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4环境法学资料

更新时间:2023-09-17 16:20: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资料

1、 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依据是(环境要素的形成) 2. 省级人民政府依法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3、 我国首次规定环境保护内容的宪法是(1978年修订的《宪法》) 4、第一个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是美国 5、 第一个提出“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中国)

7、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8、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9、建设项目对环境基本不造成影响的应当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 10、 判断是否已被污染的依据是(环境质量标准) 11、判断某企业排污是否超标的依据是污染物排放标准

12、省级人民政府依法可以对国家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规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13、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赔礼道歉、)等

14《环境保护法》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

15建设单位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征求建设项目(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16、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是(海水流动性强污染容易扩散)

17一般而言,环境权是指(公民享有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 18、环境噪声具有的特点是(分散性和持续性) 19、野生动植物保护级别有国家级和地方级

20、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和二级保护区

21民用核设施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应当贯彻的方针是(安全第一)

22、必须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属于国家计划开采的矿产资源是(资源稀缺、贵重的矿产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内的矿产资源

23、下列环境保护文件和公约中,由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环境与发展宣言》) 24、禁止从事旅游、游泳活动的最低限度的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是(二级保护区) 25排污者可以申请减半缴纳排污费或者免缴排污费的情形是( 因不可抗力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 )

26、为保护环境的“本底”而划定的特殊环境区域是(自然保护区)

27在一定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的最大剂量或者对人体和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最小剂量,称为( 环境基准 )

28除法律规定免责的情形外,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行为人( 无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都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

29、控制氟氯化合物排放的国际公约是(维也纳公约 ) 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公约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30、对海洋环境保护作出全面规定的国际条约是(海洋法公约)

31、我国宪法规定自然资源和某些重要的环境要素属于( 全民所有 )

32、某厂因事故向一湖泊排放污染物,造成这湖泊中的鱼苗全部死亡。渔民为此问该厂索赔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可得利益和间接损失、其中可得利益是指(鱼苗成长后的预期收益) 33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 生物富集 )

34、《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水污染防治规划应当(接流域或区域进行统一规划) 35、适用于居住、商业和工业混杂区域的环境噪声标准限值是(夜间55分贝,昼间65分贝) 36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管理制度是( 许可证制度) 37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特征的是(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8、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39、根据《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开垦种植农作物的陡坡的度数是(25度以上)

40.违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其污染物排放浓度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 缴纳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 )

41.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 总量控制 )

42.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 70%以上 )

43.我国现行《水法》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生活用水的需要

44.我国《森林法》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 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

45在我国,有权颁布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是( 省级人民政府 )

46.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源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 核心区 )

47(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48禁止在(特殊用途林和幼林地 )内砍柴、放牧

49建设经过已有的(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高速公路和城市高架、轻轨道路,有可能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应当设置声屏障或者采取其他有效的控制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 50防治污染的设施 (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51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 )的制度,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52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应当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合理布局,不得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破坏。 53目前专门规范我国排污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是《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54下列属于超标才收费的是排放噪声的

55环境法律责任主要由环境行政法律责任、环境民事法律责任和环境__刑事法律责任组成。

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标准,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

56、以环境的构成要素为标准进行分类,环境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57、根据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58、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主要针对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损害 59、目前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于(陆源污染物) 60、矿产资源保护属于非生物资源保护

1《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污染防治对象有哪些? 危险废物、 液态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 城市生活垃圾等

2发达国家在维护全球气候方面应当承担更多的义务

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耗量和废气产生量高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方面比展中国家先进发展中国家缺乏环境保护资金发达国家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者 3.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的三化原则

(1)减量化:是指在对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尽可能地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2)资源化:是指对已经成为固体废物的各种物质采取回收、加工等措施,使其转化成为二次原料或能源予以再利用的过程。 (3)无害化:是指对于那些不能再利用、或依靠当前技术水平无法予以再利用的固体废物进行妥善的贮存或处置,使其不对环境以及人身、财产的安全造成危害。 (4)“三化”之间的关系。减量化是基础,实现了减量化就相应地实现了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减量化必须以资源化为依托,资源化可以促进减量化、无害化的实现,而无害化又可以实现和达到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目的。 4.环境污染造成的民事赔偿中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

(1)无过错责任,是指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2)排污行为一般具有行政上的合法性,且对污染损害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因此不易认定造成环境污染损害加害者的主观过错。在这种情况下对造成环境污染的损害,如果恪守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将造成对受害者合法权益的侵害,则对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不利。这是不公平的。 (3)无过错责任从环境污染的危害结果出发,不考虑加害者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意在保护环境和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它体现了社会的公平。

5.大气污染防治中实行的淘汰制度

(1)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淘汰制度,是指政府部门公布限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名录,相关的生产经营者遵守执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实行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淘汰制度,是针对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它是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确立的一项具有预防作用的技术性措施。 (3)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规定的具体内容包括:由国务院经济综合管理部门会同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公布限期淘汰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的名录。从事与被淘汰工艺和设备相关的经营者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遵守施行。企业不得将被淘汰的落后设备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对违反上述规定者,可以受到责令改正、责令停业关闭的处罚。

6、自然资源的特征有哪些

7“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有哪些

8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

奖励综合利用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9三同时”制度内容

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10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什么意义?

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在于: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它可以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和合理布局的重要法律制 度。 (3)从法理上说,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是民事 侵权法律原则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运用。

11.《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防止地表水污染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 防止地表水污染的主要措施包括: (1)设立水体保护区;

(2)规定水污染物排放的禁止性规范; (3)规定水污染物排放的限排措施; (4)规定防止农药和化肥污染的措施; (5)规定防止船舶污染的措施。

12.我国《水土保持法》所规定的水土流失预防措施主要有哪些? (1) 保护和改善植被;

(2)限制坡地垦荒; (3)加强林业管理;

(4)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13标准制度,

是指法律对环境标准的制定、实施以及对实施环境标准的监督所做的统一规定。 环境标准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规范。其法律性质表现为:

1、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2、环境标准具有法律的约束力。3.环境标准的制定要经由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

环境标准的作用

1、是制定环境保护计划的重要依据

2、是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基本特征,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核心。 3、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14 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是因为:环境污染和破坏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甚至不可逆转;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以后,再进行治理,从经济上来说是最不合算的,往往要耗费巨额资金;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变性很大,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又有一种缓发性和潜在性,再加上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人类对损害环境的活动造成的长远影响和最终后果,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认识,后果一旦出现,往往无法救治。 15简述限期治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限期治理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定机关对污染严重的项目、行业和区域作出决定,限期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环境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环境法律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限期治理的对象,包括:1、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这些区域内污染物排放超标的,要限期治理。2、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如污染物的排放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和危害、严重扰民、经济效益小于环境危害所造成的损失。(二)限期治理的内容,即在规定期限内的治理目标,包括限期治理目标与限期治理期限两方面。对于具体污染源的限期治理,其目标是在一定期限内达到排放标准;对行业污染的限期治理,可以要求分期分批逐步做到所有的污染源都达到排放标准;对于区域环境污染的限期治理,则要求通过治理达到适用于该地区的环境质量标准。(三)限期治理的决定权,根据法律规定,限期治理的决定权在各级人民政府。

16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 17论持续发展原则

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方面。需要是指对人类需求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应当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需要。限制是指对向自然的索取和投入加以限制,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实质,是对国家的国际现行法律体制在新的发展目标指导下实行全面的变革。它不公应当成为现代各国完善 国家立法体系的长远目标,而且理应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应当具体体现的一项指导原则 (4)可持续发展原则与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 “协调发展”着重从横向关系上,即制约发展基本因素的相互关系上对发展提出要求,可持续发展则是从纵向历史发展过程即当前需要与未来需要的关系上提出要求。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社会的持续发展 (5)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正在形成中的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对国际环境关系的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性。 18许可证制度

许可证制度是指有关许可证的申请、审核、颁发、中止、吊销、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规定的总称。环境许可证包括三类:防止环境污染许可证、防止环境破坏许可证和整体环境保护许可证。

19公众参与原则,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中,一切单位和个人均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参与与其环境权益相关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制约和保障政府依法、公正、合理地行使行政权力。公正参与原则的意义:是促进环境保护事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搞好环境保护工作。

20我国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1)适地范围。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什么样的地域或空间范围内有效。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2)适事范围。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对什么活动或事实有效。一般来说,适用于所有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3)适人范围。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对什么人有效。一般而言,全国性的环保法适用于全国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地方性的环保法规仅适用于该所辖区域的一切单位和个人。(4)适时范围。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什么时候有效。包括何时生效、何时失效,以及有无溯及力的问题,通常按照某一具体法律的规定。 21自然资源规划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ow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