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是木头的史诗?

更新时间:2023-09-18 10:31: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视觉艺术设计的课程论文

中国建筑是木头的史诗?

[文档副标题]

法学院 邬镇江学号:12300270017 2014-12-14

法学院 邬镇江 12300270017

中国建筑是木头的史书?

摘要:关于中国建筑为何木构,是中西建筑比较研究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但却是个伪命题。本文通过对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的多元化论证,否定了中国建筑木化的命题,同时批判了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中国建筑木化的说法。 关键词:中国建筑结构体系五材并用阴阳五行

课堂上老师提出“为何中国建筑木化”这个问题时,我的脑海顿时浮现出我亲眼目睹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中国传统建筑:故宫、颐和园、苏州园林、雷峰塔等。跟西方建筑的“石化”相比,乍一看中国建筑的确“木化”了,但细想又觉得木化中国建筑似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像客家土楼、长城、卢沟桥等并非木制,哪怕是木质结构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故宫,也非完全木化。在查阅大量文献后,我认为尽管木头在中国建筑中最为常见,但中国建筑并非仅仅是木头的史书,即不能木化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木构化?

谈到关于中国建筑的特点,很多人都会想到木结构体系,其实中国建筑有四大结构体系,它们分别是:土构建筑,如客家土楼,彝族土库房;砖构建筑,如明长城,云岩寺塔;石构建筑,如卢沟桥,开元寺双塔;木构建筑,如故宫。当然,不能否认在这四大结构体系之中,木构建筑最为常见并且成就最大,但因此便以偏概全地认为中国建筑木构化,似乎抹杀了其它三大体系的重要性和成就,毕竟像长城,卢沟桥等非木构建筑,也是相当有历史地位的。

此外,结构体系其实是西方式的分析方法,正如右史所言:“中国建筑从设计到施工都是不分建筑、结构、设备等专业的,因此在中国古代的营造业中并没有产生类似结构体系的概念,而是按施工技术划分专业工种,如大木作、小木作(装修作)、壕寨(土作)、石作、瓦作、彩画作(画作)等等。”1故以西方结构体系来看中国建筑是不全面的。

中国建筑材料木化?

“中国建筑用木,西方建筑用石”似乎早已成为人们对中西方建筑选材区别的定论,而实际上中国建筑选材的实践原则却是“五材并用”。

1

《中国建筑不止木》右史,《建筑师》2007年03期

法学院 邬镇江 12300270017

李诫在《进新修(营造法式)序》中说:“五材并用,百堵皆兴”。“五材”就有包括一切材料的意思,或者是指建筑上所主要使用的材料:砖,瓦,木,石,土。“五材并举”就明确地表示,在房屋建筑上,无论什么材料都可以和应该使用的,并无偏废,基于此而达到“百堵皆兴”,而现存的中国传统建筑也正符合“五材并用”的原则。

李允稣先生也指出,中国建筑对“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主要是基于当时的认识和要求来取舍的。”中国建筑“尽量使用各种材料,使之能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除了土,木,石等自然材料外,由‘火’而生出来的砖,瓦,金属等人工材料也逐渐介入,使其在建筑构造上担任重要的角色。”他认为,“中国建筑的构造设计是沿着??以‘防护’为目的的道路而发展,为了取得更好的防护作用,‘五材并举(用)’就是为此原因而相继地出现。”“延长构件的寿命是构造发展的一个目的,总的要求就是希望房屋能够达到较长的使用年限。”2

例如,就屋顶而言,毛茨的防水、防火性能不佳,因此逐步被瓦顶所替代,从而延长了房屋的使用年限,提高了居住的舒适程度。起初瓦只用在贵族房屋的屋脊和檐口,在得到普遍使用之后,则只在次要建筑、经费不济或干燥气候、特别趣味等情况下才会减少瓦的用量或全部用草、泥结顶。某些地区或特殊建筑,也有以木板、石板或金属做屋面的,虽非主流但也不乏实物。

台基的构造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从坚固和防水性能来看,石优于砖,更优于土、木,所以最高等级的台基用石包砌,次要的、大量的台基用砖,并尽可能在重点部位用石,除干燥气候地区和干阑建筑外,土、木的台基已不是主流。

对墙体来说,木、土、砖、石都是可用的材料。井干式的纯木构墙体有局限,不可能大量应用。一般来说,土(包括木骨泥墙、版筑、土坯墙等)、砖、石等材料在墙体中使用量的多少,基本上可以作为辨别建筑技术和建筑等级的标志,石最高,砖次之,土最次。

在结构构架问题上,用木材作为结构构架是因为木符合结构构架材料的要求,同时没有发现发挥砖石材料性能优势的拱券结构及相应技术,不能因结构构架木化而认为中国建筑材料木化或中国建筑木构化。

在几种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中,石材是高级材料,通常只用在高级

2

李允稣.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香港:广角镜出版社, 1982.P209一P210

法学院 邬镇江 12300270017

建筑和普通建筑的重要部位,例如台基,栏杆,墙身,台阶,地面等等,石材的使用量实在是不少,这就不能说因缺乏佳石而少“石构”,只是说明在设计认识上认为石材的性质宜于作为这些部分的构造而己。而砖是最早的人工建筑材料之一,最早被广泛地运用于我国古代建筑的防水及易于磨损等部位,由于其经济性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石材。像瓦,木,土的使用再平常不过了。

总之,中国古代的匠师在选材时会从实用角度出发,尽量选用不同材料,各尽其长,而非局限于某一种材料,即“五材并用”。

中国建筑木化问题的由来

其实这一问题并非中国人提出,而是在19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在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圈建筑文化的探寻上,西方古典主义学者发现他们建筑文化的基本观念,即“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及相应的理论体系失灵了,于是在相对于西方文化以及阿拉伯、印度文化的石构而言,以西方对建筑艺术的研究方法为视角提出了这个问题。由于中国建筑艺术不曾达到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地位,以及中西方在世界观上的差异,与西方建筑石化相对比,认为中国建筑木化是不妥当的,对此问题的回答也是不合适的。

对使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中国建筑木化的批判

正如上文所言,中国建筑木化是从西方建筑分析方法的视角提出的,再从中国传统文化——阴阳五行说,寻找答案是不合适的,多少有些文不对题之感。哪怕不谈命题的真伪,使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中国建筑的木化也是很值得商榷的。

首先,把抽象的概念当作具体的物质。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认为的,五行是“以五者为名的抽象的力”,而不是“实际的物,如水、火等等”3。因此,五行并非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可见,五行之木与建筑材料之木并无直接联系。

其次,重视静态而忽视运行、变化。《管子·形势解》中写道:“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故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四时之节也。”4阴阳五行家因此认为万物生化是一个运动的过程,五行是要运行轮换的,自然和社会统一按照阴阳消长、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运行。因此,建筑选材如果真的是由阴阳五行

34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P116 (唐) 房玄龄注.《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P178

法学院 邬镇江 12300270017

观念支配的,又该如何解释中国古人只选用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而是不是五材依序轮换呢?并且,五行中的木与火都属阳,也都具有生长的意义,火的阳气更盛于木。如果中国建筑的选材以阳气、生气为出发点,那么为什么不选择一种比木材更具阳气、生气的属于火性的建筑材料?足见“五行木气说”自相矛盾,分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断章取义的结果。

最后,强调孤立的个体,忽略综合的整体。如前文对“五材并用”所作的分析,无论是建筑材料还是结构形式,中国建筑并不只用木。“五材并用”的思想来自《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5。杜预注“五材,金木水火土也”。“废一不可”意味着金、木、水、火、土一个都不能少,同时也不应刻意突出某一方面。

总而言之,中国建筑是一种原生建筑。从理论到实践,中国建筑并不独钟于木,而是五材并用、土木并重。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和研究应该走出以木为主的局限,向更加广阔的领域拓展。此外,中国建筑史的研究确实不能回避传统文化,但我们应该建立的是真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实质及其思维方式的建筑理论体系而不能只是徒具其表。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著作】(科学出版社2000版) 2.《中国古代建筑史绪论》【著作】(梁思成著)

3.《求同存异博采众长--解析中西建筑的差异》【D】(于复洋著) 4.《石头的史书与木材的诗篇--中西传统建筑材料溯源》【D】(万艳华著) 5.《中西古典建筑文化透视》【D】(公茂武著)

5

(唐) 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见(清) 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 . 北京: 中华书局1980 .影印本.199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ma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