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4-22 17: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一、

二、名词解释

1.孔子提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举一反三”这一成语的由来强调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2.学田就是属于学校的田产,开始出现在北宋时期,来源有朝廷直接赐给,地方政府拨款购置,学校自筹经费购置和民间捐助等。学校把学田租给附近的农民,收取的田租用作办学的经费。

3.1912年颁布,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体现了蔡元培的教育观点

4.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官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其灵活的教学管理、学术研究,使先秦学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5.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教育思想的核心。“越名教”就是批判和否定儒家“名教”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任自然”的教育主张,让人像自然界万物生长一样,自然而然的发展。这对于促进教育领域中的百家争鸣,全面认识教育的属性,是有积极意义的。

6. 1934年1月由毛泽东提出,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三、简答题

1.答:韩愈的《师说》,是我国第一篇专论教师的名作。(1)关于教师的作用,他认为人没有生而知之者,谁都会有不解的问题,如果不从师学习,就永远不会弄懂。他以此来论述教师是社会上必不可少的,指出众人“耻学于师”,就会愚者更愚。(2)关于教师的任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其次,教师的任务在于“授业”,再次,教师的任务在于“解惑”。韩愈关于教师任务的概括,是他主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3)关于择师的标准,韩愈认为,有道者即可为师,“道”是韩愈择师的根本标准。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只要有“道”,就可以为师。

2.答: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积极在工人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北方,最早成立的工人

教育机构是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通过教学向工人讲解“劳工神圣”的道理及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念等,为早期北方工人运动培养了第一批骨干。在南方,共产党上海支部于1921年在沪西小沙渡开办了劳动补习学校,1922年11月,毛泽东等人发起成立了湖南工团联合会,大力开展工人运动和工人教育。与此同时,党把农民教育也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广东是农民教育开展最早的地区,1922年到1923年间,彭湃领导海丰农民运动,创办了“农民学校”。1926年5月,广东召开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农村教育决议案》,实际上成了全国农民教育的具体纲领。

3. 答:墨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在他看来,可以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作用。

墨子反对命定论比孔子更为彻底。墨子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他以染丝为例,来说明“国亦有染”。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4. 答:张之洞系统地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他所说的中学指传统的中国学术,以儒家经典为主体,又以三纲为核心。西学主要是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这样,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能得到统治当局及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四、论述题

1. 答:关于教育作用:孟子和苟子都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他们都从对社会和对人两方面来阐述教育的作用。在论述教育对人的作用问题,孟子和苟子又有所不同。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心。苟子则从“性恶论”出发,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改造人的恶的本性,使趋之为善”。在学习方式上,孟子从性善论出发,孟子的认识论倾向于惟理论,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过分强调和夸大“思”的作用,其教学思想更具有内倾性。提出了深选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教亦多术等教学方法。苟子则从性恶论出发,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求”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提出了注重“积”、“渐”,闻、见、知、行的教学认识过程,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解蔽救偏、兼陈中衡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2. 答:张之洞系统地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他所说的中学指传统的中国学术,以儒家经典为主体,又以三纲为核心,西学主要是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这样,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能得到统

治当局及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中体西用具体体现在教育方面,就是“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即德育靠中学,智育用西学;在学习程序上是“讲西学必先通中学,即中学是必修的基础课,然后再选修相应的西学。这一构思用心良苦,早期也确实促进了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但同时又造成近代教育很大的先天不足,而且中学和西学具有完全不同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不可能和谐共存的,因此也很难按制定者的意愿维护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lb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