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

更新时间:2024-01-10 18: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一、天津滨海新区国家创新型城区的主要做法 ............................................2 二、海淀创建创新型试点城区的主要措施 ...................................................5 三、重庆市沙坪坝区构建创新型试点城区的主要做法.................................7 四、芦台经济开发区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7 五、大连金州新区建设创新型城区的主要做法 ............................................8 六、南京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发展模式 ..........................................10 七、唐山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做法 ..................................................... 11 八、沈阳推进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做法 .................................................15 九、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型城市的主要做法 ..................................16

一、天津滨海新区国家创新型城区的主要做法

(一)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进一步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联合市、区力量,筹建天津科技投资控股集团。用好新区科技专项资金,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补助资金,多渠道筹集科技基础设施和研发资金。建立从政府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创业孵育基金、政策性融资到资本市场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五年内新区争取融通资金总量为1000亿元以上。到2015年,初步形成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现代金融发展规律的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活跃、有序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和有利于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政策服务环境,使滨海新区成为天津建设国家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城市的先行区与示范区。

2、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 ――完善有利于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组织机制完善契约制。完善有利于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组织机制度,建立战略联盟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产学研用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建立技术参股、效益分成、委托研发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利益分享机制。对于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向企业开放按照绩效给予补贴,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3、努力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

——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机制。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建立

国家、天津市、滨海新区及其所在功能区多方参加的平台共建机制。完善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运营与管理的“滨海模式”,即“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国有资产,企业经营;开放联合,互利共赢”,不断探索产业公共研发平台投资与运营新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有利于科技资源整合的管理体制

——深化科技合作共建机制。加强部市共建,深化科技合作共建机制深化部市会商,与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共建一批国家战略性产业研发机构和转化基地。争取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分别建立滨海新区科技创新或产业化专项资金(专项计划),重点吸引国家“863”计划项目成果、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在滨海新区实现转化和产业化。继续深化与中科院的院地合作,共建天津工业生物研发中心和其它研发机构。继续加强与中央属院所、高校和大企业的合作共建,吸引其在尊敬设立和建设各种类型的研发转化机构和基地。加强军民共建,吸引聚集国防科技研发转化资源落户滨海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研发转化基地。加强与市科委的共建。

(二)构建高效创新体系建设高水平、高效能的创新体系,达到各创新要素在滨海新区集聚、流动、交汇和融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产学研合作,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加速滨海新区高水平研发转化基地的建设。

1、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工程”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工程”。着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已建的国家和市级工程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发挥好其对行业技术创新带动和技术服务作用。加强新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建设产学研创新联

盟。实施新区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完善产业园区载体建设,实施新区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产业化基地集聚。建立企业界、学术界、金融界、政府等多方交流平台,设立“滨海新区总裁俱乐部”“滨、海新区信息平台”“滨海新区产业大论坛”“滨海新区创新创业论坛”等。加强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合理的投资结构和多渠道、多元化的重点实验室投入体系。

2、实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优化工程”实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优化工程”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技术交易、科技检验检测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进科技服务的社会化、网络化、产业化。

(三)构筑创新人才高地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营造激励人才创新创业、鼓励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围绕新区重点产业引进各类科技领军人才、高端创业团队,全力培育各种专业人才和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使滨海新区成为人才聚集高地。

(四)营造宜居的城区生态环境

着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以创新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生活方式为重点,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实施、能复制、能推广的宜居生态新城。保护和建设好南、北两大生态湿地。沿河、沿高速公路、沿产业功能区建设高标准绿化带。尽快形成生态区、廊道、组团有机连接、各具特色的生态体系。制定生态、环保、节能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建材,建设节地、节能、生态型建筑。着力搞好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动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全面提升市容环境水平。按照人性化、智能化和效能化的要求,创新

生态城建设管理运营模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生态宜居城区建设。

(五)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继续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努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深入推进区域科技合作,广泛聚集国内外高端技术资源、高层次人才资源,加强资源的整合利用,逐渐实现新区由集聚到辐射,服务环渤海乃至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功能。

(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重点围绕创新政策、公共服务、人居条件,改革和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提升政府工作效率,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

二、海淀创建创新型试点城区的主要措施

(一)健全创新型企业跟踪和服务机制,配套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政府采购、研发费用补贴、贷款贴息等创新激励政策探索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支持企业参与、承担相关的标准化编制工作;支持大企业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开展委托研发、购买知识产权、与跨国公司开展研发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支持企业为主申请、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市区两级重大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整合重点企业发展资金,形成更大的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研究制定对重点企业、

重点项目的支持政策,制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及上市政策,改进财政性资金对产业的支持方式,从以资金资助、贴息等为主转变为以资助贴息和股权投资并重。

(三)充分挖掘海淀在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生物科技和航空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的独特优势,特别关注低碳产业、物联网、云计算、核心芯片、基因药物、生物育种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四)完善高端产业聚集区布局规划,进一步统筹区域乡镇工业用地资源和建成区中的产业发展空间资源,实施“双轮驱动”空间发展战略。构筑“一轴一心五大功能区”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五)重点建设“北清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轴”;依托稻香湖风景区和创新园部分空间,规划建设北部地区“综合配套服务中心”;合理布局“上地软件与信息服务、永丰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信息通信、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五大特色产业功能区。强化中关村建成区的聚集辐射功能,构筑“一心四带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即中关村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学院路研发孵化—信息网络产业带、知春路空间技术产业带、中关村大街总部—高新技术服务带、西山文化创意产业带四大特色产业发展带,以及四季青航空航天产业聚集区、北太平庄影视传媒产业聚集区、甘家口创意设计产业聚集区、东升科技园、启迪科技园(玉泉慧谷)高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六)重点做好海淀北部地区、北清路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打造专业化产业集群。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企业聚集发展,形成以企业总部为主体、产业辐射与自主品牌输出功能突出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新基地。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大项目

的建设为突破口,开发核心产品、形成集研发、孵化、高端生产功能于一体的信息通信产业集群。重点推进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的研发、技术服务及成果转化,合理引导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建设国家级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创新基地。

三、重庆市沙坪坝区构建创新型试点城区的主要做法 一是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工作,通过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措施,努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明确“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工作目标,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引进16家中小型孵化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基本完成创新服务大厦建设。

二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在全市率先成立各街镇、园区知识产权工作站,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专利授权1162件,同比增长23.49%。全区新增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1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品;重庆科技学院科学和技术传播中心、沙坪坝区五云山寨学生素质教育基地被命名为市级科普示范基地。

三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业。加快推动区域教育科研及文化卫生资源优势转化,启动以三医大及西南、新桥医院为中心的“西部国际医疗城”项目规划;大学城天健动漫基地正式奠基,与市文联、四川美院共同打造的“虎溪公社”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区正式运行,已有200多个工作室投入使用。

四、芦台经济开发区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把四大园区与五大基地提升到创新层面推进。把创建创新型城市与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在领导机制、工作机制、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实现创新。

二是把握创新重点,搭建创新平台。在城市创新方面:继续修改、完善城市规划,打造全国第一个文化创意城市。在产业创新方面:积极推进中国动漫(芦台)综合产业总部基地及国家级产业园区。在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上:积极推广镁合金、机械手、多功能焊接机器人、大型等离子切割机、电机一线制等产品及闪光焊、金码喷涂等新材料、新工艺。积极搭建企业创新平台,通过研究政策、运用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加大调研力度,经常性深入企业,服务企业,编制企业创新报告。

三是把培养和使用人才作为创新工作重点。借脑用脑不费脑,借力用力不费力,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积极谋划创新工作重点,依靠科技实现创新,积极为创新型企业出点子想办法,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五、大连金州新区建设创新型城区的主要做法

一是通过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推进计划、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计划、制造业信息化重点项目支持计划,以及启动新兴技术示范工程等措施,用科技进步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速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通过实施自主创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启动高新技术培育工程和研发机构增速工程、制定科技金融扶持政策等,切实提高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全社会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环境;三是通过重点实施科技创新支撑条件专项计划、启动创新载体建设530工程、制

定新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切实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科技进步强区;四是通过实施创建国家级产业基地与园区计划、启动产业园区“三个一”工程、制定鼓励产业园区创建自主创新型示范园区的管理办法等,全力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提升新区各产业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五是通过实施专利倍增与核心专利转化计划、加强在校学生科技创新建设、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商标与品牌建设、建立技术转让交易平台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区;六是通过启动领军人才、创业(海归)团队引进工程、修订和完善新区鼓励高端人才政策、发挥新区高校的人才培养作用等措施,加快优秀人才的战略性引入,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七是启动中小企业融资和技术市场(平台)建设工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实施细则,建立中小企业投融资对接平台等,创新科技金融体系,优化科技投融资环境。

新区推出的科技创新政策“1337”架构中,“1”是指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的指导意见;“3”是指新区管委会通过并下发的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及科学技术奖励规定等3项政策;另一个“3”是指3个实施细则,即新区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两个实施细则及新区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基金管理暂行办法;“7”是指新区科技局制定并印发的关于科技计划管理、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创新项目、技术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等7项具体管理办法。其中,重点扶持的产业有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生物、智能制造装备、软件与信息服务、新型平板显示等。可以说,新区科技创新政策的覆盖面和支持力度已迈入先进地区

行列。今年新区用于科技创新的扶持资金达1.3亿,对于企业的扶持力度空前。新区还在大连各区市县中率先推出了科学技术奖励规定。

六、南京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发展模式

南京模式既不同于深圳模式,也不同于西安、武汉等城市的发展道路。南京自主创新的关键是整合资源,实现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资源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充分对接,建立和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资源向企业技术创新顺畅流动和转移的社会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开放和吸收国内外资源的发展机制。相比西安、武汉等科技资源也非常丰富的城市,南京的优势在于处于中国经济最发达、开放最前沿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享有天时、地利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会给在南京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更多的、更充分的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的条件。

南京自主创新的模式可以用“12345”来概括,即一大平台、两个机制、三路大军、四大载体和五大领域。“一大平台”,是指基于科教资源优势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资源整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两个机制”,就是“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互动的市场机制+政府强力推进的激励机制”;“三路大军”,即地方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含军工企业)三路自主创新大军;“四大载体”,就是从技术链路径形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科学园科学城、国家级开发区四大创新载体;“五大领域”,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在“电、汽、化、新、服”五大高科技产业重点突破,也就是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工业、石化工业、以软件为核心的新型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创新型城市的产业支

柱。简而言之,就是依托基于全国科教优势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在“两个机制”的共同作用下,通过“三路大军”的协同努力,借助“四大载体”,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资源,通过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集中配置到以“五大领域”为主的城市支柱产业上,探索和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城市持续发展的道路。

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成效,已经体现在“三个基本转变”上:第一,基本上实现了在发展路径上,科教优势向创新、创业、创优“三创”优势的结构转变;第二,基本上实现了在产业发展上,从传统制造业为主向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结构转变;第三,基本上实现了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从依赖资源消耗向依靠技术进步的结构转变。一座依托科教资源优势的“创新之城”正逐渐显现在长江之滨。

七、唐山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做法

(一)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创新发展战略 确定“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积极推动原始性创新”的城市总体创新战略。实施开放创新,大力推动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结合,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鼓励和支持以应用为导向的集成创新。有针对性选准一批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集中优势科技资源,进行相关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攻破和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二)健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介紧密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科技竞争力。完善科技合作体系,充分借用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等优质科技资源,弥补我市科技资源不足,“不

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专利战略的研究和运用,推动知识产权交易,促进技术流动。引进风险投资、担保、私募和证券等各种类型资本机构,打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信用贷款、小额贷款等科技金融渠道,带动社会资本和企业投入研发力度。

(三)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创新活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公平、高效、完善的体制机制,提高创新成效。重点完善创新主体动力机制、完善政府管理服务体制、创新科技与经济紧密融合机制、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与激励机制和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支撑,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创新 按照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规划和部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积极围绕曹妃甸为核心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开发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等值化发展、和谐唐山建设等探索具有特色的创新实践模式,丰富试点内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城市管理、城乡统筹、社会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创新,为同类城市提供经验,作出示范。

四、宁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创新导向,努力形成推进合力。

宁波市成立了由巴音朝鲁书记、毛光烈市长任组长,33个市级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市建设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下发了《建设创新型城市主要责任分解》,主要任务分解到27个责任单位和19个配合单位。出台了“1+14”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对策措施。建立评价机制,研究制订了《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对县(市)

区、市有关部门建设创新型城市进展情况进行了评价。2007、2008年连续两年发布了《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白皮书》。

二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区域科技基础条件、检测测试、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完善,满足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创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对认定为市级、省级、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分别给予40万元、200万元、600万元补助;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和组织形态。探索建立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产学研创新联盟,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间的契约关系建立起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促进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有效结合。科技支持逐步实现了从注重创新点到注重创新链、从注重每个企业需求到注重产业发展、从注重“能做什么”到注重“需要做什么”的转变;积极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制定出台了新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区域特色产业的结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组织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制定出台了1+9工业“两创”倍增计划政策文件,启动了新兴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和“两创”示范企业申报工作,做强做优机电一体化的装备制造、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石化和高档纺织服装五大重点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软件及服务外包、医疗及保健设备五大新兴产业。

——实施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化、市场化、集群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路径,通过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政策推动,着力构建以进出口贸易为龙头,运输物流为支撑,现代金融为保障,科技、信息等知识型服务业为引领,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会展中介等为配套的服务业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专利、品牌、标准三大战略。启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若干意见》。调整名牌培育的政策导向,重点从注重培育企业单一产品转向培育区域产业,努力实现企业创牌与产业创牌工作的联动发展。进一步完善了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的工作机制,出台政策性文件36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组织领导机制、政策保障机制、目标责任机制和工作联动机制。

四是引进培养并举,强化创新人才支撑。

强化人才开发的国际化导向和高端化导向。深化实施第三轮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和“百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实施千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计划,创建了高新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首次在海外建立3家引才引智基地,着力构建海外人员来甬创业平台和渠道。大力实施“千名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

五是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科技管理规范性文件,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实行规划引导、分类扶持、绩效考评、事后补助,逐步构建起有利于促进发明创造、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科

技计划体系,把科技管理重心从一般项目的直接管理转移到事关全市科技进步的能力建设上来。

加快“数字宁波”建设。实施信息技术“倍增”行动计划,制定出台电子政务1+5系列政策文件,编制了“宁波市电子政务项目计划”。

加快创新型政府建设。全面推进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调整了党政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将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改善民生等指标列入了重要考核内容,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考核机制。

八、沈阳推进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做法

(一)建立“请进来、走出去”、“院校行、企业行”等定期式互访机制,搭建各类合作平台,解决关键技术。2011年,沈阳市科技局向企业征集技术难题500多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1400多项。调动467名来自高校、院所的科技特派员深入82家企业和270多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帮助解决了157项技术问题,转化了83项科技成果,开发出62项新产品,推广了670项新技术、新产品。实践了整合科技资源,集成各方力量,汇聚于企业创新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

(二)技术联盟、创新平台、示范基地等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一年来,组建各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家,搭建科技创新平台400多个,认定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21家。特别是IC装备、掘进设备等一批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吸引56所高校、36家院所和440家企业参与创建,联盟单位汇集45家国家级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39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发新产品106项,新增产值

230多亿元,在有效提升重点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推动了上下游产品创新,逐步构建起依托沈阳市优势领域的完整产业链条。

(三)沈阳还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了《沈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奖励工作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设立市科技振兴奖、科技进步奖、农村科技推广奖、专利奖等科技奖励项目,为激励科技队伍、营造创新环境、发现和优选优秀科技人才和先进科技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2011年度国家和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中,沈阳市有9个项目获得国家级奖项,160个项目获得省级奖项,占辽宁省获奖项目总数的59.9%,继续领跑全省,获奖项目中有近半数是产学研合作的项目。

自2006年以来,沈阳市加大力度组织开展海外研发团队引进工作,已累计投入2540万元,重点支持90个突出的海外研发团队项目,带动地方科技企业、院所等引进249个海外研发团队,引进高层次海外专家1000余人次,协助解决了1500多个关键技术难题。

九、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型城市的主要做法 (一)制定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

开发区管委认真研究国家、省、市政策,并结合开发区实际,已起草制定科技政策文件9个,其中包括《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暂行规定》、《开发区科技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暂行规定》、《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企业创业板上市的若干规定》、《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人才引进暂行规定》、《秦皇岛开发区

数谷大厦入驻标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扶持在孵企业暂行办法》、《秦皇岛市留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其它相应政策正在研究起草中,如:《秦皇岛开发区优秀创新主体评选办法》等。

(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强化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职能。将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全区科技工作的重点,2010年3月份召开的全区科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贯彻落实全省以及全市科技大会精神,“大力实施产权战略,推进创新型开发区的建设”,不断增强我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注册中国唯一的“数谷”商标,培育在数据产业中具有核心价值和示范引领作用的企业,逐步实现产业集群效应,努力将秦皇岛“数谷”打造成世界性品牌。

为了进一步适应知识产权战略发展的需要,完善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开发区正在着手成立知识产权办公室,办公室的成立将快速推进知识产权工作进程,为开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强化服务,营造知识产权发展良好环境。加强调研力度,搭建服务平台。按照新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标准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核心专利、研发投入强度、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企业成长性因素成为评审认定的核心指标。开发区以此为契机,建立知识产权调研长效机制,重点走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大专院校,建立知识产权数据库,为企业和大专院校牵线搭桥促进成果转化,并深入企业宣传新的高企认定办法和相关政策,

调动企业申报高企的积极性,强化了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的意识。2010年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发区积极筹划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构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支撑平台,促进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目前该平台主页设计完毕,正进行审核,预计明年投入使用。积极培育重点企业。开发区坚持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推进优势企业的培育。2010年,我区14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实现27.78%和67.74%的高增长,知识产权的资金投入明显增加,举办知识产权培训活动次数与参加培训人员逐年上升。此外天业通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信戴卡轮毂制造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还被确定为第四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这是我区企业首次进入全国试点单位名单。

(三)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研发体系

2010年康泰医学公司的“河北省医疗检查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领先科技公司的“河北省生物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了省科技厅的验收,美铝合金有限公司和中汽协车轮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限公司、秦皇岛戴卡镁铝车轮有限公司共同申请建设的“河北省车轮材料与车轮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了省科技厅的论证。

截止目前,开发区共有各类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

(四)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不断完善

开发区积极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现已建成平台4个主要包括: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软件技术开发平台、开发区数据中心、秦皇岛数据产业研究院(IBM技术支持)。

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包括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项目实训

教室等,并配有先进的服务器与计算机等设备,可同时容纳百余人上课。

软件技术开发平台总投资300余万元,包含“三库一平台”,分别是“开放源码库”、“软件构件库”、“软件工具库”和“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

开发区数据中心平台由开发区管委与秦皇岛量子数据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数据中心,在产业导向、服务等方面发挥基础性公共服务平台作用,负责基地示范区内的企业服务器托管、数据灾备、软硬件技术支持。

秦皇岛数据产业研究院(IBM技术支持)由秦皇岛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全资注册成立,由IBM中国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燕大软件中心负责管理运营,是目前国内第一家引进IBM技术的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三维互联网,是继目前二维互联网技术发展基础上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主要趋势。秦皇岛数据产业研究院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规划在5年内达到入驻企业50家以上,直接吸纳就业人数2000-3000人,总产值达到2亿元。

通过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开发区的科技服务功能,有效整合现有资源,解决了企业的人员培训、数据录入、软硬件应用等基础工作,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p0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