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呼唤爱的回归有感

更新时间:2024-07-11 19: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爱的教育

苍梧校区小学部 潘凤

爱是一种发自内心温柔、亲切的感觉,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爱是教育的先导,教育是爱真谛的体现,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蕴育中充实和发展,儿童渴望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但如果这种爱的方式不当或欠妥,它的反作用也会很明显的体现出来。老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科学施爱、艺术施爱,要严中有爱、宽严有度。

读了匡局长的《教育呼唤爱的回归》,我受到了很大的感悟,我觉得,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不懂得关爱学生的人,不配入教育的圣殿。”这一见解十分精当。教师关爱学生是社会的、高级的、政治的情感。那么,教师怎么做到关爱学生呢?

一、教师必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徐特立曾说:“教师要了解情况,了解学生个人的情况,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心中不明,就不能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情况,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教师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教育经验:严格地要求和最大地尊重学生。他在办儿童教养院时,对儿童的要求十分严格,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自尊心。他从不提学生犯错误的历史,甚至在一定场合把8岁的学生称为同志,其用意是激发学生做人的自尊心。我们常说要坚持正面教育,什么是正面教育呢?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始终贯穿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后进的学生更应如此。后进生感到最困难,最没有信心的是学习,而学习的好坏是关系到学生自尊心和培养成为人才的重要问题。

三、教师要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进步。作为教师应信任学生,如果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进步就失去教育的意义了。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可塑性很强,经过正确的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人。即使有了过错,只要引导得法,也能改正错误与“昨天告别”。一个教师爱优秀学生容易,爱后进生则比较困难,因为他们有许多缺点,而缺点是不可爱的。中学生处在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正在形成和发展,情感也**益丰富,但自觉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发展尚不成熟,都是应善于通过细致观察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再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慢慢改正缺点。教师应用父母兄长般的关爱去抚慰他们的心灵,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或导之以引,激发他们向上的热情。

四、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是爱,宽是害。有些优生认为自己学习优秀,往往在纪律上不严格要求自己。老师也认为这个学生学习不错,于是姑息、放任这个学生,对他的一些“毛病”也从不过问,认为情有可原,久而

久之,这个优生变得高傲自大,目无师长,无视学校纪律,学习虽好道德品质恶劣,也逐渐让老师反感起来。因此热爱不等于溺爱、骄惯、姑息、放任。当然,执教要严,并不是说可以简单粗暴,而要严而得当,严而有效。

五、爱生要全体,要一视同仁。教师的社会角色本身,决定了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很高,他们看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作为一名教师既要爱优生,也要爱差生,更要爱那些急需关怀教育的学生。对聪明勤奋的倾注满腔热情,对迟钝、调皮的耐心培育,以深沉的关爱来医治他们心灵上的创伤,用爱的甘露来涤荡精神污染,把后进生一个个变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把家长认为不可能教育的“低能儿”培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关爱学生就是关爱未来。对学生赤诚的关爱,是人民教师起码的品质,是师德的核心。

生命的本初让我们对爱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厚的寓意,爱的使命从此在每一个具备生命的灵魂深处生根开花。一个对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就会做到:在上课之前不仅要备教材、备考纲、备大纲还会非常仔细的备学生,大致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水平,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课上不仅要讲课,还要观察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行为动态。并根据他们所表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满足不同群体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渴望和要求;在课下,不仅要及时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反馈,还应该及时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善意的交流。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所学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与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是不可忽略的主流,并且为实现学科学习能力和驾驭信息能力的整体合一,从而将思维的活动过程和信息过程有机统一是教师工作的旨意。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自我发展、学习的效果、学习动力的取得等等诸多方面。孩子正处于学习知识的宝贵阶段,不允许每个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半点失误。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需要我们报以持之以恒的坚韧和爱心的融化,最衷的目标和心愿就是能够把每一个优秀的孩子培养成为最出色的综合素养的人才,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教师要不断培养和完善自身的营养,让自己能够成为更加出色的教师队伍中的一员而努力。

在非特定的环境中,给予学生宽容伟大的爱,是学生安全的保障,快乐的源泉,爱是开启心灵的钥匙,也是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动力。近代教育家常把“爱”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教育如果没有爱,就根本不能算是教育。所以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首先应该是爱的关系,因为只有透过爱,教育儿童才有可能。但这些所指都不是在特殊的环境中,正如《迁就的爱》中所描述的一样,教师给予学生太多的爱,让其沉溺于爱的海洋中,这种没有原则的爱让人心迷,没有沟通的爱让人心酸。

教师爱学生是顺乎人性,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说顺乎人性,因为爱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人既想得到别人的爱,又想爱别人,人生下来,如果得不到爱,会产生畸形心理,如性格孤僻,情感冷漠、消沉等等。说合乎社会发展需要,是人类懂得了爱才形成社会,人类倘若没有爱,社会就不能发展。从教

学实践来看,教学活动离开了“爱”,则无法进行下去。教师传授知识,并不是简单地讲述所能奏效的,它非常需要教师深厚的感情作为催化剂。教育教学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天才智慧并不是构制好了的机器,而是沉睡在头脑中的智力因子,它要依靠教师的爱去激活它,活化了的智力因子才能吸收知识,形成智慧才能。

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任意的刺激都能使学生头脑中的智力因子活起来,学生是教师作用的对象,但学生有独立性,能动性,他们随时显示其“反作用”。教师讲的道理知识,学生要经过情感去考虑过滤。对于一些弱势群体的学生,教师的爱固然重要,但是无原则的“爱”只会伤害学生。没有批评,学生很难明辨是非;宠爱只会使学生对错误认识不足,不能及时改正,最终的结果是适得其反。一般地说,青少年不是用理智而是用情感支配自己的行动,师生情感相亲,则信道相通,情感相悖,则阻碍信息传导,如古人所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重视情感投资,真心并适当有分寸地爱学生,才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一个真正爱学生的教师,应具备三种身份,即:“慈母” 、“严父” 、“朋友”。无数优秀教师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要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这样的:“严中有爱,宽严有度”。如果师生之间真正实现了相互的爱,对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m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