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欧美文学复习资料 精简版

更新时间:2023-05-26 06:1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9世纪欧美文学复习资料 精简版

浪漫主义文学:

1.1798年,华兹华斯(湖畔派中成就最高)与柯勒律治合作《抒情歌谣集》,标志英国浪漫文学兴起。《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2.英国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①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②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3.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

4.拜伦(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贵族、反叛者、自由与正义)

长篇讽刺诗《唐璜》 (1818-1823)

5.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这些英雄大多出自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里。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6.东方叙事诗:

①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称《东方叙事诗》。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6部长诗。

②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这些叙事诗又叫“叛逆者叙事诗”。

7.拜伦长篇讽刺诗《唐·璜》热情、玩世不恭、但不绝望、忧郁。

8.雨果《(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9.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夏多布里昂

10.雨果 (法国浪漫主义的主将和领袖)

11.《巴黎圣母院》(1831)美丑对照

12.《悲惨世界》(1862):人道主义思想 主要人物:冉阿让、芳汀、柯塞特。

13.惠特曼(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人):《草叶集》 “自由诗体”

14.麦尔维尔 《白鲸》(1851)

自然主义文学:

1. 左拉:

《苔蕾丝·拉甘》:是左拉的第一部自然主义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是左拉自然主义大型系列小说,长河小说,它的副标题“第二帝国时期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1871-1881创作第一阶段,1882-1893第二阶段。

《小酒店》(1876):第一部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主人公少妇:绮尔维丝

《娜娜》(1879-1880):是《小酒店》的续篇。绮尔维丝的女儿:娜娜

《萌芽》:描写劳资矛盾。主人公青工:艾蒂安·朗蒂埃

2. 自然主义: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倾向。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是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的。但作为一个比较自觉的、具有现代含义的文艺流派,自然主义则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然后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并影响到文化和艺术的许多部门。

唯美主义:

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一种形式主义文艺思潮,最初产生于绘画领域,后来扩展到诗歌、小说、戏剧领域。这些艺术家反对浪漫主义的情绪外露诗风,也不满现实主义的真实化倾向,明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走进艺术的“象牙之塔”。代表作家有佩特,王尔德等人。

象征主义文学:

1.波德莱尔是象征派的先驱。

2.标志着象征主义正式诞生的是:莫里亚斯的《象征主义宣言》

3.象征主义三大诗人:兰波:《醉舟》、魏尔伦:《无词浪漫曲》(诗集)、马拉美(法国):《牧神的午后》

4. 象征主义:从浪漫主义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派别,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个文学流派。在西欧的文学史上,19世纪后期的象征主义称前期象征主义,以与20世纪的象征主义相区别。象征主义重视借

助外在具体事物表达内心感受,注重联想、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感”手法。代表诗人有兰波、魏尔伦、马拉美。

5. 波德莱尔《恶之花》

①结构:《忧郁和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反抗》和《死亡》。

②内容:诗人第一次把大都会的生活和丑陋事物带进了诗歌王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波德莱尔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剧命运。

③艺术特色:第一是通感的运用。他的《通感》一诗,既提出了理论,又有具体运用,描写各种感觉的相通相似。此外,在波德莱尔的笔下,各种艺术种类之间也是相通的。第二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忧郁之四》最具代表性。忧郁本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十分抽象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心态。波德莱尔别出心裁地用各种意向来表现这种心态。以实写虚,以有形写无形,但又不是实实在在的有形,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去思索和理解。这些意向往往采用拟人化或意义的手法。更特别的是,波德莱尔他常常颠倒比喻次序。这种手法的美学效果是以奇取胜,它能产生一种压抑感,因为在这种比喻中,由大变小,使人产生一种局促、憋闷的感觉。波德莱尔的诗歌充满想象,他认为想象是各种才能的母后,它能创造一个新世界。第三,《恶之花》的语言极为精辟。诗人曾说:“我整个一生都用来学习构造字句。”他重新开掘十四行诗,使之发出新的光彩。 现实主义文学:

司汤达(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1.《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1830年长篇小说《红与黑》的出版,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作者创作的高峰。

2.《红与黑》 中于连形象分析:

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①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②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雷纳尔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松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尔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德·拉莫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蒂尔德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③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④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3.《帕尔马修道院》(1839) (法布利斯 吉娜 莫斯卡伯爵 克莱莉娅)

巴尔扎克: (主要是傅雷译)

1.第一部作品:《克伦威尔》(五幕诗体悲剧)

长篇小说《舒昂党人》(1829):揭开序幕。

2.《人间喜剧》由96篇长中短篇小说组成,分三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

主干部分“风俗研究”又分:“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6个部分。

创作阶段:一:1829-1835 《苏镇舞会》《高布塞克》《家庭复仇》 《长寿药水》(1830)《欧也妮·葛朗台》(1833) 、《高老头》(1834-1835)

二:1835-1842 《古物陈列室》(1836-1839) 《赛查·皮罗托盛衰记》(1837)

《纽沁根银行》《公务员》(1838) 《于絮尔·弥罗埃》《搅水女人》(1841)

《幻灭》(1837-1843)(吕西安)

三:1842-1848 《烟花女荣枯记》(1843-1847) 《农民》(1844-1853)

《贝姨》(1846) 《邦斯舅舅》(1847)

3.《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

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我们展现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

义历史。

①作品深刻描写了封建贵族衰亡史。

在《古物陈列室》和《农民》中:作者通过描写资产阶级和贵族间的矛盾,来揭露封建贵族必将灭亡的客观历史规律。 《高老头》中他情场失意,被资产阶级小姐击败逼迫离开巴黎,是贵族厄运的写照。

《弃妇》中男爵卡斯顿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抛弃了她。贵妇人再次受到社会的弃绝,就这样资产阶级妇女靠金钱击败了贵族妇女并代替她们活跃于上流社会。

②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作者通过一系列本质相同而形象各异的资产阶级人物真实地再现了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高利贷者》中的高布赛克是单纯的高利贷者,不懂商品的流通和资本的周转。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懂得在流通中使资本增值。

《纽沁根银行家》中纽沁根是交融资产阶级的典型,不仅懂得怎样获得高利润,还会制造谣言、假象等。

③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金钱罪恶。

《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不让女儿爱破了产的查理,断送了女儿的青春。被查理抛弃,使她即遭到金钱关系的摧残,又受到金钱关系的毒害,罪恶,是其父的牺牲品。

④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和对社会理想的探索。

对共和主义者即不完全理解他们的思想实质,但又看不到他们是高尚品德的人。

《幻灭》中的克雷斯蒂安、《农民》中的尼雪龙艺术形象虽不够丰满,但描写他们的精神却十分突出。

4.伏盖公寓: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故事中的一个地点,它是巴黎拉丁区一所古旧、剥落的包饭客房,是一个姓伏盖的老妇人开的,所以叫伏盖公寓。高老头一开始就是租住在这里的。

5.分析拉斯蒂涅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主人公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后期到七月王朝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野心家的典型。(小说描写他由一个没落贵族子弟腐化成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过程)。

他的性格发展有三个阶段:

①他到巴黎上大学,想通过勤奋努力,刻苦攻读争取一番功名。但是经不起上流社会的诱惑。3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质:法律和道德对有钱人无效,财产才是金科玉律。于是他决定走另一条道路:往上爬!不顾一切地往上爬。 ②经过人生两个导师的教唆,拉斯底涅开始了明显的蜕变。

鲍赛昂夫人亲自教他读“人生这部分”培养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对付社会和个人的伎俩。最后鲍赛昂夫人的隐退使他进一步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

伏脱冷要求拉斯蒂涅同自己合伙,教他与维多莉恋爱,自己杀死维多莉的哥哥,以获取泰伊番的财产。他还用赤裸裸的语言剖析社会的本质。伏脱冷后来被米旭诺以3000法郎卖给当局,使拉斯底涅进一步相信伏脱冷利己主义社会本质的剖析。 ③高老头的苦难和死亡,最后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当他埋葬了高老头后,埋掉了最后一点人性。这曾清白的青年,已堕落成向财富和权势进攻的资产阶级野心家。

意义:小说通过拉斯底涅的演变,反映了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的兴起,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福楼拜:

1.客观化写作: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和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福楼拜提出的,出于对现实和历史的厌恶,他在创作中非常重视描绘平庸的日常生活,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这使得其作品在情节构造上出现一种日常化的趋势。客观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把当代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的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力图通过客观真实的生活画面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本质。文章以客观化写作、情节的日常化为切入点。这一创作手法也给现代主义作家很大启发,他提倡的"客观化写作"为现代主义叙述中零焦聚的使用提供了范例。

2.包法利主义:指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崇尚金钱,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它与爱玛这个形象结成一体,成为文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是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享乐主义生活盛行的恶浊风气孕育而成的。福楼拜对此持谴责态度。

3.《包法利夫人》 俩名称:爱玛 包法利夫人

狄更斯: (英)

1.创作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841年以前 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堂·吉诃德》式的作品)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 《老古玩店》(1841)

第二时期:1842-1858 《大卫·科波菲尔》(1850) 自传体小说 《荒凉山庄》(1853)《艰难时世》(1854)

第三时期:1858年后(早期那种乐观主义幽默的情调削弱了)《双城记》《远大前程》(1861) 《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

2.《双城记》 (巴黎 伦敦)人物:梅尼特医生 露茜 代尔那 卡尔登 得伐石太太

3.得伐石太太形象:她生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农家,成长在渔民之中,她对凶恶的贵族阶级怀着深仇大恨。她和得伐石参加革命党后,锻炼成为坚定的革命分子,不仅要向厄弗里蒙地侯爵之家复仇,而且要向贵族阶级复仇;不仅要为屈死的一家人复仇,而且要为受迫害的阶级兄弟姐妹复仇。她凶狠、可怕、冷酷无情、杀人的疯狂及无止境的复仇,不惜秧及无辜。得伐石太太最后和保姆扭打致死,以此来表明人道对暴力的胜利。对得伐石太太的革命政权和梅尼特医生及代尔那相比,得伐石太太是不人道的,因此苦大仇深的得伐石太太被描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4.卡尔登的自我牺牲:卡尔登被作者描写为一个从来不关心任何人的人、一个酒鬼,后来被感化这样的人、最后心甘情愿地代替别人上断头台。作者认为,卡尔登为友捐躯的行动,是人道主义的极致。卡尔登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他同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本来格格不入,却又无法回避它的骚扰,甚至于一度充当皇家律师史曲勒孚的助手。他纯朴敦厚,有才华,但这些都不为食利者社会所赏识。他不关心世界上任何人(后来对于露茜的关怀是个例外),世上任何人也不关心他,他成为一个多余的人。卡尔登的忧郁不仅是个人的忧郁,而且表露了小资产阶级的不满情绪。因此,导致他的牺牲带有明显的社会批鍪评倾向。另一方面,卡尔登的“自我牺牲”预示于英国,却实现在法国。作者把他的牺牲放在法国革命的背景上,他代替塞露茜所爱的代尔那走上巴黎的断头台,正是革命的雅鲁宾党磊人专政时期,他的这种自我牺牲的结局,确实有责难革命暴力胜的意味。卡尔登的忧郁是伦敦式的忧郁,不是巴黎式的忧郁,他是英国社会的畸形儿,不是法国革命的牺牲品。

5.《双城记》暴力革命与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他同情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谴责造成人民痛苦的统治者、官僚机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但他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同时,主张通过小人物的温情、道德感化来改造社会、改造资产者,他反对暴力革命,企图用阶级调和来解决阶级矛盾和复杂的社会现象,他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态度也是矛盾的。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1)同情法国人民在封建暴政下的悲惨生活。如:得伐石太太一家的遭遇、侯爵马下压死小孩、医生的遭遇。

(2)同情法国大革命。作品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法国大革命。并以此警告英国统治当局要缓和阶级矛盾。

(3)谴责了厄弗里蒙德侯爵兄弟荒淫无耻、凶残横暴、草菅人命的罪行,对贵族阶级做了彻底的否定。

(4)谴责了革命暴力行动,并丑化了暴力革命的领袖人物。狄更斯在作品中把革命者描写成杀人成性的刽子手。苦大仇深的得伐石太太被描绘成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可怕的母夜叉。最后,得伐石太太和露西小姐保姆手枪走火把自己打死,表明人道主义对暴力的胜利,形象地说明了作者的观点。

(5)塑造了人道主义的最高典型代尔那和卡尔登。贵族后代代尔那,放弃特权为救管家面入狱。卡尔登从一个从来不关心任何人的人到最后心甘情愿代替别人上断头台。

狄更斯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作者宣扬了用人道主义来感化别人,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避免像法国在革命那样的暴力在英国再次发生,这样的人道主义体现了作者本身的局限性。作者把贵族的残暴和革命的错误作无原则的类比,以突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认识使他不可能全面正确地评价法国大革命及其进程中的是非功过。

勃朗特姐妹:

1.夏洛蒂《简·爱》:女性意识和对维多利亚传统的叛逆精神。

2.简爱形象与女权分析:

①简爱是个平民女子形象,是个出身贫苦的孤儿和一个家庭女教师,她不再是传统小说中那种无病呻吟的上流社会的小姐,在当时属“新型”。

②这一形象代表着19世纪正处于萌芽状态的欧美女权运动,表达了来自女性,尤其是出身寒门的平民女性内心的强烈愿望,即:要求和男子平等;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以及自己表现自己的爱憎。简爱渴望并追求自食其力的诚实劳动和独立,她追求自由度爱情。她大胆地爱上了贵族罗切斯特,而当她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子后,她又果断地离开了他。后来,当爱上帝胜过爱人类的圣·约翰向她求婚时,她又断然拒绝,她并不执念于感激之情而委屈顺之。最后,当罗切斯特的妻子死后,虽然罗切斯特已双目失明,她却主动向他表白了自己的爱情。所有这些都显示出简爱对女性人格尊严的追求,她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名誉,而且要维护自己的独立。这正是当时处于觉醒之中的新型女性的特征。

③由于简爱忠于理想,这势必与传统社会发生冲突,因此他又是一个反叛者的形象。这不仅表现在恋爱和婚姻方面她敢于冲破阶级鸿沟和蔑视社会习俗,而且还表现在其他各个方面。譬如,童年时,寄居在舅舅家,受一家人虐待,她即种下了反抗和质疑精神的种子;在孤儿院里,多次顶撞蛮横无理的院长和学监,即便遭到无情惩罚也不屈服等等,充分反映出新型女性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冲突,同时也表现出勇敢无畏的反抗精神。

3.艾米莉《呼啸山庄》:希斯克厉夫 辛德雷 凯瑟琳 爱德加·林淳 伊莎贝尔

叙述者:丁耐莉 洛克乌德

哈代:(英国) (悲观主义情绪)

1. 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早期创作:1872-1878 《远离尘嚣》(1874)成熟的标志

中期:1878-1891 《还乡》(长篇小说):用爱敦荒原来象征大自然的伟大和冷酷无情,人

类与它抗争,总以失败告终。小说对社会前途抱着悲观的认识。

男主人公:珠宝商 克林·约布赖特 《卡斯特桥市长》 :主人公:亨察尔

晚期:《德伯家的苔丝》(1891)(代表作):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

《无名的裘德》(最后一部小说):描写了一个劳动人民出身的青年理想破灭,壮志

不遂的悲惨身世,形象地表明裘德”未能如愿以偿的悲剧“。实际上是英国整个一代劳

动人民的社会悲剧。

诗剧: 《列王》(1904-1908)比较完整地阐述自己关于人生及宇宙的哲学思想。

《康沃尔皇后的悲剧》 (1923)

2.威塞克斯小说:

①哈代最重要的长篇小说都属于“人物和环境小说”。这类都以他的故乡多塞特郡,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从《远离尘嚣》开始,哈代便始终把威塞克斯作为自己作品中一个统一的地理背景来描写,致力于写作一系列称之为地方性类型的小说,统称“威塞克斯小说”。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后小农破产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观念的虚伪性。 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人物和环境小说、罗曼司和幻想小说、机敏和经验小说。

3.简析苔丝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内外根源。

①苔丝是一个被损害、被侮辱但始终不向命运低头屈服的纯洁少女形象。她身上集中了劳 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感情真挚、心地纯洁、性格刚强。

②苔丝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命运安排的,因而总是用宽容和自我牺牲来对待种种不幸。被骗失身,本是一个受害者,但她认为自己在丈夫面前是有罪的。

悲剧根源:内在:苔丝的毁灭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环境所产生的悲剧。

外在:作者认为人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无力摆脱命运的恶意作弄。苔丝为了保持自身的清

白和追求高尚的爱情而不断挣扎,始终不能逃脱生活所带来的不幸。(宿命论)

两家德伯的对比:一贫;一富。

克莱和亚雷的对比:一个比较纯洁;一个淫邪不正。

易卜生:(挪威)“现代戏剧之父”

1.初期创作: 《布朗德》(1866) 《培尔·金特》(1867)

《玩偶之家》(1879) 《群魔》(1881) 《人民公敌》(1882)

晚期创作:《罗斯莫庄》(1887 ) 《当我们的死者醒来的时候》(1899)

2.社会问题剧:

①易卜生创立的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并在结尾没有直接结论,没有任何暗示的剧本。叫社会问题剧。 ②有两种表现手法:

a.追溯法:在戏剧开幕之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已经接近于总爆发的时刻。作者通过追溯的办法把矛盾的原因交代出来。使剧本结构十分集中、紧凑和精炼。

如《玩偶之家》中一开始就有矛盾:柯洛克斯泰利用借据来要挟娜拉为他保住在银行的职位,而且已经发展了很长的时间。作者通过追溯的办法把矛盾的原因:娜拉用假签名向柯洛克斯泰借钱的事交代出来。整出戏才三幕,人物不多,剧情在三天之内完成。追溯法使剧本结构集中,紧凑迅速推向高潮。

b.讨论法:剧情发展的过程,也是讨论展开的过程。如《玩偶之家》中随着剧情的发展,提出许多问题,娜拉为救丈夫,不打扰病危的父亲而冒名借钱对不对?丈夫把妻子当玩偶,这种夫妻关系对不对?妻子要求人格独立对不对?海尔茂维护公认的传统道德和法律对不对?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3.分析《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形象

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娜拉,是资本主义生活中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

①剧中的主人公娜拉本是个善良、天真、纯洁而多情的少妇。对父亲、对丈夫、对同学,都表现出她善良的天性。戏剧里不是表现娜拉的贤妻良母形象,他着力表现的是娜拉的精神觉醒即精神反叛。

②娜拉的精神觉醒有个过程。

第一阶段,平静到烦乱。丈夫生病,为救丈夫伪造父亲签字借钱,债主柯洛克斯泰以此相要挟,娜拉平静的心中起了波澜。

第二阶段,烦乱到幻想。娜拉准备自己承担责任,宁可牺牲生命,也要保全丈夫名誉,但又幻想丈夫会来“挑起那副担

子”。娜拉的幻想,表现出她的单纯和对丈夫的深情。

第三阶段,幻想到平静。当海尔茂对她破口大骂时,娜拉幻想破灭完全醒悟,看穿了丈夫的伪善和自己的处境,她的心又平静了,于是毅然出走。

③娜拉对资本主义法律、宗教、道德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思考着法律合理不合理,指出没有这种法律,不容许妻子救丈夫,丈夫救妻子。对法律的合理性产生的怀疑。显示了她叛逆的一面。

如娜拉说:“法律我要想想是不是正确,难道法律不允许女儿爱父亲,妻子救丈夫”。

普希金(俄国):

1.《叶甫盖尼·奥涅金》: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

《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抒写小人物命运之先河。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 第二个“多余人”形象,开俄国小说心理描写之先河。

(小人物:赫尔岑《谁之罪》:别尔托夫 屠格涅夫《罗亭》:罗亭 《贵族之家》:

拉夫列茨基。 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

2.“政治抒情诗”:《自由颂》(1817)《致察尔达耶夫》(1818)《乡村》(1819)

浪漫主义诗歌:《强盗兄弟》(1822)《茨冈》(1824)

晚期创作:长诗《青铜骑士》 小说《黑桃皇后》

3.“波尔金诺之秋”:1830年9月,普希金因瘟疫流行在波罗金诺滞留三个月,在此期间他完

成了包括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在内的大量作品,写就了《别尔金小说集》、《石客》

等4个小悲剧以及长诗《柯洛姆纳的小屋》等作品,此外还有30多首抒情诗和一些评论,

成果颇丰,故此得名。

4.《别尔金小说集》是普希金1830年在波尔金诺度过的那个“金色的秋天”所收获的硕果之

一。短篇集共收入《射击》、《暴风雪》、《棺材匠》、《村姑小姐》和《驿站长》五个短篇。

这些短篇均写于1830年九月,均用“伊凡·彼得罗维奇·别尔金”为笔名,因而成集时定名

为《别尔金小说集》。

5.普希金诗歌的艺术特点:真诚、自然朴素而优雅 语言简洁,独特的音韵美 忧郁透明

6.《叶甫盖尼·奥涅金》:(诗体小说、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作) 吕荧先生译

人物:奥涅金 连斯基 达吉雅娜 奥丽嘉

7.奥涅金的形象: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①他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品格和气质都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

②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现实社会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对生活极端的冷漠。 ③他希望改变现状,但又不可能与社会决裂,所以他不会与社会反抗,对生活态度是消极的逃避。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典型。《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达吉亚娜是作者最喜欢的人物,称她为“我可爱的理想”。此作品是作者“幻想的宠儿”,采用四音步扬格十四行诗节称为“奥涅金诗体”。

8.多余人(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

①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封建农奴制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

②他们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惯贵族庸俗的生活,又摆脱不了自身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即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一边,成了一事无成的“多余人”。“多余人”的弱点是脱离人民群众。

9.小人物: ①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生活底层的小人

物的典型形象。 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即地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

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 ③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

《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果戈理:(俄)

1.自然派:①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果戈理)。 ②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 ③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即小官员、小职员、农民为主。④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

2.小说集:《狄康卡近郊夜话》(1931):成名作 《米尔格拉德》(1935) 《小品文集》

3.《彼得堡故事集》:其中最出色的是几篇描写“小人物”的作品。

4.《狂人日记》(波普里辛) 《外套》(亚卡基·亚卡基耶维奇

5.《钦差大人》(讽刺喜剧):中公开表示俄国应该回到宗法制社会中,并且要维护俄国的专制农奴制度。

6.《死魂灵》的主要人物: 乞乞科夫:六等文官,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冷酷、贪婪。

五个地主:①玛尼罗夫 ②科罗潘契加 ③罗土特莱夫 ④索巴凯维奇 ⑤泼留希金

屠格涅夫:

1.创作:《罗亭》(1856) 《贵族之家》(1859) 60年代:创作高峰 《前夜》(1860) 《父与子》(1862) 中篇《初恋》 长篇《烟》 70年代:“回忆的中篇”:《草原上的李尔王》 《春潮》 《普宁与巴布宁》《处女地》(1877) 最后一部长篇

2、《猎人笔记》(1847),其中,最出色的《霍尔与卡里内奇》3、《罗亭》 “多余人”形象4、《父与子》 ( “新人”巴扎罗夫)

托尔斯泰:(俄国) 出生:贵族庄园

1.《战争与和平》 人物:安德烈 彼埃尔 娜塔莎2.《复活》 ( 聂赫留朵夫 马斯洛娃 )

聂赫留朵夫: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其性格的发展分三个阶段:

⑴从单纯善良到自私自利。聂赫留朵夫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爱情,但是贵族家庭养成了他的种种恶习,堕落为自私自利者,诱奸了玛丝洛娃,又抛弃了她。

⑵道德自我完善,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立场。法庭相遇,他意识到自己是造成玛丝洛娃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决定向她赎罪,并决心和她结婚。在为玛丝洛娃上诉过程中,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认识了社会的弊病,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⑶精神上的"复活"。上诉失败,他放弃财产和贵族生活,最后在《福音书》中找到了消灭恶势力的办法,那就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宽恕一切人,照上帝的意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获得了精神上的"复活"。

“忏悔贵族”——是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由于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堕落成为自私自利者。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沙俄专制制度的不合理,开始忏悔、赎罪,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3.试析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人物形象: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①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枯燥泛味,感情贫乏。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②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更加炽热真诚,发狂到了极点。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悲剧原因:内在因素: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外在原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公开这种爱情。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儿子。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便是渥伦斯基的爱情了。爱情的破裂使 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她。

托尔斯泰揭示了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愤怒地谴责了压抑她、摧残她并造成她惨死的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势 安娜的悲剧结局,既体现了安娜性格发展的逻辑,也体现了俄国生活发展的逻辑,体现了托尔斯泰现实主义的力量。

托尔期泰对安娜具有双重的态度:一方面提示了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愤怒谴责了压抑她、摧残她并造成她惨死的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势力。另一方面,又对她的道德原则和所选择的生活道路有所谴责,但同时又认为世人无权谴责她,只有上帝才有权指责她破坏了家庭和睦。安娜的结局体现了性格发展的逻辑,体现了俄国生活发展的逻辑,体现了托尔斯泰现实主义的力量。

4.心灵的辩证法:①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一个手法。(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 ②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性格思想变化,心理过程的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

5.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站在自由贵族立场上,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他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包括:①不以暴力抗恶。②道德的自我完善。③ 博爱思想。这些是荒谬的在实际生活中不起作用。

陀斯妥耶夫斯基:(俄)

写城市下层平民和犯罪心理的能手,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深刻基督教思想的作家。

1.创作特征: 《穷人》(1846) 杰符什金 “小人物”

《两重人格》《被欺凌与被侮辱的》(1861):长篇小说 《死屋手记》(1861-1862):写苦役犯们可怕的处境和精神状态。《地下室手记》(1864):中篇小说

四大长篇代表作: 《罪与罚》(1866) (拉斯科尔尼科夫、马尔美拉陀、阿寥娜 索尼雅)《白痴》(1868)

《卡拉马佐夫兄弟》 《群魔》(1871)

2.《卡拉马佐夫兄弟》 (德米特里 伊凡 阿辽沙 斯麦尔佳科夫)

3.复调结构:

①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关于(陀斯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改》一文中说,陀斯妥耶夫斯基有三大发现。 其中:a.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

地位。b.小说的全面对话性,这两个方面是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指出并详尽论述的“复调结构”。 ②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互不干扰的存在着,共同奏成交响曲。

契诃夫:

1.“小人物及其变体”:

《一个文官的死》(1883)《变色龙》(1884) 《哀伤》(1885)《苦恼》(1886)《万卡》(1886) 《套中人》 (1898)

2.知识分子题材: 《没意思的故事》 《醋栗》(1898)《万尼亚舅舅》(1897)(多幕剧) 《三姐妹》(1900)

3.小市民:《庸俗生活》 《跳来跳去的女人》

4.综合性作品: 《第六病室》(1892)(中篇小说)库页岛之行的艺术表现。主人公:格罗莫夫、拉京。第六病室是库页岛的牢房和沙皇俄国的缩影。

5.象征性作品:《樱桃园》(1903):最后一部剧作。通过破落地主拍卖祖传樱桃园的故事,表现了俄国贵族阶级平民知识分子:特罗菲莫夫;贵族朗涅夫斯卡娅的女儿安尼雅。莫泊桑:(世界文坛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1.长篇小说:《一生》(1883) 《漂亮朋友》(1885)

2.短篇小说:《羊脂球》(成名作) 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我的叔叔于勒》 《项链》(玛蒂尔特) 《剥皮的手》

马克·吐温: (美国)

第一个短篇小说:《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 (1865) 成名作:《傻子出国记》)(1869)

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人合作)以对美国社会绝妙的讽刺和揭露而著称。

《竞选州长》(1870):抨击美国的假民主。 中篇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1900)

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哈克贝利·芬历险记》(1884)

《安娜 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和《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的形象比较。

《安娜 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的俄国是个封建农奴专制的社会;《玩偶之家》是19世纪挪威作家易卜生创作的社会问题剧,当时的社会已受到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相同处:①都是反抗社会的典型,但都局限于个人解放。②都要求妇女人格的独立,追求个性解放。(安娜:公开非婚姻的爱情,反对虚伪。娜拉:独立借款、还款,独立承认冒名签字的责任,不愿作丈夫的玩偶。)

异同处:

①反抗社会所达到的高度不一样。

安娜:局限于道德、婚姻,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后,付出了代价(如遭社会的谴责;失去了孩子。)但体验了爱情的欢乐。安娜对社会的总结是“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法律、道德、宗教全面的批判。(如娜拉说:“对于法律我要想想是不是正确,难道法律不允许女儿爱父亲,妻子救丈夫。”)

②两人所接受的思潮不同。

安娜:接受的是爱情至上的思潮。所以渥伦斯基对她冷淡后,她表现出悲观绝望的情绪。

娜拉:接受的是个人解放思想的影响。所以她要离开“玩偶之家”,娜拉的的出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③结局不同。

安娜:最后死亡,原因是封建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与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另一原因是因为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后她有一种负罪感,时时处于孤独、无助的境地,因此只能以死来结束生命。

娜拉:出走,她不会走向死亡,在个性解放的呼吁越来越强烈的社会里,娜拉的结局受到更多人的同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ox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