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综合测试卷(教师用)

更新时间:2024-05-18 09: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七年级语文月考试卷(20151109)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面两个词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将错别字圈起来,并将正确的字写在后面的横线上。(2分)

襄阳十景尉为大观,文化磐香

飘满古城。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 宽容是吹开闭关自守的春风,是滋润干涸.( )内心的春雨;宽容是人性中最美丽的花朵,可以慰藉.( )人内心的不平,给这个世界带来幸福和希望。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C )。(2分)

A、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想在大

家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了。 B、印度在中国南海苦心孤诣....多年,一直想打那里石油的主意。 C、他的幽默,让我忍俊不禁....的笑出来了。

D、最近,公安部门在浙江宁海查获了200吨“地沟油”,这真是骇人听闻....呀。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2分)

A、因为我从小生活在襄阳,所以,“三顾茅庐”的故事对我一点也不陌生。 B、是否有自信心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C、世博园内的中国馆采用高科技手段完美地展示了城市的美好,中国的富强。 D、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完成了制作班级手抄报的工作。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B )

①归结起来,有两种态度是正好相反的。 ②前者是错误的,注定会失败;后者是

正确的,必然会胜利。

③人们对待事物运动的力量可以采取种种不同的态度。

④一种是积极疏导使之顺利发展。 ⑤一种是堵塞事物运动发展的道路。 A.③⑤④①② B.③①⑤④② C.①⑤④②③ D.①②⑤④③ 6、名著导读。(2分)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这诗句出自 (作家)写

的 。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 ,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小诗中的母爱往往有双重内涵,一是母爱对诗人的浸润 ,二是 。 7、古诗文默写。(8分) (

1

枥, 。 ,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曲径通幽处, 。《题破山寺后禅院》

(3) ,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5)《天净沙 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 。 (6)学无常师,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孔子关于这方面的名言 , 。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10分) 8、语文考试结束后,妈妈不停询问你的考试情况,你既想让她放心,又想赶紧转入下一场考试准备,这时你怎样说?(2分)

我会说: 称,再设计两个。 9、综合性学习:亲爱的同学们,微笑着去唱语文的歌谣,一个豁然开朗的世界示例:栏目一:精彩广告集锦

栏目二:荧屏别字举隅

就会在你的眼前打开:蓝天,白云,小桥,流水。请你们激情参与“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中去吧: (1)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你为这一活动你一条标语。

学好语文,走遍天下;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品生活 (2)准备出一期以“生活处处皆语文“为主题的墙报,请你仿照下面两个栏目名

栏目三:

栏目四: (3)根据语境仿写句子,体现你对“语文“的理解与感悟。

语文是一片浓阴,为你挡住酷热;语文是一座灯塔,为你指明方 向; , 。语文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4)请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1“汉语热”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日前全球已有210所“孔子学院”(国外学习汉语的学校).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愈十万人.

②在我国一个有600多人参加的高级翻译大赛中,许多选手英译汉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词汇贫乏.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文字流畅、词汇丰富的二等奖得主竟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评

委普遍认为,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汉语热”是由于中国国际地位上升.遗憾的是,我们自己对汉文化不够重视。(或“汉语热”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 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三、阅读赏析 (14分) (一)诗词赏析(4分)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

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便怒: “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的

“ , ”两句可看出。

1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

简要赏析。 (二)阅读文言文(10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

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 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②其 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③往者

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④

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⑤动静⑥,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①绥:安抚。②恣:任凭。③孤:王侯自称。④法:效法⑤周旋:谋划⑥动静:举止。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相委.

而去: (2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称赞,赞许

13、选出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2

分)( C )

A君与家君期日.中 吾日.三省吾身 B过中不.至 尊君在不.

C元方时年.七岁 陈元方年.十一时 D、远近称之. 下车引之. 14、译句: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2分)

15 、 【甲】 文中友人惭的原因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乙】文中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在于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 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

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说: “ 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 正是这样 16、通过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识礼节,聪明,能言善辩 (或聪明机智、懂礼识仪、能言善辩 )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令尊在太丘县任职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

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做法却是如出一辙,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三)阅读《三代米的故事》完成16—17题。(10分)

①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

声琅琅、写写画画,【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②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

上加霜。

③没多久,母亲一病一拐地挪进学校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粗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④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

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代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不敢吱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食堂。

⑤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就

怎样背回去!”

⑥母亲似乎早有预料,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⑦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肿大的僵硬的变形的腿。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⑧校长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这位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让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麻布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麻布袋,情绪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

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⑨儿子疑惑地往下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情的一幕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号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选自“文章阅读网”,有删改)1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

么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什么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8、本文语言优美、清新自然。请你从第①段画线的【A】【B】两处中任选一

处加以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⑧段,校长为什么说这三袋米是

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⑨段:“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写出儿子当时的“那份震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请你联系

自己的实际谈谈对父(母)爱的感受。

要求情感真挚,不少于

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

1、文章叙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母亲讨

饭(米)供儿子读书的故事,表现了母 爱无疆的主题。

2、【A】“轻轻地、细细地”表现对儿子的呵护,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了深厚的母爱。

【B】斑驳陆离:形容。土墙已经百孔千疮、破败不堪了。噌噌:形容长得很快。本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儿子”家虽然十分贫穷,但儿子在母亲的呵护下健康地成长。

3、因为这三袋米凝聚着母亲的汗水和心血,是母爱的结晶。母爱是无价的,金钱买得到粮食,但买不到母爱。 4、示例:天啊!那位靠乞讨大米供儿

子上学的母亲竟是我的娘。娘啊!您拖着残疾的身躯乞讨供我读书,那漫长的乞讨路上却印下了您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和殷切希望。儿子不知怎样才能回报您的恩情。(内容合乎情理,生动感人)5、示例一:每天早晨桌上的早餐,每次出门前那声亲切的叮咛;获得成功时给我肯定,遭遇失败时给我鼓励……我愿永远停靠母爱的港湾。示例二:爸爸总是那么严厉,生活中让我独立,学习上让我自主,每次遇到风险总不让我退缩。其实,在他那威严的面孔下藏着一

颗慈爱的心。

(四)阅读《天上飘下来的礼物》一文,完成18—22题。(12分)

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① 收衣服的时候,发现一个衣架子是空的,探身往楼下一看,果然又被风刮到楼下去了,喊儿子去,到楼下林奶奶家的院子里把掉下去的衣服捡上来。儿子愉快地答应着,蹦蹦跳跳地下楼去。

② 风大的时候,晾晒在阳台上的衣服,常有一两件会被刮到楼下。一楼的林

老太太,人有点孤僻,不太好说话。记得刚搬来的时候,一次衣服刮到她家院子里去了,我下楼敲门,想进她家院子捡一下。敲了半天,老太太连门都不肯开,“你到院子外去拿。” ③奇怪的是,儿子倒是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那天,又一件衣服掉楼下院子里了,我看看,离栅栏不远,估计拿根竹竿就能挑出来。我让儿子下去挑挑看。儿子趴在栅栏边,用竹竿往里钩衣服的时候,林老太太突然走进了院子,儿子吓得不知所措,我站在阳台上,也

隐隐约约听见她说,下次衣服再掉下来,你就从我家进来拿,好不好?儿子点点头。就这样,衣服再被风刮到楼下的院子里,都是儿子去捡。

④儿子似乎也挺乐意干这活。每次下去捡衣服,都要好大一会儿才回来。问儿子,在林奶奶家都干什么了?林奶奶喜欢清静,不要打扰了林奶奶。儿子歪着头说,没有啊,林奶奶可喜欢我了,跟我说了好多话。林奶奶告诉我,她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呢,可是,她只看过他的照片,孙子在美国,还从来没回来过呢。

⑤关于林老太太,我也听社区工作人员谈起过。他们告诉我,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很多年没回来过了。老伴去世得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退休后,生活更孤单了,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联系越来越少了,人也变得越来越乖僻。原来是这样。难怪那次我去敲门,她连门都不肯开。社区工作人员说,你们住她楼上,帮我们留意点,也尽量给老人点照顾。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真不知道,怎样帮这个孤僻的老太太。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i4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