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概论

更新时间:2024-07-04 02: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播电视学概论

第一章 世界电视广播发展史论

第一节 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背景:传播技术的进步轨迹 一.产生于人类本能需要:克服空间限制的需要 1.图像传播

2.语言传播 第一种职业的传播者:吟游诗人 3.文字传播 最早被使用的文字:象形文字 4.印刷传播 5.电子传播

二.真实地模仿、复制客观现实的需要

1.模仿行为的功能:模仿是人类的行为与自然的融洽;模仿有“善”的指向;

模仿可以给人带来快感。

2.媒介技术的进步与模仿行为的进化 “仿拟”

第二节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轨迹(填空或选择) 一.广播技术的发展

1.远距离传播信息的电子技术——无线电的发明 2.声音录制,存储技术的发展 3.收音机技术的发展

二.电视技术的发展:图像和传播能力的双重进步 1.光电效应和荧光效应:图像制作和显示的理论基础

最早发现这一现象的是英国工程师史密斯,他们发现金属物质硒是一种发电体,法国科学家白克勤尔发现,给某种化学物质充电以使其发光,就可以把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 2.图像分解和扫描技术

1875年,美国人凯瑞发明了图像分解技术,最早的摄像头

1880年,法国人勤布朗发现了眼睛扫描事物的原理——是将图像分解成许多像素以完成的

1884年,德国工程师尼善普可夫用一个满螺旋状小洞的圆盘成功地传送了波动的图像,20世纪真正的电视发明。 3.机械电视和电子电视的发明

世界上最早的电视机,公认是被称为“电视之父”的贝尔德发明的(P6)

电子电视的核心技术是显像管

4.电视记录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对电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技术还包括图像技术和传播技术) (1).电视录像技术的发展

70年代末盒式磁带录像机正式进入家庭,1947年“电视录像机问世”。 (2).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

微波无线传播到卫星传播再到光缆传播

第三节 广播的黄金岁月

一.“大萧条”对广播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社会动员作用的发挥(“炉边谈话”)

2.流动人口造成的广播伴随性收听优势的发挥(广播优点:感染力强,伴随性收听)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广播媒介发展的促进作用 1.社会动员作用的继续发挥 2.广播伴随性收听优势的发挥

第四节 电视的黄金岁月和广播面对挑战的应对策略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媒介的飞速发展 1.电视新闻显示了自己极强的生命力;

2.电视的文艺、娱乐类节目获得了空前规模的发展。 二.广播媒介的应对策略和持续发展

1.调整节目结构,发展广播音乐的潜力(汽车音乐) 2.广播继续发挥“伴随性收听”优势

第二章 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与社会功能 (167页)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 一.广播电视的社会影响力 二.广播电视的特点:

1.大众传媒通常由媒介机构组织来运作,需要数量庞大的具有专业训练背景的从业者;

2.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所面对的受众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具有很高的异质性和匿名性;

3.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具有公开性、传递迅速,但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有耐久性;

4.与传统的纸质媒介不同,广电是通过声音和画面将远方的世界带到受众身边;

5.大众传媒的发展与技术密不可分。

从一般意义的传播方式上看,广播电视的特点: 1.传播对象的广泛性; 2.传播速度迅速及时;

3.丰富的视听语言作为传播符号,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4.接收方式的随意性和伴随性;

5.线性传播、顺序接收,具有强烈的“现在进行时”的视听感受; 6.转瞬即逝,难以保留。 三.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1.传播突破时空限制; 2.抗灾害能力强; 3.普及率高,群众性强;

4.除了上述优势外也存在一些弱点:不易保留、选择性差、难以二次使用。 电视新闻传播特点: 1.信息损耗小,真实可信; 2.受众参与性强,形象生动;

3.电视在传播上同样有着广播所具备的弱点:选择性差,不易保留,电视图像的多意性和浅显性。

注: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P168—173)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一.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P174—180)

1.和其他大众传媒一样,广播电视具有传递信息,监测环境的功能; 2.广播电视具有连接、协调、整合社会的功能; 3.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过程的重要基本元素; 4.具有重要的娱乐功能;

5.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 6.服务功能。

二.广播电视社会功能的研究

《火星人入侵地球》 “涵化理论”(小孩的模仿)

第三节 电视的负功能:真相还是偏见(P181)

英国学着古德温与惠内尔编著的《电视的真相:电视文化批判入门》 1.公共电视广播政策的初衷; 2.充满“偏见”的电视报道;

3.电视对受众认知的“构建”; 4.“偏见”的源头:阴谋还是不自觉。

第三章 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规律

第一节 技术的发展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基础

首先,广播电视媒介的诞生得益于电子技术的发展,每一次新的技术进步都会给广播电视媒介提供关键的发展机遇;

其次,技术的革新可以直接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乃至飞跃; 再次,技术不仅是节目创意的源泉,有时还是媒介变革的力量。

第二节 体制的类型决定广电媒介运作的基本理念 一.国家经营型的广电体制 国家经营型的广电体制的特色: 1.不追求商业目的

图像出资、任命人员、追求权力最大化 2.宣传色彩严重

是指有一个国家的政府独家经营的广播电视台,政府拥有所有的对广电媒介的管理权和控制。 3.受众地位不高

二.公共机构型的广电运营体制

1.经费:广电执照费+国家财政拨款+民间私人、企业赞助,指广电作为一种公

共的社会组织而存在运行的媒介运营体制,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私人。

三.商业型的广电体制

1.首要目标:巨额商业利润,是以经济效益为第一 2.经费:广告费+节目费

3.特点:市场经济、消费市场、片面追求高收视率 四.国营和商业并行不悖的中国当代广播体制

我国对广播电视文化的调整方式:

1.宣传部对电视媒介的传播口径、意识形态进行正确的方向引导; 2.任免电视机构领导人的方式保证电视媒介正常、健康发展。

第三节 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外部资源 一.“理想主义”的时代精神早就“文人电视”

1.首先,是大型电视专题片和记录片的拍摄和广泛传播; 2.其次,更鲜明的特征体现在80年代的电视剧中:

一方面,在作为知识分子的电视制作人的眼中,一部电视剧的拍摄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性,这体现在电视剧的中心思想要符合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电视剧的内容和形式要反映出精英文化阶层特有的高雅甚至古典的品味,这使得80年代的中国电视剧中蕴含了一种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情怀。 二.市场经济大潮造就的商业电视

1.大众文化:严格地说,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大陆的大众文化就初露端倪,整个80年代中国文化界对此持有强烈的怀疑态度和观望立场;90年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终结了精英文化的优越感。

2.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电视界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制片人体制的确立,其次是舆论监督定位。中国电视事业进入21世纪后,面临的是更加细分的社会分层,不同的电视观众群也因此区隔越来越大,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第四节 作为“媒介英雄”的个人是广播电视媒介变革时期的重要因素 一.爱德华.默罗和广播现场直播节目的诞生 二.中国电视“九三革命”中关键人物的作用

1.孙玉胜和电视制片人制度在中国电视界内部的确立是“九三革命”的重要成果

2.陈虻与纪录片栏目化

第四章 理解声音

第一节 声音的属性 一.声音的物理属性

音响指声音大小(由声波的物理特性:振幅所决定的)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

音色指混合音的复合程序与组成形式构成声音的质量特征

二.声音的心理属性

1.首先来自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各种声音的不同感知,即由听觉的生理反应带来的心理变化;

2.其次,人们会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推广到相应的听觉体验中; 3.再次,不同音质的声音还能激发人们不同的联想和思维。 完形心理学所谓的“格式塔”:

声音同样也是人们“完形”的元素之一,因为在日常生活的认知过程中,声音也是认知事物的重要元素;同样,我们也能通过“声音”完形(还原)出相应事物的形象,人对声音的联想一般有如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声音联想声源的形象; 2)通过声音联想完形声音的环境 三.声音的社会属性: 1.声音的政治属性

2.声音的经济属性:力量型音乐,流行性音乐,再流行性音乐,力量经典型音乐,经典型音乐 3.声音的文化属性

第二节 音乐性的声音及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使用 一.声音的构成与分类;

1.广播声音有三个重要部分构成:语言、音乐和音响 2.就心理属性,我们可以把声音大致分为两大类:

(1)语言性的声音:这类声音主要是指人们说话的语言,主要功能是告知、评

论等; (2)音乐性的声音

二.理解广播传播中的音乐性声音

1.广播中音乐性的声音主要有两类:一是音乐,二是具有音乐效果的语言和音响

2.音乐在广播中的作用:

(1)构成纯粹的音乐节目(2)作为配乐的音乐(3)作为节目穿插的音乐 3.语言、音响在广播中音乐性的作用

(1)语气是“思想情感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由两方面构成,

“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情感,一方面是具体的声音形式”,简单地说,语气所描绘的就是人在什么样的情绪下说什么样的话。

(2)节奏语言在流动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规律性的变化,是以思维下情感为依

据的声音的运动形式。

第五章 画面传播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图像传播的魅力

一.单独图像的传播特征:(一幅电视画面具有的传播特性)

1.证实性 :证实性的特性导致观众能够特别认可电视传播的真实性,这使得电视在传播新闻等纪实性信息的时候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但同样也为新闻造假留下巨大空间。

2.解释的多义性:单独的电视画面所表达的意义是既确定又多元的,电视更准确的传播需要进一步编辑,需要声音、文字、画面的配合。 二.受众感知图像的快乐:图像传播的魅力之源

1.图像符号可以带来人们最直观的认知,具有认识论功能; 2.模仿伦理学层面的意义; 3.图像传播具有美学功能。

第二节 流动图像的叙事与抒情

1.绘画—摄影—电影—电视—电脑多媒体

2.图像的表达和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对应物越来越一致:

(1)视觉技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模仿和记录,这个过程是追求一种画面和

真实事物外观的逼真;

(2)人们所创制的画面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模仿与记录,这同样追求一种真实

性、逼真性。

3.图像从整体看具有两种功能:

(1)表意和叙事(即前面论述的国家的认识论功能)

(2)抒情(也就是美学功能,单独画面和流动画面都是如此) 4.流动画面叙事的两种基本模式:纪实的模式、技巧的模式 纪实模式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尽量完整客观地记录下来。

流动画面的叙事之一:长镜头

长镜头:指在时空上不间接的流动画面的描绘或者叙事,让观众获得一种统一的整体的时空印象。这是纪实性画面叙事的一个基本手段。(安德烈.巴赞)

流动画面的叙事之二:叙事蒙太奇

蒙太奇:导演把影片中不需要的镜头剪去,使影片更凝练、戏剧化、故事感更强,通过剪辑使上下镜头之间产生导演所期望的关系和新的意义。蒙太奇也就是通过剪辑使上下镜头之间产生导演所期望的关系和新的意义。(大卫.格理菲斯) 注:

1.叙事蒙太奇的组接不是画面的随意拼贴,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2.叙事蒙太奇暗示并刺激观众通过蒙太奇有限的画面组接进而在大脑中串起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先验结构)

3.叙事蒙太奇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重构,它不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客观记录(与长镜头区别)

4.真正的总体性并不是我们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景象,而是存在于我们思想观念中的一种精神的、逻辑的力量。

三.流动画面说理的可能性:理性蒙太奇

画面叙事到一定程度后,即当画面表达现实中那种“总体性”的真实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画面有可能超越叙事的层面而进入理念的层面,这个命题就是(理性蒙太奇)画面是否有能力说道理。画面不仅仅有一种记录、描绘的功能,它还可以通过流动画面的前后承接展示生活的逻辑,即总体性。

四.流动画面的抒情:长镜头的震撼力和表现蒙太奇 1.抒情的含义: 画面分为两类:

(1)可以激发观众正面心绪的画面;(2)可以激发人们的负面情绪的画面。 2.影响抒情的画面形式要素: 画面的两个形式要素:

1)镜头的明暗色调 2)镜头的速度

色彩可以给人造成最直接的情感波动,一定的情感背后往往意味着相应的伦理价值判断,这种伦理价值判断进一步强化人的情感体验。

镜头的明暗度不同,给人带来的情感冲击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光线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总的来说,光线明亮、色彩艳丽往往会给人以一种昂扬、向上或者愉快、振奋的情感体验,而光线灰暗、色彩朴素往往会给人一种低沉、郁闷或压抑、失落的情感体验。

长镜头的运动速度取决于:演员动作快慢、位移动作快慢 蒙太奇:

蒙太奇画面流动速度在影视制作上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剪辑率”(剪接率),剪接率指单位长度的电影、电视画面中镜头转换的次数,如果一段画面中的每个镜头都比较短,转换的次数多,剪接节奏就快,称为剪接率高;如果每个镜头相对都比较长,转换次数少,剪接节奏就慢,称之为剪接率低。

第三节 声音互动的魅力 声画组合模式:

(1)声画合一:指声音和画面传播的具体内容完全一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

中出现的人和事物就是声音的发生体;另一种是声音具体地阐述画面中的事物情景。

(2)声画对位:画面和声音各有自己的内容并列推进发展。

1.声画合一是将影视信息表达得更为真实和完整,更加符合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2.声音可以营造另一个时空,它大大扩大人们的认知范围。

3.电视的符号除了拥有这种本身的魅力之外,它依附电波具有一种传播的力量。

第六章 广播电视节目:类型、市场、编排

第一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种类和发展 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类别:

(1)按内容内容来看,大体分为新闻类、文娱类、教育服务类; (2)按播出方式,可分为直播类节目和录播类节目;

(3)按照传播和覆盖市场,分为本地节目、全国市场节目、区域/国际市场节目;

(4)按受众定位则可以分为一般性综合节目和特定对象性节目;

(5)按节目来源分为自办节目、联播节目、交换节目、转播节目、购买节目; (6)按节目形式分为主持人节目和非主持人节目、受众参与性节目和非参与性节目。

1.新闻类节目:

消息类新闻节目 新闻专题节目

新闻评论节目:观察与思考 电视新闻类纪录片

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新闻杂志型节目(新的节目形态) 新闻谈话类节目(新的节目形态)

2. 文艺娱乐类节目: (1)广播文艺类节目

基本类别:音乐节目、评书、小说连续广播、诗歌散文、曲艺和戏曲节目、广播剧、电视录音剪辑等。其他的都是将已有的文艺表演或文学样式照搬到广播节目里,或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文艺表演做一点加工使其更符合广播的传播特点。

(2)电视文艺节目

早期中国电视剧的文艺节目里面,音乐、舞蹈、杂技、评书、戏曲曲艺、戏剧等既有的文艺样式直接在电视中播出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此外在电视上大量播放电影,这也是早期中国电视被老百姓称“小电影”的缘由。 基本类别:a.DJ主导的广播流行节目和听众点播

b.广播电视游戏节目 c.电视真人秀

d.广播电视娱乐类谈话节目

3.教育服务类节目:

教育类节目又可分为教学节目和社会教育节目。

教学节目、社会教育节目、对象性节目、服务类节目、电视纪录片

第二节 从“节目”到“栏目”

一.《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中对广播电视节目做过这样的定义:

广播电视节目:是电台、电视台各种播出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也是电台电视台和其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供指出或交流的具有完整内容的广播电视作品。

广播电视栏目:指的是有固定的播出时间和时长,内容主体和形式风格统一、定期播出的节目单元。

“栏目”指各个时段和和定期播出的内容单元。

“节目”则变成了“制定时段中的具体播出内容或固定栏目中的某一相对独立的局部。

“栏目”成为涵盖“节目”的上位概念,而“节目”变成了“栏目”的下位概念。

二.栏目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脉络 1.中国广电新闻栏目化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从“电视新闻”到“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 时间为1958—1978年; (2)从《新闻联播》的创办到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栏目的开办,时间

为1978—1987年;

(3)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和福建电视台《新闻半小时》栏目的创办,时间

为1987—1992年;

(4)大型新闻杂志型栏目《东方时空》与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的创办,

时间为1993年至今。

2.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呈现的基本特征: (1)社会化趋势;

(2)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地位专门化确立;

(3)由记者直接主持栏目代替了播音员客串主持的传统模式;

(4)一改过去单纯注重新闻报道内容而忽视栏目自身视觉、听觉形象设计的局面。

3.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的原因:

(1)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是受众对广播信息需求不断增加的体现; (2)广播电视新闻制作管理的专业化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规范化、栏目

化;

4.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的传播优势:

(1)从广播电视媒介的地位来看,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有利于广播电视在新

闻传播上保持竞争优势和地位;

(2)从广播电视功能上来说,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能有效地发挥广播电视新闻

各种文化功能;

(3)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有利于适应不同层次和爱好的受众的需要; (4)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有助于广播电视新闻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在中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过程中,大板块的栏目编排是一个重要的阶

段。

1.相对传统的节目编排模式,板块式节目的结构方式具体有如下特点: (1)板块式节目编排集中,时间长度基本固定; (2)板块式节目子栏目内容相互关联; (3)板块式节目内容多元性、多向性特点。

2.按编排标准不同,板块式节目分为内容集约模式、对象集约模式、混合模式 3.频率/频道专业化:(1)专业化广播频率(2)专业化电视频率

第二节 广播电视类型化 一.“类型”的基本概念

1.类型化的节目构成,指媒介主动通过市场调查和研究来明确界定出具有不同社会价值、文化品味、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的目标受众的人口学特征,然后再通过恰当的节目类型来聚合和培养起对这一类型节目最感兴趣的这一人群。 这些类型化节目构成的策略和技巧在于,既便于达到不同受众群体的人口学特征和不同广告诉求目标的最大限度契合,又便于节目本身系列性的专业化大规模生产。

2.谈话节目是海外商业广播电视中最为流行的节目类型 主要的广播电视谈话节目可以被分为三大类: (1)新闻、社会事务讨论节目; (2)滑稽、娱乐访谈节目;

(3)人际关系、心理自助。日常生活讨论节目。

二.广播电视的类型化构成策略对于商业广播电视来说,最基本的节目构成策略有以下几种:

(1)连续、稳定的“受众流”

这种编排方法是指广播电视机构安排系统的节目,并且使节目与节目之间形成有机的关联和过渡,以始终吸引受众,从而在一个频道内构成延绵不断的“受众流”。

(2)板块式集中编排法

板块式策略,又称“捆绑策略”,就是将性质相近或诉求对象相同的节目集中编排在相邻的时段,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节目板块,播出时间通常持续两个小时以上。

这种编排可以尽可能吸引具有相同视听趣味的受众的持续观看、收听,从而提高该视频的整体收视率。

(3)“吊床式”编排法

“吊床式”节目构成,就好像吊床两端被系在离地面较高的地方那样,在节目编排时,会将一个相对收视率较低或视听率不宜预测的节目,特定安排在两个较受欢迎的强势节目之间。 (4)节目导入法

节目导入法,即强化一个时段的首、尾节目对中间节目的影响力。其中在整个晚间黄金时间的第一个节目被称为“开场节目”,开场节目奠定整个晚间节目的基调,广播电视节目编排人员甚至认为赢得了黄金时间的开场节目,他就赢得了整个晚间的视听率,甚至认为可能进一步影响整个星期的收视听率表现。 (5)“帐篷式”节目策略

“帐篷式”编排方法,指用一个强档、热门节目来拉抬起前后节目的收视率,就像搭帐篷那样形成中间高、两端低的形态,这一编排策略的假设是:广播电视观众会因为害怕错过某一档喜欢的节目而提前转到此频道耐心等待,中间的主打节目结束后,紧随其后的一档节目也会因为强档节目的牵引效应而受益。 (6)无缝过渡策略:节目开头或结尾或间隙的无缝过渡。

第七章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基本概念

广播电视新闻:作为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如无线电、光缆、卫星)公开传播的正在或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息。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种类和特点

1.按新闻发生地,分为本地新闻、全国新闻、国际新闻;

2.按新闻题材,可分为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社会新闻、法制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教育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

3.按新闻体裁,可分为消息、深度报道、新闻专题、新闻评论、人物专访、特写、通讯等;

4.按新闻采编方式,可分为口播新闻、(电视)图像新闻、现场报道、录音报道、现场直播;

5.按新闻的播出方式,可分为直播新闻、录播新闻。

三.新闻节目的核心元素——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新闻事实满足社会需要的特殊要素的总和。 2.新闻价值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1)时新性:一是客观事实发生的时新性,二是指在时间性基础上事实内容的

新鲜性。

a.时间性:指一件事实能够成为新闻事实的时间根据。事实发生的时间、

离现在时间越近或与现在时间重合(正在发生的事实)。

b.新鲜性:主要是针对时间上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内容特征而言,是

从内容上对新闻事实提出的价值属性要求。新意来源于对常态的改变,具有首创性、新异性的新闻事件是对常态的改变。

(2)重要性:事实影响人的多少;事实对人和社会影响时间长短;事实影响空

间范围的大小;事实影响人们实际利益的程度。

a.事实影响人的多少:凡同多数人利害相关,为多数人所关注的事实,被

认为有社会意义,也就有重要性,即一件事件影响的人越多,影响的人越重要,越容易成为新闻事实。

b.事实对人和社会影响时间长短:一件事实、一种现象对社会影响的时间

越长,说明越重要,越容易成为新闻事实。 (3)显著性:

显著性:用来描述新闻事实知名度,或新闻事实的显要度的一个概念。一件事实的知名度或显要度室友构成这件事情的各种要素的知名度和显要性决定的,因此事实构成要素的知名度或显要性就是事实显著性的基本内涵。它包括人物显著性、事情显著性。

a.人物的显著性:指创造或造成一定事实的人,与普通人相比,或者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者在一定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或者具有某种特殊的才能,或者拥有特殊的权威性,或者具有一些非一般的特殊的“素质”等。当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或实施中拥有这样强大的人物,这个事情就容易成为新闻事实。这样的事实之所以能够成为新闻事实,主要原因在于做事的人,而不在于事情本身。

b.事情的显著性:指事情在客观的表现上不同于普通的事情,只有激发和

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内在力量,而不管造成这件事情的主体是人还是物。

(4)接近性:就是发生的新闻事实越接近受众,就越会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

趣,新闻价值也就越大。包括地理、利益和心理等方面的距离远近。 (5)趣味性:指新闻事实和新闻报道使受众感兴趣的程度。

第二节 广播新闻节目

一.广播传播新闻的优势: 1.突破时空限制,渗透力强;

2.伴随性接受,新闻信息接受随机性强;

3.只闻其声,不见其形,造就了其特有的宣传效果。

二.广播新闻信息采制的关键:有逻辑的新闻叙事和现场音响、同期声的录制。

1.广播消息:指狭义的广播新闻,它是广播中适用范围最广、适用频率最高的新闻体裁。

2.广播专题报道和特别报道:

(1)专题报道:在一个独立的节目单元中,专门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具有某些新闻价值的题材进行全面报道。

(2)特别报道则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可预见性的未来某一既定时刻将发生的社会普遍关注度高的重大事件,在做好前期策划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深度报道;二是对某一突然发生的社会普遍关注度高的重大事件,广播媒体所采取的紧急报道。 3.广播评论:

广播评论是要用声音来说理,而且理要说的透彻,“以理服人”。

三.广播新闻编排的原则:冗余度的控制

信息冗余度:指不携带信息的符号量和总符号量的比率。 1.广播新闻的冗余度应高于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 2.重播是广播保持信息冗余度的方法之一; 3.广播新闻的冗余度还表现在新闻提要上;

4.广播新闻中必要的冗余有两种:一是在新闻中交代背景,加以解释,为听众提供理解新闻事实所必需的有关材料;二是适当地重复叙述。

第三节 电视新闻节目

从题材上看,电视新闻包括电视短新闻、电视深度报道和电视评论三个主要类型。

一.电视短新闻:

1.制作电视短新闻的关键是要摄制“典型镜头” 灾难新闻:

(1)火灾画面、爆炸的画面等;

(2)天灾、抢救伤员等救灾现场的画面,如武警开赴第一现场等; (3)抢救现场财产和群众的画面,现场群众奔跑的画面等;

(4)这些画面串起来就构成了一个“灾难发生、救灾、灾情得到控制”的过

程。 会议新闻:

会场的外景(一般是全景)、会议代表入场的镜头、会议主席台的全景、会议标语、会议代表、发言者、与会者聆听会议镜头等。 体育新闻:

运动员夺冠的画面、夺冠后观众的反应、夺冠运动员自己和教练、队友的反应、竞争对手的反应。颁奖镜头等。

2.“声画合一”的声画组合方式与“同期声”的点睛效果 3.倒金字塔型的新闻叙事结构

“倒金字塔”是一种典型的新闻写作方法,这种方法强调要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写在文章的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程度一次写下去,而且一段只写一个事实以至最后全部陈述出事实,在整个写作过程中,记者并不发表议论。

补充:倒金字塔结构(大部分新闻报道都采用倒金字塔结构) 1.在此种结构中,新闻五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应置于导语中(这种结 构的岛屿一般应具备五个要素,即“5个w”)。紧随导语之后的内 容也很重要,导语应该激起读者兴趣:新闻报道的正文,或称中间 部分,应将读者的兴趣保持到最后。

2.局限性:程序固定、单一,如果掌握不好易写得呆板、生硬,与标 题、导语、主体重复,因而只适宜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新闻。 3.骨架形式: (1)导语;

(2)更多事实材料,对导语内容的拓展; (3)辅助性消息或背景,对重要的事实作补充;

(4)引语或次要的事实材料,对重要事实作进一步补充; (5)细节材料进行进一步补充。

4.组织倒金字塔式新闻报道应遵循的原则: (1)撰写简洁的导语

撰写一个不超过35个字的导语,概括新闻报道的要旨。

(2)提供背景

在第三段或另一个或几个较前段落中提供背景,为读者解释说明。 (3)按照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撰写新闻 (4)及早使用引语,并将引语分布在全文

使用直接引语的最佳时机是在向读者、观众、听众提供了新闻要旨背景信息后,在不同的直接引语中间插入补充性新闻和记者的转述将直接引语间隔开,要将引语分散在整篇新闻报道中,而不是堆砌在一起。 (5)使用过渡语 (6)不要社论化

记者是新闻的目击者,而不是评判者。 (7)避免生硬的“结果”

持续报道新闻一直到文章结束,这样有助于读者了解到虽然这篇作品已经结束了,但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尚未结束,结束一个新闻报道的有效方式是使用一个直接引语。

二.电视深度报道:

掌握电视深度报道的关键在于两点: 1.有能力构建不同事实间的因果联系; 2.掌握电视深度报道独特的叙事逻辑。

电视深度报道要以某个电视新闻事实为中心,一方面向前追溯,即揭示产生这一新闻事实的原因;另一方面要向后拓展,即对这一新闻事实所产生的后果进行追踪,这一路追踪可以是按线性进程发展的。

三.电视新闻评论:

从根本上看,电视新闻评论是要用电视的语言——声音和画面来针对某一新闻事实讲道理。

掌握电视新闻评论,关键在于以下方面: 1.说理形象的建构

(1) 主持人或评论嘉宾的直接说理(我国大量的电视新闻节目都是采用这种

讲道理的方法) (2) 画外音配典型画面 2.找寻一种理论框架

和所有评论一样,电视新闻评论也是由论点、论据和论理三个元素构成,只不

过用电视媒介来做评论有它自己的特色:

(1)论据可用流动画面的叙事来完成,画面的证实性有利于增加论据的可信度;

(2)论点由专家、主持人、画外配音等语言表述出来,这些人的视觉形象和语言形象更具权威性,将有助于观众对电视新闻评论观点的接受;

(3)论证的过程同样要讲究逻辑性和推理的合法性,这些都是由各种画面组接以及声画组接来完成的。

第八章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

从节目形态方面来看,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大致能分为三大类: 1.演艺类的广播电视文艺节目

这类节目是将文艺演出搬进广播电波或电视银屏,并动用相应的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对其进行重新编排和整合。代表节目类型有广播电视音乐节目、电视综艺晚会、电视真人秀节目等。 2.叙事类的广播电视文艺节目

这类节目是由广播电视的传播手段来叙述虚构的故事,典型的节目形态是广播剧、电视剧和广播电视文学节目。 3.谈话类的广播电视文艺节目

这类节目的主要构成是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谈话,和新闻类谈话节目不一样的是,文艺类谈话节目的目标是为了给受众带来休闲和娱乐,因此谈话的内容以逗趣、开玩笑为主。

第一节 广播文艺节目

一.广播音乐节目:音乐与广播结合的形式 1.音乐和广播的结合:

首先是文本导入阐释,深化音乐作品的作用不断凸显,广播音乐就此逐渐成为以音乐为中心的相关信息的汇总;其次,一些较有思想的广播音乐节目主持人会在音乐传播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内容。 2.音乐产业与广播媒介发展的互动

唱片公司及时向广播电台介绍和推广自己新出版的音乐产品、包装推出的歌手等,电台由此获得丰富且源源不断的音乐节目资源。

广播是唱片产业最重要的广告媒体,离开了音乐广播,唱片公司的歌手和舞曲的推广都是无法进行的。

二.广播剧

1.中外广播剧的发展历程: (1)世界广播剧发展简史:

1924年1月,伦敦广播电台播出的广播剧《煤矿之中》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为广播电台创作的广播剧;

1938年10月30日晚8点,广播剧创造力自己的辉煌之作——《星际大战》; 在20世纪30—40年代,广播剧还是凭借这广播的黄金时代得到了飞速发展; 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广播剧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蓬勃发展时期。 进入70年代以后,广播剧开始了自己更加细致和复杂的探索;

20世纪80年代,西方电视事业达到巅峰状态,电视剧的兴盛极大地冲击了广播剧的发展。

(2)广播剧的创作要旨:

a.广播剧是声音的叙事艺术,即创作者要调动语言、音乐、音响把一个故事描述完整,同时赋予其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这一过程中,语言的作用最为突出,它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元素。

b.广播剧的传播媒介是电磁波,它不受戏剧舞台的空间和时间限制,瞬息万里。

c.广播剧本质上是一种戏剧形态,它有人物、场景、动作、情节等戏剧要素。 d.声音是广播剧唯一的构成载体和表现媒介,它只诉诸人们的听觉,这一点也使广播剧区别于其他戏剧艺术种类。

e.广播剧通过声音激发听众的想象,使他们在情感或理智上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审美、愉悦或思想启迪。 2.广播剧的叙事:

(1)用语言结构叙事:广播剧中的语言包括两大类:一是阐释性的语言,二是对话性的语言。 a.阐释性的语言

在广播剧中使用第三者的叙事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它尤其会使用在背景交代、

转场叙事、现场情境解说方面。 b.对话性的语言

对话性的语言是广播剧中的核心元素,同解说一样,人物对话也可以激发听者的想象,进入广播剧的叙事情境中,尤其是它能通过刺激想象某人物形象。

第二节 电视文艺节目 一.电视音乐节目

1.音乐电视:是将一首歌的演唱用电视的手段制作出来,使之有声有色策划能够为一种新的艺术整体。

2.音乐电视的创作:声画关系的把握

首先,看声画合一的音乐电视的组合和传播效果;其次,看声画对位的音乐电视是如何结构和创意的。 3.音乐栏目的策划和结构 二.电视综艺节目

1.综合性:拼贴和整合的艺术

(1)艺术类型的整合造就综艺节目的整体结构; (2)艺术元素的整合造就新的电视节目类型; (3)主旋律的确定和表达; (4)主持人。 三.电视游戏节目

1.电视游戏节目与电视综艺节目的不同:

(1)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之旨在于为观众提供艺术审美,而游戏节目则是提供娱乐,着力处理各种“形式”或是“符号”的产物。

(2)电视综艺节目的演员表演要刻意和观众保持距离,所有的演出都强调一种艺术的品味。 2.基本框架:

(1)必须设置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 (2)文艺表演的独特作用; (3)重视观众参与; (4)节目的博弈特点突出;

(5)节目主持人青春热情,活力四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l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