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建筑设计原理》考查谢昱梓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3 17:1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建筑设计原理》考查

班级__12规划一班__姓名__谢昱梓__学号__1250381__分数__________

要求:每题文字不少于500字,引用文献要注明资料来源,引用原文要用引号标示,引用原文的内容

不得超过答题内容的20%。A4白纸至少5页(其中第四题至少两张徒手透视表达所分析实例)。将本页作为首页与答题内容装订在一起。

一、如何理解建筑的“文脉”(context)?以你正在进行的建筑设计课题为例,对影响建筑设计的文脉进行详细分析,并阐述文脉与你的设计构思有何关联?(15分)

二、建筑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需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结合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谈谈你是如何处理该建筑的潜在使用者的要求,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使用者要求的收集和分析,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15分)

三、试用“语义极差法”调查并分析以下建筑实例(任选2个)根据调查结果对所选建筑实例进行评价(15分)。

建筑城规学院A楼(文远楼)、B楼、C楼、D楼、E楼(规划大楼),同济大学综合楼、中法中心、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大楼、联合广场、土木工程学院大楼、中德学院大楼、经管学院大楼、同济大学大礼堂、上海国际设计中心(安藤楼)

四、选择一个优秀建筑实例,进行相关的资料实录和分析:(55分)

1. 分析其设计概念(用简图结合文字表达); 2. 分析其空间组织特点(用简图结合文字表达);

--1--

3. 以简图分析其形态操作方法; 4. 分析形态与功能、空间的关系。

5. 用钢笔徒手表达最能反映设计概念的室外或室内透视图(至少2张)。

一.在没有上沃尔夫.劳埃德教授关于文脉的课之前,我脑海里对文脉只有粗略的了解。在我的意识里,文脉=基地环境,大概是基地附近的自然环境,一些显著的建造物或是基地上的建筑特色。而在听了劳埃德教授的讲座后,我对文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想要真正地了解文脉,我们需要首先给文脉一个明确的定义。“文脉为建筑师打算干预和考虑的某个现实世界片段中所有元素集合而成的系统”,这是劳埃德教授给我们的定义。从定义上看文脉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从普遍意义上代表了影响因素所有可能性的整个已知网络”。文脉既可以是物质元素如相邻建筑物,也可以使精神元素如幸福和满足等,甚至同样可以是心理元素如关于一种文化的知识,习惯,习俗等。

从这个定义上看,文脉可以是复杂而无限的,是“缺乏限定特点”的,对于文脉探究的深度,一是靠建筑师的知识储备,二是靠建筑师的勇气。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在学习了文脉的定义后,会在设计时考虑到更多的因素,但同时,我们也要会筛选出最重要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来激发灵感,推动我们的设计。

以我们目前的水平与时间,所能关注的文脉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造价,碳排放,风向等等物理指标的文脉根本没法考虑,虽然很遗憾,但对学生而言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就拿这学期我的集合住宅设计为例,我的分析首先着眼与基地附近的主要建筑物。基地附近有老年活动中心和工会俱乐部部,以及两个游园,所以我希望我的建筑能有一定公共性,能让住户与别的居民有良好的互动。接着我分析了基地的交通情况 并由此确定了建筑的主入口和外部流线。

--2--

但文脉分析不能如此简单,再此后的基地调研中,我发现其实工会俱乐部庞的两个小游园在公共性和气氛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一个游园很热闹,一个游园却很安静,所以我希望我的建筑建成后这两个游园的性格能够得以保留,那么建筑应对两个游园的姿态必须不一样。如图所示,我的一层平面轮廓对两个小游园的存在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公共性,整个建筑贴北边红线设计,让出南部一个大广场。而一层平面外轮廓线的有机形态也和工会俱乐部的有机形态有一定呼应。

而在工会俱乐部的设计中,在分析了工会俱乐部所处的小区内部情况后,我设计的工会俱乐部呈现出一种“被渗透的”通透感觉,期望达到最大程度地吸引居民活动,实现最大化的公共性的效果。

文脉在我的设计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高中的理科思维深深影响着我,要求我去寻找生成建筑的“逻辑”,而文脉便是这种逻辑生成的一个重要来源。有人认为过分考虑文脉会使建筑的丰富性降低。其实不然,文脉既“提供了一种代表部分现实不同条件的模型”,同时也会和设计者的主观意识相连,激发幻想,刺激创意概念的发展。我们的灵感不是天马行空,神来之笔,必须与文脉相结合才能产生最适合此时此地的建筑。进一步丰富个人积累,提高对文脉的阅读能力是我目前努力的方向。

二.在建筑设计中对使用者需求的考虑应该是建筑设计最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另人遗憾的是,这同时我们现在在设计阶段最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我们在设计的时候,经常会为了某个概念或理念的实现,而部分牺牲使用者的需求。私以为这是绝对不可以的。使用者和建筑师在建筑是什么这类问题的认识上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建筑师在设计时需要换位思考,假想自己是一个使用者,不要总以一个“上帝视角”来考虑问题。这就我们必须了解使用者的一些特点,比如大量性,差异性,未知性以及

--3--

谁该被是为使用者等。在处理使用者的问题上,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借鉴使用,比如:取平均值,适应极端值,适应特定用户,可调节等,甚至我们也可以采取让使用者适应建筑这种极端策略。

建筑的特定功能是由人的使用才形成而非由其形式而确定,这就是功能主义的观点。这种看法认为将功能放在首位,形式会由此自然而然的产生,这才是高层次的美学所在。这一看法对我的方案设计有着很大的影响,是我处理使用者需求的理念源泉,功能主义直接作用渗透在了我的幼儿园设计上。

幼儿园设计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必须以单元体布置。而小朋友最为幼儿园的主要使用者,首先我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优秀案例,认为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最喜欢,最需要的是一些供大家一起活动的热闹场地,所以从我把单元体设计成了L型的平面,围合出一个室外活动场地。这个单体的生成就是从功能引出的。同时小朋友们的探索欲与活泼好动的天性决定了他们需要更广泛的交流,所以在形体布局上,我通过L型单体的不同组合,限定出很多不同班级乃至全园可以共同使用的空间。这样我的形态构成也是由功能出发的。

此外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比如为了考虑小朋友的安全,主要栏杆间距不能大于11厘米,而又考虑铁栏杆太过细碎而不美观,所以我考虑设计宽条木格栅最为廊道的栏杆,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能产生强烈的光影效果。

我认为我的设计既受到功能的限制,同时又从使用者的需求中得到了灵感与启发。我认为这种从使用者需求出发,从功能出发生成形式的逻辑是清晰且合理的。

以上就是我对建筑设计考虑使用者需求的一点看法。 三.

选择实例: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同济大学文远楼

语义极差法帮助建筑师采集自然的反馈,让设计结果向在情感和精神领域得到认同的效果迈进。排除偶发因素导致的空间体验,它反映了人们对建筑最自然的感知。

根据统计结果(详见本文文末两表,人们对于诚实——谎言,男性——女性,必然——偶然等的反映普遍偏向中性,建筑在该方面属性难以产生直观感。反应相对强烈的有:喧闹——安静,粗暴——温和,柔软——坚硬,舒缓——激动等等。

对于同济中法中心:人们反应相对强烈的有:

--4--

喧闹 轻松 静态 舒缓 3 2 1 0 37.5% 25.0% 12.5% 0 12.5% 0 12.5% 37.5% 1 25.0% 25.0% 12.5% 12.5% 2 0 0 12.5% 0 3 50% 0 12.5% 0 安静 紧张 动态 激动 0 12.5% 0 37.5% 0 25.0% 25.0% 12.5%

这些量都是相关的。整体看来,中法中心呈现给大多人的是轻松安详的姿态。同济中法中心,位于四平路校区东南角,并不处于交通节点,较少举办大型的或受众广泛的活动,与其西面的一二九礼堂以及西南面的一二九操场的喧闹活泼形成对比,同时水杉林更渲染宁谧的氛围,给人安静、舒缓的感受。

经过访谈,认为中法中心呈现动感的同学,大多注意到建筑不规则体量的转折和穿插。其实,正由于体量的变化,使得9棵大树和水杉林得以保留,使巨大的建筑体量消解于细腻的环境中,同时,暴露的绝大部分空间仍呈现规则形状。结合耐候钢呈现的稳重的色调,于是给人静态之感。

空间恣意地打开,体量与环境良好互动,组成丰富的外部景观,建筑的入口庭园与一二九纪念园一道成为校园中重要的公共空间,南北单元在基地南部围合出另一个面向一二九礼堂的相对私密空间,提供安静的交流场所。整体看来,给人轻松而非紧张之感。

图一:中法中心总平面

图二:体量穿插折叠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r6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