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Ⅰ的编写思路与教学指导
更新时间:2023-06-11 18:1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思路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Ⅰ的编写思路与教学指导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委员会 李 晖
一、“地理1”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1”主要是自然地理,重点是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由此可以看出,本模块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二、“地理1”的内部结构分析
“地理1”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 三、“地理1”教材分析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要求: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 教材编写思路:
教材内容按“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的循序组织。由远及近,从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介绍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从地球的运动特征、物理特征以及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三)教材处理建议:
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以及天体的层次性,说明地球所处宇宙环境;从行星的基本数据说明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从地球所处的位置以及由此而具备生命生存的基本条件—水、大气等,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四)教法指导
1 教学方法:地理观察法(月相观察);逻辑推理法(地球生命);地图分析法(太阳系示意)
2 能力培养:地图能力(太阳系示意图);思维能力(地球生命、宇宙起源与宇宙生命);实践能力(月相观察)。
第二节
|(一)课程标准要求: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二) 教材编写思路:
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组成、太阳常数、太阳辐射的能量转化以及太阳辐射与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关系等)和太阳活动(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两个层面,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三)教材处理建议:
从太阳辐射的基本原理出发,说明太阳辐射的波谱特征、辐射过程以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明确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从案例分析入手,说明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四)教法指导
1 教学方法:地理考察法(大棚农业、太阳能利用);地图分析法(太阳辐射波谱示意) 2 能力培养:地图能力(太阳辐射波谱示意);实践能力(大棚农业、太阳能利用观察);思维能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利弊析)。
第三节
(一) 课程标准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 教材编写思路:
从地球自转(周期、时间和地球自转的意义)与公转(轨道、周期和地球公转的意义)两个层面,揭示地球运动的规律,说明地球运动的意义。
(三)教材处理建议:
从地球自传的客观存在,分析地球自传的特征—方向、大小、周期,说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运动物体的偏向、时间界定等;地球自转、公转→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地表热量等气候特征的区域差异→四季、五带形成。
(四)教法指导
1 教学方法:地理观察法(三球仪演示地球运动、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角变化);地图分析法(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
2 能力培养:地图能力(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实践能力(三球仪演示地球运动、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角变化);思维能力(地球运动的意义)。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课程标准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教材编写思路:
按照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性,将地球划分为内三圈—地壳、地幔与地核;按照地球物质的属性差异,将地球划分为外三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三)教材处理建议:
按照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将地球的内三圈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按照物质组成的差异,将地表以外的空间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四)教法指导
1教学方法: 地理观察法(地球外部圈层观察);地图分析法(地球内部圈层示意)。 2 能力培养:地图能力(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实践能力(地球外部圈层观察)。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一) 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材编写思路:
从矿物、岩石出发,简要介绍地壳的物质组成;从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说明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材处理建议:
从常见的矿物与岩石观察入手,说明矿物、岩石的基本性质以及地壳的物质组成;从三类岩石的转化,阐明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四)教法指导
1 教学方法:地理观察法(岩石与矿物观察);多学科相关分析法(物理与化学);逻辑推理分析法(三类岩石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地图分析法(三类岩石转化、地壳物质循环)
2 能力培养:地图能力(三类岩石转化、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思维能力(三类岩石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实践能力(岩石与矿物观察)。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课程标准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 教材编写思路:
从内力作用(板块运动、地质构造、火山、地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以及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材处理建议:
从案例分析入手,说明地形变化的客观存在,阐明地学变化的力学机制;从案例入手,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分布与地质构造,从案例入手,了解流水、冰川、黄土、海岸、风沙等地貌形态特征,阐明其形成的主要外力条件;从案例入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评价人类活动对地形影响的利与弊。
(四)教法指导
1 教学方法:地图分析法(背斜与向斜示意图);地理观察法(地形类型);逻辑推理分析法(背斜谷与向斜山);案例分析法(黄土地貌)
2 能力培养:地图能力(背斜与向斜示意图);思维能力(板块运动、三角洲的形成);实践能力(地貌类型考察)。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课程标准要求:
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教材编写思路:
从电磁波的波段、传播方向、能量大小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认识能量传递的过程,说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从热力学的原理,认识气压与风的关系;从热力环流,认识三圈环流;从三圈环流,认识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从下垫面性质的差异,认识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规律的复杂性。 说明天气系统对天气现象的关系;阐明主要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影响下的天气。
(三)教材处理建议:
借助物理学的电磁理论,从电磁波的性质(电磁波谱、电磁波传播方向、电磁辐射能量大小以及影响能量因素等方面)认识能量传递的过程,用图表说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物理学原理)→大气水平运动→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地球运动→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的的规律性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奠定了全球气候的基本格局→海陆热力性质等差异导致气压带、风带的破坏,是全球气候复杂化(高低气压中心、季风)。
运用地图、实物模型阐明有关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气团、锋、气旋与反气旋)与基本原理(锋与气旋、反气旋的运动;锋与气旋、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结合案例说明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洪涝灾害、干旱)
(四)教法指导
1 教学方法:地图分析法(示意图);多学科相关分析法(物理);
地图分析法(示意图);多学科相关分析法(物理);
地图、多媒体地理过程模拟分析法(示意图);多学科相关分析法(物理)
2 能力培养:
地图能力(辐射示意图);理解应用能力(读图分析理解大气受热过程);探究能力(温室效应)
地图能力(热力环流等示意图);思维能力(读图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等过程、上海的气温与风)
地图能力(锋等示意图);思维能力(读图分析理解大气受热锋的形成、运动与天气过程、1998年长江洪水的气象学成因);实践能力(绘制天气图)
第四节 水循环与洋流
(一)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 教材编写思路: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认识水运动的意义,从保护水资源的角度,规范人类的行为。 从洋流形成机理上,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从洋流性质上,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人类的影响。
(三)教材处理建议: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解水的三相变化和水循环过程,重点讲清水循环的环节;结合人类行为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从洋流形成机理上,认识世界洋流模式→世界洋流分布;从案例分析入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人类的影响→洋流与人类。
(四)教法指导:
1 教学方法:地图分析法(示意图);多学科相关分析法(物理)
地图分析法(洋流模式示意图);多学科相关分析法(洋流形成的力学机制)
2 能力培养:地图能力(水循环示意图);思维能力(读图分析理解水循环过程);实践能力(河流调查)
地图能力(洋流模式等示意图);思维能力(读图分析理解洋流形成过程、洋流与气候)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课程标准要求: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二)教材编写思路
以生物为例,从生物进化、生物灭绝与环境变迁的辨证关系,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说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三)教材处理建议:
以地球环境演变过程为线索,分析各地质年代时期,海洋与陆地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生命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据地球上典型生物(如恐龙)的灭绝事实,分析其灭绝的环境因素;进而说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的过程。
(四)教法指导:
1 教学方法: 地图分析法(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地理实验法(化石观察);案例分析法(恐龙时代与恐龙灭绝)
2 能力培养:地图能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思维能力(生物进化、灭绝与
环境演变,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恐龙时代与恐龙灭绝、恐龙灭绝观点);实践能力(化石观察、企业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要求: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材编写思路:
按照总—分—总的原则,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入手,进而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土壤、生物、气候、地形和人类)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观,阐明资源综合利用的意义。
(三)教材处理建议
通过分析不同尺度地理区域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特征,明确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土壤为例,分析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理解正是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将有助于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
(四)教法指导:
1 教学方法: 地图分析法(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地理相关分析法(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观察法(土壤剖面观察);案例分析法(广西综合治理方案) 2 能力培养:思维能力(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长江三峡工程综合决策);实践能力(野外土壤剖面观察)。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 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教材编写思路
从不同的尺度,描述地球表层的差异性;从现象入手,归纳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简要介绍主要陆地自然带的特征。
(三)教材处理建议:
从现象入手(录像、景观照片),说明地表差异的存在。从现象分析入手,说明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从读图入手,说明什么是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方性分异规律;比较说明各自然带的典型特征,明确因地制宜的意义。
(四)教法指导:
1 教学方法: 地图分析法(垂直自然带);多媒体演示法(化石观察);案例分析法(恐
龙时代与恐龙灭绝)
2 能力培养:地图能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思维能力(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演变,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恐龙灭绝观点);实践能力(化石观察、企业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课程标准要求: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教材编写思路:
不同的地形条件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特征的影响。
(三)教材处理建议:
从案例入手,分析不同的地形类型(平原、山地)、地势高低等地形条件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从案例入手,分析不同的地形类型(平原、山地)、地势高低等地形条件对对交通线路类型、布局和形态特征的影响。
(四)教法指导:
1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半坡村落、丽江古城、南州交通);比较法(平原与山区聚落、交通差异)
2 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铁路选线);实践能力(家乡的地形条件与聚落、交通的关系)。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 )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材编写思路:
按照时间序列,说明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特征;从气候资源、气象灾害、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等方面,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材处理建议:
从资料(统计图)入手,分析不同时期全球气候(冷、热;干、湿)的变化规律;从资料入手,分析气候变化对水热资源、自然灾害、生态系统、生产领域(农业)、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法指导:
1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时间序列分析法(全球各阶段气候变化);案例分析法(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2 能力培养:地图能力(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统计图);思维能力(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实践能力(海平面变化对天津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课程标准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二)教材编写思路:
以煤炭资源为例,按照时间序列,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在不同生产力条件(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下,重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三)教材处理建议:
从资料收集与分析(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史)入手,分析不同时期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征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从资料收集与分析(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史)入手,分析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资源开发利用特征。
(四)教法指导:
1 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不同生产力条件下的资源开发利用);相关分析法(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
2 能力培养:地图能力(能源结构图);思维能力(自然资源的意义、煤炭资源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实践能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课程标准要求: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二)教材编写思路
简介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危害;说明我国主要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以及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以中国长江流域1998年洪涝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三)教材处理建议:
以长江流域1998年洪涝灾害案例,从灾情、水情和雨情的角度,分析洪涝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从一斑窥全豹”,归纳我国主要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以及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四)教法指导:
1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长江流域98洪涝灾害)
2 能力培养:思维能力(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危害、淮河水灾)
正在阅读:
高中地理Ⅰ的编写思路与教学指导06-11
单病种临床路径考核办法03-23
程控交换技术复习试卷和资料06-01
控制工程造价 论文03-19
《记住乡愁-琅琊镇》观后感12-11
建筑垃圾再生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5-27
教师应该守住自己的师德底线11-28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中地
- 教学指导
- 编写
- 思路
- 理Ⅰ的
- 初中七年级上册美术教学案例
- 甲级单位编制水貂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可研+贷款+用地+2013案例)设计方案
- 群众路线活动实施方案
- 2011-2012年学年度下学期三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 素质教育概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 群体性食物中毒演练方案
-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申请表
- 2012年最新阳江企业1300(精准版)
- 全国2011年7月自考课程代码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试题及答案
- 大学税法期末考试试题A
- 三中部门责任清单
- A-LEVEL Economics past paper
- 多屏互动(Screen+)使用参数说明
- 个股研究报告-中核科技
- 如何落实人性化护理在基层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运用
- 1920年以前力学发展史
- 数学建摸实验报告(第一次作业)
- 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_论历史事实_历史现象_历史规律
- 懒汉养猪法培训资料
- 2013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分析化学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