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体育专业“项目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最新教育资料

更新时间:2024-06-09 20: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等体育专业“项目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长期以来,国内体育赛场黑哨、假球、兴奋剂屡禁不止,以及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欠佳等问题,都与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术科的教学与训练普遍存在着重视运动项目工具理性的传习,忽略其育人的价值理性传承有关。因此,作为引领国内体育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体育院校,必须肩负起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的重任,以求将体育运动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系统育人。这是国际高等教育与体育发展的大趋势,是促进国内运动教学与训练人性化的需要,是后奥运国家体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课题。 1 理论依据

1.1 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20世纪末,国际高等教育针对科技异化问题,以及大学重视“谋职培训”,忽略“求生培养”的“重物轻人”的倾向,提出了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改革思想。因此,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提出要将各学科的科技的工具理性与其育人的价值理性统一起来,整体地传授给学生,以求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极抵制因科技异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为此,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国内著名数学家史宁中教授率先研究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数学教育”。近年来,国内“语文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音乐教育”的话语及其研究课

题也相继出现。这些都说明,高等教育研究具体的“学科教育”,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这为我们深入研究国内体育专业术科的“项目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1.2 符合国际体育运动发展态势

罗格作为国际奥委会在21世纪的第一位主席,针对国际体育运动“重物轻人”异化现象日益严重的问题,十分严肃地提出要让未来的奥运“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在此背景下,国际体育运动的研究开始向运动项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方向发展。例如,2002年足球世界杯结束后,据中外重要报刊和杂志报道,韩国和日本的“足球教育”发展已有一段历史。欧洲足球强国也在实施“足球教育”。1995年,吉林体育学院院长宋继新教授在审视国际高等教育和体育运动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对竞技教育学进行研究,在国内首次以“育人夺标”为宗旨,研究了人性与竞技、生命与竞技和竞技文化建设等问题。竞技教育学的研究将竞技的重心从“物”转向了“人”,改变了以往人们偏重于研究竞技的“物性”(工具理性),即运动项目的规律和特点,忽略将其“物性”与“人性”(运动项目育人的规律与特点――价值理性)整合的研究。因此,竞技教育学为“人”在竞技中寻求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国内体育专业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的研究奠定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

据考证,千年古奥运会与百年现代奥运会产生与发展的主要

原因,是人们要求通过运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社会服务。运动若失去教育属性,其后果不堪设想,运动场将变为“商场”,人将变为“产品”或“商品”,赛场就将变为“赌场”。历史证明,“育人”是运动胎生的教育属性,它是运动的生命线。运动若失去教育属性,“夺标”也将失去它的社会价值。因此说,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是高等体育专业发展的方向所在,也是提高运动员和体育大学 生人文素质的最佳途径。 1.3 符合国内高等体育专业改革要求

当前国内高等体育专业面对学生人文素质欠佳和就业难的问题,主动研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术科“项目教育”,培养会做人、懂运动、能谋生的体育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确切地说,从运动的“项目教学”到“项目教育”的转变,不只是文字表述的变化,教育与教学是一个相互联系但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二者是一种包容关系,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以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教学本身达不到或不能完整地实现教育目的。把教学扩展为教育,是为了整合高等体育专业教育资源以达到整体“育人”的目的,是“授技”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学校的基本职责与神圣使命。那么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呢?毋庸置疑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懂得“为何而生”的生活哲理,而且还掌握了系统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具备“何以为生”的技能,他们既学会了做事,又学会了做人。这样的人

才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不但要使人“成人”,更要使其“成才”和“成功”,“成人”是根本,“成才”是关键,“成功”是目标。 2 项目教育的内涵

目前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术科教学的现状是“重技能轻人文”,没有摆脱竞技训练的模式,忽视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教育,即注重人的工具理性的培养,忽视人的价值理性的探索。要摆脱这种现状的束缚,扭转被动的局面,就要求高等体育专业术科教学的指导思想由传统的“技能培训”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转变,即高等教育要为学生未来的“谋生”做准备。而培训谋生能力,就需要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教育思想作支撑,在各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传承项目自身特有的文化,从“项目教学”向“项目教育”转变,从“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项目教育是将运动项目科技、现实的工具理性与项目人文、终极关怀的价值理性统一的教育过程。它是体育专业术科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根本变革,它不仅教会学生“谋职”,更要教会学生“谋生”,即使学生“学会生存”,也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从2004年开始,吉林体育学院提出专业技术教学由过去的“项目教学”转为“项目教育”,这是“授技”与“育人”的结合,是具体的培养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由“技能传习”变为“文化传承”,这是术科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延伸,其改革既向学

生传承项目的人文思想和科学思想,又传授运动项目的知识技能,即注重“理论与技能+人文与科学+教法和锻炼法”,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将“教书育人”合而为一,从而提升课程育人的水准。这种“崇尚科学,追求人文”的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培养会做人、能竞技、能教学的,富于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体育人才。

“项目教学”与“项目教育”的本质区别是:“项目教学”以运动技能为终结,导致在其过程中出现“人”迷失,以致体育运动中异化现象屡禁不止;“项目教育”不仅传授项目的技能,而且传承项目的人文与科学相 融合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将其过程迷失的主体找回来,以复归的人性,升华“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

“项目教学”将教学和训练视为“技能培训”的过程,即不怎么关注“身、心、群”全面增值的人。该过程培训出来的“产品”具有谋职的技能成分多,而对“人”全面发展考虑得少。“项目教育”将整个教学和训练过程视为“人的培养”过程,该过程通过项目的文化传承和熏陶,使学生既掌握谋职的技能,又具备谋生的能力。

实施项目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于传承“项目文化”,而文化又包含3个层面,即文化的思想层、方式层和器物层。项目文化也同样包涵3个层面的内容,即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思想层、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方式层、作为载体的运动项目的器物层。归根结底,

实施项目教育就是以项目自身为载体传承项目文化的过程。 宋继新教授在《竞技教育学》一书中曾精辟论述:当今,尽管国内项目文化建设存在“软实力”欠佳的表现,但国家乒乓球队、体操队等优秀运动队的文化建设给我们提供了项目文化建设的思路。以乒乓球队为例,中国乒乓球队之所以长盛不衰,关键在于这支队伍不仅有不断创新的“快、转、准、狠、变”等领导世界潮流的器物层文化(工具理性),而且还有国家乒乓球队几代人积累的人生和项目的思想文化(价值理性),具体表现如下:起点定位――“一切从零开始!”、“人生能有几次搏!”;终点定位――“不到21分不服输”;危机定位――“狼来了!”、“世界打中国!”;责任定位――“你不要这一局,祖国人民要这一局”。以上中国乒乓球队的4个定位,是他们长期总结的育人规律,是其超凡脱俗,抵制国内竞技“重物轻人”异化倾向的精神财富。中国乒乓球队,正是有了上述长期积淀的富有情感和责任感的先进文化,才改变了“人”,从而使“物”持续辉煌,进而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乒乓球所有项目的金牌。同样,中国体操运动在国际上保持优势,也在于文化思想层有祖国至上、甘于寂寞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在文化器物层有“力、美、难、新、稳”的制胜规律。中国乒乓球队和体操队都有文化深层次的博弈。运动“项目教育”的文化传承,要加强它的竞技性、健身性、育人性、产业性的传承,培养学生做人、运动、创业的技能,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其学会生存做准备。

3 项目教育的实践探索 3.1 承前启后,育人为本

20世纪末,针对大学生重“谋职培训”轻“求生培养”的重物轻人倾向,吉林体育学院提出了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改革思想,1995年8月,成立了“面向21世纪全面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简称“21958”计划)科研攻关课题组,以这一课题研究为核心,全面启动教学改革工作,构建了以“突出育人,强化基础,重视能力,发展个性”为指导思想的,由政治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基础教育、技术教育、就业教育、军事教育和劳动教育8大主干“模块”构成的“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新体系(见图1)。

“面向21世纪全面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成果,1997年荣获一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后续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的研究成果,曾分别在2004、2005、2008年3次被国家教育部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广(长春:吉林体育学院;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大连:大连大学)。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重点突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素质教育思想,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机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大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作为提高学生“身、心、群”素质的指导思想,体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以提升

体育专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育人水准,实现育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进而落实“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素养、科学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体育人才,为建设体育强国、促进省和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服务。 3.2 科学发展,成绩显著

多年来,吉林体育学院在“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改思想指导下,变“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在基础学科建设方面,建设了国内比较领先的、省级重点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在体育术科建设方面,建设了国内相对领先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它是以竞技教育学、体操和冰雪为“三大支柱”的吉林省体育专业唯一的省级重点学科。其中,前两个学科已分别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后一个学科培养出了百余名世界冠军。

在课程建设方面,宋继新教授国内首创的竞技教育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目前,这门课程既是教育部选定的新课程,又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并且多次作为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讲座的重要内容。竞技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是:首先,揭示了运动训练与修炼相结合过程的规律,即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竞技教育的原理和方法,这实质是将竞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竞技教育思想;其次,竞技教育学不仅改变了国内竞技理论侧重

单一研究训练过程的不足,而且填补了我国“教竞结合”理论研究的空白。《竞技教育学》被国内外专家评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专著,还被日、韩等国大学作为体育研究生教材。此书现被存放于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历史博物馆内。在该课程的促进下,吉林体育学院积极践行项目教育的健美操教育、速滑教育等21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竞技教育学、运动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运动术科的教育与教学改革积极地开展“项目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编写出版了《足球教育》《篮球教育》《健美操教育》《乒乓球教育》《竞技越野滑雪教育》《体操教育》《田径教育》《人文排球理论与方法》《武德教育》等教材;“瑜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跆拳道教育”等论文入选“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大会”。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为项目教育的实践及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6年,吉林体育学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体育运动软实力建设》的成果,被摘发在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的成果要报中,呈送中央政治局阅示,作为党和国家重要决策的参考。在接受教育部“评估”中,“项目教育”作为教改特色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评估组组长黄汉升教授给的评价为“小院校做大文章,起步就已领先一步,起步就让人仰慕!”总之,“项目教育”是将运动项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教育过程,是将传统的运动教学与训练的重心,由“物”转向“人”

的改革,它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和体育发展的趋势。当前,在国内高等体育专业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是推进后奥运国家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从思想到内容全方位“文化自觉”的重要举措。高等体育专业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的实质,就是改变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思想、方式和内容,即高等体育专业的文化自觉。这是国家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提升国家体育软实力的关键,是造就新一代体育人才、建设体育强国的使命。因为体育强国,首先是“强人”,否则“强国”不“强人”,国是难强的。 4 结论

1)思想创新。在国内体育专业首次提出的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改思想指导下,把运动项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让学生不仅学会“谋职”,更要“学会生存”。

2)方式创新。在国内同类院校率先提出将体育运动的“项目教学”变为“项目教育”,也就是将运动项目竞技、健身、产业的工具理性与育人价值理性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授技育人”的体育专业术科教育形式。

3)内容创新。在体育专业术科教学内容改革中,变运动“技能传习”为“文化传承”在国内属首创。其中,文化传承包括运动术、健身术、产业术和育人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mw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