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库

更新时间:2024-05-05 06: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___( C )___的科学?

A.心理过程 B.认识过程 C.心理现象 D.心理特征

2.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主要包括____( D )__。

A.认识、情感和意念过程 B.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C.能力、气质和性格 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自我调节系统

3.人的个性心理是通过__( D )__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 认识过程; B 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 心理过程。 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__( D )______。

A.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 B.意志过程和情绪过程 C.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5.心理活动又被称为____( A )___。

A.心理现象 B.心理过程 C.理性活动 D.心理状态

6.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认识过程的是__( C )_。 A 情绪; B需要; C 想像; D 兴趣。

7.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来研究,这是遵循了心理学研究的___( C )__。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个别化原则

8.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这属于心理学研究的_____(C )_原则。

A 客观性; B 发展性; C 系统性; D 教育性。

9.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依据别人可以观察并加以检验的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 这属于心理学研究的____( A )__原则。

A 客观性; B 发展性; C 系统性; D 教育性。

10.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是(C)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调查法

11、由实验者主动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发生变化的因素,称作___( D )__。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无关变量; D 反应变量。 12.心理学体系的二分法是把心理分为__( C )___。

A.心理过程与个性 B.情感与意志 C.认知与意向 D.内容与形式

13.以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心理学流派是__( A )___。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14.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是__( B )__。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15.强调心理学应该以正常人为对象的心理学流派是__( C )__。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二、填空题

1.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 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两大部分。

3.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是—个人的整个精神或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 的总和。 5.个性心理持征包括能力、 气质 和性格。 6.个性结构包括 个性倾向性 和个性心理持征。

7.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注意 。

8.从学科性质上讲,心理学是具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性质的中间 学科。 9.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的任务是描述 和 测量 ,即在质和量上确定心理活动的基本事实,也就是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10.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包括寻找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解释 和 说明 。

11.心理学研究的第三个方面是能够预测 和 控制行为,也就是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12.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华生的行为主义及马斯洛的 人本主义 被认为是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理论流派。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3.认识过程:个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四、问答题

1.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范围?

答:人的心理现象很复杂,但不是杂乱无章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量两大范围,心理过程指人类共同拥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它包括三个方面:认识

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人们共同具有的心理活动。个性心理由两方面组成: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2. 心理过程包括哪些结构成分?

答:心理过程指人类共同拥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它表现为一个过程,即人的心理过程。它包括三个方面: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为通过自己的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对事物进行深一步的了解,这里的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现象,属于人对周围环境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为在认识他人或客观事物时,会对其对象产生一定的态度,如满意、不满意,喜欢、厌恶,愿意接近或者避之不及的主观体验;意志过程为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行为方式,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3. 试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答: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都是一个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完整过程,我们通常称其为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又简称为知、情、意过程,它们彼此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人的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过程又总是以一定的认识活动为前提,而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又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

1.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A)年 A. 1903 B. 1904 C. 1905 D. 1906 E. 1907

2.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ABCDE) A. 学生 B. 教师 C.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 E. 教学环境 3. 学生的群体差异主要指的是(ACE)的差异

A. 年龄 B. 学习方式 C. 性别 D. 智力水平 E. 社会文化 4.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D) A. 桑代克 B.斯金纳 C. 华生 D. 布鲁纳 E. 韦纳 5. 教师这一教学过程中的要素涉及的内容有(ABCD)

A. 敬业精神 B. 专业知识 C. 教学风格 D. 专业技能 E. 教学手段

6. 在学预交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其主要表现为(BCD) A. 教学课件 B. 教学大纲 C. 教材 D. 课程 E. 教案 7.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编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命名为专著 A. 斯金纳 B. 布鲁纳 C. 华生 D. 桑代克 E. 维特罗克 8. 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E)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潘菽 D. 房东岳 E. 廖世承

9. 1868年,饿过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B),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因此,乌申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E.《教育学》

10. 学习的主体因素,指(A)

A. 学生 B. 教师 C. 教学手段 D. 教学环境 E. 教学媒体

11. 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B)

A. 教学媒体 B. 教师 C. 学生 D. 教学环境 E. 教学内容 12.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ABCDE)

A. 实物 B. 文字 C. 口头语言 D. 图表 E. 图像 二、填空题

1.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机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2.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是关于(学习动机)的论述。

3. 小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4. 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专著于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学心理大纲)。

5. 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与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6. 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指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7. 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8. 教学环境中,物质环境涉及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

9.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10. (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的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

11. 学生可以从群体差异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其中包括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

12. 维果斯基创立了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

13. 1877年,俄国教育与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三、辨析题

1.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内容丰富,并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错误。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

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内容丰富,但并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2. 小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科学。他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这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错误。小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

科学。他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3.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而展开的,由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这两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错误。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

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个系统过程,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概况。

答:教育心理学从最初附属于普通心理学或融合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的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

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整,内容越来越丰富。

2.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的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是学生主动参与教育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从而使学生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

(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探讨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这些研究为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发展融入了新鲜血液。 3. 简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三种过程。 答: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三种过程: (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的选择、题材的安排以及环境的设臵等),组织教学活动(如讲演、讨论、练习以及实验等),与学生进行信息交

流(如信息的呈现、课堂提问与答疑等),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端正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他始终贯穿在整个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4.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答:(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五、论述题

请阐述学习与教学的基本要素。

答: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

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等差异;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 教师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其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10、皮亚杰认为11岁以前的思维以具体事物来进行的。√ 五、名词解释

心理发展: 图式:

最近发展区

六、简答题

1.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如何理解教育起主导用途的因素? 3、简述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4、有代表性的心理发展理论有哪些?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5、如何利用关键期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七、案例分析 案例1、

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说有一位名叫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

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使同族人按照辈分、亲疏的宗法关系和谐地相处为内容,传送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人们便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父亲;有

的用钱请仲永题诗讨取仲永的诗作。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过了十几年后,方仲永的表现和和普通人差不多了。

问题:1、方仲永的为什么最终成为一般人?

2、你在这个故事得到什么启发?

答:1、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就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条件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他最终成为常人,就是因为他的父亲看到方仲永所做的诗文得到很多的实惠,对此他感到有利可图,因此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的才能没有通过后天教育继续提高所造成的。 案例2、

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夫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座谈,子路来向孔子2、根据自己体验和感受作答。

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由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教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由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 问题:1、孔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回答要点:1、(1)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差异。从心理学角度看就是学生的个

2、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你有何启发?

别差异,主要是学生的能力、兴趣、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文中子路总是一个好胜之人,冉由是一个畏缩,孔子根据学生的特点,主要采取了补偏救弊教育方法:孔子对子路采取“退”的方法,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对冉求有点畏缩就采取“进”的方法。这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在孔子的教育下,他的许多学生如颜渊、 子贡、季路、子游等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方面都有拔尖人才。

(2)孔子这样这样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教育 ,这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组织和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这里的“因”是根据、适应的意思;“材”就是学生的实际, “因材”是“施教”的基础,“施教”是“因材”的必然要求。“因材”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施教”。然而,由谁来“因材”,有谁来“施教”呢?这当然是教师也即人来完成。因此,孔子先认识“材”了解“材”( 子路总是好胜,冉由畏缩),进而根据“材”的不同去实行不同的教育(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由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使“材”各得其所,各遂其志,迅速成长。

2:启发要点;

A了解学生和培养学生相结合,

在教学中,要观察学生的个性差异,掌握他们的气质特点,把他们“分门别

类”,然后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的性格、气质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因势利导,取长补短,用不同的手法达到统一的教学目的。

B、统一要求和个别对待相结合

在教育和教学中,必须根据个性和共性辩证联系的观点,深入了解每个学生,

从多种多样的个性中概括和把握学生的共性,把教学措施主要建立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即相近的智力水平、相近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但是共性寓于个性中,并且共性只能大致地而不能完全地包括一切个性。因而还要有相应的教育措施以适应学生个性的不同。

c、培养优秀生和面向全体学生相结合

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精心培养优秀生,热情帮助后进生。因材施教的“材”没有优差的意思,只是“实际”、“特殊性”的规定性,后进生也具有“实际”,这也是个别施教的充分前提。

D、因材施教和因教而学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存在着相互适应的问题。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根据学生实际施教,主导的关键正是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而学生的适应如果是能动的,必然会对教师的影响择善而从,不善而改。 案例3、跳一跳就摘到

张老师根据学生王军的个性特点,为他设定“跳起来,摘桃子” 的方案,

即设定一个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一个目标实现就兑现他需要的东西:如一件心仪的学习用具、体育用品、玩具等等。王军一直按照这计划坚持到高考,最后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问题:1、张老师所设定“跳起来,摘桃子” 的方案体现了维果茨基的什么理论? 2、请点评张老师的方案。

答:1、体现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张老师根据王军的实际情况,为他设立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这种“跳起来, 摘桃子” 的设计方案正是“最近发展区”反映, 维果茨基认为,

儿童有两种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或称今天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或称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桃子”就是目标(潜在的发展水平),对学生具有相当的诱惑力;“让”就是教师的诱导;“跳一跳”就是挖掘学生的努力程度;而“摘”就是让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地获取知识。王军按照所定的目标不断地努力,凭着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不停地探索,不断地体验成功,激发求知欲望,从而增强了自信心,最后取得较好的结果。当然,张老师所设计的方案中的目标是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再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太高,连跳数次仍然摘不到桃子,人们会认为努力也是白费劲儿,最终丧失信心;目标太低,无须跳就能摘到桃子,就使人们失去了跳的动力,不利于发掘潜能。所以目标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个体才能的有效发挥。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就是强调让学生经过努力,自主地获得知识,这个“桃子”是学生自己摘到的,而不是教师摘下来塞给学生的,学生“跳一跳摘到了桃子”自然就得到了锻炼,不仅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而且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 案例4、某日,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一学生:

师:“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生:“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

师:“不犯。” 生: “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啦?” 师: “确定。”生:“树上的鸟里有没有聋子?”

师:“没有。”(心想:这学生这么罗嗦,真讨厌。) 生: “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 师:“没有。” 生: “边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他鸟?” 师:“没有。” 生: “有没有残疾的或饿的飞不动的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qf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