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新K12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B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4-06-20 09: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初中+高中

2015-2016学年重庆市开县后河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 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l8 cm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 D.一张试卷厚度大约为l cm

2.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

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 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

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 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3.如图中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A.

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B. 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C.

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D. 小孔成像

4.如图所示,描述晶体熔化过程的曲线是( ) A. B. C. D. 5.2009年夏季,中国出现了日食奇观.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形太阳进行观察,纸盒上扎有圆形小孔,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像的形状是( )

A. B. C. D.

6.甲、乙两车匀速同向行驶,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是2:3,甲、乙两车行驶的时间之比是5:2,则甲、乙两车行驶的路程之比是( ) A.4:6 B.6:4 C.5:3 D.3:5

7.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8.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酒精和水分别装入两个试管中,再将两试管放入沸腾的100℃的水中,则( )

A.酒精沸腾,水不沸腾 B.水沸腾,酒精不沸腾 C.都沸腾 D.都不沸腾

9.在公路上并列行驶的两辆汽车、甲车的乘客看到乙车向东运动,乙车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树也向东运动.如果以楼房为参照物时则说明( ) A.甲车向东运动,乙车向西运动 B.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C.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甲车比乙车运动的快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甲车比乙车运动的慢

10.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而建造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透明薄膜“外衣”上点缀了无数白色的亮点,它们被称为镀点、北京奥运会举办时正值盛夏,镀点能改变光线的方向,将光线挡在场馆之外、镀点对外界阳光的主要作用是( )

A.反射太阳光线,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反射太阳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折射太阳光线,遵循光的折射定律 D.折射太阳光线,不遵循光的折射定律

11.如图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两木块运动情况在v﹣t图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

A. B. C. D.

12.甲、乙两小车运动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m/s,乙车的速度为2m/s C.经过6s,甲、乙两车相距2m

D.经过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m

二、填空题与作图(本题共10个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13.如图1所示,物体的长度是 cm.图2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测温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是 ℃. 14.“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

在这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中,有“雾、露、雪、霜”,其中雪和霜的形成过程属于 现象;露和雾的形成过程要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15.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m/s.向月球发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2.6s,则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是 m.

16.如图所示,太阳光与镜面成30°角射到平面镜上,则反射角为 ;当平面镜逆时针转动10°后,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了 度,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间的夹角为 .若太阳光垂直射向平面镜被反射时,反射角为 . 17.“9?3阅兵”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活动.如图所示是大国重器﹣﹣东风5B洲际核导弹压轴亮相大阅兵.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地面上有行进车辆的影子,这是光的 形成的,还看到了“DF﹣5B”白色字体,是因为它能反射 色光.

18.重庆高速路网全面推行区间测速以来,车辆超速行驶得到了一定遏制.如图所示,一辆小汽车进入测速路段后,乘客发现测速提示牌往后退,他是以 为参照物.测速设备测得小汽车在通过9.45km的测速区间用时270s,其平均速度为 km/h.根据该路段限速100km/h的规定,该车驾驶员受到了相应处罚.

19.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是作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共运动了 cm的路程;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m/s. 20.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学校后,又沿原路返回家中.他采用了步行和骑自行车两种方式.该

过程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步行的是图中 段,小刚家到学校的路程为 m,小刚骑自行车的速度为 m/s.

21.身处偏远海岛,按如图所示方法可获取少量的淡水.阳光的照射使池内海水加

快 ,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塑料膜上 形成小水滴;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 力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可得到淡水.

22.作图题.

(1)一条光线照射在平面镜上O点,如图1所示,请在图1中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位置及大小.

(2)光线L射到某平面镜上,使其沿水平方向传播,如图2所示.请在图2中画出平面镜(图中要显示作图痕迹).

(3)某小镇被群山包围,难以获得阳光照射.某同学参观后建议在位置A处安装平面镜,于是广场中心B处被照亮.若太阳位于图3所示位置,请在A处添加平面镜并完成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3个小题,第15小题7分,第16小题9分,第17小题8分,共24分.) 23.如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

(1)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2)该实验应选用 (选填“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

(3)由图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冰的熔点是 ℃,第7分钟处于 态.熔化共用时间 min. (4)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 24.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度/℃ 90 92 94 98 98 96 98 98 (1)本实验中,放置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和悬挂温度计的铁杆位置非常重要.在组装该实验装置时,应当先调整固定 (选填“铁圈”或“铁杆”)的位置.

(2)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1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 (3)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2中描点,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的沸腾图象.

(4)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理由: .

(5)如图3甲、乙所示,是小明观察到的水中刚出现气泡和将要沸腾时气泡在水中的上升过程,则图 是水中刚出现气泡时的情景,图 是水将要沸腾时的情景.

(6)B、C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4所示.;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象的原因可能是水的 不同.

25.如图所示是我们做过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在纸板上描出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并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改变光的入射角度,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A.光能否发生反射? B.光线是否沿直线传播? C.光是否只能在镜面上反射? D.反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2)实验过程中,纸板与平面镜必须 放置.

(3)其中使用可绕ON转动的纸板的目的是:① ;② .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4)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 .

(5)接下来,如果想探究对光路是否可逆,请你简要说明做法. .

四、论述与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26题9分,27题6分,共15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解答步骤和公式,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6.暑假里,小勇乘火车去游玩时,他乘坐的火车总长为180m.当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他坐在车上测出自己通过隧道的时间为60s.求: (1)此隧道有多长?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多长时间?

(3)若该火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为600m的大桥,求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

27.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2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 (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2)若人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提示:该车的宽度约1.8m)

(3)请你为驾驶人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_2015-2016学年重庆市开县后河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B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 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l8 cm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 D.一张试卷厚度大约为l cm

【考点】长度的估测;温度;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解答】解:

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新铅笔的长度略小于20cm,在18cm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一般纸张的厚度在75μm左右,试卷纸的厚度略大一些,在100μm=0.01c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2.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

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 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

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 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判断物态变化现象首先要知道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体是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得出结论;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看选项中哪个生成物是液态,再看是否由气态形成. 【解答】解: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是熔化现象,不合题意;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符合题意;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不合题意;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3.如图中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A.

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B. 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C.

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D. 小孔成像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专题】定性思想;推理法;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

(1)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日月食、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 【解答】解:A、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用放大镜把字放大,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属于光的折射,故B不符合题意; C、由于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桥在水中的倒影实际上是桥在水中所成的像,故是利用光的反射,故C不符合题意;

D、日食是由于月亮转到了地球和太阳中间,即照到地球上的光线被月亮挡住了,故该现象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正确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一般来说:见到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就联系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见到镜子、倒影、潜望镜就联系到光的反射原理;见到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就联系到光的折射原理.

4.如图所示,描述晶体熔化过程的曲线是( ) A. B. C. D.

【考点】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专题】图析法.

【分析】首先确定熔化是吸热的,温度整体的趋势是升高的.然后明确晶体在熔化时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有一定的熔点.

【解答】解:物质熔化时,温度的整体变化趋势应随时间的变化而升高,因此,A、D不合题意.又因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所以,图象中应有一段是呈水平的,也就是温度不变的,故只有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判断晶体熔化图象时,既要明确其整体变化趋势,同时还要抓住关键点,那就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5.2009年夏季,中国出现了日食奇观.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形太阳进行观察,纸盒上扎有圆形小孔,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像的形状是( )

A. B. C. D.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专题】应用题;压轴题.

【分析】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物体上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下部;物体下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上部,因此通过小孔后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像. 【解答】解:由小孔成像的特点可知日偏食经小孔成的像的缺口正好在日偏食缺口的对侧,所以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此题属于物理基础知识的应用.

6.甲、乙两车匀速同向行驶,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是2:3,甲、乙两车行驶的时间之比是5:2,则甲、乙两车行驶的路程之比是( ) A.4:6 B.6:4 C.5:3 D.3:5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比例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已知甲、乙两汽车的速度之比和运动时间之比,根据公式s=vt可求得路程之比. 【解答】解:由题意知, =, =, 由v=得,s=vt,

甲乙两车所通过的路程之比: ===.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利用,涉及到求比值,要细心,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7.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夏天,室外温度高,室内温度低,室外的水蒸汽液化,小水珠在外面;冬天,室内温度高,室外温度低,室内水蒸汽液化,水珠在内表面.

【解答】解:酷暑的夏天使用空调,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窗户玻璃比室外空气温度低,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液化为小水珠凝结在玻璃外表面.

寒冷的冬天使用空调,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窗玻璃比室内温度低,室内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液化,小水珠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选B.

【点评】当室内温度高室外温度低时,室内水蒸汽液化;当室内温度低室外温度高时,室外水蒸气液化.不应弄混了.

8.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酒精和水分别装入两个试管中,再将两试管放入沸腾的100℃的水中,则( )

A.酒精沸腾,水不沸腾 B.水沸腾,酒精不沸腾 C.都沸腾 D.都不沸腾 【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分析】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且要继续吸热;液体沸腾规律: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将酒精和水分别装入试管,悬放在正在加热的沸水中,由于水的沸点是100℃,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

①试管中的水从沸水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沸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沸水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②当试管中装有酒精时,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但由于酒精的沸点为78℃,低于水的沸点,当水沸腾时,酒精仍能从烧杯中吸热,达到酒精的沸点,所以会沸腾.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液体的沸腾条件和热传递的条件,要把握住沸腾条件是温度不但达到沸点,而且还能不断吸热,热传递的条件是必须存在温度差.

9.在公路上并列行驶的两辆汽车、甲车的乘客看到乙车向东运动,乙车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树也向东运动.如果以楼房为参照物时则说明( ) A.甲车向东运动,乙车向西运动 B.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C.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甲车比乙车运动的快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甲车比乙车运动的慢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1)乙车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树向东运动,说明乙车向西运动; (2)甲车的乘客看到乙车向东运动,说明甲车也向西运动,并且速度比乙快.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0.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而建造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透明薄膜“外衣”上点缀了无数白色的亮点,它们被称为镀点、北京奥运会举办时正值盛夏,镀点能改变光线的方向,将光线挡在场馆之外、镀点对外界阳光的主要作用是( )

A.反射太阳光线,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反射太阳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折射太阳光线,遵循光的折射定律 D.折射太阳光线,不遵循光的折射定律 【考点】光的反射.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光的反射的概念;镀点既然能改变光线的方向,且能将光线挡在场馆之外,所以,是光的反射现象. 【解答】解:光的反射是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且介质没变,则这种现象是光的反射现象;任何反射现象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故选A.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点评】区分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概念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要知道光的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而光的折射也遵循折射规律.

11.如图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两木块运动情况在v﹣t图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解答本题要看清图示的意义,中间的刻线相当于刻度尺或坐标系,显示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对比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会发现物体的运动规律:下面的物体匀速运动,上面的物体匀加速运动.由于曝光时间是相同的,设刻度尺的每小格尺寸为s和曝光时间为t,依据匀速或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就可求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关系.其中利用了匀变速运动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

【解答】解:设刻度尺的每小格尺寸为s和曝光时间为t,下面的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速度v=.

上面木块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是恒量,知上面木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变速运动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知t3时刻上面木块的速度v3=.t4时刻上面木块的速度v4=,则在时刻t3和时刻t4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对于匀变速规律的考察是很灵活的,学生要善于在新情境中抽象出物理模型.难点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的选择,利用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是最简单的.

12.甲、乙两小车运动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m/s,乙车的速度为2m/s C.经过6s,甲、乙两车相距2m

D.经过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信息给予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通过s﹣t图象知,如果路程和时间比值一定,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时间变化,但是路程保持不变,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从图上读出经过6s,甲乙的路程,求出甲乙相距多少. (3)从图上读出经过5s,甲乙的路程.

【解答】解:A、由s﹣t图象知,时间变大,但是甲车路程不变,甲车处于静止状态;乙车路程也随时间的变大而变大,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相同的,所以乙车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

B、甲车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0.故B错.

C、由图象知,经过6s,甲在10m处,乙在12m处,甲乙相距12m﹣10m=2m.故C正确. D、由图象知,经过5s,乙在10m处,甲一直处于静止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点评】能根据路程和时间的图象,能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能读出物体所在的位置,通过的时间,能根据速度公式计算速度大小等.

二、填空题与作图(本题共10个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13.如图1所示,物体的长度是 1.10 cm.图2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测温液体 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成的,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是 38.4 ℃.

【考点】长度的测量;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专题】定量思想;图析法;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分析】(1)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2.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2.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掌握温度计的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温度计的读数,特别要注意乙图是零摄氏度以下的读数;注意普通温度计和体温计在分度值上的差别. 【解答】解:(1)图1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末端所对应的刻度值为3.10cm,物体长度为3.10cm﹣2.00cm=1.10cm.

(2)液体体温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图2所示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体温计的示数是38℃+0.4℃=38.4℃. 故答案为:1.10;热胀冷缩;38.4. 【点评】(1)刻度尺和温度计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温度计对这一点没有特殊的要求,能正确读出示数就可以;要让学生明白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14.“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在这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中,有“雾、露、雪、霜”,其中雪和霜的形成过程属于 凝华 现象;露和雾的形成过程要 放出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简答题;压轴题.

【分析】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凝固是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其中熔化、汽化、升华需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需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雪和霜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雾和露都是液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形成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凝华;放出.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液化和凝华现象,以及它们与热量之间的关系,这是中考经常出现的物态变化题

8

15.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3×10 m/s.向月球发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

8

2.6s,则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是 3.9×10 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8

【分析】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m/s,又知时间2.6s,根据s=vt可求出光传到月球到返回的总路程s,除以2得到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8

【解答】解: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m/s,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v=,

88

∴光在2.6s内传播的距离:s=vt=3×10m/s×2.6s=7.8×10m,

88

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s′=×7.8×10m=3.9×10m.

88

故答案为:3.0×10;3.9×10.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传播速度及速度公式的运用,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16.如图所示,太阳光与镜面成30°角射到平面镜上,则反射角为 60° ;当平面镜逆时针转动10°后,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了 20 度,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间的夹角为 140° .若太阳光垂直射向平面镜被反射时,反射角为 0° .

【考点】光的反射.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要知道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在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也等于60°,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60°+60°=120°. 若将镜面沿逆时针转10°,相当于入射角增大10°,则入射角变为60°+10°=70°,所以反射角也变为70°,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70°+70°=140°.所以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了20°;

若太阳光垂直射向平面镜被反射时,入射光线和法线重合,入射角等于0度,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等于0度.

故答案为:60°;20;140°;0°.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搞清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特别要掌握反射角与入射角的概念,它们都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17.“9?3阅兵”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活动.如图所示是大国重器﹣﹣东风5B洲际核导弹压轴亮相大阅兵.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地面上有行进车辆的影子,这是光的 直线传播 形成的,还看到了“DF﹣5B”白色字体,是因为它能反射 所有 色光.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物体的颜色.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月食等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白色不透明物体能反射所有的单色光,黑色不透明物体吸收所有的单色光. 【解答】解:

地面上有行进车辆的影子,这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白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而呈现白色.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所用. 【点评】(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白色不透明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不透明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彩色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和物体相同的色光,其它色光被物体吸收.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18.重庆高速路网全面推行区间测速以来,车辆超速行驶得到了一定遏制.如图所示,一辆小汽车进入测速路段后,乘客发现测速提示牌往后退,他是以 汽车(自己) 为参照物.测速设备测得小汽车在通过9.45km的测速区间用时270s,其平均速度为 126 km/h.根据该路段限速100km/h的规定,该车驾驶员受到了相应处罚.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判断参照物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逆过程,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以“谁”为参照物;

(2)根据速度计算公式v=计算出速度大小. 【解答】解:以汽车或自己为参照物,测速提示牌对于汽车的位置不断发生改变,是运动的,所以他会感觉测速提示牌往后退; t=270s=h,

该车的平均速度为: v===126kmh.

故答案为:汽车(自己);126.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速度的计算,属于基础题;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关键在于参照物的选择,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19.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是作 变速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共运动了 12.50 cm的路程;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0.125 m/s.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计算题.

【分析】由图可知小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则说明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则可知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图可知物体运动的路程,而每两点间的时间为0.2s,则可知从A至F的总时间,则由速度公式可求得小球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由图可知,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物体运动越来越快,即速度越来越大,故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从A到F,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AF间的距离为12.50cm;小球运动的时间t=1s; 则小球的平均速度为:v===0.125m/s; 故答案为:变速;12.50;0.125. 【点评】本题要注意匀速直线运动及变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在用速度公式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20.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学校后,又沿原路返回家中.他采用了步行和骑自行车两种方式.该过程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步行的是图中 AB 段,小刚家到学校的路程为 1800 m,小刚骑自行车的速度为 6 m/s.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该图是路程﹣﹣时间图象,由图可看出:从家中出发到达学校后,又沿原路返回家中行驶的总路程为3600m;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整个过程可分作两个阶段:①0~5min行驶的1800m,②5~25min行驶的1800m; 然后结合速度公式来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解答】解:由图知:

从家中出发到达学校后,又沿原路返回家中.共行驶了3600m, 因此从家中到学校的路程为3600m×=1800m;

其中,第一个1800m用了 5min,速度为v1===6m/s,

第二个1800m用了t2=25min﹣5min=20min=1200s,速度为 v2===1.5m/s, v2<v1,因此小刚在前半段(OA段)骑车,后半段(AB段)步行. 故答案为:AB;1800;6.

【点评】解答图象题,首先要弄清图象表达的涵义,明确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抓住其中的关键点、关键线段结合相应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21.身处偏远海岛,按如图所示方法可获取少量的淡水.阳光的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 汽化 ,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塑料膜上 液化 形成小水滴;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 重 力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可得到淡水.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重力. 【专题】学科综合题.

【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根据上述知识来分析.

【解答】解:海水是液态的,变为水蒸气,液态变气态,是汽化现象; 水蒸气形成小水珠,小水珠是液态的,气态变液态,是液化现象; 水滴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所以会向下滑. 故答案为:汽化;液化;重.

【点评】此题考查了汽化、液化的知识,以及重力,是一道学科综合题.

22.作图题.

(1)一条光线照射在平面镜上O点,如图1所示,请在图1中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位置及大小.

(2)光线L射到某平面镜上,使其沿水平方向传播,如图2所示.请在图2中画出平面镜(图中要显示作图痕迹).

(3)某小镇被群山包围,难以获得阳光照射.某同学参观后建议在位置A处安装平面镜,于是广场中心B处被照亮.若太阳位于图3所示位置,请在A处添加平面镜并完成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专题】作图题;图像综合题. 【分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要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2)根据光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平分线是法线的位置,再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的垂线,就是平面镜所在的位置.

(3)先根据AB位置确定反射光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法线,最后根据平面镜与法线垂直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解答】解:(1)先过入射点垂直平面镜作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侧画出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角也为60°.如图所示:

(2)由光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先做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平分线,然后再过入射点作这个角平分线的垂线即可.如图:

(3)连接AB,即反射光线;然后画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最后根据平面镜与法线垂直画出平面镜,如下图所示: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要注意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2)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会根据反射定律完成反射光路,会根据角之间的关系计算角的大小.

(3)在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时,注意一些技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法线垂直反射面、法线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等.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3个小题,第15小题7分,第16小题9分,第17小题8分,共24分.) 23.如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

(1)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3 ℃.

(2)该实验应选用 碎冰块 (选填“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 (3)由图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不变 ,冰的熔点是 0 ℃,第7分钟处于 固液共存 态.熔化共用时间 4 min.

(4)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得到更普遍性规律 .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专题】实验探究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要看清分度值以及示数在零上还是零下,再根据刻度位置读出示数;

(2)为了使受热均匀,应选用碎冰块进行实验;

(3)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实验中需要多次实验,是为了得到更普遍性熔化规律. 【解答】解:

(1)读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了3℃;

(2)该实验应选用碎冰块来进行实验,这样受热均匀,效果较好;

(3)由图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熔点是0℃.BC段是熔化过程,第7分钟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是固液体共存状态;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4)在此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得到更普遍性规律. 故答案为:(1)3;(2)碎冰块;(3)不变;0;固液共存;(4)得到更普遍性规律.

【点评】本题以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实验,主要考查了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温度与时间变化图象的认识,难度不大. 24.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度/℃ 90 92 94 98 98 96 98 98 (1)本实验中,放置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和悬挂温度计的铁杆位置非常重要.在组装该实验装置时,应当先调整固定 铁圈 (选填“铁圈”或“铁杆”)的位置.

(2)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1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 (3)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2中描点,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的沸腾图象.

(4)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98 ℃;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 低于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理由: 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

(5)如图3甲、乙所示,是小明观察到的水中刚出现气泡和将要沸腾时气泡在水中的上升过程,则图 甲 是水中刚出现气泡时的情景,图 乙 是水将要沸腾时的情景.

(6)B、C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4所示.;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象的原因可能是水的 质量 不同.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专题】实验探究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因为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从下向上固定实验器材的位置; (2)在读数时,首先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从而正确的读数.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4)分析表格信息,根据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确定解答;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5)水沸腾前,上层水温比较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遇冷的水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的水温度相同,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水不断汽化成水蒸气,气泡越来越大; (6)从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长短不同,根据Q=cm△t知,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可能是水的初温不同. 【解答】解:(1)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先确定铁圈的高度; (2)此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所以温度计的读数为96℃. (3)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下图:

(4)从表格数据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将不变;此时水的沸点是98℃低于100℃,说明当时的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是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5)甲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乙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

(6)如丙图,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象,两个小组水初温相同,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根据Q=cm△t知,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故答案为:(1)铁圈;(2)96;(3)见上图;(4)98;低于;气压越低,沸点越低;(5)甲;乙;(6)质量.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温度计的读数,考查了对水的沸点的理解,并能根据测量数据作出水的沸腾图象.是很好的实验题目.

25.如图所示是我们做过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在纸板上描出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并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改变光的入射角度,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D . A.光能否发生反射? B.光线是否沿直线传播? C.光是否只能在镜面上反射? D.反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2)实验过程中,纸板与平面镜必须 垂直 放置.

(3)其中使用可绕ON转动的纸板的目的是:① 呈现反射光线 ;② 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

(4)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 进行多次实验 .

(5)接下来,如果想探究对光路是否可逆,请你简要说明做法. 让光线沿着纸板上已经画出的一条反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是否与原入射光线重合;选择其他反射光线,重复上述步骤 .

【考点】光学实验设计与探究.

【专题】实验题;探究题;实验分析法;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有平面镜、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可以来探究光的反射光线的规律;

(2)只有硬纸板和平面镜垂直,才能保证法线和平面镜垂直;

(3)从实验需要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和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分析; (4)为了得出普遍结论,应进行多次实验,测出多组实验数据.

(5)根据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互换进行实验,观察反射光线与原来入射光线的关系得出结论. 【解答】解:(1)在此题中,已知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测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大小,并比较,改变光的入射角度,即若将AO向ON靠近,入射角减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OB也靠近法线,若将AO向ON远离,入射角增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OB也远离法线,因此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反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2)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并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因此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必垂直; (3)可绕ON转动的纸板的主要作用是:①呈现反射光线,②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4)只进行一次实验,根据一次测量就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为了得出普遍结论,使结论符合客观事实,应进行多次实验,进行多次测量.

(5)让光线沿着纸板上已经画出的一条反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是否与原入射光线重合;选择其他反射光线,重复上述步骤. 故答案为:(1)D;(2)垂直;(3)①呈现反射光线;②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4)进行多次实验;

(5)让光线沿着纸板上已经画出的一条反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是否与原入射光线重合;选择其他反射光线,重复上述步骤. 【点评】本类型题考查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掌握情况,实验探究的关键是对相应的知识理解透彻,思路清晰.

四、论述与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26题9分,27题6分,共15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解答步骤和公式,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6.暑假里,小勇乘火车去游玩时,他乘坐的火车总长为180m.当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他坐在车上测出自己通过隧道的时间为60s.求: (1)此隧道有多长?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多长时间?

(3)若该火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为600m的大桥,求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根据公式s=vt进行计算便可;

(2)火车通过隧道经过的路程为车长加隧道长,根据公式t=便可计算出火车通过隧道用的时间. (3)火车完全在大桥的路程等于大桥长与火车长之差,利用v计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 【解答】解:(1)火车速度:v=72km/h=20m/s 根据v=可得,隧道长: s隧道=vt=20m/s×60s=1200m (2)火车通过隧道通过路程: s′=1200m+180m=2000m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时间: t′===100s;

(3)火车通过大桥的路程: s″=600m﹣180m=420m, 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 t″===21s. 答:(1)此隧道长为1980m;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99s.

(3)若该火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为600m的大桥,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21s. 【点评】本题要注意的是:列车经过隧道所走的路程是隧道长与车身长之和,很多学生会错误的认为列车经过隧道所走的路程只有隧道长.在解答本题时,我们可以把课桌当作隧道,把文具盒当作列车进行模拟.

27.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2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 (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2)若人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提示:该车的宽度约1.8m)

(3)请你为驾驶人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物理常识;惯性. 【专题】计算题;应用题;压轴题. 【分析】(1)已知司机的反应时间和汽车行驶的速度,根据公式S=Vt可求汽车的反应距离; (2)已知反应时间和刹车制动时间,求出人在这段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再与车的宽度相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3)严谨酒后驾车,遵守交通规则. 【解答】解:(1)因为司机的反应时间是1.2s,且这段时间内保持15m/s的原速前进; 所以S车=v车t反=15m/s×1.2s=18m; 答: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18m;

(2)汽车从A点到行人的行走路线用时: t总=t反+t=1.2s+1s=2.2s; 在这段时间内,行人行走的路程:

S人=v人t总=1.5m/s×2.2s=3.3m; 考虑到车的宽度问题,汽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 (3)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 行人过马路要注意看信号灯,不要闯红灯.

【点评】本题考查路程、时间等的计算,关键要知道司机有反应时间,汽车有制动时间,可很好的防止车祸的发生,再就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小学+初中+高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r1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