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题目及答案大全

更新时间:2024-04-25 04: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列原著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二章 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发源地——《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1.马克思在《手稿》中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对此应作怎样的评价? 答案:“异化劳动”概念是以对人的真正的、符合人的类本质的劳动的认可为其思想前提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应当是自由、自觉地,只有这样的劳动才是真正的人的劳动,关于劳动的学说也必须要以这种劳动为核心。这是关于人的科学的一个基本要求。现实中的以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就是对这种劳动的“异化”。 在内容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也就是说,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

第二,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决定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也就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一种不属于他自身的东西。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无法肯定自己的生存意义,相反,只能否定自己。

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要劳动,要自由自觉的劳动。不允许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这是违反人的类本质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情况恰恰就发生了。 第四,人同人相异化。在《手稿》中,这第四个异化规定是从前三个异化中推论出来的。在马克思看来,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的时候,这些东西必然属于另外一个“他人”。 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评价如下:

首先,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启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上的克服和超越。

其次,从当时理论界在异化问题上的思想水平来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深度也是很突出的。在与马克思同时代的思想家中,对“异化”概念研究得最深入的要数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之一赫斯了。赫斯提出了“金钱异化”的观点,但马克思对“异化”的理解却是明显超越出赫斯的水平的。在马克思看来,金钱、货币的异化根源于私有财产的异化,根源于劳动的异化。在当时的哲学理论界,马克思的这种解释显然是对“异化”的最深层阐释。 最后,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仍然是其理论的主体。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依然是前科学的。第三,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把人类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理解显然跟唯物史观的结论还相距甚远。

《手稿》中,马克思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其共产主义观的: 第一,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在《手稿》中,“共产主义”是作为“异化劳动”的对立面来设定的。在“异化劳动”的部分,马克思已经明确地说明,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手段及其必然结果,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异化劳动之消除的共产主义当然应当把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作为其核心的内容。

第二,共产主义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只抛弃私有财产身上体现出来的异化关系,而不抛弃物质财产本身。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不是虚无主义,它不会抛弃人的对象化劳动的物质成果,即人类文明的物质成就,它只抛弃附着在这些物质成果之上的异化的关系。共产主义者不是禁欲主义者,他们也要占有财富,只不过是作为类的人来占有这些财富而已。 第三,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彻底扬弃,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第四,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的运动之中。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的统治使工人越来越穷,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因而只能起来革命,这就是私有财产的运动给共产主义提供的经验基础;私有财产又是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而出现的,就劳动而言,它不可能一直处于异化的状态,异化劳动总会被克服,这就需要共产主义来完成这一根源于人的类本质的历史使命,这是私有财产的运动给共产主义提供的理论基础。 对《手稿》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的评价如下:

首先应当确认的是,马克思《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点也同样带有无法抹去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维色彩。共产主义之所以是必须的,也并非因为它和历史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而是因为它与人的理想本质的要求相一致。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观的理解中,也包含一种从现实经济事实出发的科学的思维逻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对现实的劳动的客观作用的重视。(2)在认识论的向度上对客观对象在人的感觉形成中的作用的重视。(3)对经济因素在社会形态中的作用的重视。 2.《手稿》中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马克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理解?

答案: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一个环节、一种原则,即扬弃私有财产的环节,人的类本质复归的原则,对于处在私有制下的人来说,共产主义是其最近的将来必须要达到的一种形式,这是他真正成为类的人的一个前提条件,但共产主义还不是人类社会的真正形式,还不是人类的最终发展目标。《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概念,在他看来,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形式。社会主义的历史是真正的人的历史,而共产主义只是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的历史,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把它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准备史。社会主义中的人跟异化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包括对异化的否定关系,而在共产主义的环节上对异化的否定恰恰是其主要的内容。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思想的总体基调上是采用了费尔巴哈的方法的,因此,在他看来,共产主义阶段上的人因为还没有达到从自身出发证明其真实存在的程度,所以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类的社会形式中的人,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形式,人们在其中用不着他物的中介就能证明其自身的真实存在。在马克思这里,“社会主义”、“社会”、“类”这三个概念是处在同一个人的本质的实现层次上的。

3.在《手稿》中,马克思的世界观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为什么说《手稿》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

答案: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启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上的克服和超越。 因此,《手稿》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 4.《手稿》中,马克思是怎样理解人的价值问题的?在价值观上,《手稿》在哪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答案: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价值问题的理解是理论立足点上的抽象人性价值论,加上批判对象上的经验论这两者的统一。

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仍然是其理论的主体。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依然是前科学的。第三,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把人类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理解显然跟唯物史观的结论还相距甚远。 5.在对历史主体的认识上,《手稿》达到了怎样的理论水平?马克思是怎样理解“类”和“社会”这两个概念的?

答案:异化史观对人的本质、人性、历史主体、社会等概念的理解是唯心主义的。这种理论不是把人置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及其历史发展之中,而是从所谓的人自身出发,孤立地、抽象地考察人性,把观念性的人性当成了人的本质内涵,其结果必然是如马克思所说的“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

6.如何正确评价所谓的“社会主义异化论”?

答案:前几年,由于党风和社会风气方面的原因,我国国内理论界有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异化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不仅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异化,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异化,“异化是社会主义一切弊病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丑恶现象所能给予的最科学的说明”。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从异化概念本身的内涵来看,在思想史上所有使用过这一概念的思想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都有两个明确的界定:第一,异化必须是异己化。第二,异化是母体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因此,如果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论,那事实上就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加区别地等同了起来。而社会主义社会尽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跟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特别针对私有制社会来使用的,至于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从未用异化来加以解释。由此可见,把社会主义下的非对抗性的分工和私有制下的对抗性的分工混淆起来,认为既然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分工,因而就必然存在异化的看法,是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的。 再次,从现实的实践看,“社会主义异化论”的观点是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的。如果把一些消极现象仅仅归结为社会主义的异化,那么,这只能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这在认识上无助于推进对真理的追求,在实践上无助于促进对问题的解决,因而,这样的观点是不足取的。

第三章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怎样理解《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实践观点的提出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答案:对于马克思来说,《提纲》的转折是巨大的。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实践的世界观思维方法,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找到了解开困扰他思想的疙瘩的钥匙。按照这种新的世界观,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客体在世界中是以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的社会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客体的机械运动的历史,但它也不是对人类的精神、价值以及客观对象的抛弃,它是以人的实践的方式把上述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过程。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

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必然要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来完成,共产主义是人类主体价值的真正实现,而历史的意义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在这一理论维度上,实践又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

因此,随着实践世界观的诞生,便出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即现实的、实践的人文精神,一门新的科学即关于社会历史的真正的科学。在世界观维度上的实践的立足点为马克思得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直接打通了道路。

2.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世界观相比,马克思的《提纲》中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费尔巴哈的哲学主要是用来批判宗教神学的。在宗教中,神具有独一无二的自明性,费尔巴哈的哲学为了达到批判宗教的目的,用自然界和人代替了神的地位,因此,在费尔巴哈看来,外界事物和人即整个感性世界时独立自存的。这就等于把现实世界看成了一个凝固的客体。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直观的。进一步来说,费尔巴哈理论的目的也并没有向他发出实践式思维的呼唤,作为对神性的批判,费尔巴哈只需指出神的观念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就可以了。费尔巴哈除了宗教批判之外,就是忙于建立他的爱的新宗教了,这就更不需要实践式的思维方式了。因此,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费尔巴哈的世界观理论水平是其理论目的之必然。

在谈到唯心主义的观点时,马克思说它们“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句话同样也点出了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根本特性。当然,对此我们也不能作机械的理解。唯心主义者不是不承认外界对象的真实存在,而是仅仅把对象看作是一种现象,他们认为,在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它的本质即精神。主观唯心主义者把这种精神理解为个体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者则把它理解为绝对的客观的精神。黑格尔就是一位客观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在作为现象的世界历史的背后存在一个世界精神,是它在推动着真实历史的前进。既然如此,正像马克思所说的,他就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本身了。 3.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理解人的本质问题的?与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相比,《提纲》在人性论上的理论特点是什么?

答案: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是以哲学人本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在他看来,人的根本特性是他的直观存在性。对人性的这种理解决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必然是半途而废的。对宗教的批判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运作场所。与18世纪的唯物主义相比,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思想的确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不再把宗教仅仅理解为无知和愚昧的产物,而是看到了宗教产生的世俗基础。然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到此为止了。在指出了宗教的世俗本质之后,费尔巴哈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吹一种“爱的宗教”,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异化的修复,这是他的人性论之必然。费尔巴哈没有也不可能从“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角度来说明世俗基础本身异化的原因。 相比之下,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的人当然不可能只是一个感性的、直观的存在。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在指出了宗教异化的世俗基础之后,就是从实践关系的角度对世俗世界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作出科学的分析。在这之后,实践本身的革命性、批判性特征决定了异化的世俗世界必然要“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这一思想,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人的本质是个体性和个体超越性的辩证统一。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在这一问题上要反对以下两种倾向:一是完全脱离个人的倾向。二是完全脱离社会的倾向。 其次,人的本质是现实性和潜在超越性的辩证统一。任何一个个人都处在现实的社会关

系之中,因而,在他的身上必然体现着当时社会关系的特征。这就是人的本质的现实性的一面。现实的社会关系本身是处在一个不断的发展更新过程之中的,并且,发展的根源还直接来自于它本身。这就预示着人的本质中必然还同时拥有超越现实性的一面。

再次,人的本质是恒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既不是捉摸不定的,也不是固定、僵死的。社会关系一方面具有恒定性,这是一个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变动性,这是社会得以发展,历史得以延续额基础。历史的价值与意义也正是从人的本质的这种恒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中体现出来的。

4.怎样理解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世界观在党性与科学性的关系问题上的辩证统一? 答案:新唯物主义是把与无产阶级利益直接相联的革命性视为自己的核心特征之一的。这里实际上点出了新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党性、世界观与方法论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唯物主义一旦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那么,它只有与无产阶级的利益联系起来,把改变资本主义这一旧世界作为自己的基本理论任务,它才可能具有科学性。这是唯物主义学说的科学性与党性的相互结合问题。任何超越于这种党性之外的科学性都将是不可能的。 另外,如果不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不把唯物主义理解为一门改造世界的学问,那么,即使是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上,它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放弃改变世界的使命,就是放弃了实践的哲学观,没有了实践的观点,对世界的任何哲学解释都将是不科学的。

5.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

答案: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有机体。这从反面提醒我们以下这点的重要性,那就是 什么是中国当代性问题的研究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或者说,对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性对接模式的研究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唯物辩证法。马克思当年之所以超越其他的思想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抓住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本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运用了彻底的唯物辩证法。

我们今天在分析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性对接的理论支点的时候也要采取这种方法。那些凭着主观想象随意设置一个理论支点,并从这样的支点出发来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的做法显然无法证明其所设置的理论支点是正确的。因此,在探讨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性的对接模式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一下中国当代性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

1.为什么说“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它与资产阶级自由派的“经济人”以及抽象人道主义的“自然人”的区别何在?

答案:任何历史观的前提必须是人,因为历史只能是人的历史。但是,现实的人总是受到历史条件限制的,因而只能是历史的存在。唯物史观正是建立在这一设定的基础上,马克思在谈及此时写道:“这种观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的人。”

说人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不是主观的杜撰,而是任何经验都无法推翻的基本事实。这种制约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基础,另一个是历史基础。这些限制总起来说就是生存条件。生命只有在这些具体的制约中“冲动”,历史只有在这些具体的条件下“创造”,否则,就不是现实的人,而只是想象的、抽象的人。

毫无疑问,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论断首先针对着“思辨的个人”。虽然,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在人的问题上有许多重大突破,但是在黑格尔那里,人被归结为“绝对精神”,这引发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批判运动。显然,看起来很抽象的哲学批判,其实蕴含着变革现实的探索。但是,他们却始终未能离开黑格尔哲学的基地。

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的这种抽象只是非历史性的,也就是说这种个人不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并通过一定的历史活动形成的,而是可以无条件地存在;从方法论上说,这类哲学都以某种“纯粹的人”(即“原人”)作为自己的分析起点。

另一种情况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论断。他们的出发点不是“思辨的个人”,而是“经验的个人”。这种“人”不是脱离物质生产活动、离群索居或沉溺在幻想中的“观念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关系中(如“分工”和“交换”),从事现实经济活动的“经济人”。当代实践表明,要证明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同国民经济学的“经济人”根本不同并不容易。随着时代的推移,“思辨的个人”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中心,而“经济人”却仍在扮演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角。因此,发掘“现实的个人”对国民经济学“实证的个人”的批判意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2.如何理解“一切历史的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矛盾?”

答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只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也就是从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出发,个人就必然要同自然、社会发生一定关系,形成有机整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个人和自然、个人和他人的统一性问题只有在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由于人们必须通过和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才能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因而进行这种物质变换的能力和方式必然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人们的其他关系和活动。

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川流不息的源泉,是社会日新月异的动因。由于生产力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永不满足的发展势头,因而把任何一种社会关系或社会制度永恒化的企图都注定要落空。

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矛盾运动规律的发现,使得当时最为令人困惑的两个历史之谜得到了合理的解决:一是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另一个是人的本质和异化问题。 3.如何正确把握“异化”和唯物史观的关系? 答案:如果说,在“异化劳动”的框架中对于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难以做科学的分析的话,那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着眼于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已能非常充分而准确地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以至它如何为共产主义实践准备了条件这一难题加以分析。他指出,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都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通发展为前提的”。

如果说,在“异化劳动”中由于马克思把“异化”归结为“人的自我异化”因而具有思辨色彩的话,那么在这里马克思已对“异化”的实质有了十分确切而实在的说明。在他看来,异化无非是指在分工和私有制条件下(通过大工业和竞争)而形成的社会化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由于完全和劳动者个人相脱离而变成一种盲目的社会力量,从而成为劳动者无法驾驭的外在力量这样一种情况。因此,消灭异化的出路,就不能仅仅靠改善物质生活条件,重要的是通过个人的联合,重新驾驭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总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用现实的社会分工取代了思辨的哲学批判,因而导致了在“异化”问题上的一系列根本性变化。 4.存在和本质的对立究竟是虚幻的假设,还是真实的社会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

答案:人的存在和本质并非直接等同,而是在历史发展和变化中有条件地相统一。人的存在即人的生存条件、活动方式等,而人的本质则是人的需要以及对这种需要的自觉意识。人的需要通过人的活动来满足,而需要的更新又推动人们不断地去改变现有的生存条件。这就是实践的革命本性,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后,并没有根本否定存在和本质的对立,而是把它纳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矛盾中,用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冲突加以说明。但同时,存在和

本质的对立也仍保留着其独特的意义。如果说,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冲突是从根源上、从客观趋势上分析社会运动的机制的话,那么存在与本质的对立则主要从个体发展上、从主体感受上揭示社会变革的机制。 5.马克思恩格斯是何种意义上揭露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应当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

答案:历史上的统治阶级(都是剥削阶级)在其革命时期或上升时期,其特殊的阶级利益还未完全分化为同广大劳动者根本对立的利益,因而总是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并以较具人民性的思想观念获得了群众的认同。然而随着其特殊阶级利益的形成和扩展,其意识形态观念必定与社会现实形成巨大反差,意识形态的虚幻性便应运而生。这种虚假性来源于现存社会普遍利益的虚幻性,来源于大多数人的生存条件与其需要的对立。但是,即便是在这个时候,意识形态的虚幻性也不应理解为一堆骗人的谎言,而应理解成它为现实中苦难的人们提供了一种虚假的安慰。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意识形态并非注定就是虚假的观念体系,只有当其维护一种已经过时的社会制度时,它才表现为虚幻的观念。第二,把被意识形态所颠倒的现实世界再颠倒过来,只能诉诸现实的革命实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界定也并非那么单一。“虚假的观念体系”无疑是其基本含义之一。“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基本规定无疑指其“颠倒性”,就是说,它根本颠倒了存在和意识、生活和观念的关系,不是从生产、生活和实践出发,而是从幻想的观念出发,甚至以观念代替现实。 除了“虚假的观念体系”外,《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含义至少还有两种:其一,指统治阶级的思想,亦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而它必定构成现存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一部分。简单地说,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就是“制度化的思想体系”。其二,指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亦即每一个领导革命的阶级借以认清使命,团结群众的思想观念及口号,因而它又必定是每一种革命得以成功的舆论基础。既然革命意识形态总是同人类的普遍利益或共同利益相联系的,因而其变化发展也就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五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共产党宣言》

1.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阶级斗争学说和阶级斗争方法有何特点?《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在分析历史结构时发现:除原始形态的社会外,迄今为止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正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中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以往历史的产物,同样,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这种对立也必将失去其基础。这就是说,资本主义作为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在它之后,必定是无阶级对抗的共产主义社会。历史证明,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人不断觉醒,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愈发成熟。不仅如此,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趋势,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并非简单以一个阶级的统治取代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其最终结果,是消灭阶级。因而无产阶级的胜利也就是阶级消灭的开端。 第二,资本主义的两大阶级对立的必然结果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这是由两个阶级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这就是说,社会化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这一本性同大工业的发展趋势和新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完全一致。不仅因为只有在彻底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的条件下,无产阶级的解放才能实现,而且因为只有在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的条件下,通过联合起来的个人,才能真正驾驭社会化的大生产,根除私人占有制下对社会化大生产的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产阶级的胜利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胜利,因而这一结果是必然的。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特点是阶级关系日益简单化,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种特点表明,人类社会消灭阶级的条件

已日益成熟。因此,无产阶级真正的解放就是消灭阶级,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2.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如何?你认为这一思想在今天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应当如何坚持?

答案:概括起来说,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包括以下三方面基本内容:第一,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使无产阶级变成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通过国家形式对整个社会实现领导;第二,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的实质是人民民主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既是对资产阶级反抗的镇压和对剥削阶级的改造,又是根本区别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新型民主形式;第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就是消灭一切阶级,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因此,从根本上说,它是人民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政治形式。 我们应当承认,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当家作主确实是历史从未有过的创举,要真正实现难度太大。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国家就永恒存在。恰恰相反,正因为无产阶级专政要开辟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所以必须突破西方式的民主。我们知道,当代西式民主理念概括起来就是“投票的民主”、程序的民主。其所仰仗的投票活动,由于总是以金钱力量为后盾,以利用和操纵群众情绪为手段,因而并不能真正代表民意,而广大下层民众在其中往往只扮演着“沉默的大多数”的角色。实际上,投票绝不是表达民意的唯一方式,社会调查、民主协商和评议等往往能更好地体现民意。但是,比起竞选一类轰轰烈烈的“作秀”,它需要真正地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和学习群众,因而艰难得多。可见。问题绝不像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不存在实质民主,只有形式民主。关键在于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而这个党只能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共产党。只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世界历史使命的分析不能推倒,把无产阶级专政同民主对立起来就没有根据。

3.马克思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的?从今天的实践者看,其有生命力的内容是什么?结合个人体会。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科学性的认识。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奥秘及其发展规律,直接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

第一个伟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引起了整个世界观的根本变革。 恩格斯在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基础时,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任何思想体系都是一定阶级要求的表达,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武器。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在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制度后创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当“新的生产力已超过了这种生产力的资本阶级利用形式”,巨大的新的生产力便和限制它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标志着新的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发展到不相容的地步,标志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就在于研究这两个阶级的矛盾及其相互斗争的规律,为无产阶级指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 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的建立,揭示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剥削的奥秘和对抗本性。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现了剩余价值,从而彻底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恩格斯指出,对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基本形式。由于资本是以追逐剩余价值为本的生产方式,因而它不可能根本解决其发展过程的两极分化和人的异化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的拓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将日益激化。这种矛盾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4.《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共产党的性质和作用的?结合今天的实践,谈谈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经验教训?

答案:首先,共产党必须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组织,才能担负起领导这场斗争的使命。迄今为止的社会政治运动的事实告诉我们,近代社会以来的政治斗争必然是政党政治,而工

人阶级要争取自身的解放,没有自己的组织是不可想象的。只有通过党的领导,工人阶级才能组织成为阶级,团结起来为本阶级利益而进行自觉的斗争。

其次,共产党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才能担负起领导的责任。共产党人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城和一般结果”。只有他们不仅代表而且坚持着运动的未来。因此,只有共产党才能胜任领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并且也只有在其指导下,无产阶级解放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5.为什么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推倒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本性的论断?

答案:不可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变革而产生的社会经济的新的发展。但是,他们大都从技术论的角度,将经济发展、社会的发展直观地归结到科学技术之上,而完全撇开了生产关系问题和社会制度的差异。这样,他们在实际上就回避了当代的基本矛盾,即邓小平所概括的、表现为“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东西”(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南北”(指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关系)矛盾。脱离了这样一种宏观视野,哪怕是再天才的机巧,也显得与实际距离太远,因而缺乏生命力。

当代的历史是否显示了超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的发展趋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码证明不了这点。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给人类所带来的黑暗,无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身不可克服的矛盾所造成的。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科学技术革命进城中的矛盾,正以最成熟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技术革命不仅在已经扩大的基础上不断再现传统的社会对抗,而且正在产生着新的对抗。相反,摆脱了私有制关系自发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就在于其为科学技术进步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科学技术成果的合乎理性和人道的利用,创造了前提。

第六章 完整准确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费尔巴哈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书信》 1.如何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和价值?如何阐发马克思学说中最富生命力的思想?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但是,这种变革的实质究竟是它的体系还是方法?这个问题虽历经多年争论但至今难有共识。

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知识传统中继本体论、认识论变革之后的一次存在论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像其他现代西方哲学那样,是从一般意义上的人及其生活世界出发来阐述哲学的内涵的。我们认为,上述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强调方法和拒斥体系哲学并不意味着必然否定世界观式的思维方式。恩格斯在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和《费尔巴哈论》中曾经强调,他和马克思所阐发的新唯物主义既不是教条,也不是公式,而只是方法,即研究问题的指南;同时他也突出地阐发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借以根本区别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界限。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是实践的方法,即彻底的唯物主义方法。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并不追求那种大而全的哲学体系,而是把重点放在对以实践为基础的基础方法论的阐述上。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思路才能真正达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作为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能就在于从历史的具体的社会规定性出发,深刻认识和把握现存社会秩序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作为改变现实世界的指南。 2. 如何看待马克思不同著作或同一著作中不甚一致的情况?如何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时,在不同的阶段,他们的工作的侧重点会有差别,这是正常的。并且作为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不得不面临它的敌人的挑战,在论战过程中突出某一具体的方面,在特定的条件下,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也是应当的。但是,在理解、掌握和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将之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时这样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恩格斯劝告青年们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不要热衷于第二手的材料。

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恰当的评价,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马克思主义就开始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服务,而且由于它的科学性,它成为了工人阶级实际斗争的唯一科学指南。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指南,它并没有穷尽具体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问题。即使在社会科学领域,它也只是提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各个具体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及其特点、规律等问题尚有待于各门具体学科的进一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其作为指南的意义。

第二,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实际工作指南,对它的任何误解,都可能导致巨大的实践错误。因而,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就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前提,也是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践的首要原则。 3. 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及其“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精神文化等上层建筑能否起到决定作用?为什么?

答案:恩格斯指出,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时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观点。但是它是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的,指的是经济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源泉和最后决定力量,但不都是最直接的原因,更不是唯一的原因。因为经济状况固然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的还有上层建筑中的各种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因素主要规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上层建筑的这些因素,本身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派生的东西,没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的作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就无从表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无法实现。 因此,上层建筑不能起决定作用,但能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

历史证明,经济状况不是自动发生作用的,而是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人们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施加影响。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又受一定环境的制约,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只能在既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恩格斯仅以国家权力为例,指出其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有三种情况:(1)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促进经济发展;(2)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破坏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权力迟早是要崩溃的;(3)在某种程度上暂时扭转经济的发展方向,或者把它推向前进,或者把它拉向后退,但最后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这三种情况对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是同样适用的。

4. 为什么说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取消个人意志在历史中的作用?为什么历史唯物主义更重视人民的意志? 答案:恩格斯指出,“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但历史规律又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唯物史观肯定了人们的意志、动机、愿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是最终的决定性的力量。在历史事实的背后,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在起着支配作用。历史的一般规律总是体现在人们的意志和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因为历史的最后结果,总是在许多单个人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恩格斯用力的平行四边形作为比喻。力学上的平行四边形表示力的合成。历史的发展就有无数的平行四边形,无数个人意志相互冲突,互相抵消,其最终结果,往往都和个人预定的目的不一样,就像无数四边形最后得出的合力线,这条合力线和其中任何一根线都不一致。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历史规律与个人意志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把唯物辩证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范畴运用于历史领域,说明个人意志和历史必然

规律的辩证关系。

以历史上曾出现过各种各样起突出作用的人物为例,他们对历史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但他们对历史必然性来说,仍然是一种偶人现象,不能起决定作用。伟大人物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最终取决于经济的必然性。只是,这个伟大的人物出现于何时、何地,这是由偶然性因素决定的。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及其在当代的实践——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有关著作

1.如何在实践观的把握上分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答案: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优秀成果的,对实践概念作出了科学的规定。马克思发现实践活动具有一种矛盾的本质:既是具有物质力量的现实的感性活动,又是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理想追求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对于实践必须从人的能动性和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加以理解。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作为有目的地改造世界、变革现实的社会性的感性物质活动。马克思主张把对于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图景的认识和把握必须置于实践的基础之上;他强调指出“人的思维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不仅在理论上确立了实践的基础性地位,而且强调理论要与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承担起“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 列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列宁看来,实践首先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活动;其次,它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即按照主观意图改变现实世界的活动。列宁还进一步论证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二者比较起来,实践是基础,认识是实践的产物,是实践的一部分,实践包括认识。

继列宁之后,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做出重大的理论贡献。《实践论》在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前提下,突出强调实践的观点,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所要解决的理论任务是为什么和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2.如何理解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辩证法是整个马克思学说的“根本理论基础”和“活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是运用辩证法解决现实问题的典范。在他们之后,列宁和毛泽东都深入研究和探讨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问题,并把它运用于革命的实践。

作为跨世纪的伟大人物,列宁自觉地把源自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灵活地、创造性地用来指导相对落后的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成功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历史性转折。 毛泽东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并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去。在丰富的独特的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列宁的辩证法思想,毛泽东写出了《矛盾论》这部不朽的杰作。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和发挥,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教条主义者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特别是对立统一学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毛泽东指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断运用和变化发展中,其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的外因、第二位的原因。因此,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这两种宇宙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和实质。毛泽东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弄清楚它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

3.如何理解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同一?

答案: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突出地强调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说明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是一致的。他以《资本论》为典范,指出个别和一般的对立统一是理解辩证认识的关键;正是这种对立统一贯穿于《资本论》的整个逻辑过程,使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方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列宁进一步阐述了人类认识道路的矛盾性,强调人的认识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因此,辩证法应当适用于和运用于认识论,辩证法与认识论是一致的。我们从这里也可以对列宁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的思想体验得更加深刻。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内在逻辑?

答案:毛泽东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状况,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原则,又密切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揭示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继续高举“实事求是”这面光辉的旗帜,卓有成效地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具体体现在: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科学设想。随后,他进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由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为全党所接受。我们党一方面系统地回顾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已走过的历程,果断地结束过去;另一方面则提出了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才又重新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5.毛泽东是如何阐述矛盾规律的?掌握矛盾问题的精髓有何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案:毛泽东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并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去。在丰富的独特的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列宁的辩证法思想,毛泽东写出了《矛盾论》这部不朽的杰作。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和发挥,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教条主义者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特别是对立统一学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矛盾论》对作为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对立统一规律作了深刻的发挥。

毛泽东指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断运用和变化发展中,其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的外因、第二位的原因。因此,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这两种宇宙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和实质。毛泽东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弄清楚它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 其次,《矛盾论》系统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结,揭示了矛盾问题的精髓。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结的特性。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和普遍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第三,《矛盾论》还特别深入研究了矛盾特殊性的三种具体情形,阐明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以及矛盾对抗的基本理论。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是指事物矛盾地位的特殊性问题,毛泽东指出,在复杂的事物发

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的存在,这些矛盾在事物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各方的地位的特殊性问题。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对抗问题是矛盾斗争形势的特殊性问题。矛盾的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但它的具体斗争形式则是各具特殊性的。 第四,《矛盾论》汲取了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和论据,并在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具体地阐明和发挥了矛盾诸方面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矛盾论》集中研究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矛盾问题的精髓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矛盾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实践中,仍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述评。

答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突出贡献是,坚持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 首先,在肯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前提下,毛泽东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其次,他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主张用不同的方法来予以解决,并进而从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表现、根源、处理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涯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科学结论。就整体而言,毛泽东的这些看法都是别开生面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但是,也应当看到,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理论上存在不足。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毛泽东虽然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但他在说明这些矛盾时,既有脱离我国现实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状况的倾向,又未能自觉地意识到从斯大林以来一直沿袭的社会主义观念的缺陷性。 第二,毛泽东虽然提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但他既没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完全意义上的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加以区别比较,也没有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根源、具体表现形式、主要特点、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细致系统的分析。 第三,毛泽东虽然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但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却始终没有点明。 7.邓小平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为什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邓小平运用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从三个不同的逻辑层次上提出了“完整准确”说、“精髓灵魂”说和“继承发展”说,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富有创见地界说了马克思主义,为坚持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奠定了牢固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一,针对“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思想,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的基本原理,从积极的意义上提出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著名论断。邓小平的“完整准确”说不仅全面深刻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同时也预示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下必将得到长足发展的广阔前景。

第二,在“完整准确”说的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精髓灵魂”说。他反复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灵魂”。提出“精髓灵魂”说,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统一起来,是邓小平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取得的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第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邓小平把“完整准确”说和“精髓灵魂”说综合起来,提出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这个问题所作出的最为完满的解答。倘若说,“完整准确”说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出发点,“精髓灵魂”说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的话,那么“继承发展”说则是它们在逻辑上的必然引申和归宿。

一、辩析题:(每题5分,共15分)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不是物质的。

答案要点:①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全面探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论断既批判了各种唯心史观,也阐明了社会与自然界的根本不同,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

②之所以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这是因为: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第四,实践体现了社会规律的特点,即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

③但是,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并不是否认社会的物质性,恰恰相反,而是更深刻地说明了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本质。因为实践的本质之一就是客观现实性,马哲把实践纳入物质范畴的理解中。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肯定了真理的辨证法。

答案要点:①所谓真理的辩证法是指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其二,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其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其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不同、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因此,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②“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和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真理观的表现。它既否定了真理观上的唯物论,认为真理是主观的,没有客观性;又否定了真理观上的辩证法,认为真理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性。

3.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出现的,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化。

答案要点: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出现的,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但是经济全球化是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巨大发展推动的结果,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其实质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代的明显特征,表明人类社会经济和交往的形式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有难得的机遇,也有巨大的挑战,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自身利益,并争取最大的利益。所以,经济全球化不是资本主义化,更不等于全球资本主义。 二、分析题:(每题12分,共36分)

1.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分析我国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政策。

答案要点: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以及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都贯穿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各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事物特殊的质是由事物特殊的矛盾性决定的,要认识某一事物必须从分析该事物的特殊

矛盾入手,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般来说,解决矛盾的基本形式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一国两制”,具体解决港、澳、台问题,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要求。首先,“一国”是普遍性,“两制”是特殊性,“一国两制”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按照这一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就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看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台湾可以拥有比港、澳更大的自治权——主要指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这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再次,《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和平方式并非解决台湾问题的惟一手段,如果和平方式不能解决,就只能采取武力解决,这又体现了解决矛盾形式的多样性。总之,我国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政策,是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生动说明。 2.试用历史唯物论的有关原理说明坚持资源、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①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物质生产领域,它的优劣和开发状况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状况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自然资源是否相适应,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既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又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并最终决定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②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同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能既保持生态环境,又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反之,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更不利于社会生产的持续发展。人口状况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相适应,就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反之,就将阻碍社会发展,如我国目前人口数量过多、增长速度过快而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这一现状就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唯物史观要求我们,当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使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够协调持续发展下去。

3.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增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启示。 答案要点: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在于: ??? ①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 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在于: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以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主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就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从而缩短必要

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产生相对剩余价值,只能产生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单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

(2)根据上述原理,我国企业首先采用先进技术,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该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不断加剧,我国不少行业和企业屡屡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我国企业要引进和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技成果,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自主创新。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我国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谋求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必须做到: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保障网络,从制度完善、法规制定、队伍建设、舆论环境等各个角度努力,使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必须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成为自主经济、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科技的根本在人才,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把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三、原著选读题(9分) 阅读马克思的论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选读》第26页下段——第27页上段)。 请回答:如何理解马克思以上论述的基本思想。 答案要点:

①马克思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只是把客观世界当做直观的对象而不是当做实践的对象,只是把人看做直观的主体而不是实践的主体,导致消极的直观反映论。

②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看到但又夸大了主体的能动方面,把它看成是脱离物质基础的绝对。 ③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对实践的误解。 ?安 徽 大 学

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注: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解释概念(每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2、“机械唯物主义”

3、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 4、“本本主义” 5、“社会主义本质”

二、阐释命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3、恩格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4、列宁:“可以把辩证法简要的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 5、毛泽东:“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论述题

1、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如何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20分) 2、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和《谈谈辩证法问题》两文中是如何阐述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的?

(15分)

3、论述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的重要意义(15分) 四、材料分析(40) 材料: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根据以上的材料,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本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什么?12分 2、唯心主义的合理因素与缺陷分别是什么?12分

3、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16分

第二章 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发源地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1、马克思在《手稿》中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对此怎样的评价? 答案:P89~93 P93~97 2、《手稿》中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马克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理解? 答案:P109

3、在《手稿》中,马克思的世界观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为什么说《手稿》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 答案:P91~92 4、《手稿》中,马克思是怎样理解人的价值问题的?在价值观上,《手稿》在哪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答案:P93

5、在对历史主体的认识上,《手稿》达到了怎样的理论水平?马克思是怎样理解“类”和“社会”这两个概念的? 答案:P113

6、如何正确评价所谓的“社会主义异化论”? 答案:P110~111

第三章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怎样理解《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实践观点的提出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案:P140

2、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世界观相比,马克思的《提纲》中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P140~141

3、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理解人的本质问题的?与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相比,《提纲》在人性论上的理论特点是什么? 答案:P144~146

4、怎样理解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世界观在党性与科学性的关系问题上的辩证统一? 答案:P150~151

5、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 答案:P154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德意志意识形态》

1、为什么说“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它与资产阶级自由派的“经济人”以及抽象人道主义的“自然人”的区别何在? 答案:P168~169 P169~170

2、如何理解“一切历史的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矛盾?” 答案:P175~176

3、如何正确把握“异化”和唯物史观的关系? 答案:P180~182 4、存在和本质的对立究竟是虚幻的假设,还是真实的社会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P183~184 5、马克思恩格斯是何种意义上揭露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应当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 答案:P184~186

第五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共产党宣言》

1、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阶级斗争说和阶级斗争方法有何特点?《共产党宣言》和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答案:P232~233 2、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如何?你认为这一思想在今天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应当如何坚持? 答案:P241~242 ;P247

3、马克思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的?从今天的实践者看,其有生命力的内容是什么?结合个人体会。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科学性的认识。 答案:P233~234 4、《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共产党的性质和作用的?结合今天的实践,谈谈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经验教训?

5、为什么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推到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本性的论断?

答案:P257

第六章 完整准确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 1、如何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和价值?如何阐发马克思学说中最富生命力的思想?

答案:P299~300 P301~302 2、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及其“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精神文化等上层建筑能否起到决定作用?为什么? 答案:P321

3、为什么说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取消个人意志在历史中的作用? 答案:P328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及其在当代的实践

1、如何在实践观中把握上分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答案:P377~379 2、如何理解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P392~393 P384~385和392

3、如何理解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同一? 答案:P390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内在逻辑? 答案:P397\\P403\\P405

5、毛泽东是如何阐述矛盾规律的?掌握矛盾问题的精髓有何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案:P392~396 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述 答案:P403~404 7、邓小平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为什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P406~40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练习与解答 一、思考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2、如何理解“哲学家们只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是怎样理解人的本质的问题的?

5、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是如何论述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和唯心主义错误的? 6、《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二、思考题解答:

1、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实践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体系核心,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种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才能把握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功能。

2、如何理解“哲学家们只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是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历史使命。由于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他们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可能指出将理论转变为革命实践的要求。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性的唯物主义,它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改造现实的斗争,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和彻底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实践性,从而实现了哲学革命中的伟大变革。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离开社会实践,就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整个社会生活就是实践的过程。生产实践是首要的基本的实践形式,人类社会是随着生产劳动实践的出现而产生,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实践为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

第三、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以生产力为内容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面貌和发展

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是怎样理解人的本质的问题的? 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观点。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对人本质的错误理解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这就是说,现实的人,是以一定生产方式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还发生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宗教等各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研究人的本质,要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体上去考察。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基础,它决定其它社会关系,而其它社会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阶级性。同时,社会关系又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又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生产关系,就形成了人们不同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命题,既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研究探索人的本质的根本方法。 5、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是如何论述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和唯心主义错误的? 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而唯心主义虽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6、《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标,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伟大作用,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还用实践的观点阐明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就是改造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系统地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需学习掌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本原理。 第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一条主线。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从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 第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它要求我们在一切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现代化

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建设事业的新阶段。

《共产党宣言》练习与解答 一、思考题:

1、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怎样理解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及其局限性?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伟大和历史使命? 4、《共产党宣言》是怎样论述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的?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批判资产阶级维护私有制的谬论的? 6、《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途径的? 7、封建的社会主义的反动实质是什么?

8、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要错误表现在哪些方面? 9、《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无产阶级形成发展及其从自发阶级转变为自觉阶级的? 10、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是如何论述共产党的性质、近期目的和最高目标的? 11、《共产党宣言》有何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思考题解答:

1、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一、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所作的科学分析。阶级斗争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须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考察和分析一切阶级社会。 第二、《共产党宣言》分析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状况,说明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和阶级社会发展动力。 第三、《共产党宣言》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阶级斗争的特点。

资本主义社会的突出特点是: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一方面,它废除了封建的等级制度,使阶级对立暴露得更明显;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2、怎样理解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一、资产阶级的主要历史功绩: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促进了生产工具的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开拓了世界市场,打破了民族的界限;建立了近代化的大城市和资产阶级的统一的民族国家。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发展,不仅要求经济上的集中,而且要求政治上的集中,经济政治集中的表现就是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

第二、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它发展了生产力,但残酷的剥削压迫,造成了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它打破了封建宗法关系,但代替这种关系的是残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关系,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它沟通了各国经济文化,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残酷镇压和掠夺,加深了与殖民地人民的矛盾;它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却进一步促使了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反对它。

总之,它不过是用资产阶级统治代替了封建阶级的统治,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代替了封建主义的私有制。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伟大和历史使命? 第一、《共产党宣言》分析了无产阶级的特性,以此为依据,说明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①无产阶级的特点: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是一

无所有的阶级,他们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只有消灭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是最下层、最受压迫的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按其本性来说是国际的,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国际上互为同盟军。 ②指出其他阶级,如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其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决定了他们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是劳动者,能参加革命,成为阶级的同盟军;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私有者,具有动摇性。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无产阶级怎样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只有用革命的暴力,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第三、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再也不能统治下去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4、《共产党宣言》是怎样论述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的? 第一、《共产党宣言》在论述共产党与无产阶级的关系的同时,把共产党同其他工人政党作了比较,从而揭示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

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了许多工人政党和组织。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代表,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导力量。

第二、共产党有别于其他工人政党和工人组织。表现在:共产党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共产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共产党在实际行动中,是无产阶级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先进部分;共产党在理论上,是以共产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导思想,能够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了解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总之,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无产阶级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一部分。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批判资产阶级维护私有制的谬论的?

第一、批判资产阶级所谓消灭私有制就是“消灭个人挣得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的谬论。《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并不消灭自己劳动挣得、不剥削他人的财产;共产党人主张对资产阶级的财产进行剥夺;共产党人决不会消灭工人的生活资料。

第二、批判了资产阶级所谓消灭私有制,就消灭了“独立性”和“个性”的谬论。指出独立性、个性是有阶级性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具有独立性、个性和自由。而工人在资本家的奴役下,却完全丧失了自由、独立和个性。在共产主义社会,工人成了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指出资产阶级的所谓自由,就是贸易自由买卖、自由掩盖下的对剩余劳动的自由占有。共产党人要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必然消灭资本主义的这种自由; 第三、批判了资产阶级所谓“私有制一消灭,一切活动就会停止,懒惰之风就会兴起”的谬论。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很自然地得出了这个结论。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共产党人主张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者不得食。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并逐步在条件具备时实行“按需分配”。当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人时,是会激起他们更大的劳动热情。 6、《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途径的?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第二、无产阶级必须利用自己的政权,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包含三层意思: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建立后,逐步剥夺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镇压已被推翻的剥削者的反抗;运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解放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之后,党和国家必须及时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了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提出了十条具体措施。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将自行消亡,代替它的将是简单的社会自治的管理机关。国家消亡以后,代替它的组织形式将是共产主义社会“联合体”。 7、封建的社会主义的反动实质是什么?

封建社会主义的反动实质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上:第一,认为封建剥削比资本主义剥削好。第二,认为在封建社会里并没有出现地现代无产阶级,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却造成了一个现代的无产阶级。

在实践上,封建的社会主义者总是参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镇压,充当资产阶级的帮凶,在经济上以资产阶级为师。

8、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要错误表现在哪些方面?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要错误表现在:

第一、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不懂得无产阶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力量。 第二、不懂得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不承认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反对阶级斗争,特别是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9、《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无产阶级形成发展及其从自发阶级转变为自觉阶级的?

无产阶级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阶级,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无产阶级从自发阶级转变为自觉阶级:首先,资产阶级在最初的斗争中,不得不求助于无产阶级,以壮大自己的力量,这样就把无产阶级卷进了政治运动,从而把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其次,工业的发展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了无产阶级队伍里,不仅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同时扩大了无产阶级的队伍,使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日益增长的力量;再次,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瓦解过程达到了非常强烈与尖锐的程度,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了无产阶级方面来了,并在运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0、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是如何论述共产党的性质、近期目的和最高目标的?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先锋队。在实践上,党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在理论上,提出了科学的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在目标上,分为近期目的和最终目标,其中近期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最终目标是消灭私有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即共产主义社会。 11、《共产党宣言》有何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共产党宣言》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它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奠定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理论、纲领、路线和策略的基础。《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使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了共同的战斗纲领。一百五十多年来,它吸引着亿万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鼓舞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成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传播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光辉著作,而且还将对未来人类的历史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二、《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最高成就,是国际工人运动共产主义运动新纪元的开始。《共产党宣言》所提出的革命原则,永远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路明灯。列宁指出: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第三、《共产党宣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百多年来,《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已被实践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共产党宣言》所指明的无产阶级奋斗

目标,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共产党宣言》指引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学习《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内容,对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练习与解答 一、思考题:

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共同点、缺陷及其根源是什么?

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辩证法的发展历史及其同形而上学的对立的?

3、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是如何论述马克思的两项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

4、恩格斯是怎样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主要表现的? 5、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预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6、简述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原理和伟大意义。

7、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有何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 二、思考题解答:

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共同点、缺陷及其根源是什么? 共同点:第一,揭露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第二,提出了未来社会的设想和试验;第三,唯心史观,从理性出发去理解资本主义和未来世界;第四,有共同的缺陷。

缺陷具有共同性:第一,他们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但不是从生产方式的运动去认识,而是从“理性”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合乎理性,按“理性“去设想未来社会;第二,他们批判资本主义,但不懂得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因而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阶级力量;第三,他们幻想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但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

缺陷根源:第一,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第二,大工业生产未普及;第三,阶级状况不成熟。

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辩证法的发展历史及其同形而上学的对立的? 发展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1)古代朴素辩证法,由古希腊学者赫拉克利特最先提出,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但细节不是很清楚;(2)近代唯心辩证法,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黑格尔,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由于唯心思想的影响,使得这个阶段的辩证法“不彻底”;(3)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形态的辩证法,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发展的优秀成果而创立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形而上学认为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主张“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而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

3、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是如何论述马克思的两项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中首先从分析工人运动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出发,指出社会发展的根源是经济原因,而不是某种观念、理性,社会变革的手段是阶级斗争,从而引出唯物主义历史观,然后通过分析以往社会主义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矛盾之处,引出马克思的

剩余价值学说,最后得出结论: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4、 恩格斯是怎样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主要表现的? 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对抗性,相互冲突,主要表现为: (1)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2)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3)当冲突达到顶点,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 5、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预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无产阶级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使生产材料摆脱了资本属性,使其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从而使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成为可能,生产的发展使不同社会阶级的的继续存在成为时代的错误。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由的主人----自由的人。 6、简述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原理和伟大意义。

剩余价值学说认为: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成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资本家的唯一目的,也是资本主义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增值过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学说的伟大意义: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指明了工人受剥削的根源,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和正确途径,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7、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有何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

黑格尔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成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着汇总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提出这任务,确实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功绩。他的辩证法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历史局限性:恩格斯深刻剖析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致命弱点和历史局限性,他指出:“黑格尔的体系没有解决它给自己提出的这个任务”。因为黑格尔虽然在当时是最博学的人,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限制,首先,受到自己有限的知识和见解的限制;其次受到自己时代的有限的知识和见解的限制;最后,是受他自己的唯心主义体系所限。他没有完成这一任务。在他那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被“头足倒置”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和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标志着旧哲学的终结。

《反杜林论》练习与解答 一、思考题:

1、恩格斯是如何批判杜林的“原则在先”的观点,并论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

2、恩格斯是如何批判杜林建立的“终极真理”体系的错误和论述人类认识的辩证法的? 3、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4、如何理解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社会性? 5、恩格斯是怎样论述自由和必然的关系的? 6、恩格斯是如何论述人类认识中的矛盾的?

7、认识中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8、恩格斯是如何批判永恒真理观的?试述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9、资产阶级平等观产生的条件和阶级实质是什么?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和实质意义是什么? 二、思考题解答:

1、恩格斯是如何批判杜林的“原则在先”的观点,并论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 第一、杜林“原则在前”的先验论的基本观点。杜林认为:“原则”是构成各种各样知识和意志的简单成分;哲学就是研究“原则”的;哲学的对象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和人类世界;所以哲学就包括: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的普遍原则的学说(即关于人的学说),共三部分;这三部分的“内在的逻辑次序”是“适用于一切存在的原则”走在前面,而“运用这些原则”的“对象的领域”只能“在后面”。 第二、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先验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了原则和客观世界关系上唯一的唯物主义观点。恩格斯揭露了杜林观点中的自相矛盾。按照杜林的论点和逻辑,他所谓的“原则”即不是来自客观世界,也不能从思维自身中获得。那么它只能先验地在世界形成之前就存在于某个地方。“这完全象一个叫做黑格尔的人。”杜林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恩格斯提出了关于原则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著名论断:“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第三、恩格斯揭露了杜林先验主义的认识根源,阐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恩格斯指出按照杜林“自然主义地”解释意识和思维是某种现成的东西。其结果总是要陷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既然他“使思维脱离唯一的真实的基础”,其结果又必然把上帝“暗中赋予自然界”,这是想当唯物主义者的杜林陷入唯心主义的一个认识根源。恩格斯阐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归根到底意识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客观内容是对自然界、社会及其规律的反映。

2、 恩格斯是如何批判杜林建立的“终极真理”体系的错误和论述人类认识的辩证法的? 第一、揭露了杜林建立终极真理体系的动机是妄图中断未来的历史,结束人类的认识;这“是荒唐的想法”,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杜林这种动机,“使他把全部现实的基础从现实世界搬到思想世界”从头脑中构出世界模式,从他的终极真理构出存在的基本原则,再由此推论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可见杜林又通过形而上学导致了唯心主义。这是杜林陷入唯心主义的又一个原因。

第二、恩格斯阐述了人类认识的辩证法。指出了人类认识的任务与人类认识的本性是处于矛盾之中;这种矛盾是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这种矛盾只能在认识的无限前进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解决,而不能一次完成,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穷尽;认识总是受主客观条件限制,而不能排除限制。

3、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一、唯物史观的发现。19世纪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上升到了首要地位。它令人信服地证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等观点完全是撒谎。这就提出了重新考虑这些事实的理论表现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这些就是唯物史观的创立的历史条件。恩格斯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恩格斯认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社会之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是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自己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这一点,成为了西方一些学者把恩格斯说成“经济决定论”的理论依据。这是片面的。唯物史观创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把唯心主义从历史观这个避难所中驱逐出来了。 第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于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中,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4、如何理解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社会性?

恩格斯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论,阐明了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社会性。

第一、道德具有历史性。道德不是超历史的。从道德的基本概念来看,其内容是发展变化的。善恶观念是道德的基本概念。对于这个概念,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理解,一个时代认为是善的东西,在另一个时代却认为是恶的。

从道德的类型来看,道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如当代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就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道德:既有宗教时代流传下来的基督教的封建主义道德,又有资产阶级道德,还有同资产阶级并列的无产阶级道德。

第二、道德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首先,恩格斯揭示道德观念的起源和实质。从三个阶级各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道德是经济关系的产物。他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其次,恩格斯认为,在阶级社会,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存在永恒的道德观念,即使有的道德戒律是共同的,如“切勿偷盗”,也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德观念。因为,对于这一戒律,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理解,内容也不尽相同;而且在将来消灭了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以后,“切勿偷盗”也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了。恩格斯认为,只有完全消灭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只有消灭阶级存在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全人类的共同道德才会形成。

最后,批判杜林离开道德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来分析道德起源的错误观念。在杜林那里,“恶就是猫”,善恶产生于人的永恒不变的自然属性。这是错误的。善恶不是自然的,“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5、恩格斯是怎样论述自由和必然的关系的?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服务。”这就是说:

第一、承认客观必然性是自由的前提。这一观点划清了唯物主义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界限,批判了杜林的意志绝对自由的唯心主义观点。

第二、自由以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为基础。这里理解的自由是认识论意义的自由。恩格斯贯彻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划清了在必然性的认识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

第三、自由是根据对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这是旧哲学的命题,黑格尔也承认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在于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以对必然性认识为基础去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世界。 6、恩格斯是如何论述人类认识中的矛盾的?

恩格斯认为,每一个人的思维所达到的认识的至上意义,这是根本谈不上的,而且根据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经验看来,这些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东西,无例外的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东西多得多。从这个意义而言,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因为人的思维是在完全有限的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然而,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人类认识有限与无限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 7、认识中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照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

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认识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因为它只限于了解只存在于一定时代和一定民族中的,而且按其本性来说是暂时的一定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的联系和结果。

8、恩格斯是如何批判永恒真理观的?试述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1)恩格斯认为,正如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和无限的一样,真理也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如果人类在某个时候达到了只运用永恒真理,只运用具有至上意义和无条件真理权的思维成果的地步,那么人类或许就到达了这样的一点,在那里,知识世界的无限性就现实和可能而言就都穷尽了。 (2)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照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真理谬论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真理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是主观违背客观。一方面是指真理与谬误共处于人的认识中,它们相互依存,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另一方面是指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会变成谬误,谬误也会变成真理。

9、资产阶级平等观产生的条件和阶级实质是什么?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和实质意义是什么? 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

(1)当社会日益成为资产阶级社会的时候,国家制度仍然是封建的。大规模的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尤其是世界贸易,要求有自由的、在行动上不受限制的商品所有者。当社会的经济进步一旦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特权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这种要求就必定迅速的扩大其范围。而自由和平等也很自然地被宣布为人权。 (2)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也由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伴随着。从消灭阶级特权的资产阶级要求提出的时候,同时就出现了消灭阶级本身的无产阶级要求。无产阶级抓住了资产阶级的话柄: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

无产阶级所提出的平等要求有双重意义。或者它是对明显的社会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者和饥饿者之间的对立自发反应,它作为这种自发反应,只是革命本能的表现,它在这里,而且仅仅在这里找到自己被提出的理由。或者它是从对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它是从这种平等要求中吸取了或多或少正当的、可以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成了用资本家本身的主张发动工人起来反对资本家的鼓动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它是和资产阶级平等本身共存亡的。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练习与解答 一、思考题:

1、如何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2、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怎样概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的? 3、如何理解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和唯心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 4、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怎样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5、谈谈恩格斯对旧唯物主义局限性的批判?

6、恩格斯是怎样批判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的? 7、简述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危害。

8、费尔巴哈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源是什么?

9、恩格斯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

10、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1、《费尔巴哈论》有怎样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思考题解答:

1、如何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第一、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在于辩证的发展观。它打破了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结束了认为人的思维和行动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第二、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上升运动,人们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终极真理”。 第三、揭示了历史的辩证法。人类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上升的运动。 2、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怎样概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的?

第一、关于辩证法的发展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过程是新东西的产生和旧东西的灭亡,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上升的过程。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也如此。

第二、关于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其根源是客观世界。

第三、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稳定是相对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辩证的统一。 3、如何理解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和唯心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

第一、黑格尔哲学是以所谓“绝对观念”为基础的,整个体系是描述“绝对观念”自我发展和认识过程。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外独立存在的宇宙精神,实际上是上帝或神的代名词。在黑格尔看来,“绝对观念”不是僵死的,而是能动的,处于辩证的发展的过程。“绝对观念”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最后完成了对它的全部内容的终结认识。 由此可见,在黑格尔辩证法与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而他的辩证方法是为其体系论证的,服从他的体系的需要。因此,恩格斯指出,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

第二、分析黑格尔革命的思维方法,得出温和的政治结论的阶级根源。

黑格尔是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哲学不能不反映资产阶级的特点。德国资产阶级既反对专制制度,又不敢割断同封建君主的关系,既想革命又害怕人民。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使黑格尔哲学以抽象的思维形式表达了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但又不敢把革命行动付诸实践,因而革命的思想方法产生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 第三、黑格尔哲学的巨大成就。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唯心主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是黑格尔哲学的成就是巨大的。恩格斯概括为以下两点:

其一、黑格尔哲学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阐述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黑格尔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一生著述十分丰富。

其二、黑格尔哲学不自觉地给哲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哲学家们不要一味追求那种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的哲学体系。过去一切哲学家们所建立起来的哲学体系都不是最终的。所谓最终体系,只是哲学家们的主观愿望,客观实际是办不到的。 4、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怎样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第一、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历史根源。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总结人类认识的发展史,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明确地概括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恩格斯对哲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哲学基本问题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在远古时代,人们由于对自己的身体构造和生理现象(如做梦)以及某些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形成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和神的观念。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思考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即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奴隶社会哲学产生以后,哲学的基本问题就一直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随着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传统宗教斗争的开展,这个问题就以尖锐的形式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 第二、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及其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精神是本原,自然界是派生的,即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相反,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精神是派生的,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哲学上一切问题的争论,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立的两种答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认为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是立足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可知论者。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他认为现实世界归根到底不过是精神派生出来的。

5、谈谈恩格斯对旧唯物主义局限性的批判?

第一、指明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实质,分析了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的偏见。

费尔巴哈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他认为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则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是纯粹的唯物主义。

但是费尔巴哈由于不赞成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唯物主义”这一名称有偏见,不愿意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他的错误就在于把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同这种世界观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

第二、指出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18世纪唯物主义有以下三个缺陷:

①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②形而上学性。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在它看来,物质运动只是简单的循环重复。 ③历史领域中的非历史观点,即唯心史观。它把历史看作是毫无联系的偶然事件的堆积,是供哲学家在说明各自历史观点时任意解释和引用的例证和插图的汇集,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第三、指出费尔巴哈没能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局限性的原因。

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他在历史领域中不可能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的束缚,建立起唯物主义历史观。其次,由于他脱离社会实践,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不了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因而不能从革命实践中革新自己的思想。因此不可能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结论。 6、恩格斯是怎样批判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的?

第一、揭露了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的错误及其唯心主义实质。

费尔巴哈尖锐地批判了基督教,但是,他并不是要废除宗教,而是要使它完善化。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就是宗教。但是,人的感情和宗教并不是一回事。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就在于:他不按照本来面貌去看待人们之间的感情关系,而是把它神秘化,把这种关系提高到宗教的地位,企图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无神的宗教,这无疑是荒谬的。

第二、批判了费尔巴哈夸大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恩格斯指出: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而这些人工造成的世界宗教之所以能伴随历史的一些重大转折,完全是由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因此,不能把人类的历史归结为宗教的变迁史,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变化。

第三、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在以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为基础的社会里,人的感情总是有阶级性的,根本就无所谓纯粹的人类感情,我们更没有理由把这种感情尊崇为宗教。同样,如果把阶级斗争的历史歪曲成为教会史的单纯附属品,那就使人们“对历史上的重大的阶级斗争的理解”成为不可能了。 7、简述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危害。

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基础是认为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欲望,而他的道德原则是合理的自我节制和对人以“爱”。根据费尔巴哈道德论,资产阶级股票证券交易所是实现费尔巴哈道德原则的最好地方,善于投机谋利的资本家是最有道德的人。因为在交易所里,每一个资本家都带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同时也没有妨碍别人追求幸福的欲望,而且只有在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做成交易。如果这个资本家赚了钱,就是最有道德的。因此,恩格斯得出结论,不管费尔巴哈的主观愿望如何,“费尔巴哈的道德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这就是它的阶级实质。

在费尔巴哈那里,爱是万能的,它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可以克服实际生活里的一切困难,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宣扬超阶级的“人类之爱”只能起到调和阶级矛盾,取消社会革命的作用。

8、费尔巴哈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源是什么?

第一、费尔巴哈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和阶级根源。

从认识根源上看,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伟大意义。费尔巴哈反对研究抽象的世界,把自然界和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但是由于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否认人的社会实践对改造人和自然界的决定作用,把人看作是纯粹抽象的人、生物学上的人,因而不能真正地了解人的本质。他在批判宗教时,虽然也能正确地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但是在说明人的本质时,又回到了宗教唯心主义立场,用对抽象的人的崇拜代替了对上帝的崇拜。 从阶级根源上看,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脱离革命实践,一直在乡下过着孤寂的生活,因此他无法理解1848年革命的意义,不能随着实践发展而前进。

第二、创造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的。费尔巴哈没有完成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他所没有走的一步是:对抽象的人的崇拜要被对现实的、阶级的研究来代替;历史唯心论要被历史唯物论代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 上,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9、恩格斯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 第一、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

恩格斯指出,要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归根到底就是要从事实的联系中,发现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一般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不同,是在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中发展的,但它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客观规律的,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

般规律支配的。

要发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不能停留在研究人的动机上,而必须研究隐藏在人们动机背后的动力,即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任务是一切旧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唯心主义都不可能完成的。

恩格斯指出,要研究使广大群众、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要研究那些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的动机。通过研究这些动机去发现隐藏着的动力,即社会的经济条件,这样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恩格斯在这里的论述,包含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 第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恩格斯在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因时,首先论证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以前,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发现历史的动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大工业出现以后,由于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简单化了,使人们探究历史发展的真实动因有了可能。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阶级斗争更加尖锐化了。大土地所有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恩格斯以英、法两国的历史为例,有力地证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欧洲封建社会末期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深刻地说明了阶级斗争、社会发展和变革,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彻底解决,只能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第三、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决定国家、法律等政治制度。

恩格斯分析了政治、法律制度、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而进行的,因此,“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传统的唯心史观颠倒了这一关系,把国家看作是决定性的东西,这种观点只是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实际上,国家的意志,总的来说是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说明。国家和公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私法也是如此。近代欧洲国家的私法,如英国、法国、普鲁士,都曾在不同的情况下,分别保留和利用了一些过去社会的旧法律形式,但它们绝不是脱离经济关系的、超历史和超阶级的东西,都是该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表现。法律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学家,差不多都没有认识对国家政权同经济基础的联系,都没有说明政治斗争的经济原因。

②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形态。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它们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继承性,它要利用前人所创造的思想成果和思想材料,“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唯心主义思想家由此否认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联系,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对这些思想材料如何加工,并向什么方面发展,是由利用它的那个阶级的经济地位支配的。从哲学上说,15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和当时出现的资产阶级哲学,以及19世纪的高度抽象的黑格尔哲学,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绎济发展的产物。宗教的产生、发展和变革都和经济基础有密切联系。因此,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10、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仅把旧哲学从自然领域中驱逐出去了,而且还把它从历史领域

中驱逐出去了。哲学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留下来的,不过是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形式逻辑和概念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代替各种具体科学的“科学的科学”,而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11、《费尔巴哈论》有怎样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是恩格斯写的一篇经典性的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总结性的光辉篇章,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本文是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做出的科学的论述,明确提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

它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从而使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第二、本文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等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使我们进一步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分析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第三、学习本文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试卷(A)卷 及答案要点 一、 理解说明(任选其中二题,每小题20分):

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0分) 答:(1)马克思这里是说他之前的旧唯物主义,其主要的缺点是脱离实践,把对象仅作为外在于人的实践的对象来理解,这实际上丢掉了人认识对象的基础和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完全被动地来感性直观外在的对象,而不能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对象。(8分)脱离实践的所谓人的感性并不是现实的人的感性,只能是动物本能的感性,而人在其实践中所形成的感性则是可以上升至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能动地发挥指导作用的一种认识活动。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他对于对象的认识并科学地理解这种认识活动。(6分)唯心主义虽然看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但由于其根本不理解这种能动作用只有在实践中才是现实可能的,于是便脱离实践把意识抽象地理解和夸大为一种外在于人和人的实践、无所不能的能动主体或实体。这说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弊端都在于脱离实践、脱离实际,仅凭头脑的想象和观念来理解说明世界和认识对象。(8分)

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0分)

答:这段话的大意是:(1)人的思维和认识是否是反映对象实际的客观真理,不能靠认识和理论自身的说明来证明,因为理论本身无法说明这个问题。从理论到理论,从观念到观念,从抽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正是一切思辨哲学的本质特征。(10分)(2)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他关于世界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与他所实践和反映的对象相对照,不断地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认识,从而使认识越来越符合客观实际,并在实践中发挥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体现其主客观统一、相互转化的客观现实性和巨大的精神力量。离开实践,不仅使人对世界的认识失去了现实可能性,成为子虚乌有的凭空想象,即便已有的认识也会成为毫

无能动性的死的精神。(10分)

3、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0分) 答:(1)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神的世界是人的世俗世界虚幻出来的世界,并认为宗教的本质也就是人的本质,是人的心灵深处的关系和人的性爱感情诸关系被神圣化的产物,于是他对宗教和人的本质都作了抽象的、非历史的绝对化的理解。他首先把人抽象地理解为彼此孤立存在的个体生物人,然后把人理解为靠这种宗教感情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类”,以自然人的自然生物性本质或“宗教本质”来解释说明人的一切。这实际上是把人降低到非历史的一成不变的动物的层面来理解人。所以,他理解的人和人的感性世界只不过是非现实的人和非现实的世界,是没有历史的人和人的世界。(10分)但现实的人却都是在其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中生存和发展的。在实践中人们所形成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人的本质。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这种社会性的关系只是对其自然关系的扬弃和辩证否定,是使人与自然界区别开来的人的本质性规定。(10分) 二、 论述题:

1、 试述黑格尔在对“现实性”问题的论述中是怎样以貌似保守的形式阐发了他的革命的辩证法思想。(30分) 答:(1)黑格尔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4分)(2)在人们的日常意识中,现实和现存往往是不加区别的,黑格尔在这里正是利用人们日常意识对“现实”和“现存”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在表面上好像是在为现存的一切辩护,为普鲁士专制制度祝福,但实际上是通过这种保守的表达形式表达了他革命的辩证法思想。因为在黑格尔看来,并非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只有合乎必然性、从而合乎理性的存在才具有现实性。这意味着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的属性。(6分)(3)根据黑格尔的意见,一切事物都是过程的集合体,是依存于一定历史条件变化发展和灭亡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事物随着它的条件的改变,原来具有必然性而作为现实的东西就会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成为不合理、不现实的东西而为具有必然性的新的东西所取代。一切现实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注定要走向其反面,成为不合理性、不现实的东西,它们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不现实的东西。因此,这个命题内在的真正含义即: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这显然是革命的辩证法思想。(7分)(4)按照这种思想,一切事物都只是暂时的,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所有的只是不断生成和灭亡的过程,且只有这种过程及其观念才具有绝对的意义。人类社会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其中每一阶段相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是必然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对于从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会逐渐成为过时的、不具有必然性、不合乎理性而走向灭亡的东西。人的思想认识也是如此,一切真理也只是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8分)(5)然而,黑格尔这一革命的辩证法思想却是在其保守的形式和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所表达的,这正说明黑格尔所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主张的动摇性和两面性,是由其阶级局限所决定的。(5分)

2、 试述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是怎样评论费尔巴哈的道德观及其错误的。(30分) 答:(1)费尔巴哈的道德观是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的抽象的道德观。他虽然也知道“人最初从自然界产生的时候只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物,而不是人。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但他根本不知道这种现实的人在他的理论中应处于什么地位,在他的道德观中,他讲的完全是抽象的人和抽象的道德。恩格斯就以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原则为例,对他的抽象的道德观展

开了分析批判。(5分)(2)费尔巴哈从满足肉体的需要和欲望出发,而认为人生来就有追求幸福的欲望,但追求幸福的欲望所引起的行为要受到其自然后果的矫正和社会后果的矫正。因此,人们必须正确地估量自己行为的后果,必须承认人人都有追求幸福欲望的平等权利。由此他得出道德的基本准则: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道德的其他准则都是由此所派生的。(4分)(3)恩格斯说,人追求幸福的欲望的实现是受其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物质手段所制约的,人不能没有这些条件和手段只与自己打交道,也不能总是顺利地满足实现这种欲望,而且其后果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追求幸福欲望的实现,对于那些没有手段和对象的人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5分)(4)至于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对立的社会里,那也是一句毫无实际意义的空话。别说这在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的,就是在消灭了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特权的资本主义社会,平等也只是口头上和形式上的,毫无实际的内容。因为有限的物质资源和手段已经为有产者阶级所垄断,绝大多数人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根本不可能与有产者拥有同等的权利。(4分)(5)如果撇开平等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不谈,根据费尔巴哈的道德论,自由平等的权利也只有在资产阶级的证券交易所里才能得到体现。但在那里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实现幸福的欲望,也只是只有极少数精明的有钱人赚钱,多数散户赔钱,赔钱的总不会感觉幸福,而赚钱得到幸福的则只能是靠别人的赔钱和失败来实现自己的欲望,实际上也不存在真正平等的权利。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拥有物质生产条件和资源的资产阶级才拥有这种追求幸福欲望实现的条件,费尔巴哈的道德和平等权利只是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资产阶级。他只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4分)(6)当然,费尔巴哈幻想通过抽象掉一切具体内容的爱来解决一切问题和矛盾,认为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似乎爱能够解决一切冲突和纠纷,但这种不分性别、不分种族和阶级的抽象的爱早就被现实生活中的阶级对立关系和物质利益矛盾所粉碎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道德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根本不存在所谓普世伦理或普遍的、永恒的道德原则。(4分)(7)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之所以陷入抽象的王国、陷入抽象的道德观而不能自拔,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脱离现实生活实践。他虽然紧紧抓住感性的自然界和人,但在他脱离实践,不去考察现实的、活生生的、在历史中行动的人的情况下,他就只好抽象地议论人和自然界,而真正现实的、感性的自然界和人,在他那里也就只能是空话。(4分)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试卷(B)卷答案 一、 理解说明(任选其中二题,每小题20分):

1、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20分) 答:(1)理论脱离实践,从抽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空洞无物,是一切思辨哲学根本的弊端。(5分)(2)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他理解的感性并非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他仍然是脱离实践来理解人的感性和直观,这实际上是把人的感性降低为动物的感性本能活动,而不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上升为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从而有着理性指导的人的现实的感性。这种感性实际上仍然只是费尔巴哈仅凭头脑想象的观念的感性或动物式的感性。(8分)(3)动物式的感性只能外在地直观所面对的对象,而不能通过社会实践内在地认识和改造对象,是根本谈不上能动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有效地指导实践、发挥其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客观现实性力量的。这样,不仅人的思维的能动性被否定了,而且人的思维的客观真理性、现实性和其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也被统统否定了。(7分)

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0分)

答:(1)人是通过其社会生活来实现其生存并产生他对世界的认识的,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人们基于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5分)(2)理论只有源于实践,从实践出发,并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发展而不断地发展,才能真正揭示它所要反映的现实生活世界及客观实际,有效地服务于人的生活实践。这本身并没有什么神秘的。(5分)(3)凡是科学的理论,都是客观如实地说明人的社会实践并能通过实践而予以验证的;凡是脱离实践,仅凭人们的主观想象和观念而形成的理论,都是纯抽象思辨的产物,是不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说明的,所以它们自然也是神秘的、不可理喻的东西。而这些神秘主义的东西一旦把它们拿到实践中来认识和理解,它们的谬误也就显而易见而不再那么神秘莫辨了。(6分)(4)马克思这段话突出强调了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结合,必须同实践保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合乎实际,说服群众,并为群众所掌握。(4分)

3、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0分) 答:(1)马克思这里是说旧哲学的哲学家们都脱离社会实践以不同的方式抽象地议论说明世界,但这至多只是空谈和解释世界,而不可能对人的现实世界有丝毫的改变,不可能给人类带来丝毫的益处。(6分)(2)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认识属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世界,但认识本身并不是目的,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理论和认识只有来自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使认识服务于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从而使人类更好地生活并发展自己,才能达到和实现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宗旨。这才是人们认识问题的关键所在。(6分)(3)马克思由此使哲学的研究对象转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坚持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并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服务,从而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同时也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哲学的根本立场和宗旨的革命变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旧哲学的根本性改造,使正在走向衰亡的哲学重新获得新生,以富有生命力的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展现于人类思想宝库。(8分) 二、 论述题:

1、 试述恩格斯是怎样批判施达克在评论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时背离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客观标准。(30分) 答:(1)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施达克在找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时找错了地方”,因为他违背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客观标准,而仅是依据自己任意确定的主观标准来判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如他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是唯心主义者,是因为他相信人类进步,追求自己的理想意图,把同情、爱以及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作为理想的力量。这是不能成立的。(6分)因为:(2)第一,他无非是把对理想目的的追求叫做唯心主义。康德的唯心主义不在于他讲道德的理想,而在于他先验唯心主义地认为人的认识有一种先验的“纯主观形式”或“前意识框架”,他关于道德的“绝对命令”之命题,也总是从抽象的人和抽象的“普世伦理”出发而表现得软弱无力,不具有现实可能性。费尔巴哈恰恰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他总是从抽象的观念上的人出发,但他的唯心主义也同样并不在于他追求理想。(8分)(3)第二,任何人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缘于他自己的需要并止于他需要的满足和实现。这其中当然有人的感觉、思想、动机和意志等等,需要有理想的意图和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是唯心主义者,而没有唯物主义者。(5分)(4)第三,至于有无追求进步的信念,那也是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毫不相干的。如果认为凡是同情和追求进步与正义的事业并抱定这样的信念就是唯心主义者,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就都成了唯心主义者,甚至连许多唯物主义者也成了唯心主义者了。(5分)(5)施达克像许多庸人那样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婪、穷奢极欲和贪图享受,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和普遍的人类之爱的信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这无非是在为唯心主义辩护,给唯物主义抹黑。而他用自己主观任意的标准来取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客观标准,其用意显然是为了抹杀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区分。这正是他资产阶级庸人立场的表现。(6分)

2、 概述恩格斯为什么说费尔巴哈哲学在本质上仍然属于黑格尔哲学的分支。(30分) 答:(1)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费尔巴哈与其他黑格尔派都没有离开抽象的思辨哲学这块土地,在这个意义上,他们都属于黑格尔哲学的分支。(4分)(2)老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施特劳斯抓住黑格尔哲学的“实体即主体”概念,从抽象的精神实体出发,用这种实体的外化和对象化说明一切;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施蒂纳等人抓住黑格尔哲学的“自我意识”概念,从自我意识出发,把一切都说成纯粹自我意识的创造;而费尔巴哈则从抽象的人与自然出发,把现实世界、人及其历史解释成纯感性自然的东西,他们都脱离了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及其实践而陷入从思维到思维的纯抽象思辨。(6分)(3)费尔巴哈还把一般唯物主义同它的各种特殊的历史形式、尤其是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的庸俗形式混为一谈,因为看到这些庸俗形式的庸俗及其明显的错误而不敢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不敢把唯物主义一般世界观贯彻到底,而只在人类知识的基础——自然科学领域坚持唯物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历史领域,则滑向唯心主义。他虽然始终坚持从感性的人与自然出发,但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的人及现实的自然对他来说却始终是他所不能理解的。于是他只好抽象地议论感性自然的人及其世界,对人和自然及其历史都作了非历史的唯心主义的理解。(8分)(4)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道德观也是抽象的,非科学的。费尔巴哈把宗教归结为人内心深处的心灵关系、性爱关系和感情关系,抽象地议论这些关系的自然基础并把它们以宗教的形式予以神圣化;由此,他把宗教说成一切历史变迁的基础,主张用“善的——爱的宗教”取代“恶的——神的宗教”。这是把“爱的宗教”予以非历史、非现实地神圣化、绝对化和永恒化,这既歪曲了人与其宗教的本质,也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不符合实际的。费尔巴哈把道德解释为人人拥有追求和实现幸福欲望的平等权利,把“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但这同样由于他没有看到道德实践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条件而成为毫无意义的空谈。因而恩格斯说,他的抽象的道德和道德准则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而在现实世界面前,是和康德的“绝对命令”一样软弱无力的。他否定了道德实践的具体性、历史性和在阶级社会的阶级性,所剩下的只有爱和爱的感情,然而它们已经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对立所彻底粉碎。所以,由于上述原因,恩格斯说费尔巴哈哲学在总体上仍然属于黑格尔哲学的分支。(12分) 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提示:

本科目适用专业: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一、 解释下列句子(每题30分,共60分): 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选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 “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选自《共产党宣言》)

二、 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是如何批判费尔巴哈唯心主义道德观的? 2. 根据《实践论》,具体分析右倾机会主义和左翼空谈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3.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何重大意义?

浙江理工大学

二OO八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实践 2、真理 3、社会意识 4、垄断 5、剩余价值 二、简答题(每题9分,共45分)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2、意识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 3、人民群众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4、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5、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既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又要适时变动政策。”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理说明这一命题的正确性。 2、“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试结合现实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理对之进行分析说明。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2、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3、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1950年,斯大林进而用涵盖面更广的四句话来概括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

从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思想前提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批判继承先驱者的学说的? 1、决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智慧和才能,主要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即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产物

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⑵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

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情况进入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4、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专属德国的产物,而是国际的产物。 第一,资本主义时代这一扑朔迷离的变化背后潜藏的最根本的力量是什么?推而广之,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第二,陷入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困境的资本主义究竟向何处去?

1、马克思先驱者的学说: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大理论对时代课题的思考与回答。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认为经济生活也受“规律”的支配,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但由于其阶级和历史局限性,他们把资本看做永恒的自然关系,极力掩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

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进行了深刻而无情的批判,阐述了新社会制度产生的必然性,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热切盼望,并对这种美好社会作了富有天才性地各种构思。欧文甚至还进行了亲身的实践。但他们害怕革命,不了解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没有找到变革资本主义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在科学地回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但并不是分别的、互不相关的,而是有一个相互交叉、相互综合的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的先驱者的学说,以不同的方式对马克思的三个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地起了作用。它们的作用是通过相互综合、相互补充形成的一种合力,正如当时英国、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弥补了德国的经济落后一样,它们对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 ⑴英国古典政治学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意义 ⑵ 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对于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根本变革及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意义:

⑶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意义: ⑷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的先驱者的学说的关系

3、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于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也表现在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各国的具体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不断地充实和完善。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命题,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一国两制”理论等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第一讲

1、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转变是什么?二者的转变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2、 简述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的作用。

3、 如何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4、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如何系统阐述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的?

5、 为什么说《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起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创立?

6、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实践观点的理解。

7、 分析下面原著中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 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P54)

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P55) ⑶.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因为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增加(例如开垦新的土地)。

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分离。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在某一劳动部门共同劳动的个人之间的分工也愈来愈细致了。这些种种细致的分工的相互关系是由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父权制、奴隶制、等级、阶级)决定的。在交往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同样的关系也会在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 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根据个人与劳动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的关系决定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它是与生产的不发达的阶段相适应的,当时人们是靠狩猎、捕鱼、牧畜,或者最多是靠务农生活的。在后一种情况下,它是以有大量未开垦的土地为前提的。在这个阶段上,分工还很不发达,仅限于

家庭中现有的自然产生的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因此,社会结构只局限于家庭的扩大:父权制的首长、他们所管辖的部落成员以及奴隶。隐蔽地存在于家庭中的奴隶制,只是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增长,随着同外界往来(表现为战争或交易) 的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在这种所有制下仍然保存着奴隶制。建筑在这个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民权力,随着不动产私有制的发展而逐渐趋向衰落。分工已经比较发达。城乡之间的对

立已经产生,国家之间的对立也相继出现。这些国家当中有一些代表城市利益,另一些则代

表乡村利益。在城市内部存在着工业和海外贸易之间的对立。公民和奴隶之间的阶级关系已经充分发展。??对野蛮的征服者民族说来,战争本身

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在传统的、对该民族来说唯一可能的原始生产方式下,人口的增长需要有愈来愈多的生产资料,因而这种形式也就被愈来愈广泛地利用着。相反地,在意大利,奴隶制仍然是整个生产的基础。介于自由民与奴隶之间的贫民,从来没有超出流氓无产阶级的水平。总之,罗马始终只不过是一个城市,它与占领地之间的联系几乎仅仅是政治上的联系,因而这种联系自然也就可能为政治事件所破坏。??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这里第一次确立了那些我们在现代私有制中重新遇见的关系,不过是规模更为巨大而已。一方面是私有财产的集中;另一方面是由此而来的贫民小农向无产阶级的转化,然而,后者由于处于有产者公民和奴隶之间的中间地位,并未获得独立的发展。

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古代的起点是城市及其狭小的领地。而中世纪的起点则是乡村。封建所有制与部落所有制和公社所有制一样,也是以某种共同体为基础的。但是作为直接进行生产的阶级而与这种共同体对立的,已经不是古代世界的奴隶,而是小农奴。??随着封建制度的充分发展,也产生了与城市对立的现象。在城市中和这种封建的土地占有结构相适应的是行会所有制,即手工业的封建组织。这里的财产主要是各个人的劳动。帮工和学徒制度

发展起来了,而这种制度在城市里产生了一种和农村等级制相似的等级制。??这样,封建时代的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一方面是土地所有制和束缚于土地所有制上的农奴劳动,另一方面是拥有少量资本并支配着帮工劳动的自身劳动。这两

种所有制的结构都是由狭隘的生产关系——粗陋原始的土地耕作和手工业式的工业所决定的。在封建制度繁荣时代,分工不大发达。在比较老的城市中工业和商业早就分工了;而在比较新的城市中,只是在后来当这些城市彼此发生了关系 的时候,这样的分工才日益显著。(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P68-71)

⑷.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并用历史的例子来加以说明.(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P71-74) 第二讲

1、 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

2、 贯穿《共产党宣言》始终的思想主线是:每一时代的经济结构是该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阶级产生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谈谈你对这一思想主线的认识。 第三讲

1、 如何理解《资本论》是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证明?

2、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两种方法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与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对你有何启发?你认为学习《资本论》主要学什么? 第四讲

1、 如何理解《反杜林论》是第一本“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2、 分析下面原著中包含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⑴.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P374)

⑵.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式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这里不

言而喻,归根到底也是自然界产物的人脑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P374-375)

⑶.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遵循的外来的规律同现实世界相对立。(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P378)

⑷.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P383)

⑸.换句话说,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

在这里,我们又遇到了在上面已经遇到过的矛盾: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的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的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P427)

⑹.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只要我们在上面指出的狭窄的领域之外应用真理和谬误的对立,这种对立就变成相对的,因而对精确的科学的表达方式来说就是无用的;但是,如果我们企图在这一领域之外把这种对立当作绝对有效的东西来应用,那我们就会完全遭到失败;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P431)

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地目的服务。(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P455)

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唯有借助于这些生产力,才有可能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里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并且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P456) 3、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

4、 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即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是如何阐述上层建筑诸因素的相对独立性的? 6、 结合现实,谈谈你如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方法论和理论指南。

第五讲

1、 如何理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成为科学?

2、 结合历史事实与现实实际,谈谈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探讨对后人产生的重大影响。

3、 恩格斯说:“无论如何应当声明,我所在的党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

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谈谈你对恩格斯上述论断的理解。

第六、 七讲

1. 研读《谈谈辩证法问题》后,你如何理解辩证法就是认识论? 2. 结合现实,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这一问题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思考与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出了马克思一生的两大理论发现是 和 。 2、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 发展的大道而产生

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马克思的 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3、毛泽东在《 》一文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实事求是命题。 4 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不懂辩证法。、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 的。

5、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从\两个凡是\入手剖析黑格尔哲学,这种方法是 6、 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7、《实践论》的副标题是的关系。 8、《矛盾论》认为, 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

9、列宁认为: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的关系的地方,马克思都揭示了 之间的关系, 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10、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倡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即 的学风,反对 的学风。 11、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看作是并合理地解释为 。

12、马克思、恩格斯首次系统对自己从前信仰进行清算的著作是 。

13、费尔巴哈从religare一词的本来意思是“联系”的意思,来证明两个人之间的任何联系的都是宗教。恩格斯认为,这种词源学上的把戏是 的最后一着。

14、从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还产生了另一个派别,唯一真正结出果实的派别,这个派别主要是同 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15、 是认识问题的最根本方法。 16、《实践论》的副标题是 的关系。

17、毛泽东在《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即 的态度,也叫 的态度。

18、在列宁看来,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因为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 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 ”。

19、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感情\本身是 产物。 20、恩格斯认为:对不可知论和哲学上各种奇谈怪论的最彻底驳斥只能是 。

21、黑格尔哲学解体的突破口是 。

22、在黑格尔那里: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表明为 。 23、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性地对自己以前的信仰清算的理论成果是 (填写著作名)。 24、《矛盾论》提出 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抵抗规律。 25、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生产。

26、解剖资产阶级经济为解剖古代经济提供了一把钥匙,但决不能因此 区别。

27、需求的提高在某些场合 商品的市场价格。

28、一旦经济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其结果 ,彻底解放无产阶级自已。

29、资产阶级经济学从资产阶级立场和唯心史观出发,只看到生产的物质形式,否定生产的 形式,并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化,而且认为人都是自然的人,其天生本性都是( )主义的。 30、运用经济范畴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 社会。

31、需求在另一些场合也只会使 价格暂时提高,接着会是 增加,使 回到原来的水平。

32、利润是按 出卖商品获得的。 33、资产阶级宣扬孤立个人生产的实质是企图把说成是 人类的天然本性和 的。

34、工资的增加和减少与流通中的货币量 联系。 35、从 把握经济范畴。

36、新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与商品的价值量由工资决定是 的。因为,工资或劳动力的报酬与劳动的

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商品的价值量是一点也不依 决定的。

37、孤立个人的生产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我们越往前追溯 ,远古人类社会初期进行 就越显得不能独立,越 整体。 38、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进程同 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 39、实际材料证明:工资没有引起物价上升 的现象。 40、事实证明流通中的货币量 不变的 41、经济范畴 和社会历史发展的顺序基本一致

42、一切商品相等的共同实体是 ,是 的凝结。43、商

品的价值量是由 、体现于 各商品中的 来决定。

44、利润是按照( )出卖时获得的 二、选择题

1、将实践看作是\精神的一种劳作\是 的观点。 A、休谟 B、康德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2、\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 的命题。 A、狄德罗 B、拉美特利 C、霍尔巴赫 D、爱尔维修

3、费尔巴哈撇开人的社会关系去考察人的本质,其理论的前提是假定有一种抽象的人

的 。

A、个体 B、种族 C、民族 D、\类\ 4、费尔巴哈唯一了解的宗教是 。

A、天主教 B、基督教 C、东正教 D、犹太教 5、导致黑格尔哲学解体的内在矛盾是 。

A、政治和宗教 B、黑格尔理论的激进与政治上的保守 C、体系与方法 D、形而上学方法与辩证法的体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远古是以 形式表现的。 A、灵魂的不死 B、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C、世界是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7、《实践论》、《矛盾论》写作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克服当时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尤其是 错误。

A、教条主义 B、宗派教 C、经验主义 D、党八股 8、《实践论》指出:坚持 就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即有区别又相互渗透。 D、理性认识须回到实践 9、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 。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决定力量。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0、当近代哲学家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哲学中,就形成了形而上学方法,这是因近代科学主要是 。

A、搜集材料,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

B、搜集材料,关于过程发生、发展及其联系的科学。 C、整体材料,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

D、整理材料,关于过程发生、发展及其联系的科学。

11、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论述了实践,他将实践视作 。 A、人的道德践履 B、人的感性活动 C、精神的一种劳作 D、犹太人的经商活动

12、费尔巴哈考察人的本质的理论前提是假设有一种抽象的人的 的存在。 A、类 B、民族 C、种族 D、个体 13、费尔巴哈哲学产生的最大意义是 。

A、使马克思摆脱了黑格尔的影响 B、给当时哲学界带来思想解放

C、使整个哲学耳目一新 D、直接了当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14、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 。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社会存在的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5、依《矛盾论》关于“对抗在矛盾中的作用”的论述,可知对抗是 。

A、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 B、矛盾的一切形式

C、矛盾中的一般形式 D、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 16、《费尔巴哈论》写作的直接动因是 。 A、马、恩对自身哲学信仰的清算 B、评述施达克的著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og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