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更新时间:2023-05-16 22:4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一、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高于成人
6月-2岁:5~12×109/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减少:
疾病:再障,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
药物:肿瘤化疗、磺胺、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
特殊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病毒、寄生虫等
其他:放射治疗、化学品
●增加:
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情绪变化等。
病理性:细菌感染,白血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化学药中毒。
2.白细胞分类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N):0.50~0.70
嗜酸性粒细胞(E):0.01~0.05
嗜碱性粒细胞(B):0.0~0.01
淋巴细胞(L):0.20~0.40
单核细胞(M):0.01~0.08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
增加:急性化脓性感染(可伴有核左移);中毒;急性出血,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及组织损伤等。
减少:基本与白细胞总数减少相同。
嗜酸性粒细胞(E):
增加:过敏性疾病与皮肤病;寄生虫;血液病;用药。
减少:疾病(伤寒、副伤寒);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嗜碱性粒细胞(B):
增加: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铅中毒等
淋巴细胞(L):
增加:某些细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排斥反应。
减少: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性淋巴细胞减少见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时。
单核细胞(M):
增加:传染病或寄生虫病;血液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红细胞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男性:(4.5~5.5)×1012
女性:(3.5~5.0)×1012
新生儿:(6~7)×1012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多:
相对增多:血液浓缩,
绝对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高原性心脏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减少:
造血物质缺乏
造血功能低下
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继发性: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
4.血红蛋白
(1)正常值参考范围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70-200g/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加:
疾病: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
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创伤:失水,大面积烧伤
用药:维生素K,硝酸甘油
减少:
出血:减少程度和红细胞一致
疾病:
血红细胞减少比红细胞减少严重: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
红细胞减少比血红细胞减少严重:大细胞高色素贫血。
5.血小板计数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1)正常值参考范围
(100~300)×109/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减少:
生成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
破坏过多: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
分布异常:脾大,各种原因所致血液稀释
其他疾病:DIC、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某些细菌感染,组织胞浆菌病,疟疾)、出血性疾病(血友病)
用药:抗肿瘤药及其他骨髓抑制药物反应,抗血小板药、抗生素
增多:
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白血病
创伤:一过性
6.红细胞沉降率
(1)正常值参考范围
Westergren法(魏氏法):
男 0-15mm/h
女 0-20mm/h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血沉增快:体内有感染或坏死组织
炎症:风湿、结核、急性细菌感染。
组织损伤及坏死:急性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持续2-3周。
恶性肿瘤: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
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肾炎、肝硬变、系统性红斑狼疮、贫
血、高胆固醇血症
病理性减慢:红细胞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由于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沉减慢。





二、尿液检查
1.尿液的酸碱度(pH值)
[参考值] 5.0~7.0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尿pH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增高:碱中毒、膀胱炎等;应用碱性药物
降低:可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痛风、严重腹泻、饥饿状态等;应用酸性药物。
2.尿比重
[正常尿比重]1.010-1.025之间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高:心力衰竭,高热,脱水等
降低:尿崩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管功能异常
3.尿蛋白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尿蛋白:一般正常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的,称为蛋白尿。
生理性尿蛋白:剧烈运动后(运动性蛋白尿)、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
病理性尿蛋白:
肾小球性: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肾小管性:肾盂肾炎
混合性:慢性肾炎
溢出性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严重创伤、大面积心梗
药物肾毒性:氨基苷类抗生素、多肽类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真菌药
假性蛋白尿:泌尿道感染
4.尿葡萄糖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正常人尿中含糖量甚少,尿糖增加超过正常值则属病态反
应。
疾病(持续性):糖尿病、垂体和肾上腺疾病如肢端肥大症、功能性胰腺肿瘤、胰腺炎等疾病。
饮食性:
暂时性:剧烈运动、应激后
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蛋白同化激素
5.尿胆红素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尿胆红素正常为阴性
尿胆红素阳性: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6.尿胆原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尿胆原定性应为阴性或弱阳性
尿胆原增多:
肝细胞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
其他:便秘、肠梗阻、心力衰竭
尿胆原减少
阻塞性黄疸
大量口服肠道抗生素
尿胆原、尿胆红素和粪胆原、血胆红素可用于不同病因的黄疸的鉴别。
7.尿液隐血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阴性。
尿血红蛋白阳性:
创伤:大面积烧伤
疾病:肾炎、肾结石、肿瘤、感染
用药:阿司匹林、磺胺等
尿肌红蛋白阳性:
创伤:
原发性肌肉疾病
心肌梗死
8.尿沉渣白细胞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 5个/高倍(HPF)。
尿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细菌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等
9.尿沉渣管型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 一般尿中为0。
肾实质病变的证据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较多颗粒管型
肾病综合征:常见有脂肪管型
急性肾盂肾炎:少见有白细胞管型
慢性肾盂肾炎:较多白细胞管型
10.尿沉渣结晶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尿内常见的结晶:磷酸盐、尿酸盐、草酸盐,少量
磷酸盐类结晶;碱性感染尿液
尿酸/尿酸盐结晶:白血病、淋巴瘤;痛风
草酸盐结晶:严重慢性肾病
胱氨酸结晶:胱氨酸尿
亮氨酸与酪氨酸结晶:严重肝病
药物结晶:磺胺类
11.尿酮体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尿酮体定性:阴性。
尿酮体阳性:
非糖尿病酮尿:剧烈运动后、妊娠、呕吐、饥饿、消化吸收障碍、脱水等。
糖尿病酮尿
12.尿肌酐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尿肌酐增高:
内分泌或代谢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肢端肥大症、巨人症。
消耗性疾病:伤寒、破伤风
尿肌酐减少:
疾病:肌肉萎缩、肌肉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瘫痪等。
其他:碱中毒、肾衰竭
13.尿尿酸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尿酸增高:
疾病:痛风
核蛋白代谢增强:白血病、溶血性贫血等
生理性:高嘌呤的饮食
药物:应用噻嗪类及氨苯喋啶等利尿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尿酸减少
14.尿淀粉酶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尿淀粉酶升高:
多见于急性胰腺炎
其他疾病:胰腺癌、腮腺炎、胃肠道穿孔
尿淀粉酶降低:主要见于重症肝病、糖尿病





三、粪便检查
影响因素食物——肉食:黑褐色;绿叶菜食:暗绿色;
巧克力、咖啡:酱色;西红柿、西瓜:红色;黑芝麻:无光泽黑色。
1.外观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稀糊样或水样:腹泻;大量黄绿色并有膜状物则考虑肠道菌群失调,伪膜性肠炎。
米汤样见于霍乱、副霍乱;
黏液便:见于小肠及大肠炎症;
冻状便: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
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等;
乳凝块便: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
鲜血便可见于内外痔及肛裂出血、直肠癌出血等;
柏油便(黑而有光泽)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白陶土便:见于胆道梗阻及行钡餐检查后(排钡);
便稀可见于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如急性胃肠炎;
细条便:直肠狭窄
2.粪隐血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消化道溃疡
消化道肿瘤
其他疾病: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
3.粪胆原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加:溶血性黄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减少:阻塞性黄疸
4.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正常粪便中偶见白细胞,上皮细胞,无红细胞
白细胞增多:肠道炎症,如细菌性痢疾
红细胞:结肠炎、痢疾
吞噬细胞增多;急性肠炎、痢疾
上皮细胞增多;肠壁炎症
真菌:大量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时可见白色念珠菌(正常可见人体酵
母菌及普通酵母菌)。






四、肝功能与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GPT):主要存在于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脾、肺、红细胞等
(1)正常值参考范围
成人<40U/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常见于:
肝胆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胆管炎、胆囊炎等
其他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致肝淤血;骨骼肌病,胰腺炎,外伤等
用药与接触化学品: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有
机磷和抗癌药物等。常见药物包括:
●抗生素:特别是红霉素类的酯化物。
●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血脂调节药
2.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GOT):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肾、骨骼肌、胰、脾、肺、红细胞等
(1)正常值参考范围
成人<40U/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心肌梗死:发病6~8小时开始上升,18~24小时达峰。
肝胆疾病:同ALT
AST/ALT比值:有助于肝病的鉴别诊断
急性或轻型肝细胞损伤时,AST升高幅度不如ALT,AST/ALT比值<1;
在急性病程中,该比值明显升高;
在慢性肝炎、肝硬化,AST往往高于ALT
其他疾病:同ALT,肌营养不良、皮肌炎、急性胰腺炎、急性溶血等。
药物:同ALT
3.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
γ-GT:存在于除肌肉外的所有组织
检查结果的
临床意义(增高)
肝胆疾病
胆管阻塞性:上升最高
肝炎:高,较其他肝脏酶类上升显著
脂肪肝、药物中毒:中度升高
慢性肝炎、肝硬化: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恶化。
肝癌:明显升高。用于诊断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肝癌术后有无复发。
胰腺疾病:胰腺炎、胰腺肿瘤
其他:脂肪肝、前列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腺肿瘤等
药物:苯巴比妥,苯妥英钠
4.血清碱性磷酸酶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增高)
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胆管阻塞,黄疸性肝炎,肝癌
骨骼疾病:骨损伤,骨疾病(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细胞瘤及骨折愈合期)
用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增高
各种原因脱水所致血压浓缩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
①合成障碍:常见肝脏疾病,白蛋白<30g/L提示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②营养不良:如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
③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急性大失血等。
④消耗增加: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恶性肿瘤等。
⑤血清水分增加:如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的低渗溶液
球蛋白增高
①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疟疾、黑热病、麻风病及血吸虫病等。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等。
③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球蛋白降低 主要是合成减少,见于
①生理性减少:小于3岁的婴幼儿;
②免疫功能抑制: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③先天性低γ球蛋白血症。
A/G比值:减少
急性肝炎早期:A/G比值仍可正常
A/G比值<1: 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比值增高程度与肝脏病严重性相关。
A/G比值持续倒置:预后差
6.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肝炎活动期,与HBV感染有关的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
HBsAg携带者
(HBsAg是HBV的外壳,不含DNA,故HBsAg本身不具传染性;但因其常与HBV同时存在,常被
用来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7.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中和抗体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乙肝恢复期,或既往感染过,现已恢复
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
8.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处于活动期:HBV感染早期,提示有较强的传染性;HBeAg持续阳性,表明转为
慢性,预后不良。
乙肝加重之前升高:可预测病情
孕妇HBeAg阳性可致新生儿感染
9.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
非中和抗体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出现于HBeAg转阴的患者,表明传染性降低
部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

HBeAg与抗-HBs阴性时,检出抗-HBe和抗-HBc也可确诊近期感染
10.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

非中和抗体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抗HBc-IgM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比HBeAg敏感得多;
总结: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
①“大三阳”:HBsAg、HBeAg、HBcAb三项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快,有传染性。
②“小三阳”:HBsAg、HBeAb、HBcAb三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项阳性。说明病毒复制相对较慢,传染性相对较
小。





五、肾功能检查
1.血清尿素氮
(1)正常值参考范围
成人3.2~7.1mmol/L
婴儿、儿童1.8~6.5mmol/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血中尿素氮增高见于:
肾脏疾病:慢性肾炎,严重肾盂肾炎。不能作为早期肾功能指标。但对肾衰竭,尤其是
氮质血症诊断有特殊价值。
泌尿系统疾病:尿路梗阻
其他:脱水、腹水、高热、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等(肾前性氮质血症)引起心输出减
少、肾灌注下降
2.血肌酐
(1)正常值参考范围
全血肌酐为88.4~176.8μmol/L;
血清或血浆肌酐
男性53~106μmol/L
女性44~97μmol/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血肌酐增高
肾脏疾病:尤其是慢性肾炎,Cr越高,预后越差
其他:休克、心衰、脱水等引起心输出减少、肾灌注下降
早期或轻度肾损害时正常;中重度肾损害明显升高。
血肌酐和尿素氮同时增高:肾功能严重损害。





六、血液生化检查
1.淀粉酶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淀粉酶活性升高:
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12小时血清的淀粉酶开始升高;12-72小时达高峰;3-4天下
降至正常。主要用于胰腺炎的诊断。
其他疾病:腮腺炎,胰腺疾病,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淀粉酶活性降低: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等。
2.血清总胆固醇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脂血症。
其他疾病:肾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用药:避孕药、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抗精神病药等
减低
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严重肝脏疾病、营养不良等。
贫血
3.三酰甘油酯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高
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
其他疾病:胰腺炎、脂肪肝、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生理性
用药:避孕药、甲状腺激素
降低
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减低及严重肝衰竭等。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高脂蛋白血症、冠心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病和糖尿病等,也可
见于神经性厌食及怀孕妇女。
减低: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贫血、骨髓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肝病等
5.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高脂蛋白血症、胰腺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禁食等及怀孕妇女。
6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降低:
生理性:吸烟、肥胖、严重营养不良
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脑血管病、冠心病
其他疾病:肝功能损害、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




乙肝五项检测
1.HBsAg--乙肝表面抗原(+),如果这一项阳性,主要见于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乙肝病毒感染者
2.抗-HBs--乙肝表面抗体(-),主要见于预防接种了乙肝疫苗以后或者过去感染了乙肝病毒并且产生免疫力的恢复着
3.HBeAg--e抗原(-),如果该项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4.抗-HBe--e抗体(+),一般出现在HBeAg消失之后,可能有两种情况1.病毒复制停止,病情趋于稳定ALT多正常,传染性较弱2.病毒仍然复制活跃,较强传染性,甚至病情会加重
5.HBcAg--核心抗原,如果检测到表明乙肝病毒有复制
6.抗-HBc--核心抗原抗体(+),也有两种情况1.IgM型-抗-HBc存在于急性期或慢性期乙肝急性发作期2.IgG型抗-HBc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HBV DNA 和DNAP是做病毒定量检查的两个指标,是反映乙肝病毒感染的最直接,最特异和最灵敏的指标,如果两者都阳性,提示传染性强
最佳答案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分析
序号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1 + - + - +
2 + - - - +
3 + - - + +
4 - + - - +
5 - - - + +
6 - - - - +
7 - + - - -
8 - + - + +
9 + - - - -
10 + - - + -
11 + - + - -
12 + - + + +

1、俗称乙肝大三阳说明患者是慢性肝炎,有传染性。
2、急性乙肝感染阶段或者是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传染性弱些。
3、乙肝已趋向恢复,属于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弱,长时间持续此种态可转变为肝癌。 “小三阳”。
4、既往感染过乙肝,现在仍有免疫力,属于不典型恢复期,也可能为急性乙肝感染期。
5、既往有乙肝感染,属于急性感染恢复期,也少数人仍有传染性。
6、过去有乙肝感染或现在正处于急性感染。
7、以前打过乙肝疫苗或以前感染过乙肝。
8、急性乙肝恢复期,以前感染过乙肝。
9、急性感染早期或者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传染性弱。
10、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易转阴或者是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11、早期乙肝感染或者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
12、急性乙肝感染趋向恢复或者为慢性携带者。




血脂六项化验参考值

HBsAg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若检验报告为阳性,可能是乙肝患者或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应进一步检查肝功及乙肝病毒五项,俗称二对半。
BuN 即尿素氮。正常值为2.9~7.2mmol/L。超过正常值则提示肾脏排泄功能发生障碍。
FBG 即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6.1mmol/L。若高于正常值,应复查或查餐后2小时血糖及葡萄糖耐量试验等,以便确诊有否糖尿
病。
TCH 即总胆固醇,正常值为3.2~6.4mmol/L。此值升高可见于肥胖症、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甲状腺机能低下、黄色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肝外胆道阻塞性疾病。胆汁性肝硬变等,若低于正常值,常见于营养不良、甲状腺机能亢进、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某些感染性疾病及癌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症等。
TG即甘油三酯,正常值高见于肥胖症、糖尿病、肾腺皮质功能亢进、肾病综合症、原发性高脂血症、酒精中毒以及长期摄人高脂肪、高糖、高热量饮食等。
HOLP即高密度脂蛋白。正常值为1.0~1.8mmol/L。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LDLP即低密度脂蛋白,它的正常值为1.5~3.1mmol/L。其主要成分为胆固醇,约占50%,该值升高容易促发动脉粥样硬化。
AFP即甲种胎儿球蛋白,正常值不超过25NG。如连续几次检查都在400以上,则提示有可能为肝癌。
载脂蛋白A(APOA) 1.94 g/L 1.05-1.55
载脂蛋白B(APOB) 0.73 g/L 0.75-1




临床最常用的肾功能检查项目
1:血尿素氮(BUN):增高: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2:血肌酐(Scr):增加:肾衰、尿毒症、心衰、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杨酸盐类治疗等。减少:进行性肌萎缩,白血病,贫血等
3 :血尿素:升高表示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4:血尿酸:增加:痛风、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贫血、肾衰、肝衰、红细胞增多症、妊娠反应、剧烈活动及高脂肪餐后等。
5:尿肌酐(Cr):增高:饥饿、发热、急慢性消耗等疾病,剧烈运动后等。 减低:肾衰、肌萎缩、贫血、白血病等。
6:尿蛋白:正常人每日自尿中排出约40~80蛋白,上限不超过150mg,其中主要为白蛋白,其次为糖蛋白和糖肽。这些蛋白的0.60(60%)左右来自血浆,其余的来源于肾、泌尿道、前列腺的分泌物和组织分解产物,包括尿酶、激素、抗体及其降解物等。生理性增加:体位性蛋白尿、运动性蛋白尿、发热、情绪激动、过冷过热的气候等。
7:选择性蛋白尿指数(SPI):当尿中排出大分子IgG的量少时,表示选择性好。相反,表示选择性差。
8:β2-微球蛋白清除试验:增高:肾小管损害。本试验是了解肾小管损害程度的可靠指标,特别有助于发现轻型患者。
9:尿素清除率:临床意义见菊粉清除率。儿童纠正清除值=1.73/儿童体表面积×实得清除值儿童体表面积与成人相差甚大,纠正公式为:最大清除值=1.73/
儿童体表面积×实得清除值。
10:血内生肌酐清除率: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0.5~0.6ml·s-l/m2(52~63ml/min/1.73 m2)时为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如<0.3ml·s-1/m2(31ml/min/1.73 m2)为肾小球滤过功能严重减退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注意:在慢性肾炎或其他肾小球病变的晚期,由于肾小管对肌酐的排泌相应增加,使其测定结果较实际者高。同样,慢性肾炎肾病型者,由于肾小管基膜通透性增加,更多的内生肌酐从肾小管排出,其测得值也相应增高。
11:尿素氮/肌酐比值(BUN):增高:肾灌注减少(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充血性心衰等),尿路阻塞性病变,高蛋白餐,分解代谢亢进状态,肾小球病变,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降低:急性肾小管坏死。
13:酚红(酚磺太)排泄试验(PSP):肾小管功能损害0.50(50%)时,开始表现有PSP排泄率的下降。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血管硬化症,范可尼综合征,心衰,休克,重症水肿,妊娠后期,尿路梗阻,膀胱排尿功能不全等。




免疫五项

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
正常值为6-16g/L,增高:慢性肝病、结缔组织疾病等;降低:蛋白丢失性肠病、肾病综合征、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等。
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
正常值为760-3900mg/L,增高: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急性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降低:反复性呼吸道感染、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剂治疗或妊娠后期等。
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
正常值为400-3450mg/L,增高: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结缔组织疾病、慢性或亚急性感染等;降低:蛋白丧失性胃肠炎、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
血清免疫球蛋白D(IgD)
正常值为1-4mg/L,增高: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某些肝病、葡萄菌感染等;降低:遗传性或获得性IgD缺乏综合征、重症复合性免疫缺陷症等。
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
正常值为0.1-0.9mg/L,增高: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血清病、变应性亚败血症等)、哮喘、寄生虫感染、T细胞功能不全症、急性肝炎、肝硬化、风湿性关节炎、小儿腹泻等;降低:复合性免疫缺陷病、无γ-球蛋白血症等。



风湿四项

  【红细胞沉降率(ESR)】正常范围:男性 0~15 mm/h;女性 0~20 mm/h。

  检查介绍:血液加抗凝剂后,置于特制的玻璃管中,测定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下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临床意义: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
、年幼小儿、60岁以上老人。

  病理性增高:见于各种炎症、贫血、恶性肿瘤、大面积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心肌梗死、手术创伤等)、严重肾病、高胆固醇、高球蛋白血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等。

  【类风湿因子(RF)】正常范围:胶乳凝集试验 RF<20IU。

  检查介绍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是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疾病病人血清中出现的抗人变性免疫球蛋白的自身抗体。临床意义:增高: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他结缔组织病(如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多发性肌炎);慢性肝炎病人及老年人等也增高。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正常范围:ASO<400U

  检查介绍:简称抗“0”或ASO试验。链球菌溶血素是溶血性链球菌的代谢产物之一。

  临床意义:①抗“O”值超过400单位,提示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因此,凡由此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猩红热、丹毒、急性肾炎等)会使抗“O”值增高。由于抗“0”与血沉的变化均无特异性,即使病人抗“0”、血沉都增加情况下,对活动性风湿病的诊断,仍应结合临床表现来考虑。②某些与溶血性链球菌无明显关系的疾病,抗“O”值也可增加。如少数肝炎、肾病综合症、结核病、结缔组织疾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有些过敏性紫癜等病人,鉴别诊断时应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C--反应蛋白:(CRP) 一般正常值小于5ug/mg,如果大于10ug/mg说明风湿类疾病处于活动期。





风湿五项

抗核 抗体正常值为阴性,可排除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阳性常见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此外,抗核抗体阳性还可见于其他一些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韦格内氏肉芽肿、白塞氏病、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以及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抗双股DNA 抗体正常值为阴性,可排除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阳性常见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异性最强),并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程度以及是否合并狼疮性肾炎、狼疮性血管炎等密切相关。处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的患者,其阳性率可高达9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0%。但随着病情的缓解,其抗体水平也逐渐下降,难以检测乃至消失。此外,阳性还可见于上述各种风湿性疾病。

抗Sm 抗体正常值为阴性,多见于未患有风湿性疾病的患者。阳性最常见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此抗体为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志性抗体,在急性期阳性率可高达75%以上。此外,阳性还可见于上述各种风湿性疾病。

抗RNP
抗体正常值为阴性,多可排除风湿性疾病。阳性对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有诊断意义(尤其是在高滴度的情况下),阳性率可高达95%~100%。此外,也可见于上述各种风湿性疾病。

类风湿因子 正常值为阴性,多可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但少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出现假阴性)。阳性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特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异性较强)。此外,其他一些风湿性疾病和慢性肝病患者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尤其是超过60岁的老年人,阳性率可高达15%~50%。




心肌酶谱

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也称谷草转氨酶GOT) 心肌梗塞时病人血清AST活性在发病后6-12小时内显著增高,48小时达到高峰,在3-5天恢复正常,升高程度与病情的严重性成正比。肝炎患者临床前期血清AST活力也可升高,所以血清AST活性测定虽特异性差,但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另外,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胰腺炎、白血病、肺栓塞、创伤、肌炎、肾炎、心力衰竭、心肌炎等患者也可见血清AST活力升高。

2、乳酸脱氢酶(LDH) 心肌梗塞发作时病人血清LDH活力于12-24小时开始升高,3-6天达到峰值,持续时间可达10天左右,对心肌梗塞的后期诊断有一定价值。血清LDH活力升高还可见于:肝炎、肝硬化、肾脏疾病、恶性肿瘤以及某些贫血病人等。

3、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其测定主要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对心肌梗死的后期诊断比LDH更有意义。血清α-HBDH与LDH联合检测并计算其比值,可判定LDH来源于肝脏或心脏,正常人:LDH比α-HBDH的比值为1.2-1.6,实质性肝病的比值为1.6-2.5,而心肌梗死时比值下降为0.8-1.2。血清α-HBDH活力升高除心肌梗死外还见于:肌营养不良、溶血性贫血、肾梗死、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患者和溶血标本等。

4、肌酸激酶(CK) CK测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阳性率高可达95%,有些心电图不易诊断的心肌梗死血清CK活力多升高,而且发病后在血清中上升时间早,是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患者血清中CK活力于2-4小时升高,其升高幅度可达正常上限的10-12倍,比较灵敏,18-36小时达到高峰,约维持2-4天后恢复正常。CK活力升高程度与AST、LDH一样与梗死面积大小成正比。CK在短时间内升高者表示梗死范围无扩展;持续升高表示梗死仍在继续进行;反复升高表示梗死范围再度扩展或有新的梗死病灶。不同的梗死部位血清CK升高幅度也不一样,如心内膜下梗死要比心前壁、前侧壁梗死低。CK总活力极高者,其死亡率达50%。所以CK测定可用于判定心肌梗死面积、部位及预后,还可作为溶栓再灌注的指标。血清CK活力升高还见于急性病毒性或风湿性心肌炎病人。

5、同工酶MB(CK-MB)CK-M
B CK-MB是CK的同工酶之一。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其测定比CK特异性高,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可先于总活力升高,比CK更有早期诊断价值,24小时达到峰值,其最高值可为正常人的4.9-22倍以上,比CK更灵敏且阳性率比CK更高,于72小时恢复正常。若梗死后3-4天持续升高,示心梗仍在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继续进行:如下降后再升高示梗死部位病变扩展或有新的梗死病灶:如胸痛48小时内CK-MB未升高或小于总活性的2%一般可排除心梗。但应注意婴幼儿、儿童的CK-MB均高于成人。测定心肌梗死者的血清CK-MB活性是判定再灌注是否出现的一个准确而无创伤的实验室指标。CK-MB升高还可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其中CK-MB曾是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金标准”。



肝脏酶谱


①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是肝细胞受损的敏感指标,其中急性肝细胞受损时,ALT先升高,敏感性高于AST,随病情好转可恢复至AST>ALT。

②当肝病严重受损,损及线粒体时则AST明显升高,代表更严重的损害。一般说来,AST/ALT<1,见于一般急、慢性肝炎;比值>1,则有慢性化趋势,有肝硬化的可能;比值>3时,则有肝癌变的可能性,或就是肝癌,应进行相关检查。

③碱性磷酸酶(ALP)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但所有的ALP均经过胆汁一起排泄,因此它严格地说属于胆系酶,常结合谷氨酰转肽酶和胆红素等判断临床意义。

④谷氨酰转肽酶(GGT)在肝脏的活性居于第三位(肾>胰>肝),分布于肝细胞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在肝内外阻塞性黄疸、肝癌时显著升高;在活动性肝炎、进行性肝硬化时也升高,但不显著;在酒精性肝损害时中度升高,因此它可作为肝病和胆病的共参酶。

⑤由于排泄和分布的特点,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两者常互相参看,对胆系疾病的意义较大。如均升高,常提示存在胆系疾病,如胆汁淤积,酒精性肝损害等。

⑥如果监测GGT/ALT比值愈大,则肝癌的可能性也愈大,此可作为肝癌与肝炎的鉴别点。




睾酮

是一种类固醇荷尔蒙,由男性的睾丸或女性的卵巢分泌,肾上腺亦分泌少量睾酮。它是主要的男性性激素及同化激素。不论是男性或女性,它对健康及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增强性欲、力量、免疫功能、对抗骨质疏松症等功效。据统计,成年男性分泌睾酮的份量是成年女性的分泌量的20倍。测定血清睾酮是判断性激素紊乱疾病的常用试验。
睾酮(T)正常值:男性 0.52~38.17nmol/L;女性 0.52~2.43nmol/L。
睾酮(T)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特发性性早熟和儿童的肾上腺皮质增生、
部分肾上腺皮质肿瘤。男性分泌促性腺激素的肿瘤、妊娠期的绒毛膜上皮疾病、睾丸女性化、原发性多毛症。摄入巴比妥类镇静剂、氯米芬(克罗米芬)、促性腺激素及口服避孕药等药物。
  减低:见于唐氏综合征、尿毒症、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症、肝功能不全、原发性和继发性性腺功能不全、隐睾症。女性睾酮较男性为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低,随月经周期变化,静止和葡萄糖负荷后雄性激素下降,活动后上升,女性男性化时可升至7.0nmol/L以上。摄入雄激素、地塞米松、地高辛等药物及乙醇使结果偏低。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血型与输血:
血浆里含有能起粘合作用的凝集素,红细胞里则含有能被粘合的凝集原。凝集原有两种,A 和B;凝集素也有两种,α和β。A 和α、B 和β产生凝集反应。人的血型分4 种。
A 型:红细胞里含有凝 集原A,血浆里含有凝集素β(抗B);
B型:红细胞里含有凝集原B,血浆里含有凝集素α(抗A);
AB 型:红细胞内含有凝集原A 和B,血浆里不含任何凝集素;
O型:红细胞里不含任何凝集原,血浆里含有凝集素α(抗A)和β(抗B)。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p9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