共同性:主要表现在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后所产生的生理学作用和治疗作用。①生理学作用:如改变组织细胞和体液内离子的比例和微量元素含量,引起体内某些物质分子(如蛋白质分子、水分子等)结构变化,影响各种酶活性,调节物质代谢,使体内产生生物学高活性物质,增强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改变生物膜、血管、皮肤、黏膜和其他组织通透性,引起组织温度改变,调节神经-内分泌信息控制系统功能,加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等。②治疗作用:如改善神经-内分泌信息控制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或某些系统、器官的功能水平,改善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提高局部或全身的抵抗力。同时,具有镇痛、消炎、消肿,缓解痉挛,脱敏或致敏作用,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提高药物向组织器官渗透等。

特异性: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后,在引起共同性效应的同时,还可以引起特异性效应。这种效应是由于不同物理因子可以选择性的作用于不同细胞、组织和器官。 物理因子对人体的主要治疗作用:①消炎作用②镇痛作用③抗菌作用④镇静与催眠⑤兴奋神经-肌肉⑥缓解痉挛⑦软化瘢痕、消散粘连⑧加速伤口愈合⑨加速骨痂形成 物理治疗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老年人口及老年病患者增多②工伤、交通事故增多③慢性病患者增多④人类对健康的认识改变 影响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的因素?

⑴构成关节面两个关节面的弧度之差:差别大时活动度大,稳定性低;差别小时则相反。

⑵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关节囊薄而松弛,则关节的活动度大,反之则小。 ⑶关节韧带的强弱与多少:关节韧带弱而少,则关节的活动度大,反之则小,

⑷关节周围肌群的强弱与伸展性:一般来说,骨骼和韧带对关节的静态稳定性起主要作用,肌肉拉力则对动态稳定起主要作用。

影响关节活动度的生理因素?⑴拮抗肌的肌张力;⑵软组织相接触;⑶关节的韧带张力;⑷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⑸骨组织的限制。

影响关节活动度的病理因素?⑴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⑵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痉挛;⑶肌力降低;⑷关节本身病变。 CPM应用范围?

CPM可用于腕、膝、踝、肩、肘、腕等关节的下列情况:⑴骨折,特别是关节内或干骺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⑵关节成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关节韧带重建术、滑膜切除术后。⑶创伤性关节炎、退变性关节炎、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化脓性关节炎引流术后。⑷关节挛缩粘连松解术后。⑸关节软骨损伤、自体骨膜或软骨膜移植修复术后。 试述独立转移的基本原则。

⑴水平转移时,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之间的高度尽可能相等,尤其是四肢瘫痪者。⑵互相转移的两个平面的物体应稳定。⑶互相转移的两个平面应尽可能靠近。⑷床垫和椅面应有一定的硬度。⑸应当教会患者利用体重转移,如倾斜力、翻滚力、摆动惯性以增加起身的动量。⑹转移时应注意安全。⑺患者学习独立转移的时机要适当。⑻有多种转移方法可供选择时,以最安全、最容易的方法为首选。 试述辅助转移的基本原则。

⑴治疗师或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应互相信任。⑵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应熟知患者病情。⑶转移前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必须准备好必要的设施与空间,使转移得以安全、有效地进行。⑷治疗师或护理人员需要相当的技巧而不能单独依靠体力。⑸为了安全,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必须穿合适的鞋子或赤脚,必要时可穿防滑平底鞋,衣着要方便活动,头发、饰物和戒指不能伤到患者。⑹治疗师或护理人员的指令应简单、明确,以便患者能正确理解和接收。⑺转移过程中,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应留意患者突然或不正常的动作,如脑卒中患者的不随意运动,以避免意外发生。⑻随着患者功能的恢复,帮助应逐渐减少。 试述被动转移的基本原则。

⑴患者应当消除紧张、对抗心理,从身心上放松自己,对帮助者要有信心,以配合转移。⑵搬运时患者应当向前看,而不是向地板或帮助者看。⑶搬运过程中患者应当保持开始搬运的姿势,不再改变。⑷若搬运过程中需要两个以上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则每一位都必须清楚地了解整个转移过程及方向。⑸利用机械搬运时,转移前应检查器械是否完好,准备并固定好,并保证空间通畅,没有障碍。⑹无论是人工搬运还是器械搬运,转移时均不能增加患者的痛苦,不能影响或加重病情。

简述体位转移方法的选择原则。

⑴患者能够独立转移时则尽量不要帮助,能提供少量帮助时则不要提供大量帮助,而被动转移作为最后选择的转移方法。⑵患者残疾较重或存在认知障碍时不要勉强训练其独立转移活动。⑶转移距离过远时难以依靠一个人的帮助,转移频繁时不便使用升降机。 简述抱脑瘫患儿的基本原则。

⑴始终保持良肢位 怀抱患儿时药注意抑制其异常姿势、保持良好姿势:头部端正,躯干尽量处于正常的位置,双侧手臂不受压、双手伸直向前,双腿分开。⑵避免异常姿势反射 将患儿从床上抱起和放回床上的方法是否恰当与强化或抑制异常姿势有关。⑶注意控制头部 头控制差而双手能抓握的患儿,可令其双手抓住抱者的衣服,环搭抱者的颈、肩部,不要背在背后,这样会使他的头部后仰或倾倒。此外,不要把患儿当作婴儿般抱着,尽量让患儿学

习控制自己身体的方法。

牵伸技术如何分类:根据牵拉力量的来源分为手法牵伸、机械(电动)牵伸和自我牵伸;根据牵伸肌群分为屈肌群牵伸和伸肌群牵伸;根据牵伸强度分为低强度牵伸和高强度牵伸;根据牵伸力量来源和参与程度分为被动牵伸、主动牵伸和神经肌肉抑制技术;根据牵伸时间分为长时间牵伸和短时间牵伸,持续牵伸和间歇牵伸;根据牵伸部位分为脊柱牵伸(颈椎和腰椎)和四肢(肩部、肘部、腕部和手部、髋部、膝部、踝部、足部等)牵伸 肌肉牵伸作用与临床应用:①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②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③调节肌张力④阻断恶性循环、缓解疼痛⑤提高肌肉的兴奋性⑥预防软组织损伤。适用于肩部、肘部、腕指部和髋部、膝部、踝足部以及颈腰部的短缩和挛缩组织的牵伸;预防由于固定、制动、废用造成的肌力减弱和相应组织短缩等结构畸形的发生;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瘢痕形成,肌肉、结缔组织和皮肤缩短,引起的关节活动范围降低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受限;当肌无力和拮抗肌紧张同时存在时,先牵拉紧张的拮抗肌,后增强无力肌肉的力量;体育锻炼前后牵伸,预防肌肉骨骼损伤,减轻运动后肌肉疼痛。 挛缩常见的原因及分类:由于疾病使身体某部位长期制动;坐位工作和生活习惯的长期影响;姿势异常和肌肉失衡;骨骼肌和神经肌肉的受损;组织创伤所导致的炎症和疼痛;先天或后天畸形。分类:①肌静力性挛缩②瘢痕粘连③纤维性粘连④不可逆性挛缩⑤假性肌静力性挛缩 肌肉牵伸种类:㈠被动牵伸①手法牵伸②机械牵伸③自我牵伸㈡主动抑制①收缩-放松②收缩-放松-收缩③拮抗肌收缩④其他牵伸方法:热疗、按摩、关节松动术、支具

肩关节的前屈徒手被动牵伸的具体方法:患者仰卧位,上肢前屈,屈肘,前臂及手放松。治疗师面向患者站在牵伸一侧。上方手从内侧握住肘关节/肱骨远端的后方,下方手放在肩胛骨腋缘固定肩胛骨。上方手将肱骨被动前屈到最大范围,以拉长肩后伸肌群,牵拉大圆肌,或者固定胸椎或骨盆上部以牵拉背阔肌。上方的手将移动患者肱骨被动前屈至肩完全屈曲的最大范围,以牵拉肩关节后伸肌群。

肩部肌肉自我牵伸的具体方法:①长轴牵伸:增加肩活动范围。患者侧坐在高靠背椅上,牵伸侧上肢放在椅背外,手提一重物或利用对侧手向下牵伸上肢②分离牵伸:增加肩外展活动范围,患者站立,牵伸侧腋下夹一毛巾卷,屈肘。对侧手在胸前托住肘部,向身体健侧牵伸肩部,或对侧手在背后握住前臂远端,向身体健侧牵伸肩部。③增加肩前屈活动范围:当上肢前屈不到90o时,可侧坐在桌旁,牵伸侧上肢放在桌上,伸肘,前臂旋前,非牵伸侧手放在上臂上面,身体向前方及桌子方向倾斜,以牵伸肩后伸肌群。④增加肩后伸活动范围:患者背对桌子而坐。牵伸侧上肢后伸,手放在桌上,伸肘、非牵伸侧手放在肩部以固定肩关节,身体向前并向下运动,以牵伸肩前屈肌群。⑤增加肩外展活动范围:当上肢外展不到90o时,可坐在桌旁,牵伸侧上肢放在桌上,伸肘,前臂旋前,非牵伸侧手放在上臂上面,身体向下及桌子方向倾斜。如果上肢外展超过90o,可侧对墙边站立,牵伸侧肩外展,屈肘,前臂放在墙上,牵伸肩内收肌群。非牵伸侧手放在肱骨近端,固定肩关节,身体缓慢下蹲,以牵伸肩内收肌群。通常双侧水平内收肌均较紧,牵拉技术两侧都可运用,也可让患者站于墙角进行自我牵拉⑥增加肩旋转活动范围:患者侧坐桌旁。牵伸侧上肢屈肘90o平放在桌上,牵伸内旋肌群时,前臂掌面离开桌面,牵伸外旋肌群时,前臂掌面向桌面运动,牵伸肩内旋肌群。⑦增加肩胛骨活动范围:患者靠墙站立。牵伸侧上肢外展,屈肘,肘部接触墙壁,手放在头后面,头部转向非牵伸侧,稍前屈。牵伸时身体稍向下蹲,使肩胛骨上旋。也可以坐在治疗床边,牵伸侧手抓住床沿,头转向非牵伸侧并前屈,非牵伸侧手放在头的对侧。牵伸时双手同时反方向用力,使肩胛骨向下运动。

肘关节伸直徒手被动牵伸的具体方法:患者仰卧位,上肢稍外展,治疗师面向患者头部站在牵伸一侧,内侧手放在肱骨近端,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掌侧。固定患者肩胛骨和肱骨近端的前部。外侧的手被动牵伸肘关节至最大范围,以牵拉屈肘肌群。

腕及手部肌肉自我牵伸的具体方法:①增加屈腕活动范围:双手手背相贴放于胸前,手指向下,腕关节做向上运动,以牵伸伸腕肌群;也可以将前臂掌侧放在桌上,手伸出桌沿,非牵拉侧手放在其手背并向下施加力量,以牵伸伸腕肌群。②增加伸腕活动范围:双手手背相贴放在胸前,手指向下,腕关节向上运动;也可以将手掌平放桌上,非牵伸侧手放在手臂上,沿前臂向前运动。③增加桡侧、尺侧偏(斜)活动范围:牵伸侧前臂旋前放在桌子,增加桡侧偏时,将手掌向下,非牵伸侧手放在手背上,向桡侧偏牵伸尺侧肌群。增加尺侧偏时,将手掌向上,非牵伸侧手握住手掌,向尺侧偏牵伸桡侧肌群。④增加掌指关节屈、伸活动范围:⑴增加掌指关节屈曲时,牵伸侧手握拳,非牵伸侧手放在牵伸侧手背上(掌指关节处),将近端指骨向手掌方向屈曲,以牵伸掌指关节伸肌群。⑵增加掌指关节伸展时,牵伸侧四指并拢,非牵伸侧拇指放在牵伸侧背侧(掌指关节处),四指放在手指掌侧向背侧伸展,以牵伸掌指关节屈肌群。⑤增加指间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牵伸侧手屈曲近端及远端指间关节,非牵伸侧手握住其手指背侧,同时屈曲近端及远端指间关节,以牵伸伸指肌腱。牵伸侧手指伸直,非牵伸侧拇指放在近端指骨背面,示指放在远端指骨掌面,同时牵伸近端及远端关节屈指肌腱。

髋关节后伸徒手被动牵伸的具体方法:患者俯卧位,牵伸侧下肢稍屈膝,非牵伸侧下肢伸膝。治疗师面向患者站在非牵伸侧,上方的手放在臀部固定骨盆,防止骨盆运动;下方的手放在股骨远端托住大腿。下方的手托起大腿离开治疗床面进行牵拉,后伸髋关节至最大范围。如果患者俯卧位有困难,也可以取仰卧位,非牵拉侧下肢安置于床面上,屈曲髋膝关节均朝向胸壁方向以稳定髋和脊柱。将被牵伸的下肢悬于治疗床沿,以至髋关节后伸超过中立位。治疗师面向患者站在治疗床头,一侧手固定患者非牵拉下肢髌骨下方,借助重力帮助大腿朝向胸壁的方向,以防止骨盆前倾。另一只手放于牵伸下肢髌骨前上方,牵伸时牵伸侧手向下压大腿,使髋关节后伸至最大范围,以牵伸髂腰肌。为了增加牵伸效果允许牵伸侧伸膝,以使跨关节的股直肌不被限制活动范围。也可以让患者非牵伸侧屈曲髋膝关节,自己抱紧大腿并向胸部方向,阻止骨盆在牵伸过程中向前方倾斜。 膝部肌肉自我牵伸的具体方法:①增加伸膝活动范围:患者坐在床沿 ,牵伸侧下肢伸膝于床上,非牵伸侧下肢放在地上,上身向前弯曲至最大范围,以牵伸屈膝肌群。②增加屈膝活动范围:根据屈膝活动受限程度可取不同牵伸手法。如果屈膝明显受限(ROM>0°),取站立位,牵伸侧下肢放在一小凳上,双手重叠放在髌骨上方向下压,同时小腿向前运动,牵伸伸膝肌群。如果屈膝中度受限(ROM<90°),可双手扶椅背,屈髋、屈膝下蹲,借助自身重量,牵伸伸膝肌群。如果屈膝轻度受限(ROM>90°),牵伸侧下肢可放在较高的椅子上或椅子的横干上做屈髋、屈膝动作,双手握住椅背,身体向前倾,牵伸伸膝肌群;该方法同时对牵伸踝跖屈肌,增加踝背伸也有较好作用。仰卧位,屈膝屈髋主动左右摆动至最大限度,以牵拉伸膝肌群,动作缓慢、弧度要大并维持5~10秒,反复5~10次/日。

踝关节背伸徒手被动牵伸的具体方法:患者仰卧位,膝关节伸直。治疗师站立于牵伸下肢的外侧。上方手握住内外踝处固定小腿,下方手握住患者足跟,前臂掌侧抵住足底,使距腓关节在中立位。下方手一方面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向远端牵拉足跟,背屈踝关节中的距踝关节;另一方面用前臂向近端运动,并轻轻加压力于近侧的跖骨,以牵拉腓肠肌,使踝背伸至最大的活动范围。

颈椎前屈和后伸牵伸技术的具体方法:前屈:患者取坐位,治疗师站立位。上方手放于患者顶枕部,下方手放于上段胸椎部位。下方手固定脊柱;上方手放置于头部,轻柔的向下压颈部伸肌群,使颈部屈曲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后伸:患者取坐位,治疗师站立位。上方手放于患者前额部,下方手放于上段胸椎部位。下方手固定脊柱;上方手在前额部轻柔的向后推,牵拉屈颈肌群,使颈部后伸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

腰椎前屈和后伸牵伸技术的具体方法:前屈:患者站立位,治疗师站立位。上方手放于胸

椎背部,下方手放于腰骶部。下方手固定腰骶部;上方手在胸背部,轻轻向下压,牵拉腰椎伸肌群,使腰椎前屈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后伸:患者站立位,头部慢慢地靠在治疗师的肩膀上。治疗师站立位。上方手放于胸骨前,下方手放于腰骶部。下方手固定腰骶部;上方手在胸前轻轻向后推,牵拉腰屈肌群,使腰椎后伸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注意动作应缓慢,保持人体动态平衡。

关节松动技术与我国传统医学手法的区别:手法操作上类似于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推拿术或按摩术),但在理论体系﹑手法操作中二者有较大的区别。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推拿又称按摩,二者所指相同,但在西方治疗技术中,推拿术与按摩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关节松动技术中的手法分级标准:Ⅰ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的起始段,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Ⅱ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Ⅲ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Ⅳ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关节松动技术的治疗作用:(1)缓解疼痛:促进关节液的流动,增加关节软骨和软骨盘的营养,防止因活动减少引起的关节退变。(2):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防止组织纤维增生关节内粘连肌腱、韧带和关节囊挛缩。(3)增加本体反馈 关节松动技术的临床应用指征:(1)适应证:对力学因素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对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作用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其它不良影响。(2)禁忌证:关节活动已经过度,关节渗出增加,关节炎症,恶性疾病以及未愈合的关节内骨折 牵引疗法的分类:

治疗部位分:脊柱牵引(颈椎牵引,腰椎牵引),四肢关节牵引(皮牵引,骨牵引)。牵引时患者体位分:坐位牵引,卧位牵引(仰卧位牵引,侧卧位牵引)。牵引时患者身体的垂直方向分:水平为牵引,斜位牵引,垂直位牵引。牵引重量来源分:滑车-直锤牵引,身体自重牵引,徒手牵引,电动牵引。牵引的时间长短分:长时间牵引,短时间牵引。牵引力作用的时间分:持续牵引,连续牵引,间歇牵引。

颈椎牵引的作用:1 加大椎间隙,椎间孔和增加椎管容积,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2 纠正椎间小关节的紊乱,恢复脊柱的正常排序。3 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退,有利于病损组织的修复。4 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调节和恢复已破坏的颈椎和腰椎平衡。5 牵伸痉挛的关节囊和韧带,松解粘连的软组织,改善脊柱和四肢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6 脊柱外伤时的早期制动和复位作用。

颈椎牵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各型颈椎病,包括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轻度脊髓型但几岁受压迫症状不明显。颈椎关节功能紊乱,颈椎侧弯,后突畸形,颈椎骨折、脱位的固定。颈部肌肉痉挛,颈椎退行性疾病,肌筋膜炎等引起的严重颈肩痛。儿童的自发性寰枢关节半脱位。 禁忌证:1.颈椎结构完整性受损害时。2.颈椎活动绝对禁忌的疾病。3.牵引治疗后症状(疼痛)易加重的疾病。4.相对禁忌。

腰椎牵引的作用:消除腰部肌肉紧张、痉挛,松解粘连,增大腰椎间隙,降低椎间盘内压,缓解突出物对神经组织的压迫,缓解疼痛。

腰椎牵引方法有哪些:骨盆重锤牵引,斜位自重牵引,电动骨盆牵引,三维多功能牵引,其他腰椎牵引方法(徒手腰椎牵引,肋木悬垂自我牵引)

腰椎牵引的注意事项:1.牵引前 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嘱其牵引时不要屏气或用力对抗。对进行屈曲旋转快速牵引者,需详细了解患者病情,最好与骨科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以免造成损伤。高龄或体质虚弱者以电动牵引床轻度牵引为宜。牵引前可

进行腰部热疗,有助于放松腰部肌肉,避免拉伤。2.牵引中 胸肋固定带和骨盆固定带要扎紧,但胸肋固定带安防的位置和松紧以不妨碍患者正常呼吸为度,同时应防止卡压腋窝,以免造成臂丛神经损伤。两侧牵引绳应对称,松紧一致。牵引时患者应取屈髋、屈膝卧位,以减少腰椎前突,使腰部肌肉放松,腰椎管横截面扩大,有助于症状的缓解。牵引中或牵引后可配合其他治疗,如药物、物理因子或推拿手法等综合治疗,以增强疗效。牵引治疗期间需适当卧床或休息。3.牵引后 应缓慢去除牵引带,嘱患者继续平卧休息数分钟,再缓慢起身。必要时可佩带腰围以巩固疗效。牵引过程中或牵引后,如患者症状,体征加重,应减轻牵引重量或停止牵引。肥胖和呼吸系统疾患慎重使用牵引。孕妇、严重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禁止牵引。

四肢关节牵引的作用:四肢关节牵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四肢骨折、脱位后关节功能障碍,肌肉韧带外伤手术后软组织挛缩,关节附近烧伤后疤痕粘连,软组织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稳定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和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恢复期。 禁忌证:股性关节强直,新近骨折后,关节内及其周围的炎症或感染,关节活动或肌肉拉长时疼痛剧烈,有血肿或其他组织损伤征兆时。

简述平衡的分类?1,静态平衡。2动态平衡包括:自动态平衡和他动态平衡。 简述协调的分类?1小脑性共济失调2大脑性共济失调3感觉性共济失调

简述影响平衡功能训练的因素?1支持面积2平衡条件3稳定极限4摆动频率5与平衡 有关的感觉的作用6与平衡有关的运动系统控制7机体应付姿势变化的对策。

简述平衡训练的原则?1安全性2循序渐进:1支持面积由大到小2稳定极限由大到小3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4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5从睁眼到闭眼6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简述站立位的平衡训练方法?1静态平衡训练,先进行辅助站立训练,然后进行独立站立训练。2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面对镜子保持独立站立位,支撑面从硬而大到软而小再到活动的支撑面上训练3自动态平衡训练,面对镜子向各个方向活动拿物品或抛接球。

简述上肢协调训练的方法?1轮替动作练习:1双上肢交替上举2双上肢交替摸肩上举3双上肢交替前伸4交替屈肘5前臂旋前旋后6腕屈伸7双手交替掌心拍掌背.2方向性动作练习:1指鼻练习2对指练习3指敲桌面4其他画画下跳棋。

简述用观察法进行步态分析时观察分析的顺序应如何安排:①应由远端至近端进行观察②按步行周期的顺序观察③目测观察后归纳分析出原因后果

简述运用观察法的注意事项:①目测观察时,不仅要观察患侧下肢,亦要观察对侧下肢 1. ②行走时受试者衣着尽量要少,充分暴露下肢,以便准确观察步态特征③要注意疼痛对

步态的影响④目测观察属定性分析,必要时进一步采用定量分析⑤目测观察分析步态,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与观察者的观察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直接相关 简述步行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肌力2.平衡能力3.协调能力及肌张力均衡4.感觉功能及空间认知功能5.中枢控制

简述步行训练的基本步骤:步行基础训练:1.体位适应性训练2.肌力训练3.关节活动度训练4.平衡训练5.协调训练6.感觉训练7.疼痛的处理 步行分解训练:1.单腿负重2.靠墙伸髋→离墙站立3.患腿上下台阶4.患腿支撑伸髋站立,健腿跨越障碍5.靠墙伸髋踏步6. 侧方迈步、原地迈步

简述步行训练的注意事项:⑴行走训练时,注意安全。⑵专人保护,治疗师应站在患者的患侧。⑷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延长步行的距离和速度。先选择较平整的路面,逐渐到较复杂的路面行走。⑸正确选择适当的行走辅助具和行走步态。

简述减重步行训练的注意事项:⑴悬吊固定带要适当,不能诱发患者痉挛;⑵减重程度要适当;⑶悬吊装置必须可靠;⑷训练过程中必须有医务人员在场进行指导和保护;⑸避免活动平板起始速度过快或加速过快,造成危险;⑹步行时患者可以佩带矫形器。

简述偏瘫步态的常用矫治方法:①手法牵张股四头、腘绳肌、小腿三头肌、內收肌等②躯干肌肌力训练如半桥运动等③强化步行分解训练④靠墙蹲马步训练⑤退上退下台阶训练及侧方上下台阶训练⑥膝关节屈伸控制性训练等

简述自然步态的基本要素:合理的步行周期、步长、步宽、步频、足角;躯干平衡稳定;降低能量消耗及省力等。

1评估与治疗的一致性○2治疗中应避免采用可能增加患侧肌简述Bobath方法的治疗原则:○

3治疗应以建立正常的姿势与运动模式为目标 ○4患侧身体张力或异常反应的运动和活动。○

5正确选择治疗手法 ○6训练时要使患者精力集中。 参与治疗活动 ○

适合促通翻正反应的情况有哪些?(1)新生儿或年幼患者。(2)痉挛型患者:主要促进运动模式发育,促进正常发育。(3)手足徐动型、失调型患者:其肌张力时有波动,同时缺乏共同收缩,故应掌握正确的肌收缩调整时间,使全身收缩均等分配。(4)弛缓型患者:为了激发自主反应,可以考虑给及强刺激。

痉挛型脑瘫儿童进行治疗性活动的原则。分析干扰其正常功能的主要痉挛表现,借助于痉挛模式相反的运动进行活动。反复进行对功能恢复有利的动作模式,促进影响张力模式的运动。利用关键点促进动作的每一个环节。严重屈肌痉挛的患儿,避免那些使用屈肌为主的运动,如爬、跪或W式坐姿。提高平衡及自我保护能力以避免由于恐惧使肌张力进一步增高。 在日常生活中应用Bobath的治疗原则。(1)调动患者的主动性,应该让患者意识到,所有的治疗都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系列的锻炼而已。(2)将患者所学到的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才能将其巩固、提高及永久保持。例子:弛缓阶段和痉挛阶初期患者在坐位下吃饭,注意胸骨作为关键点维持坐位平衡;在相对恢复期用患手从高处取物,如从书架上拿、放书,并在空中保留数秒,利用本体感受器来加强患者的活动能力;吃饭时将肘关节固定在桌上来稳定前臂的活动。

简述Brunnstrom关于偏瘫恢复6个阶段的特点。

阶段Ⅰ 驰缓期(1)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2)肌张力低下;(3)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阶段Ⅱ 痉挛期(1)腱反射亢进;(2)肌张力增高;(3)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出现。 阶段Ⅲ 共同运动初期 此后共同运动随意出现,显示有关节运动,痉挛进一步加重,达到高峰。

阶段Ⅳ 共同运动期 痉挛开始减弱,出现一些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运动 阶段Ⅴ 分离运动期初期 痉挛减弱,基本脱离共同运动,出现分离运动。

阶段Ⅵ 协调运动期 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正常或接近正常 。 共同运动比较完善时,应该鼓励患者进行哪些日常活动。 生活中利用共同运动的举例,上肢伸展内收时旋转门把手;用患手梳头;将外衣搭在前臂上;患手握皮包带,患手拿牙刷等小东西、抓火柴盒等;书写时用患手固定纸;患手穿衣袖;利用患侧上肢和躯体夹住物体等

简述Brunnstrom的方法治疗脑卒中患者的原则。

治疗原则要求任何治疗性的活动都必须依据患者的恢复阶段而异,如:早期重视床上活动,利用联合反应;在一定阶段利用共同运动、促进分离运动;最终达到随意完成各种功能活动的目的,因此要求治疗人员敏锐的判断力来决定合适的治疗措施以保证治疗效果。 诱发伸展时,可用连续刷擦的方法,请简述需要刷擦的部位。

肢体:背侧和掌指部位诱发手指伸展;在前臂背侧诱发腕伸肌和拇长伸肌的收缩;在三角肌后部诱发上肢伸展;在臀的基部诱发臀大肌的收缩;在足底诱发腓肠肌的收缩。

躯干:颈部短屈肌、胸大肌的肌腹;在腋窝前面诱发前锯肌收缩;在脊神经后支区域诱发颈

部伸肌;在C5区域诱发菱形肌收缩;在颈背诱发躯干和颈部的伸展,诱发背阔肌腱使其达到扩胸目的。

感觉与运动的关系?

(1) 有控制的感觉输入可以诱发肌肉的运动。神经运动能力的发育是感觉性运动控制的

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育成熟。

(2) 感觉刺激根据个体发育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所获得的肌肉反应又可

以反馈给中枢神经系统加强其调节能力。感觉刺激一般是通过两种反射来进行。 ①与γ传出有关的皮肤-肌梭反射:刺激覆盖在肌腹、肌腱附着点上的皮肤,冲动传入脊髓,通过γ传出到肌梭,根据刺激的性质和方式的不同对刺激的肌肉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

②与γ传出无关的皮肤-肌梭反射:刺激皮肤上的毛发,通过毛发感觉传入神经冲动,经脊髓-丘脑束传入大脑皮层运动区,引起锥体束始端的细胞兴奋,再通过皮质-脊髓束传至脊髓。由α纤维传出到肌肉,同样也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

重负荷肌和轻负荷肌各有什么特点?

特点 重负荷肌肉 轻负荷肌肉

功能 共同收缩、保持姿势 有节律的、技巧性运动 解剖 位于深层,多为扇形肌 位于表层、多为梭性肌

纤维 非厌氧性红肌、血供丰富 厌氧性白肌、多与身体长轴平行 关节 跨越单关节 跨越双关节或多关节 感觉输入的4种基本形式是什么?

简短的刺激引起同步运动输出,该刺激用于证实反射弧是完整的。(2)快速的重复性的感觉输入产生持续性的反应。(3)持续的感觉输入可以产生持续的反应,重力是持续的感觉输入的佐证。(4)缓慢、有节律的重复性感觉刺激可以降低身心的兴奋程度。 什么是本体神经促进技术(PNF)?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刺激,达到促进相关神经肌肉反应,以增强相应肌肉的收缩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性,以改变肌肉的张力,使之以正常的运动方式进行活动的一种康复训练方法。

上肢D1运动模式是怎么样的?D1F:肩胛骨上提、外展、外旋;肩屈曲、内收、外旋;前臂旋后;腕屈曲、桡侧偏;手指屈曲;拇指屈曲、内收。D1E:肩胛骨下降、内收、内旋;肩伸展、外展、内旋;前臂旋前;腕伸展、尺侧偏;手指伸展;拇指外展、伸展。

下肢D2运动模式是怎么样的?D2F髋关节屈曲、外展、内旋;踝关节背屈、外翻;足趾伸展。D2E髋关节伸展、内收、外旋;踝关节趾屈、内翻;足趾屈曲。

PNF基本技术与程序中对手法接触的表述?在实际操作中,治疗师的手要尽可能的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摆放于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给予患者活动时一定的阻力,在刺激患者皮肤感受器和其他压力感受器的同时,诱导患者运动的方向,并适时地实施的PNF治疗技术,增加肌肉收缩的能力。

PNF基本技术与程序中对阻力的表述是什么?阻力的施加应引起所治疗的肌群以不同方式进行收缩。在促进肌肉收缩,并相应增强对大脑皮层刺激的同时,由于肌肉紧张的增加,对本体感觉产生了最有效的刺激,刺激的大小直接受阻力大小的影响,这种刺激可反射性的影响同一关节或相邻关节协同肌的反应,而且能从近端传播到远端,也能从远端传播到近端。 PNF特殊技术手法中节律性启动技术?让患者肢体尽可能的保持松弛,在现有的关节活动范围内先被动的、缓慢的、有节律的活动肢体数次,并告知患者感受运动的感觉,接着让患者参与运动,反复的完成数次辅助主动运动后,最后让患者主动或稍微抵抗治疗师给予阻力的情况下完成相同的动作。

PNF特殊技术手法中节律性稳定技术?让患者保持某一姿势不动,治疗师交替给主动肌与

拮抗肌阻力,使患者产生相应的对抗性反应。在进行此种技术操作时,治疗师方向的变换要尽可能的快速、准确,不能造成患者对阻力方向感觉混淆,从而使肌肉产生等张收缩,相应的肢体产生活动。

运动再学习方法四步骤包括什么:①分析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异常表现及丧失成分②指导并辅助患者强化训练运动功能障碍中的丧失成分③将丧失成分融入整体活动训练中,并逐渐增加难度,优化技能④促使运动技能训练向实际生活环境转移,指导患者自我监督和亲属参与,使训练逐渐贴近实际生活并尽可能长期坚持。 运动再学习方法具有哪些特点:①主动性②科学性③针对性④实用性⑤系统性 促进功能重建的因素包括什么:①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训练项目或目标②反复强化③兴趣性④挑战性⑤社会交流性⑥醒觉程度⑦避免或减少损伤后的适应性改变 什么是运动学习的三个阶段:①认知期②联系期③自发期 什么是习得性废用? 答: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通常会导致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抑制,这种抑制在损伤早期导致患侧肢体不能运动,导致补偿性使用健侧肢体,进而学会不使用患侧肢体。由于这种不使用患侧肢体的现象是损伤后学习而来,故称之为习得性失用。 什么是塑型训练技术?

塑型技术为循环渐进达到预期的运动目标,在提高难度的同时取得小进步,不会由于失败而受到责备或惩罚,这种方法使每个使用者在取得小的运动功能进步时得到成功的体验和良性反馈。可以发现该训练方法会明显改进在实际环境中的运动能力。

脑卒中河脑外伤所致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实施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的常规人选标准如下: ⑴发病后3个月以上。 ⑵主动运动:受累腕伸展>10o,重复3次/分钟;拇指及至少另外两个手指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伸展>10o,重复3次/分钟。

⑶被动关节活动度:肩屈曲、外展≥90o,外旋>45o,肘伸展30o,前臂旋前、旋后45o,腕伸展于中位,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屈曲挛缩<30o。 ⑷当健手被固定,行走应有足够的稳定性。 ⑸具有独立安全的转移能力。

⑹可以理解和执行康复训练程序的指令

吸肌练习 方法有哪些?(1)吸气阻力训练 (2)呼气训练1.腹肌训练2.吹蜡烛法 3.吹瓶法:

运动处方定义及所含内容呼

1、运动强度2、运动频率3、运动持续时间4、运动类型

简述习作程序并举例说明:引导员对习作认真分析,把每项习作分解为很多单一动作,每次

教给患儿一个动作,最后再把这些动作连在一起构成必要的生活技能。如脱袜子,需要练习以下动作:曲髋、上肢伸展、手指屈曲、手抓握松开、手眼协调、认知袜子。 简述3岁以下小儿精细动作引导式训练:主要是手功能的训练:(1)引导抓握训练,家长

用玩具或食物逗引婴儿,由近到远,使他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得到。同时用语言鼓励、手眼协调。对没有够到者可把玩具送到他手里,使他感受到玩玩具的愉快。(2)引导放手训练,诱导患儿把玩具投到箱里,家长可亲自示范并讲解,使患儿产生兴趣。这样可训练手眼协调帮他理解因果关系。(3)引导积木搭高:家长用语言指导和示范搭积木,也可手把手地教,使其留下愉快的印象。

抓握及向中线发育课题的基本动作模式:学习抓握与紧握,一方面是固定自己,另一方面

是手紧握与肘的伸直可稳固肩部和保持头部的中线位置;两手握棒上举可练习抓握及中线发育;使头部保持正中位,可集中注意力注视前面的物体,有助于注意力的发展;当

患儿学会了两手抓握后,就可以用手抓住物体来增强自己的活动能力;手足徐动型患儿触觉过敏,不喜欢别人的触碰,不喜欢握木棒或椅子,而喜欢自己两手交叉握手;对偏瘫患者双手交叉握手非常重要,用健手把患手带到中线,进而使他在意识上接受患侧肢体。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体重在两下肢移动的促通方法:让患儿取站立位,双上肢向前方伸展,

肘关节伸直,两手腕关节背曲状态下抓握放在前方的椅子的横木。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强调将“肘关节伸展”和“两腕关节背曲”的意识化,因为脊柱和髋关节的伸展依赖于腕关节的背曲和肘关节的伸直。

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外展的课题的促通方法:引导员可插入一个中间的导入课题,

让患儿仰卧位,用语言发出“将左上肢举到头上方”把这一课题表达出来,使患儿意识到举手这一课题,并在脑中意识化。

脑瘫患儿的运动发育模式:脑瘫患儿的抓握能力较差,重者不能抓握,或有的能抓住物体而

不能放松;固定身体能力差,不能独立的活动身体一部分而同时又不影响其它部分的活动;向前方取物时肘关节不能伸直,即使肘关节能伸直而髋关节也不能同时屈曲来达到活动的目的;不能很好的控制头部,在中线内活动困难。 直流电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1.神经科疾病 偏头痛、三叉神经、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癔症、自主神经失调、末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

1.内科疾病 慢性胃炎、胃肠痉挛、高血压、关节炎、关节痛 2.外科疾病 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慢性乳腺炎、术后粘连等 3.妇产科疾病 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附件炎等

4.五官科疾病 角膜炎、结膜炎、鼻炎、慢性扁桃体炎、牙周炎、卡他性中耳炎等 5.皮肤科疾病 皮肤溃疡、硬皮病、皮肤瘢痕等

禁忌症:恶性血液系统的疾病,恶性肿瘤,急性湿疹以及对电流不能耐受者。对皮肤感觉障碍的患者,治疗师要慎重,避免烧伤。 直流电离子导入的作用

1.直流电和药物的综合性作用 2.神经反射治疗作用 直流电离子导入法中,常用的体腔法

耳道药物离子导入法:用药液将棉条浸湿后塞入外耳道,若有鼓膜穿孔,可先滴入1ml药液。然后再塞入浸药液的棉条,棉条另一端露在外耳道口外,同金属电极连接。非作用极置于侧颊部,电流强度1~2mA。 直肠前列腺离子导入法:用有机玻璃或硬橡胶制成的前列腺体腔电极,插入直肠内约10cm,非作用极150cm2置于下腹部,电流强度6~10mA。

阴道离子导入法:用特制的阴道电极插入阴道注入药液,另一极200cm2置于下腹部或腰骶部。

中频电的电流作用特点(1)能克服组织电阻,与低频电相比,能作用到更深的组织(2)双向无电解作用(3)兴奋神经肌肉组织(4)镇痛和促进血液循环

传统干扰电疗法的治疗作用:促进血液循环;镇痛;消肿;治疗和预防肌肉萎缩;调整内脏功能;调节自主神经;促进骨折愈合

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的作用原理(1)空间效应 从不同的空间位置刺激可兴奋的组织,如肌肉、神经、感觉细胞,包括交感、副交感神经纤维(2)影响细胞功能 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电荷载体的移动以及组织内水的渗透、运输。同时能激活某些酶的活动,特别是心脏和骨骼肌的内质网。内质网内含有偶联所需Ca2+,兴奋时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 调制中频电的作用特点(1)、兼并中频、低频特点 人体对其抗阻较低,作用较深,可采用

较强电流;无电解作用,对皮肤无刺激;能充分发挥中频正弦电流、低频电的生理、治疗作用 ⑵电学参数变更 调制中频电有四种波型和不同的调制频率、调制幅度,其波型、幅度和频率不断变换,人体不易对其产生适应性。

调制中频电的治疗作用(1)镇痛(2)促进血液循环(3)促进淋巴回流(4)兴奋神经肌肉(5)提高平滑肌张力作用(6)调节自主神经功能(7)消炎(8)药物离子导入

简述调制中频电锻炼骨骼肌、兴奋神经肌肉的作用:提高平滑肌张力作用,连调波、断调波有提高胃肠、胆囊、膀胱等内脏平滑肌张力的作用,并可增强其蠕动收缩的能力,使其运动功能正常化。

红外线治疗的适应证? 1.各种慢性损伤2.各类慢性无菌性炎症3.各种慢性、亚急性感染性软组织炎症

.红外线的治疗作用?1.缓解肌肉痉挛2.镇痛作用3.消炎作用4.促进组织再生5.其他治疗作用 紫外线红斑的特点?界限清楚,均匀一致的鲜红色,持续数天后出现色素沉着,并有脱屑,色素沉着也能自然消退。

紫外线照射的禁忌症?1.高热、恶性肿瘤局部、心肺肝肾衰竭、出血倾向、活动性肺结核。 2.急性湿疹、全身性皮肤炎症、单纯疱疹、日光性皮炎、皮肤癌变、色素沉着性干、皮症等。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4.光敏性疾病、应用光敏药物。5.紫外线光敏疗法禁用于白内障、妊娠等。

紫外线体腔照射主要适应哪些疾病的治疗?外耳道、鼻、咽、口腔、阴道、职场、窦道等腔道感染。

紫外线的治疗作用有哪些?

1.消炎2.镇痛3.杀菌4.促进维生素D3的形成5.脱敏6.促进伤口愈合7.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8.光致敏

氦-氖激光器操作方法?

1.接通电源,激光管点燃后依次调整电压和电流,使激光管发光稳定。一般需3~5分钟。 2.照射创面前,先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水清洗干净,随后准确地找好穴位,用甲紫做上标志。

3.照射不到的治疗部位,可通过反射镜反射法或光导纤维照射到治疗部位。

4.治疗时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照射距离一般为30cm、50cm、100cm,光束与被照射部位呈垂直照射,使光束准确照射在病变部位或经穴上。

5.每个治疗部位照射3~5分钟,每次总照射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15次为一疗程。

6.激光器一般可持续工作4小时以上,连续治疗时,无需光机

简述超声波的生物物理学作用机制?1、具有物理学特性的超声机械作用2、在机械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分布特殊的“内生热”,即温热作用。3、由超声机械作用、温热作用促发的物理化学作用。

简述超声波对机体组织器官作用的特点?低强度、中小剂量超声波起刺激、调节作用,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的可逆性组织形态学改变,其生物学作用直接或间接表现为治疗作用;高强度、大剂量超声波起抑制或破坏作用,可造成组织形态结构上不可逆性变化。

简述超声波治疗操作的注意事项?1、熟悉仪器性能,定期测定超声治疗仪输出强度,确保超声的剂量准确。2、治疗时首先将声头接触治疗部位或浸入水中,方能调节输出,切忌声头空载与碰撞,以防晶体过热损坏或破裂。3、治疗中声头应紧贴皮肤,移动治疗时勿停止不同,以免引起疼痛反应。4、治疗过程中紧密观察患者反应以及仪器的工作状态。5、水袋法与水下法治疗时,应采用温开水缓慢灌入,水中及皮肤上不得有气泡。6、进行胃肠治疗时,治疗前患者应饮温开水300ml左右,坐位进行治疗。7、治疗过程中不得卷曲或扭转仪

器导线。8、治疗结束时,将超声输出调回“0”位。9、应注意不能用增大强度来缩短治疗时间。

简述超声波治疗的适应症?1、神经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2、软组织损伤如肌肉劳损、软组织扭挫伤等3、骨关节病如颈椎病、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等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尿路结石、前列腺炎等5、眼科疾病如外伤性白内障、中心性视网膜炎等6、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脑、冠心病等7、其他如早期乳腺炎、肢体溃疡、带状疱疹等。

简述超声波治疗的禁忌症?1、活动性肺结核,严重性支气管扩张、出血倾向等2、心绞痛、心力衰竭、安装心脏起搏器者等3、多发性血管硬化、血栓性静脉炎4、化脓性炎症、急性败血症、持续性高热5、恶性肿瘤6、孕妇的下腹部、小儿骨骺禁用。头部、眼、生殖器等部位治疗时剂量应严格把握。7、高度近视患者的眼部及邻近部位8、放射线或同位素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半年内。

简述超声波机械作用的主要治疗意义?改善组织营养、镇痛、软化瘢痕、杀菌。

简述超声波温热作用的特点?产热不均匀:1、在两种不同组织的界面上产热较多。2、血液循环影响局部升温:超声波产生的热有79%—82%经血液循环带走,18%—21%的热由邻近组织的热传导散热。

简述超声波直接治疗法中移动法的操作程序?1、现在治疗部位涂上耦合剂,声头轻压接触身体2、接通电源、调解治疗时间及输出剂量后,在治疗部位作缓慢往返或回旋移动。3、常用强度为0.5—2.5W/cm2.4、每次治疗时间5—10分钟,大面积移动时可适当延长至10—20分钟。5、治疗结束时,将超声输出调回“0”位,关闭电源,取出声头。6、一般治疗6

—10次为一疗程,慢性病10—15次,每日或隔日一次,疗程间隔1—2周。

简述超声波疗法的常用治疗方法?直接治疗法:移动法、固定法;间接治疗法:水下法、辅助器治疗法。

传导热疗法:以各种热源为介体,将热直接传导给机体,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热:是分子、原子、电子等物质微粒的一种无规则的运到状态。 对流:利用液体或气体的流动来传播内能的方式。 传导:是物体的内能高温部分传至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容量: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性能的物理量。

热平衡: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能量。 石蜡疗法:利用加热熔解的石蜡作为传导热的介质,讲热能传至机体,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 湿热袋敷疗法:利用热袋中的硅胶加热后散发出的热和水蒸气作用于机体局部的一种物理疗法。

蒸汽疗法:利用蒸汽来作用于身体来防治疾病和促进康复的一种物理疗法。 坎离砂疗法:利用氧化铁和醋酸作用生成醋酸铁时所放出的热能作为热源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

简述蜡饼法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较大面积的治疗,一般用于大腿和脊柱的拉兵为50CM×30CM;腰腹部40CM×20CM;关节可小些.将加热后完全熔化的蜡液倒入铺有塑料布或橡胶布的搪瓷盘或铝盘中,使蜡液厚2-3CM,自然冷却至石蜡初凝成块(表面45-50度)。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下垫棉垫与塑料布。将蜡块取出,敷于治疗部位,外包塑料布与棉垫保温。每次治疗20-30分钟。治疗完后将取下的蜡块立即用急流水冲洗后,放回蜡槽内。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

简述石蜡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根据不同的治疗,使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治疗部位要清洗干净,如有长毛发可涂凡士林,必要时可剃去。治疗时准确掌握蜡的温度,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防止烫伤。患者不得任意活动治疗部位,以防止蜡块或蜡膜破裂后蜡液流出而致烫伤。治疗

时要注意观察病人反应,患者如感觉过烫应及时中止治疗,检查原因并予处理。在皮肤感觉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等部位蜡疗时蜡温宜稍低,骨突部位可垫小块胶布,以防止烫伤。少数患者蜡疗后治疗部位可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蜡疗,休息15分钟左右,并对症处理。

.简述石蜡疗法的禁忌证 ①皮肤对蜡疗过敏者②高热、急性化脓性炎症、厌氧菌感染③妊娠、肿瘤、结核病、出血倾向、心功能衰竭、肾衰竭④温热感觉障碍者、1岁以下的婴儿。 简述湿热袋敷疗法的治疗作用 湿热袋中硅胶颗粒中含有许多微孔,在水箱中加热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和水分,治疗时再缓慢释放出热和水蒸气。其主要治疗作用为温热作用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强,促进代谢,改善组织营养;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促进渗出液的吸收,消除局部组织水肿;降低末梢神经的兴奋性,减低肌张力,缓解疼痛;软化、松懈瘢痕组织和挛缩的肌腱。

简述泥疗法的注意事项 对治疗用泥的质量应进行鉴别,选择所要求的各项指标均合格的泥。测泥温时应准确、均匀,严格掌握泥疗的温度和时间。治疗时应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发现大量出汗、头晕、心悸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对症处理。治疗后应注意休息,不要做日光浴、游泳及长时间散步。

简述坎离砂疗法注意事项 ①防止坎离砂潮湿失效,最高温如达不到70%,就不宜应用,否则热作用时间太短。②坎离砂可重复应用10~15次,随使用次数的增加,产生热效应的时间延长,可合理安排病人,提高应用率。③治疗前需检查皮肤有无破损、感觉有无异常,治疗过程中应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以免灼伤。④治疗时患者和工作人员需戴口罩,防止金属灰尘。

简述压力疗法的治疗作用及常用方法。

治疗作用:压力疗法通过改变机体的外部压力差,以达到促使血管内外物质交换,同时改善由于血液粘稠度增大或有形成分性质的改变而引起的物质交换障碍,促进溃疡、压疮等的愈合,促进再生修复,促进水肿的吸收。

常用方法:正压疗法(体外反搏疗法、正压顺序循环疗法、皮肤表面加压疗法)、负压疗法和正负压疗法。

简述正压顺序疗法治疗作用

提高组织液静水压,迫使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 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

简述正压顺序疗法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适应证:(1)肢体创伤后水肿;(2)淋巴回流障碍性水肿;(3)截肢后残端肿胀;(4)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5)静脉淤滞性溃疡;(6)对长期卧床或手术被动体位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注意事项:(1)治疗前应检查设备是否完好和患者有无出血倾向。(2)每次治疗前应检查患肢,若有尚未结痂的溃疡或压疮应加以隔离保护后再行治疗,若有新鲜出血伤口则应暂缓治疗。(3)治疗应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患肢应无感觉障碍。 简述体外反搏疗法的适应症

适应症: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率在40次/分以上);心肌炎恢复期;结节性大动脉炎;高血压病,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缺血性脑血管意外; 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腔隙性脑梗死;脑血管栓塞;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简述皮肤表面加压疗法持续加压的含义

持续加压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不间断加压,每天最好加压24h,若需间断时每次不超过半小时;二是指长时间加压,最少3~6个月。

试述磁疗对人体的治疗作用。

答:1.消炎、消肿作用2.止痛3.镇静作用4.降血压作用5.对良性肿瘤的作用6.促进创面愈合作用7.软化瘢痕作用8.促进骨折愈合作用9.止泻作用

磁疗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什么情况下不适合进行磁疗?

答:1静磁法:a直接贴磁法b间接贴磁法c耳穴贴磁法d磁电法

2.动磁法:a旋转法b电磁法:1低频交变磁疗法2脉动磁疗法3脉冲磁疗法 3.磁处理水疗法

以下情况可不用或慎用,如严重的心肺、肝及血液疾病,体质极度衰弱,副作用明显者或孕妇的下腹部。

简述水中运动疗法的作用机制及训练方法。

水中运动疗法主要是利用水疗的温度作用、机械作用、化学作用使人体产生一系列反应。利用水的温度作用,如前所述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变化。利用水的机械作用,静水压力和水流的冲击可以使血管扩张、血循环改善;水的浮力可以使人体的重量减轻,使僵硬的关节容易活动,肌肉所需要的力量较在空气中小,利于患者进行各种功能训练。利用水的化学作用,在实行水疗时,可以加入各种矿物质和药物,以达到刺激机体加强水疗的作用。 训练方法:固定体位、利用器械辅助训练、水中步行训练、水中平衡训练、水中协调性训练、Bad Ragaz训练法、Halliwiek法、水中运动用浴槽、步行浴。 试述水中运动疗法的运用与注意事项。

水疗法的温热作用,可减轻运动时的疼痛;同时温热作用对于弛缓麻痹肢体可改善循环;对于痉挛性麻痹,温热作用或者寒冷作用可消除痉挛,使肢体易于进行运动。另外由于浮力作用即使极弱的肌力也可以在水中运动,所以适合训练肌肉功能、辅助主动运动及增强肌力。适用于骨折后遗症、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肌营养不良、脑卒中偏瘫、颅脑损伤偏瘫、肩手综合征、小儿脑瘫、共济失调、帕金森病等。 注意事项:疾病诊断和评定;治疗时间的选择 餐后1~2小时进行;注意预防眼、耳疾患;水中运动的强度 水中靶心率=陆地上靶心率-(12~15);调节水温 36~38℃;训练时间及次数 一般每次10~15分钟,最少1~2次/周;浴后休息 池旁休息室休息30~60分钟。

冷冻法的注意事项1、在治疗前需要对病人说明治疗的正常感觉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2、 在采用冷冻治疗时,应防止过冷引起冻伤。3、在进行治疗时要注意非治疗部位的保暖,防止病人受凉感冒。4、喷射法禁止用于头面部,以免造成眼、鼻、呼吸道的损伤。5、知道冷过敏反应及相关处理办法

冷过敏反应及相关处理办法 (1)少数病人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治疗,予以平卧休息,并在身体其他部位加以温热治疗(2)有时引起局部疼痛,一般不需处理,但对反应强烈者需立即停止治疗,予以平卧休息及全身复热(3)治疗时间过长时出现的局部组织坏死需注意预防感染,对严重的要无菌穿刺抽液。 冷疗法的适应症 :1、疼痛和痉挛疾病 如落枕、肩痛、颈椎病等2、软组织损伤用于损伤早期血肿、水肿的急救处理和恢复期的消肿止痛。3、内脏出血 肺出血、食管出血、胃十二指肠出血等4、烧伤烫伤的急救治疗 适用于面积在20﹪以下,Ⅰ~Ⅲ度热烧伤等5、早期蛇咬伤的辅助治疗6、其他 如高热、中暑降温等

禁忌症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高血压,心、肺、肾功能不全,动脉硬化。2、冷变态反应者,对冷过度敏感者,致冷血红蛋白尿患者。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皮肤感觉障碍,言语、认知功能障碍者慎用。 冷冻疗法的注意事项 1、在治疗前应对病人说明治疗的正常反应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在治疗中不得随意变换体位和触摸冷冻机器。2、在采用冷治疗时,注意保护非治疗部位,避免制冷剂外漏,溅洒在正常组织和农物上。3、喷射法禁用于头面部,以免造成眼、鼻、呼吸道的损伤。眼治疗时,注意防止制冷剂损伤角膜。4、加压冷冻治疗时,皮下脂肪较少

的部位不宜加压过重,应避开主要神经分布区,以免损伤神经。5、冷冻治疗后3-5天保持创面清洁、干燥、结痂后禁用手镯,让其自然脱落6还有一些并发症的处理

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局部创面感染:冷冻治疗本身对局部创面有灭菌效果,如创口已发生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并进行伤口换药。2、出血:较常见。对于局部小出血病灶,可采用止血剂及压迫止血;出血较多应采用结扎止血或堵塞止血。3、水肿:一般术后一周左右可自行消退,但是咽喉部的病变进行冷冻治疗后,需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雾化吸入或肌肉注射,以防止局部水肿反应严重二影响呼吸道通畅4、疼痛 冷冻治疗后的短暂疼痛一般不作处理。如果疼痛难耐受或持续较久,酌情给予止痛剂以缓解疼痛。5、神经损伤冷冻对病变区穿过的神经支干有破坏作用。一般神经损伤是可逆性的,多在给予神经损伤常规治疗后,3个月左右恢复功能。

生物反馈疗法有:肌电生物反馈、脑电生物反馈、心电生物反馈、血压生物反馈、手指皮肤温度生物反馈以及直流电皮肤电反应生物反馈等。

生物反馈的适应症:生物反馈疗法广泛应用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康复医学。

生物反馈疗法的禁忌症:⒈不愿意接受训练者,变态人格不能合作者。⒉5岁以下儿童,智力缺陷者,精神分裂急性期。⒊严重心脏病患者,心肌梗死前期或发作期间,复杂的心律失常者。⒋青光眼或治疗中出现眼压升高者。⒌训练中出现血压升高、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失眠、妄想或具有精神症状时也应停止治疗⒍。感觉性失语的病人。 生物反馈疗法注意事项:⒈治疗室保持安静、舒适,光线稍暗。将外界的干扰降到最低。⒉治疗前向病人解释该疗法的原理、方法以及要求达到的目的,解除疑虑,求得病人合作。⒊治疗前要找好最合适的测试记录类别和电极放置部位。治疗后在皮肤上做好记号,以便提高以后治疗的效果。⒋治疗训练时要让患者注意力集中,密切配合治疗师的指导和仪器显示。⒌治疗训练时治疗师用指导语引导,其速度、声调、音调要适宜,也可采用播放录音带的方式进行,待患者熟悉指导语后,可让患者默诵指导语。⒍治疗过程中,要有医务人员陪伴,及时给病人以指导和鼓励,树立病人对治疗的信心,并可同时施行心理治疗。训练中注意不能使病人有疲劳和疼痛的的感觉。⒎根据病人情况,可每日进行生物反馈训练1次.每次5、15、30分钟不等,一般10-20次为1疗程。有些疾病常需连续训练数周乃至数月。也有的可每天训练数次。 请图示说明性废用的形成的形成和习得性废用的克服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习得性失用 增加动机 患侧肢体的使用 阳性强化 掩饰肢体的使用 恢复 习得性失用逆转患肢在 生活环境持续使用 使用性依赖 进一步实 更多使用性依赖 皮质功能重组 践和强化 皮质功能重组

的部位不宜加压过重,应避开主要神经分布区,以免损伤神经。5、冷冻治疗后3-5天保持创面清洁、干燥、结痂后禁用手镯,让其自然脱落6还有一些并发症的处理

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局部创面感染:冷冻治疗本身对局部创面有灭菌效果,如创口已发生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并进行伤口换药。2、出血:较常见。对于局部小出血病灶,可采用止血剂及压迫止血;出血较多应采用结扎止血或堵塞止血。3、水肿:一般术后一周左右可自行消退,但是咽喉部的病变进行冷冻治疗后,需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雾化吸入或肌肉注射,以防止局部水肿反应严重二影响呼吸道通畅4、疼痛 冷冻治疗后的短暂疼痛一般不作处理。如果疼痛难耐受或持续较久,酌情给予止痛剂以缓解疼痛。5、神经损伤冷冻对病变区穿过的神经支干有破坏作用。一般神经损伤是可逆性的,多在给予神经损伤常规治疗后,3个月左右恢复功能。

生物反馈疗法有:肌电生物反馈、脑电生物反馈、心电生物反馈、血压生物反馈、手指皮肤温度生物反馈以及直流电皮肤电反应生物反馈等。

生物反馈的适应症:生物反馈疗法广泛应用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康复医学。

生物反馈疗法的禁忌症:⒈不愿意接受训练者,变态人格不能合作者。⒉5岁以下儿童,智力缺陷者,精神分裂急性期。⒊严重心脏病患者,心肌梗死前期或发作期间,复杂的心律失常者。⒋青光眼或治疗中出现眼压升高者。⒌训练中出现血压升高、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失眠、妄想或具有精神症状时也应停止治疗⒍。感觉性失语的病人。 生物反馈疗法注意事项:⒈治疗室保持安静、舒适,光线稍暗。将外界的干扰降到最低。⒉治疗前向病人解释该疗法的原理、方法以及要求达到的目的,解除疑虑,求得病人合作。⒊治疗前要找好最合适的测试记录类别和电极放置部位。治疗后在皮肤上做好记号,以便提高以后治疗的效果。⒋治疗训练时要让患者注意力集中,密切配合治疗师的指导和仪器显示。⒌治疗训练时治疗师用指导语引导,其速度、声调、音调要适宜,也可采用播放录音带的方式进行,待患者熟悉指导语后,可让患者默诵指导语。⒍治疗过程中,要有医务人员陪伴,及时给病人以指导和鼓励,树立病人对治疗的信心,并可同时施行心理治疗。训练中注意不能使病人有疲劳和疼痛的的感觉。⒎根据病人情况,可每日进行生物反馈训练1次.每次5、15、30分钟不等,一般10-20次为1疗程。有些疾病常需连续训练数周乃至数月。也有的可每天训练数次。 请图示说明性废用的形成的形成和习得性废用的克服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习得性失用 增加动机 患侧肢体的使用 阳性强化 掩饰肢体的使用 恢复 习得性失用逆转患肢在 生活环境持续使用 使用性依赖 进一步实 更多使用性依赖 皮质功能重组 践和强化 皮质功能重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rx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