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名词解释(水工建筑物+灌溉)

更新时间:2023-11-10 18: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水工建筑物

水工建筑物 水利工程中与水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类建筑物的统称。按其功能大致可分:(1)挡水建筑物,如闸、坝、堤和海塘等;(2)泄水建筑物,如溢洪道、泄洪隧洞等;(3)取水建筑物,如进水塔、进水闸等;(4)输水建筑物,如渠道、输水隧洞和管道等;(5)治导建筑物,如丁坝、顺堤等;(6)专用建筑物,如水电站和扬水站的厂房、船闸和升船机、防波堤和码头、鱼道、筏道、给水的过滤池等。这些建筑物须承受水的各种作用,如静水压力、动水压力、渗流压力和水流冲刷等。

挡水建筑物 用以拦截水流,形成水库或雍高水位,以及为阻拦河水泛滥或海水入侵而兴建的各种水工建筑物。如各种类型的坝、水闸,以及抗御洪水(或潮水)的提防和海塘等,其中以坝为典型代表,河床式水电站的厂房、河道中船闸的闸首、闸墙和零时性围堰等,也属于挡水建筑物。

取水建筑物 为灌溉、发电、供水等目的,从水库、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源取水引至下游河渠或发电厂房的水工建筑物。如进水闸、取水泵站等。

输水建筑物 连接上下游引输水设置的水工建筑物的总称。如隧洞、输水钢管、涵管、渠道和渠系建筑物等。具体形式选用视引水目的、取水高程,以及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而定。如从水库引水,以灌溉、供水为目的而设置的输水建筑物,应布置在灌溉或供水地区的一侧,以免水温过低,不利于作物生长;为发电目的而设置的输水建筑物,应满足发电输水的专门要求。

泄水建筑物 为宣泄水库、河道、渠道、涝区超过调蓄或承受能力的洪水或涝水以及为泄放水库、渠道内的存水以利于安全防护或检查维修的水工建筑物。如高水头水利枢纽中的溢流坝、溢洪道、泄洪隧洞,坝身中的中孔、底孔和涵管等;低水头水利枢纽中的滚水坝、泄水闸、冲沙闸等,以及由渠道分泄入渠洪水或多余水量的泄水闸、退水闸和由涝区排泄涝水的排水闸、排水泵站等。具体形式选择由地形、地质、坝型和泄水量等确定。在重力坝枢纽中,一般采用坝顶溢流、大孔口泄流或两种配合使用,并用深式泄水孔辅助泄洪或放空水库;在拱坝枢纽中,一般采用坝顶、坝身泄水孔或河岸式溢洪道和泄洪隧洞;在土石坝或结构复杂的轻型坝的枢纽中,一般采用河岸式溢洪道、泄洪隧洞或两者配合使用。

坝 (1)亦称“拦河坝”。筑在河流(主要在山川中)中拦截水流的挡水建筑物。按结构特点,分重力坝、拱坝、支墩坝和土石坝等;按筑坝材料,分混凝土坝、钢筋混凝土坝、堆石坝、土石混合坝、橡胶坝和木坝等;按施工方法,分浇筑混凝土坝、碾压混凝土坝、圬工坝、

碾压土石坝、水力冲填土坝、水中填土坝和定向爆破土石坝等;按功用,分非溢流坝和溢流坝等。用以抬高水位,积蓄水量,在上游形成水库,供防洪、灌溉、航运、发电和给水之需。(2)筑在河道岸边,借以引导水流、改变流向以保护河岸或造成新岸的治导建筑物。如丁坝、顺坝等。(3)尾料坝。利用合适地形筑坝以安全储存矿渣、火力发电粉煤灰、城市固体废弃物等工业、生活尾料。 拦河坝 即“坝(1)”

溢流坝 亦称“滚水坝”。允许在顶部过水的坝。一般均用混凝土建造,以抵御过坝水流的冲刷。顶部坝面做成适应水流的特殊曲线形,下部有反弧段改变水流方向,然后再以妥善的消能方式与下游水流连接。 滚水坝 即“溢流坝”。

混凝土坝 用混凝土浇筑、碾压或用预制构件装配而成的挡水坝。具有结构整体性好、材料强度高和抗冲刷能力强等特点。按结构形式,分重力坝、拱坝和支墩坝;按泄水条件,分溢流坝和非溢流坝;按施工方法,分常规方式浇筑的常态混凝土坝、分层填筑机械压实的碾压混凝土坝和预制混凝土块装配筑成的坝。从已建成坝统计,常规浇筑混凝土坝占绝大多数;20世纪80年代以来,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迅速发展,建坝数量和高度不断增加;装配式混凝土坝要求施工工艺精确,砌缝要有足够强度和防水性能,目前很少应用。至20世纪末世界上已建成的著名的各类浇筑混凝土坝有:瑞士的大狄克逊重力坝,高285米;格鲁吉亚的英古里拱坝,高271.5米;加拿大丹尼尔·约翰逊支墩坝(连拱坝),高2 14米。中国已建成的最高的泥凝土坝是四川雅砻江上的二滩拱 和土石 坝,高240米。

碾压混凝土坝 含水量很低的超干硬性混凝土料经逐层铺填、碾压和固结而筑成的坝。采用振动切缝机分缝分块,排除对混凝土拌和料流动性、和易性的要求,简化施工工艺;只加水泥水化所需微量水,减少满足一定强度要求的水泥用量,便于混凝土施工温控。与常规混凝土坝相比,具有工期短、工程量小和造价省的优点,但抗渗、抗冻、抗冲和抗磨性稍差。 重力坝 主要依靠自重维持稳定的坝。坝体剖面接近三角形,大多用混凝土建造,也可用浆砌块石筑成。有溢流的,亦有非溢流的,如两者并用,则在相邻处用隔墙隔开。按结构形式,分实体重力坝、宽缝重力坝、空腹重力坝、预应力重力坝和装配式重力坝等。

宽缝重力坝 坝段之间的横缝中间缝宽加大形成空腔的重力坝。缝宽通常占坝段宽度的20%~35%。坝基中的渗流能从宽缝中排出,可显著降低坝底渗透压力和减小扬压力的作用 面积,从而节省坝体工程量;施工期间,宽缝增加坝体的侧向散热面,有助于混凝土的冷却。

施工工艺较复杂,模板用量较多。

空腹重力坝 在坝体腹部沿坝轴线方向贯穿坝段布置大孔洞的重力坝。坝基渗流可从孔洞底部排出,有效地降低坝底渗透压力和减小扬压力的作用面积,节省坝体工程量;改善施工期混凝土的散热条件;也可将水电站厂房布置在坝内,以解决大洪量狭窄河谷建坝时溢流坝与坝后厂房布置之间的矛盾。施工工艺较为复杂,需用钢筋和模板较多。

拱坝 坝面向上游弯曲并起拱作用的坝。在水压力作用下坝身的稳定主要依靠河谷两岸基岩的支撑。大多用混凝土筑成,也有用浆砌块石筑成的。河谷的宽高比愈小,所需坝的厚高比愈小,材料愈省。按坝的厚度,分薄拱坝、中厚拱坝和厚拱坝(重力拱坝);按坝的曲率,分单曲拱坝和双曲拱坝;按水平拱形式,分圆拱、多心拱和变曲率拱等。多建于山区峡 谷中。

重力拱坝 亦称“厚拱坝”。同时依赖拱的作用和坝体自重以抵抗水压力等作用的拱坝。坝体最大厚度与坝高之比一般大于0. 35。坝体承受的水平载荷较大部分借悬臂梁的作用传至坝基,另一部分由拱的作用传给两岸岩体。河谷愈宽,拱的作用愈小,重力作用愈大,坝的厚度也愈要增加。一般适宜建在宽高比为3.0~4.5的河谷中。

双曲拱坝 水平和铅直两个方向均呈拱向上游曲线形的拱坝。具有水平拱和铅直拱的作用,可使悬臂梁的弯矩减小,整体刚度增大;平面上各层拱圈参数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改善应力状态和节省工程量;河床中坝体上部向下游倒悬,适于坝顶溢流。结构布置和施工均较复杂。适宜修建在狭窄的V形或梯形河谷中。

薄拱坝 坝体底部厚度与坝高的比值(厚高比)小于0.2的拱坝。具有受力条 件好、体积小和安全度高等特点,但对地形地质条件要求高。水压力、温度变化等载荷主要由拱结构承担。适宜修建在宽高比小于1.5且基岩坚硬强度高的狭谷中。

支墩坝 由一系列支墩和挡水面板组成的坝。上游水压力由面板传至支墩,再由支墩传至地基。面板做成倾斜面,利用水重满足稳定要求。按面板形式,分三类:(1)面板为钢筋混凝土平板的平板坝;(2)面板为钢筋混凝土拱圈的连拱坝;(3)面板由宽厚而突出的混凝土大头组成的大头坝。平板坝、大头坝较易兼做成溢流式的,连拱坝则常为非溢流式。 平板坝 见“支墩坝”。 连拱坝 见“支墩坝”。 大头坝 见“支墩坝”。

梯形坝 由一系列水平截面大致呈等腰梯形的挡水支墩组成的大体积支墩坝。可用混凝土或浆砌块石建造在岩基上。兼有溢流坝段和非溢流坝段,并在支墩的下游侧沿坝轴线方向设置

加劲墙,以增强坝体的横向稳定性。

土坝 全部或大部分用土料筑成的坝。坝身用同一种黏性土筑成者,称“均质土坝”。如坝身主要用砂质土筑成,在上游面设防渗斜墙,称“斜墙土坝”;在中间部分设防渗心墙,称“心墙土坝”。防渗墙可用黏土、土工膜、沥青、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建成。按施工方法,分碾压土坝、水力冲填土坝和水中填土土坝等。因可建造在深厚覆盖层地基上,并可就地取材,故被广泛采用。

土石坝 主要用土料和石料填筑成的坝的统称。按所用材料和占坝体比重,分别称土坝、堆石坝和土石混合坝。坝身剖面呈梯形,一般由防渗体和支承体组成。黏性土料可作防渗体,砂、砾、卵石等无黏性土料和石料可作支承体。低坝常用黏性土料作成均质坝。缺乏可作防渗体(心墙、斜墙等)的天然材料或施工受多雨影响时,可用沥青、土工膜建造坝的心墙、斜墙或混凝土面板以防渗。

碾压式土石坝 以分层填筑、机械碾压方式建造的土坝、堆石坝和土石混合坝的总称。需在河床中形成千基坑,采用自卸汽车上坝卸料,由推土机铺料,振动碾压实砂石料,用汽胎碾、羊足碾和平碾等压实黏性土料,具有施工速度快、坝体密度高、质量易于控制等优点。为建造土石坝的主要方法。碾压机械规格、铺料厚度、碾压遍数等施工参数需作专门设计。现 场质量控制,非黏性土采用相对密度,黏性土采用压实度或干密度和含水率。由于黏性土的含水率与干密度关系密切,所以黏性土的填筑受气候的影响。

堆石坝 主要用块石堆筑而成的坝。为防止渗水,需在坝身中部建心墙或在坝的上游面建斜墙或面板。与细颗粒土坝相比,具有稳定性好,抗内部冲蚀能力强等优点。20世纪60年代以前,坝身石料填筑常用栈桥抛填法,也有采用定向爆破方法修成堆石坝主体,然后补筑防渗斜墙。但坝体工后沉降大,运行性态差。现代堆石坝均用振动碾压,使坝体工后沉降大为减小,即使200米级以上的堆石坝亦可保持良好的运行性态。

面板堆石坝 上游坝坡建造钢筋混凝土面板以防渗的堆石坝。坝体呈梯形,坝坡一般约1:1.3,面板兼有护坡作用,工程量省,且施工不受天气影响,工期较短。面板下部以混凝土底座(趾板)与岩基牢固连接,面板与堆石体之间设垫层和过渡层。20世纪60年代,大型振动碾压机械及其填筑工艺问世,使堆石坝体工后沉降很小,面板与止水的运行安全性大大提高,使该坝型迅速发展。1980年巴西建成的阿利亚河口坝高达1 60米,2006年建成 的中国湖北省水布垭坝高23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面板堆石坝。

砌石坝 主要用石料干砌或浆砌而成的坝。在迎水面有防渗斜墙或加建盖板。所用石料较堆石坝为省,但材料和施工质量要求较高,主要由人工砌筑。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采用

较少。

水坠坝 一种简易冲填土坝。不是用泥浆泵通过封闭管路压力输送填筑坝体的泥浆,而是利用特定的有利地形条件开挖输泥渠,使泥浆在重力作用下自流输送上坝,并逐步固结而成。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西北地区应用较广。

水力冲填 建筑堤坝和围海造陆的一种施工方法。利用高压水枪或疏浚机械启动泥沙,由泥浆泵和管道将泥沙浆输送至施工地点,使土料自行沉淀,排水固结,逐层填筑形成坝体。用水力冲填法筑成的土坝,称“冲填土坝”。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量应用此法在海岸、河口造地修建码头、机场等设施。

橡胶坝 一种由橡胶囊经充水或充气膨胀而形成的起挡水作用的低坝。坝前水位一般不高于坝体。底部和两端锚着于河床内混凝土底板和岸墙上。上游水位过高时,可通过阀门排水(气),橡胶囊收缩而泄洪。为保证橡胶有足够强度,防止老化,常用氯丁橡胶塑入尼龙(聚酰胺纤维)织物(或其他强力纤维织物)数层制成,故亦称“氯丁橡胶坝”或“尼龙坝”。 尾矿坝 为安全存储弃置采矿尾料而筑成的坝体。一般矿石经过加工和分选出需要的矿料金属后,成为尾料,一般粒径细小。用水力冲填法运至坝址,逐层形成坝体,高度可达百米以上。坝址所在山谷,需有泄洪设施。

坝轴线 连接大坝坝顶两端横跨河谷的一条定位基准线。是坝体结构布置顺河向定位的重要依据。重力坝、土石坝和支墩坝的坝轴线通常是直线,也有采用数段直线连成折线的;拱坝的坝轴线通常是坝顶凸向上游面曲线,呈圆弧形、分段圆弧形、抛物线形或对数螺旋线形等。 坝体分缝 设置在混凝土或砌石坝体中的永久性或临时性接缝。以防止坝在运用期因温度变化发生伸缩变形和地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裂缝或适应施工期混凝土浇筑能力限制和温度控制所需的分块等。有横缝、纵缝和水平缝等。横缝垂直于坝轴线,在重力坝等大体积混凝土坝中为永久缝,缝内设止水;纵缝平行于坝轴线,一般为临时缝,蓄水前需灌浆;水平缝是混凝土分层浇筑时新老混凝土浇筑块之间的施工层面缝,为临时缝,需在新混凝土浇筑前进行处理。

周边缝 一种坝体永久结构缝。设置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面板与趾板之间、部分双曲拱坝的坝体与垫座之间。面板堆石坝的周边缝自坝顶一端起,沿面板与岸坡的交线下延,跨过河谷,再沿另一岸岸坡与面板的交线上升,至坝顶的另一端止。拱坝的周边缝在河谷形状不规则、需要垫座的部位设置。可以改变面板与趾板、坝体与坝基面连接的边界条件,改替 面板、坝体上游面的应力状态。周边缝中设止水结构,以防形成库水渗漏通道。

伸缩缝 亦称“温度缝”、“收缩缝”。在长度较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中,设置在基础以上的

垂直构造缝。将建筑物分割成段,以适应建筑构件因温度、湿度变化所产生的水平方向胀缩,避免产生裂缝。分段长度一般为20~150米,缝宽20~30毫米。风中填嵌弹性憎水材料,缝口通常设置可适应变形和防水的盖板或橡胶条。在土木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领域应用广泛,如隧洞衬砌的横缝、坝体的横缝等。

拱座 支承拱坝、维持坝体稳定的支撑体。多为两岸岩体,少数采用推力墩、重力墩或翼坝,有周边缝的拱坝采用垫座。须坚硬完整、强度高、抗渗性能好和抗风化能力强,以承受拱端传来的巨大推力。应尽量设计成全径向拱座,确保拱端推力接近垂直于拱座面,减小拱坝向下游滑动的剪力。若上游面可利用基岩开挖过多,则可采用半径向拱座;若下游面可利用基 岩开挖过多,则可采用非径向拱座。

溢流堰 溢流坝或溢洪道顶部供水流在其上平顺通向下游的实用堰。其形状对泄流能力和流态有很大影响,常用流线形剖面。按设计水头下堰面是否允许出现负压,分真空实用堰和非真空实用堰。前者流量系数较大,负压容易引起振动和堰面空蚀,应用较少。后者有克-奥曲线和WES曲线两种。用克-奥曲线确定的堰剖面较宽厚,施工放样不便,较少采用;用WES曲线确定的堰流量系数大、剖面较小和便于施工放样,最常用。

单宽流量 通过水道单位宽度上的流量。是衡量泄水、输水等建筑物过水能力的重要指标。当过水建筑物的过水流量一定时,单宽流量越大,泄流前沿越短,水流能量越集中。单宽流流量的选取受地形、地质、周围建筑物安全等因素制约。

廊道 设置在拦河坝或其他水工建筑物内部的通道。有进出口通向坝外。可根据需要沿纵向、横向和竖向布置,并互相连通,构成廊道系统。分基础灌浆廊道、排水廊道、观测廊道、检查廊道和交通廊道等,常互相结合,一道多用。用以检查或修补坝身、安装观测仪器、排泄渗漏积水等,并可敷设各种管路和进行钻孔、灌浆等。

排水 (1)排除地面雨水、污废水和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的统称。按排水对象,分农田排水、城镇(包括工厂)排水、场地排水、道路排水、矿井排水、施工排水等。需要一系列工程措施。(2)排除水工建筑物内部成地艇中渗透水的设施。设置于挡水遮筑物内部的,可降低浸润线位置,减少建筑物所受的浮力和渗透力;设置于地基中的,可以降低建筑物底面上的渗透压力,增加抗滑有效重力。按方式,分自流排水和人工抽排两种。

泄水孔 设置在坝体的过水通道。由进口段、闸门段、孔身段、出口段和消能设施等组成。根据其高低位置,分表孔、中孔和底孔(排沙孔)。一般设工作和检修两道闸门。多用于宣泄洪水,根据位置、高低还用于排除冰凌、漂浮物和淤沙,以及放空水库等。

泄水底孔 位于水面以下坝体底部的泄水孔。孔口尺寸因受高压闸门制造和操作条件的限制

而不能太大,常呈矩形或圆形。有无压泄水底孔和有压泄水底孔两种。多用于混凝土坝放空水库、辅助泄洪和排沙和施工导流等。

泄水中孔 位于水面以下一定深度坝体中部的泄水孔。有无压孔和有压孔两种。主要用于混凝土坝的坝体宣泄洪水。

泄水表孔 亦称“溢流表孔”。设置在坝顶的泄水孔。由顶部曲线段、中部直线段和下部反弧段三部分组成,水流以自由堰流方式过坝,超泄能力较大。多用于泄放洪水、排除冰凌和漂浮物。在重力坝等大体积混凝土坝中广泛采用。

坝体排沙孔 用于排除坝前淤沙的坝体泄水底孔和泄水底孔兼作排沙的孔。其孔口高程取决于允许淤积高程。孔数和孔口尺寸取决于排沙范围和排沙量。为防止磨损,孔口和孔身周边用耐磨材料衬户。

消能工 消减泄水建筑物下泄水流的动能,使水流在较短距离内与下游正常水流妥善衔接,以防建筑物或河床被冲刷破坏的工程设施。常用的有消力池、挑流鼻坎、消力戽和消力坎等。 挑流鼻坎 简称“挑坎”。为能将上游下泄急流挑离坝脚自由抛射到下游较远处而设于泄水建筑物末端的反弧状坎。出坎射流水舌经空中掺气和落入下游水中紊动扩散可消减部分动能,所余动能一般仍足以使落点附近岩石河床产生局部冲刷坑,以坑的最终稳定冲深和范围不危 及建筑物安全为其水力设计原则。有连续式、差动式、歪扭式和窄缝式等。多用 于岩基上的高水头溢流坝、河岸溢洪道和泄水隧洞。

消力戽 一种坝下消能设施。在下游有一定水深的情况下,利用坝面较大的反弧半径和挑角,在坝脚做成反弧形戽斗,借助戽坎对水流的反击和导向作用,产生“三滚一浪”(戽上表面旋滚、戽后底部旋滚、下游面部旋滚和涌浪),使挑出水流与下游水流以面流形式衔接,以达到良好的消能效果。

窄缝式消能工 泄水道急流由于陡槽末端边墙急剧收缩而使射出的自由水舌竖向强烈扩散掺气、纵向拉长以分散多余动能的挑流消能的工程设施。因挑流鼻坎处过水断面深窄如缝,故名。为使水舌射程较远且水舌上下缘落水距离较长,挑流鼻坎应有接近水平的小挑角。主要用于峡谷高水头水利枢纽的溢洪道或泄水隧洞布置以横向扩散为主的其他类型消能工有困难的场合。

多级孔板消能 在有压泄水隧洞内沿程设置多个环状孔板,使高速水流经一系列收缩、扩散而耗散其动能的一种消能方式。若设置于洞身前段,可使其后占全长大部分的衬砌只受低水压和低流速作用,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优越性。如流量不变,则因孔板前后流速分布改变使洞中心流速加大而洞壁流速降低。当孔板本身抗蚀耐磨,并与洞壁固结坚牢时,消能效果较

好。

宽尾墩 尾墩沿程加宽成鱼尾状的一种溢流坝的闸墩。位于坝顶以下较低处,可使急流收缩、加深,出墩水流竖向急剧扩散而形成带卷气水翅的空间水舌,并使水舌与空气接触面加大而强烈掺气。与坝下挑流鼻坎或戽式消力池等消能设施联合运用有良好的消能效果。中国首先 研究其水力特性并在工程中运用,如滦河潘家口水库、汉江安康水电站和沅江五强 溪水电站等工程。

导水墙 简称“导墙”。在引水、泄水建筑物及其他过水建筑物的进出口处用以引导、分隔和约束水流的墙式结构。一般用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筑成。靠岸坡的导水墙一般是水工挡土墙。可使水流平顺,避免干扰,保护近旁岸坡和土质建筑均不受冲刷。如船闸进出口的导水墙、水电站尾水渠与溢洪道间的分水墙等。

止水 设置在水工建筑物相邻部分缝隙间(如伸缩缝、沉陷缝,以及闸门与闸墩、堰顶与胸墙、隧洞各段衬砌之间的接缝处等),用以防止漏水的设施。一般用具有适应变形性能的不透水材料(如紫铜片、高分子材料等)做成。

心墙 建于土坝或堆石坝等挡水建筑物中心部位的竖向垂直防渗体。具有适应变形的性能。一般用黏性土、沥青和土工膜等塑性、柔性抗渗材料筑成,在个别情况下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刚性材料筑成。

斜墙 设置在土坝或堆石坝等挡水建筑物上游面的倾斜防渗体。一般用黏性土料、沥青或土工膜等筑成。黏性土防渗体和土工膜表面需加保护层。

斜心墙 土石坝中一种较新型的黏性土防渗体。可克服一般中央心墙可能产生拱效应而出现水平裂缝和一般上游面斜墙易由不均匀沉降产生竖向裂缝等不足。适合于高土石坝,尤其是高堆石坝。其倾斜度对自身的应力影响很大,一般顶部与心墙位置相同,墙体向上游倾斜的坡度为1:0. 25 ~1:0. 75。

防渗墙 设于土石坝下深覆盖层中阻止坝基渗透的混凝土墙。横亘全部河床,上部与坝体防渗体相接,下部一般伸入基岩。沿坝轴线方向的防渗体下部用冲击钻等机具分段造孔,以泥浆固壁,孔成后浇注混凝土,各孔之间重叠搭接,最后将各段连成一道防渗墙。适用于有深层沙、卵石地基的土石坝。

反滤层 亦称“滤层”、“倒滤层”。防止土粒在渗流作用下发生管涌等危害性渗透变形的滤水设施。一般沿渗流方向各层颗粒由细到粗设置,故名。多用于土石等材料堆筑成的挡水建筑物及其透水地基中。设置在防渗体后面、排水体前面,由成层的散粒材料(沙、砾石、碎石和卵石等)所组成,或由满足反,透水性和防瘀堵要求的土石织物构成。

截流环 涵管或坝下埋管沿管长间隔设置的凸出于管道外壁而嵌入管周土体内的防渗环状物。主要用于堤、坝等挡水建筑物前后或上下游有一定水头作用下的输水或泄水管道,通过延长渗径遏阻沿管轴线方向管道外壁与周围填土之间的接触渗漏。

趾板 浇筑在河床、岸坡岩基上用于支撑、连接堆石坝面板的混凝土构件。由周边缝将其与混凝土面板分开,缝内设置多道止水。其自身沿长度方向也间隔设置温度伸缩缝,缝内也设止水。在建造于砂卵石地基上的面板堆石坝中,又是连接地基防渗墙与坝体面板之间的重要构件,这种河床趾板有时沿河流方向加长并分缝设止水成为多节,以分摊坝体面板与地基防渗墙之间较大的位移,防止止水遭受破坏。

土石坝体内排水 设于土石坝体内,与坝轴线下游坝基相接,并通向下游坝趾的排渗设施。一般由粗粒块石铺填或建筑构成。渗流所要通过的坝体或坝基细粒介质与排水体粗粒介质相接触部位应设粒径沿渗流方向从细到粗的反滤层过滤,以防止渗透变形。可用以降低坝内浸润面,增加坝坡稳定性,并避免因渗流自下游坝坡逸出可能导致的管涌、流土等渗透变形破坏。坝基如有渗流,可一并排出。

溢洪道 亦称“河岸溢洪道”。设置在挡水建筑物附近河岸的泄洪设施。用以排泄水库或河流内多余水量,控制水位,保证挡水建筑物安全。一般由引水渠、控制堰、泄槽、消能设施和尾水渠组成。有正槽式、侧槽式、井式、虹吸式等类型。

开敞式正槽溢洪道 以陡槽明流泄水的一种最常用的泄洪道。由引水渠、控制堰、泄水渠、消能工和尾水渠组成。控制堰为各种实用堰(或宽顶堰),其轴线与下游泄槽的轴线垂直,使过堰水流顺畅入槽,泄槽底坡顺山坡地形可变坡,但均为陡坡。在高水头工程泄槽中,水流通常为高速水流,其固体边界的方向改变与不平整会分别引起冲击波和空化空蚀,所以泄槽在平面上应尽量为直线布置,表面应平整,必要时可采用有效工程措施避免冲击波和空化空蚀的发生。适用于垭口地形。

侧槽式溢洪道 水流过溢流堰后急转约90o,流经与堰顶轴线大致平行的侧槽,再由泄槽或隧洞流向下游的溢洪道。侧槽内分为流量沿程增加的变量流,且侧向入流产生的横轴旋滚与重力作用下的纵向主流结合而呈螺旋流,流态复杂。溢流堰和深窄断面的侧槽大致顺岸坡等高线布置,较采用常规正槽溢洪道可省挖方量;适当增长溢流堰以减小溢流水深和降低水库洪水位所需增加的工程量也较小。适用于水利枢纽两岸陡峻、无适当的天然垭口而坝口又不宜布置溢流坝的场合。

井式溢洪道 亦称“竖井式溢洪道”。水流自上而下依次经环形溢流堰、喇叭口、竖井和泄水隧洞泄往下游的溢洪道。堰可分为实用堰或锥台面宽顶堰,溢流能力取决于堰顶水头、堰

顶环向过水净长和堰型。堰顶可设闸门控制,也可不设闸门而以堰顶高程为水库最高蓄水位。过堰水流经喇叭口跌落入竖井,再经肘弯段转入隧洞下泄,隧洞出口有消能设施。适用于峡谷高水头水利枢纽较难布置其他类型溢洪道的场合,以及冶金矿山部门的尾矿坝。 虹吸式溢洪道 主要利用虹吸作用过水的倒U型管状溢洪道。可设于坝上或河岸。虹吸管由下部的凸曲面堰和上部相应曲面盖板构成,堰顶与最高蓄水位平,上游水位因来洪而高于堰顶时即以堰流过水;并随着上游水位的增高和堰流带走管内空气,很快变成虹吸管泄洪,泄流量取决于上游进口与出口的水头差。还可借辅助设施使虹吸作用提前发生或终止。适用于中小型工程,有不设闸门而自动泄洪的性能。

滑雪道式溢洪道 具有如滑雪道般泄槽的泄洪建筑物。由堰顶曲线段、泄槽段和挑流鼻坎三部分组成。水流过堰后,经滑雪道式泄槽,由槽末端的鼻坎挑出,在空中扩散,下落到距坝较远的地点,以确保坝体的安全。多用于较薄的拱坝,通常在坝两端对称布置,让挑射水流在空中对冲碰撞后跌入河床,以提高消能效率。适用于流量大、河床较窄或河床基岩条件较差需要将水流挑至更远的情况。

塔式进水口 深孔闸门设置于水库中的塔形结构的水工隧洞(或涵管)进水口。由进水喇叭口、封闭式或框架式闸门操作塔和闸后渐变段等部分组成。塔顶有启闭机室与岸边或坝顶相连的工作桥,还可设拦污栅,通气孔、平压管等辅助设备。与竖井式进水口相比,受风浪影响较大、抗震稳定性较差;但因适用于建竖井式进水口的地形地质条件不多,故应用较广。有时将塔身依靠洞脸沿坡建成岸塔式,技术经济条件更为优越。

竖井式进水口 深孔闸门设置于库岸山岩中所建竖井内的水工隧洞进水口。由进水喇叭口、竖井闸门式、闸后渐变段和闸门启闭机室等部分组成,还可设拦污栅、通气孔和平压管等辅助设备。适用于库岸岩石坚固、开挖竖井不致坍塌场所的深式进孔隧洞。结构简单,不受风浪和水对闸门的影响,抗震稳定性好;竖井内虽兼设工作闸门和检修闸门,但检修闸门上游隧洞仍有一段不便检修。

陡槽 陡坡急流的水槽。明渠泄水、输水建筑物通过陡峻的坡面时,为避免冲刷,顺坡开挖、衬砌而成的水槽,槽底纵坡常大于临界坡,过水流态常为急流。例如,溢洪道的泄水槽段。 水工隧洞 开凿于山岩中用以过水的隧洞。按其作用,分:(1)引水隧洞,引水供发电、灌溉、给水和通航等兴利之用;(2)泄洪隧洞,放泄上游洪水;(3)导流隧洞,是在水工建筑物施工期内排泄上游河道中天然流量的临时性隧洞。按洞内水流有无自由表面,分:(1)有压隧洞,运行时洞内为有压管流;(2)无压隧洞,运行时存在与大气接触的自由水面,可视为明渠流。

龙抬头式泄洪隧洞 水流由高位进水口经斜井连接低位隧洞泄出的泄水建筑物。因斜井进口头部上昂而得名。其中低位隧洞常利用水利枢纽施工期导流隧洞的中后段,施工导流结束后将隧洞前段封堵,另建进口斜井而成永久泄洪洞。广泛用于山区水利枢纽,尤其当拦河坝为土石坝等不便坝体过水的坝型时更常采用。

衬砌 在渠道断面过水部分或隧洞内壁的支护结构。目的是减少渗漏、提高过水能力和抗冲能力、保持围岩稳定。隧洞衬砌,一般要承受山岩压力和外水压力,有压隧洞则要承受内水压力。衬砌材料有石料、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钢板等。

掺气减蚀设施 对泄水建筑物的高速水流进行人工掺气,以削弱空化及其溃灭压强而使水流固体边壁减免空蚀破坏的工程设施。例如,在易出现空化的溢流面上设小挑坎,砍下有通气槽与大气相连,急流过坎时局部脱离形成空腔,高速水流底部就会有空气自动被卷吸掺入,水流底部含气层使气泡不会立即散逸;在掺气设施下游相当长范围内可有效防止空蚀破坏。广泛用于高水头泄水建筑物中。

减压井 设置在堤坝水侧、坝下游土基内的排水设施。通常先在堤、坝下游坡脚外按需要的深度打出井孔,再在井内装滤管,并在滤管与井壁间填入砂砾料反滤层,以导渗入井,避免水流带出细砂,堵塞管壁。用以减小堤坝地基内的渗透水压力,防止土壤渗透变形和增强地基稳定性。主要用于土基为表层透水性弱而下层透水性强的双层或多层结构情况。 堤坝隐蔽工程 采用机械进行地下施工建造的堤防基础和河岸防渗、支护的设施。对已建堤防采用上述工艺进行堤身防渗加固也属此列。与大坝、工业和民用建筑基础处理的隐蔽工程不同,其造价较低。包括用于堤基、堤体防渗的混凝土薄墙、高压定喷板墙、垂直插塑帷幕、高压旋喷(柱)墙和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桩)墙等,其中后两者还可用于堤基稳定加固和岸坡稳定支护。由于工程的重要性和隐蔽性(地下钻、切和灌等工艺人眼不能直接窥视),所以建造过程中的每一个工艺环节的质量控制均十分重要。

渠首工程 亦称“引水工程”、“取水枢纽”。从河流或水库取水的建筑物的总称。因位于干渠首部,故名。可保证引取需要的流量,防止洪水、泥沙和漂浮物入渠,确保渠道运行安全,并保证水资源综合利用要求。按取水方式,分自流渠首和提水渠首两类,前者又分有坝渠首和无坝渠首两种。

虹吸工程 利用虹吸原理建造的取水或泄水的建筑物。如虹吸管、虹吸式溢洪道。当河流水位高出两岸农田而有堤防阻隔时,修建跨堤的虹吸管取水可以避免切开堤岸,引水流量主要随虹吸管的管径和上、下游水位差而变化。用于水库泄洪时,能在较小的水头下有较大的泄流能力,可根据水库水位变化,不用闸门而自动泄洪或自动停泄。适用于中小型工程。

倒虹吸工程 渠道与河流、谷地、道路、山沟,以及其他渠道相交的一种交叉建筑物。形状似倒置的虹吸管,故名。由进口、管身和出口三部分组成。进出口有竖井式和斜管式两种形式。管身断面呈圆形、矩形和拱形等。常用材料有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当跨越的河谷较深时,为减少施工困难、降低倒虹吸管身的压力水头、缩短管路长度和减少管路中的水头损失,在河谷深槽部分建桥,在桥上铺设管身的称“桥式倒虹吸”。

涵洞 横穿并埋设在堤坝、道路灯下面的孔洞式过水通道。一般由砌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建成。可以是单孔或多孔,视过水量大小而定。孔形有圆形、矩形和拱形等。涵洞内水流可以是明流或满流,入、出口水面应与原水道相接。常用于铁路或公路与沟溪的交叉处。按《公路桥涵设计规范》,对单孔跨径小于5米、多孔跨径总长小于8米的桥梁,亦称“涵洞”。 无坝取水 不建拦河闸坝而在河岸开渠引取天然河流来水的取水方式。引水渠与天然河流相交的取水口及其附近应有布置合理、形式和尺寸恰当的一些列工程设施,如引水渠、拦沙坎、进水闸和冲沙闸等,统称“无坝取水渠首”。具有工程简单、投资省、工期短和对天然河流影响小等优点,尤其当取水河段河势稳定,且取水口恰位于湾段凹岸时,利用横向环流作用进水排沙效果更好。此方式不能控制河道水位,且较难防止泥沙入渠。适用于天然河流水量较丰,引水流量与河流来水流量比值较小,河水位和河势满足引用要求的场合。

有坝取水 设置拦河闸坝控制河流、壅高水位,经取水口、引水渠引用河水的取水方式。取水口附近有拦河闸坝,以及进水、导流、冲沙等一系列工程设施,统称“有坝取水渠首”,亦称“有坝取水枢纽”。防止河流所挟粗粒泥沙进引水渠,是有坝取水枢纽布置的关键,可供选择的方式有:应用弯道环流作用防沙的额、人工弯道式取水;利用含沙量沿水深分布不均规律而实现表层进水、底层排沙的分层式取水;利用壅水沉沙、泄水冲沙以减少入渠沙量的沉沙槽式取水,以及底栏栅式取水等。因由拦河闸坝,常能兼顾发电、航运等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适用于引水流量占河流天然来水流量比例大和河水位低于引水所需水位的场合。 底栏栅式取水 在壅水坝内设进水廊道,坝前来水经坝顶金属栏栅进入廊道并输往渠道的有坝取水方式。水流溢过坝顶时粗粒泥沙被阻隔于栅上而排往坝下游。适用于陡坡流急的山区河流并带有大量卵石推移质的场合。

人工弯道式取水 整治取水河段成为弯道或在其附近新建人工引水弯道使产生横向环流,实现凹岸正向取水和凸岸侧向排沙的一种有坝取水方式。取水枢纽工程包括引水弯道,起壅水、泄洪作用的闸坝和进水闸,有时还专设冲沙闸、冲沙底孔和下游排沙道或主干渠上的沉沙地等。主要用于山溪型多沙河流上的取水灌溉工程,始建于1939年苏联的费尔干地区,故亦称,“费尔干式取水”。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新疆地区开始修建。

渡槽 渠道与河流、沟谷或道路在不同高程上相交时修建的桥式水槽。常用水料、砖、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筑成。有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建造的大型渡槽由槽身、支承结构和进出口连接段组成。支承结构有梁式、拱式和桁架拱式等形式。过水断面呈矩形、U形等。有输水、泄水、施工导流等多种用途。

跌水 渠道或排水沟通过有集中落差的陡坎时衔接坎上、下渠道(沟)的建筑物。由进水口、跌水墙、消力池和出水口等组成。可用混凝土或砖、石修筑。按水流跌落次数,有单级与多级之分,后者用于总落差大的场合。有时亦用于溢洪道的泄水段。

水闸 通过关闭闸门挡水、开启闸门过水的低水头水工建筑物。由闸墩、底板、岸墙(或边墩)、翼墙,闸门启闭设备、以及铺盖等防渗设施和护坦、消能设施等组成。按用途,分节制闸、进水闸、分水闸、泄水闸、排水闸、冲沙闸、分洪闸和挡潮闸等;按结构形式,分开敞式水闸和封闭式水闸。用闸门调节水位和控制流量,以适应各种不同需要。

泄水闸 河、渠和水库上的泄水建筑物。当河渠水位超过允许限值,危及上游两岸或渠道安全时,可开启闸门泄水;也可用来将渠道放空。水库上的泄水闸,主要为放空水库用,亦可兼以泄洪;河流上的泄水闸,亦称“排水闸”;渠道尾部的泄水闸,亦称“退水闸”。 拦河闸 为满足灌溉用水、引水、调水或发电而抬高水位或增加航道水深等要求而修建的横跨全河道的水闸。多用于山丘区和平原综合治理河道的水利枢纽中。

节制闸 用于抬高上游水位,调节下泄流量的水闸。一般横跨河道或渠道,是组成低水头水利枢纽的主要建筑物。主要用来满足灌溉和发电等引水需要,也可改善通航条件。 分水闸 灌溉渠道上的水工建筑物。位于渠道分支的进口处,控制分配给下级渠道的水量。同时也是下一级渠道的进水闸。

冲沙闸 设于水利枢纽或渠首,借河道或渠道水流清除上游河段、渠系或上下引航道内的淤沙的水闸。常与拦河坝、进水闸等联合组成渠首工程。开启冲沙闸时,借水流冲刷作用,将沉积在进水闸前的泥沙经闸孔泄入下游河道。如在渠道上设尘沙池,则在其末端建冲沙闸,以便定期冲洗。

进水闸 亦称“引水闸”、“渠首闸”。建造在发电、灌溉、给水等引水渠道首部。用来取水的水闸。用以控制入渠水量,并防止或减少河流泥沙进入渠道。

挡潮闸 建造在滨海地段或感潮河口的水闸。用于挡潮御卤、泄洪排涝和蓄淡供水,以保证工农生产和生活用水的质量。其特点是有时需蓄内水,有时需挡外水,根据内水位和潮水位涨落情况和生产需要启闭闸门。闸门能双向挡水。

分洪闸 用于控制分洪流量的水闸。一般布置在何流防洪险段的上.游,将超过河床安全泄

量的多余洪水通过分洪闸分流入邻近河流最终入海,或入湖泊、洼地,以减轻洪水对下游河段的威胁。在洪峰过后,一般分洪流量仍需从分洪闸返回原河道,需设计成双向挡水、双向泄流的形式。

排水闸 用于排除河道或防洪堤内低洼地区渍水的水闸。常设于排水河道、渠道末端。具有双向挡水作用,当堤外水位低时,开闸排水,在汛期则失闸阻挡堤外河水倒灌。

浮运式水闸 将预制的闸室、护坦、翼墙等整体构件浮运爷至闸址现场就位。压重下沉,安装组合而成的水闸。浮运构件一般采用空腔结构,具有一定刚度且自重较轻。空腔底板与闸墩构成的闸室浮运时应临时封闭两端以减小吃水深度。多孔闸可分若干闸室单元浮运,单元长度可取15 ~25米。可免筑固堰,在水闸施工期不影响原河航航运;但对闸基的平整度和承载力要求甚严,闸身装配建成后的防渗和抗冲效果较难保证。一般适用于上下游水位差很小的沿海地区中小型工程。

立交涵闸 用于输排不同水系交叉河道水流的交叉建筑物。多用于水资源综合治理的水利枢纽中。常用“上槽下洞”的结构形式。水位较高的河水由渡槽输排,水位较低的河水则由建于渡槽下部的涵洞输排,涵洞进口常设闸门以控制排泄流量。渡槽直接修建于涵洞上部,槽身自重和槽内水重由涵洞传给地基。中国江苏境内的淮河入海水道,全长163千米,穿越京杭大运河和通榆河两条大河,2003年建成淮安、滨海两座立交涵闸枢纽,淮河洪水可经由两枢纽的涵洞排入黄海。

装配式水闸 闸室各部分(一般不包括闸底板)用预制构件装配而成的水闸。预制构件多在工场制备,然后运至现场装配。具有施工速度快、造价低、节省模板和受天气影响小等优点。但由于整体性不够,抗震性能较差。

船闸 在水位有集中落差的情况下(如建造闸、坝处)用以保证通航的水工建筑物。主要有闸室、上下游闸首闸门、输水系统、引航道,以及相应设备组成,闸首设置的闸门,使闸室与上下游隔开。船舶下行时,先通过输水系统向闸室灌水,待室内水位与上游齐平时,开启上游闸门,让船舶进入闸室。随即关闭上游闸门,通过输水系统将闸室内的水泄向下游。待其降至与下游水位齐平时,开启下游闸门,船舶出闸。上行程序反之。根据水位差大小,可做成多级或单级。

闸门 装置在各种过水孔口上用以控制水流的结构设施。有挡水面板、传力结构(梁系、支架等)、可动构件(滚轮、支铰等)、止水和附件等组成。关闭时挡水,开启时过水,并可根据开启程度控制水位和调节流量。按其封闭孔口性质和所承受的水头大小,分深孔高压闸门和一般表孔闸门;按结构形式,分平板、弧形和叠梁等门型;按工作条件,分工作闸门,检

修闸门和事故闸门等;按启闭方式,分直升式、横拉式、升卧式、下卧式、立轴旋转式、横轴旋转式和自动翻板式等。

闸墩 水闸、溢流坝或其他过水建筑物的孔口间用以分隔闸孔、支撑闸门的墩式结构。有时又兼作工作桥和交通桥的桥墩。通常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块石砌体建造。其尺寸取决于闸门类型、启闭方式和孔口大小。若沉陷缝设在闸墩中面上其厚度要加大。为使水流平顺,要有较高的泄流能力,闸墩应建造成合理的流线型。

胸墙 没置在闸孔上方的挡水墙。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固定或简支在闸墩上,下有孔口,用闸门控制。跨度小时可做成板式结构;跨度大时可做成板梁式结构。顶部高程应高出上游最高水位或潮位,并有足够的超高。为使水流平顺通过闸孔,其底缘在水流方向上常做成平顺的曲线轮廓。设置胸墙可以减小闸门高度,并能提高建筑物的刚度,但泄流能力 比无胸墙时小。

翼墙 水闸、涵洞、隧洞和渡槽等水工建筑物的进出口与上下游堤岸或边坡相连接的墙式建筑物。用以引导水流、挡土和侧向防渗等。常用浆砌块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建成。与闸室(或洞身、槽身)之间设缝分开,以避免不均匀沉陷对结构 对阐、坝后部分河床的影响。按布置形式,分扭曲式、圆弧式、斜降式和反翼式等;按结构形式,分重力式、扶臂式、悬臂式和空箱式等。

齿墙 水工建筑物底部伸入地基中的突出齿形结构。主要作用是延长沿底部的渗流途径,也用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抗滑稳定性。设在闸、坝或护坦的下游端的齿墙,可防止水流对地基的淘刷作用。

闸底板 水闸闸室底部承重和防护地基的一种板式基础结构。用于将水闸闸室结构的重量和外载荷较均匀地传递给地基。底板的上下游端(或四周)设有齿墙,起抗滑、延长渗流途径等作用。按结构形式,分平底板和反拱底板两种。平底板又分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种;反拱底板拱向地基,具有以拱结构分布传递地基反力的特点,实际应用不多。

截水墙 建筑在挡水建筑物基础上的渗结构。常用黏土、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等建成。能延长渗流途径,减少渗流量,有良好的防渗效果。

沉沙池 用于沉积水中部分泥沙的水工建筑物。修建在多泥沙河流上引水渠首处。呈池型,故名。水流通过扩大了过水断面的沉砂池时,流速减缓、泥沙即按颗粒粗细先后沉淀。池内所沉泥沙借开启冲沙闸或冲沙廊道被冲往下游。

消力池 建于泄水建筑物下游段,使下泄水流在其内实现水跃消能的工程设施。由防冲底板(护坦)及其末端的尾槛构成。池深取决于下游水位与池底之间能提供入池急流形成水跃所需

缓流的共轭水深,池长决定于跃长。有多种平面和剖面形式以适应不同水流条件。池内还可加设消力墩等各种辅助消能工以增强消能效果,缩短池长;高水头时只宜用平底护坦 以免高速水流导致空蚀破坏。

护坦 闸、坝等泄水建筑物下游保护河床免受急流冲刷的加固设施。一般指消力池的底板,也可指采用其他消能方式时对闸、坝后部分河床的保护工程。可用混凝土或浆砌块石建成。其结构和尺寸视河床性质、渗透压大小和水流情况而定。

海漫 紧接在护坦下游防止河床被冲刷的加固设施。由于水流在海漫上的扩散和摩擦作用,可消耗余能,减轻对河床的冲刷。可用适应变形的材料如抛石等做成,但接近护坦处宜用较坚固的护面,如干砌块石和混凝土板,其下游可用梢捆、抛石等。

铺盖 铺设在闸、坝上游河床上与闸、坝底部衔接的防渗设施。通常用透水性很小的黏性土或混凝土等构筑。其厚度和长度取决于水头大小、材料性质和地基情况等。起延长渗流途径,减小闸、坝底部所受渗透压力的作用,以利建筑物的稳定。

防冲槽 在泄水建筑物中,为保护海漫末端不致因河床冲刷遭到破坏而设置的沟槽。槽内抛块石,抛石量要求在河床冲刷后,石块能自动坍落,覆盖于冲坑的上游边坡上,以防止冲刷坑扩大,危及海漫的安全。

工作桥 为控制闸门启闭运行而在闸孔上方设置的桥梁。主要用于放置闸门的启闭机械,并便利工作人员进行操作管理。高度随闸门形式、宽度随启闭机要求而定。其桥墩往往就是闸墩或闸墩的延伸、加高部分。

启闭机 启闭闸门的机械设一备。借电动机、手摇机或液压机通过一定的传动系统进行操作。常用的有卷扬式、螺杆式和液压式三种。按启闭机是否移动,又分固定式和活动式两种,前者专供启闭一个闸门之用;后者可以沿轨道移动,兼供启闭多个闸门之用。

升船机 亦称“举船机”。载船过闸、坝的特种升降设备。适用于闸或坝上、下游水位差较大处。由承船厢、支承导向结构和驱动装置等组成。分垂直式和斜面式两种。前者借电动机及重锤运动,用盛船水厢载船升降。后者使船离水并将其放在承船架上,或浮于盛船水厢中,而承船架或盛船水厢下装有滚轮,以便沿斜面升降。这两者亦称“通航式升船机”。用起 重设备和吊索将船在水上与陆地间移运的升船机,称“水陆式升船机”,一般在陆上修船时采用。

筏道 建筑在有闸、坝的河川水利枢纽中,用作自上游向下游运送竹、木材的通道。由进口首部、槽身和出口三部分组成。可修建在闸、坝的一岸,依天然地势成斜坡状;也有通过坝顶的。竹、木材在斜坡上借自重滑下的称“干筏道”,自上游引水通过渠槽输送竹、木筏流

下的称“湿筏道”。

过木机 用于传送木材、竹过坝的一种机械设备。按形式分:(1)链式过木机,由链条、传动装置和支承结构等部分组成,通常沿土石坝上下游坡面或斜栈桥布置成直线;(2)架空索道,用封闭环形运动的空中索道将木材、竹传送过坝,适用于运送距离较长的枢纽;(3)斜面卷扬提升式过木机,由轨道、小车和卷扬机等组成,由卷扬机拖动小车在轨道上运动传送木材、竹过坝;(4)桅杆式起重机和塔式起重机,其传送木材、竹过坝的工作原理与旋转起重机相同。

鱼道 人工修建的供鱼类洄游通行的过鱼建筑物的总称。由进口、槽身、出口和诱鱼补给水系统等组成。主要有槽式鱼道和池式鱼道两种.前者亦称“梯级鱼道”,简称“鱼梯”,断面呈矩形,槽中设很多隔板,利用隔板将水位差分成若干级,形成梯级水面跌落,隔板上设过鱼孔;后者由一连串分开的水池组成,各水池间用短的渠道连接,一般利用天然地形绕岸修建。鱼道内水的流速根据通过鱼类的洄游习性设汁,淡水鱼流速为0.5~0.4米/秒;强壮的鱼可达0.4~0.8米/秒。

导航墙 亦称“导航架”。引航道中直接与船闸闸首衔接,引导船舶进出闸室的建筑物。常兼作闸首的挡土翼墙。若专门用于导航时,也可采用透空框架结构。过闸船舶沿其进出船闸,可防止因侧面风对过闸船舶进出的不利影响,避免由于操作不准确或其他偶然因素导致船舶偏离航线而与闸首相撞。

引航道 船闸的上、下闸首与原河道之间的过渡航道。为保证船舶在进出闸室、交错和停靠过程中的安全,引航道中设有导航建筑物和靠船建筑物,前者与闸首相连接,作用是引导船舶顺利地进出闸室,有重力式、钢筋混凝土排架式和浮武三种类型;后者供等待过闸的船舶停靠使用。在平面上可布置成对称式和非对称式两类,其长度和宽度由过闸船舶的类型和数量决定。

扬压力 上、下游水位差在水工建筑物及其地基内形成渗流对建筑物底面或其他截面施加的垂直指向该截面的水压力。工程设计中常按法向作用于计算截面的面力考虑。对重力式结构是不利于稳定和强度的重要载荷。

渗透变形 土体在渗流作用下发生变形和破坏的现象。多见于土坝、堤防自身及其地基的渗流逸出段,以及水闸地基与穿堤建筑物周边的渗流逸出段。主要表现形式有管涌、流土、接触流土和接触冲刷四种。其发生和发展与土体的结构性质、颗粒级配和水动力条件有关。会导致土体建筑物或建筑物地基破坏或失稳,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工程措施加以消除。 原型观测 对水工建筑物进行的观测工作。按观测项目,分内部观测和外部观测。前者将观

测设备安装在建筑物内部;后者则布置在建筑物外部。按观测性质,分检查性观测和研究性观测。前者包括渗流、变形、倾斜等观测;后者包括温度、应变等观测。现在还采用遥测等技术,提高观测精度和广度,以及自动化水平。目的是获得建筑物运行状念的信息,进行全 监控,并验证计算和模型试验成果,以改进研究、设计工作。

模型律 在进行模型试验时,为保持模型的现象与原型相似所应遵守的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对不同现象,为不同的研究目标,需根据各种特定的模型律来设计和制造模型,并根据模型律相似准数把试验成果换算到原型。

结构模型试验 根据相似理论借助模拟结构及其受力情况的物理模型来观测和预测水工建筑物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应变,从而判定其安全度的力学试验。模型按一定的力学相似律缩小,从测得的应变计算应力,然后按模型律换算成原型的相应值。试验有静力和动力两种,前者研究一般的结构问题;后者研究结构的振动现象。

水工模型试验 利用缩小比例尺的物理模型进行模拟水流现象的试验。水工建筑物或河道的水流现象均很复杂,仅从理论计算不易获得满意结果,需应用缩尺模型观测水流运动状态,以验证设计和计算成果。所得成果用模型律推引至原型,为工程设计和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大坝安全监控 借助原型观测的仪器设备和计算机,对大坝运行情况采集资料,分析了解其实际性态,估计其安全程度并相应作出运行控制决策的工作。包括检查大坝施工质量、分析和评价观测资料、拟定监控指标、验证有关设计理论和选用参数等。为判断大坝安全状况、修正设计理论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

劈裂灌浆 利用水力劈裂原理沿堤、坝轴线形成黏土浆脉防渗体的一种灌浆工艺。利用堤、坝最小主应力面垂直于轴线的规律,沿堤、坝轴线布孔,在灌浆压力下以适宜的浆液为能量载体,有控制地劈裂堤体或坝体,形成密实、竖直、连续和有一定厚度的浆液固结体。应在不挡水时进行,同时应核算灌浆期堤、坝坡的稳定性,以策安全。

施工导流 在河床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时,将河水引导至施工场外向河流下游宣泄的措施。由于修建水工建筑物既需干的基坑,又不允许断流,故通常用围堰封闭部分河床,让其余部分过水;或封闭全部河床,另设临时过水通道。其工程设计一般包括:导流方案、导流设计流量的选择,导流建筑物的布置和设计,截流工程设计,封孔蓄水计划等。如有需要,还应有保证施工期间通航、放木、下游用水需要等措施。按导流方式,分一次断流和分期导流等;按导流建筑物,分明渠导流、隧洞导流、底孔导流、梳齿导流、涵管导流和渡槽导流等。 基坑 基础或地下工程施工时把地面以下的土挖去而形成的空间。对于较深的基坑坑壁,为防止塌方,要放出一定的边坡坡度或用围护结构(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钢板桩、钢筋混

凝土板桩、钻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锚杆、土钉墙等)支护。当基坑坑底低于地下水位时,通常采取集水井或井点降水方法降低地下水位。有时也采用水下挖土的方法施工。

截流 在修复溃决的堤坝,或建造与导流配合的围堰时,在原水道中截断水流的比例尺酌物 措施。常利用抛石、抛投石笼或混凝土预制块(如四两体)截流,分立堵和平堵两种施工方法。前者指从两岸向河心抛填进占;后者指借栈桥沿全断面从水底向上填升。过水明被基本填堵,即“合龙”后,还应用黏土等材料对抛填体进行防渗处理,称“闭气”。

围堰 在河流或原本有水的地基范围内施工时,围绕基坑修建的临时性挡水建筑物。通常用土、石、混凝土,也有用木笼、竹笼或钢板桩、木板桩等材料建造,所用材料均需满足防渗、防冲和保持稳定的要求。围堰建成以后,将基坑内的水抽干,可使工程在于涸的条件下施工。 混凝土搅拌楼 亦称“混凝土拌合楼”、 “混凝土搅拌站”。装备集中搅拌混凝土的塔楼状生产系统。楼内依次为进料层、储科层、配料层、搅拌层、出料层。进料层皮带机等提升设备将楼旁水泥筒仓和砂、石堆仓的材料运至储料层,出料层结构应便于混凝土输送车出入。其水泥、砂、石、水、添加剂的上料储存、配料称量、搅拌出料等工艺流程按单阶式垂直分层布置,各种材料只需一次提升至储料层后,借自重进入下道工序,各层机械设备配置紧凑,整个流程自动控制,生产效率高。现已有各种规模的定型设计,由可拆卸的金属构件和成套设备组成。广泛用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及城市混凝土制品厂。

通仓浇筑法 在一个坝段内不设纵缝、连续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方法。混凝土分块浇筑法的一种。在平面上以横缝分隔的整坝段为浇筑块,在基础约束范围内浇筑块高度为0.75~1.0米,上部块高2.0~ 3.0米。优点是无需坝体纵缝灌浆、整体性好、浇筑工作面大和有利于高度机械化施工。缺点是浇筑面积大、坝体降温收缩时比柱状浇筑法更容易产生温度裂缝,故对混凝土防裂的温度控制要求较高。

入仓温度 混凝土浇筑块初始平均温度。等于混凝土拌和温度与混凝土运输、入仓和振捣过程中温度变化值之代数和。是混凝土温度控制的一个主要指标,也是混凝土温度变化仿真计算的基础数据。

冷却水管 混凝土施工期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的一种设施。预先在浇筑仓内埋设水管,浇筑完成后通水,使混凝土冷却降温。常采用内径19~32毫米的钢管,在平面上布置成与坝轴线平行或垂直的连通管网,呈蛇形状,层距与浇筑块高度对应,管子水平间距1.5~2.o米。通常分多期通水冷却,一期冷却主要控制浇筑初期的混凝土最高温度,后期冷却主要是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和满足灌浆温度要求。

封拱温度 拱坝横缝灌浆时的混凝土内部温度。各灌浆区的村拱温度根据不同部位的稳定温

度场确定。一般由年平均气温、水库水温和地温计算坝体稳定温度场,封拱后拱坝的实际温度即以封拱温度为基准,随外部环境温度变化上下摆动。封拱温度低,有利于降低坝体的拉应力,但人工冷却的费用相应增大。

混凝土温度控制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将温度变化化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的工程措施。目的避免产生混凝土温度裂缝。措施包括减少混凝土发热量(如减少水泥用最、采用低发热量水泥等),降低混凝土的入仓温度(如加冰或冰水拌和、预冷集料等),加速混凝土散热(如薄层浇筑、适当延长间歇时问和预埋冷却水管通水冷却等),采取合理的分缝、分层、分块,合理安排施工程序,加强混凝土表面养护和防止不利的气温(如夏季高温倒灌、冬季气温骤降等)影响等。为了满足坝体接缝灌浆的要求,需把混凝土内部温度降至灌浆温度,主要措施是通过冷却水管通水降温。这些措施彼此影响、互相制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利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混凝土温度裂缝 由混凝土内、外温度变化产生的裂缝。常发生在散热条件差的水工大体积混凝土中。混凝土刚浇筑时,处于塑性流动状态,水泥在水化反应凝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使体积自由膨胀,达到最高温度时,混凝土基本固结,其后混凝土开始降温并收缩产生裂缝。在与岩基接触部位,混凝土收缩受到岩基约束产生较大的拉应力,会出现基础贯穿裂缝和深层裂缝;若遇寒潮,内、外温差相对较大,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约束,混凝土会出现表面裂缝。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措施除提高混凝土质量外,主要是混凝土温度控制。 微膨胀型水泥混凝土 具有微膨胀特性的混凝土。由微膨胀型水泥和集科加水拌和而成。特点是其自身体积变形可补偿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变形,以控制和调节混凝土内部应力,防止产生温度裂缝。微膨胀型水泥分有硫酸盐型低热微膨胀水泥和氧化镁型延迟性微膨胀水泥两种,前者开始膨胀时间较早,补偿收缩作用不明显;后者由于延迟膨胀,补偿收缩效果较好。

水工混凝土外加剂 为提高混凝土质量、改善混凝土性能而外加的材料。是混凝土中除水泥、集料、掺台料和水以外的必备成分。常用的有:(1)减水剂,可以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拌制出高强混凝土,节约水泥用量;(2)引气剂,可产生大量微小、均匀、稳定的气泡,能显著提高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还可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以及泌水和离析,降低混凝土的渗透性. 提高混凝土的抗侵蚀能力;(3)缓凝剂,能延缓混凝土拌和物的凝结硬化过程,并可通过掺入量控制混凝土凝结时间。

灌浆 把未凝固的浆液加压注入建筑物或其基础部分缝隙中的措施。浆液可含有水泥、沥青、黏土或有机化合物等。浆液充填孔隙裂缝,胶结硬化,可加强整体性,提高力学姒度和防渗

以排除农田土壤多余水分的工程措施。鼠道犁的成洞部件由犁刀和锥形扩孔器组成,在拖拉机或动力绞盘的带动下,犁刀破土成缝,扩孔器挤压土壤成洞。鼠道直径小于10厘米,设置深度一般0. 4 - 0 6米,有的深达0. 8米左右,间距2 -5米,鼠道出口段与排水沟垂直相交,洞口用瓦管等材料加以保护,以防止坍塌。在水旱轮作地区,为减少稻田渗漏,还应在洞口增加控制设备。

竖井排水 亦称“垂直排水”,简称“井排”。在排水区域内布置若干井点,通过抽取井水以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地下水水质良好时,多结合井灌布置,以灌代排;如水质不佳,应把抽出的井水通过浅明沟送到排水区域以外。优点是能较快地大幅度降低地下水位;有利与雨季蓄纳降水,减轻排涝负担;增加灌溉水源;改善地下水质;不必大量开挖明沟。缺点是运 行费用较高。

生物排水 亦称“植物排水”。利用植物报系吸水和叶面蒸腾作用降低地下水位的排水措施。常与沟、渠、路结合,布置护田林网,兼收控制地下水位、防风固抄、抑制土壤返盐和改善农田小气候等效果。除树木外,还可种植根深叶茂、耗水量大的牧草和其他植物。 圩区 四周环水,地势较低、依靠堤防隔绝外水才能从事生产、生活的地区。堤防包围的每一个独立区域.在长江下游地区称“圩”,中游地区称“垸”,统称“圩垸”。分布在沿江,滨湖和受潮汐影响的河流三角洲地带,地面商程大部分在河道的洪水位与枯水位或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汛期河湖水位常高于农田,必须筑堤防洪,在圩堤的适当位置建水闸、船闸和 泵站,解决圩内的排水、灌溉问题和满足圩内外来往的交通需要。

蓄洪垦殖 利用沿江、滨湖的洼地,兼顾分洪、种植双重任务的土地利用方式。在洼地周围筑堤建闸,使其与扛、湖隔绝,进行垦殖,在江河流量不超过下游安全泄量的一般年份,保持正常的农业生产,而在大水年份,开闸分洪,利用恳殖区暂时滞蓄洪水。如长江中游的洪湖蓄洪量殖区,华阳河蓄洪垦殖区。

围垦 在沿江、滨湖滩地或滨海滩地(海涂)上,圈围筑堤进行垦殖的工作。滨湖围垦称“围湖造田”;滨海围垦称“海涂围垦”或“围海造田”。围垦区内需修建排灌系统,对海滩地尚需进行盐分淋洗和改良土壤。应在水利、农林牧副渔、卫生和环保等部门统一协调下规划国垦,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以发挥最高效益,保持生态平衡。中国自1996午以后,为避免因围垦而使湖面缩小,影响蓄洪能力,围湖造田已受限制,对严重影响防洪的围垦区还要求退田还湖。

沼泽化 全称“土壤沼泽化”。土壤表层泥炭化、腐殖质化和下部土壤潜育化的过程。由于地面长期积水或季节性积水以及地下水的漫渍影响,土壤长期过湿。湿生植物的残体在厌氧

条件下不能充分分解而不断积累在土壤表层,连渐形成泥炭层或粗腐殖质层,下层形成蓝灰色潜育层。为防治沼泽化的发生发展,必须进行排水。

盐碱土 含有过多可溶性盐成分的土壤。土壤饱和溶液在25℃时的电导率大于4毫西/厘米,pH值小于8.5.交换性钠的百分率小于15%的土壤,称“盐土”,通常不把水溶性盐类含量大于土壤重量0. 6%的土壤称为“盐土”,但含盐重量不同,该限值变化很大;电导率大于4毫西/厘米,pH值约为8.5,交换性钠的百分率大于15%,所含可溶性盐中重碳酸钠占优势,并有部分碳酸钠存在的土壤,称“苏打盐土”或“碱化盐土”;电导率小于4毫吾西/厘米,pH值为8.5—10,交换性钠的百分率大于15%的土壤,称“碱土”。盐土和碱土统称“盐碱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很广的土类,在半湿润、湿润地区的滨海地带也有分布。盐土由于土壤溶液浓度高,妨碍植物根系吸水,严重时导致植株枯萎。碱土由于碱性强,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都有毒害作用,并恶化土壤物理性状。在良好的排水条件下,盐土可通过 灌水和利用降水淋洗土壤中过多的可溶性盐分,使土壤脱盐得以改良,并结合农业措施和林业措施,巩固脱盐效果。碱化盐土和碱土则需要使用化学改良剂,再配合农业措施和水利措施,进行改良。

盐碱地改良 亦称“治碱”、“改碱”。盐土、碱土和盐渍化土壤的改良和利用,以及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工作。分水利和农业两个方面。水利方面: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做到灌排分开,加强用水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位,灌水冲洗,引洪放淤。农业方面:(1)物理改良改善土壤质量和结构,增施有机肥料,增强土壤渗透性能,减少土壤蒸发;(2)化学改良,降低或消除土壤碱性,改善其理化性质;(3)生物改良,选种耐盐作物,改进种植方法,增家地面植被,减少地表蒸发。盐碱地改良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土壤次生盐渍化 亦称“土壤次生盐碱化”,,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盐渍化的过程。主要因灌排系统不配套,过量灌水,排水受阻,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所致。农业技术措施运用不当,也会加速其发展。防治措施应以减少对地下水的补给、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为主。为此,要健全灌排系统、加强用水和排水管理、进行渠道防渗、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平整土地和合理运用农业技术措施等。

作物耐盐能力 作物正常生长所能承受土壤盐分最大含量的能力。取决于作物种类、品种、生育阶段,以及土壤的物理性质、肥力状况、盐分组成和气候条件等。是制定盐碱地改良标准的依据,也是因地种植、充分发挥盐碱地生产潜力的依据。

地下水临界深度 在干旱季节,不致引起耕层土壤积盐的地下水埋藏深度。是盐渍化地区确定排水沟深度的依据。其值等于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与作物主要根系分布层厚度之和。如地

下水矿化度不高,则可用耕作层厚度代替主要根系分布层厚度。

土壤返盐 盐分由土壤下层上升到表层的现象。形成原因主要是灌溉不当(如大水漫灌)和排水不良,使地下水位升高到临界深度以上。土地不平整、农业技术措施不当也会引起土壤返盐。持续不断地返盐会引起土壤重新盐碱化。

土壤洗盐 用淡水冲洗土壤中过多盐分的措施。在盐碱地上采用拦蓄雨水、引水灌溉、种植水稻、引洪放淤等方法,可有效淋洗根层土壤中的过多盐分。淋洗必须与开沟排水相结合,使淋洗后的含盐水分及时排除,避免因抬高地下水位而招致土壤返盐的现象。

土壤冲洗定额 为达到土壤脱盐标准,单位面积盐碱地需要的冲洗水量。通过田间试验或参照当地土壤改良经验确定。如冲洗定额较大,需分次冲洗,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防咸蓄淡 滨海垦区为防御咸水危害和拦蓄淡水而采用的工程措施的总称。防咸措施有:修建挡潮堤、闸,以抗御风暴潮的威胁,防止咸水入侵;开挖排水沟,排除垦区内部的咸水。蓄淡措施 在河口处修建挡潮堤、闸,进行河槽蓄淡,海湾堵港蓄淡,圈围海滩地可利用垦区内部港叉、洼地蓄淡,以满足土壤洗盐、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需要。

抽咸补淡 凿井抽走浅层地下咸水,再通过降水入渗或引地表水回灌,逐渐淡化地下水的措施。在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很高的地区,利用竖直排水的方式将咸水抽出,通过明沟排水系统排入排水容泄区。能迅速降低地下水位,增加土壤蓄纳雨水的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并使土壤盐分得到淋洗。在地表水源充足的地区,可采用人工回灌措施补给地下水,逐年降低地下水矿化度。对治理涝、渍和土壤盐碱化颇有成效。

土壤脱盐 农田土壤中可溶性盐类的含量逐渐减少的现象。作物正常生长允许的土壤含盐量称“土壤脱盐标准”。改良盐碱土可以通过以灌水冲洗和排水为主的水利措施结合农业措施,使作物根系层中的土壤含盐量逐渐减少,达到土壤脱盐标准。

农田排水管理 农田排水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包括排水工程的养护维修;及时排除涝、渍水和控制地下水位;排除灌溉回归水并设法加以利用;灌区地下水盐动态的观测和分析工作等。

机电排灌 机械排灌和电力排灌的总称。利用动力机或工作流体驱动水泵或其他提水工具,进行农田灌溉或排水的工程措施。一般有泵站、输配电系统、灌排渠沟及其建筑物等设施。适用于不能自流灌溉或排水的地区和采用自流灌溉或排水不经济的地区。

扬水 亦称“提水”、“抽水”。用提水工具或抽水机械将水从低处提升至高处的措施。例如,灌溉时,如水源的水位低于田面,可采用机械扬水或电力扬水进行灌溉;排水时,如外河水位高于排水区内的河沟水位,也需采用机械扬水或电力扬水进行排水。

性能。按作用,分固结灌浆、帷幕灌浆、接缝灌浆、回填灌浆和补强灌浆等;按材料,分水泥灌浆、黏土灌浆、黏土水泥灌浆、沥青灌浆和化学灌浆等。灌浆工作包括钻孔、洗孔、压水试验、灌浆、检查和封孔等工序。灌浆工艺要经过灌浆试验或类比,做仔细的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灌浆工程属隐蔽工程,在施工中应重视原始记录、技术资料整编和质量检查工作。按用途不同,分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前者以加固为目的;后者以防渗为目的。

回填灌浆 为改善衬砌结构传力条件和防渗能力而充填地下洞室围岩与衬砌之间缝隙的灌浆措施。由于重力对衬砌施工的影响,洞室顶部容易出现缝隙,故一般在顶拱中心角90°~120°范围内灌填。灌浆通过预留管孔进行,孔距和排距一般3~6米。水泥浆液凝固前作用于衬砌的压力,应计入衬砌施工期的载荷。

帷幕灌浆 为坝基防渗而在上游坝踵岩基中进行的深层灌浆。可钻一排或几排深孔。经钻孔施压灌入浆液,以便填充岩基中缝隙。所形成的防渗体,称“帷幕”。灌浆材料一般多采用水泥。可以降低闸、坝底部的渗透压力,增加闸、坝的稳定性。

固结灌浆 为提高天然岩基或地下洞室围岩的整体性和强度所采取的灌浆加固措施。通常在预定范围内按一定的孔距和排趾布置较浅的钻孔,然后用适当压力灌往水泥浆。灌浆范围和孔距、孔深取决于基岩的破碎带和裂隙、节理和软弱层的分布、基础承载要求。

化学灌浆 将未凝固的有机化合物高压灌入建筑物或其基础部分缝隙中的工程处理措施。化学材料从配置成浆液起志聚合止,为低粘度的液体,进过一定时间的反应聚合成凝胶体,可以产生良好的防渗和加固效果。与水泥灌浆相比,浆液可以灌入较细的孔隙,但费用较大。 化学灌浆 将未凝固的有机化合物高压灌入建筑物或其基础部分缝隙中的工程处理措施。化学材料从配置成浆液起志聚合止,为低粘度的液体,进过一定时间的反应聚合成凝胶体,可以产生良好的防渗和加固效果。与水泥灌浆相比,浆液可以灌入较细的孔隙,但费用较大。 水泥灌浆 将未凝固的水泥砂浆高压灌入建筑物或其基础部分缝隙中的工程处理措施。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加缓凝剂和塑化剂磨细制成灌浆水泥,粒径一般不超过50微米,需要时磨至30微米以下。配置的水泥净浆或加磨细集料(如沙、矿渣和粉煤灰等)的料浆,强度高、流动性好和凝结时间长。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补强、加固和防渗处理。

高压喷射灌浆 简称“高喷”。一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技术。借助于高压射流,通过冲击、切割和扰动土体,使浆液在射流作用范围内扩噻,充填周围地层,并与土石颗粒掺混搅合,硬化后形成凝结体,从而改变原地层结构,以达到防渗或提高承载力的目的。按喷射口旋转角度不同,分定喷、摆喷和旋喷三种方式。

超干硬性混凝土 具有与土石材料相似的压实性能的混凝土。其中集料较多,砂率较大,水

利用量较少,一般掺有较大比例的粉煤灰额一定量的外加剂。拌和物不显松散状态,不具流动性。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筑坝材料,经(振动碾)振动压实凝结硬化后,随着龄期的延长,混凝土的强度不断增加。

隧洞全断面开挖法 亦称“隧洞全断面掘进法”。以隧洞的整个断面为一开挖单元,在一次作业循环内完成开挖的施工方法。每完成一次开挖循环后,隧洞的整个断面推进一段距离。优点是工序集中,便于管理,开挖进度快。缺点是只有一个爆破自由面,单位消耗炸药量大,大断面隧洞需机械化施工。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好、隧洞断面不大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隧洞施工。

金包银工法 混凝土坝因上游防渗、下游溢流需要而采用常态混凝土、内部采用碾压混凝土的施工方法。通常在坝体的上、下游表面2.0~3.0米范围采用常态混凝土,设置横缝并安装止水片,与碾压混凝土平起浇筑,解决碾压混凝土坝的防渗问题。内部碾压混凝土用切缝机切出横缝或在横缝处打诱导孔,以调整坝内应力分布,控制裂缝发展。

多胶凝全断面碾压工法 碾压混凝土坝的一种施工方法。在碾压混凝土坝上游面附近采用二级配多胶凝材料碾压混凝土作为防渗结构,厚度约为水头的1/15,沿坝高成台阶状布置。与金包银工法相比,解决了异种混凝土不同性态、结合不佳和施工不便等问题。

变态混凝土 用于碾压混凝土坝表面防渗处理的混凝土。铺筑混凝土熟料时,在混凝土坝外表面模板附近2~8米范围,采用同配合比的碾压混凝土,每层层面喷洒水泥粉煤灰净浆,形成较为均匀的流态混凝土,通过人工振捣,形成整体性较好的表面保护层。施工工艺简单且具有较好的抗渗性能,可全断面采用碾压混凝土,提高施工速度。

模袋混凝土 以双层高强度机织化学纤维织物制成连续(或单独)的袋状体作为柔性模板并由高压泵将混凝土充灌于袋中形成的防护结构。可用作土石坝,堤防护坡,河流、湖泊、海岸的护岸和护底等结构。其厚度、形状按需要设计,如可设置排水滤点以排除坡内积水、以铰链状连接各单元以适应坡面不均匀沉降、以框格状种植草皮以改善环境。具有设计灵活、施工便捷、质量可靠和可水下施工而无需构筑围堰等特点。

诱导缝 在坝体内或坝体周边设置的人造缝隙。使因应力集中而产生的裂缝沿诱导缝方向延伸;部分诱导缝中预先布置了灌浆和排气系统,便于应力重新分布后的接缝灌浆;使裂缝发展和处理均在受控状态下进行,达到“以缝治缝”的目的。常用于碾压混凝土坝。高拱坝中的周边缝和底缝也属诱导缝。

预应力锚固 应用预应力锚杆或预应力锚索加固岩体或建筑物的措施。特点是对岩体扰动小、施工快捷和安全可靠且经济实用。广泛用于大型地下洞室、深基坑、各类基础和边坡的支护

和加固,还用于各类建筑物的补强加固。

锚杆 加固岩体的金属杆件。长度取决于被加固岩体的厚度;间距由岩体密度、锚杆长度、锚杆抗拉强度和设计安全系数决定。将锚杆穿过不稳定的岩体且锚固于稳定的岩体之中,按一定的间距布置,以达到加固岩体的目的。按灌浆与否,分灌浆锚杆和非灌浆锚杆;按受力情况分预拉应力锚杆和普通锚杆。作用是改善岩体的应力状态、减少新裂隙的发展、改变即将形成的新裂隙的方向、保护已经开裂的岩体不使其破坏或脱落。

锚索 加固岩体的一种拉索。一般长可达数十米。长度和间距取决于最可能的滑动面位置和可能滑动岩体体积等。用钢锚索穿过不稳定岩体,一端锚固在完整稳定的岩体中,一端固定在岩体表面的混凝土锚塞上,对钢锚索施加预拉应力,使不稳定岩体与稳定岩体连在一起,或使分离岩块彼此连成整体,从而达到加固岩体的目的。优点是随开挖随支护,可以一个断面地安设,使施工的有效工作空间增加,工程进度加快。可加固较大规模岩体,适用于岩坡、岩基和大型地下洞室围岩的加固。

岩锚梁 水电站地下厂房机电安装、检修起重设备的支撑结构。通过锚杆将支撑粱固定在厂房侧面的岩体上。主要施工程序有岩壁开挖,锚杆施工、混凝土浇筑和岩锚梁载荷实验。

二、灌溉

水利土壤改良 调节耕作土壤中的水盐含量,防止土壤侵蚀的水利技术措施。包括灌溉、排水、洗盐、放淤和水土保持等。目的是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兄,保持、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农业稳产高产。

农田水利 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各项工程技术措施,改造对农业生产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做法有:(1)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即通过灌溉、排水措施,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2)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即通过蓄水、引水、调水等措施,改变水量在时间上和地区上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主要内容包括:农田防洪、灌溉、除涝、防椎、水土保持、农牧业供水、乡镇供水,围垦、通过水利措施改良盐碱地、改造沙漠和保护湿地等。

灌区 一个灌溉工程系统所控制的土地范围。包括灌溉面积和非灌溉面积。按灌溉水源,分利用地表水(河潮、水库)的灌溉区、利用地下水的井灌区和井渠结合灌区;按取水方式,分自流灌区和提水灌区;按灌区面积的大小,分大型灌区、中型灌区和小型灌区。 灌溉 人工补给土壤水分以改善作物生长条件的技术措施。借助工程设施从水源(河流、湖泊、水库、塘坝和井泉)取水,通过渠道或管道输送到田间。不仅可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要,

还能调节土壤养分和气热状况。按目的,分补水灌溉、培肥灌溉、调温灌溉和改良盐碱地的冲洗灌溉;按取水方式,分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按水源水质,分浑水灌溉、放淤灌溉、污水灌溉、咸水灌溉和肥水灌溉;按湿润土壤方式,分地面灌溉、地下灌溉、喷灌和滴灌等。灌溉必须适时适量,与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非充分灌溉 部分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灌溉方式。在水资源短缺地区,把有限的水量用在农作物对缺水最敏感的时期,可有效地遏制干旱造成的减产损失,把其他时期的灌溉水量节省下来,以扩大灌溉面积。从而使全灌区的总产量达到较高的水平,保持较高的灌溉效益。 调亏灌溉 在作物生育的某段时间人为地减少灌溉,使作物水分亏缺,对作物进行抗旱锻炼以提高作物产量的灌溉技术。主要根据作物的遗传和生态生理特性,通过控制土壤水分,抑制某些生育阶段作物的蒸腾速率,调节其光合作用产物向不同组织器官的分配,控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从而提高耔粒或果实产量,达到据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目的。、 灌溉保证率 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得到保证的概率。以多年内灌溉用水要求全部获得满足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升率表示。例如,100年内有75年的供水量能满足整个灌区的灌溉用水要求,则该灌区的灌溉保证率为75%。

作物需水量 作物正常生长需要消耗的水量。主要包括叶面蒸腾量与作物棵间的水面或地面蒸发水量。以米3/公顷或毫米表示。可按全生长期计,也可按时段计。在土壤供水充足,作物根系吸水不受限制的条件下,作物消耗的水量称“潜在需水量”;在土壤供水不足,根系吸水受阻的条件下,作物消耗的水最称“实际需水量”。是规划、设计和管理灌溉工程的重要依据。

参考作物需水量 参考作物在供求充足条件下正常生长所消耗的水量。作物需水量随作物种类、土壤性质和含水情况、气象条件等因素而变化。为研究其基本规律和通用计算方法,选择一种作物(多选牧草)作为参照作物,实测该作物在土壤供水充足条件下的需水量,分析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建立相应的经验公式。这种公式可用于不同地区,具有普遍意义。参考作物需水量乘以具体作物的作物系数,即得该作物在供求充足条件下的需水量。再根据土壤实际供求状况加以修正,可得该作物在土壤水分不足条件下的实际需水量。

作物系数 作物在土壤水分适宜条件下的需水量与当地同期参考作物需水量的比值。随作物品种和生长阶段而变化,由实验确定。某种作物的作物系数乘以参考作物需水量即得该作物的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临界期 土壤缺水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不同作物不完全相同,但大多出现在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的时期。在灌溉水源不足的情况下,应优先灌溉面

临需求临界期的作物,以充分发挥水的增产作用,提高灌溉效益;安排作物种植计划时,需错开作物需水临界期,避免集中用水。

灌溉制度 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期间的田间灌溉用水方案。包括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随作物种类、气候、土壤、地下水位高低和农业技术措施等因素而异。合理的灌溉制度是指导农田灌水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水利规划、设计灌溉工程和制定农田用水计划的基本资抖。拟定作物灌溉制度的基本疗法有:(1)总结分析当地的高产灌溉经验;(2)总结当地的灌溉试验研究资料;(3)进行农田水量平衡计算。

灌溉定额 作物整个生长期内单位面积上的总灌水量。常用单位为米3/公顷或毫米。分净灌溉定额和毛灌溉定额。前者指作物生长期内,旱作农田计划湿润层内因灌溉而增加的水量或水稻格田内因灌溉而增加的水量;后者指在作物生长期内,计入渠系输水损失水量和田间损失水量后单位面积上的灌溉水量。如计入旱作物播种前的灌水量或水稻载秧前的泡田水量,则称“总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 单位面积上一次灌溉的水量。常用单位为米3/公顷或毫米。有净灌水定额和毛灌水定额两种。前者指旱作农田计划湿润层内灌溉后增加的水量或水稻格田内灌溉后增加的水量;后者指从末级固定渠道放入田间的水量,是包括田间损失水量在内的灌溉水量,但不包括渠系输水损失水量。

田间持水量 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百分率。是土壤水分常数之一。其值主要决定于土壤的质地和结构等,壤土的田间持水量一般较黏土低而较砂土高。田间持水量是确定旱作物灌水定额的依据。

凋萎系数 亦称“凋萎含水率”或“萎蔫系数”、“凋萎湿度”。植物由于缺水而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常数之一。与土质、土壤溶液浓度、作物种类和生育阶段等有关。当叶面蒸腾量大于根系吸水量时,植物的叶子就会卷缩下垂,呈现凋萎。如果增加土壤含水量或降低蒸腾能力,植物又会恢复正常生长,这种现象称“临时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率为“临时凋萎系数”。如果进行灌溉或降低蒸腾能力,也不能恢复作物的生命活动,则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率为“永久凋萎系数”。相应的土壤水分吸力变化于0.7~0.4兆帕之间。一般取1. 5兆帕所对应的土壤含水率为凋萎系数值。

土壤计划湿润层 用灌溉补充土壤水分时的计算土层。其厚度根据作物主要根系分布层的深度而定,并随根系发育逐渐增加。播前灌溉和苗期灌溉旨在满足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对水、肥、气、热等土壤环境要素的要求,厚度一般取0. 3~0 4米,随着作物根系的发育,厚度逐渐增加,变化范围一般为0.4 ~0. 8米。

喷灌 以喷洒水滴的方式湿润土壤的灌溉方法。用专设的喷灌工程将有压水送至灌溉地段,压力水流经由专门的喷水装置(喷头)向空中喷射,在空气的摩擦、撞击下,形成细小的水滴,洒落到田面上,湿润土壤。与地面灌溉相比,具有增产、省水、省工、保土和保肥,适应性强,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缺点是灌溉容量易受风的影响,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

喷灌系统 喷灌的整套设施。由水源工程、加压机泵、输水管道及其附属设备、喷头等组成。按水流的压力来源,分自压喷灌系统(压力来自水源的天热势能)和加压喷灌系统(压力来自抽水机械的能量转化);按各组成部分可以移动的程度,分固定式喷灌系统(除喷头可移动外,其他部分均固定不动)、半固定式喷灌系统(支管和喷头可以移动,其他部分固定不动)、移动式喷灌系统(各部分均可移动);按喷洒工作特点,分定喷式喷灌系统(喷头在指定位置喷洒)和行喷式喷灌系统(喷头边移动边喷洒)。

喷灌机组 将动力机、水泵和喷头等设备组装成一个整体,可在田间移动的喷灌机械。由田间渠道或管道供求,机组按预定线路和顺序移动工作位置,向农田喷水。按移动机组的动力类型,分人力移动的小型机组和带有驱动装置或由拖拉机牵引的大型机组;按作业特征,分定喷式机组(拄预定工作位置和顺序进行定点喷洒)和行喷式机组(边喷洒边移位);按喷头数量,分单喷头机组和多喷头机组(装两个以上喷头)。

滴灌 利用专门设备(滴头、孔口或滴灌带等)将压力水流变成细小的水滴,缓慢浸润作物根部土壤的灌溉方法。省水、省肥和增产的教果显著,可避免滋生杂草和操持土壤结构,适应复杂地形,易于实现自动化灌水,但工程投资较高,滴头易堵塞。适用于干旱缺水地区和城市郊区的菜园,果园等经济作物的灌溉。

滴灌系统 滴灌工程的整套设施。由首部取水枢纽、输水管道系统和滴头三部分组成。首部取水枢纽包括水泵或高位储水池、化肥灌、过滤器、流量调节阀、压力表等,其作用是从水源取水,并根据需要注入化肥,经过滤后,进入输水管道。输水管道系统包括干管、支管、毛管三级管道或干管、毛管两级管道。干管、支管埋置地下,毛管一般布设在地面上,其间 距与作物行距一致。滴头安装在毛管上,其间距视土壤性质和作物株距而定。毛管中的压力水流经滴头消能减压后滴出,湿润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

微灌 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流变成细小的射流或水滴,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灌溉方法。主要包括:(1)滴灌;(2)微喷灌,利用微型喷头将水喷洒到作物枝叶上和附近土壤上;(3)小管出流灌溉,利用细小的塑料管与供水毛管连接,以小管射流的方式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微灌压力低、出水流量最小和灌水均匀,具有节水、节能和增产的效果。

地下灌溉 把灌溉水流放入埋设在地下的暗管,通过管壁上的出水孔和管段接缝由下而上浸润作物根系土层的灌溉方法。优点是不破坏土壤结构、减少表土水分蒸发、不占地、便于田间耕作和管理。暗管还可以灌排两用,兼有排除土壤多余水分的作用。缺点是表土湿润较差,不利于幼苗和浅根作物的生长;易于堵塞,难以检查。适用于灌溉水质良好、透水性中等的土壤。在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高、没有盐渍化威胁的地区,通过渠道引水补给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借上升毛管水湿润作物根系分布层土壤,也属地下灌溉方法。

井灌 利用打井开采地下水进行的灌溉。是合理、充分利用地下水,补充地表水不足的重要措施。亦可结合排水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碱化,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发展井灌,要做好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和管理工作,避免过量开采,维持地下水的均衡状态。 筒井 亦称“浅井”。直径较大,形似圆筒、汲取浅层地下水的井。由井头(井口)、井筒(井身)、进水部分(滤水部分)和集水坑(或沉淀筒)组成。井深不超过30米。直径在0.5米以上,一般1 ~2米,亦有3~4米的。故又称“大口井”。进水部分贯穿整个含水层,井底坐落在隔水层上的称“完整井”,否则称”非完整井”。

真空井 亦称“井泵对口抽”。把井管与水泵吸水管连接并密封成整体的管井。当水泵开动后,井内形成真空,使地下水进入的速度加快,增加出水量,提高动水位,缩短水泵吸水扬程,提高装置效率。一般应对地面到动水位以下1~2米的井壁周围用沥青或水泥封闭,以防止漏气。

群井 亦称“井群”、“联井”、“母子井”。由多眼水井联合开采地下水的井组。可在每眼井中安装抽水设备.抽水入同一渠道或管道;也可将几眼井用集水管或虹吸管连接起来,由主井集中抽水,即所谓虹吸联井。按水文地质条件和用途,井位有直线形、棋盘形和梅花形等布置形式。可减少输水损失和提高地下水资源利用率。多用于城市、工矿企业的供水, 矿坑、场地排水、农田灌溉等方面。

虹吸联井 用虹吸管把两个以上水井连接而成的井组。在水源井与集水井(主井)之间用虹吸管(埋置地下)连接,虹吸管顶部通过排气管与真空泵连接。抽水时先启动真空泵,使虹吸管形成真空,再开动机泵抽水,水源井中的水便源源不断地流入集水井,被水泵抽出。 截潜流 截取河床下或古河道潜流的引水措施。在有大量砂砾石的山前河流、废河道或古河床等处,平时或枯水期呈干涸状态,但河床下面有稳定的潜流。横断河床可筑截水墙(地下拦河坝)和集流引水工程,截引潜流,用于灌溉和城市供水。截潜流工程主要包括截水墙、集水管道(或廊道)、输水管道、集水井和检查井等。在集水井中安装水泵抽水,给灌溉系统或给水系统供水。如有自流条件,则集水井可改为蓄水池。

水柜 开挖在河谷盆地、平原洼地的长方形储水塘。用以截取地下水,并汇集地表径流,以灌溉农田。下面如有压力水头较高的承压含水层时,可在水柜底部加打管井,穿透隔水层集取承压水,以增加储水量。适用于低洼地区或潜水位较高的地区。古时调剂大运河水量的湖泊,亦称“水柜”。

灌溉量水设备 量测灌溉水量的专用设备。主要类型有:(1)流速仪,通过测量渠道过水断面的平均流速和断面面积求得过水流量,常用于大、中型灌溉渠道;(2)量水堰,常见的有三角形、梯形、矩形等薄壁量水堰,一般用于中、小型渠道;(3)量水槽,常见的有巴歇尔量水槽、无喉道量水槽等,用于中,小型渠道;(4)量水喷嘴,由挡水板和出流管嘴两部分组成,用于小型渠道;(5)流量计,常见的有文丘里流量计、电磁流量计等,用于灌溉输水管道。

灌溉水利用系数 灌区在一定时段内灌入田间并储存在作物根系吸水层(土壤计划湿润层)中的有效水量(对稻田指灌入格田的水量)与渠首引入水量的比值。是评价灌区工程质量、灌水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技术指标。

渠系水利用系数 灌区在一定时段内从末级固定渠道(农渠)流入毛渠或直接灌入农田的水量与渠首同期进水总量的比值。是衡量各级渠道的输水效率、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技术指标。

渠道水利用系数 渠道净流量(水量)与毛流(水量)的比值。任一渠道从水源或上级渠道引入的流量(水量)称“毛流量(水量)”;分配给下级诸渠道的流量(水量)之和称“净流量(水量)”。是表征渠道输水效率的技术指标,也是衡量渠道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技术指标。

田间水利用系数 灌入农田的有效水量与末级固定渠道供水量的比值。灌入农田的有效水量指旱作农田计划湿润土层内灌水后增加的储水量或水稻田灌水后增加的储水量;末级固定渠道供水量指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水量。其值与农田平整状况、田间工程配套状况和灌水技术 水平等因素有关,是衡量田间水量利用程度的技术指标。

涝 称“内涝”、“沥涝”。当地降水径流不能及时排出而酿成的灾害。表现为种植旱作物的农田积水,水稻田淹水过深、淹水时间过长,致使作物根系分布层缺氧、养分供应失调、作物生长受到抑制,轻则减产,重则绝收。常发生在排水工程不健全的的平原低洼地区和暴雨洪洪水季节。

渍 亦称“暗涝”。作物根系分布层土壤过湿的现象。土壤水分过多,会导致土壤通气不良,抑制作物根系发育,从而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在地下水位过高或降水过多、土质黏重地区,

易遭受溃害。

排涝设计标准 为排涝工程设定的抵御涝灾能力的技术指标。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要求排涝工程将某一重现期的暴雨径流在规定时段内排区外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暴雨重现期以般采用5-10年,经济发达地区可适当提高。暴雨历时应根据当地经常出现的成灾雨型分析确定,常用1-3天。排水时段视地形、作物耐淹能力和滞蓄径流的条件等因素而定,常用1-3田。设计标准越高,农业生产不受涝灾的保证程度越高,但工程投资、占地面积和运行费用也越大。应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合理的设计标准。

排涝模数 单位面积上的排涝流量。单位为米3/(秒?千米2 )。单位面积上要求排除的由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量,称“设计排涝模数”,是排涝工程的基本依据。受暴雨强度、地形、植被、土壤和河网密度等多种因素影响。排涝模数乘以排涝面积即得排涝流量

排渍模数 亦称“地下水排水模数”。单位面积内排出的地下水流量。单位为米3/(秒?千米2)。其值与当地的气象、土壤、水文地质、排水沟密度和地下水位控制深度等因素有关,难以精确计算,根据实测资料分析确定,或采用类似地区的经验数据是计算排水沟排渍流量(日常流量)的依据。

作物耐渍深度 为使旱作物正常生长,允许地下水(潜水)的最小埋藏深度。与作物种类、生长阶段和土壤物理性状等因素有关。地下水位以上30 - 50厘米的土层为毛管水饱和区,旱作物主要根系应位于该区域以上,故作物耐渍深度等于主要根系分布层深度与毛管水饱和区厚度之和。其值随作物主要根系分布层的不断加深而增大,通常采用主要作物生长期内的最大耐渍深度作为排水工程的排渍设计标准。

排水工程 收集和排出人类生活污水和生产中各种废水、多余地表水和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的工程。主要设施有各级排水沟道或管道及其附属建筑物,视不同的排水对象和排水要求还可增设水泵或其他提水机械、污水处理建筑物等。主要用于农田、矿井、城镇(包括工厂)和设施场地等。

自流排水 排水区域内多余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汇入排水沟道,逐级下排,最后进入排水容泄区的排水方式。当排水区域内最低地面高程高于排水容泄区的洪水位、农田地下水位控制高程高于排水容泄区的平均水位,并有一定落差足以补偿输水过程中的水头损失时,便可采用自流排水方式。技术比较简单,工程投资较少,使用广泛。

提水排水 借助提水机具将排水区域内多余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排至排水容泄区的排水方式。现代提水机具主要是机电驱动的提水机械。当排水干沟末端的设计排涝水位低于排水容泄区的洪水位、干沟末端的日常水位低于排水容泄区平均水位时.应采取提水排水方式,在平原

低洼地区和水网圩区广为使用。兴建排水泵站是现代排水工程建设中最常采用的提水方式。 农田排水系统 消除农田涝渍灾害的整套工程设施。包括田间集水网、输水沟网、排水容泄区和排水建筑物等。根据地形条件,还可包括截流沟、临时滞蓄涝水的湖荡等。按排水工程的结构,分明沟排水系统、晴管排水系统、明暗结合排水系统、竖井排水系统,以及竖井排水与明沟排水结合的系统。按排出水量的方式,分自流排水系统和提水排水系统。 明沟排水 在排水区内开挖淘道排除多余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的工程措施。具有施工方便、投资少和收效快等优点,但占地较多,受冲蚀、冻融和地下水逸出的动力作用沟道边坡易于坍塌,沟道常年湿润易生杂草,维修工作量较大。广泛用于农田排水,也常用于城镇、工矿区和施工场地的排水。

截流沟 亦称“截水沟”、“撇洪沟”。为保护农田、村镇免受上方坡地径流的侵袭,在坡地下缘开挖的排水沟。通常沿等高线布设。有的截流沟与库、塘连接,截蓄结合,以扩大灌溉水源;有的可拦截地下水流,兼起截渗作用。

截渗沟 为拦截外部流向保护区的地下径流而开挖的排水沟。一般布设在水旱田分界处、低地上方、背河洼地的边缘、山麓与河流冲积扇的下部地区,水库周围、渠道两侧、圩堤内侧、冲谷冷浸田的上方等处。用以防止保护区内地下水位的抬高,以免造成渍害和盐碱化。 墒沟 临时开挖的田回排水浅沟。如北方旱地的排水垄沟,南方麦田的'竖沟、横沟、围沟等。各地墒沟规格不一,应结合当地土壤条件、降水强度、作物种植要求而定。多余的地表水和表层土壤水汇集到墒沟后,流入毛沟。

沟洫 中国古代农田排水沟道系统 早在西周时,农业生产实行井田制,已有比较完备的排水系统,排水沟小的为“沟”,大的为“洫”,统称沟洫。《周礼?遂人》'记载:“十夫有沟,百夫有洫。”汉代郑玄注释《小司徒》,指出沟洫是用来消除水害的。后世以“沟洫”两字表示农田灌溉排水的沟渠工程,现已鲜见使用。

开沟辅管机 兼具开挖沟槽和铺设管道功能的施工机械。常用的有链刀式、链斗式、圆锯式开沟机和靴式切缝犁等。带有铺管设备和下滤料的料斗。

暗管排水 在地下埋设暗管以排除农田土壤多余水分、降低地下水位,或排除城镇降水径流和污废水的措施。农田的排水暗管,按结构形式,分:(1)管道,有瓦管、灰土管、水泥土管、混凝土管和塑料管等;(2)暗沟,挖一定深度的沟,上盖土垡再回填土,或在沟底填滤水材料再回填上的填土暗沟;(3)鼠道(见“鼠道排水”) 城镇的排水暗管需用不透水的陶管或混凝土管,管段接头处应严密接合,不可漏水。

鼠道排水 用特制的机具(鼠道犁)在土层中开凿、挤压出管状通道(称“鼠道”或“鼠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l0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