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更新时间:2024-04-22 23: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1. 课程: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

2. 教学:是为实现教育目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而进行的教和学相统一的共同活动.

3.课程研究的阶段:前科学阶段、系统理论阶段、专门学科阶段。

4.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专门讨论课程的著作,也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5泰勒及其泰勒原理 20世纪30至40年代,美泰勒集课程研究科学化之大成,成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和里程碑式的人物。代表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泰勒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论之父”。

原理内容: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论教育评价这四个基本环节构成。

历史贡献:“泰勒原理”力图有效控制课程开发过程,(1)使课程开发成为一种理性化、科学化的普遍被采用的模式程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为采用的课程研究范式,引起人们在课程研究中的方法论思考。

(2)这种课程理论的体系及具体研究奠定了基本框架,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大大提高了课程编制的科学性,使其成为动态的、开放的过程。

(3)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将目标贯穿于课程编制的全过程中,是目标模式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目标的明确性。

6 教学理论形成的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儿》 赫尔巴特《普通心里学》 :教育独立体系的形成是以该著作为标志的。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在教育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赫尔巴特使教学理论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体系和独立的学科(17)。杜威:现代教育学的提出

三大新教学论流派: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德国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论”。

7. 课程与教学关系研究的主要观点:分离说、关联说、包容说、整体说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政策

1.课程与教学政策: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调整课程与教学权力的不同需要,并调控课程与教学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

2.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特征:行为的准则性、目标的针对性、实施的程序:、载体的规定性、内容的法定性

3.课程与教学政策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1)课程与教学政策是课程与教学理论的重要内容 (2) 课程与教学政策是教育实践的保证 (3) 课程与教学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

4.课程与教学政策类型:中央集权型:法国 日本 苏联等。地方集权型: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学校自主型:英国。

5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完全中央集权型(1949~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中央集权型为主、中央集权与地方集权并行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中央集权、地方集权与学校自主型相结合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

今)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1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实施、开发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的基本要求。

2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分化就是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主要包括认知、技能、情感和应用四个方面。 3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4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定向功能、选择功能、计划与操作功能、评价功能 5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1)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活伦理观、意识形态活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2)行为性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他指明课程与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3)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给予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目标所关注的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师生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而提出的相应的目标。

(4)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的各种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7 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落实培养目标。2.评估需要,

确立基点。3.确定价值取向,明确目标表征形式。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形成目标体系。

8 课程与教学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指导下对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对有关知识经验的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的选择和组织而构成的体系。

9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标准:系统知识准则、历久尚存、生活效用、兴趣需要、社会发展。

10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

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 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 直线式和螺旋式

11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1)确定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价值观 (2)课程与教学的目标(3确定其取向(4) 确定课程与教学的编排原则(5 )确定具体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

1 课程开发:是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的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

2 课程开发的层次:(1)根据课程开发过程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划分 :宏观层次,中观,微观层次 (2)根据教育行政机构担当的角色划分:其中有校本课程的课程开发,其核心是老师。

3课程设计的取向:学科中心设计 学习者中心设计 问题中心设计

4教学设计:就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育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和决策。 5 教学设计的特点:系统性,统一性,创造性

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构建主义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1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各种课程要素合理地进行排列组合,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之在动态运行中产生合力,增进学习效果的积累学习功能,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2 课程组织的准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3 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①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 ②学习者 ③社会问题 ④混合取向 4 课程的纵向组织结构:

最常见、最一般的纵向结构为: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5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6 我国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等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正式改称“课程计划”。

7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8 课程的横向组织结构

①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形式方式)

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学科,以及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预先编定的课程表实施。 ②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课程主次、学习者的经验)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必修课程:是指由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③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重知识体系还是生活经验)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

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活动而实施的活动。 ④ 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科综合)

9 教学组织: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一定目标从事教与学活动,掌握课程教材的形式和结构。

10 教学组织类型:班级授课制组织、分组教学组织、个别化教学组织 11 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提出的

特点:①以班为教学单位 ②按班级实行分科教学 ③以课时为单位

优越性表现在:①提高教学效率 ②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 ③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化 ④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⑤便于学校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实现了教学管理上的计划性和规划性,使教学质量有了保障 局限性:①一个教师同时教几十个学生,照顾了中间而忽视两头,难以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②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③割裂学习内容的完整性

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⑤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12 个别化教学组织

(一)个别化教学组织发挥的第一阶段:道尔顿计划和文纳特卡计划 道尔顿计划:帕克赫斯特 文纳卡特计划:华虚朋

(二)个别化教学组织发挥的第二阶段:个别化规定教学和凯勒计划 个别化规定教学:博尔文和格拉泽及其他同事 凯勒计划:凯勒及其他同事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1 课程实施:就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指把书面的课程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

2 课程实施的基本观点:忠实观、互相适应观、创生观

3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教师、学校、校外环境的特征 加拿大学者富兰:变革、学区、学校、外部环境的特征 我国学者陈俠:人和物

4 教学过程:是诸多教学任务的一种有目的、又先后顺序的更替和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这种变化按客观规律进行,并借学生参与掌握社会经验内容的活动来形成他们的种种特性作为自己的最终结果。 5 教学过程的特点:双边性、间接性、发展性 6教学过程的本质:

① 教学过程是师生个体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人是过程的统一 ②师生课堂教学交往过程的统一 ③教养与教学过程的统一

7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法

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结合。

8 教学方法的作用:实现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联结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纽带、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9 现代教学方法与改革的特点:

①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②以学论教,重视对学习方法的研究 ③重视学生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④强调教学方法的整体化、综合化 10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概念 (二)以直接感知,,:演示法、实验法、实习法 (三)以探索研究,,:发现法 11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依据)? ①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②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③教学的对象

④教师教学的条件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1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①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转化而不是强制 ②每一个人都是课程改革的动力

③课程改革应植根于实施的组织和结构之中 ④课程改革呼唤“文化合作” 2 当代西方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①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态度、道德的发展 ②以基础学历为中心,提高课程标准 ③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促进课程的现代化 ④尊重学生的经验,实施个性化课程 3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目的、任务、内容、方法)

4 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教学是教化、诊断、探究、发问、求异、交往 5 当代西方课程改革的趋势: ①追求人性化的教学目标 ②重视教学内容的综合化 ③强调交往的教学过程 ④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6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当今教学的缺失、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的教学新体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rb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