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市有益的资料(初稿)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27 08: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简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初 稿)

序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2011—2015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继续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打造成都经济区新的增长点极为重要的五年。占在新的历史起点放眼全省,全省正在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全面推动“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为我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立足简阳,我市正在坚持“三先”目标和“经济融入成都、发展率先资阳、成果惠及百姓、共建和谐简阳”的工作主题,突出“三化”联动和“两化”互动,努力建设成为成都经济区经济强市,为我市发展铸造了良好的内生动力。机遇和挑战并存,科学系统的谋划好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关系着全市人民群众的福祉,关系着我市在全省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关系着我市全面建

— 1 —

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简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意见编制,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及政策取向,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我市“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简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在项目”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一区两带四基地”、“两个着力”及“三先”目标和“经济融入成都、发展率先资阳、成果惠及百姓、共建和谐简阳”的工作主题,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三极一基地”,凝聚力量、开拓创新、超常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五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10年预计达到19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6000元。地方财政

— 2 —

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6.47亿元,比2005年增加4.6亿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1.3︰39.6︰29.1调整为20.3︰53.1︰26.6,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14.6%上升到36%。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发展的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2010年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亿元,比2005年增加110.42亿元,五年累计完成380亿元以上。招商引资规模扩大,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2010年预计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亿元,比2005年增加69.63亿元,五年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60亿元以上。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亿元,比2005年增加33.39亿元;2010年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7622元和2408元。生态建设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效突出,预计2010年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32.26%提高到38%。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稳定。预计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3.8%。

专栏一 “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 3 —

指 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末总人口城镇化率森林覆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单位亿元元亿元亿元亿元元元亿元万人%%%“十一五2005年实“十一五2010年预”年均增际”计划计长77.7918519215b48126701600015.2%1.873.66.4728.2!.586413243.37408050.4?78132001600013.80924700550012.2$.61555818.73146145.53.47‰14.635364.332.2635360.74.743.8-0.2

第二节 “十二五”我市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区域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都为简阳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机遇。从短期来看,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通过四万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措施,有利于推动我市相关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长期来看,经济全球化及世界产业转移、泛珠三角经济区特别是成渝经济区的形成为简阳市承接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提升我市的产业结构,加速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措施为简阳市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成渝经济区内大量经过简阳的路网建设,将进一步提升简阳市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来助推简阳经济的发展。

但是在这些成绩和机遇的背后,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

— 4 —

济社会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制约因素和困难,在一些方面甚至还存在严峻的挑战。一是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人均水平低。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依然落后全省平均水平,与周边的县(市、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二是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三产比重偏低。我市“十一五”规划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得比重达到37.9%,但是“十一五”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得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三是城乡统筹发展不平衡。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倍,到2010年预计扩大到2.9倍,城乡统筹发展未取得明显的实效,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四是资源环境的约束作用凸显。一方面我市的矿产资源不丰富,成为了简阳市发展的瓶颈之一。另一方面丘陵地形的制约作用使得耕地资源严重稀缺,而且利用率不高。

未来的一段时期,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市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始终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发展中应对各种矛盾和挑战,加快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第二章 指导原则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总体取向,以转变发展方

— 5 —

式和加快发展有机结合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三先发展、全面升位”目标和“经济融入成都、发展率先资阳、成果惠及百姓、共建和谐简阳”工作主题,扎实做好“三篇文章”,着力打造“三极一基地”,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全力实施项目突破,加快建设成都经济区经济强市的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坚持加快发展为途径。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简阳当前经济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切入点,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培育推动未来发展的新引擎,促进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努力缩小与成都周边县(市、区)的经济差距,确保经济增长水平在成都经济区内处于较高的位臵,高于扩权县、丘区县和资阳全市的平均水平。

2、坚持统筹发展为方法。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发展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矛盾和问题,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发展、改革和稳定相协调。

3、坚持创新发展为源泉。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切实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系统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培育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 6 —

4、坚持绿色发展为方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资源开发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促进绿色增长。

5、坚持开放发展为动力。把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作为拓展发展空间,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增强要素集聚和扩散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互利共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6、坚持共享发展为目的。把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实现富民强市。

第三章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简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目标

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5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000元,赶上或超过全省当年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5年达到13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2015年达到400亿元,“十二五”期间,五年累计总投资达1350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5年实现130亿元,年均增长19%。

— 7 —

——结构发展目标

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达到10︰57︰33;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的比例缩小到2︰1;城镇化率达到45%。

——民生民本目标

“十二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2015年末总人口控制在149万人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2015年达到2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5%,2010年达到10000元;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生态环境目标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左右。

专栏二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 8 —

指 标一、经济发展指标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二、结构发展指标三次产业结构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比例城镇化率三、民生民本目标全市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四、生态环境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森林覆盖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单位亿元元亿元亿元亿元目标455360001340013010︰57︰3370802︰14514942600010000420409090年均递增(%)1515.2152519指标属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约束性约束性预期性预期性约束性约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万人‰元元%%%%12.5

第二篇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全面小康的目标,坚持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途径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以创新和多元化投入为方式全面实现农村致富奔小康。

第四章 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9 —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以现代畜牧业为支撑、绿色农产品为配套、物流体系建设为保障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十二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以上。

第一节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将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臵,建立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积极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产量,推广优质品种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综合治理,发展农业小机械化作业,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改善基本农田的生产条件。

第二节 全面推进畜牧业提质转型

加强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巩固和发展生猪优势、努力提高山羊、小家畜、奶牛生产占畜牧产业的比重,加快推进现代畜牧标准化基地建设,重点打造优质仔猪、优质肉猪、优质肉山羊、优质奶源和四川白鹅等五个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强品种改良工作力度,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大龙头企业带动力度,大力发展合作社经营模式,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三节 建设特色种植综合示范基地

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臵各种生产要素,积极拓展特色种植业基地建设规模,加快发展油菜、蔬菜、食用菌、简阳晚白桃、冬草莓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力度,着力打造优质粮油生产、特色水果和川渝地区菜篮子基地。

— 10 —

第四节 加快现代林业产业化

加速构建生态、经济双赢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按照新造与低改并重、增量与提质同步的要求,加快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按照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原则,加快生态旅游林产业培育;积极发展以核桃和花椒为特色的干果林基地建设,加快林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建设。

第五节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依托华润四海、五友、杨森、可卜尔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我市大力发展无公害粮油、肉类、果蔬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强对现有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强化品牌拓展。

第六节 加强农产品物流业发展

完善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直销配送和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方式,依托大地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和华润〃四海产业园为核心,打造一个区域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发展以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为依托的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第五章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节 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依托“两湖一山”精品旅游区开发,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园和休闲农庄,发展绿色观光休闲农业,重点抓好“两湖一山”区域内农家乐的打造和特色旅游节的开展。

— 11 —

第二节 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推进劳务开发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服务。

第三节 加强劳动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的科学生产知识和技能,加大科技下乡的工作力度,改变粗放式的生产作业方式,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第四节 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力度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强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抓好贫困村、特困户的帮扶工作,着力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增收问题。

第六章 加强推进新农村建设

将完善村庄规划,打造新农村示范片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措施,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努力改善农村面貌。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交通建设。以农村断头路、通村通畅公路、农村客运站建设为重点,“十二五”期间建成农村断头路***公里、通村通畅路****公里。规范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积极建立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和养护投入长效机制。

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将数字电视普及到农村。提高农村网络的普及率,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

— 12 —

体系,到2015年实现行政村基本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全覆盖。

改善农村饮水条件。抓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解决全市农村居民饮水难,水质不达标等相关问题,建立和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

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农村太阳能、小水电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改善农村人居条件。深入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搞好村庄绿化,实施乡村整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按照“尊重民意、节约用地、整体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建设住宅,分类推进旧村改造、农房风貌整治和新村建设。加快荒山荒地绿化和植被恢复,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污水、垃圾集中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二节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免收农村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努力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发展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加快推进村卫生室建设,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加快农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稳定农村低收入水平。

— 13 —

发展文化事业。加大文化下乡力度,加强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繁荣农村文化,广泛开展农村体育健身活动。

完善社会保障。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第三篇 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进一步深化工业强市战略,鼓励全民创业,加快自主创新,加强开放合作,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产业、资金、技术、人才聚集,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增加工业总量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科技为支撑,抓引进、扶重点、调结构、立支柱、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使工业经济成为市域经济的支柱。

第七章 突出发展支柱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推动产业升级,着力构建以机械制造为龙头,橡胶化工、药业药械、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竞相发展,建材产业蓬勃发展的“1+4+1”产业发展格局。

第一节 机械制造业

依托空分、大川、天虎工具等企业带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先进机械制造业,重点发展成套设备产品,促进机械制造

— 14 —

业在增量和质量上进一步突破,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

第二节 橡胶化工业

突出以海大集团为重点的橡胶轮胎工业,努力推进区域集约化生产,着力建设西部橡胶轮胎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以国光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产业,推进技改扩能,完善和巩固全国现有销售网络,提高市场份额,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 药业药械业

以南格尔和港通为重点,加大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研发力度,重点发展中药业、化学制剂业、高端医学中间体、化学原料药业、现代生物业和医疗器械业等行业,促进生物工程、新特效药产业扩大规模、提高水平。

第四节 纺织服装业

以技术改造为抓手,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纺织产业。以玉兰纺织、衣之源、阳安服装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高端纺织品的比重。

第五节 农产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粮、棉、油、肉的精、深加工,把蔬菜、水果和奶类等产品加工作为农产品加工新的增长点。巩固和提高五友农牧、若男食品、家乡薯业、新华植物油等企业的加工水平,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竞争力优势明显的企业组织结构。

第六节 建材产业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发展方向,大力推进行业技术改造和

— 15 —

技术创新,重点支持帝王洁具、中铁23局集团第八工程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提升我市建材产品的知名度,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大力发展轻型墙体材料空心砖、多孔砖、隔热保温材料等新型建材制造业,不断提高新产品系列化和配套化水平。

第八章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用地集约、产业聚集、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规划产业园区发展。加快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和“七园一带”建设力度,打造我市经济发展增长极。

第一节 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创新机制,加快产业园区的道路、通信、水电气管网、污水垃圾处理、排雨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对工业项目的承载能力,把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第二节 发挥产业园区的聚集辐射作用

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要充分利用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用好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带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集聚,建设车产业配套制造基地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园、电子电器生产制造园、新材料生产园、轻纺服装加工园、现代设备制造园。简阳市工业园区要整合现有资源优势,以优质服务为保障,高标准地打造“七园一带”,推动橡胶轮胎、食品加工、机电、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等产业的发展。贾家中小企业园区要积极引进中小企业、民

— 16 —

营企业,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

第九章 扶持培育工业企业

坚持一手抓盘活存量、加大技改的内涵式裂变,一手抓重组整合、战略合作的外延式扩张,支持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第一节 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立足扶优促壮,建强企业个体。坚持大抓企业、抓大企业,围绕存量改造、增量升级要求,突出抓好企业挖潜增产、技改扩能。努力将资源集中配臵在优势企业,扶持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大先进技术装备加快发展,着力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制造。重点支持空分、海大、南格尔等一批优势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用高新技术和先进使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第二节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培养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完善质量、环保等管理体系,依托我市龙头企业产业主导优势,发展配套产品,不断壮大企业、实现企业抱团发展。

第三节 壮大产业集群

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吸引同类和相关企业聚集,扩大配套协作,整合价值链和供应链,加快技术进步,提高

— 17 —

竞争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发展,形成战略联盟。

第四节 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促进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研究完善我市促进工业发展在土地、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企业在产业布局调整、产业优化升级、重大产业项目投资、重大技术改造、自出创新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的服务支持力度。

第十章 打造优势品牌

以优势产业为基础,深入推进“质量兴企、品牌强企”战略,支持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扩大品牌效应,壮大产业实力,提升企业形象。

第一节 重点培育大品牌

以培育上市公司、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工作措施。培育我市的重点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创建为国内知名品牌。

第二节 加大帮扶创建力度

抓好企业标准、剂量检测、质量保证三大体系建设,鼓励和帮扶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加大工艺创新,强化管理,提高产品档次,重点发展“名、优、特、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市场占有率。

第三节 加强宣传力度

大力开展“品牌提升”行动,广泛宣传我市知名品牌企业和产

— 18 —

品,不断提高我市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品牌保护工作,促进品牌事业发展。

第四篇 全面构建现代服务业

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就业、方便生活为目的,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依托,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加速体制、机制、技术和业态创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完善民生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突出重点行业,强化社会分工,合理规划布局,优化政策环境,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十一章 做大做强旅游业

以“两湖一山”开发为重点,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会议旅游、湖岛观光旅游、水上运动旅游、乡村旅游等各种旅游产品,将旅游业发展为全市支柱产业,简阳建成名符其实的都市后花园,成都经济区新兴旅游城市。

第一节 高水平建设“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

完善“两湖一山”精品旅游区基础设施,加速推进旅游景点、

— 19 —

景区道路等一批基础性项目,坚持以高端旅游市场为主体,积极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和省外市场。精心策划,推陈出新,不断创造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以高端旅游产品为基调,大力开发世界级的商务会议、现代游乐、水上运动、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特色各异、市场互补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形成多元化的产品体系。

第二节 推进环简城休闲度假带建设

以简城、东溪、新市、石桥、草池、石板凳等乡镇为主,简阳城市周边半小时车程区域为重点,依托“一江两岸”、葫芦坝、梨花沟、草莓基地、枇杷沟、特色农家餐饮等旅游资源,打造简阳市民休闲娱乐度假的主要目的地。

第三节 加大乡村旅游开发力度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大力开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建设好龙泉山脉花果自驾线、两湖路旅游长廊两条乡村旅游精品线。

第四节 健全旅游市场体系

围绕“山水世界、度假天堂”主题形象打造我市旅游品牌,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健全旅游产业体系,围绕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目标,有针对性开展宣传促销。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提高旅游宣传覆盖面和市场拓展面,加快中高档宾馆建设,鼓励争创星级宾馆,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提升羊肉美食节、樱桃节、龙泉湖亲水节等活动的规模和档次,吸引客源,拉动消费,扩大影响。

第十二章 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20 —

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外包的力度,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深化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完善运输服务功能,通过降低物流成本,区域综合竞争力,把我市逐步建成成都经济区的重要物流中心。依托依托交通优势和工业集中区,加快简城、石桥和养马三个重点物流中心建设。加强园区配套建设,基本形成区域交通一体化和网络化的联运系统。培育现代物流市场,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

第二节 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

紧紧围绕四川省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的目标,加强金融体系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培育、发展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快发展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信贷,不断完善消费信贷体系。建成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等构成的结构合理、竞争比较充分、运行高效、支持简阳经济建设有力的银行体系。建成比较完备的金融中介体系,金融会计、法律、评估、证券投资顾问咨询等高效发达,投资银行业务比较发达,风险投资中介、信用调查征集、资信评级等新兴金融中介业务迅速发展或基本发育成熟。

第三节 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

把握信息服务的新技术、新业态,以加快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

— 21 —

和鼓励扩大信息消费相结合,重点解决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网络安全和市场开放等瓶颈,以内容产业为中心,发展壮大信息服务业。加快推进数字电视进程,把我市建成数字电视播放先行区。进一步改善广播电视网络,加快实施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普及数字电视,为城乡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广播电视服务。推进现代通信服务业,引导扩大信息消费。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和宽带无线接入业务,扩大移动短消息中心服务容量,增强多媒体信息服务功能,推进宽带数据网络的接入和IP业务,提高宽带接入规模。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和安全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数字认证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安全监管机制。以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载体,健全资源采集、维护、共享的责任和规则。

第四节 起步发展现代会展业

完善长岛国际会展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会展政务服务、中介组织行业服务、会展企业专业服务的会展综合服务体系,依托成都会展行业协会作用,建立行业内服务标准体系,实现行业自律。鼓励多种经济形式进入会展领域,不断壮大会展市场主体,提升会展活动品牌的水平和价值,构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会展基地。

第十三章 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

第一节 商贸流通业

加快市区中心商贸区建设,按照业态集中、功能完善的发展要求

— 22 —

对中央商务区进行精心打造。优化中心区六大功能区块布局,完成市中心商业网点的改造,加快推进“香港城”等在建的一批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在东城新区引导建设大中型综合超市、大型购物中心、大型专业店、综合商业步行街等协调配套的重点商贸设施,构建城市核心商圈。拓展服务消费新业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和大型购物消费中心等新型商业业态,推动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专业延伸,向社区、农村延伸,努力拓展休闲消费领域。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完善家电下乡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和商品储备制度,加强商品流通市场调控,保障市场供应安全。

第二节 房地产业

发挥地处大城市边缘的优势,创建成都周边人居最佳城市环境,积极向周边城市拓展,重点发展新型社区,积极开发符合各层次需要的商品房。适时调整和改进商品房供应结构和比例,建设一批精品住宅、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臵房,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以建设东城新区住宅建设为起点,加快新型社区建设。积极引进先进的物业管理理念,拓展物业管理覆盖面,全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发展家居装修市场,倡导环保绿色装修,促进家装行业健康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房地产消费环境,健全房地产市场。加强住房市场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健全和规范住房交易体系。规范和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扩大房地产代理业务。延伸房地产业消费链,强化房地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完善住房消费从售前、

— 23 —

售中到售后的全过程服务,提升物业服务档次。

第三节 社区服务业

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业向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以加快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为抓手,拓展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覆盖面,基本建立起与市场运行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形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大服务业格局。加强社会福利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与管理功能。积极发展各种养老机构、医疗康复机构、文体娱乐机构以及老年人再教育机构,逐步将养老、失业、医疗、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延伸到社区。规范发展和壮大家政服务,提升服务水平。鼓励和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支持和引导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家政服务业,进一步推广家政服务人员执证上岗制度,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面向市区居民的,以家政服务业、消费娱乐业、商业与流通服务业等为重点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化服务,扶持社区服务向专业化、网络化发展。坚持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原则,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促进社区服务设施对外开放,逐步建立起产业结构合理、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社区服务经济体系,引导和扶持社区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第四节 社会服务业

壮大教育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推

— 24 —

进医疗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多样化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加快文化中心建设,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加大文化产业载体建设力度,开发和建设具有观赏性与群众参与性的体育市场。

第五篇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方针,进一步优化结构,改善布局,提高效益,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增强长远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第十四章 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结构

积极构建集公路、铁路、航空于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满足各类运输需求。

第一节 公路

构建大通道、打通中通道、改造小通道、完善微通道、打造旅游通道,形成快捷、畅通、安全、高效、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强化与成都市的连接通道建设,建设完成成安渝高速公路、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成简快速通道。加快市域内公路建设,重点推进资三路简阳段、简三路、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和国道318、319的改造。加快旅游通道的建设完成龙泉山沿山旅游公路、三岔湖环湖旅游公路、龙泉湖环湖旅游公路。着力畅通农村小微通道,建设通乡联网、

— 25 —

通村通畅、通村通达公路,构建完善的农村公路网,重点推进农村公路提级上等和公路联网建设。

第二节 铁路

加快成渝客运专线工程的建设,推进老成渝铁路的简阳段的扩能改造,抓紧成都至简阳、成都至三岔和成都至第二机场轻轨的前期论证工作,争取早日开工。

第三节 其他

千方百计争取成都第二机场落地我市,填补我市航空交通的空白。扎实推进公路运输场站建设,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覆盖面广的场站网络。新建简阳市公交总站、简阳市城西客运中心、简阳石桥客运站、简阳三岔湖旅游客运站等车站。

第十五章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水资源开发、节约和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供水保障、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第一节 加快毗河供水工程建设

抓住全省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的重大机遇,着力破解资源性缺水的瓶颈,全力推进毗河供水工程建设,确保河东片区群众饮水安全,高度重视渠系配套,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第二节 饮水安全工程

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重点加强城镇和农村集中供水的覆盖面,加大饮水工程建设力度。

— 26 —

第三节 加强江河治理

继续进行以防洪和水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城区河道整治,抓好沱江干流防洪整治,加强市域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防洪抗旱指挥体系,全面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第四节 构建水环境保护体系

加快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扎实搞好水源地保护,构建水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

第十六章 加强能源设施建设

加强安全可靠、经济高效、优质清洁的能源的供给,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电网

提高在电网建设、供电质量、节能降损、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四新”技术应用、企业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的科技水平,继续调整网络布局,优化网络结构,加强电网建设,提高电网供电能力、提高电网整体装备技术水平、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加强“四新”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

第二节 天然气

改造和延伸天然气供气管网,加大天然气的供给,抓好调峰用气,改造、整合天然气供气设施,扩大用气区域,提高用气普及率。

— 27 —

第十七章 加强信息设施建设

合理布局信息基础设施,根据今后一段时期对信息网络的需求,整合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站的布点,加快通信光缆向农村的延伸,加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3G及移动TD网络建设在全市实现100%覆盖。建立健全定期排查制度,规范管理信息基础设施。

第十八章 加强城市设施建设

改善市政设施。加强城镇电网改造和自来水改扩建工程,提高供电和供水保障率。加快天然气管网和CNG加气站建设,提高城市天然气普及率。强化城市道路的建设与改造,缓解交通拥堵。加强环保设施。抓好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建设,大力提高中水回用率和垃圾分类处理率。扩大园林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成东溪旧城改造,推进中心公园、雄州大道项目建设;加快沱二桥以北滨江路绿化带、农贸市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区供排水、供电供气、教育医疗、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实施鳌山东环线、鳌山公园、葫芦坝整体开发、绛溪河大桥等项目建设。巩固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不断完善城区市场、公厕等配套基础设施,加强市容市貌管理,整顿规范交通秩序,深入实施城区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市民行为规范化“五化”工程,加快推进创建省级文明、园林城市工作。

— 28 —

第六篇 加强区域合作和开放力度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极一轴一区块”发展战略,抓住成都企业外迁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机遇,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和对外交流合作,努力拓展发展空间。

第十九章 强化与成都市的对接发展

紧紧围绕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发挥桥头堡作用,增强主动融入意识,建立健全简阳与成都之间的协作机制。进一步协调联结成都的交通、产业、旅游等基础设施项目,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力打造成都产业布局调整的承接基地、绿色食品生产配送基地、旅游度假的休闲基地、劳动力资源的培训输送基地。

第一节 加强基础设施的对接合作

坚持以“路、园、湖”为合作重点,加快推进合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研究增加龙泉山隧道和其他成都至简阳的快速通道的建设。根据两化互动的要求,加快推进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和相应的城镇配套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两湖”环湖路建设,加强三岔湖合作区域道路、水电气讯等配套设施建设。

第二节 加强产业发展的对接合作

围绕成都市重点发展的10个重点产业集群,结合简阳优势产业,加快对接步伐。重点促进橡胶化工业和成都汽车产业、农副产

— 29 —

品加工业和成都食品产业、机械制造业和成都装备制造产业等三个领域的有机结合。

第三节 加强旅游领域的对接合作

紧抓休闲经济时代的机遇,科学整合旅游资源,合作打造“两湖一山”。合力构建洛带—龙泉山—三岔湖旅游景观带,开发以客家文化、林果产业、山地休闲和湖泊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积极引进一批旅游开发企业,提高整体旅游形象。

第四节 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对接合作

以服务成都市市民的生活消费为目标的经营理念,着力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转变农产品的销售结构,从单纯的鲜活农产品消费逐渐向小包装、便捷的加工品转变。

第五节 加强人才技术的对接合作

要借助成都科研院校、大型企业集团的科研能力,提高简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人才,面向成都引进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和知识型高科技人才。

第六节 加强机制和政策的对接合作

结合成都与简阳实际,积极促进区域政策的一体化建设,着力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大胆探讨、大胆突破,加快建立对接开放型经济的体制和机制,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和生产资源要素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第二十章 推进“一区两带四基地”建设

— 30 —

按照资阳市打造“中国节能之都”的统一部署,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加强与三个兄弟区县的合作交流,全力打造两条特色经济带,促进成渝经济区优势发展区的构建。

第一节 加强与兄弟区县联系合作

按照资阳市打造成渝经济区优势发展区总体安排,在交通、城镇建设、产业优势、旅游等方面加强与雁江、安岳和乐至的合作。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区域内路网建设,合理布局产业空间结构,推进综合实力的较快增长。

第二节 积极打造两条特色经济带

雁江—简阳—三岔特色经济带: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发展重点,绿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补充,重点发展汽车零配件、食品加工、优质水果、优质蔬菜和旅游会展业。

简阳—乐至—安岳特色经济带:重点依托318、319国道,加快推进简阳市河东片区的绿色农产品加工配送。

第三节 配合打造四大产业基地

国家机车制造及出口基地:依托中铁二十三局集团养马河工程有限公司、四川省简阳电机厂、简阳腾龙机械有限公司等机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努力为资阳的机车生产做好零部件配套。

西部汽车与零部件制造基地:依托产业园区和海大集团、四川空分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着力打造汽车零部件基地建设

绿色食品加工配送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依托五友农牧、若男食品、尽春意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肉食品加工、果蔬加工、

— 31 —

粮油加工、酿造等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工业。

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依托“两湖一山”开发,深度挖掘旅游文化,以打造国际品牌和开发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重点,着力开发建设世界级的商务会展、现代娱乐、水上运动、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第二十一章 加强产业转移和开放力度

依托成都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发挥简阳的优势特色,积极开展同经济发达区域的交流和合作,重点提升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水平,有效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市场互通、资源互用、政策互动、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第一节 加强承接产业力度

依托我市现有产业基础,结合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园区载体和平台功能,突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注重“招大引强”,引进龙头型或团组式企业,培植新的增长点,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把我市建设成为东、中部地区产业和企业向内地转移和扩张的重要基地。

第二节 加强对外开放力度

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提高我市出口商品质量,不断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促进外资与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我市高新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 32 —

第七篇 统筹城乡发展

将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手段,以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着力点,以繁荣城市经济为重要支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第二十二章 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制定和完善全市城镇体系规划。根据资源环境容量,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有序推进城镇空间拓展。

第一节 促进城镇规模合理化

以强化产业支撑,扩大城市聚集规模为基本途径,优先发展以简阳、三岔、养马为中心的中小城市。集约发展小城镇,适当调整小城镇数量,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县域和条件较好的中心镇集中,将贾家、石盘、三星、平泉等小城镇打造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实力较强、功能健全的城镇型建制镇和中心镇。

第二节 促进城镇职能合理化

突出城市自身的发展定位,明确城市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巩固简阳主城区作为县域经济中心的地位,围绕“两湖一山”开发,加快推进三岔中等城市建设,围绕“两化互动”要求,加快推进养

— 33 —

马小城市建设。加快发展其他中心镇,突出优势和特色,增强聚集和服务功能。

第三节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强化城镇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尽可能减少耕地占用,不断提高城镇土地供应的市场化程度。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创造优美舒适人居环境。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城市产业布局,结合城市功能定位,推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市功能区集聚。

第一节 加快产业聚集

抓好商贸、物流、信息、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和社区经济,提高就业水平,科学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引导县域经济集聚发展。

第二节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简阳主城区要加快东城新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力度,实施以新城建设促进老城发展。三岔新城要着力做好城市规划,建立和完善路网、通讯、能源和城市管网等城市基本骨架,初步形成城市规模。养马要依托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的建设,加快发展城市规模,加快商贸、物流、住房和信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 34 —

第二十四章 推进城乡统筹配套改革

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城乡规划发展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资源配臵市场化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第一节 推进城乡要素配置市场化

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耕地保护新机制,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实施土地和村庄整理,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盘活闲臵的农村建设用地资源。

创新现代农村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户小额贷款等多种微型金融服务,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地上建筑物权抵押质押信贷模式。

第二节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健全农民工失业、养老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加快促进农村和城镇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接轨。

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形成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和运行机制,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资

— 35 —

源共享。

第三节 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健全城乡统一的规划体系。按照统筹规划、规划统领的原则,制定完善全市定位准确、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构建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规划体制机制,确保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

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深化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业产业有序转移,探索建立农民进城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和“土地”臵换“保障”制度。

第八篇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围绕建设生态简阳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强化节能减排,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新格局。

第二十五章 推进生态简阳建设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保障,以建设生态文化和循环型社会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依托,构建生态简阳。

第一节 保障生态安全

— 36 —

加强城市防洪体系维护与管理,加快城区及重要地段防洪工程建设。加强气象预测预报基础业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系统、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气象灾害信息共享系统、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程系统,提高对灾情实时动态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农产品疾病防治工作,建立重大动植物疾病监测预警和控制体系,加强重大疫情的控制扑灭工作。建立和完善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强化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做好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加强山地灾害隐患点的监测。

第二节 抓好生态建设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存空间,实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突出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加强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建设。推进和健全监测网络,做好监测评价。以改造坡耕地和营造水保林为重点,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第三节 构建生态文化

加强生态教育,普及推广生态保护意识,广泛传播环境法律法规,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生态企业、生态社区和生态农村建设。转变公众消费观念,鼓励生态消费。

第二十六章 加强环境保护

— 37 —

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的方针,突出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使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生态安全得到保障,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得到恢复,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第一节 改善环境质量

全面推进水环境整治,加大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整治。强化大气环境整治严格审批和限制建设高耗能工业项目,不断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深入开展城镇环境整治,加强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整治,加强固体废弃物环境管理和规范处臵,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固体废物管理工作制度,加快城镇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健全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法规管理与政策体系,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分散的养殖畜禽逐步集中与规模化,合理界定适度畜禽养殖规模。

第二节 构建舒适优雅的人居环境

美化城镇生态景观,突出抓好城市中心区绿地和大型公园绿地建设。积极实施居住区内的绿化建设和推广城市立体绿化工程,提高城市公共绿化的档次。加快推进污水回用、污泥利用和垃圾分类收集以及垃圾处理的资源化,鼓励使用回用水。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流域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环境体系。调整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研究制订开发扶贫和生态移民

— 38 —

的政策性意见。

第二十七章 促进资源节约

结合资源、环境特点,探索适合简阳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资源利用模式,把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逐步使资源利用合理化、技术生态化、生产清洁化和产品优质化,构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

第一节 构建节约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

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开展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开发工作,完善土地配臵方式,实现耕地资源动态平衡,正确处理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关系,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积极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土地市场,调节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第二节 构建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体系

以工、农业节水为重点,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建设高效节水低排放模式。降低产品单位产值耗水定额,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强化水资源管理,保护好水资源。

第三节 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环境,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搞好城周生态屏障建设,实现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大力发展优质林果基地和森林药材基地,促进花卉苗木和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 39 —

第二十八章 强化节能减排

第一节 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重视发展沼气、节能灶、太阳能等农村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合理控制高能耗产业发展,限制和淘汰能耗高、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加快先进成熟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扶持节能技术开发和技改项目。组织实施重大节能工程,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

第二节 完善节能减排保障体系

加快绿色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投入,利用财政补贴、税收等多种政策制定节能减排的优惠政策,积极推行资源产品价格机制。

第九篇 深化体制改革

坚持统筹兼顾与综合配套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深化投融资、财税、社会、行政管理、资源要素价格等改革,努力构建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府管理模式,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 40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n8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