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药理学第三讲

更新时间:2023-11-14 21: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二章 镇静催眠及抗惊厥药

镇静催眠药指能引起镇静和近似生理性睡眠的药物。较小剂量时表现出镇静作用,中等剂量表现出催眠作用,较大剂量时具有抗惊厥作用。镇静催眠药长期使用可出现耐受性和依赖性,应严格控制使用。 一、苯二氮卓类 地西泮 (掌握)

【药动学】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作用快而短,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代谢产物仍具药理活性 【作用与用途】

1.抗焦虑:地西泮在小于镇静的剂量即可产生明显的抗焦虑作用,是治疗焦虑症的首选药.

2.镇静催眠 特点: ①不易产生停药后多、恶梦的反跳现象;②毒性小,安全范围大;③对肝药酶无诱导作用;④依赖性、戒断症状较轻象 用于失眠,现已取代巴比妥成为首选的催眠药

3.抗惊厥、抗癫痫作用强, 用于各种惊厥和癫痫。地西泮静注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

4.中枢性肌松:用于中枢病变的肌强直,不影响正常活动 【作用机制】

地西泮与苯二氮卓(BZ)受体结合时,通过促进r-氨基丁酸(GABA)与GABA受体结合,使Cl通道开放频率增加,加强GABA抑制作用。 【不良反应】

1.常见副作用嗜睡、乏力等

2.大剂量偶见共济失调;中毒可见运动失调、肌无力,甚至昏迷和呼吸抑制. 3.长期服用有耐受性、成瘾性,但成瘾性轻且发生率较低

5.孕妇(可能致畸胎)、哺乳妇禁用。饮酒或共用其他中枢抑制药能增强其作用和毒性

奥沙西泮 (熟悉)

【作用】 为地西泮主要代谢产物,口服吸收慢、不完全。抗焦虑与抗惊厥作用较强,催眠与肌松作用较弱。 三唑仑 (熟悉)

【作用】 与地西泮相似,具速效、短效的特点,有显著镇静催眠作用 二、巴比妥类 (熟悉) 【药动学】

1.口服,肌注均易吸收。

2.进入脑组织的速度与其脂溶性高低有关:长效类脂溶性低;麻醉类质溶性高。故

-

静注硫喷妥钠立即产生麻醉作用,但进入脑内的药物很快再分布到脂肪组织,麻醉作用短暂。

3.尿液pH对巴比妥类排泄影响较大

【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普遍性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加,依次出现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麻醉、麻痹甚至死亡。

1.镇静催眠: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临床已少用. 2.抗惊厥、抗癫痫:苯巴比妥有较强作用 3.麻醉:硫喷妥钠用于静脉麻醉及诱导麻醉. 【不良反应】

1.后遗效应(宿醉):服药后次晨有头晕,困倦等症状. 2..耐受性:原因是诱导肝药酶,加速自身代谢.

3.依赖性:长期应用可产生依赖性,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 4.严重肺功能不全者禁用,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中毒解救】 表现昏迷、呼吸抑制、血压下降、休克等。深度呼吸抑制为急性中毒直接死因。

中毒处理:洗胃;给氧、人工呼吸;给升压药及中枢兴奋药;碱化尿液促进药物排泄

三、其他镇静催眠药 (了解)

水合氯醛:作用快,催眠作用强而可靠,无后遗效应,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

第十三章 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 (掌握)

【药动学】 强碱性,刺激性大。口服吸收慢不规则。肝药酶诱导剂,药物浓度个体差异大,给药个体化。

【作用及用途】 作用机制复杂。对大脑皮层运动区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对神经元有膜稳定作用,能抑制神经末梢对GABA的摄取。通过上述作用抑制异常高频放电的发生和扩散,治疗浓度下无明显镇静作用。

1.抗癫痫:对大发作疗效较好(首选药),对精神运动性发作次之,对小发作无效。静注可用于癫痫持续状态。

2.抗外周神经痛:用于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舌咽神经痛。 3.抗心律失常药 【不良反应】 1.急性毒性

⑴口服有胃肠道刺激反应,静注可致静脉炎 ⑵静注过快可致:①血压降低;②心肌抑制;③中枢抑制 2.慢性毒性

⑴齿龈增生

⑵肝药酶诱导剂→Vit D代谢加速→缺钙 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吸收和代谢障碍

⑷过敏反应:皮疹、发热、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卡马西平 (掌握)

【药动学】 口服易吸收,诱导肝药酶加速自身代谢 【作用及用途】 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1.抗癫痫:对精神运动性发作为首选,其次用于大发作,对小发作效果差。 2.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良好,优于苯妥英钠。 3.躁狂症,比锂盐副作用少,疗效好 4. 神经元性尿崩症: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 5.对抗地高辛中毒所致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 ①神经系统:头痛、头晕、嗜睡、共济失调;②胃肠道:恶心、呕吐、胃不适;③造血系统:定期查血;④大剂量传导阻滞。 丙戊酸钠 (掌握) 【药动学】 口服吸收迅速

【作用及用途】 为GABA转氨酶抑制剂,减慢代谢;提高谷氨酸脱羧酶活性,使GABA生成增多。阻止异常放电的扩散。

为广谱抗癫痫药,对各型癫痫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特别是对小发作效果好,是小发作合并大发作时首选药。

【不良反应】 较轻。恶心、呕吐;嗜睡、共济失调。肝损害,应定期查肝功能。 乙琥胺 (熟悉)

【作用及用途】 对小发作疗效好,对其他型癫痫无效。防治小发作首选药。 【不良反应】 较少,耐受性好。常见胃肠道反应,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第十四章 抗精神失常药

一、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 (掌握)

【药动学】 口服迅速出现镇静作用,服药1~3周后出现抗精神病作用。脂溶性高,分布广,易蓄积于脂肪组织。

【药理作用】 DA受体D2亚型阻滞剂,对α受体、H1受体、5-HT2受体、M受体也有阻断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1)抗精神病作用:对正常人产生镇静、安定作用,长期使用出现耐受性,其机制与α及H1受体阻断有关。

用于精神分裂症者产生良好抗精神病作用,长期服药不产生耐受性。机制:与DA

竞争脑内DA受体,阻断中枢神经元D2受体而发挥抗精神病作用。

(2)镇吐作用:小剂量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对前庭刺激引起的呕吐无效

(3)对体温的调节: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低温环境下,可使体温降至正常以下,炎热环境下,体温升高;

(4)加强中枢抑制药(全身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作用 2.植物神经系统

(1)α受体阻断作用:翻转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中毒时禁用肾上腺素急救。抑制血管运动中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2) M受体阻断作用:大剂量可引起口干、便秘、 视力模糊。 3.内分泌系统

阻断丘脑下部结节-漏斗通路的DA受体,导致催乳素分泌增加;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和促皮质激素分泌减少。 【用途】

1. 精神分裂症:主要用于Ⅰ型,对急性患者疗效好,需长期用药。 2.止吐和治疗顽固性呃逆,但对晕动病呕吐无效。

3.人工冬眠疗法:与异丙嗪、哌替啶合用, 产生冬眠深睡状态。用于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高热惊厥,甲亢危象等的辅助治疗。 【不良反应】

1.常见反应:M受体阻断效应口干、便秘、视力模糊等;α受体阻断效应体位性低血压

2.锥体外系反应

(1) 急性锥体外系运动障碍:表现以下三种形式。帕金森综合症最常见;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

发生机制是氯丙嗪阻断黑质一纹状体DA受体,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占优势所致。可用中枢性抗胆碱药治疗。

(2)迟发生运动障碍:长期用药后出现。抗胆碱药反加重症状。 3.过敏反应:皮疹、皮炎、粒细胞减少。 4.内分泌紊乱

5.癫痫、惊厥史、青光眼、肝功能损害禁用。 泰尔登 (熟悉)

【特点】 硫杂蒽类抗精神病药。

1.镇静作用比氯丙嗪强;具有抗抑郁、抗焦虑作用。 2.α受体、M受体阻断作用较弱。不良反应较轻。

【用途】 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尤其对抑郁和更年期抑郁症效果好 氟哌啶醇 (熟悉)

【特点】 丁酰苯类抗精神病药。

1.抗精神病作用、镇吐作用、锥体外系反应很强. 2.镇静、降温作用弱。对心血管副作用较轻。 【用途】 常用于各型精神分裂症、躁狂症 五氟利多 (熟悉)

【特点】 强效、长效抗精神病药,也有镇吐和阻断α受体作用,无明显镇静作用。锥体外系反应常见。 二、抗躁狂药 碳酸锂 (了解)

【作用与用途】 对躁狂症发作疗效显著,用于治疗躁狂症。对精神分裂症的兴奋躁动亦有效,与氯丙嗪有协同作用 三、抗抑郁药 丙咪嗪 (了解) 【作用与用途】

1.中枢神经系统:抑郁病人服药后,心情振奋,情绪提高,并有抗焦虑作用。机制是抑制突触前膜NA和5-HT的再摄取 2.治疗剂量即有M受体阻断作用。

3.心血管系统:治疗剂量可降低血压、抑制多种心血管反射。

第十五章 抗帕金森病药

帕金森病药又称震颤麻痹,主要病变在黑质和纹状体。纹状体有来自黑质起抑制作用的多巴胺能神经,还有来自其它部位起兴奋作用的胆碱能神经。在生理情况下,这两种神经在功能上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运动机能,维持平衡状态。当黑质中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后,多巴胺神经功能不足,而胆碱能神经相对占优势,从而出现震颤麻痹症状。根据上述发病机制,抗帕金森病药有拟多巴胺类药和中枢性抗胆碱药 左旋多巴 (掌握)

【药动学】 口服吸收迅速,有首过效应,进入中枢量少。合用外周脱羧酶抑制剂可减少用量。 【药理作用】

1.抗帕金森病:进入中枢后经多巴脱羧酶转变为多巴胺而发挥作用。特点①显效慢,1~6个月显示最大疗效。②对轻症,较年轻患者疗效较好。③对肌肉僵直及运动困难效果较好,对肌震颤效果差。

2.心血管系统:在外周产生多巴胺引起轻度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3.内分泌系统:减少催乳素分泌 【用途】

1.治疗抗帕金森病,但对吩噻嗪类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无效 2.治疗肝昏迷:在脑内转变成NA,恢复神经功能,使肝昏迷苏醒。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im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