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导师信息

更新时间:2023-09-20 14:06:01 阅读量: 医药卫生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索永录 教授

索永录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男,汉族,1960 年 3 月生,陕西宝鸡人。1984年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1987 年获得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

索永录教授一直从事采矿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长期主要致力于坚硬特厚煤层开采技术、工作面高产高效技术及矿业系统工程。负责完成了“坚硬煤层大放高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 12 项,其中获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比较系统地提出和研究了综放开采坚硬顶煤预先爆破弱化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出版《坚硬煤层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专著一部,在《煤炭学报》、《爆炸与冲击》、《岩土力学》、《煤炭科学技术》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50 多篇。 E-mail : shiya @ xust.sn.cn

柴敬 教授

柴敬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男, 1963 年生。现任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部主任,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煤炭学会采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煤炭学会岩石力学与支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

柴敬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实验岩石力学及光纤传感智能监测技术。主持完成“巷道支护与掘进、实验技术、开采理论、开采沉陷、立井支护”等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实验室、省部基金和横向课题2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出版专著1部。在国内首次将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实验岩石力学测试领域,建立多用途矿山安全监测光纤传感系统和实验平台,所完成的研究成果2006年获陕西省第九届科技论文二等奖,得到法国、美国、日本及国内有关学者的关注。2006年完成的近1200米竖井施工创新技术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Int. J. Rock Mech. Min. Sci.”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收录7篇。现指导博士生5名。

田水承 教授

田水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男,1964 年生,山东淄博人,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现任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风险评价与安全系统工程方向学术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煤炭学会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劳保学会安全管理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劳保学会火灾防治委员会委员,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注册审核员,西安科技大学优秀拔尖技术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现从事安全管理系统工程、风险管理及危险源辨识控制理论与技术、矿山防灭火理论与应用、安全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先后主持、参加完成企业安全评价及认证、煤层开采危险性预先分析、矿山粉尘防治、矿井通风计算系统、矿井防灭火、重大危险源辨识技术等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基金项目和横向课题共计36项,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先后获得1996年度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度和2000年度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完成的“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凝胶防灭火技术”2000年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权威专业期刊、国际会议文集等正式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10篇被SCI、EI、ISTP检索。“Causes of Frequent Acci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Coal Firm”获1998国际安全科学技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主要著作有:《现代安全经济理论与实务》、《企业安全经济分析与决策》、《安全工程学》、《矿山安全系统工程》、《通风安全学》、《企业战略管理》等著作8部;其中《安全工程学》(副主编)获2002年度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E-mail : Tiansc @ xust.sn.cn

黄庆享 教授

黄庆享 教授,新疆沙湾人,博士,2001年破格晋升教授,2002年任博导,现任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

副院长,矿山压力研究所所长。1990年获得西安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硕士学位,1998获得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博士学位,2005-2006年赴美国West Virginia University访问学者。现兼任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 陕西省煤炭学会理事,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陕西省非煤矿山安全技术专家组成员。先后被评为陕西省煤炭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教育先进个人,西安科技大学优秀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50万元)。

黄庆享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特色研究领域为浅埋煤层岩层控制、大倾角煤层开采技术、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煤矿绿色开采与可持续发展。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浅埋煤层顶板动态结构理论,浅埋煤层开采地表隔水层稳定性及保水开采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浅埋煤层开采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浅部煤层开采地表水土流失规律研究),以及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和四川、甘肃、陕西、新疆等地矿区的浅埋煤层岩层控制、破碎带围岩复修支护、软岩巷道锚网支护、铁路下开采、大倾角煤层开采、三软煤层开采等项目40余项。

主持完成的“浅埋煤层顶板结构理论与岩层控制”、“破碎带围岩大巷锚网复修支护”、“急倾斜特厚煤层放顶煤开采”、“铁路下综放开采”、“浅埋煤层大采高保水开采”等课题获得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陕西省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共8项,厅局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陕西省精品课程1项。主持完成的\浅埋煤层顶板结构理论和岩层控制研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态脆弱矿区煤水地质特征与科学开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出版专著《浅埋煤层长壁开采顶板结构及岩层控制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和《生态脆弱矿区煤水地质特征与生态水位保护》(科学出版社,2010)2部,参编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岩层控制学》1部,发表论文80余篇,22篇被SCI和EI检索

邓广哲 教授

邓广哲教授,博导。男,汉族,1966 年 1 月生,陕西扶风人。 1991 年获得西安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矿山压力方向)工学硕士学位, 1997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工学博士学位。获得第七届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资助奖励。现任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与空间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邓广哲教授长期从事矿山岩层控制及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安全利用技术的研究工作。其以节理岩体理论与计算技术为核心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数项科学研究中,包括强膨胀软岩支护技术、坚硬煤层放顶煤技术、水压致裂技术、战略能源储存与安全识别技术等领域。曾出访日本、加拿大及台湾、香港等。研究成果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1 项,甘肃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1 项,云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四川省司法局科学技术一等奖及国家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等 9 项。指导学生科研论文获得过国家级奖励 3 项。出版《裂隙岩体流变学》、《煤体致裂软化理论与应用》等专著 3 部,发表论文 60 余篇。

E-mail : Denggz @xust.sn.cn

邓军教授,男,1970年生,博士,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陕西省煤矿灾害防治工程中心主任,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全工程系主任,兼任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煤炭劳保学会火灾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防灭火专家委员,陕西省煤炭学会理事。2003年赴奥地利Graz技术大学访问研究,2008年赴德国弗莱贝格矿业技术大学访问研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和陕西省青年科技奖、并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煤炭行业科技创新人才,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

主要从事煤火科学与防控技术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近几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子课题1项、中澳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和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1项、省部级基金项目3项,以及多项横向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学3项、二等奖5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要科技成果先后在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孟加拉、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推广应用。

来兴平 教授

来兴平教授,博士后。男,1971年2月生,宁夏平罗人,现任能源学院院长助理。

来兴平教主要从事岩石力学及工程、采空区衍生动力灾害的防治方面的科研与教学。目前独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10402033(青年基金项目),10772144(面上项目)),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横向科研项目4项,2004年赴日本九州大学作访问学者,同年获得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3等奖,2005年10月破格提拔为教授。获省部级奖励3项,出版著作2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 Mining Science,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40多篇,多篇被SCI,EI和ISTP收录。

文 虎 教授

文虎教授,博士。男, 1972 年 11 月生,新疆石河子人。现任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全工程系书记、副主任,兼任矿山应用研究所副所长,西安森兰科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煤炭劳动保护学会火灾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煤炭自燃机理、预测与防治技术和安全工程及技术等专业方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50 余篇;著书 1 部,参编著作 2 部。主持或参与“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省部级项目 8 项,横向科研项目 20 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获得厅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常心坦 教授

常心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男,汉族,1946年生,湖南省湘阴人。现任西安科技大学校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位委员会主席、国家级重点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陕西省煤炭学会常务理事等职,获美国密执安工业大学采矿工程硕士学位及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常心坦教授主要从事安全工程理论与计算机方法、复杂网络系统安全评价、安全监控系统及网络集成等研究。赴美留学期间,主持并完成了美国国家矿业局\矿井火灾通风动态模拟研究\项目,其成果实现了矿井火灾条件下风网内通风参数的动态模拟预测,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成功推广与应用。回国后开发的软件系统功能更加完备,使得复杂的火灾模拟控制计算成为可能。近年来,将安全科学与信息技术、测控技术有效结合,研究成果应用于安全领域。

常心坦教授坚持在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并在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计委、教育部重点、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横向合作等项目2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研进步奖2项,省教学成果奖2项。 E-mail :changxintan@ xust.sn.cn 余学义 教授

余学义 ,男,汉族,生于 1955年8月生,陕西省定边人,西安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

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委员,采动损害及地面保护研究方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陕西省优秀回国人员,优秀拔尖人才。1982年在西安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采动损害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1990年至1999年两次留学波兰,取得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大学博士学位。 余学义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西南、西北矿区复杂条件下的“三下”开采与地面保护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煤炭部科学基金“三下开采与地面保护预计评价软件”、教育部基金“采动地表动态移动变形理论研究”、国家科技部“西部巨厚黄土层采动安全控制与生态重建研究”、交通部“高等级公路下伏采空区勘察、预计处治”、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采动区路基、基础、路面结构协同理论及应用研究”、陕西省发改委能源重化工基地重大项目“陕北侏罗纪煤田开采沉陷损害控制及治理”及“小宝鼎山体建筑物下煤层控制开采”、“柏林煤矿滑坡区高层建筑物下煤层控制开采”、 “陕西澄合矿区、蒲白矿区,新疆乌鲁木齐、六道湾、艾维尔,宁夏沟灵州六大矿区采煤沉陷损害调查研究”等50余项科研课题,部分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

余学义教授目前主要在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厚松散层浅埋煤层条件下保水开采基础研究”、科技部项目“西部黄土覆盖区采动滑坡灾害预警与对策研究”及“攀煤集团大宝鼎煤矿矿井工业广场下煤层开采研究”、陕西彬长矿区长武亭南煤矿、大佛寺煤矿,黄陵矿区1号煤矿地表移动观测、安全开采及沉陷区治理等研究项目。主编教材《开采损害学》,参编教材《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及《中国煤矿开拓系统》等专著共6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ISTP检索8篇。 E-mail : Yuxy @ xust.sn.cn

伍永平 教授

伍永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男, 1962 年 12 月 生,陕西汉中人。 1985 年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博士学位。 1997 年晋升教授。陕西省“三五人才”(第二层次),煤炭工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一直从事采矿工程、岩层控制和巷(隧)支护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985 年到 1995 年主要承担和完成了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计划项目(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 大断面金属可缩性支架研制),原煤炭工业部重点项目等 16项科研课题,设计了新型巷道金属可缩性支架11种,获国家专利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1996年以来,主要从事复杂赋存条件(大倾角、急倾斜)煤层的开采方法、围岩灾变及矿区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完成了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新疆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甘肃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和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12项,较系统地研究和提出了大倾角煤层开采基本理论与方法,获国家专利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在教学与科研基础上,出版《巷道支架设计与实验》专著 1部,在《煤炭学报》、《Journal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China)》、《岩土工程学报》、《煤炭科学技术》、《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2篇。

李树刚 教授

李树刚教授,博士,博师生导师。男,汉族, 1963 年6月生,甘肃会宁人。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会员,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理事,国家煤炭工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高校安全工程学科教指委委员,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国家注册安全评价人员,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陕西省煤炭学会煤矿安全工程专委会主任,《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等杂志编委,曾任能源学院院长。1984年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 1998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学科,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及2002年开始指导硕士生、博士生。

李树刚教授现从事矿山安全科学与工程、采动矿山压力及其控制,围岩活动与瓦斯运移、煤层自燃间关系及控制,非稳态渗流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在综放开采围岩活动及瓦斯运移耦合力学形态,煤层自燃机理及实验测试方法,矿山巷道围岩应力动态分布及其支护结构等方向开展了探索性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采动裂隙场变化的煤与甲烷共采基础理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含硫矿石自燃倾向性实验室鉴定技术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共 28 项;在科技导报、岩土工程学报、煤炭学报、煤田地质与勘探、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Journal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150 余篇,被EI、ISTP等收录30余篇;出版《综放开采围岩活动与瓦斯运移》学术专著1部。主编和参编“十一五”“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灾害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3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教学成果奖7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 8 项。 E-mail : lisg @ xust.sn.cn

硕导

张恩强 教授

张恩强教授,硕士。男,汉族, 1957 年生,陕西省扶风人。 1982 年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采矿系, 1989 年获硕士学位。现任采矿工程系主任。

主要从事矿山开采方法及矿山压力的教学科研工作,承担各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为采矿工程与岩层控制。主要讲授“开采方法”、“岩石力学”、“特殊开采与环境保护”。 E-mail : Zheq @ xust.sn.cn 李龙清 教授

李龙清教授,男,汉族,生于 1957 年 5 月 11 日,陕西蓝田人,“九三”学社社员。

李龙清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矿井设计理论、开采技术及理论、工程技术经济。主编和参编了《工程经济学》、《地方煤矿巷道断面设计》、《面向 21 世纪的采矿工程学科》、《中国采煤方法图集》、《固体矿物资源开发工程》、《煤矿地下开采方法》等教材著作6 部,并且三部著作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和西安矿业学院优秀著作奖。正式发表出版采矿工程、矿井通风、工程经济和教学研究等学术论 30 多篇,其中 21 篇发表在《煤炭学报》、《长安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安全工程》、《煤炭工程》等国家重要和核心期刊上。《回采工作面年推进度的关系》、《韩城矿区 3 号煤综采面片帮冒顶防治措施》、《区段平巷维护费用计算方法分析》等5篇论文分获宁夏首届理论与实践优秀论文二等奖、西安矿业学院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优秀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和省级项目 1 项。主持了陕西黄陵南川二号井、宁夏煤业集团、四川达竹煤电集团、甘肃平凉地区、宁夏中宁碱沟山矿区的矿井建设项目研究、技术经济评价、矿井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矿井通风信息管理系统、综采工作面支架选型及工作阻力研究、采煤方法研究等研究课题20 项。还主持了宝鸡北马坊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2004 安全技术改造(国债项目)项目,并且国债资金得以落实,项目实施圆满完成。

给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课程有:《煤矿开采学》、《矿井设计理论》、《工程经济学》、《系统工程》、《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等。 E-mail : Lilq @ xust.sn.cn 贠东风 教授

贠东风教授,硕 士生导师。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 1962 年 10 月 1 日,陕西临潼人 ,中共党员。1992年6月在西安矿业学院获“采矿工程”硕士学位。1999年被西安科技大学评为院级教学科研优秀拔尖人才。2004年12月晋升为教授。2006年7月~2007月1月受JBIC项目资助,公派到日本九州大学地球资源工程系研修,指导教师为国际著名采矿专家松井 纪久男(Kikuo Matsui)教授,研修期间考察了日本煤炭能源中心、北海道钏路煤矿和筑波科技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k7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