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开题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3-16 14: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系( 届

题 目 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Understand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uphemism

课题类型 理论研究 课题来源 自 选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年 级 班 指导教师 职 称

填写日期: 2012年 03 月12 日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1.1.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时所使用的较为礼貌的说法。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汉英中的委婉语在表现形式、文化内涵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中西两种语言反映在民族特性、文化传统、宗教礼仪、道德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对委婉语的使用,对其社会功能及其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跨文化对比,以求减少和克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委婉语而引起的障碍。 本论文通过对委婉语的历史来源及定义,英汉委婉语的简介及比较,透视出中西文化在礼仪、价值标准的差异、宗教信仰、伦理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大章: 第一章:委婉语简介 第二章:英汉委婉语比较 第三章:英汉委婉语体现中西方文化相异 第四章:研究意义 1.2.研究目的: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有其独特的来源和构成方法,并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中西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 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时所使用的较为礼貌的说法。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委婉语始终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言语交际过程,表现出极强的言语交际功能。 本论文研究目的是通过英汉委婉语异同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1.3.研究意义: 由于委婉语在英语中应用比较广泛,所以了解委婉语的使用对于我们学好英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帮助。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所处的自 2

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文化及生活方式各异,因而不同语言中的委婉语必然存在着差异。英汉委婉语有相似之处,更有相异之处。委婉语的对比研究除了可揭示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外,对外语教学、翻译和其它应用语言学科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国内研究现状 2.1.1.对英语委婉语的研究 20世纪70至80年代,国外社会语言学理论传入我国。委婉语的特殊社会功能受到了一些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学者的兴趣。陈原在《社会语言学》(陈原,1983)一书中辟专章探讨委婉语,是当时国内最为详尽地讨论委婉语现象的著作。陈原不但讨论了委婉语产生的深刻历史和社会心理背景,揭示了委婉语现象的社会本质,还从大量的委婉语现象入手,分析了委婉语构成的特点和使用特点,对委婉语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后十多年里,我国外语界部分学者受国外委婉语研究的启发,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如江希和发表的《现代英语中的委婉语》(江希和,1983),于亚伦发表的《当代英语委婉语初探》(于亚伦,1984)和李国南发表的《英语中的委婉语》(1989)等。这些论文对英语中的委婉语的构成方式或使用特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委婉语现象。另外,伍铁平(1989)从模糊理论的角度揭示了委婉语构成的一个重要特征―模糊性,从而为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解释委婉语现象提供了一个范例。此后束定芳发表的《委婉语新探》(束定芳,1999)进一步拓展了委婉语研究的范围,他运用语用学理论,比较全面的论述了委婉语所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 进入21世纪后,国内学者对英语委婉语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有很多学者都分析了英语委婉语的社会功能、特征、构成方式,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很多,但多没有新意。在此只列举几篇较有新意的文献。 王小平,胡海兰(2000)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英语委婉语的产生原因及使用进行论述,并探讨了委婉语语言的间接性与礼貌原则的关系。 庞丽娟(2005)指出委婉语是社会文化心理和交际心理综合作用的产物, 3

分析了一些英语委婉语所反映出来的西方社会文化心理。 魏月红(2006)将认知、社会和文化因素结合起来研究语用学,试图从语用综观的角度对委婉语进行研究。 方平(2006)从语言文化因素角度对委婉语加以分析,说明委婉语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社会功能,并指出这些功能受语言文化因素的制约。 2.1.2.对汉语委婉语的研究 在中国,人们很早之前就开始使用委婉语。我国古代学者对委婉语的研究,内容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对避讳的研究;二是对民间风俗的研究。例如,清朝学者钱大昕对避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明代学者陆容主要研究民间风俗中的避讳现象和委婉语。现代汉语界对委婉语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陈北郊先生为代表,继承了历史悠久的避讳现象的研究;另一类则继承了修辞学中的委婉语研究传统,继续把委婉语作为一种辞格来进行研究。例如,陈望道在他的《修辞学凡发》一书中最早从修辞的角度来研究委婉语。他们的研究突破了字词层次上的研究,将委婉的概念扩展到了句子,甚至是篇章的层次。 束定芳(1989)第一次尝试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的委婉语构造方式和涉及范围进行描述和讨论。另外,随着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学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一些中国学者开始试图从文化和社会心理的角度对委婉语产生和流行的原因进行探讨。吴礼权发表的《试论汉语委婉辞格的历史文化背景》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有益尝试。张广贵的《汉语委婉语词典》(张广贵,1996),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委婉语的词典,因此对语言学家和学者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萍(2001)从语义学的角度,指出汉语中不少能用作委婉语的多义词,往往是因它在基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或打比方产生了一个新的委婉义,对于言语中的委婉语来说,尽管它是语言中的偶发现象,但它在构成上仍然有一定的语义联系。同年在另一文章《论汉语委婉语的语义衍生途径》中,作者刘萍从语义的角度对汉语委婉语的语义衍生途径进行了探讨。 尹群(2003)对汉语委婉语的时代变异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各个时代不同的委婉对象、不同的委婉语构词和委婉语与生俱来的更新替代特性,促使

4

汉语委婉语处在不断淘汰、生成和替代的有机发展过程中,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社会文化在语言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陈雅,万杰(2005)穷尽性分析了委婉语在网络语言中的新形式,整理出汉语词首字母组合法、英语词首字母组合法、数字谐音法、多词首字组合法等十三种构成法,认为由字母、数字构成的委婉语成长快,但可再生性极低,汉字构成的委婉语与传统委婉语则不存在大的差异。 李军华(2005)指出:汉语委婉语广泛存在于汉民族的社会生活、言语交际和文学创作之中,形成了丰厚的社会文化积淀,映射出汉文化特有的等级森严的社会政治体制,中庸和谐等社会观念,鬼神崇拜和“中国化”特色的宗教思想及含蓄委婉的中国文学传统。文章分析了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汉语委婉语显示出的与时俱进的语用特点与发展趋势。 刘杰(2006)以语用学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汉语委婉语作初步的探索,并说明影响委婉语使用的重要因素。 2.2.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学者对委婉语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对taboo的关注和描述在许多冒险家和人类学家的记叙中到处可见。早在16世纪80年代初,英国作家George Blunt首创了euphemism一词,并将其定义为“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 ”。此后,从那以后,很多的西方学者如Hugh Rawson, Judith S. Neaman, Silver, R.W.Holder 等对委婉语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美国语言学家H.L.Menken结合美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讨论了几百个英语委婉语产生和流行的原因,为委婉语研究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英国语言学家Hugh Rawson编纂出版的A Dictionary of Euphemisms and Other Doubletalk(Rawson,1981),集中体现了英美语言学家多年来对委婉语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词典中长达数十页的前言,乃是迄今为止中外学者研究委婉语的各种论文中最杰出的一篇。该书不但追溯了委婉语的研究历史,而且对委婉语的特点,定义,分类,涉及范围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堪称委婉语研究的经典之作,其理论意义难以估价。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在《语用学原则》(Leech,1983)一书中提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nu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