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远程医疗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与应用项目可研报告前60页

更新时间:2023-07-21 09:1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年度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大数据产业项目

申报资料

项目名称:贵州远程医疗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与应用

承担单位:贵州康络维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及邮编:贵阳市高新区西部研发基地3号楼8层

项目负责人:赵勇

联系人:屈靖人

联系电话:139********

组织申报单位或主管部门:

申报日期:2016年6月30日

目录

目录 (2)

1项目概况 (4)

2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6)

3立项依据与必要性 (8)

3.1 夯实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基础 (9)

3.2 全面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11)

3.3 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 (13)

3.4 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保障体系建设 (14)

3.5 建设远程医疗大数据云平台 (18)

3.5.1 对接居民健康档案系统 (19)

3.5.2 对接现有居民健康卡,提高患者就医效率 (19)

3.5.3 远程会诊分中心的建设 (20)

4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0)

4.1 主要内容 (20)

4.2 建设目标 (22)

5项目建设方案 (23)

5.1 远程医疗大数据平台架构 (23)

5.2 工作流程 (29)

5.3 系统功能 (32)

5.3.1 影像云和区域影像信息系统 (32)

5.3.2 心电云和区域心电信息系统 (40)

5.3.3 检验云和区域检验信息系统 (48)

5.3.4 区域综合医技集成平台 (49)

5.3.5 远程医疗服务平台 (57)

5.4 工作机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5 集成接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6 数据共享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6.1 患者信息注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6.2 检查数据上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6.3 检查影像上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患者交叉索引查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6.4 患者信息查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6.5 XDS查询获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6.6 IHE数据浏览接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6.7 检查数据浏览 ............................................................................. 错误!未定义书签。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和资金构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投资概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 概算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 概算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 具体投资概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资金筹措 ...................................................................................... 错误!未定义书签。7技术支撑、技术来源、人员培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 技术支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 技术来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 培训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1 培训对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2 培训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3 培训方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8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 基础构建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8.2 应用期 .......................................................................................... 错误!未定义书签。9项目效益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9.1 社会效益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2 经济效益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3 技术风险及对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3.1 管理风险及对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3.2 组织风险及对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项目概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慢病的发展呈现“井喷”之势。其中心血管的疾病的发展速度尤为突出,据国家卫计委的统计:1990年心脏病死亡人数90.1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15.31%,排在第4位,而到2012年心脏病死亡人数升至131.64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21.45%,排在第2位,这两年还在不断攀升。心血管医疗费用也在以每年18.6%的速度增长,大大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预示着我国将面临的医疗危机。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防控机制,将“预防—规范化诊疗—康复管理”有效的融合有着迫切的需求。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截至2014年末,贵州省常住人口为3508.04万人,城镇人口1403.57万人;乡村人口2104.47万人,城镇的交通情况一直不便;贵州省共有卫生机构2896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1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0个,但由于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信息不互通,老百姓重复检查率高,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突出,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攀升,建立有效的心血管疾病的管控体系需求迫切。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跨区域解决由

于地域距离带来的资源分布问题成为可能,“互联网+”专业医疗技术的应用,为心血管疾病的管控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本项目将“互联网+”专业医疗技术应用于贵州省心血管疾病有效管控体系的建设,重点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

1、解决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流动渠道(既技术、服务的有效输出)的建设问题,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获取优质医疗技术的支持,提升基层公共医疗的作用;

2、解决心电信息(及相关体征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安全条件下的资源共享的问题,通过优化医疗体系间分诊和转诊流程建设,使健康数据跟患者走,降低重复检查率,提高诊断准确率,缓解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3、解决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康复管理和潜在患者的预防管理问题,智能监测终端的规范化应用,解决慢病管控中最后一公里的数据采集和持续跟踪管理的问题。“预防+康复”为指导思想,提升区域范围的心血管疾病管控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4、解决区域信息统计调查滞后问题,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改变传统的慢病普查方式,实时更新、集中存储、智能快速的统计结算体系的应用为政府打造了快速的决策体系。

2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贵州康络维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创和推广国内新型远程医疗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将现代物联网络与专业医疗技术、无线远程监测诊疗技术完美结合,并成功的应用于移动医疗技术信息化及物联网医疗卫生健康领域;运用“互联网+大健康”的建设理念,通过互联网实时采集、传输、记录全省的心电、影像、病理、检测等数据,实现把各级医疗机构及个人心电、血压数据汇聚到云平台,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分析、汇总,为今后我省的慢病管理提供服务。并且通过远程会诊平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积极倡导治未病、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努力将省会城市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技术资源与康络维无线远程监测诊疗技术完美结合,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医疗机构与普通百姓的健康服务平台,有效提升我省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加快全省医疗信息化建设,让百姓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随时随地接受专业的医疗服务,真正做到“无病防病,有病防变”,为国解忧,为民造福,提高普通百姓整体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为振兴贵州医疗健康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2016年我公司将在贵州省投放3至5亿元资金,做到全省乡乡、乡县、县县、县市、市市,社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公司以做好基层慢病综合管理服务为核心,以贵州大数据为支撑,借助康络维互联网健康云平台和智能移动健康监测终

端,搭起以县级医院为纽带,向上构建“省、市、县”远程医疗支撑体系,向下构建“县、乡、村”分诊转诊体系;强化基层卫生站点的建设,搭建了慢病预警监测平台,使慢病发展控制在源头,同时也解决了基层慢病管理中最后一公里数据采集的问题,实现“大病不出县、慢病管理不出村”的目标;打造O2O健康生态发展模式,将百姓通过网店、药店等渠道购置的设备也纳入到跨区域的基层慢病管理网络体系,使百姓的慢病管理服务落实到基层站点,逐步走出慢病管理公益化,形成慢病管理常态化模式。

到 2025年,将在全省建成上千个远程医疗健康监测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实现“一、八、百、千”的战略发展目标:在贵阳建立 1 ——2个省级远程医疗健康中心;建设8个地、州、市级远程医疗健康中心;建设100个县、区级远程医疗健康中心、建设5000个乡村、小区街道远程医疗健康监测服务站。

公司与贵州、上海、解放军301医院等国内权威知名医院、专家紧密合作。现已经建立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省级远程医疗健康平台,并将中西医结合医院合作的32家“医联体”医院纳入建设范围,目前已建成龙里县人民医院、贵定县人民医院、息烽县中医院、开阳县中医院、普定县中医院、安顺市中医院、三穗县中医院、龙里县谷脚乡镇卫生院、曦阳山庄老年公寓等医疗机构二级、三级远程心脑健康会诊

中心。同时已建成高新区人才健康管理平台推动园区人才“健康监测、预防疾病、及时治疗”的新型健康管理路径入手,为入驻贵阳高新科技园区科技人才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明年上半年前在贵阳建成5个省级远程医疗健康中心;200个二级、三级远程心脑健康云分中心;1000个村级远程心脑健康监测服务站。并与省卫计委合作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在全省各地、州、市、县都建成至少一个二级远程医疗健康中心;力争用10年时间在全省千个乡村、街道都建成一个三级远程医疗健康监测服务站。从此,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有效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时间和金钱,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身处偏僻地区和没有良好医疗条件的患者获得良好的诊断和治疗;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另外,通过远程教育等措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小医院医师的水平;使贵州整体医疗健康事业跃升新台阶,使我司发展成为实现贵州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发展的中坚力量。

3立项依据与必要性

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健康医

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将带来健康医疗模式的深刻变化,有利于激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动力和活力,提升健康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扩大资源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有利于培育新的业态和经济增长点。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要求,顺应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规范和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融合共享、开放应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保障全体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强化顶层设计,夯实基层基础,完善政策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大力推动政府健康医疗信息系统和公众健康医疗数据互联融合、开放共享,消除信息孤岛,积极营造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规范、创新应用的发展环境,通过“互联网+健康医疗”探索服务新模式、培育发展新业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为打造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3.1夯实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基础

1.加快建设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按照安全为先、保护隐私的原则,充分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拓展完善现有设施资源,全面建成互通共享的国家、省、

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强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创新管理模式,推动生育登记网上办理。消除数据壁垒,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探索社会化健康医疗数据信息互通机制,推动实现健康医疗数据在平台集聚、业务事项在平台办理、政府决策依托平台支撑。

2.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鼓励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采集、存储,加强应用支撑和运维技术保障,打通数据资源共享通道。加快建设和完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建立卫生计生、中医药与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环保、农业、商务、安全监管、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管、体育、统计、旅游、气象、保险监管、残联等跨部门密切配合、统一归口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移动应用等产生的数据资源规范接入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全国健康医疗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制定分类、分级、分域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应用政策规范,稳步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

3.2全面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1.推进健康医疗行业治理大数据应用。加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评估监测,加强居民健康状况等重要数据精准统计和预测评价,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规划和决策。综合运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健全医院评价体系,推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健全对医疗、药品、耗材等收入构成及变化趋势的监测机制,协同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药品招标采购、药品使用等业务信息,助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

2.推进健康医疗临床和科研大数据应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心脑血管、肿瘤、老年病和儿科等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集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国家医学大数据资源,构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推进基因芯片与测序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诊断、癌症早期诊断和疾病预防检测方面的应用,加强人口基因信息安全管理,推动精准医疗技术发展。围绕重大疾病临床用药研制、药物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等需求,建立药物副作用预测、创新药物研发数据融合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优化生物医学大数据布局,依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研究网络,系统加强临床和科研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医学科研及应用效能,推动智慧医疗发展。

3.推进公共卫生大数据应用。加强公共卫生业务信息系

统建设,完善国家免疫规划、网络直报、网络化急救、职业病防控、口岸公共卫生风险预警决策等信息系统以及移动应急业务平台应用功能,推进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和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全面提升公共卫生监测评估和决策管理能力。整合社会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完善疾病敏感信息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和动态分析全人群疾病发生趋势及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等国际公共卫生风险,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整合环境卫生、饮用水、健康危害因素、口岸医学媒介生物和核生化等多方监测数据,有效评价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开展重点传染病、职业病、口岸输入性传染病和医学媒介生物监测,整合传染病、职业病多源监测数据,建立实验室病原检测结果快速识别网络体系,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推动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评估和妇幼保健、老年保健、国际旅行卫生健康保健等智能应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4.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加强健康医疗海量数据存储清洗、分析挖掘、安全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攻关。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创新发展健康医疗业务,促进健康医疗业务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不断推进健康医疗与养生、养老、家政等服务业协同发展。发展居家健康信息服务,规范网上药店和医药物流第三方配送等服务,推动中医药养生、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健

康咨询、健康文化、体育健身、健康医疗旅游、健康环境、健康饮食等产业发展。

5.研制推广数字化健康医疗智能设备。支持研发健康医疗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生物三维(3D)打印技术、医用机器人、大型医疗设备、健康和康复辅助器械、可穿戴设备以及相关微型传感器件。加快研发成果转化,提高数字医疗设备、物联网设备、智能健康产品、中医功能状态检测与养生保健仪器设备的生产制造水平,促进健康医疗智能装备产业升级。

3.3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

1.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引领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规范医疗物联网和健康医疗应用程序(APP)管理,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应用,优化形成规范、共享、互信的诊疗流程。探索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推进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等应用集成,激活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推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的一体化电子健康服务。

2.全面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实施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建设健康医疗服务集成平台,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

远程病理、远程心电诊断服务,健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机制。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健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延伸放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促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3.推动健康医疗教育培训应用。支持建立以国家健康医疗开放大学为基础、中国健康医疗教育慕课联盟为支撑的健康医疗教育培训云平台,鼓励开发慕课健康医疗培训教材,探索新型互联网教学模式和方法,组织优质师资推进网络医学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和在线互动、远程培训、远程手术示教、学习成效评估等应用,便捷医务人员终身教育,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3.4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法律法规,强化居民健康信息服务规范管理,明确信息使用权限,切实保护相关各方合法权益。完善数据开放共享支撑服务体系,建立“分级授权、分类应用、权责一致”的管理制度。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领域的准入标准,建立大数据应用诚信机制和退出机制,严格规范大数据开发、挖掘、应用行为。建立统一的疾病诊断编码、临床医学术语、检查检验规范、药品应用编码、信息数据接口和传输

协议等相关标准,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产品、服务流程标准化。

2.推进网络可信体系建设。强化健康医疗数字身份管理,建设全国统一标识的医疗卫生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可信医学数字身份、电子实名认证、数据访问控制信息系统,积极推进电子签名应用,逐步建立服务管理留痕可溯、诊疗数据安全运行、多方协作参与的健康医疗管理新模式。

3.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加快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建立数据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制定标识赋码、科学分类、风险分级、安全审查规则。制定人口健康信息安全规划,强化国家、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工程技术能力,注重内容安全和技术安全,确保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核心系统自主可控稳定安全。开展大数据平台及服务商的可靠性、可控性和安全性评测以及应用的安全性评测和风险评估,建立安全防护、系统互联共享、公民隐私保护等软件评价和安全审查制度。加强大数据安全监测和预警,建立安全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安全工作机制,完善风险隐患化解和应对工作措施,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患者隐私、商业秘密等重要信息的保护,加强医学院、科研机构等方面的安全防范。

4.加强健康医疗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国家健康医疗信息化人才发展计划,强化医学信息学学科建设和

“数字化医生”培育,着力培育高层次、复合型的研发人才和科研团队,培养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专门人才、学科带头人和行业领军人物。创新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形式,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推动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

(一)强化统筹规划。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多方参与、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国家卫生计生委要综合统筹、强化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各地区要重视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切实搞好总体规划、基础建设、安全监管,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军民融合发展,促进军地健康医疗数据规范衔接、互通共享、协同应用。加强对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强化对技术研发、新业态构建、应用推广的统筹协调,研究建立专家委员会,组织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二)抓住重点着力突破。从人民群众迫切需求的领域入手,重点推进网上预约分诊、远程医疗和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等便民惠民应用。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支持发展医疗智能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加强疑难疾病等重点方面的研究。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隐私安全防范有保障的地区和领域开展健康医疗大

数据应用试点,总结经验,扎实有序推进。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政府支持政策,从财税、投资、创新等方面对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给予必要支持。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基础工程、应用开发和运营服务。鼓励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开展合作,探索通过政府采购、社会众包等方式,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政府应用与社会应用相融合。充分发挥已设立的有关投资基金作用,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热情,鼓励创新多元投资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和监管制度,支持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

(四)加强政策宣传普及。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政策解读,大力宣传应用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形成良好社会氛围。积极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宣传普及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知识,鼓励开发简便易行的数字医学工具,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掌握相关应用的能力和社会公众健康素养。

(五)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有序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人才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推动我国自主技术与全球同步发展。加大对国际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标

准的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强相关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坚持以我为主、加强监管、确保安全原则,稳步探索国际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合作新模式,不断提升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水平、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通过项目的实施,在贵州省建立覆盖全省的医疗数据(含相关的生命体征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云搜索平台,实现医院数据的互联互通、统一监管。云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一、利用远程会诊体系跨区域特点,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作用,实现疑难病例的远程会诊;二、利用平台技术优势优化传统的分诊、转诊流程,减少重复检查;

三、通过平台的管理实现患者数据的共享,充分发挥患者心电历史数据对其后续检查治疗的作用,实现精准治疗。

3.5建设远程医疗大数据云平台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移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技术建设心电云平台,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及横向扭转。平台由用户端子系统、医生端子系统(含专业分析系统)、管理与运营端子系统、数据中心子系统等组成。可以为不同群体提供近百项服务内容,真正实现人与数据同步,随时、随需、随地享受医疗健康服务。

建设云数据中心,通过云平台实现全省的心电数据的集中备份管理。数据中心具备可靠的容灾机制和后期的扩容机制,云平台信息格式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并从经济和高效的角度出发,采用高效的无损压缩算法,将磁盘阵列与磁带机应用相结合,进行存储。同时,建立异常医疗数据库(为今后的科研、教育奠定基础)。

远程医疗云平台的建设的重点是:在传统的弹性云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性的重点开发。以基础信息即服务为基础(IAAS)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基础服务平台、平台通用组建的开发;以及在此基础上的SAAS(应用软件及服务)的开发。

3.5.1对接居民健康档案系统

远程医疗云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可与居民健康档案系统无缝对接。平台数据中心的建设,充分考虑到避免重复建设的问题,定制数据接口,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同时盘活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系统。通过云平台的会诊,会诊中心可同时获得患者的其他病例资料,进一步提高会诊的综合服务质量。

3.5.2对接现有居民健康卡,提高患者就医效率

在对接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将居民健康卡的使用纳入云平台管理,患者到各会诊分中心刷健康卡进行监测,医

疗费用直接从健康卡账户中扣除,可以实现动态心电报告和常规心电图的诊断,通过刷卡获得病人信息,不需要医生手动录入病人信息,极大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此外,充分利用平台的安全机制优势,保障居民身份信息的保密性。

3.5.3远程会诊分中心的建设

在省级大型三甲医院建立远程会诊中心,在省内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分中心及相关服务平台(配备无线网络生理参数监测客户端、便携智能终端和视频远程会诊系统),打造对外窗口,实现优质医疗技术和服务的向外辐射,实现优质患者资源的输入。通过平台的建设,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在全省范围内全覆盖。

远程会诊中心的建设需统一标准,包括会诊中心场地要求、人员配备、服务规范、工作流程和考核体系等等。

4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4.1主要内容

贵州省远程医疗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旨在构建面向全省医疗机构统一的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资源池,实现资源平台根据业务需求动态扩展,形成医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运营安全体系和应用服务体系。根据《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规

范》、《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法律规范,遵循HL7、SNOMED、ICD10、DICOM3.0等国际标准,构建涵盖远程医疗、医技检查、医疗专家资源、电子病历等领域的数据共享、业务管理、监管与应用的全省统一平台,该平台包含远程医疗云服务、HIS(含EMR)云服务、综合医技云服务、医疗质控和过程溯源、远程医疗教学等服务,并建立统一的医疗数据资源中心,汇聚病历、医技检查、诊断、治疗、教学资源5大类数据,形成相对稳定的医疗数据资源框架体系,建立行业数据资源服务目录体系,开展大数据分析应用。

综合医技云服务:建设医技检查云服务,实现全省各乡镇、县医疗机构医技数据(影像、心电、检验、病理)在全省范围内的共享,实现县域医技集中诊断,提升基层医技诊断水平,为远程门诊、会诊服务提供检查检验数据支撑。

云HIS服务: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标准化的、信息化的、可共享的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患事务管理和临床诊疗管理等标准医疗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并嵌套EMR应用。系统利用云计算平台的技术优势,建立统一的档案存储平台,有效实现医疗数据共享与交换,解决数据重复采集及信息孤岛等问题,为实现远程医疗服务提供基础信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ly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