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经济论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二

更新时间:2023-05-24 02: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3期2012年6月阅江学刊

YuejiangAcademicJournalNo.3Jun.2012

·语言文学艺术研究·

“符号经济”论:“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二

刘方喜,赵树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

“财富哲学”,和“关系哲学”基础上的“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由摘要:建立在马克思

“实体经济”“符号经济”而的财富流转过程,来批判性地反思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符号在当代“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和后果。从之“关系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资本的当代新形态,融入了艺术等文化因素的“符号经济”以及竞争性文化符号消费的无,“向内”;另一方面,度扩张,一方面制造人的等级差异、激化人类内部的“社会冲突”竞争性符,“向外”号消费又导致物品的无度消耗,进而导致自然物质资源的无度消耗激化人类与自然之“生态冲突”。当今全球社会冲突与生态冲突在相互激化中日趋尖锐。“新艺术政治经济间的

学批判”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批判意义。

“社会冲突”;激化“生态冲突”关键词: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符号经济;资本;激化

中图分类号:B834;I0-02

文献标识码:A

7089(2012)03-0088-09文章分类号:1674-

“新资本论”一、当代形态的及其现实意义的副标题是“政治马克思经典著作《资本论》

,经济学批判”而所谓“符号经济(economyofsigns)”“资本”是的当代新形态,同时又与艺术密、“新艺切相关,因此,我们所谓的“符号经济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theNewCritiqueofPoliticalE-,conomyofArt)”也可谓当代形态的“新资本论”并且首先重视在由“实体经济”而“符号经济”的财富流转过程中对与资本联姻的“艺术”在当代

收稿日期:2012-01-10

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作出批判性反思。2008年以来的金融海啸、经济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了金融性“符号经济”过度膨胀的危害,但人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符号与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符号经济”过度膨胀的危害。

“9·11”事件……欧美人士为反对高脂肪食品带来的肥胖而游行,与此同时,我们这个星球的另外部分的人则可能正在为反对食物缺乏而带来的饥饿而游行(2008年粮食涨价使全球饥饿人口增

、“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男,江苏江都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作者简介:刘方喜,

化批评研究中心”副主任、理论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消费社会文化、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等方面的研究;赵树军,男,河北康保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2009级博士生,主要从事比较美学研究。88

:“符号经济”:“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刘方喜,赵树军论之二

至近10亿)……日趋加重的生态危机在全球各地不断制造着异常气候及种种灾难……这些现象皆昭示着我们时代的人-人社会关系、人-物自然关系冲突的尖锐性,而这些现象也会作为影像在——但往往作为“特例”很大众传媒中高速流转—

快被淹没、消失在超巨量的娱乐化的消费影像之中,或者说这些灾难性的影像本身也成为娱乐性的消费影像……在当今全球化消费时代,作为资本增殖无度扩张源源不断的动力的“符号经济”和无度消费,成为人类当代困扰的交汇点,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等方面的诸多困扰,都直接和间接地通过这一交汇点表现出来:这种“符号经济”和无度消费,一方面,具有“双向挤压”功能,“向上”“剩余财富(或剩余价值)”阻碍流转向“自,由王国”及包括艺术在内的“自由的精神生产”从而挤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超越性的自由,“向下”空间则挤压底层大众由“必要财富”维持的生存空间,从而再生产贫困①;另一方面,又具有“双向激化”功能,在人类社会“内部”制造着贫困“向内”激化着全球社会冲突,在人类社会“外即

部”则制造着生态危机即“向外”激化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冲突,进而成为毁灭自然尤其毁灭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可怕推——如果说全球核武器可以瞬间地以暴力的动力—

方式毁灭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和人类社会的那么,无度的符号生产和消费及相应的无度的话,

物品消耗则在缓慢地以和平的方式毁灭着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和人类社会……②

从中国内部来看,我们的产品在品牌、工业设计等环节上还远没有进入“符号经济”阶段,但央视广告拍卖、招标中的“标王”一年动辄上亿元的电视广告费,似乎表明我们已经早就进入“符号经——著名社会学研究者黄平发表于济”阶段了—《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一个问题、一种思路》一文尖锐指出:

①②

消费主义文化向社会各个阶层蔓延的前提,一个是大商人、商业集团和包装他们的大广告业的结合,另一个是广告业和媒体的结合。他们不断制造出何种诱人的生活方式和为什么我觉得在中国要欲望……这种东西,

那就是人均自然资源或可利用的自然资命,

源的稀缺……我们与先发国家的主要区别是:我们的矛盾主要靠自己内部消化。而先发的国家,基本是内部矛盾向外转移。包括广告业在内的符号经济无节制的扩张,会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政治压力(贫富分化)和生态压力———同时西方消费社会无度扩张的符号经济所造成的社会压力也在——2008不断地被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向不发达国家的转移就是最明显的例证!我们近三十积累起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年的高速发展,

我们进一时也累积起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步的发展应该会使实体经济分量相对减低、符而我们不能忽视符号经济过号经济分量增大,度扩张的后果。

再比如,所谓“文化产业”也是当代“符号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们在文化贸易上还存济”

说得通俗一点,这表明我们现在的文在很大逆差,

但我们的包化产业还远远不能赚到西方人的钱,

括艺术在内的文化在国内的产业化(商业化)的——那么,范围和程度却并不比西方逊色—这些文化产业在赚谁的钱?又是如何赚钱的?在当今中国,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的弊端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的关注,而文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弊端则远未引起包括文化人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足够我们音像产品的警惕。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

生产速度并不比西方慢,我们现在的电视广告拍,得比电视剧、电影还要更精彩,更具有“艺术性”

“双向挤压”《“符号经济”》,《中国政法法学学报》关于资本及符号经济的功能的详细论述,参见刘方喜论: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

2011年第4期,“双向激化”本文重点分析功能。:“资本主义挑动70亿人的欲望”在这方面,笔者的看法与著名学者叶舒宪先生如下表述正相暗合来毁灭我们这个星球及其文明。

89

阅江学刊:2012年第3期

我们各种产品往往很具艺术性的过度外包装显然释放出了我们不少艺术人才的创造力,各种传媒中高速流转着流光溢彩的图像、悦耳动听的声音,也充分展示着国人的艺术创造力,如此等等———似乎没有理由否认: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我们的许多文艺美学研究者也告诉我们:“文学性”、“艺术性”正在由传统的文学艺术领域向其外的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扩散、蔓延,并且为此而有些欢欣鼓舞———但是如果置于资本增殖扩张推动下的“符号经济”中来看,或许我们高兴得有些过早。无论从全球还是国内来看,包括艺术文化符号产业在内的“符号经济”过度膨胀的后果与危害都值得我们保持高度警醒。

再从西方当代理论格局来看,作为“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的消费社会文化,与“符号经济”密切相关,但“文化研究”所关注的主要是“符号经济”

内部的社会认同与斗争,对“符号经济”所产生的外部影响注意不够,总体来说,“文化研究”

的理论资源不足以充分揭示“符号经济”过度膨胀的危害。另一方面,

西方生态主义和生态批评高度关注全球生态问题,但往往把生态问题归咎于人的主体性过分高扬、人征服自然的冲动等,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总体来说,现实的批判和建设力量比较薄弱—

——受西方当代理论影响的国内文化研究”与“生态批评”从总体上来说也是相互割裂的。前已指出,“符号经济”乃是“资本”的当代新形态,因此,对资本的功能及其扩张所形成的种种社会后果等有深刻、全面分析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对于我们揭示和分析“符号经济”

过度膨胀的危害及整合相互割裂的西方“文化研究”与“生态批评”等具重要指导意义———这是“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出发点之一。

二、“关系哲学”与资本对“社会冲突”与“生

态冲突”的双向激化

资本控制下的高速的“符号流转”,挤压着底层大众尤其是不发达国家大众维持生存的必要财90

富—

——这会使全球范围内的人的社会冲突趋于激化;另一方面,在西方当代消费社会中,与高速的“符号流转”相伴随的是高速的“物品流转(消耗)”

,这又激化着全球范围内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冲突:日益加剧的全球贫富分化与同样日益加剧的全球生态危机如影相随———“向内”对人类内部的“社会冲突”、“向外”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生态冲突”的双向激化,是资本内在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

——而只有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哲学”的角度我们才能充分揭示资本的这种“双向”激化作用。

所谓“关系哲学”以人与人社会关系、人与物自然关系及这两大关系之间的“关系”为基本立足点,

我们认为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哲学框架。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一种“财富哲学”好理解,而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同时也是“关系哲学”似乎难以理解。但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非常明显地存在着一种“关系哲学”分析框架,就其成熟的经典著作《资本论》来说,第二卷研究的是在“资本的流通过程”

中剩余价值(利润)是如何实现的,第三卷研究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剩余价值(利润、剩余财富)是如何在工业、金融、农业三大部门进行分割的,这两卷可以说研究的是财富在“人与人社会关系”中流转的,而第一卷研究的则是财富如何在“生产过程”中生成、流转的,而生产过程就涉及“人与物自然关系”,因此也可以说财富(剩余价值)如何在“人与物自然关系”中生成、流转,乃是《资本论》第一卷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我们认为《资本论》三卷自成体系的话,那么,显然“关系哲学”

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的基础性框架之一。再具体地说,马克思指出,“资本”既是一个体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阶级关系的“社会关系”范畴,同时,“资本”作为工人劳动、工人在劳动中实际发挥会劳动力(生命力)的现实的“物的条件”,在此意义上“资本”也是一个“自然关系”范畴—

——尽管马克思反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脱离社会关系把“资本”仅仅视为是“自然关系”范畴,

:“符号经济”:“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刘方喜,赵树军论之二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范畴乃是“社会关系”范畴与“自然关系”范畴的高度统一,或者说完整地看,“资本”所体现的恰恰是“社会关系”跟“自然关系”

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的“资本”论正是建立在“关系哲学”基础上的。同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是建立在“关系哲学”基础上的:劳动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同时,具体的劳动又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形式”下因而也就是在具体的“人与人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可以说,“劳动”体现的也是“社会关系”跟“自然关系”

之间的“关系”;再看“价值”,商品的“价值”乃是“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而“交换价值”主要体现的是“人与人社会关系”,“使用价值”体现的则主要是“人与物自然关系”,因此,商品的“价值”所体现的同样是“社会关系”跟“自然关系”之间的“关系”。价值也就是财富,因此,马克思的“财富哲学”又是与“关系哲学”高度统一在一起的。

[1]

这里首先要特别强调的是:只有充分重视对财富在

“生产领域”的生成、运转,才能使马克思“财富哲学”与“关系哲学”相互贯通。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中,把财富在“流通领域”的运转称之为“社会物质变换”,而把财富(产品)在“生产领域”的生成称之为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第82页上“解释{某个经济的}财物总量(实物的)组成部分的变换”

{瓦格纳又称之为“财物变换”,谢夫莱称之为“社会物质变换”

}。{这至少是后者的一个场合:在说明生产的“自然”过程时我也使用了这个名称,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那一段话,是从我这里抄袭去的,那里在分析W—G—W〔商品—货币—商品〕时,第一次出现了物质变换,而以后形式变换的中断,也是作为物质变换的中断来说明的。[2]

马克思在研究剩余价值学说的发展史时分析

指出:

因为重农学派的功绩和特征在于,它不

是从流通中而是从生产中引出价值和剩余价值,

所以它同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相反,必然从这样的生产部门开始,这个生产部门一般可以同流通、

交换脱离开来单独考察,并且是不以人和人之间的交换为前提,而只以人和自然之间的交换为前提的。

[3]

马克思本人的研究是充分把“流通”与“生产”

结合起来的,《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研究表明:马克思在逻辑上是把“人和自然之间的交换”作为“前提”和起点的,也正是在该卷(第五章)中,

马克思对“劳动”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在此基础上,第二卷再讨论“资本的流通过程”。当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只是从人与物自然关系的角度对“劳动”的界定,而马克思同时反复强调:任何具体的劳动又总是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马克思实际上是从人与物自然关系、

人与人社会关系及这两大关系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物质生产劳动的,进而也是研究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社会万般现象的———与“生产领域”相比,“流通领域”的“社会物质变换”则主要是在人与人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跟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没有直接关联。在重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学者当中,英国学者拉什、厄里却只看重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的《资本论》第二卷,日本学者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也只强调流通、交换领域的研究并对马克思主要首先在“生产领域”讨论的“劳动价值论”提出质疑,而轻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也是西方学界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也蔓延到中国学界—

——从理论上来说,只重视流通、交换领域,也就是只重视人与人社会关系,而把经济活动和财富流转仅仅视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建构,就会忽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和财富(剩余价值)流转方式对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关系严重的负面影响,忽视当今日趋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与资本及其当代形态“符号经济”无度扩张之间的内在关联。

91

阅江学刊:2012年第3期

高速的“符号流转”推动剩余价值的高速流转和资本高速的增殖,这种财富运转使当代消费资本主义呈现出日趋符号化、虚拟化的特点。马克思曾经说过

:“不列颠工业象吸血鬼一样,只有靠吮吸人血—

——并且是吮吸儿童的血———才能生存。”[4]

他还曾指出:“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就是

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因为变成统治工人的手段(但只是作为资本本身统治的手段)的商品,实际上只是生产过程的结果,是生产过程的产物。这是物质生产中,现实社会生活过程的结果,是生产过程的产

物。”[5]对此,马克思《资本论》有不少直接的

分析:

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

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

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

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

——土地和工人。[6]

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在他们的对面,则造成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

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7]

92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为成熟的今天,资本增殖扩张对自然力的破坏和浪费,已远远不再局限于土地肥力的浪费,而是波击到各种自然资源,

“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当今全球范围日趋激烈的自然资源、

能源争夺充分昭示了此点),持续地激化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冲突。片面地看,被称为“景观社会”、“拟像社会”的西方当代消费社会过度的文化化、信息化、符号化或虚拟化,好像表明资本在“幽灵化”,资本的扩张与膨胀,好像只表现为文化符号的膨胀。

资本流通全过程离不开“物品”的生产和消费,消耗自然资源是资本实现自身增殖不可或缺的环节—

——日趋符号化、虚拟化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依然如此。资本增殖控制下的高速的“符号流转”带动高速的“物品流转”,进而带动高速的自然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等:从根源上说,对于全球生态危机,所谓“符号经济”高速的“符号流转”难辞其咎。

因此,作为资本增殖、扩张的重要新领域的当代

“符号经济”,也就具有了资本的双向挤压、双向激化功能:迅猛发展、融入了越来越多艺术文化审美因素、越来越虚拟化的“符号经济”,向下挤压贫困人口维持生存的必要财富、向上挤压供自由发展的剩余财富,向内激化人类内部的社会冲突、向外激化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冲突———而在当今时代,

驾驭资本,很大程度就表现为:要限制“符号经济”的无度扩张,进而一定程度上就是控制符号经济”的双向挤压、双向激化作用———这些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当代艺术状况的一种描述和分析,

无视这种尖锐的状况,我们就不可能对当代艺术作出真正批判性的审视。

我们所谓的“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重构为一种以人-物自然关系”与“人-人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为立足点的“关系哲学”———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方面在财富流转”或“剩余价值的流转”中考察人的关

““““

:“符号经济”:“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刘方喜,赵树军论之二

系;另一方面从人的关系的角度来考察“财富流转”,进而也就将这两方面高度统一在一起———置于人类思想史中,马克思经济哲学这种特点就会凸显出来:一方面,

古今中外不乏对人的关系包括“人-物自然关系”、“人-人社会关系”等的探讨,但往往没有充分结合“财富流转”展开探讨;另一方面,西方近现代经济学较少从人的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经济活动,即使当代所谓“经济社会学”也最多只关注“人-人社会关系”,而很少涉及

“人-物自然关系”———市场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是所谓“经济人假设”,从“财富流转”的角度来说,所关注的只是财富的“获得”,而较少关注财富之“创造”———而马克思经济学一大重要特点是高度重视作为创造财富活动的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强调:“一个人‘在通常的健康,体力,精神技能技巧的状况下’,也有从事一份正常的劳动和停止安逸的需求,这在斯密看来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斯密等重视物质生产活动最多是只将其视为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而马克思则强调物质生产还与人的能动的自由本质密切相关———这实际上就成为所谓“实践”美学的理论出发点。因此

,“美学”也就成为马克思经济哲学的一个重要基本向度,而斯密等不会关注什么美学问题,

斯密以降,更加数学化、专业化的西方经济学当然更不会关注美学问题—

——从财富流转的角度来说,西方主流经济学只关注财富在“此岸”世界中的流转,而马克思还关注财富向“彼岸”

的自由王国、“自由的精神生产”领域的流转———这是在经济哲学上重构当代美学的重要切入点。

三、贫富分化、生态危机与“符号经济”的关联对于当代“符号经济”所造成的物品浪费及贫富分化,英国学者拉什、厄里有不少分析,

他们的《符号经济与空间经济》[8]

指出,当今世

界高速的“符号流转”不过是高速的“财富(货币、

金钱、资本)流转”或“剩余价值的流转”的“仿像”而已,而“客体以及文化制品成为可任

意处置的东西,

一次性使用”的消费方式,既消耗了生产这些“客体”的大量自然资源,同时又制造出大量垃圾尤其大量化工、电子垃圾进一步危害着自然环境。拉什、

厄里还指出:“后组织化资本主义社会(美国)是三分之二社会,日益自反性的服务阶级和熟练工人阶级之间的鸿沟,

与所谓‘下层社会’的鸿沟愈加分开了。”他们还探讨了“三分之二社会如何制造了贫困化的三分之一社会”。拉什、厄里的另一部书《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有相近的分析:“如果在组织化资本主义中的消费不足或一个‘份量不足’

的消费需求创造了广告以及影像的霸权和消费的条件,那么,在非组织化资本主义中,这一现在被崇拜的影像至少要对地位消费和需求的过度承担责任。”他们还引蒂利语指出:“资本主义城市化远非克服农村的落后……不过是再生产这种落后。”[9]

拉什、厄里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文化符号、

艺术影像迅猛流转、高速扩散的世界—

——我们很难否认我们正在遭遇着一个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和世界,

但是,他们的深刻之处在于:揭示了这个艺术繁荣、符号爆炸的世界跟“贫困化的三分之一社会”

的内在关联。拉什、厄里认为,立于“工业资本主义”的马克思理论已经过时,《资本论》第二卷的标题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其中蕴涵着最先分析“现代性”

的重要思想,这样的马克思则还处在“而立之年”

。全球迅速增长的财富,不是流向贫困世界,而是流向艺术文化符号迅猛膨胀的富裕世界,如此就形成了发达国家过度膨胀的“符号经济”对贫困世界维持生存所需“必要财富”的挤压。

加尔布雷思《丰裕社会》也有不少深刻分析:

受到凡勃伦影响的教师,虽然教的是中心传统的学说,但由于下列概念而带给中心传统以一种不信任,甚至轻视,这种概念认为经济进步能大有裨益于大众,或者认为的确有过这样的事情。

[10]其实,“不平等化”不仅仅只发生在消费领

93

阅江学刊:2012年第3期

域,而且也发生在“消费”与“生产”的割裂之中———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总体来说,包括法国理论家鲍德里亚在在内的西方“文化研究”

的相关问题是只注意到“消费”,而相对忽视“生产”

的作用,并且他对全球化视角的重视并不够充分。符号与商品、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二分之趋于消除,只是表明商品生产、物质生产相对越来越不重要—

——而这其实恰恰只发生在西方成熟的消费社会内部,而从全球范围来看,西方国家正在把商品、物质生产不断地转嫁出去,

转嫁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发达国家和地区(鲍德里亚说工厂在西方正在趋于消失,而这是因为工厂在被转移到非西方国家)—

——不管真实也好虚假也好,西方人“符号”消费的快乐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非西方人“商品”生产(体力劳动)的痛苦是存在密切关联的。另一方面,日益加剧的全球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在不断地提醒着我们:当今时代,

信息交换、符号交换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确实越来越大,但所有这一切依然还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基础上的。罗森布拉特《〈消费的欲望〉序》从全球化的角度尖锐地指出了消费主义扩张的政治后果。《〈消费的欲望〉序》还分析指出:

对动植物生长环境的破坏是从农业开始的,

政治和商业的发展又加剧了这种破坏。而现在的罪魁祸首就是全球化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维持越来越取决于人们的商品支付能力,而不再是生产或创造生活必需品的能力。

[11]

尽管“消费”本身也威胁着自然,比如过度消费所产生的大量垃圾对自然的威胁等等,但总的来说是“生产”直接威胁着自然:无节制地消耗着自然物质与能源,并无节制地污染着自然环境。当然,生产与消费是不可分割的,是消费、消费者的需求刺激、拉动着生产———这其中需要辨析的问题很多:

首先是消费需求的“文化性”

。消费社会生产所要满足的总的来说是超过维持生存的物质需94

求的“文化需求”,但我们能一般性地说是人类日益膨胀的“文化需求”在制造着全球生态灾难吗?问题的关键在于:一般所谓的文化需求的满足,是否必然只能通过消耗大量的物品才能得到满足?如果较少的物品消耗也“有可能”产生较大程度的文化精神需求满足(艺术审美活动是这方面的范例),那么,是什么力量在阻止这种“可能性”转化成现实性?是资本增殖,是资本增殖无度扩张的需求而非人的“文化需求”在制造着全球生态灾难!这里还要再次强调西方当代“文化研究”尤其大众文化研究等过度文化主义倾向的危害性:即使我们承认大众文化消费可以颠覆、解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但这种意识形态斗争恰恰不是在人的主观意识领域的展开的,

它要通过消耗物品并且更为关键的是总要被纳入到物品消耗之中———资本生产、流通、消费等等过程中无论融入了多少“意义”、“观念”、“文化”、“审美”等等因素,

但资本最终不可能直接仅仅依靠人的主观意识来实现自身增殖:资本若是没有肉身的“鬼魂”就不会威胁自然,资本恰恰是作为肉身不腐的“吸血鬼”

或者“黑洞”在永无餍足地吮吸、吞噬着自然万物—

——这恰恰是沉陷在“消费主义”、“社会学主义”、“文化主义”范式中而忽视“人-物自然关系”的西方当代激进的社会批判者所严重忽视的。

其次是消费需求的“心理性”

。温饱满足后,人自然要追求舒适、享受等,较之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确实相对难以满足—

——但绝非永远无法满足,相反,心理需求的满足达到一定程度后会走向其反面—

——如中国当代流行文化中所谓的“审美疲劳”

可以说就揭示了这种心理规律。而消费者心理需求的餍足,对资本增殖无疑是灾难性的,所以,资本增殖所控制、所刺激的消费需求总的来说恰恰并非诸如舒适、享受等需求,而是“竞争”需求:“消费节奏的加速,需求的连续进攻,使得巨大的生产力和更为狂热的消费性(丰盛可以理解为匀称方程无限的减少)之间差距拉大。这一点只有当人们彻底放弃个人满足的逻辑,并注重社会

:“符号经济”:“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刘方喜,赵树军论之二

区分逻辑时才能弄清楚”[12]

——正是消费中的制造等级差异的过度竞争,

而非舒适、享受等等,造成过度的消费,而过度的消费为生产、经济的无度扩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而最终威胁着自然。“自由竞争”是古典自由主义的重要理念,其极端形式到自然界去寻求“自由竞争”的理据,于是就出现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它曾为所有权的争夺辩护,到了消费社会则为“自由竞争”导致的过度消费辩护。如果限制在一定阶层内如封建社会所发生的情况那样,“消费竞争”就不会形成特别的影响,正是到了消费社会,“消费竞争”才具有了全社会的普遍意义—

——而这种普遍化的“消费竞争”对我们这个星球产生了至关重要或者说生死攸关的影响。

总之,与“符号经济”相关的“消费主义”不是作为“享乐主义”而是作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才是制造全球生态灾难的“罪魁祸首”!也正是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

充分暴露出了资本的“双向”激化作用:“向外”激化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冲突”、“向内”激化人类内部的“社会冲突”。因此,也只有从资本的“双向”激化作用的角度,才能充分揭示消费主义“符号经济”的本质及其危害。

四、“符号经济”无度扩张对人类生存、发展

威胁的严重性

从“关系哲学”的角度来看,人摆脱自然的压迫(贫困),是否必然会使人和自然关系走向和谐?当代西方丰裕消费社会的种种现实所给出的答案是否定性的:20世纪以来高新技术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可以说已使人类从总体上远远地摆脱了自然的压迫,但是仰仗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今资本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后果却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等)之间无度的竞争关系,却可能给人与自然关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毁灭我们这个星球,尤其毁灭我们这个星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前已指出,全球的核武器以暴力的方式可以瞬间带

来这个后果,

而无度竞争的符号生产和消费及相应的无度的物品消耗则以和平的方式在缓慢地带来这个后果—

——而这不再仅仅是人类社会和谐不和谐的问题,

而是由人类构成的社会将面临彻底毁灭的问题:当今人类毁灭自然同时也毁灭人类社会本身的根源,其实不如一些当代生态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在于征服与被征服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在争强好胜(好斗)、无度竞争的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等)之间的关系。历史地看,在大工业生产方式产生之前,财富从总量上尚不足以养活全人类,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主要通过政治权力争夺表现出来,这种竞争方式往往导向血腥的暴力,但这种竞争也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使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主要通过经济的方式同时也是和平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竞争方式使人类从总体上逐渐摆脱自然的压迫,但是这种鼓励无度自由竞争的资本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却把人类推上了毁灭自然同时毁灭人类自身的轨道。马克思强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人类进入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当然马克思从来没有视之为充分条件),而我们今天发现: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在把我们带入理想社会之前却可能彻底毁灭我们人类社会及其文明。

人类当代发展中遭遇到的一个最大的极端荒谬的困扰是:在前资本主义及早期资本主义时代,普遍贫困的人类未能摆脱自然的压迫,因而也不具备从总体上毁灭自然生态的能力;当今高度发达的科技、生产力及产生出的巨量财富,已足以使人类从总体上摆脱自然的压迫(当然实际上不发达地区的贫困人群恰恰并没有摆脱自然的压迫),但人类同时也获得了从总体上毁灭自然生态进而也毁灭自身生存的能力—

——许多人文主义的“技术悲观主义”者把当今自然生态危机、人类生存危机归咎于高度发达的科技、生产力及累积起来的巨量财富,显然未能击中要害,其实危机的根源恰在市场自由主义所鼓吹的为资本增殖服务的“自由竞争”:这种“自由竞争”逼迫人类不断释放出

95

自身巨大的能量,进而不断地提高生产力,终于使人类从总体上摆脱了自然的压迫(对此,资本、“自由竞争”功不可没);但是,今天,也正是这种“自由竞争”推动着生产和消费的无度扩张:消费领域的

“自由竞争”逼迫着人无度地消费(以确证自己的社会身份等等),而无度的消费又成为同样遵循“自由竞争”规则的生产源源不断的扩张动力,无度扩张的生产又无度地消耗自然资源……而凡此种种又集中体现在当代“符号经济”的无度扩张之中。

五、结

如果说19世纪资本主义的社会冲突主要聚焦在“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

之间的鲜明而尖锐的冲突、“物质生产”、“物品经济”等上的话,那么,当代消费资本主义的社会冲突则主要聚焦在“文化生产”、“符号经济”等上,而冲突的最终根源依然是资本增殖的无度扩张及其双向挤压、双向激化作用———而当代这些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全球化的格局中。

我们或许可以过分理想化地设想:像西方国家内部一样,国际社会也能实行民主化,从而限制资本“向下”对底层大众尤其对不发达地区底层大众生存资料的挤压,全球范围内的普遍贫困问题或许有望得到缓解。但是,

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民主较之在一国之内实行民主,恐怕要远远复杂得多、远远困难得多,即使限制了资本“向下”对底层大众生存资料的挤压、“向内”对人类内部社会冲突的激化,也不能同时就限制资本“向上”对个人自由发展的挤压、“向外”对人类与自

96

然之间生态冲突的激化—

——无度的奢侈消费、符号消费,必然一方面抑制着个人自由发展,另一方面持续激化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冲突,其后果是将使人们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继续迷失着,同时,整个人类的生存也会继续受到威胁。

参考文献:

1]刘方喜.全球经济社会转型与马克思社会哲学模式的再认

识[

J].阅江学刊,2011,(5);刘方喜.马克思艺术哲学的“关系”哲学重构[J].阅江学刊,

2010,(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42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1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48-4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95,439,552-55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916.

8][英]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符号经济与空间经济[M]

.王之光,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9][英]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

[M].征庚圣,袁志田,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85,126.

10][美]J·K·加尔布雷思.丰裕社会[M].徐世平,译.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

1965:27,47.11][美]比尔·麦吉本,等.消费的欲望[M].朱琳,译.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1.12][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

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49.(下转第120页)

[[[[[[[[[[[[

(上接第96页)

On“Symboliceconomy”

———Studyon“TheCritiqueonNewArtPoliticalEconomics”

LIUFang-xi,ZHAOShu-jun

(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Abstract:TheCritiqueofNewArtPoliticalEconomics,basedonthebasisofMarxistwealthphilosophyandrelationsphilosophy,fromthetransferprocessofthe“realeconomy”to“symboliceconomy”,rethinkthenegativeimpactsandconsequencesofculturalsymbolsincludingartsontothesocietiesthroughcriticalreflec-tion.Fromtheperspectiveoftherelationsphilosophyof“TheCritiqueonNewArtPoliticalEconomics”,asacontemporarynewformofcapital,“symboliceconomy”aswellascompetitivecriticalsymbolconsumptionwiththeculturalfactorsexcessiveexpanded,ononehand,“inward”makesdifferencesinhierarchicallevel,andintensifiessocialconflictsamonghumanbeings;ontheotherhand,competitivecriticalsymbolleadtotheex-cessiveconsumptionofnaturalresources,“outward”intensifiesecologicalconflictsamonghumanbeingsandnature.Currentglobalsocialconflictsandecologicalconflictsbecomeincreasinglyacuteinthemutualintensifi-cation.“TheCritiqueonNewArtPoliticalEconomics”hasmulticriticalsignificance.

Keywords:TheCritiqueonNewArtPoliticalEconomics;symboliceconomy;capital;intensificationofsocialconflicts;intensificationofecologicalconflicts

〔责任编辑:渠红岩〕

(上接第113页)

StudyontheEmotionalConnotation

andAestheticFeatureofQIUCai'sJuYanCi

XUEYu-kun

(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123,China)

Abstract:QIUCaidevotedhimselfintothewritingofCiaftertheageof50.Beingfriendsofmanycom-posersofCi,heavoidedbeingconfinedtothecurrentstyle.Intheearlyperiodofhiswriting,hewasundertheinstructionofmanyadvisorsandinfluencedbyfamouscomposersofbothSouthandNorthSongDynasty,espe-ciallybycomposersofNorthSongDynasty,whichgavehisworkastyleofgentle,refreshing,elegantandleis-ure.Inthelaterperiod,however,affectedbythechangeofsocietyandhisownexperience,theemotionalcon-notationandaestheticfeatureinthisCichangedintoemptiness,coldandvigorous,whichwasclosertothestyleofthecomposersofSouthSongDynasty.HewascertainlyanimportantcomposerofCiintheperiodoftheRepublicofChina.

Keywords:QIUCai;JuYanCi;emotionalconnotation;aestheticfeature;CiintheperiodoftheRe-publicofChina

〔责任编辑:渠红岩〕

1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rf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