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知识点
更新时间:2023-08-10 01:10: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上 艺术总论
广义的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狭义的艺术专制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将文学与艺术并列起来,合称“文艺”。
广义上的艺术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民族民间艺术(杂技、曲艺、木偶、皮影)。
19世纪末德国的康德拉·费德勒极力主张将艺术与美学区分开来,成为相互交叉而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的独立,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艺术学的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一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摹本,艺术是摹本的摹本,是影子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辩证统一。
xié
(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出《原道》认为“文以载道”。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强调创作主体(人)的重要性,把自由活动看作是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
(德国哲学家)尼采——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模仿说/再现说——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力很大的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代表人物: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肯定了现实与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比所模仿的现实更加真实,认为艺术家不应当“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俄国革命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另外还有形象说、形式说、情感说、表现说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分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构成了人类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提供的启示:
1、 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①
② 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 艺术一方面是对客观社会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2、 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① 艺术的发展脱离不了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的艺术发展,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② 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上,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平衡现象。
③ 艺术生产必然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不包括个别特殊现象。
3、 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而揭示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艺术的本质(特征) 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①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管的统一。
②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③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艺术典型: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是艺术形象的凝练与升华。 艺术的主体性——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成品、艺术欣赏)。
①
②
③
①
②
③ 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艺术家个人风格)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艺术家个人烙印) 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体现人类的审美意识) 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将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在作品中) 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和形式美的统一。(二者有机结合,辩证统一) 艺术的审美性——艺术品具有审美价值。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第一节 关于艺术起源的观点 模仿说——是关于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说法,在欧洲占统治地位2000多年。
代表人物: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 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
(春秋时代)《管子》——音乐是模仿动物的声音而来的。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模仿说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没有揭示本质。 游戏说——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由于人有过剩的精力,人们将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用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代表人物: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审美书简》——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才能有机地协调起来。
(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人类是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有更多的过剩精力,艺术和游戏就是人的过剩精力的发泄。
(德国学者)布鲁斯——游戏是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在为将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或练习。
游戏说肯定了游戏的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将游戏和艺术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的部分特殊性,但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仍然未能揭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 表现说——在东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19世纪后在西方文艺界有较大影响,是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即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
代表人物:
(东汉)《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直觉即表现”,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源是情感,直觉即表现,因而,艺术归根结底是情感的表现。
(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表现。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起源于传达感情的需要。
(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品就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
表现说,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仍然是把现象当做本质,把结果当做原因,依然是片面的。 巫术说——出现于20世纪,是西方在艺术起源上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代表人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中最早提出“万物有灵”的巫术的理论主张。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金枝》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信仰,都源自交感巫术。 巫术是原始人面对自然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作用于社会实践,所以艺术的起源最终应该归结于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说——19世界末叶出现,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起源说,在我国文艺界占据主导地位。 代表人物:
(俄国共产主义革命家)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系统的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的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生产劳动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但艺术的起源是多原因的,并非单原因的,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特定精神文化现象,我们应当从多方面考虑。
第二节 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化决定论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把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观点用于说明社会的发展,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决定的,并且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结构辩证法。 (法国艺术史学家)希尔恩《艺术的起源》——艺术本身是一种综合现象,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采取综合研究的方法,才能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
艺术产生于非艺术,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中。 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起源从根本上讲,最终归结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功能
艺术的产生是通过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审美价值是艺术最基本、最主要的特性。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 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 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的特点:
① 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反映社会的广度深度,常常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知识。
② 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同样具有审美认识作用,可以增加人的科学知识。 ③ 对于艺术的认识功能也不能估价过高,在认识自然现象方面,比不上自然科学;在认识社会、历史方面,艺术也不可能像社会学、历史学那样完备翔实地占有资料。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
① 以情感人——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② 潜移默化——艺术作品对人的感染,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着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艺术常常成为宗教宣传教义的载体,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
③ 寓教于乐——强调,应当把思想教育融合到艺术审美娱乐之中。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
① 艺术作品之所以受人欢迎,在于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能使其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美感。
② 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更好地投入新的工作。
③ 通过审美欣赏,人们不仅可以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还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第二节 艺术教育
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来,席勒在《美育书简》这一美学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理论名著中,席勒不仅仅从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来看待问题,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提出人性的复归,使西方的美育理论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中国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的是清末学者王国维,明国时期教育家蔡元培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将西方康德、席勒的思想和中国古代美育传统柔和到一起,突出了情感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美育是陶冶人的感情,改造人的世界观,使人达到一种新的精神境界的最好途径。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艺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艺术教育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 艺术教育的意义:
① 狭义——艺术教育被理解为为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
② 广义——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艺术教育的任务:
① 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② 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③ 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人格。
第四章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第一节 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
19世纪最有影响的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文化或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化定义是美国文化学家克鲁伯、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文化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文化概念界说
文化系统: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基础) (中介) (核心)(哲学、道德、宗教、科学、艺术)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① 艺术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② 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
③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着精神文化,政治、经济对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具有制约作用。
第二节 艺术与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等领域,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
哲学通过美学作为中介来影响艺术 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① 哲学思潮对艺术家产生影响
② 哲学思潮使一大批表现哲学性的艺术作品诞生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③ 哲学思潮促进艺术潮流的诞生
西方现代哲学是19世纪以来,众多欧美哲学思潮和流派的总称。
西方现代哲学在本体论上,大多具有唯心主义色彩,在认识论上是非理性主义,在人生哲学上大多持悲观色彩。
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的异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怀疑和绝望,反映了危及社会中人的异化。
在形式上大多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其中一些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力,扩大了艺术的表象空间,增加了艺术的表现手段,但现代派艺术常常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否定和排斥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把一些艺术主张推向极端,使作品怪诞离奇、隐晦费解,抽象混乱。
是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现代派艺术又以艺术的形式宣传了现代派的诸多哲学思潮,西方哲学流派和艺术流派相互呼应。
第三节 宗教与艺术
宗教与艺术的共同之处——超功利的、无实际的、非物质目的的一种精神的愉悦。
① 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② 宗教既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也阻碍了艺术的发展。
① 艺术参与宗教活动。
② 艺术影响宣传宗教思想。
③ 艺术影响强化宗教氛围。
①
②
③
④ 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艺术是对人的自由创造的本质的特征 宗教以天国给人们精神安慰,艺术热爱珍惜现实生活 宗教是麻痹人的精神鸦片,艺术是培养全面发展和培养和谐个性的必要手段 从本质上讲,宗教束缚了艺术的发展
宗教艺术——相对于世俗艺术而言,是指在宗教影响或控制下,为宗教活动或宗教宣传服务的艺术。(建筑、雕塑、绘画。石窟、音乐、戏曲、文学)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已经大大减弱,宗教艺术在当代社会主要是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而存在了。
第四节 艺术与道德
道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恶、是非、正义邪恶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道德是社会的道德,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东方美学比西方美学更注重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中国美学史上,“美即善,善即美”
① 道德影响艺术,一定社会时代的伦理道德思想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思想、内在
意蕴表现出来。
② 道德对艺术家的影响,对艺术家、作家的世界观、道德观、对艺术创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① 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起到道德教育作用,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的独特艺术魅力造成对道德观念的
评价和对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影响。
② 艺术作品可以对社会道德意识,道德观念的改变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① 艺术反应人们的道德、政治、经济、法律关系等从跟更广阔的范围反应人们的社会生活。
② 道德以概念、原则、规范来反应人之间的关系,艺术以具体的形象来描绘、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 ③ 道德评价以“善”为唯一标准,审美评价以“真、善、美”为评价标准。
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有道德内容,对于有道德内容的艺术作品,要寓教于乐将道德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艺术形象中,使其化善为美才能对欣赏着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五节 艺术与科学
① 古希腊时期(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提出“黄金分割”定律,体现了“美是和谐”的思
想。
② 文艺复兴时期(贡院14~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打击了教会对人们的思想禁锢。 ③ 20世纪下半叶至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影响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艺
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① 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
② 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求真;艺术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审美需要,求美
③ 科学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艺术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
④ 科学客观冷静的对待事物,准确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艺术是一种主观性的创造活动,用于反映评价生活和表现情感
⑤ 科学理论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皆准;艺术作品必须有独创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① 都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源于人类对生活的更高要求。(科学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好奇,艺术源于人类对精神愉悦的追求。)
② 都像人类展示美好的世界。(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通过抽象思维把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秩序;艺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示现实的本质方面通过形象思维来指示已发生事物的真实含义。)
现在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① 现代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和表现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诞生
② 现代科技为艺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③ 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渗透,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又促进了科技与文艺自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身的发展。
④ 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中 艺术门类
艺术门类的六种分类方法
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
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听觉艺术、视觉艺术、视听艺术。
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表现艺术、再现艺术
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动态艺术、静态艺术
以欧美新分类法——视觉艺术、表演艺术
以艺术的美学原则(5类)——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
第五章 实用艺术
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实用艺术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实用艺术基本上都是通过具有实体性的物质材料,创造出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的静态的艺术品
第一节 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
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的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美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建筑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段(7点)——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装饰、色彩、节奏 空间——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创造内外空间满足人们的需求,可以大大增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形体——建筑物的总体轮廓,通过线条和形体,空间和实体的不同组合方式,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突出建筑独特的个性色彩和艺术魅力。 比例——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间的比例关系,长宽高,凹凸,虚实等。 均衡——建筑在构图上的对称,前后、上下、左右各部分间的关系,给人以严肃庄重的美感,最常见的方法是中轴线对称。 节奏——通过建筑物的墙、窗、门、等构成部分有规律的变化或排列,产生一种韵律美。 色彩——构成建筑物特有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影响。 装饰——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为建筑物增光添彩。 建筑艺术的特点:
1、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2、建筑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它的审美功能总是随着建筑技术与建筑材料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在一定的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而成的自然环境和休憩境域。
园林艺术也是建筑艺术中的一类,比一般建筑艺术更注重观赏性,通过撷取自然美的精华,将自然美与建筑美合二为一。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欧洲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阿拉伯式园林。 中国的古典园林——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气魄宏大,富丽堂皇 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西园、留园、扬州的何园、个园、上海的豫园,精巧别致,富有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
中国园林的真正精华与核心是园林的文化美,中国园林艺术深深根植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色彩。
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直接受到物质材料与生产技术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 工艺美术的分类:
1、 经过艺术处理的日常生活用品,多以实用为主,装饰为辅,如漂亮时尚的服装,美观的玻璃器皿,可爱小巧的塑料制品等。
2、 民间工艺美术品,它们采用的原材料比较普通,工艺比较简单,价格便宜,可实用可观赏。如缝制的布老虎,面塑小人,木雕,剪纸等。
3、 特种工艺美术品,采用比较珍贵的原材料,工艺非常精细,价格昂贵,主要用于观赏和珍藏,主要以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如玉器,瓷器,漆器,牙雕等。
实用工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它成为人类上古史断代的重要依据: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工艺美术品的审美特性与建筑艺术相仿,集中体现为造型美,工艺美术品十分注重造型设计,并且尽量发掘材料和装饰的潜力,注重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等多种形式因素,以及夸张、变形、均衡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工艺美术品的外观形式美。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中,工艺美术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工业设计”或“工业美术”是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中发展起来的,它是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工业产品创新的社会实践形态
现代设计的分类:
1、产品设计,将造型艺术与工业产品结合起来,使工业产品艺术化。包括家具、餐具、服装、等日常生活用品到汽车、飞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
2、环境设计,是指人类对于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改造和组织,对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使之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包括室内设计,庭院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国土设计。
3、视觉设计,是指人们为了传递性息或使用标记进行的形象的设计。如平面设计,电视电影设计,网络设计等。
第二节 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实用性与审美性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实用性:
1、实用艺术是符合人类不同时期不同活动的需要。
2、实用艺术以审美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为基本特点,但大多数实用艺术品,以实用为主,审美应当从属于实用,服务于实用。 审美性:实用艺术具有审美性,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
实用艺术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实用性是审美性的前提和基础,审美性反过来可以增强实用性,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实用艺术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
表现性与形式美 表现性:实用艺术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注重表现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表现性是实用艺术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也构成了它与戏剧、小说、电影等再现艺术的根本区别。 形式美:主要指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从而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包括色彩、线条、形体、等因素,也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
在实用艺术中,表现性与形式美密不可分。形式美是表现性的外部体现,表现性是形式美的内在灵魂。
民族性与时代性 民族性: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等各类实用艺术,无一不体现出民族的风格和特色,设计师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艺术追求都会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时代性:
1、 首先在于实用艺术总是表现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情感和理想。
2、 实用艺术的时代性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在材料和技术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
时代风格和特色。
实用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实用艺术品既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民族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风格。
第六章 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它既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 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区别
1、 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是造型性,它的表现性潜藏于再现性之中,因而造型艺术属于再现性空间艺术;
实用艺术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它并不直接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因而这类艺术属于表现性空间艺术。
2、 造型艺术主要以审美功能为主,满足观赏者的精神需要;实用艺术兼有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但更偏
重与实用,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第一节 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
绘画艺术 绘画艺术——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艺术形式,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世界绘画的两大体系: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 中国画的特点:
1、 中国画在绘画工具和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中国画
也被称为“水墨画”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2、 中国画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使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
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也空间的局限。
3、 在中国画中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内
容美和形式美。
4、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西方绘画的主要画中是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描绘对象显得生动逼真。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西方绘画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5点:
中国绘画尚意,西方绘画尚形;
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重再现,重理性;
中国绘画以线造型,西方绘画通过光和色来表现物象;
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严格遵守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
雕刻艺术 雕塑艺术——是用雕、刻、塑等艺术手段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中塑造具有实体形象的静态视觉艺术品。
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
1、在造型艺术中,雕塑与绘画、摄影、书法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雕塑是在三度空间里用物质材料创造出实体形象。
2、欣赏雕塑作品不仅需要依靠视觉感官去感受,而且还可以用触觉去感知,使观赏者唤起更多的艺术想象,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3、由于雕塑作品的立体性,观赏者可以从四面八方的不同角度去欣赏,乃至结合周围的环境来欣赏、使雕塑作品更富有生动、逼真的艺术魅力。
我国古代雕塑史的三个重要时期:
1、 秦汉时期,我国古代雕塑艺术达到高峰时代,陵墓雕塑盛况空前,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西汉霍去病幕
石刻等。
2、 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宗教雕塑发展迅速,如佛教四大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
积山石窟。
3、 元明清时期,大规模的石窟艺术走向衰落,小型玩赏性雕塑日趋繁荣,各种案头陈列雕塑,工艺装饰
雕刻和民间雕刻工艺蓬勃发展,如广东石湾的陶塑、无锡、天津的泥塑、潮州木雕等。
西方雕塑史的四个辉煌高峰期:
1、 古希腊罗马时期雕塑艺术已达到想到高的水平。如《掷铁饼者》,《维纳斯》等
2、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米开朗琪罗,代表作《大卫》等
3、 19世纪时期的法国雕塑,如浪漫主义雕塑的巨型浮雕《马赛曲》,现实主义雕塑的《巴尔扎克像》,《地
狱门》等。
4、 20世纪以来,西方雕塑艺术向多元化发展,多种流派并存,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中,代表人物如,马约
尔的《地中海》。
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再进过暗房处理,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摄影艺术的特征: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1、摄影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上。摄影艺术具有纪实性,表现在它运用技术手段逼真的把被拍摄的对象真是的再现出来,艺术性在纪实的基础上,运用独特的摄影语言,组织摄影艺术特有的艺术形象。
2、摄影艺术不能表现客观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不能表现过去和未来的事物。
摄影艺术的流派——绘画主义摄影,起源于英国;纪实主义摄影;印象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抽象主义摄影;前卫派摄影
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
形式上,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内容上,是一门体现民族灵魂的艺术。
中国书法建立在中国文字(汉字)的基础上,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被称为东方艺术的核心。
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从远古的殷商时代出现,经历了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韵,隋唐的鼎盛,宋元的尚意,明清的延续,到现在的普及和世界范围内的流传,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主要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几个方面。 书法具有自己的特殊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规律,但它与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有密切联系。
创作或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能给人带来愉悦和满足,而且常常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使审美情趣得到陶冶与提高。
第二节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造型性与直观性
1、造型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造型性。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欣赏着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造型艺术的这一特点,使它只能用间接的方式去表现没有外部形体的客观物事。
2、直观性,既视觉性也是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使造型艺术与文学、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分开。造型艺术的直观性,需要欣赏着亲眼目睹,才能从直觉的视觉形象获得隽永的审美感受。
瞬间性与永固性
1、 造型艺术的瞬间性是指,艺术家要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一瞬间的形象,将它用物质材料和艺术
语言固定下来。造型艺术应当选取事物运动或变化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形象,最大限度的用暗示性手法,调动欣赏着的想象力。
2、 造型艺术的永固性指的是,造型艺术的形象一旦被固定下来,就可以供人们多次欣赏,甚至可以千百
年的流传下去。造型艺术的永固性使,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优秀作品得以保存下来,成为人类灿烂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再现性与表现性
1、 造型艺术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再现性是造型艺术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造型艺术的再现性可以
逼真的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物、或景物。
2、 造型艺术需要通过表现性,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造型艺术表现性的体现:
① 要表现出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
② 造型艺术的表现性在于它传达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③ 艺术家会自觉地用形式美的法则去进行艺术创造。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第七章 表情艺术
第一节 表情艺术的主要种类 表情艺术——通过床产能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类艺术的总称,主要是指音乐、舞蹈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
表情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门类,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的狩猎活动和巫术活动中,就已经有了舞蹈与音乐。
表情艺术也是当代生活中,被人们最普及,最广泛的艺术门类。
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就是抒情性和表现性。
一、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
音乐的种类繁多,一般讲音乐划分成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音乐的艺术语言主要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曲式、调式、调性等。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体现出音乐的时间感,和声体现音乐的空间感。
旋律——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以致调式、调性关系组织起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内容和情感。
节奏——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的组合,是旋律的主干也是乐曲构成的主要因素,使乐曲体现出情感的波动起伏。
和声——多声部音乐按照一定关系构成符合重叠复合的音响现象,是音乐具有结构、色彩、立体感。 交响乐——现代交响乐形成于18、19世纪之交,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使交响乐进入黄金时代。
欧洲音乐史上的主要音乐流派:
1、维也纳古典乐派——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初以古典风格为创作标志的音乐流派,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主要代表。
2、浪漫乐派——19世界在欧洲兴起的音乐流派,强调激情,强调抒发主观情感,代表人物:德国的舒伯特、匈牙利的李斯特,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
3、民族乐派——19世纪中叶在欧洲兴起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俄罗斯的“强力集团”,捷克的德沃夏克。
4、20世纪的西方音乐流派繁多,以法国音乐家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奥地利的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派音乐。
二、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以提炼加工过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
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之一,远古时代,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图腾舞蹈活动,并把它作为图腾崇拜的重要内容。
舞蹈的种类分为: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
现代舞的创始人是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现代舞主张打破古典芭蕾传统的程式束缚,更加自由地表现内心情感。
舞蹈还可以分为生活舞蹈与艺术舞蹈两大类。
生活舞蹈——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一类舞蹈,动作简单,未受过专门训练的人也容易学会,目的在于社交,自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艺术舞蹈——指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艺术创作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作品。这类舞蹈常常需要较高的技艺水平、完整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主题思想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民间舞蹈——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舞蹈形式,它生动地反映出各个地区,各民族的性格爱好、风俗习惯、和审美趣味,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是欧洲的古典舞,具有一套严格的规范和程式,尤其是脚尖鞋的运用和脚尖舞的技巧,更是将芭蕾与其他舞蹈品种明显地区分开来。
第二节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抒情性与表现性
抒情性是音乐、舞蹈的基本属性。
音乐舞蹈的抒情性,来源于他们内在的本质属性和特殊的表现手段,音乐中有组织的乐音,舞蹈中人的形体动作,都可以通过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幅度和能量的大小等多种方式,来表现人们繁复多样、细腻深刻的内心情感。
正是由于音乐、舞蹈具有抒情的本质属性,使他们的创作和欣赏总是离不开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恰恰是表情艺术的独特魅力。
表现性可以表现音乐舞蹈的独特魅力。
音乐与舞蹈这一类表情艺术,难以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长于表现或传达创作主体的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往往还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因此它更要欣赏者充分调动自身的联想和想象,用全部身心去感受和体验,才能最终完成音乐情感的传达和接受。
音乐能够表现最复杂,最深刻,最细微的内心情感,这些朦胧的情感常常是语言无法表达的。
二、表演性与形象性
音乐、舞蹈都属于表演艺术,既表演性,通过演员表演并借助舞台来完成的艺术形式,除音乐、舞蹈外、还包括戏剧、戏曲、曲艺等艺术门类。
表演艺术都包括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两个过程,而且,二度创作(世纪的表演、演奏或、演唱)可以多次进行。
音乐形象和舞蹈形象的存在,必然依赖于二度创作的表演。
形象性也是音乐盒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
舞蹈形象的塑造,完全要依靠演员的形体动作来实现,舞蹈中的表演性是形象性的基础。在注重描写人物的舞剧或舞蹈作品中,舞蹈形象主要是指以舞蹈动作、姿态、表情和造型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三、节奏性与韵律美
在艺术领域中,节奏是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不仅时间艺术离不开节奏,甚至空间艺术也同样离不开节奏。节奏甚至可以看做是表情艺术的生命。
在音乐中节奏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音乐的节奏是乐音的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他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构成因素。
节奏也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舞蹈节奏一般表现为人体的律动,即人体动作的力度强弱、速度快慢、以及动作幅度和能量的大小等,因此,舞蹈节奏常常体现为人体动作的韵律美。
在舞蹈作品种,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没有成功的音乐就没有完美的舞蹈,而节奏正式他们结合的纽带。富有韵律美的舞蹈动作,建立在节奏的基础上;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优美的展现出来。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第八章 综合艺术
第一节 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
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综合艺术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他将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再现与表现,造型与表演的特点融会在一起,更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 戏剧艺术 戏剧——从广义上讲,包括话剧、戏曲、歌剧、舞剧,乃至目前欧美流行的音乐剧,狭义上的戏剧主要是话剧。
戏剧艺术——戏剧是在舞台上以演员对话和动作为表现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的一门艺术,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文学和演员的表演。
戏剧的分类:
按照作品容量——多幕剧、独幕剧
按照作品体裁——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等
按照作品样式——戏剧、悲剧、正剧
世界悲剧的四大高峰期:
① 古希腊的命运悲剧——索福克勒斯《狄俄浦斯王》
② 中世纪末期的性格悲剧——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③ 近现代的社会被悲剧——易卜生《玩偶之家》,小仲马《茶花女》
④ 现当代的现代悲喜剧——迪尔马特《老妇还乡》
戏剧艺术的戏剧性——戏剧艺术通过演员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冲突来开展剧情,刻画人物,借以吸引观众,实现艺术效果和审美作用的特性,构成戏剧性的中心环节是戏剧动作和戏剧冲突,没有戏剧冲突就没有戏剧。
戏剧艺术的剧场性——在综合艺术中,戏剧和戏曲需要演员在舞台上进行现场表演,可以多次进行。剧场性对戏剧演员的表演艺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们常常把剧本、演员、观众称为戏剧艺术的三要素,其中最本质的要素是演员,因此戏剧艺术的中心是表演艺术。 戏剧表演的两大体系:
斯坦尼斯夫斯基体系——体验派表现艺术,“我就是角色”
布莱希特体系——演员和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角色是角色,我是我”
二 戏曲艺术 世界三大古老戏剧艺术——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中国戏曲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的总称,我国各地有300多个剧中,包括全国性的剧种如京剧,昆剧,也包括地方戏曲如川剧,秦腔,豫剧等。
西方戏剧美学艺术追求真,美;中国古典戏剧美学艺术追求善,美
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综合性,程式化,虚拟化 综合性——戏曲比话剧更具有综合性,它是一门歌,舞,剧高度结合的艺术,戏曲的表演手段是唱,念,做,打,这种高度的综合性,是戏曲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也是中国戏曲与西方话剧最大的区别,正式这种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在舞台上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戏剧氛围。 程式化——戏曲演员的角色行当,表演动作,音乐唱腔都有一些特殊的固定规则,使戏曲具有了强烈的舞台节奏与鲜明的艺术变现力,使戏曲具有了独特的形式美,培养了观众对于戏曲特殊的审美习惯,体现出戏曲的特殊魅力。 虚拟性——戏曲充分吸收了我国古典美学注重写意的特点,通过“虚实相生”,“以形写神”等使演员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戏曲舞台的有限时空,更加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与表现思想感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情。(体现在表演、舞台、时空上)
三 电影艺术
电影是现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电影艺术——通过画面、声音、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在线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
电影诞生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第七艺术”。 志着电影的诞生,默片时代的开始。 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电影根据样式可以分为四大类: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
电影是一门与科技结合很紧密的艺术,从科技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语言的创新,甚至是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有重大的影响。
电影史上的三次大变革:
①从无声的“默片”时代到有声电影
以1927年《爵士歌王》的出现为标志。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
②从黑白电影到有色电影时代,
以1935年的美国影片《华浮世界》为标志。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68年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
③电影艺术进入高科技时代,数字技术,三维动画,多媒体等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艺术魅力。 蒙太奇的完整概念:
① 从技术层面讲——电影的剪辑
② 从艺术层面讲——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
③ 从美学层面讲——电影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一种创作方法。
作为大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传播媒介,电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巨大的社会影响性,遍及全世界。
优秀的影视作品既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因此影视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国际性。
四 电视艺术 电视艺术——是先到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播。
1958年6月15日播出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中国电视艺术从此诞生。 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主要类型,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小品等。
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① 电视的技术性形成了电视艺术的特征。
② 电视的参与性形成了这门艺术的观赏特点。
③ 电视传播的迅速性形成了电视艺术生活化的特点。
第二节 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 综合性与独特性
综合性的表现
首先,戏剧、戏曲、电影等综合艺术,吸收了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自己的表现手段中,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戏剧、戏曲、电影的综合形集中体现在,他们将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造型与表演等艺术综合在一起,实现了美学层次上的高度综合,极大的扩展和丰富了观众的审美感受,成为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门类。
独特性
以戏曲艺术为例,它将生活中的动作加以变形和夸张,形成戏曲表演特有的唱、念、做、打的程式,和手、眼、身、步的身段来表现,戏曲表演还划分成生、旦、净、丑等不同的行当,在唱腔、宾白、台布、动作等各方面都有一套完整而不同的程式,这是戏曲艺术最明显的特点。
二 情节性与主人公 情节性——对于综合艺术而言,情节使综合艺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不同的情节可以反映不同的艺术风格。
综合艺术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戏剧性情节和非戏剧性情节两种。 戏剧性情节——按照戏剧冲突的法则来结构的情节,往往具有强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大量运用巧合、悬念等艺术技巧,情节结构上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非戏剧性情节——建立在纪实美学的基础上,不依靠人工编造的故事,致力于在现实生活中发掘情节,更多的采用心理结构,情绪结构,注重发掘人物的内性情感冲突,使故事情节更贴近生活。 主人公——戏剧,戏曲,电影中的的主要任务,是戏剧影视作品中集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使作品内同的中心,是矛盾冲突的主体,是请假开展的依据。
塑造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的主人公形象,是影视戏剧艺术的最根本任务。
三 文学性与表演性
文学性是综合艺术的基础,只有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导演,演员饿其他艺术工作者才能进行二度创作,将其展现在舞台上。
戏剧文学剧本是戏剧性与文学性形结合的产物。
表演性是综合艺术的中心环节。
表演——演员依据作家提供的剧本,按照剧本的规定情境和角色的思想感情,在导演的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运用语言,动作创造人物形象。
表演性是综合艺术最突出的审美特征,优秀的表演艺术应当达到演员与角色的统一,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表演艺术的核心,是决绝演员与角色间的矛盾。
凡是成功的戏剧影视作品,既利不开优秀的文学剧本,也离不开卓越的表演艺术,他们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下篇 艺术门类
第十章 艺术创作
第一节 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
艺术家的特点:
1、艺术家
① 个体性艺术生产和集体性艺术生产
② 一次性的艺术生产与多次性的艺术生产
2、真正的艺术家往往。
3、 艺术家。
4、 艺术家。
5、 艺术家。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显得十分重要。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感受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两种。
直接体验——艺术家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这些亲身经历往往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料,激发起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激发起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直接体验是基本的,它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间接体验——艺术家从他人的言谈和著作中所汲取的生活经验,这些间接地生活体验常常可以扩大艺术家的视野,拓展艺术家的生活积累,诱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间接体验是必要的,它是艺术创作的补充。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要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批判和评价,自觉或不自觉的表明自己的倾向和态度,从主观方面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影响来。艺术作品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表现,艺术既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也是对社会生活的表现。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艺术家们与社会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艺术才能——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第二节 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的过程分为:艺术体验活动 艺术构思活动 艺术传达活动(对于艺术门类来讲三者是互相融合而密不可分的) 艺术体验活动
艺术体验活动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活动的基础,艺术体验首先要艺术家仔细的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同时,艺术体验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地切身体验。 艺术构思活动
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会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 艺术传达活动
艺术传达——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第三节 艺术创作心理
形象思维与抽象艺术、灵感思维 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的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的特点:
1、 形象思维的过程始终离不开感性形象。如同抽象思维始终离不开概念一样,形象思维的特点是自始至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总是运用形象来进行思维。
2、 形象思维过程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尤其是想象和联想成为形象思维的主要活动方式,情感对形象思维也具有特殊的作用。
3、 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抽象思维注重分析,形象思维注重综合。形象思维更加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通过事物的整体形象来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抽象思维——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抽象思维主要运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侧重于理论研究与逻辑推理。 灵感思维——在创造过程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的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
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构成了十分复杂的辩证关系,他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是主体,但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也在积极发挥作用。
意识与无意识 无意识——即“潜意思”或“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等,在艺术创作中,无意识与灵感、直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人脑的一种潜在的特殊反映形式。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必然是艺术家有目的、有意识的一种创造活动,意识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起着主要和支配的作用。然而在艺术创作的活动中又却是存在着一些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活动,这种无意识或下意识常常成为激发顿悟、灵感的契机,也常常成为表演艺术二度创作的最佳瞬间,两者在创作过程中无意识渗透着意识,在感性中交织着理性,在灵感中凝聚着艺术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长期的潜心苦思。
第四节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就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风格的特征:
1、 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
①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② 艺术风格的形成更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 ③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还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2、 艺术风格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但归根结底是根源于本名族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基础。 艺术风格的时代特色——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常常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体现出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
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变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艺术流派形成的三种类型: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1、由一批具有共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们,自觉地结合而形成的艺术流派,他们有一定的组织和名称,或者共同的艺术宣言,甚至与其他艺术流派展开论争,以宣扬自己的艺术主张。(达达主义、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月派、文学研究会等)
2由一批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们,不自觉而形成的艺术流派,这些派别一般没有固定的组织或纲领,也没有共同的艺术宣言。(意大利的威尼斯画派、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左岸派)
3、 艺术家们本身没有形成流派或意愿,甚至自己没有意识到属于某一流派,只是由于艺术风格的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归纳为特定的流派。(魏晋南北朝“建安风骨”西方现代戏剧中的“荒诞派戏剧”)
艺术思潮 艺术思潮——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一般来讲,艺术风格是创作主体独特的个性表现,艺术流派则是风格相似或相近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而艺术思潮却是倡导某种文艺思想的几个或多个艺术流派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思潮。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分别针对个体、群体以及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待规模的较大群体而言。】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同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文化思潮,随着现代主义的衰落而逐渐崛起,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和超越。后工业社会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土壤,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的文化表征。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文化模式特征:
1. 国家资本主义时代,文化上以现实主义为典型特征
2. 帝国主义时代,以现代主义为典型特征
3. 多国资本主义时代(二战后),以后现代主义为典型特征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1. 从哲学基础看,现代主义思想源自康德的批判理论、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等;
后现代主义思想源自萨特的存在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现代主义是尼采哲学的“日神精神”,后现代主义是“酒神精神”更具有悲剧色彩。
2. 从人的主体性看,现代主义文艺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弘扬个性和表现自我;后现代主义突出自我怀疑,
强调主体丧失,反对一切中心。
3. 现代主义崇尚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崇尚解构主义打破整体性观念,推崇大众文化
4. 现代主义文艺作品富有深层内涵和哲理意蕴对欣赏者的文化修养要求高;后现代主义主张无深度的平
面文化,追求感官刺激和文化游戏,把文化进一步导向大众娱乐、消费文化。后现代主义为了适应商品社会的消费需求,通过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和传播“复制”作品,消弭了艺术的“独特性”“独创性”。
第十一章 艺术作品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层次
艺术作品有三个层次组成:
艺术语言,是作品的外在形式结构,由文字、声音、线条、色彩、画面等构成
艺术形象,作品的内在结构,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象的物化,分为视觉、听觉、文学、综合的形象。
艺术意蕴,优秀的作品往往有巨大的普遍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具有象征和寓意、哲理和诗情,需要鉴赏者细细品读,才能领会。
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任何一门艺术都具有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的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
艺术语言的特点:
是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本身也具有审美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而更新着。任何艺术作
彭迹象的艺术概论。
品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传送手段客观化、对象化的过程。
艺术形象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形象分为: 视觉形象,人可以通过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构成材料主要是空间性的,如雕塑,绘画,书法等。 听觉形象,人可以通过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构成材料主要是时间性的,如音乐作品。 文学形象,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依靠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的形象。文学形象最鲜明的特征是间接性。 综合形象,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中的艺术形象,既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还有文学形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具有形象性,思想性,概括性。
艺术意蕴 艺术意蕴,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着反复领会、细心感悟、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魅力的根本原因。 关于对艺术意蕴的认识:
1、 艺术意蕴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
2、 艺术意蕴是艺术作品应该在有限中体现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普遍。优秀的
作品总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传达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
3、 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欣赏着意见纷纷,艺术家也不一定说得明白。
4、 艺术意蕴不一定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只有对整个作品的领悟和体味才能把握作
品的艺术意蕴。
5、 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艺术意蕴却不是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有的,
有一些作品不存在这一层次。
第二节 典型和意境
典型重再现,意境重表现;典型重写实,意境重抒情;典型重描绘鲜明的人物形象,意境重书法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以再现为主的艺术如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注重在作品中塑造典型;以表现为主的艺术如抒情诗、山水画、音乐、建筑、书法等,侧重于在作品中创造意境。 典型——即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的人物形象。 意境——中国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 典型与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1、 典型在主客统一中侧重客体,意境在主客统一中侧重主体。
2、 典型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意境侧重于抒发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3、 艺术典型在个别人物形象体现出共性的普遍性和本质的必然性,艺术意蕴则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
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次意蕴。
4、 典型与意境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
意境的特点:
1、 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2、 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
3、 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第三节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正在阅读: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08-10
(目录)2018-2023年中国微生物农药行业发展趋势预测与投资咨询05-17
饮酒、行路难、己亥杂诗 经典习题附答案07-06
复活节快乐079A3复活节英语小报成品,欢度复活节手抄报模板,圣诞快乐外语电子简报,小学生西方节日板报08-12
2022年三年级生命安全教案04-06
服务部员工在岗培训手册07-06
现场总线技术大作业07-07
土木工程旅馆毕业设计 - 图文06-04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 1 单元测试卷1带答案03-05
数字电路大作业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