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年级下备课笔记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25 17: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执教时间:第 一 周星期 一 累计 1 节

课题: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地理图册、填充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

1、学生活动:学生地理知识演讲及自己旅游到过的地方。学生点评同学的演讲。

2、课件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 师:请同学回顾上学期的内容 生一、生二:(略)

师:大家对上学期的内容掌握很好,那么作为地理区域划分与那些事物有关?下面就是本节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新授

地理差异显著(板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表述: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和“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将学生分成三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3、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讲述: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提问: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

律?(课件展示反应典型景观的植被)

得出结论: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5、总结: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6、讲述:在那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提问:同学们能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归纳。

7、提问: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家能否举例说一说? 学生阅读教材图5.2和阅读材料,并补充其他方面的案例。

8、讲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提问: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秦岭、阴山、贺兰山等)

9、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河”一线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3和图5.4,提示他们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居民特点、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

10、讲述:“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 三、活动巩固

1、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1题,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2、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2题,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3题,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四、课堂作业

学生完成地理填充图册1-3页 五、全课总结,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更加明确和了解了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请你回家用地图册和今天这节课上的收获,做一名小小讲解员,将这一重要知识讲给你的家人听!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一)

地理差异显著: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

重要界线:秦岭——淮河线

执教时间:第 一 周星期 五 累计 2 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绵长的山脉往往成为区别地理差异和划分地理区域的自然界线,你能说说我国最典型的事那一条吗?

2、指名交流,及时补充。

3、引导: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类型区域?这些类型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如:温度带是根据气温差异划分的等)

4、揭示课题: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二、新课教学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版书)

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图片

讲述:我国面积辽阔,跨经纬度广,气候类型多,地势高低差异大,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差异等自然社会条件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2、请学生读几遍四大区域的名称。

3、播放四大区域不同的自然景观,请同学分辨其所属区域,再说自己家乡属哪个区域,并描述自己家乡的地形,气候特征。

4、指导学生读四大区域图,说出各区域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省、直辖市、自治区。

出示(播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问: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及北方地区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比较是否相似?这条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这条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基本吻合,其主导因素是夏季风影响。

师:出示(播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

问: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大致与1月那条等温线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线大致一致?这条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大致与1月0C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大致与“秦岭淮河 ”一线相吻合。这条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气候和降水。

师:出示播放我国三级阶梯图片 问: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理区域大致与那两级阶梯的分界线相吻合?确定这条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看图回答,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大致吻合,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 三、活动与巩固练习

1、讲述:四大地理区域虽然是一种综合的区划,但是,确定某一条界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是一种或两种。

2、学生将教材图5.5与5.1对照,依次讨论图5.5中A、B、C三条界线的确定所考虑的主导因素,完成“活动”

3、指导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归纳四大地理区域在气温、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点和相互的差异。

界线A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水分) 界线B大致与1月1℃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界线B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 界线C与地势的第一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 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4、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地4页 四、师课堂评价、小结:

师:四大地理区域是体现我国宏观地理差异的一级区划,每个大的地理区域范围都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地区。例如:北方地区还可以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等。

生:同桌相互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二)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执教时间:第 二星期 一 累计 3节

课题: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环节 学习 目标 学习 重点 学习 难点 课 堂 学 活动内容 知识目标 1、 明确北方地区的范围及自然特征。 2、 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 3、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 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我的 教案 反思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这著名的诗句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景观的真实写照。那么北方有哪些自然特征和农业呢?这是我们本节学习的内容。 知识点一、黄土地、黑土地 1.范围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 、 以东 以南, - 以北,东 和 。 2.地形 以 和 为主。地形区:东部为 平原和 平原;西部为 高原。 3.气候 该地区主要气候是 气候,气候特征是 。 4.土壤 东北平原为 土地, 高原和 平原为黄土地。 读图·析图 1、认真图6-1-1,从图中找出: (1)主要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秦岭。 (2)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3)河流:黄河、淮河、京杭运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辽河。 (4)海洋:渤海、黄海。 (5)国家: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kk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