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托夫生平与长诗

更新时间:2024-06-17 23: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节 米·尤·莱蒙托夫

生平

莱蒙托夫(Лермонтов)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仅是一个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实际上还是一个画家,有水彩画,素描,肖像画,讽刺画等等,最主要的题材还是高加索的风景画,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很多显现出高加索的大自然风光,他从小就学习法语和德语,所以他也精通这两种语言。

列夫托尔斯泰(Лев Толстой)说过:如果莱蒙托夫尚在,就不需要我,也不需要陀思妥耶夫斯基了。莱蒙托夫出生于1814年,1841年去世,死时不满27岁。他14岁开始写诗,创作时间短之又短,可是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创作了450首抒情诗,还有27部长诗,以及小说和戏剧。虽然莱蒙托夫很早就开始创作,但是都不被大家所知,一直到1837年,因普希金不幸去世而写的《诗人之死》(Смерти поэта),从此誉满全国,那么为什么莱蒙托夫就因为这首诗而出名了呢?那么我们就请张帆帆(Надя)给我解释一下。

莱蒙托夫的一生也是独的一生,他性格孤僻。这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两岁多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外祖母嫌弃他的父亲没有多少家产,就迫使他父亲离开他,就这样莱蒙托夫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他外祖母那里度过的,从小就缺少父爱和母爱,他还很讨厌他外祖母虐待农奴,所以莱蒙托夫几乎没什么朋友,这些也使得他说话刻薄,语言犀利。不过他的外祖母给他创造了优良的教育环境,这为创作奠定了基础。

莱蒙托夫一生放荡不羁,把生死置之度外,他被流放两次,决斗两次。第一次流放就是因为《诗人之死》得罪了上流社会和沙皇,就被流放了。第二次流放就是因为决斗而流放的,就是1840年的时候与法国公使的儿子巴兰特发生冲突,原因就是两人都对谢尔巴托娃公爵夫人感兴趣,虽然这次决斗以和解结束,不过莱蒙托夫还是被流放了,因为沙皇当局一直不怀好意,想致莱蒙托夫与死地,让他去前线和山民作战,不过莱蒙托夫勇敢没有战死。第二次决斗是在1841高加索的皮亚季戈尔斯克(Пятигорск),一次家庭晚会上莱蒙托夫的玩笑话激怒了愚蠢鲁莽的马丁诺夫。争吵过后马丁诺夫就要与莱蒙托夫决斗。莱蒙托夫就想着自己曾经化解过一次决斗很不以为然,就接受了挑战,决斗那天他压根就没有打算打死自己的同伴,只是朝天开了一枪,而他自己却被一枪打中心脏。据说这个马丁诺夫是受人唆使,沙皇和上流社会对这个不安分的诗人早就不耐烦了,当听到莱蒙托夫死讯之后,说了一句话:“他活该这样”。 长诗

莱蒙托夫在俄国浪漫主义长诗领域里相继攀登了两座新的高峰,即贯穿了几乎全部创作生涯而写成的《恶魔》(Демон)(1829-1839)和体现自己“心爱的理想”的《童僧》(Мцыри)(1839)。那么这两首长诗具体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先来看一下《童僧》。

内容:童僧本人是个山民。在他六岁的时候被俄国人俘虏后来在一个陌生的修道院长大,就成了僧人。然而童僧很想念自己的故乡。有一次,他逃出了修道院,享受了自由。在这三天里,他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种种重大的历程:他踏上了返回故乡的道路、欣赏了大自然风光、体验了与少女邂逅时的激动心情、手空拳打死了密林中凶猛的豹子。不幸的是,童僧在密林中迷失了方向,与豹子时受重伤,最后他发现自己历尽艰辛去寻找的路,却仍然回到了修道院。追求自由,却得不到自由。

1

《童僧》这首长诗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生活在尼古拉反动统治下的先进人士也像生活在寺院里的童僧一样感到窒息和苦闷,童僧一心想要返回故国、向往参加战斗,充分体现了作者及同时代优秀人物渴望推翻暴政、争取自由的心愿。 这首长诗被誉为“天鹅之歌”,是一首很具有艺术特色的长诗:

第一, 童僧不仅与十二月党人雷列耶夫作品中为失去自由而极度苦闷的主人公

纳利瓦伊科相似,而且和渴望行动、渴望斗争的莱蒙托夫本人很近。 你想知道我出去后的作为? 我有了生活,我的岁月, 若没有这三个幸福的昼夜, 会比你那老迈衰朽的残年 还更加冷清,还更为凄惨。

第二, 在写景抒情上达到罕见的高度。“那散落在翠林丛中的山村”,“天穹

竟深邃的那样透明”,“炙阳用一层金色的光罩,将她的面庞和胸脯盖起”,“明月当头照,歇下银辉”,“雾蒙蒙的树林开始喧闹”,“那一群群五色斑斓的金鱼,不时的在阳光中游来游去”,“满树沐浴着阳光的碧叶,炫耀它晶莹的金色盛装”。 第三, 在声律上别具一格声情并茂。是用八音步诗,只用阳性韵,而且还是对

偶韵。

Но потом/ его в степи без чувств нашли/ и вновь в обитель принешли...

Уверен в том/что быть был мог в краю отцов/не из последних удальцов.

《恶魔》

诗中描写的恶魔是因为不想接受上帝的教条的约束,他和上帝作斗争,最终被贬的故事,诗中恶魔想寻求自身的价值,不想过不付出就有回报的生活。但这个思想上怪癖的恶魔也有追求真爱的权利,可是当他亲吻最爱的姑娘的时候却因为自己被下诅咒导致心爱人的死。最终只留下他一个人在人间游荡。长诗塑造了一个骄傲而坚强的反叛者的形象。诗中既歌颂了他的叛逆精神,同时也指出叛逆者的孤独,

啊!祈求你倾听我的话:

我爱你!愿做你的奴隶! 当我初次看到你的时候, 我突然开始厌恶我自己, 恨自己永存和无限权力。 我情不自禁地开始羡慕, 不太美满的人间的欢乐。 离开你而生是多么可怕, 异于你而生是多么难过! 突然间在我寂寞的心中, 又燃起了更为光亮的灯;

2

而往昔留下的创口深处, 伤感又像蛇一样在蠕动。 我无尽领地和无尽生命, 如果没有你又有什么用? 不过是响亮空洞的字眼, 像高大的圣殿没有神灵!

谪放者徘徊漫天荒野里, 久久找不到一个安身地。 一个世纪接着一个世纪, 如同一分钟后又一分钟, 按照单调顺序飞快逝去。 他统治着这个渺小人世, 散播着罪恶,但不欢喜: 走遍天下未见什么东西, 能够抵抗住他的小把戏—— 他对作恶也感到了厌腻。

诗剧《假面舞会》(Маскард)

莱蒙托夫也是一个剧作家,他的《假面舞会》创作于1835年,共有四幕诗剧。这是一部他自己认为值得发表的作品,他三次将剧本交付审查,两次修改,但剧本最终还是被禁。为什么被禁呢?那肯定是因为上面不允许,因为这个剧本的内容是对俄国上流社会的真实反映。

这出戏的主要情节线索是:主人公阿尔别宁德妻子尼娜在假面舞会上丢失了一直手镯,这只手镯被一个公爵捡到,阿尔别宁知道后就怀疑妻子和公爵有染,他不听别人的解释和劝说,最后狠心的毒死了妻子。

因为误会而产生的悲剧。这很符合自莎士比亚起许多的欧洲悲剧的主题,而且剧中的人物尽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对话,这与格里鲍耶陀夫的《聪明误》有相近之处。剧中的一个人物卡札林曾对阿尔别宁说道:“够了,兄弟,取下你的面罩吧,不用如此肃穆地垂下双眼,须知,这么做的效果所能欺骗的唯有观众而已,而我和你都是演员。”

剧中的话很直白的揭露了俄国贵族的虚伪和无聊,表达了面对当时的现实而产生的愤世嫉俗之情。这个主人公也是很有特色的,他既有哈姆莱特式的犹豫和彷徨,也有奥赛罗式的嫉妒:既有奥涅金式的无聊,也有魔鬼般的自私和狠毒。在剧中,公爵曾问阿尔别宁:“你究竟是人还是魔鬼?”阿尔别宁回答:“我?是木偶!”公爵后来对尼娜说过:“您的丈夫是个不信神的残忍的暴徒。”这把恶魔和多余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了。

这个诗剧也很具有象征意义,首先他反映着上流社会,这个剧是作者用来对那一时代整个上流社会生活进行概括的一个象征,同时还在某种程度上喻示着各个时代中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对哲理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mn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