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经验,浅谈中国梦实现的优势和挑战

更新时间:2023-12-31 04: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根据历史经验,浅谈实现中国梦的优势和挑战

石文清 2015213787

一、实现中国梦的挑战

(一)人民群众易受到社会舆论与思潮的错误引导

在中国近代史上涌现着许许多多的思潮,其中参与群体多以青年学生为主。一些错误社会思潮的鼓动很容易乘虚而入,在青年群体未能根据自身价值标准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之时,为他们带来错误的思想引领。如1986年12月中下旬至1987年初的出现的、被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八六学潮”,在方励之在学校竞选西市区人大代表的演讲会上说“民主只有靠大家的觉悟争取到才是可靠的,否则得到了会被收回去的”的影响下,全国范围逐渐出现了大范围骚动:湖北、上海、江苏、北京等省市高校的数万名学生出于各种情绪和缘由上街游行,更有甚者从中进行反对共产党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煽风点火,对当时的社会治安与思想稳定产生危害。

在此之前,“大跃进”运动同样也带来了“左”的错误思潮的严重泛滥,而大多数群众盲目相信与崇拜党的决策,跟随“浮夸风”,就连知识界内的精英人士钱学森也难以避免: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科普文章,为“大跃进”运动中虚报粮食产量提供了所谓的“科学依据”,使这场荒诞的运动愈演愈烈。

联系今日,自以为正义而“义愤填膺”的百姓亦是不少,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其实并没有真正弄清楚事件的原委,缺乏建立在自身认识上的独立的价值评判标准,受媒体及大众舆论左右,盲目发表过激言论:例如近来关于高考减招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疯转,江苏、湖北等地学生家长聚集当地教育局门口要求作出合理解释,场面甚是“壮观”,在不了解减招原因之下盲目跟随他人观点,发表一些对高考减招、地区名额分配的质疑甚至是痛斥,是很不理智的行为。实现“中国梦”,需要人民群众具备独立的正确价值观,错误思潮的趁虚而入对社会产生歪曲引导,以及人民群众的盲目跟风,对“中国梦”的实现无疑成为挑战之一。 (二)国家机关深入基层力度不够;对于不合理的政策缺乏及时的清醒认知与纠正。 始于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直至1980年才得以逐渐瓦解;始于1966年5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延续至1976年方得休止,持续时间长达十年之久。这些错误的政策在制定并实施了一段时间之后,它的弊端难以避免会显露出来,那么为什么在长达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力量站出来纠正这一错误方向,成功地制止它继续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构成危害呢?

原因之一:大多数人民缺乏违抗的勇气。人民公社化最直接的对象——农民,难道丝毫没有感受到这一政策实施之后,自己劳动积极性的下降、农业生产的退步进而导致个人生活水平的下降吗?当然不是。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先河,当年即获得粮食大丰收,继而获得中央首肯,推广全国,人民公社才算是逐渐谢幕。但是,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小岗村的改革是由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之后才勉强得以实施,算得上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冒险尝试,他们约定“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从中可以看出:违抗国家政策,是有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现实中很少有人具备如此勇气。

原因之二:民主政治的成果——人民代表大会,并没有得到人民的充分认识和利用。按

照人民代表大会的最初设想,基层民众的意见应该由各级人大代表依此呈报,最终到达中央。但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看,农民们宁愿以生命来冒险尝试,也没有“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向中央反映并提出这一建议”的想法,由此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当时的农村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原因之三:深入基层力度不够,我国政策执行评估机制没有起到应有作用。在那个“浮夸风”盛行的年代,下级政府对上级虚报政绩的现象是十分常见的,但如果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对一项政策的进行长期深入基层追踪调查,人民群众的真实状况以及该政策实行的真实效果便可以清晰地看出。

就今天的现实状况来看,大部分人民群众对一项新政策是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的,网络媒体上的吐槽也十分常见,但真正有能力、有勇气,并且保持冷静与理性提出合理建议的人却在少数;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能力与积极性以及政治素养并不高,在此种情况下,如果国家政策评估机制也缺乏对基层群众的走访调查,没有对政策推行产生的效果的真实认知,那么政策的危害性将持续扩大。这成为“中国梦”实现道路上的挑战之一。 二、实现中国梦的优势

(一)政策自身优势

纵观近现代中国,一个政策或目标的实现与否与它所代表的利益密切相关,一个成功的政策往往代表着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20世纪80年代前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用和逐步推广迎合了农民阶级的生产生活需要,提高了他们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与生活质量,因而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反馈;反观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无视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强烈意愿,所执行的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筹措内战经费无节制向人民征收各种捐税,无限制地发行纸币致使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把全国人民置于了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

以史为鉴,“中国梦”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否首先取决于它的自身属性,取决于它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据英国最大的广告和公关集团WWP集团2014年在英国议会下议院发布《中国梦的力量与潜力》调查报告显示:受访中国人中有42%认为,再过10年,中国将会成为“理想国度”。中国民众对于“中国梦”强烈的认同感和坚定的信念是“中国梦”实现的首要条件和根基。

(二)国内优势

改革开放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为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从中国近现代史来看,《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太平天国领导阶层中的洪仁玕后期试图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寻求新出路的一种尝试,但当时的物质基础薄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成为这一政策的阻碍因素之一,使得《资政新篇》并未得到正式有效地实行。而在今天,我国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的繁荣为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的充足的物质保证,是实现“中国梦”的加油仓。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成功实践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及最终确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史:清政府在列强的进攻下显得不堪一击,中国自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倡导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都只是在近代史中昙花一现,最终均以失败作结;辛亥革命成立结束封建帝制成立中华民国但由于未能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等原因,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状况。总而言之,以上救国救民的尝试性探索都未能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中国

发展的道路。直至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逐渐成型。

(三) 外部优势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主题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安定的国际环境。从中国近现代史来看,无论是《资政新篇》的提出还是“清末新政”的实施,都是在一个动乱的中华大地上蹒跚前行:前者处于太平天国后期,正值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深重;后者处于清朝末年,签订完《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内忧外患,军队疲弱、财政亏空结合历史经验,一个稳定国际环境对于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因而外部“总体和平”的局面是“中国梦”实现的温床。

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第一次接见硬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时至2015年2月,我国已同世界上17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密切与周边国家的友好睦邻关系。对外友好合作以及友好关系的确立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om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