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20 07: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南宁外国语学校 尹凤媛

【学习目标】1. 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情感、形式等多角度鉴赏诗歌。

2. 熟读背诵,感受作者的离别之情感 。

3. 体会诗人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高尚情操。

【学习重点】 熟读背诵,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离别之情感 。 【学习难点】 学会从诗歌的意象、情感、形式等多角度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和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现代诗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

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再加上本诗意象的朦胧和对创作动机缺乏应有的了解,学生对本诗意蕴和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学习方法】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

新月派简介:又称新格律诗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康桥: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有70多位剑桥学子获诺贝尔奖,6为英国首相,牛顿、培根、拜伦、罗素等人都是这里的学子。动静自如的人才,俯拾即是。

1920年诗人曾在这里学习,于是剑桥成为他“精神依恋之乡”;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这里他邂逅了灵魂知己林徽因,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热泪盈眶,思绪万千,与自己漫步康桥的林徽因已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自己的婚姻有不幸,加之时代的风云让他无所适从,于是同年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音。

青荇( ) 榆阴( ) 沉淀( ) 长篙( ) ....漫溯( ) 浮藻( ) 斑溯( ) 笙萧( ) .....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④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初读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请与同桌交流看谁发现的多。(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鼓励)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兴趣:

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

师:“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漫步康桥,聆听诗人的爱恨情愁吧!” 二、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离别之情

1、学生自由读(诵读指导:首先,要把握诗歌的节拍;其次,韵脚字要拖音;再次,要把握轻读和重读。)

2、分组比赛朗诵——互评——再读 3、教师配音示范朗读 4、全班齐读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情感有什么变化? 三、合作探究 多角度鉴赏诗歌 1、2组:从诗歌意象入手鉴赏诗歌

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形象,你能从诗歌中选出诗人对康桥感受最深的意象吗?

2、你最喜欢哪些意象?有感情地朗诵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注意抓住意象和描写意

象的词语,说说意象之美和作者的情感)

3、请你简要谈谈《再别康桥》与《雨巷》在意象上有什么不同? 3、4组:从诗歌的情感入手鉴赏诗歌(任选一题讨论或另从文本挖掘) 1、为什么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

2、“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用在这里恰当吗?“甘心”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诗人为什么用“轻轻”、“悄悄”来描绘他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呢? 5、6组: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讨论:欣赏这首诗,你是否觉得它写得很飘逸,很美?那么,这个美感你是从哪里感受出来的呢?【链接】 “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具有“三美”的主张:“绘画美”指的是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的是句式 。) 四、小组展示交流,师生相互点评。 五、再读全诗,小结升华: 生:通过学习本文,我学到了:

师:一座桥,因你而闻名遐迩,一首诗,因你而载誉中华,是江南的烟雨孕育了你的奇思妙想,是异乡的康河惹烈了水乡才子的多情。35年,一生,流星。但你却把江南的灵气和缠绵揉碎在康河的柔波里。穷尽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也要在园中遍植玫瑰。”但折戟的残骸终没“许你一个未来”。 你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你的名字、才气,你的诗情、你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你的《再别康桥》成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别了——徐志摩。 六、当堂检测,巩固提升:(任选一题完成)

1、《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优美的意境。(不少于50字)

小河 柳树 夕阳 青草 歌儿

2、阅读下面两首小诗,指出它们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七、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情感变化:悲——喜——悲 别情依依 哀愁淡淡 意 象 感 情 云 彩—— 难舍难分 金 柳 —— 欢喜 依恋 青 荇 —— 永久眷恋 潭 水 —— 留恋融入 长篙、星辉 —— 纵情沉醉 鉴赏角度: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情感 诗歌的形式

【学习反思】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那些疑惑?

《再别康桥》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代新诗。本诗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它比其它文学样式更追求形式美,诗歌的内容特点是抒发情感,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因此,《再别康桥》的教学,应捕捉诗歌的意象,联系具体的背景,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眷恋、愁苦、洒

脱之情。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和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现代诗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学生大多是B等的成绩,基础较为薄弱;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再加上本诗意象的朦胧和对创作动机缺乏应有的了解,学生对本诗意蕴和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除了重点研读“意象”之外,还可以初步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情感方面进行鉴赏。另外,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三、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再别康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作,教学中如何上出它的魅力而又让学生学有所得呢?通过反复的思考,我决定按照诗歌的文体特点,分三个环节来设计:

(一)诵读体验环节。诗是感性的,诗是不可解读的,“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为此,我设计多种多样读的形式:

1、学生自由读(诵读指导:首先,要把握诗歌的节拍;其次,韵脚字要拖音;再次,要把握轻读和重读。)

2、分组比赛朗诵——互评——再读 3、教师配音示范朗读 4、全班齐读

这样引导学生从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既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蕴涵,又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意蕴的能力。我不喜欢在课的开启阶段就听名家和教师示范朗读,给学生造成压力,让他们不敢尝试;再且朗诵本身是个性化的行为,带有朗诵者的感情色彩,其朗诵的水平取决于朗诵者的理解水平,这样会喧宾夺主,制约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这只有朗读到位了,深入语言的腹地,触目情感的肌理,自然就能得到文化的濡染,提升自身的素养。

(二)鉴赏探究环节。鉴赏是诗歌学习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

阅读文本。为此,这一环节中我从诗歌的意象、情感、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1、2组:从诗歌意象入手鉴赏诗歌

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形象,你能从诗歌中选出诗人对康桥感受最深的意象吗?

2、你最喜欢哪些意象?有感情地朗诵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注意抓住意象和描写意象的词语,说说意象之美和作者的情感)

3、请你简要谈谈《再别康桥》与《雨巷》在意象上有什么不同? 3、4组:从诗歌的情感入手鉴赏诗歌(任选一题讨论或另从文本挖掘) 1、为什么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

2、“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用在这里恰当吗?“甘心”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诗人为什么用“轻轻”、“悄悄”来描绘他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呢? 5、6组: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欣赏这首诗,你是否觉得它写得很飘逸,很美?那么,这个美感你是从哪里感受出来的呢? 要求学生先对预设的问题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师生的评价要结合文本,围绕主题。这样既有问题的设计,又有方法上的引领,体现了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团体动力学”的效能充分发挥,老师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逐渐调整自己的认识,在倾听、思考、协作和表达中产生更新、更精彩的思维成果,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成长和自我发展。

(三)巩固提升环节。

这一环节通过练习检测的形式来完成,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首先,在学生熟悉本文的基础上,为了不能让学生浅尝辄止,我又用《沙扬娜拉》和席慕蓉《乡愁》这两首小诗与本诗比较,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深化的过程,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感悟到《再别康桥》独特韵味。其次,通过这一练习可以检测到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我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此达到让学生通过合作收获方法,通过单兵作战检测自我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是否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便可直观检测到。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一环节,进行其自查,方便其课后去巩固和补救。这一方法,还可以让学生专注于课堂,并产生一课一得的成就感,也让老师们的教学更明确——这节课,我让学生收获了什么?

总之。不为教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应力争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

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nb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