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粤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4-03-02 23: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打开科学之门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①列举周围常见的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②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③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④观察哺乳动物实物和标本,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能力目标: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情感目标: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图片:木叶虫、花螳螂(若虫)、竹节虫、枯叶螳螂。 视频:动物的伪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出示图片:四位主题人物乘坐着宇宙飞船,在浩瀚的宇宙中飞行,探索着宇宙的奥秘……

提问:图片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介绍:四位与我们一起学习的主题人物。精灵可爱的小贝贝、喜欢做实验的彬彬、勤思考的妍妍、活泼好动的波波、最爱问“为什么”的琪琪。

讲述:从现在开始,主题人物将与同学们一起打开科学之门,去探索、去感受这神奇美妙的自然王国:去发现、去研究这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

目的: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二、图中藏着什么?

导入:出示课本“动物的伪装”图片

1

第1幅——木叶虫 第2幅——花螳螂(若虫) 第3幅——竹节虫 第4幅——枯叶螳螂

提问:这四幅图片中藏着四种昆虫,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讲述:自然界有这种隐藏本领的动物很多,我们一起跟着科学家的摄像机,看看动物伪装的本领。 视频:动物的伪装。

目的:通过从背景中寻找动物的活动,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和多姿多彩。 三、这是什么?

导入:出示石英砂粒表面图像图片。 提问:猜一猜这是什么?

活动:拿一颗实物砂粒让学生观察、比较,说实物与图片有什么不同。 欣赏图片:显微镜下的世界

目的:让学生了解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但是在科学研究中,光凭感觉器官观察到的内容是有限的,常常需要借助一些科学仪器和设备来延伸观察的尺度和范围。

四、“白雾”从哪里来? 导入:出示冰棍。

提问:仔细观察冰棍周围,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仔细观察冰棍周围的“白雾”,你认为这些“白雾”是从哪里来? 讨论:学生边观察边讨论“白雾”是从哪里来。 “白雾”从哪里来?

“白雾”从哪里来?是以学生们经常能够见得到的冰棍周围的白雾现象作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猜测。从而引出要想知道自己猜测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的结论。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质疑: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你的猜想?

交流: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起确定解决的方案。 活动:学生进行验证实验。

归纳:你的猜想正确吗?讲讲你的理由。

2

目的: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五、纸锅也能烧水吗?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质疑: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你的猜想?

交流: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起确定解决的方案。 活动:学生进行验证实验。

归纳:你的猜想正确吗?讲讲你的理由。

目的: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六、你会提问题吗?

讲述:科学家都是一些爱思考、爱提问的人,伟大的科学家往往从疑问开始,探索科学的海洋里有无穷无尽的知识与奥秘。

任务:你对自然现象或科学现象有什么疑问,请你把它写下来。我们将通过以后科学课的学习,逐步找到答案。

目的: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一个小测验。知道科学就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问问“为什么”,研究问题,回答疑问,探究“为什么”。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身边的动物

第一课 常见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了解动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探讨动物作为人类朋友的作用。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等多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共同探讨动物与人的亲密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1.喜欢和动物交朋友。 2.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

3.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懂得爱护动物。

教学重、难点:喜欢和动物交朋友;能够善待动物,知道戏虐动物的行为是错误的,知道要保护珍稀动物。

1、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课前准备:

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收集一些小动物的图片、故事、谜语及和小动物的合影等资料。 教学时间 :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区:谁是猜谜小能手?

师:同学们,你家里都养了哪些小动物?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身边的小动物。(板书课题:身边的小动物)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都是猜谜语高手,我们现在就进行猜谜语比赛,好不好?请看大屏幕。

(1) 身披花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 (2) 小小诸葛亮,独坐中军帐,摆下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3) 胡子不多两边翘,开口总说妙妙妙,黑夜巡逻眼似灯,日里白天

睡大觉。

(4) 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瞧瞧这小家伙,真是十分骄傲。

(二)交流区:说一说你喜欢哪种小动物,为什么?

师: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想带你们到动物王国去瞧一瞧,看看那里还有哪些可爱的小动物。(播放课件—动物王国欢迎您) 师:你喜欢哪种小动物?能说说理由吗? 老师也喜欢小动物。(板书:喜欢动物)公鸡

1.不过我想先考一考大家,“头戴大红帽, 身披五彩衣, 好像小闹钟, 清早催人起。”请大家猜一猜,老师喜欢的是什么?(老师学“公鸡”叫)同学们可真聪明!知道老师为什么喜欢公鸡吗?那是因为公鸡是一种每天坚持早起的动

4

物,它是人们的好帮手。老师喜欢它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牛有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

2.老师让你们收集自己喜欢的动物的资料,现在让我们来汇报一下好吗?(做头饰的戴上头饰,画图的、办手抄报的、拍照片的展示交流)

3.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小动物头饰、图片、照片、手抄报等资料展示给身边同学,互相欣赏。 (三)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各种动物的原因,相机说说书本中狗、猫、蝴蝶、蝉对人们的贡献。

(四)探究区:认识身边的小动物。

狗、猫、蝴蝶、蝉对人们的贡大非常,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对人类有贡献的动物还有很多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

1.蜜蜂能采集花粉酿蜜。 2.七星瓢虫是著名的害虫天敌。 3.蜻蜓能吃蚊子及其他有害的昆虫。 4.螳螂是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5.燕子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 (五)拓展区:小小动物本领大。

师:这些动物朋友不仅很可爱,而且还可以给人们提供很多帮助。小朋友们知道吗?你们先和小伙伴讨论一下吧。 生:小组讨论。 学生介绍:

生 1:我知道青蛙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他可以捉害虫。 生 2:我喜欢马,因为它可以为人们驮东西。 生3:我还知道鸽子可以送信,啄木鸟是树木的医生。 生4:我喜欢小狗,他可以陪我玩,还可以保护我们家…… 相机学习书本上的动物。

一只啄木鸟一天可以吃虫1900只左右。

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可以捕到1000只左右的老鼠。

5

燕鸥喜欢吃蝗虫、草地螟等害虫。 以动物粪便为食物的屎壳郎。

一只青蛙一天能吃掉80只左右的害虫。 一只蟾蜍一年能吃11000只左右的害虫。 (六)爱护小动物。

师:老师这还有几组图片,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怎样与动物亲密接触的。 播放课件:人类和动物亲密接触的精彩画面。

刚才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大家看图片时特别开心,看到别人和动物那么亲密无间地在一起,你们羡慕吗?你们也想跟动物在一起吗?老师现在就满足你们的愿望。今天,我还请到一位动物小客人。它是谁呢?请大家把眼睛闭上,我数到三大家睁大眼睛瞧瞧它是谁!

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动物——“小白兔”都放在讲台上,请愿意的同学上台摸一摸,喂小动物吃食,真切地感受小动物的可爱。

(1)嗨,大家好!我是小兔,多么可爱的小兔啊!同学们快说一说你想怎样和它交朋友?

(2) 师:我们和小动物交朋友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哪些行为?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自己和动物交往的经历吗?你们又是怎样对待动物的呢?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3)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

师: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善待生命。小动物们才愿意和我们成为永远的好朋友。

(七)诵读拍手歌“我和动物交朋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收获可真多!既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还懂得了如何爱护动物。最后让我们和小兔一起诵读《爱护动物拍手歌》结束今天的课好吗?

你拍一,我拍一,保护动物有意义。 你拍二,我拍二,屋檐下面有燕儿。 你拍三,我拍三,海豚表演真好看。 你拍四,我拍四,青蛙田间捉虫子。

6

你拍五,我拍五,蜜蜂采蜜真辛苦。 你拍六,我拍六,天上百鸟唱不休。 你拍七,我拍七,蜻蜓像架小飞机。 你拍八,我拍八,大小动物都有家。 你拍九,我拍九,人和动物是朋友。 你拍十,我拍十,保护动物是大事。

结束语:同学们,大自然里到处都有跳跃的生命,让我们带着热情去行动,珍惜每一个美丽的生命,关爱和善待每个生灵吧!有了我们的行动,我们的地球才会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教学反思:

第二课 探究技能: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各种器官进行观察。会描述观察所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重点: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

教学准备:显微镜、放大镜、听诊器、四种茶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你对观察有哪些认识和了解?

2. 人们一般通过哪些哪些器官认识周围的事物? 3. 如果缺少了这些观察器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4. 观察一种盛在黑袋子里的水果,说说自己怎样观察它? 5. 体会到除眼镜外,手、鼻子在观察中也有作用。

6. 做游戏:寻找叫自己名字的人。在不同位置,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判断是谁?

7

7. 用工具观察事物

8. 观察血液标本,说说自己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9. 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标本,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 10. 对比体会工具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11. 用放大镜观察课桌桌上的纹路。 12. 用听诊器观察同座的呼吸和心跳。 13. 探究运用,观察一束树叶

14. 各小组说说自己准备观察哪些部位?

15. 重点抓住树叶的颜色、味道、树叶正反面的光滑程度、形状展开观察 16. 提供每小组一个放大镜,重点观察树叶的纹路、树枝内外的对比等细微之

处。

17. 全班交流汇报。 18. 观察四种茶叶

19. 老师将给大家提供四种茶叶,结合我们本节课的主题---观察,各小组制定

自己的观察计划

20. 交流观察计划,互相补充。

21. 点拨:先观察茶叶的颜色、形状、味道、手感、口味特征。在初步观察的

基础上,用开水泡开后,再次观察这几个方面的变化情况。 22. 总结观察的方法

布置作业:观察一粒大米。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话题

生活中食用的大米都一样吗?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大米?

平时吃饭的时候,是否留心过米饭的味道、气味、样子,有没有细微的不同?这些不同与米有什么关系? 二、观察大米

提供给学生粳米、糯米、杂交米混合在一起的一小堆米(100粒左右),请学生讨论:面对一小袋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怎么用工具来观察比较好?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该怎么办?

请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堆米中有几类大米,把外形特征上相像的归在一起。

8

三、交流观察、分类的结果,说说分类的根据——各类米的特征。 在认识了各类米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这几种米——粳米、糯米、杂交米,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有关杂交稻的知识、说说袁隆平院士。 进一步观察大米:提供一组80左右粒的杂交米或灿米,里面有碎米、带黑点的米或霉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从米的形状或者颜色或者大小等方面给这些米分分类。

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根据。 四、课外作业

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大米的信息,了解更多大米的知识。 去观察家里吃的大米,看看跟今天观察的哪一种比较象。 参考资料:

弗莱明观察发现青霉素的故事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 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板书设计:

观察

肉眼看 耳朵听 用工具观察

教学反思:

第三课《观察蚂蚁》教学设计

具体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蚂蚁适应陆地上的生活,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长3对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9

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想法。

培养学生关注、亲近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教师准备:放大镜、观察盒、昆虫盒、水、培养皿、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糖、白纸、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说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这是一只小动物,身体虽不大,力气却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生:蚂蚁。(师随着学生的猜测板书蚂蚁)

师:猜对了,你们真优秀。小蚂蚁也很优秀,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小蚂蚁交个朋友吧!请出我们的朋友小蚂蚁,先放在桌边。 二、参与探究、话谈蚂蚁、初步感知 师:你们在哪里看到的这些小蚂蚁呀?

生:在草丛中;在墙角边;在树底下;在花坛边……

师:哦,小蚂蚁活动的范围可真是广泛,可是我也去过你们说的那些地方,我怎么没发现它们呢?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让我找到它们吗?

生:(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到并说出用食物来引诱蚂蚁最好,如果不能,教师要进行引导)

老师,你可以在那附近放一小块面包,(糖、饼干、骨头……)过一会就会有蚂蚁爬过来,您就可以把它抓起来了。

师:请注意,我们已经和蚂蚁做朋友了,不能说抓,应该是—— 生:请。

师:对了。那么在请这些蚂蚁朋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蚂蚁特别喜欢甜食;蚂蚁喜欢吃香的;蚂蚁总是排着队走;蚂蚁怕水(适宜陆地生活);蚂蚁爬的很快…… (二)创设问题情境,寻找解决办法

1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的科学学习意识。·通过交流分析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体验大自然的奥妙,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合作与交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海洋生物、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便于师生、学生之间自主互动地学习。 学生准备:了解和搜集有关海洋生物、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师:(演示课件)看到这么美丽的海底世界,同学们一定很想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海洋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听听。在这么热闹的海洋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你能认识多少呢?

学生说(关于他了解的海洋生物)。 师:关于大海,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老师这儿也有海洋里的一些动植物,你认识它们吗?(播放课件),边看边与你的同伴小声地交换一下你的意见。

3.关于海洋,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学生说。

师:你们想研究的问题很有价值,但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我们这节课只能研究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

海洋里的动物及它们适应环境的本领。 海洋里的植物及它们适应环境的本领。 师:海洋里的动植物,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存本领?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4.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已经对海洋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你还想更多地了解海洋生物吗?对你所感兴趣的图片、文字资料进行保存,然后全班交流。 5.小结:通过学习,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一些海洋生物的知识,特别是它们适应环境生存的本领。书上还有许多这方面的知识,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我国海洋资源丰富,希望同学们都能了解海洋,热爱海洋,开发海洋,为海洋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

21

第二课时

活动:海洋动物知多少

1.导言:海洋里除了种类繁多的植物,还有很多可爱的动物。请根据你在语文课文<<海底世界>>中的所知或平时见闻,写出一些海洋动物的名称。 2.学生自由讨论,完成。

3.组织学生表达与交流:根据刚才海洋植物的辨别方法,我们可从中了解海洋动物的生活环境。(课件显示教学资料“海洋动物”)

4.结合学生汇报情况,小结评价。(通过自评和他评,填好活动探究记录卡。) 5.知识扩展,开阔视野,谈收获

导言:海洋植物与海洋动物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世界,而海洋动物中的一些奇特现象,尤其令人叹为观止,同学们有兴趣跟老师去看看吗?(多媒体课件显示资料:奇特的海洋动物)

师:海洋生物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秘密,今天我们了解的只是沧海一粟。同学们如果有兴趣想知道更多的课外知识,可以上“小学科学网”去自由浏览,还可以跟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呢。

6.学生谈本课学习感受,教师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激发热爱环境,保护海洋的情感。) 教学反思:

第九课 森林里的动物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亲近大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

2.认识一些森林里的动物,初步了解森林被毁坏的后果,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森林里的动物。了解森林被毁坏的后果,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挂图、头饰、音乐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昨天晚上啊周老师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22

(想)梦见了美丽的白雪公主,他告诉周老师在一片茂盛的大森林里,有一个蘑菇屋,那个蘑菇屋可神奇了,它不但能让我们和许多小动物做朋友、玩游戏,还能让我们认识一些我们以前没见过的动物,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那!(想)那就让我们随着音乐出发吧!快看蘑菇屋到了,看看是谁在欢迎我们呢?(长颈鹿) (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蘑菇屋,我的朋友们等了你们好久了,快去看看它们吧!)(出示挂图)

二、感知特征,描绘形象

1.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谁呀?它们长的什么样?它们怎么样走路?喜欢吃什么?

2.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森林里? 3.模仿

同学们,你们喜欢它们吗?现在我们和它们开个联欢会吧!老师这里有一些动物的头饰,小朋友要扮演你头饰上的动物朋友,你可以用你的动作、叫声来表演动物朋友。 三、猜想、讨论

1.动物们也累了,我们回座位休息一会。 2.放音乐(伐木声、枪声)

小朋友听这是什么声音,这些声音对森林意味着什么?(看挂图)这些小动物为什么哭了?

3.小朋友们互相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动物的家? 四、幼儿绘画:美丽的森林

五、延伸活动:今天这么高兴,让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做个环保小卫士吧! 教学反思:

第十课 珍稀动物

教学目标:

23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2.协商和辩论如何要建立自然保护区。 课前准备:

1.收集关于生物种类减少和濒临灭绝的资料,以及珍稀动植物的图片和资料。 2,.收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料以及熟悉的城市的生物面临威胁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生物的多样性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但他们目前的生存正面临着很大的威胁。下面就请学生们把你们了解的情况展示出来。

一、展示生物的照片。(生存环境,历史情况,现状等,介绍四到五种珍稀动物的情况)。

学生:分析珍稀动物中的几种动物的生存环境,面临灭绝的原因,归纳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学生:介绍外来物种对本地生物的影响,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的原因。生物的多样性目前受到如此的影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人类的破坏,我们人类应该怎样改变这样一个现状呢?

二、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教师:重点介绍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动物的情况。生活中也有许多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情况。

学生:举例并讨论其中一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引言:生物的多样性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但他们目前的生存正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很多学生热爱大自然、关心动物,他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下面请学生们

24

来介绍这些生物。

学生A:(展示大熊猫的图片)在中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四川盆地西缘一带的高山深谷之中,生活着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宝——大熊猫。大熊猫是中国特产的野生动物,历来被誉为珍稀奇兽,是吉祥友谊的象征,是和平友好的使者。而今,作为国宝的大熊猫更被拥戴为现代世界的动物明星,全球野生生物保护的标志和旗帜。据调查,如今仅有不到1000只大熊猫分布于秦岭南坡、岷山、邛崃山和大、小相岭及凉山6个山系,并且被分割成近20块孤立的种群。由于森林不断采伐,从50年代到90年代,仅40年,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吞噬了4/5。这对于大熊猫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大家看,图中幼小的大熊猫似乎在问妈妈:我们还能象祖辈那样去走亲戚吗?

学生B:不行,他们现在分布在孤立的区域内。

教师:学生们想一想,大熊猫的现状的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因为人类的不断砍伐,造成森林的减少。

学生C:学生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是什么吗?

学生:提起大鲵,您也许陌生,但谈到娃娃鱼,您或许有所耳闻了。你可曾想到它的祖先是比我们人类更古老的地球居民。3亿5千万年的自然选择和进化演绎,娃娃鱼无疑是幸运儿。至今,在贯穿中国黔、湘、鄂、川、秦的狭长弓形地域及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域的石灰质山区,人迹罕至的山林溪流中,娃娃鱼依然以王者的姿态盘踞在水域生态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它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典型两栖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大鲵作为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历代多有记载。大鲵也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大鲵肉蛋白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91.92%,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9.69%,其EAAI指数明显高于牛肉和梅花肉。也许,大鲵如此多的功用正是它不幸命运的开始。

教师:是什么原因造成古老的王者,造成今天的悲惨命运呢? 学生:人类的滥捕滥杀。

(展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植物和部分二级保护生物的名单和图片) 三、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因素。

学生: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②人类的滥捕滥杀。③环境的污染。

25

7.小结:科学研究中为了不发生混乱,把这种现象统一称为“溶解” 。 二、探究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用你们的经验判断:面粉在水中溶解吗? 2.孩子根据经验描述并判断,并记下自己的判断。 3.真实的情况怎样的呢?让我们仔细观察后再来判断。 4.分组实验:

5.第一步:先不搅拌,观察; 6.第二步:连续搅拌,观察。

7.面粉在水中的情形,最后看起来像谁? 8.孩子操作并观察。

9.孩子描述现象并作出判断。(看起来像食盐一样溶解了) 10.观察杯底,发现沉淀面粉。

三、引发讨论:这一现象看起来像谁?怎么判断呢? 四、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能否看见颗粒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 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能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加快溶解的方法,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食盐 沙 面粉 31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3.知道加快溶解的方法;了解溶解现象的两面性。 教学重点:变量的控制,探究加快溶解的过程。 教学难点:实验时的变量控制。

教学方法:根据这一课的特点,为了更好得让学生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研讨和分组实验的教学方法。

实验材料:烧杯、冰糖和白砂糖(分装,每包约5克)玻璃棒、热水、凉水等。 教学过程:

因为四年级的孩子对“怎样加快物体在水中的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他们会很轻易地想到运用“热水、捣碎、搅拌”的方法加快物质的溶解。根据学生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思路主要分为四步: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提出猜测

一上课,老师就拿出一瓶单晶冰糖,表示又累又渴,想喝一杯糖水,从而提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怎样能让老师尽快地喝到糖水?并顺势把问题转化成:怎样加快溶解?这样的问题来自生活实际,既便于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第二步: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针对问题,提出猜想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学生可能会想到搅拌、用热水、研成碎末等方法。

设计方案,验证猜想

各小组针对不同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实验方案,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验方案要点:每次实验要保证一个条件不同,分别是搅拌与不搅拌,热水与凉水,颗粒大与小。

动手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实验现象和收获,从而得出加快溶解的方法。 三、整合几种方法,分析个中原由

32

1.提出挑战性的比赛项目:比一比谁能让冰糖溶解得更快? 2.宣布比赛规则:

3.选出两个裁判员,每组分配等量的实验材料,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冰糖完全溶解的小组为获胜组。

4.展开比赛活动。

5.师生总结比赛情况。获胜组谈经验,其他小组谈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教师最后总结。 四、拓展活动

布置课后作业: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板书设计: 怎样加快溶解

搅拌 加热 捣碎 杯子大小一样 水温一样 水量多少一样 方糖多少一样

教学反思:

第十五课 能溶解多少物质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溶解”这一研究主题,以食盐和水作为主要的观察研究材料按问题顺序编排起来。本课是在学生加深了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上,已经经历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并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为《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的学习将产生积极作用。 教学目标

a、科学知识:通过经历实验研究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33

b、科学探究: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在实验研究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针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问题自主进行研究,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①、如何对加入的盐准确计量。 ②、食盐怎样才算不能溶解了。 教学准备

1.学生材料:食盐、小勺、筷子、烧杯、量筒、牙签、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2.教师准备:食盐、小勺、玻璃棒、量杯、牙签、电子秤(天平)、量筒、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做出预测

怎样更好的引出“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个问题,在对材料进行观察描述后,我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为每个小组准备相同量的盐,不同量的水,并进行食盐搅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到食盐不能在水里无限溶解,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通过对比实验引发出来的问题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地探究欲。接下来让学生知道要想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必须要保证每个小组具有相同的水量。那么要想知道100毫升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马上能想到通过自己实验进行验证。于是教师揭示课题,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10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板书课题,教师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课重点,这堂课也在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中开始了。 (二)讨论交流,制定计划

34

“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问题就比较复杂,是实验设计的难点也是亮点。大多数学生可能会采取书本上的实验方法,当然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可能与学生事先预习有关。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都千篇一律与书本完全雷同,实际上也表明学生思维的禁锢,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事先我设计好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并做好课件,然后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当然也许会有学生想到新的实验方法、也许没想到),教师作为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可以将这三个实验呈现给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比较、思考和选择。

第一种实验方法:食盐减少法即先把装有食盐的杯子或袋子称好,再一份一份少量的加入水中,直到不能溶解为止,再称一称杯子或袋子里还剩多少食盐,通过相减就可以得知加了多少食盐了。

第二种实验方法:平勺定量法。即用小药勺盛一勺盐,用牙签沿勺子表面水平刮去多余的盐,称量一平勺的食盐质量,加多少勺食盐就知道加了多少克食盐了。

第三种实验方法:溶液增加法即先称量每小组盛有100毫升水的小烧杯的质量,记为A克;学生实验时,只需向水中加食盐,加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再到教师这儿称量出溶液质量,记为B克。那么加入盐的质量就是B-A克。

三种实验方法呈现给学生后,教师要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比较,然后询问学生你认为那种实验方法更科学、更严谨?你准备采用那种实验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询问学生这三种实验都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明确:

(1)实验操作要规范。加盐、搅拌不要将盐或者水洒出。 (2)正确判断盐溶解与否。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所谓实践出真知,随后根据学生选择情况,用这三种(或者其他)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分组实验。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实验。教师可做为学生亲密的伙伴加入学生探究的行列。这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去探究,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k2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