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更新时间:2024-02-02 08: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青岛港驻区情况材料

(修改稿)

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

二○○七年三月一日

目 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港区结构

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

建设改造

黄岛原油码头二期工程 前湾一期工程 前湾二期工程

前湾矿石专用码头工程 前湾三期工程 液体化工码头工程

生产经营

集装箱装卸

五定班列

外贸集装箱西移 集装箱装卸“振超效率” 发展港口物流

原油装卸

黄岛油一期原油码头生产

黄岛油二期二十万吨级原油码头生产 液体化工码头生产

矿石装卸

前湾一期多用途泊位技改暨十万吨级矿石码头生产 二十万吨级矿石码头生产及社会效益 矿石卸船“孙波效率”

煤炭装卸

十万吨级煤码头生产 “煤炭货种配比”业务

件杂货装卸

合资企业

合作成果

友好港口

概 述

历史沿革 青岛地区早在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就有海港和航海

活动的记载。从1892年开始,清政府在青岛湾兴建人工码头,建成一座位于小青岛西北方向的前海栈桥,以供装卸物资和兵员上下。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码头建筑,是青岛建港开端。

解放前,青岛港饱受德、日、美的殖民统治和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奴役之苦,码头设施破烂不堪,码头工人深受压迫和剥削,1949年港口吞吐量仅72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港真正回到人民怀抱,开始了码头的改造、建设和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响应周恩来总理1973年提出的“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青岛港在加快老港区建设改造的同时,就提出拟建新港区事宜,当时提出新港址有沧口方案、大石头方案和海西方案(包括黄岛前湾和海西湾地区)。经过长期的考察、研究、讨论,最后认为海西方案中的黄岛地区前湾建港有较大的良好条件。前湾湾口宽4公里、进深7公里,不淤不冻,黄岛前湾岸线是建设深水大型码头的优良岸线。

20世纪70年代初,胜利油田已有较大发展。为从速解决胜利油田原油输出问题,国家决定在青岛港开辟海上运输通道,原油码头港址选定位于胶州湾西岸的黄岛。1976年建成黄岛油码头一期工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8年12月,青岛港实行领导体制改革以后,港口改革开放、生产建设、技术改造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改造了一个百年老港,老港区旧貌换新颜;在黄岛十多年前的一片荒沙滩上,建设了两个现代化新港区(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新港区)。随着胜利油

田的快速发展,1988年11月,青岛港的黄岛20万吨级原油输出码头二期工程基本竣工,13个生产系统已具备重载试运转条件。1993年,建成前湾一期工程2~10万吨级6个泊位。1997年底,建成前湾二期工程,新建万吨级深水泊位6个,其中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于1996年12月建成,该泊位可停靠第五代大型集装箱船舶。1998年11月,前湾20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青岛港货物通过能力达到亿吨,跨入世界第十五个国际亿吨大港行列。前湾三期工程建设7个集装箱专业化深水泊位,2000年5月开工建设前4个泊位,后期建设3个。前4个泊位岸线长1400米,水深16米至17.5米。2002年2月,在码头各项配套设施基本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前湾三期工程前4个泊位开始试生产。2003年9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前湾三期工程后期建设3个泊位于2005年12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可停靠12000~15000标准箱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前湾三期工程全部建成投产,成为世界上岸线最长(2400米)、泊位最深(17.5米)、桥吊技术参数最大(70吨/70米)、陆域纵深最宽(1.5公里)、装卸效率最高(单机每小时87.67自然箱、单船每小时480.05自然箱)的世界级集装箱专用码头。根据青岛市重点发展石化支柱产业的规划,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于2003年6月开工建设,2004年6月竣工。2005年9月,青岛港集团召开液体化工码头续建二期工程审查会,将在续建5000吨泊位的同时,续建8万吨级泊位,工程将于2006年内竣工投产。

港区结构 青岛港由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新港区三大

港区组成。共有码头岸线17270多米。其中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是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新港区,主要从事原油、集装箱、煤炭、矿石等各类进出口货物的装卸服务。具备装卸储存、中转换装、运输组织、现代物流、战

略储备、通信信息、保税等功能。

黄岛油港区包括黄岛原油码头一期工程、黄岛原油码头二期工程以及液体化工专用码头一期工程,是以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等产品的装卸、存储、运输为主的液体货物作业区。油一期码头有2.5万吨级和5万吨级原油泊位各1个及2个1000吨级燃料油泊位,位于胶州湾西岸的黄岛北岸。油二期码头为20万吨级原油泊位,位于胶州湾西部黄岛区黄山嘴。为改善黄岛油港区的储油条件,青岛港自1993年3月进行油罐区改造一期工程后,经过8年的建设,筹资16.2亿元,分五期建成了32座现代化钢制浮顶式油罐共180万立方米储量的大罐群。2001年,青岛港将所属的原油储罐及配套设施有偿转让给中石化,实现了与中石化的强强联合。2003年6月27日,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本期工程建成的5万吨级码头结构上兼靠至1万吨级,并能同时停靠两艘5000吨级船舶。并于2004年10月竣工验收投产。2005年,整个黄岛油港吞吐量达到3500万吨,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中转基地之一。

黄岛前湾新港区地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胶州湾西南部的黄岛前湾内。它包括已建成的前湾一期、前湾二期、前湾三期工程以及正在建设的四期工程,是由国家重点开发的新港区。从1987年前湾一期工程开工到2005年底前湾三期工程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整个前湾新港区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以矿石、煤炭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大型现代化、多功能、高效率的贸易口岸和物流中心,使青岛港的年吞吐能力超越亿吨,进入了世界大港的行列。整个前湾新港区拥有中国沿海港口最大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现代化的煤炭码头和可接卸第六代集装箱船舶的集装箱专用码头。1998年11月,前湾20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青岛港货物通过能力达到亿

吨,跨入世界第十五个国际亿吨大港行列。2005年2 月, 青岛港实施了加快矿石接卸效率技术改造“一号工程”,将码头装卸能力提高了4倍。并且连续多次创出世界卸矿石最高纪录。过去,青岛港矿石作业在老港区需要上千人作业,而现在139人使用现代化设备代替了过去上千人的传统作业。自2003年以来,青岛港矿石接卸率和总量一直双双稳居世界港口首位。前湾三期工程建设的7个集装箱深水泊位,泊位水深在16米至17.5米之间。以许振超为代表的振超团队连续5次创出世界集装箱船舶装卸效率新高。该工程于2005年荣获国家土木工程领域最高荣誉奖项——詹天佑大奖。

前湾新港区除已成为以矿石、煤炭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大型现代化、多功能、高效率的贸易口岸外,还承担着五金钢材、化学肥料、纸浆、水泥、木材、粮食等件杂货的装卸运输和集装箱场站、海铁联运、仓储、保税、货柜维修、进出口拆拼箱、危险品管理等集装箱物流业务。

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 许振超,1950年1月出生,

1974年7月进入青岛港工作。199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交通系统劳动模范、青岛市劳动模范、“十佳”职业道德标兵等等。曾担任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明港公司桥吊队队长、党支部书记。现任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项目经理,工人技师。许振超作为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码头工人,在青岛港这所培养人、教育人的大学校、大熔炉中,他凭着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坚韧意志和刻苦钻研、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苦练技能,攻克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先后掌

握了高压变配电、电力拖动、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网络通信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创造了一系列大型机械维修、装卸工艺流程领域的成功经验,完成技术革新百余项,从一名普通的门机司机逐步锻炼成为全国一流的港口桥吊技术能手。他练就了“一钩准”、“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在担任集装箱桥吊队队长时,主持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港口桥吊作业手册,被众多专业院校列为教材。他在关系港口发展的集装箱“西移”的关键时刻,临危受命担任桥吊安装总指挥,40天顶着严寒靠在现场,历尽艰辛,不负众望地完成任务。他带领他的团队,先后5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的最高纪录,被誉为“振超效率”。许振超执著追求30多年如一日,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业绩,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当代产业工人迎接科技进步挑战的巨大勇气,彰显出中国当代产业工人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英雄气概。2004年,许振超被中宣部、交通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确定为重大典型在全国宣传,并推树为中国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胡锦涛总书记于2004年10月1日和2006年6月30日,先后两次亲切接见许振超,并向“青岛港全体工人问好”。2004年6月21日,温家宝总理专程视察了青岛港并亲切看望了许振超,亲自把振超精神总结概括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的拼搏精神;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他讲到:“振超精神、振超效率成为了时代的强音,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财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动力”。2004年9月28日和2006年4月28日,温家宝总理又亲笔两次给许振超回信,勉励他要再创佳绩,再作贡献。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等中央政治局常委,王乐泉、王兆国、刘云山、贺国强等政治局委员,也专程看望许振超,视察青岛港。许振超

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111个单位作了286场报告,听众达30余万人。2005年,由国家广电总局、青岛市委宣传部以许振超为原型,以青岛港大发展为背景,联合摄制的电视电影《金牌工人》,先后在青岛市、山东省、北京进行首映式,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许振超先进事迹通过中央电视台进行海外的报道,已覆盖世界100多个国家。

青岛港广大干部职工以振超为榜样,全面开展了“学振超精神,建‘三型’团队(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五好’岗位(爱岗好、学习好、诚信好、创新好、奉献好)、创一流业绩”活动,涌现出1500多项绝活儿,3000多个先进群体。形成学习有典型,岗位练绝活,团队破纪录,集体创名牌,发展大跨越的“振超效应”。“振超团队”完成的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国际空白,大幅度降低大气和噪音污染,年节约3000万元以上,已有20多个港口专门组织来青岛港学习借鉴。

建设改造

青岛港的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港区均是国家重点开发的新港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来港的船舶越来越多,港口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1981年和1985年,港口出现了两次严重压船压货情况。但在当时旧体制的束缚下,受到管理体制和资金、施工等条件的影响,建港部门只能搞一些基础性工作。港口实行管理体制改革后,建港指挥部从老港区迁往黄岛办公,建港的速度明显加快。

在1976年建成黄岛油码头一期工程后,黄岛油码头二期工程在1988

年建成并于1992年竣工验收。在此期间,前湾一期工程于1987年10月动工建设。1993年12月,前后用了6年的时间,前湾一期工程总体通过国家验收。前湾二期工程6个万吨级泊位,国家计划工期为5年,青岛港却提前两年就基本建成简易投产。其中3泊位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集装箱专用泊位。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总工期为2年,青岛港实际仅用18个月就建成启用。从2000年5月开工建设了7个码头前沿底标高为-16.0米~-17.5米,可以靠泊12000—15000标准箱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全国最大的前湾三期深水码头,到2005年底全部投入使用。2004年10月,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工程通过竣工验收。随后,在新港区进行前湾小港池回填工程,使前湾小港池工程于2005年底简易投产。前湾新港区的建设,使青岛港的年吞吐能力超越亿吨,进入了世界大港的行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几年来,青岛港筹资上百亿元,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建成投产了六大工程(黄岛油二期工程、前湾一期工程、前湾二期工程、前湾三期工程、前湾矿石专用码头工程、液体化工码头工程)和八大码头(黄岛油二期码头、前湾一期煤码头和顺岸式码头、前湾二期顺岸式码头和突堤式码头、前湾矿石专用码头、前湾三期集装箱码头、液体化工码头)项目。青岛港通过能力由2000多万吨扩大到1亿多吨,跻身于世界亿吨大港之林。

黄岛原油码头二期工程 青岛港黄岛原油码头二期工程,是我国

“七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新建20万吨级泊位一个,设计年输油能力1700万吨,建设投资为27490.592万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原油码头。 黄岛原油码头二期工程位于青岛胶州湾西部黄岛区黄山嘴。与青岛隔

海相望,海上距青岛大港7海里,陆上距胜利油田246公里。黄岛油区二期工程于1984年6月开始进行建设方案的调查研究。1985年8月29日国家计委批复设计任务书,1986年1月28日交通部批复了初步设计。

黄岛油二期工程由水、陆域两大部分组成。陆域占地92.8亩。其中陆域房建面积8695.6平方米。陆域房建主要有:计量间、控制楼、排空泵房、空压站、消防泵房、维修车间、锅炉房、1号和2号变电所、办公楼、汽车库、食堂、浴室等。陆上建有两个容积为2000立方米的消防水池,一个容积为600立方米的生活水池,一个容积为1000立方米的卸空油罐。水工工程主要项目包括引堤、栈桥、码头装油平台等。其中,引堤长186米,顶宽11.5米,标高+9.0米,抛石堤心结构,堤头为1个直径14米的圆形沉箱,两侧及端部用2.0—2.5吨的混凝土工字体护面;栈桥长616米,设直径14米、高18米的沉箱基墩6个,墩距88米,安装7榀长84米桁架全焊钢桥,桥面宽9.14米,标高+9.67—11.50米,与装油平台齐平;油码头全长498米,码头前沿底标高为-21.30米,装油平台上建有控制楼、泡沫库,平台前方安装有登船梯等,其中4台装油臂系日本产品,高18.5米,单台输油量时效4000立方米,是中国当时最大的装油臂。

黄岛油二期工程还包括计量系统,计量设备采用开封仪表厂生产制造的当时国内口径最大(500毫米)、小时流量为2800—3000立方米的流量计8台;输油系统的输油管道70170米,其中直径500—1020毫米管道2955米,是当时国内油码头采用的最大口径的输油管。整个油二期码头设备先进,工艺水平高,设计装船能力为每小时1万吨。

1988年底,工程的全部水工工程、生产及辅助建筑物、设备安装、生产辅助建筑及生活福利设施均已按设计要求建设完毕。但由于油源不落实

等原因,工程竣工后未能及时进行重载试车及总体验收,青岛港每年要投入资金对整个工程进行大量的保养维修,每年仅从管道里刮出的铁锈就有8吨多。1992年6月,青岛港按国家计委《关于青岛港黄岛油区二期工程组织国家验收的通知》精神,对油区二期工程各系统进行了全面检查、维修,重新进行了单机系统调试,在确认各系统达到重载试车的要求后,于1992年10月23日至10月26日进行了第一次重载试车。为进一步考核,青岛港又于11月和12月,分别进行了第二次及第三次重载试车,采集了大量技术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证实油二期工程各系统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于1992年12月24日通过了国家验收。

前湾一期工程 青岛港前湾港区建设由青岛港务局于1974年提出。1975年,经国务院建港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进行选址勘察。1982年,开始选址和工程可行性研究。1985年8月,国家计委批复同意建设前湾港区一期工程,并列入当年基建计划进行扩初设计。1986年11月,交通部批准了该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概算。前湾港区一期工程为国家“七五”跨“八五”重点工程和第二批日本政府贷款项目。

前湾一期工程位于青岛胶州湾西南部的黄岛前湾内,东经120011′~120015′,北纬35058′~36003′,海上与青岛市相距8公里,陆地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相距10公里。

前湾港区一期工程包括:6个万吨级深水码头泊位、港区工作船码头、6323米护岸、1088.23米防波堤等等,于1987年10月1日正式开工。总工期为6年。按照国家重点工程分期建设、分期投产、分期受益的原则,1990年12月22日,前湾一期工程两个2万吨级杂货泊位提前简易投产。1991年12月22日,前湾一期工程的2.5万吨级木材泊位和5万吨级多用

途泊位又具备靠船作业条件。1992年12月25日,前湾一期工程四个顺岸泊位通过国家验收。1993年10月10日,“青云岭”轮在煤码头进行了煤系统首次装船作业,标志着前湾一期两个煤炭泊位建成投产。1993年12月26日,青岛港前湾港区一期工程6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全部通过国家验收竣工投产。

前湾港区一期工程批准调整概算内币69979.24万元,外币30091.61百万日元。建设6个万吨级深水泊位以及相应的陆域和海港配套设施,年吞吐能力为1700万吨。6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分别为:5万吨级与3.5万吨级的煤炭泊位各1个,长度为566.308米,年吞吐能力1500万吨;5万吨级的多用途泊位1个,长度为321.28米,年吞吐能力80万吨;2.5万吨级的木材泊位1个,长度为208米,年吞吐能力50万吨;2万吨级的杂货泊位2个,长度为414.44米,年吞吐能力70万吨。全部6个泊位的总长度为1490.201米,年吞吐能力为1700万吨。

陆域形成工程 陆域工程主要包括后方辅建区及进港公路,前方辅建区和码头堆场,总面积47.68万平方米,总回填土方量454.3万立方米。

港池及航道 港池水域100万平方米,水深-11.6米;航道长1500米,宽160米,水深-12.3米。

水工工程

四个顺岸泊位岸线全长923.893米,结构型式为重力式方块结构,码头顶面高程+5.8米。杂货、木材泊位码头前沿底标高为-11.6米,多用途泊位码头前沿底标高为-14.1米。共安装混凝土方块1223块。

煤码头为3.5万吨和5万吨级泊位各一个,年吞吐能力1500万吨,结构型式为沉箱重力式。码头全长566.308米,码头面高程+5.8米,泊位

水深-14.1米。共安装码头沉箱35个,鼓型橡胶护舷17组。

工作船港池及护岸工程。工作船码头结构形式为方块重力式,岸线总长360.38米,码头前沿底标高为-5米。防波堤由东防波堤和南防波堤组成,其中东防波堤长780.08米,结构形式为直立斜坡混合结构;南防波堤长308.15米,结构形式为斜坡式。外护岸长203.52米,乙护岸长450米,丙护岸长1201.8米,丁护岸长446.668米,结构型式均为斜坡式。 堆场道路 顺岸码头堆场总面积17.17万平方米,煤堆场共15万平方米(堆存量80万吨),港内道路9.3万平方米。

港内铁路 港内铁路正线轨道1.67公里,站线轨道20.67公里,安装道岔51组,安装钢制跨线桥一座(76米长),排水涵洞两座。

输煤系统装卸工艺及设备安装

翻堆作业:煤车进港经2台翻车机翻车后,煤炭由皮带输送至煤堆场,由堆料机或堆取料机按煤种堆存。

取煤作业:取料机(或堆取料机)自堆场取煤,经皮带输送至码头,然后由码头装船机装船。

车船直取作业:煤车进港经翻车机翻车后,煤炭由皮带直接送至码头,然后由装船机装船。

主要设备:翻车机2台、堆料机2台、堆取料机1台、取料机2台、装船机2台、皮带机21条、皮带机房12座、自动控制系统设备一套、除尘系统设备一套、煤污水处理场设备一套。

前湾一期工程投产使用,使青岛港的吞吐能力增至6800万吨,使一座现代化的新型海港崛起在胶州湾西海岸。

前湾一期多用途泊位装卸工艺配套设施改造工程 为满足我国外贸

进出口迅速发展和钢铁原材料需求量迅速增加的要求,解决青岛港历年来长期无矿石接卸专用泊位设施的困难,青岛港在新老港区生产布局全面调整之际,在前湾一期工程尚末完工之前,就酝酿成熟并果断地做出决策,把前湾港区多用途泊位改造成为矿石专用泊位。1990年6月27日,青岛港向国家交通投资公司提出《关于明确青岛港前湾一期工程多用途泊位以装卸矿石为主的报告》,国家交通投资公司于1990年7月1日进行批复。这一项目被山东省认定为重点技改项目。1993年1月,改造工程开工之后,南非ISCOR公司正在中国沿海港口寻找矿石基地,得知这一消息,青岛港立即邀请该公司来港口进行考察。1993年9月22日,双方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定了合作合同。通过招商引资,青岛港以2.2万平方米堆场、8年半的使用权为条件,引进南非ISCOR公司1000万美元资金,为工程建设争取到充足的资金。

这项投资1.6亿元的前湾港多用途泊位装卸工艺配套设施改造工程,是当时青岛港建港以来最大的一项技改项目,完全是由青岛港自行设计、自行组织施工。该工程建设堆取料机轨道梁2310米,装车轨道梁1500米,新建8股铁路950米,敷设电缆8公里,制作安装皮带机14条、总长3859米、总重1000吨,改造岸壁301米,增设带斗门式起重机、链斗式提升机等大型卸船机等矿石专用机械设备。

1994年4月3日,满载矿石的列车驶出前湾港区,改造后的前湾10万吨级矿石码头全线投产。4月13日,11万吨级“贝卡尔”轮重载靠泊前湾泊位。青岛港前湾多用途泊位改造工程,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按常规要三年才能完成的工程,为港口再增年通过能力520万吨,达到8400万吨,成为我国北方矿石中转基地。由于前湾矿石泊位工艺配套改造先进,

这项工程获中国科协的“金桥工程”奖。

前湾二期工程建设 青岛港前湾二期工程位于胶州湾西南部的黄岛前湾内,东临已建成的前湾港区一期工程。前湾港区二期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利用第四批日本海外协力基金贷款的项目。该项目对进一步发展青岛港新港区的集装箱运输事业,促进青岛市、山东省及其他省市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前湾二期工程自1990年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勘察研究工作,交通部于1992年对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审查,并报国家计委。1992年10月,交通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上报《青岛港前湾港区二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国家计委于1993年2月6日,批准了项目建议书,确定了该项目的建设规模。1995年1月,国家计委批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将该工程列入利用第四批日元贷款的项目。同年5月,交通部批准了该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总概算。该工程于1995年12月6日,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开工建设,总工期为5年。1999年1月,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交通部水运司对总概算进行调整,将内币投资由133933.40万元调整为129161.01万元。

经过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到1997年底前湾港区二期工程主体已基本建成,陆续投入试生产。1999年6月底,完成了各项配套设施,达到了国家批准的全部建设规模。试生产期间累计完成装卸作业1000余艘次,完成货物吞吐量400多万吨。青岛港务局于1999年7月23日,组织有关单位通过了对青岛港前湾港区二期工程的预验收。交通部于1999年9月4日,组织有关部门组成国家验收委员会,对青岛港前湾港区二期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验收委员会认为:青岛港前湾港区二期工程已按批准的建设

规模和标准建成,生产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均已建立,生产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已经具备了投产条件,同意竣工验收,并于1999年9月4日起正式交付使用。

前湾二期工程建设规模为新建六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年吞吐能力为315万吨,其中两个集装箱泊位年吞吐能力23万标准箱(折合180万吨),四个杂货泊位年吞吐能力为135万吨。

陆域形成工程 陆域形成工程主要包括:堆场吹填造陆、港内公路、港内铁路及辅建区场地回填。形成陆域总面积121万平方米。完成土石方总量352万立方米,其中吹填砂132万立方米,陆域回填220万立方米。吹填采用“分层吹砂”的新工艺,较好地保证了工程质量。

疏浚工程 完成泊位、港池挖泥826万立方米,其中链斗式挖泥船挖抛泥236万立方米,铰吸式挖泥船挖吹泥590万立方米。完成炸岩17.1万立方米。形成港池水域66万平方米,水深-12.3,经过三次加深,港池底标高现为-13.5米。

水工工程 顺岸泊位包括1.5万吨级、2.5万吨级和3.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结构按5万吨级设计)各1个,岸线总长766米,码头顶面高程5.80米。1.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2.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为方块重力式结构,共安放方块及卸荷板512块,码头前沿底标高为分别为-11.6米和-11.8米;3.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为沉箱重力式结构,共安放沉箱20个,码头前沿底标高为-14.5米。顺岸泊位安装橡胶护舷38套,系船柱46个,钢轨安装1482米。突堤泊位包括1.0万吨级杂货泊位1个,1.5万吨级杂货泊位2个,岸线总长582.24米,码头顶面高程5.80米,为沉箱重力式结构,共安放透空沉箱29个,码头前沿底标高为-10.7米。突堤泊位安装橡胶护

舷68套,系船柱31个,安装钢轨1122米。突堤端部岸线长260米,安放沉箱12个。突堤另一侧为工作船码头。护岸为斜坡式抛石护面,长1972米。

堆场、仓库 堆场采用混凝土联锁块结构,集装箱堆场22.03万平方米,杂货堆场9.89万平方米。各类仓库4座,建筑面积0.83万平方米。

港内道路、铁路 港内道路采用混凝土大板结构,路面12.0万平方米。铺设铁路线路10.2KM,安装钢制照明灯桥和高杆灯塔,完成排水涵洞。

生产辅助设施 前湾二期工程共建成24个房屋单体,总建筑面积20239平方米,其中前方辅建区布置19个单体,建筑面积17881平方米,其它5个单体分别布置在一期前、后方辅建区和二期堆场内,建筑面积2358平方米。

前湾矿石专用码头工程 青岛港前湾港区矿石专用码头工程,位于胶州湾西南部黄岛前湾内,前湾一期工程煤码头外侧,码头走向与前湾一期工程煤码头成18 0夹角。本工程新建20万吨级矿石专用码头1座及配套设施,设计年通过能力1100万吨,并预留一定的发展余地。

1996年12月,该工程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交通部的审查并报国家计委备案。1997年2月,交通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向国家计委上报项目建议书,国家计委于1998年3月批准了该工程的项目建议书,确定了该工程的建设规模。1999年10月,国家计委批准该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12月,交通部批准了该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总概算。工程概算投资为168253.17万元,其中,国家安排港口建设费1.49亿元。1999年10月10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将该项目列入1999年度国家新开工大中型项目计划,总工期为2年。

前湾港区矿石专用码头工程,由于前期工作比较充分,于1996年12月开始港池挖泥等施工。经过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1998年11月26日工程系统重载试车成功,标志着青岛港建成亿吨大港。根据交通部的有关规定,青岛港于2001年8月31日,组织并通过了预验收。2001年10月18日,正式通过了国家验收。

陆域工程 陆域总面积36.87万平方米,

水域及航道 港池水域96万平方米,底标高-18.5米;泊位水域3.8万平方米,码头前沿底标高为-21米。2002年,港池经过加深,底标高达到-20.0米。外航道为天然航道,内航道口门宽480米、底标高-20.0米。。 水工工程

码头泊位长420米,码头由卸货平台、系缆墩和人行桥组成,码头通过栈桥和引堤与陆域堆场相连,码头、栈桥、引堤呈“一”字形布置,走向与前湾一期工程煤码头成180夹角。

卸货平台长383.5米,宽37米,顶面高程10.0米,为沉箱重力墩式结构。卸货平台外端30米处设系缆墩一座,为沉箱重力墩式结构,直径12.5米,顶面高程8.0米。卸货平台与系缆墩之间由长21米,宽2.5米,顶面高程10.0米的人行桥相连。码头工程共安放直径12.5米,高23.5米的大型沉箱31个。

码头共安装2000KN系船柱18个,SUC2250H鼓型橡胶护舷15套,卸船机钢轨757米。

栈桥为高桩梁板式结构,长550.3米,宽13米,顶高程10.0米。共打设600×600毫米预应力混凝土方桩120根,嵌岩钢管桩24根,钢管灌注桩8根。栈桥上部为梁板结构,横梁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尺寸

为1.4×2.0米。面板为预制预应力空心板,板厚700毫米。

引堤为斜坡式抛石堤,长106.6米。堤心用10~100公斤大块石抛填形成,护面采用300~500公斤大块石,堤顶面用高强混凝土联锁块铺面。引堤两侧设1.0米高档浪墙。

堆场工程 堆场位于前湾一期工程煤堆场与杂货堆场之间的预留回填区内,原为封闭水塘,采用海上吹砂形成陆域,经多方科学论证和实验,根据不同地质情况和使用要求分别采用水泥深层搅拌桩、螺旋压灌水泥砂浆桩、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强夯、砂桩强夯等处理方法进行软基加固,取得较好效果。形成堆场面积13.46万平方米,堆场面层为高强混凝土连锁结构。堆场内布置堆取料机轨道梁3条和装车机轨道梁1条。堆取料机轨道梁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长2226米;装车机轨道梁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长度828米。

港内道路工程 新建港内道路10483平方米,路面为混凝土大板结构。 港内铁路工程 港内铁路工程共完成线路长度2637米。本工程铁路分区车场在原一期车场基础上扩建,将原杂货线延长至有效长度850米以上,作为出发线,并建成原预留的第6股线。在堆场南侧建成矿石装车线2条,每条有效长度850米,与一期码头联络线相接。在一期码头联络线新建动态电子轨道衡一台及辅助线。

生产辅助设施 新建生产辅助建筑单体13个,建筑面积9015平方米。建设调节水池一座,容量2750立方米。

扩大矿石接卸能力工程 青岛港前湾港区矿石专用码头工程的建成,以其规模化、专业化、深水化的优势,迅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矿石接卸中转基地。为了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形成我国进口矿石资源配置中心,巩

固进口矿石中转枢纽港的地位,2002年青岛港又进行了扩大矿石接卸能力的技改工程。工程总投资1.5亿元。技改内容为依托20万吨级矿石码头敷设预留皮带,增设一台卸船机,将10万吨级矿石码头延长140米,把两个矿石码头堆场相连接,拆除旧建筑,扩大堆场15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供电、控制、环保等设施。2002年10月17日,青岛港扩大矿石接卸能力工程正式竣工投产,使青岛港矿石接卸能力新增1000万吨,整个码头年通过能力达到3000万吨,接卸效率一举提升50%。前湾矿石专业码头建设化、实现了矿石接卸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的转变,现一座码头、139人替代了过去9个泊位、上千人作业。

2005年,在港口码头岸线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面对周边港口矿石码头建设风起云涌的严峻形势,矿石船压港的矛盾,集团坚定走强化管理,深入挖潜之路,再次投资5000万元,实施以“解放”20万吨矿石码头为目的“一号工程”。通过业务部、安技部、港机厂、维修中心、建港指挥部、通达公司、供电公司、信息中心和前港公司等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仅用4个月,到6月16日,集团加快矿石接卸效率技改工程全面竣工投产。该工程包括:20万矿、煤堆场连接KF2皮带机;10万矿皮带机提速;10万矿7、8股双向装车;斗轮卸船机的转移、改造;4台25吨门机;市提车辆数字化信息管理;32吨带斗门机变幅改造;20万矿9、10股装车线延长;20万矿堆料机等。20万吨级矿石码头扩能改造,“解放”20万吨级矿石码头配套工程,实现了一天接卸两条大矿船,使5年矿船压港问题通过挖潜得以解决。

前湾三期工程 青岛港前湾港区三期工程是青岛港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重点工程,该项目对缓解青岛港集装箱通过能力不足的现状,进

一步提高青岛港集装箱的集疏运能力,加快青岛市、山东省及腹地省、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前湾三期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始于1993年。1994年,完成预可行性研究报告。1996年5月,将预可研报告上报交通部审查。交通部于同年11月13日至15日,召开了前湾三期工程预可研审查会。1997年1月,交通部印发了预可研审查意见并报国家计委备案,审查意见认为青岛港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集装箱发展迅速,能力缺口较大,建设前湾三期工程是必要的。1997年5月8日,交通部和山东省联合向国家计委报送前湾三期工程项目建议书。1997年9月15日,国家环保总局批复了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对前湾三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审查意见,作为开展环评工作的依据。2000年5月12日,交通部批复同意青岛港前湾三期工程劳动安全卫生评价报告。2000年3月20日至23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前湾三期工程项目建议书进行了现场评估,同年11月8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将评估报告报送国家计委。

2002年9月21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了前湾三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确定了工程建设规模为7个大型集装箱专用泊位,年通过能力230万标准箱。按照“一次立项,分期实施”的原则,先行安排建设前四个集装箱泊位,后期建设三个泊位。

2003年6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本工程前四个泊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8月11日,交通部批准了前四个泊位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总概算。2005年9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前湾三期工程后三个泊位工程给予核准,同年10月18日,交通部批准了前湾三期工程后三个泊位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总概算。

前湾港区三期工程位于胶州湾西南部黄岛前湾内,东接前湾二期工程突堤码头,西至镰湾河东岸。

前湾港区三期工程前四个泊位工程建设可接纳8—1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的专用泊位2个和可接纳5万吨级集装箱船舶的专用泊位2个,码头总长1480米,码头前沿底标高-16.0米至-17.5米,码头纵深1500米。设计年吞吐能力140万标准箱。该工程概算投资为309929.09万元。后三个泊位工程建成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2个(水工结构按15万吨集装箱船靠泊设计)、3万吨级集装箱泊位1个,设计码头总长933.157米,设计吞吐量140万标准箱,配套建设相应的附属设施及工作船码头,概算投资为173153.98万元。

在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青岛港前湾港区三期工程建设进展迅速,工程质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前四个泊位工程在青岛港自验的基础上,于2003年9月6日通过了由山东省交通厅组织的验收,并于2003年9月29日通过国家验收。后三个泊位工程于2005年11月24日通过了青岛市港航局组织的初步验收,2005年12月29日通过国家验收。

青岛港可停靠12000—15000标准箱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前湾三期工程全部建成投产,成为世界上岸线最长(2400米)、泊位最深(-17.5米)、桥吊技术参数最大(70吨/70米)、陆域纵深最宽(1.5公里)、装卸效率最高(单机每小时87.67自然箱、单船每小时480.05自然箱)的世界级集装箱大码头。由于前湾三期工程前四个泊位工程在设计、施工、科研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和较高的科技含量,在同类工程建设中具有领先水平,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于2005年荣获国家土木工程领域最高荣誉奖项——詹天佑大奖。

陆域形成工程 前湾三期工程前四个泊位工程共形成陆域总面积355万平方米。陆域形成工程完成土石方总量1373.7万立方米,其中吹填880.6万立方米,回填493.1万立方米。后三个泊位的陆域沿前四个泊位向西顺延,完成土石方总量410.7万立方米,其中吹填220.7万立方米,回填190万立方米。前湾三期工程陆域总面积355万平方米。

堆场、道路工程 前湾三期工程前四个泊位工程建成集装箱堆场堆场面积72万平方米。堆场结构层包括35厘米厚二灰碎石和35厘米厚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其上铺设5厘米的中粗砂,面层为8厘米厚高强混凝土连锁块。堆场中布置轮胎吊钢筋混凝土跑道梁。建成港内道路14.9万平方米,道路面层为混凝土大板结构。后三个泊位工程建成集装箱堆场面积78万平方米。断面型式为8厘米厚C50混凝土联锁块,以下为5厘米厚中粗砂垫层、35厘米厚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和35厘米厚石灰粉煤灰碎石垫层。堆场中布置轮胎吊跑道梁。建成港内道路8.9万平方米。堆场内部道路结构型式为30厘米厚混凝土大板。

泊位及港池疏浚 前湾港区三期前四个泊位工程共完成挖泥量2543.8万立方米,其中挖吹880.6万立方米,挖抛1663.2万立方米。完成港池炸岩91万立方米。后三个泊位工程共完成挖泥量1228万立方米,其中挖吹243万立方米,挖抛985万立方米。

泊位、港池、航道 前四个泊位长度1400米,形成泊位水域面积12.2万平方米,宽度1—2泊位为90米,3—4泊位为120米;码头前沿底标高1—2泊位为-16.00米,3泊位为-17.00米,4泊位为-17.5米。后三泊位长度1013.157米(含前四个泊位工程预留80米),宽度120米,形成泊位水域面积12.2万平方米,码头前沿底标高为-17.50米。

前四个泊位港池船舶回旋圆直径694米,形成港池水域面积84.9万平方米,船舶回旋水域底标高-15.0米。后三泊位港池船舶回旋圆直径694米,形成港池水域面积59.6万平方米,船舶回旋水域底标高-15.0米。

前湾港区三期工程航道分内、外航道两部分。内航道由本期工程的船舶回旋区至外航道,长度1700米,最窄处底宽280米,底高程-15.0米。外航道沿用前湾一、二期工程已建成的进港航道,长度1600米,底宽260米,底高程加深到-15.0米。进港航道之外即是胶州湾口的主槽,勿须开挖即有20米以上的水深。

水工工程

码头:前四个泊位码头工程于2000年12月开工,2003年8月竣工。建成码头长度1400米,顶面高程5.8米,为沉箱重力式结构。码头东端在前湾二期工程建设时已安放2个沉箱,总长40.12米。本期工程共新安放大型沉箱68个,其中20.0×15.0×18.5米的沉箱35个,20.0×16.0×19.0米的沉箱18个,20.0×16.0×19.5米的沉箱15个。码头共安装1500KN系船柱70个,1700H超高反力鼓型橡胶护舷70套,QU120岸桥钢轨2730米。前四个泊位工程在保证码头工程内在质量优良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在胸墙面层和轨间面层施工中加入聚丙烯烃纤维,有效地克服了面层细微龟裂的技术难题;胸墙面层接缝采用橡胶缝板,美观耐用,避免了木制缝板易腐烂脱落的现象;护轮坎、拖缆槽采用成型的钢板护面,外观效果美观,使用方便,并且不易损坏。

后三个泊位码头工程于2003年1月开工,2005年9月竣工。建成码头长度1013.157米,顶面高程5.80米。码头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型沉箱,沉箱外型尺寸为:20.0×16.0×19.5米,自重3058吨,总数52个,

其中顺岸50个,垂直码头轴线向北侧依次设置2个沉箱。岸桥后轨道梁采用桩基基础。前后轨道梁间现浇40厘米厚的混凝土路面。码头共安装1500KN系船柱50个,1700H超高反力一鼓一板橡胶护舷50套,QU120岸桥钢轨1986.62米。在后三个泊位码头工中,也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由于该工程胸墙厚度和混凝土体积较大,采取了将码头胸墙分两层浇注的办法,底层浇注至+5.3米,然后进行码头后回填、强夯、振冲等地基处理施工,以便让码头主体在荷载的作用下完成稳定过程;后轨道梁是桩基础,施工中根据前四个泊位的经验,通过加强后方加载期间的观测与数据分析,总结出本工程沉降位移的基本规律,合理预留各施工阶段沉降位移量,在后轨道梁与轨间面层接茬处,轨间面层预留25毫米的沉降量,避免了轨间面层沉降后与后轨道梁顶面出现的“错台”现象;为提高胸墙面层观感质量,在面层混凝土中掺加聚丙烯纤维,便于混凝土压面施工,并实施二次振捣和增加人工压面次数,既增加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又克服了新旧混凝土结合产生的约束应力;针对码头沉降缝处的沥青木板容易老化、损坏的缺点,改用30毫米厚氯丁橡胶板作沉降缝,既增强了码头耐久性,又改善了沉降缝处的观感质量;将常规的拖缆槽,改用钢制镀锌拖缆槽。

工作船码头:前湾三期工程工作船码头长160米,码头顶面高程5.80米,码头前沿底标高-9.00米。码头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沉箱结构,共安放20.00×12.00×11.00米的沉箱6个和16.00×8.00×11.00米的沉箱1个。码头上设置150kN系船柱8个及1150H鼓型橡胶护舷7套。

护岸:前四个泊位工程护岸工程位于前湾三期工程西边线,为镰湾河的东岸,建成护岸长度1705.70米,顶面高程6.0~7.0米,堤心采用回填石渣结构,护面为浆砌块石结构。后三个泊位护岸总长200米,顶面高

程5.80米。护岸为斜坡式结构,堤心回填石渣,在高程2.50米以上采用浆砌块石护面;高程2.50米以下采用100~200公斤块石护面,底部采用100~200公斤块石护底。

港区铁路工程 前湾三期工程港区铁路工程于2002年5月开工,2002年8月竣工。该工程对前湾二期分区车场进行了扩建,建成原预留的2股道,有效长度550米。新建整箱铁路装卸线2条,有效长度850米,通过连结线接入前湾二期分区车场。港内铁路工程共完成线路长度4.06KM及相应的三电系统。

生产、生产辅助建筑物 前四个泊位工程共建成集装箱拆装箱库、110KV/10KV总降压站、修洗箱站、机修保养车间、流机库、材料工具库、17#配电所等房屋建筑单体共10个,总建筑面积29649平方米。建成1#、2#网架结构集装箱大门。1#大门设7个通道,2#大门设18个通道。后三个泊位新建18#配电所、2座公路拆装箱库,其中:18#配电所建筑面积288.76平方米,2座公路拆装箱库均为9920平方米。

液体化工码头工程 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工程是青岛港口建设的重点工程,对完善青岛港的港口功能、引进国外精细化工项目、建设青岛重化工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几年来,青岛港的港口建设和生产快速发展,其中液体化工产品是增长比较快的一个货种,由于青岛港没有专用液体化工泊位,液体化工产品只能在原有杂货泊位接卸,不但效率低,也给货主增加了费用。根据青岛市重点发展石化支柱产业的规划,液体化工产品的运量将有更大的增长,因此,从进一步完善青岛港的装卸服务功能、支持青岛市重化工业发展考虑,建设液体化工码头迫在眉睫。

2000年11月份,青岛港务局根据交通部、山东省联合批复的《青岛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经过科学论证,上报青岛市人民政府,请示建设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工程,并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重要意义进行了充分地论述。市领导批示支持该项目建设,并批示市经委研究。在此基础上,青岛港集团进一步进行了项目预可行性研究,编制完成了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4月13日,青岛港务局将液体化工码头工程项目建议书报青岛市经委审批,同年4月20日,青岛市经委下文批复本工程项目建议书。2003年6月4日青岛市发改委下文批复工可研报告。2001年6月26日,青岛市规划局下文批复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工程选址意见书。6月19日,青岛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批复液体化工码头工程职业安全卫生预评价报告。9月19日,青岛市环境保护局批复液体化工码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9月25日,青岛海事局批复同意液体化工码头建设利用岸线及海域。在本项目前期工作进行期间,青岛市人民政府分别于2003年5月23日和6月20日两次召开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工程建设协调会,对项目前期准备、开工建设、协调配合、项目运作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明确指示,为项目开工创造了必要条件。2003年6月27日,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工程位于胶州湾内黄岛北岸油一期码头西侧,近期建设5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一个及相应储罐等配套设施,远期预留一个8万吨级泊位。本期工程建成的5万吨级码头结构上兼靠至1万吨级,并能同时停靠两艘5000吨级船舶。设计通过能力201万吨,概算投资3.8亿元。建成5万立方米燃料油罐4座,总储量20万立方米;化工品罐12座,总储量3.1万立方米。

陆域形成 本工程形成陆域总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陆上回填土方147万立方米,形成陆域面积12万平方米,海上吹填面积约13万平方米。

泊位、港池、航道 泊位长度331米,宽度73.4米,形成泊位水域面积2.43万平方米,底标高-14.5米。港池船舶回旋圆直径552米,形成港池水域面积56.02万平方米。港池底标高-12.50米。进港航道自港池口门至本期工程的船舶回旋区,长度650米,宽度(最窄处)230米,底标高-12.5米。

水工工程 水工工程自2003年10月18日开工,2004年8月13日竣工。引桥长354.74米,宽14米,码头平台长191.5米,宽28米。引桥及码头面高程均为8.10米。码头前沿底标高-14.5米。码头及引桥均为高桩梁板结构。码头安装系船柱10个、鼓型橡胶护舷14套、D型橡胶护舷75套、登船梯1座、钢梯8个、堤头灯2座等设施。码头上设控制室一座,建筑面积223.08平方米。

罐区工程 燃料油罐区工程包括:4座5万立方米双盘浮顶油罐、罐区工艺、消防管网及配套的供电、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明洋化工罐区工程占地面积约9600平方米,灌区储存总量为31000立方米。进料品种共8种:硫酸、乙二醇、苯酚、二甲苯、丙酮、丁酮、甲苯、环己酮。

工艺管线及热力管网 库区共35条管道,总长度13225米,其中包括燃料油管道9条,液体化工品管道5条,消防管道4条,生活用水、蒸汽、氮气管道16条。码头共12条管道,总长度12120米。其中包括燃料油、液体化工品管道7条,消防、蒸汽、氮气管道5条。

生产、生产辅助建筑物 共建成综合办公楼、氮气站、消防泵房、锅炉房等房屋建筑单体共11 个,总建筑面积4134.41平方米。建成汽车

装车场一座,设装车车位10个、100吨地磅1座、装车控制室1座。建成港内道路2.46万平方米,为砼大板结构。

生产经营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新港区的崛起,为把

握装卸生产的主动权,青岛港明确提出了“港口装卸生产主战场在港外”和“全国960万平方公里都是青岛港的经济腹地”的市场战略,将过去的“以生产组织为中心”转变为“以货源组织为中心”。树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生产经营理念。确定了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新港区在全港装卸生产中的中心地位,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当好港口生产的主力军。并进一步确立了新港区的煤炭、原油、矿石、集装箱为青岛港发展的重点货种。使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新港区,强化组织,调整生产结构,千方百计组织货源,使这些重点货种在青岛港吞吐量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从1995年的76%上升到2005年的93%以上。特别是集装箱装卸运输,实现了从支线港、喂货港到干线港、国际中转港的质的飞跃。集装箱航线航班密度均居大陆沿海港口前列。

1998年,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全国沿海港口进出口货运量平均下降10%的情况下,青岛港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新港区的货物吞吐量却连年递增,使青岛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999 年港口吞吐量达到7257万吨,2001年港口吞吐量突破亿吨,成为当年世界上十五个亿吨大港之一。2003年,港口设计通过能力出现严重滞后的“瓶颈”现象,设计通过能力与港口实际吞吐量之比仅为1:1.5。为此,青岛港连续

三年实施“挖潜改造,突破瓶颈,跨越发展”的针对措施,大力落实特殊含义1>2的各项任务,在没有建设大码头的困难条件下,用一个青岛港的能力干出了两个青岛港的业绩,达到了“建码头发展,不建码头照样发展”的目标,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2005年,港口吞吐量连续第五年每年跨越两千万吨台阶,达到了1.87亿吨,位于中国大陆港口第五位,居世界港口第10位,比2004年增长14.8%;外贸吞吐量完成1.41亿吨,比上年增长17%,继续保持全国大陆港口第二位,实现了超常规发展。2002年,随着外贸集装箱成功西移,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41万标准箱,至2005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30.7万标准箱,比2004年增长22.7%,继续保持中国大陆港口第三位,上海以北、东北亚第二位,世界第十三位,为建成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奠定了牢固基础。

青岛港生产经营在新港区的深入发展,因其生产特点,产生了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从而带动了关联产业(如海运业、集疏运业、仓储业等)、港口依存产业(如保税业、造船业、贸易、石化等)、港口派生产业(如与港口经济活动有关的金融、保险、土木工程、维修、房地产、餐饮、旅游等)的发展,对青岛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拉动作用。以集装箱发展为例,由于青岛港瞄准代表世界先进运输方式的集装箱业务,并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特别是外贸集装箱实施西移后,带动了青岛市整个集装箱物流业在开发区的发展。青岛港在黄岛新港区投入建设资金已达到100多亿元,进一步拉动了黄岛新经济区的经济繁荣和城市进步。许多外商在选择投资地区时都把是否拥有良好的港口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的快速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湾新港区就是一个重要条件。

集装箱装卸

开辟航线 1988年以前,青岛港在老港区仅有两条集装箱内支线,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随着新港区的建设发展,青岛港的决策者在分析权衡青岛港在国际、国内交通运输中的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占点、占线、占货”的集装箱揽货战略,大力开拓货源、开辟航线。在拓展集装箱货源方面,1991年开始,重点在济南、济宁、潍坊和郑州、太原、西安、成都、乌鲁木齐等地陆续建立了50多个揽货点、办事处。为加大开发力度,在省内外建立了8个直通式场站,在开辟集装箱航线方面,积极加强与各大船公司的密切合作。1991年12月21日,青岛港至美东集装箱运输直达干线正式开通,首航班轮为“香河”轮。青岛至美东集装箱核心班轮顺利首航,标志着青岛港开始跻身于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港的行列。1996年12月16日,随着青岛港前湾二期工程3号集装箱深水泊位的建成投产,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东方海外”、“美国总统”等中外著名船公司纷纷选择青岛港新上“核心班轮”,连续几年形成“上新线、换大船”的高峰。2002年底,随着外贸集装箱西移成功,新港区又上新航线17条。2003年7月,青岛港与英国铁行、丹麦马士基和中远集团“三国四方”签约合作,再次引起了新开航线和“航班加密”的高潮。2004年2月21日,中海远东——欧洲集装箱航线在青岛港正式开通。2004年4月28日,青岛——阿拉山口集装箱“五定”班列在青岛港首次开通。2004年8月2日,“马士基海陆美西航线首航青岛港庆典仪式”在青岛港前湾三期集装箱码头举行。马士基海陆北方总部由天津迁到青岛。2004年8月28日,全球最大的载箱量8500标准箱的“中海欧洲”轮首航青岛港。青岛港成为中国北方货物进出口在欧洲最具竞争力的港口。

至2005年底,青岛港已开通至美西航线、美东航线、欧洲航线、地中海航线、中东航线、西亚航线、波斯湾航线、澳洲航线、南美航线、东南亚航线、香港航线、台湾航线、韩国航线、日本航线、韩日航线以及内贸支线共达到106条,每月集装箱航班已达500多班。

五定班列 为了扩大集装箱门到门运输,提高社会效益和港口经济效益,青岛港在进行腹地考察的基础上,积极与济南铁路局和青岛站、黄岛站取得联系得到支持,并签订了集装箱海铁联运协议。并于1997年8月,济南铁路局和青岛港务局共同组建了铁路青岛港站,该港站位于青岛港集装箱码头CY堆场内,距码头前沿仅200米,是全国最大的集装箱海铁联运港站。

随着新港区的发展,青岛港站开始在新港区开展业务,陆续开通了青岛——济南、郑州东、西安、成都、济宁、新疆阿拉山口等直通式海铁联运和“五定班列”(定点、定时、定价、定线、定车次)。1999年国家实施“开发西部”的战略后,青岛港先后在西安、兰州等地举行“海铁联运恳谈会”,向西部货主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1999年12月,青岛港在兰州正式开通直通式海铁联运后,在半年多的时间内,甘肃省从青岛港进出口的集装箱量比前3年的总和翻了一番。2000年11月15日,由青岛港与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联手共同承包经营的青岛——郑州、西安“中远3号”“五定班列”在青岛港八号码头正式开通。2001年5月11日和12日,青岛港联手中远集团和“东方海外”两大船公司承包经营的“中远5号”、“东方1号”两列集装箱“五定班列”接连从西安开出。青岛港不仅率先把码头“搬”到了西部,并且还率先把现代化物流的运输方式送到了西部货主手中。其后在开通每周一班的重庆至青岛的集装箱专列的基础上,又开通

了青岛至重庆的集装箱专列,以此降低重庆集装箱专列到青岛的空返率,从而使重庆至青岛的货物流动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五定班列”海铁联运之后,重庆货物运到青岛出口,运输成本下降25%,增强了市场竞争力。2005年底,青岛港先后开通了港口至乌鲁木齐、兰州、郑州、西安、重庆、成都等十几个内陆中心城市的海铁多式联运和海关直通式运输。特别是成功开通从黄岛港站至郑州站的“青岛港”号港铁联运循环“五定班列”,成为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在全国港口行业中唯一一家以港口名字命名的集装箱循环“五定班列”,并发展成为全国精品专列,受到铁道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外贸集装箱西移 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青岛港就把发展集装箱

装卸运输视为港口发展的重中之重。到2001年,老港区80万标准箱的通过能力创造了当年完成263万标准箱的奇迹。然而,集装箱装卸运输的快速发展,使老港区在泊位、航道、堆场、机械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仅泊位平均占用率就达到85%,集装箱生产已经处于严重超负荷状态。同时,前湾港区新建成的大码头、深泊位、广阔的堆场和现代化的大型集装箱装卸运输设备业已形成规模,蓄势待发。实施外贸集装箱业务战略西移,已经成为实现青岛港集装箱运输事业新腾飞的必然选择。

许多船公司预测,按照正常规律,青岛港外贸集装箱西移起码要在2003年甚至2004年才能完成。但青岛港在分析研究了集装箱西移的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决定打破常规分4个阶段,在2002年底以前,完成所有外贸集装箱由胶州湾东岸的老港区向胶州湾西岸的新港区转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为此,常德传局长先后主持召开了12次现场办公会,明确提出“一切为西移让路”、“一切为西移服务”的原则,分阶段、

分航线实现西移目标。青岛港的这一举措,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都对外贸集装箱西移做出了重要批示。青岛海关明确表示“西移,海关有很大困难,但决不因海关的工作影响西移。”山东省商检局也表示“西移需要商检局做什么工作,我们就做什么工作”。中远、中海、美国总统、东方海外、铁行等世界著名各大船公司也纷纷表示支持青岛港的外贸集装箱西移决策。国内许多著名物流企业也在黄岛开工建设新的物流园区。

整个外贸集装箱西移从2002年3月18日开始。开往日本航线的“中远梅子”轮靠泊前湾新港区首先作业,拉开了外贸集装箱西移的帷幕。至11月4日,随着最后一班美西航线班轮“加贸”号靠泊新港区作业,韩国、美国航线转移成功,外贸集装箱西移全面完成。经过4个阶段,历时近8个月,原老港区的72条国际航线、310个航班/月、40余家船东、10余家场站、数以千计的代理和货主均实现西移。不仅做到了一个船公司末少,一条航线末撤,一个箱子末丢,并新增航线30多条。2002年7月3日,随着青岛港第一条非洲航线——太平船务公司西南非航线在新港区集装箱码头的首航,一举实现了“全球通”。并新增航线30多条。当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41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29.2%。其中前湾新港区完成外贸集装箱吞吐量170万标准箱,增长近10倍。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为全国沿海港口第3位,跨入世界集装箱大港15强。外贸集装箱成功西移,使青岛港实现了集装箱生产布局的重大调整。西移战略的成功,带动了青岛市经济重心西移战略的实施,一批大项目不断涌向西海岸。西移战略的成功,为青岛港在20世纪90年代确定的建成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东北亚集装箱枢纽大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集装箱装卸“振超效率” 外贸集装箱西移之前,老港区受吃水、

机械、场地等条件限制,最多单船单航次装卸2000标准箱左右,而且至少需要两个潮水,即24小时才能完船。西移之后,已经具备世界一流集装箱码头软硬件实力的前湾新港区爆发活力,实现了1天1万标准箱以上的吞吐量,多次突破1.5万标准箱,具备了向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冲刺的条件(原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是由香港货柜码头创造的单机效率68自然箱/小时和单船效率336自然箱/小时)。

2003年1月,为实现青岛港集装箱运输事业跨越大发展,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来新港区的明港公司劳动调研,提出了青岛港集装箱保班作业10小时完船,创出青岛港自己的世界名牌的奋斗目标。明港公司桥吊队队长许振超当即做出 ——“无论多大的船、装卸多少箱,都要在10小时以内完船”的承诺。许振超坚持“风气正、作风硬、纪律严、技术精“的治队方针,带领他的团队,在工作中分秒必争,快马加鞭,效率越来越快,完船的周期越来越短,班轮船期都牢牢控制在10小时以内。从2月11日提出争创世界保班名牌以后的40多天里,在60多艘大型船舶中,10小时以内完船率已达96%。3月4日,创出最高单机效率49.3个自然箱/小时、平均44.7个自然箱/小时的国内新高。4月2日,再次创造了最高单机效率62.8个自然箱、平均49.2个自然箱的国内最新纪录。4月15日,青岛港将“10小时保班”的集装箱装卸效率冠以许振超的名字命名为“振超效率”。

2003年4月27日20时20分至28日凌晨2时35分,青岛港明港公司职工,在船长304米的第六代大型集装箱班轮“地中海法米娅”轮作业中,仅用6小时15分钟就完成了全船3020标准箱作业,创造了船时效率

339自然箱/小时和最高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小时的最新“振超效率”,打破了集装箱船舶装卸效率的最高世界纪录。“振超效率”一举世界闻名。

同年9月30日,振超团队运用“振超效率”在“地中海阿莱西亚”轮作业中,经过7小时10分的拼搏,创出船时效率381自然箱/小时的世界最新高度,刷新了13天前由上海港刚刚创造的船时效率355自然箱/小时的纪录,第二次书写世界集装箱船舶装卸最高效率。

2004年12月10日,振超团队在“马士基多特蒙德”轮集装箱作业中,创出了最高船时效率473.78自然箱/小时、最高泊位效率379.88自然箱/小时、最高单机效率82.4自然箱/小时的新纪录,世界集装箱船舶装卸效率第三次被刷新。

2005年11月11日,振超团队在载有4694标准箱的“诺德奔驰”轮上,一举创出了8台桥吊作业平均单机效率87.67自然箱/小时、最高单机效率103.64自然箱/小时、泊位效率409.11自然箱/小时等两项新的世界纪录,第四次创出世界集装箱船舶装卸效率新高。

2006年11月28日,振超团队仅用16个小时,成功完成了“中远北京”轮10239标准箱的装卸作业,创出单船一次装卸量超过1万标准箱的世界最高纪录。同时刷新了船时效率、泊位效率、桥吊平均单机效率、桥吊单机最高效率世界纪录。

“振超效率”产生以后,使青岛港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世界各大航运公司的一致赞誉。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同马士基、中远集团等全球42家船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忠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到2005年底,世界各大船东又在青岛港新增10多条集装箱航线,并且“地中海航运”已将欧班4000标准箱的船舶全部换成了第六代集装箱船舶;“伟

大联盟航运”也将8条4000型船舶换成了5750型; 中远集团将其所属的欧洲航线8条船全部换成8000至10000标准箱的集装箱船舶;长荣集团将第一条8100箱舱位的“意彬”轮首航青岛港。由此,先后已有马士基、中海、地中海等四家世界著名船公司将其下水的集装箱船舶“第一船”选择青岛港首航。2005年,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被中国港口协会集装箱分会评审为:“中国港口前十强集装箱码头”、“中国港口杰出集装箱船舶装卸效率码头”、“中国港口杰出集装箱桥吊作业效率码头”、“桥吊单机效率创纪录奖”。青岛港的“振超效率”已成为巨大的“振超效应”。

原油装卸 20世纪70年代初,胜利油田已有较大的发展。为从

速解决胜利油田原油输出问题,国家决定在青岛港开辟海上运输通道,并开辟胜利油田起自东营终止青岛市黄岛区的输油管道,原油码头港址选定在位于胶州湾西岸的黄岛。 1973年,东营——黄岛输油管线建成后,国家建委决定,结合永久性码头建设,首先抢建一座简易的临时原油码头。同年3月,交通部同意“大庆13”轮靠泊大港一号码头3号泊位,作为中转油库使用。同年8月,又从大连调来一条4万吨级报废船,取名“黄岛”号,锚泊于距海岸线530米,水深12米处,其外侧可靠泊2万吨级油轮,内侧从甲板引出与海底油管相连,作为临时原油输出码头。临时原油输出码头工程于1973年8月开工,1974年9月竣工投产,至1976年10月停止输油,其间共为中、外油轮装油1182.6万吨,成为当时青岛港最大一

宗货物。

黄岛油一期码头生产 1974年2月,在原昌潍地区黄岛港口建设指挥部的组织领导下,开始建设黄岛油码头一期工程。整个工程包括原油、

燃料油、供水和污水处理四大生产系统。伸向大海深处的栈桥码头全长1260米。引堤码头可同时停靠交通艇、消防艇各1艘。燃料油码头可同时停靠燃料油轮4艘和大型拖轮工作船2艘。原油码头两侧可同时停靠5万吨级和2万吨级油轮各1艘,年设计能力为1000万吨。1976年7月黄岛油港一期建成,同年9月投产装船。1988年,黄岛油一期码头出口原油1379.7万吨,创当时油港年吞吐量最高纪录。1989年3月20日,青岛港通过直接靠泊返输进口原油新工艺,利用黄岛油码头的储油优势,成功地接卸了载有4万余吨进口优质原油的“太平洋海湾”号油轮,使青岛港油港区成为中国第一个能进能出、功能齐全的中转油港。

黄岛油二期码头生产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胜利油田的快速发展,黄岛油码头一期工程的年中转1000万吨原油的能力,已不能适应原油输出的要求,需要再在黄岛建设年输出原油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的油码头。1985年10月,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黄岛油码头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黄岛油码头二期工程是当时国家在建的最大油码头工程。其水域工程包括引堤长186米,栈桥长616米,其长82米重460吨的共7跨钢栈桥落座在桥墩上。陆域工程主要建造钢结构1000立方米放空油罐1座、安装输油管道70170米等。1988年11月,黄岛油二期工程基本完工,13个系统具备了重载联动运转条件。

然而,从1989年开始,胜利油田原油产量、原油外输量以每年20%的幅度递减,甚至连黄岛油一期码头也开始减产。因此,黄岛油二期码头从建成起就陷入了闲置状态。为了改变油二期码头不能投产的被动局面,青岛港连续实施了两项措施:一是本着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组织职工看管保养,每年仅从管道里刮出的铁锈就有8吨多。另外,跑省、市,

进北京,坚持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验收油二期码头。1992年5月,国家计委、交通部和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做出了验收油二期工程的决定。同年 7月17日,大庆“253”轮靠泊二期油码头进行重载试车。同年12月24日,黄岛油码头二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使用。二是实施罐区的油罐技术改造工程,建设大型油罐群,将油二期码头因无原油出口而闲置,改变为原油进口反输,为油二期码头“盘活”创造条件。自1993年3月油罐区改造一期工程破土动工起,经过8年的奋斗,筹资16.2亿元,分五期建成了32座现代化钢制浮顶式油罐共180万立方米储量的大罐群。由此,青岛港拥有了一座前沿水深-22米、可停靠20万吨级兼顾30万吨级油轮、每小时输油10000立方米、年装船能力1700万吨、并具备反输功能的全国最大的原油码头。黄岛油二期码头投产后,改变了全国沿海港口进口原油“南重北轻”的局面,为拓展国内原油市场,吸引各大炼油厂“货”走青岛港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后,超大型油轮频频靠泊生产作业。1995年9月26日,黄岛油二期码头安全停靠载油25.7万吨的“阿玛佐”油轮卸船作业。该轮长347.5米,宽51.5米,吃水达20.03米,这是青岛港此前靠泊的最大船舶。1996年1月12日,排水量31万吨、装载原油27万吨的“伊萨贝拉”轮,安全靠泊黄岛油二期码头顺利卸油完船。1997年5月7日“金色前程”号油轮靠泊油二期码头作业,该轮船长352米,排水量35.68万吨、吃水19.75米。同年8月4日,满载原油32.3万吨的“银行家”号超级油轮安全靠泊卸油作业,这是青岛港百年历史迄今为止接卸的实载原油量最大的船舶。黄岛油二期工程正式从1995年开始接卸进口原油,由当年100多万吨,发展到2005年的2500多万吨。到2005年底,已累计接卸进口原油1.5亿吨,创收30多亿元,相当于赚回10个原来的

码头。黄岛油二期工程投产后,同黄岛油一期工程一起,使黄岛油港年输油能力达到3000万吨,成为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全国首批四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之一。

截止2001年,青岛港拥有两座原油装卸码头和一座燃料油码头,共4个泊位.可从事千吨级至30万吨级的原油船舶装卸作业,并且配套建设了32座共计180万立方米原油储罐,能够承担进口原油、胜利油、海洋油、燃料油和奥里油等油品的装卸、中转作业。整个作业过程实行了自动控制,港区实行了工业电视监控,装卸能力每小时12000立方米。港区配套设施完善,具有水路、公路、管路等运输方式。2001年,青岛港将自己建造的32座共计180万立方米的原油储罐及配套设施有偿转让给中石化,实现了与中石化的强强联手,为“大炼油”项目落户青岛和油三期码头立项建设奠定了基础。2005年11月29日,中国长江航运集团超大型油轮“长江之星”承运中石化进口原油首航青岛港。“长江之星”是长航南京长江油运公司2005年10月17日购买的第一艘30万吨超级油轮。该轮首航承运中石化26万吨进口原油,其中15万吨进口原油在青岛港顺利接卸。2005年,青岛港完成石油吞吐量3150万吨,其中进口原油2509万吨,为国内进口原油第一港。并且青岛港始终保持了进口原油的“原来原转,不混质,不亏吨”,达到了中转进口原油自然损耗率仅为千分之一,远远低于国际通用原油中转接卸自然损耗率千分之五的标准。特别是油二期码头的创新性技术改造,使之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原油中转基地,至2005年底,共接卸进口原油12000多万吨,创收26亿多元。其中,“十五”期间,接卸进口原油9176万吨,是“九五”期间接卸进口油的2.6倍,始终占全国进口油总量的四分之一,保持了全国沿海港口首位。

液体化工码头生产 2003年6月27日,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开工建设,至2004年10月29日前期5万吨级码头竣工验收投产。该码头年通过能力201万吨。后期将建设8万吨级泊位1个,设计水深-15.4米,可停靠8万至10万吨级船舶,年通过能力230万吨。码头后方陆域的液体化工品罐区,能满足50多个品种的接卸和储存的需要。2004年12月11日,5万吨级“赤诚”号油轮首次靠泊新建成的液体化工码头生产作业,当日11时18分作业,12日14时零分顺利完船。以此为标志,该码头已经能够承担迄今最大的液体化工船舶的装卸作业。2005年11月12,以205万吨的吞吐量,提前50天超液体化工码头的年201万吨的通过能力。

青岛港1989年度—2005年度石油吞吐量统计表

项目 年度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总计(万吨) 1332.5 1284.4 1247.7 1184.5 1229 1243 1207.5 1130.7 1894.3 类 别 出 口 进 口 1255.4 77.1 1249.5 34.9 1209 38.7 1140.9 43.6 1087 142 1066 177 948.1 259.4 877.3 453.4 1135.5 758.8 项目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总 计 (万吨) 1594.2 1768 2386.7 2478.3 2658.3 2882 3191.4 3509.7 类 别 出 口 进 口 984.9 609.3 875 893 728.2 1658.5 1036.6 1441.7 1074 1584.3 1077 1805 754.4 2437 811.3 2698.4

矿石装卸 青岛港是我国北方沿海最主要的铁矿石接卸港,铁矿

石已成为港口的主要货种之一。但是,由于当时青岛港没有大型专业化铁矿石接卸泊位,不得不在青岛港老港区的大港区、北港区、中港区进行铁矿石接卸任务。进入20世纪90年代,老港区的矿石接卸泊位和场地,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国内进口矿石的不断增加和进港矿船的大型化。为此,1991年将建成的前湾一期多用途泊位改造成10万吨级矿石码头后,主要

进行矿石卸船作业。随着青岛港20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后,到1999年5月,青岛港进行新老港区的生产布局调整,将矿石作业由老港区全部转移到前湾新港区。由此,老港区结束了建港以来装卸疏运矿石作业的历史。

前湾一期多用途泊位技改暨10万吨级矿石码头生产 20世纪90年代初期,前湾新港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1993年9月,青岛港同南非合资,将原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通过技术改造建成为10万吨级矿石泊位。技改建成的10万吨级矿石码头,其生产管理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监控系统和自动计量系统,使整个作业过程全部实现机械化,新增年通过能力520万吨。青岛港矿石堆存能力已达200多万吨,卸船机台时效率达到2500吨,堆取料机台时效率达到4500吨,装车机台时效率达到2500吨,均为国内最先进水平。由此,一举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矿石中转港。1994年4月13日18时,船长265.59米的11万吨级“贝卡尔”轮装载9.1万吨矿石顺利靠泊前湾新港区10万吨级矿石码头卸矿作业。这是青岛港首次靠泊接卸1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矿石船舶。由于外贸矿石进口需求旺盛,到港船舶大型化的趋势更加明显。1995年,5万吨级以上到港船舶占矿石船舶总量45%以上,其中10万吨级以上船舶到港13艘次,到1996年,10万吨级以上船舶到港达到32艘次,最大的到港矿石船舶已经达到15万吨级以上。

相对于进口矿石旺盛的现实需求,由于青岛港矿石码头等级不够,能力不足,腹地内钢铁企业有部分外贸进口铁矿石都是通过宁波北仑港二次中转到青岛港的。为适应大型矿船到港作业的需要,青岛港只好采取“首和一号”、“首和二号”两艘过驳浮吊进行海上减载方式,大船锚地过泊减载到-14米吃水后,再进入前湾10万吨级泊位接卸;然后再移泊到2万吨

级泊位继续接卸,以至卸矿泊位严重超能力运转。后来,由于港内堆场面积严重不足,矿石港存量过大,不仅影响其他散货的装卸,使港口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而且也大大增加了钢铁企业矿石运输费用。青岛港外贸进口铁矿石主要为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钢铁企业服务,运量在100万吨以上的有首钢、济钢、邯钢等企业。采用大船运输(15~20万吨级),比小船运输(5~8万吨级),每年可为钢铁企业节省船舶运费约4.05亿元,每年可为港口增加7700万元的利润。为适应接卸大型矿石船的需要,更好地为货主用户服务,尽快建设青岛港前湾大型矿石专用泊位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20万吨级矿石码头生产及社会效益 在青岛港建大型矿石码头,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交通部1995年编制完成的《北方地区外贸进口铁矿石接卸港布局论证》,以及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受国家计委委托,于1996年完成的《2000至2010年进口铁矿石运输方案问题的研究报告》中,均认为青岛港是我国北方沿海合理的进口铁矿石接卸港之一。199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发表的《建设统一的交通运输体系》一文中也明确指出,要在青岛港建设深水矿石泊位。按常规,建这样的大码头一般需要四至五年的时间,但在局领导的亲自指挥下,在全港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科学制定工艺,采用先进技术,协调组织会战,现场督促检查,历经18个月,投资人民币18亿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青岛港20万吨级兼顾30万吨级矿石码头。1998年11月26日,青岛港20万吨级矿石码头重载联动试车一次成功。20万吨级矿石码头水深-21米,最大可靠泊30万吨级大型矿船,年通过能力2400万吨,库场堆存能力达到500万吨以上,昼夜矿石卸船效率由5万吨提高到7万多吨。主要设备有:2500T/H

卸船机3台,5000/3500T/H堆取料机3台,3500T/H装车机2台,皮带机15条7400余米。过去,青岛港矿石作业在老港区需要上千人作业,而现在139人使用现代化设备代替了过去上千人的传统作业,装卸效率大大提高,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产安全保障可靠。码头工人高兴地说:“鼠标革了铁锨的命”。

青岛港20万吨级矿石码头的建成投产,促进了中国钢铁企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由于青岛港提供了新的矿石作业方式,为钢铁企业节约了大量的运输成本。如小型钢厂一次进口矿石数量较少,租用小船运费较高。青岛港协调惠顾多家钢铁企业联合拼装20万吨级以上大船,与租用5万吨级船舶相比,每进口一吨矿石,在运输成本上可为这些企业节省5~8美元。青岛港除每年为青岛钢厂进口近600万吨矿石外,还为济钢、莱钢、首钢、邯钢、鞍钢,以及长江流域的武钢、马鞍山钢厂、宝钢,以及广州钢铁厂和陕西地区钢厂等,提供这种便捷、低价且安全优质的服务。20万吨级矿石码头的建成投产,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钢铁制造加工产业提供发展机遇。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韩国浦项制铁的浦项钢铁深加工基地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投产。宝钢、包钢、中冶东方等国内企业也迅速在青建设生产基地和钢铁技术研究机构。在青岛西海岸,一个包括钢铁冶炼、剪切加工、物流配送、粉末冶金、钢结构工程、技术研发等诸多环节在内的新型钢铁产业链已经逐步形成。

20万吨级矿石码头投产以后,迅速吸引了矿石货主和船公司频繁靠泊青岛港卸矿或中转,以至在2001年连续出现了矿石船集中到港待卸的现象,码头接卸能力饱和。为此,青岛港于2002年1月1日,实施了扩大矿石接卸能力工程。经过七个多月的工程改造,2002年7月18日,青岛

港扩大矿石接卸能力工程实现了重载试车。整个矿石接卸系统通过增加卸船机等机械设备和扩大堆场,新增通过能力1000万吨,并且提高生产效率50%。2004年2月28日,船长333.5米,宽62米,吃水-19.77米,实载287099吨进口矿石的30万吨级挪威籍“大凤凰”轮,安全靠泊前湾20万吨级矿石码头卸矿作业。这是靠泊青岛港实载量最大、吃水最深的矿石船。2004年8 月13日,青岛港20万吨级矿石码头已进口矿石累计超过亿吨。到“十五”末,港口矿石吞吐量完成22009万吨,外贸矿完成16927万吨,分别为“九五”期间的5.77倍和5.32倍。矿石客户由“九五”末的22家增加到“十五”末的60家。在青岛港中转矿石的大中型钢厂现达到近百家,占全国的90%以上。青岛港在全国矿石市场的占有率由“九五”期间的5%提高到6%。自2003年以来,青岛港矿石接卸效率和总量一直双双稳居世界港口首位。

为适应进口矿石量快速增长,进一步解决矿石船集中到港待卸的“瓶颈”问题,加快矿石接卸效率,青岛港于2005年2 月28 日,确立并实施了加快矿石接卸效率技术改造“一号工程”。2005年6月16日,青岛港加快矿石接卸效率技改“一号工程”全面竣工投产,共完成KF2皮带机、堆料机、多台25吨门机等的建设安装,实现矿煤两大系统功能对接,卸船装车堆取料功能分离,完成装车机双向装车、火车大列装车、大料斗装车改造、矿石市提车信息联锁联控等一系列技术改造项目,实现“锚地不压船,码头不断船”的状态,将码头装卸能力提高了4倍,彻底解决了矿石接卸“瓶颈”问题。

矿石卸船“孙波效率” 青岛港20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投产后,矿石卸船能力和生产效率得到迅速提高,单船昼夜卸率超过7万吨以上,比

传统工艺提高近5倍,已经具备了世界级矿石中转港和冲击矿船卸率世界纪录的各项条件。2003年6月1日,“易凯”轮满载19.8万吨矿石靠泊青岛港20万吨级矿石码头作业。6月3日凌晨4时50分,前港公司卸船队职工在队长孙波的带领下,前后仅用34小时45分钟就将“易凯”轮顺利完船,以单船平均每小时5698吨的卸率一举刷新了由荷兰鹿特丹港创造的该项作业平均每小时3969吨的原世界纪录。当日,青岛港以创造该项新纪录的前港公司卸船队队长孙波的名字将这一世界最新矿石卸船效率命名为“孙波效率”。

2004年3月14日,前港公司孙波团队在“玛丽亚”轮接卸作业中,仅用29小时20分便完成了该轮17.4万吨的巴西精粉接卸,以每小时卸率5939吨的新纪录,刷新了每小时卸率5698吨这一自己的原创纪录,再谱世界新高。

2004年5月8日,前港公司孙波团队在76泊位“神马”轮接卸作业中,仅用27小时55分钟就完成该船17万吨矿石的接卸任务,卸率达到了平均每小时6098吨,第三次刷新矿石卸船世界纪录。

2005年1月1日,孙波团队在“乔治”轮矿石卸船作业中以26小时53分钟完成16.5万吨矿石卸船量,创造了单船平均每小时卸船6138吨的高效率,第四次改写矿石船舶卸船世界纪录。当年11月,在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公布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新纪录中,这一世界最新纪录被列为第十批中国企业新纪录重大创新项目。

2006年1月12日,孙波团队在“河北创新”轮矿石卸船作业中以37小时完成23万多吨矿石卸船量,创造了单船平均每小时卸船6218吨的高效率,第五次改写矿石船舶卸船世界纪录。

2006年6月15日,孙波团队在“博格”轮矿石卸船作业中以36小时完成22.55万吨矿石卸船量,创造了单船平均每小时卸船6260吨的高效率,第六次改写矿石船舶卸船世界纪录。

到“十五”末,青岛港矿石吞吐量完成22009万吨。外贸矿完成16927万吨,分别为“九五”期间的5.77倍和5.32倍。矿石客户由“九五”末的22家增加到“十五”末的60家。在青岛港中转矿石的大中型钢厂达到近百家,占全国的90%以上。青岛港在全国矿石市场的占有率由“九五”期间的5%提高到6%。自2003年以来,青岛港矿石接卸率和总量一直双双稳居世界港口首位。

青岛港1989年度—2005年度矿石吞吐量统计表

项目 年度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总 计 (万吨) 205.7 251.2 314.7 315 596.6 767 880 1177.6 1301.7 类 别 出口 进口 205.7 251.2 314.7 315 7 589.6 29 738 72.5 807.5 82.4 1095.2 91.8 1209.9 项目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总 计 (万吨) 1120.8 1179.5 1578.5 2588.2 3337.2 4729 5754.8 6503 类 别 出口 进口 98.6 1022.2 106.2 1073.3 296.7 1281.8 382.8 2205.4 758 2579.2 1014 3715 1401.4 4353.4 1499.9 5003.1

煤炭装卸 青岛港自开港以后,煤炭就是主要大宗出口货物。20

世纪90年代前期,煤炭装卸作业主要是在老港区。前湾一期煤码头建成投产后,煤炭装卸作业由老港区逐渐向前湾新港区转移。

10万吨级煤码头生产 1993年10月,前湾一期煤码头建成投产。青岛港煤炭卸车装船系统,实现了装卸工艺的自动化、流程化。煤炭卸车

作业实现由螺旋式卸车机向翻车机的重大转变,生产效率由原来250吨/小时提高到现在3800吨/小时。双输送装船系统达到每小时9000吨。与老港区煤炭装卸系统相比,原有的螺旋卸车机平均7分钟卸一节车皮,新港区煤炭翻车机系统平均每分钟卸一节车皮,卸煤车效率提高7倍。在老港区一条2万吨级煤船作业,一个小班(8小时)约需50人;相比新港区10万吨级煤炭码头一条5万吨级煤船作业,一个大班(12小时)只需14人,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并且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1995年5月4日,外籍货轮“晨星”号轮满载14000吨动力煤炭驶出前湾港,掀开了青岛港首次煤炭出口新的一页。1998年10月31日,青岛港老港区七号码头正式停止煤炭装卸作业,结束了老港区百年煤炭装卸疏运的历史。同时,前湾新港区10万吨级煤码头,已经承担起青岛港全部煤炭装卸疏运业务。1999年3月12日,满载14万吨出口煤炭的“亚马逊”轮从青岛港10万吨级煤码头装船启航,是此前青岛港历史上煤炭装船实载量最大的船舶。

“煤炭货种配比”业务 青岛港通过改进操作工艺,使煤炭装船工艺流程增加到26种,满足了不同煤质配煤的要求。在2000年1338.7万吨煤炭吞吐量中,配煤份额占到20%。2002年完成煤炭吞吐量1704.6万吨,同比增长7.5%,由于积极开发外贸出口煤的货源,外贸出口煤完成1687万吨,比2001年增长19.6%。

在满足用户需要并拓展煤炭市场当中,在得到有的煤炭用户反映,用普通煤嫌热量不足,用优质煤又嫌价格太高的信息后,青岛港不惜费时费力,开办优质煤与普通煤“按比例混合配煤”业务”。青岛港运用港口先进的煤炭装卸设备,按货主用户对“煤炭货种配比”的需求,开发“多种

比例配煤”业务和混煤装船工艺、提供煤炭拣杂、除杂,煤质化验等超值服务,扩大了煤炭堆存能力。既保证了用户的煤质要求,又为用户节省了可观的经费,实现了煤炭装卸疏运从“单纯揽货”到煤炭“现货交易中心”的重大转变。现在,青岛港的内外贸煤炭已从中国南方沿海和亚洲国家扩大到欧洲、南美地区。煤炭客户由“九五”末的38家增加到57家。港口在全国煤市场的占有率由“九五”期间的16%提高到23.1%。自2003年起,港口受外部环境影响,煤炭吞吐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2003年,完成煤炭吞吐量1269万吨。2005年,完成煤炭吞吐量935.9万吨。整个“十五”期间,港口煤炭吞吐量完成6269万吨,外贸煤完成3000万吨,分别为“九五”期间的1.41倍和2.1倍。

青岛港1989年度—2005年度煤炭吞吐量统计表

项目总 计 类 别 年度 (万吨) 出口 进口 1989 681 681 1990 651.5 651.5 1991 633.2 633.2 1992 718.7 718.7 1993 774.9 774.9 1994 804 804 1995 670.6 668.7 1.9 1996 871.9 851.3 20.6 1997 1122.2 1112.7 9.5 项目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总 计 (万吨) 1183 1275.8 1338.7 1563.1 1704.6 1269 994.1 935.9 类 别 出口 进口 1183 1274.3 1.5 1336 2.7 1557.9 5.2 1687 17.6 1234 35 924.7 69.4 817.9 118

件杂货装卸 1997年4月,青岛港按照优化结构、强化职能、加强

管理、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将原在老港区的仓储公司、物资公司、商贸公司成建制西移,在新港区成立“青岛港西港公司”,全面启动和负责前湾二期工程的生产和经营。西港公司成立后,主要担负新港区的五金钢材、化学肥料、纸浆、水泥、木材、粮食等装卸运输。特别从2002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m2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