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更新时间:2024-07-12 07: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在新文化运动中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2课时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时间】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新文化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②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
③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的代表人物,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不同;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社会新思潮的主流;了解问题与主义之争;
过程与方法:①教师可选取相关的电影或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以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②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节内容,归纳概括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实践效果,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了解与分析,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②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
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
克思主义的原因。
【高考动向】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新文化运动
先解释标题: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经济基础;(3)思想方面: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则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其爆发有历史的必然性。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其阶级属性是什么?(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运动中心:北京大学 原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前期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 1、新文化运动是在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他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所以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革命
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
①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愚昧和专制。“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入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由于旧道德是历代统治者用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提出“须言之有物”等文学改良八项主张,主要是文学内容和文体方面的改革;陈独秀号召建立新文学。
3、后期:新文化运动后期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因为辛亥革命及其之后反对北洋军阀的失败,使人们渐渐认识到单纯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已难以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进步性:①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②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③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④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民对政治事务的关心,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政治思想伦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开始使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首先,它存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西方文化完全肯定的情况;其次,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再次,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四、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三派主要力量在反封建和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什么特点?
1、各有侧重点:①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学习西方,行民权,设国会,走君主立宪道路。②革命派:反对封建统治,主张实行西方民主共和国方案。③激进派: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 2、各自实践方式和结果:
①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依靠光绪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但君主立宪制问题在变法诏令中并未涉及,且由于不发动群众,没有武装力量,最终失败。
②革命派,通过暴力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国方案也未能真正实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未改变。
③激进派,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革命,掀起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促使人民追求民主和科学,并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1)马克思主义能够传入中国的条件:一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2)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情况(代表人物、特点): 梁启超(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朱执信(革命派):介绍马、恩的生平和学说。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初步接触,所以宣传并不全面,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救国之道,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并不大。
2、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
(1)原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2)概况:李大钊号召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五四运动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介绍:《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开设课程介绍。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广泛传播:(1)时间:五四运动以后;(2)条件:①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③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3)途径:①工读互助团等各种空想实践的失败;②与其它各种思潮的论战;③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宣传;
2、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①失败原因: 一是因为经济上入不敷者出;二是因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②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带来的影响: 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 3、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和影响
(1)途径:一是组织学会,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二是通过论战,继续和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划清界限(与其它各种思潮的论战:①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主要分歧: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②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之间的争论,争论的主要内容:关于社会主义问题;③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之间的争论,主要分歧: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
(2)意义:扩大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使先进的知识分子更加坚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的信心,壮大了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①对新文化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②对中国革命:(1)为中共的诞生创造了条件。(2)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改造社会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指导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
天天练54
1.(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32题)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 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2.(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3题)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
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 3.(2008年海南高考19题)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
A.取得了重大突破 D.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4.(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1题)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5.(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8题)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B. 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 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 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6.(2009年上海高考20题)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 7.(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8题)“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8.(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4题)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9.(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5题)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
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10.(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4题)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11.(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
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12.(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5题)《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13.(2010高考广东文综16题)“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14.(2011年海南高考18题)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
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 15.(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6题)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
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 D.回击复古逆流 16.(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8题)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
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17.(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21题)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
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8题)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在其中两个问
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
答案:1.A 解析: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总司令”一词的含义是解题关键。总司令即起到了领导作用而非亲自参与,由此排除B、C选项,建立党的早期组织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事情,故排除。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对蒙昧主义,主张理性的应该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其核心主张是民主与科学。“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表明追求民主和平等;“脱离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表明追求的是科学进步。
3.A 解析:注意时间是1920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北京政府是指北洋军阀政府。因此题中现象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D绝对化了,C夸大了,这只是北洋军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一个措施,还不能说是政治改革。故选A
4.D 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举人、贡生、生员、监生仍是以求取功名为主。其余则是教育的近代化,故选D。
测量目标: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考试内容:?(近代中国的教育/京师大学堂)?分析:首先京师大学堂(其前身是京师同文馆)是新式学堂,在新式学堂里又有“举人”、“贡生”、“生员”等这些传统的科举制度下的名号,这种新旧夹杂的现象,本身反映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故不难判断选C。学生如果知道1905年科举制废除的史实,也许更容易判断。 5.C 解析: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只适合新文化运动而不适合戊戌变法。 6.C 解析:此文出自陈独秀为《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从1916年9月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青年杂志》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7.D 解析:“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即国民民主意识的觉醒。此题考查的是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促进国民思想解放,所以此题正确选项应该是D。
8.D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历史技能/运用有关时间的术语(如古代、现代、世纪、年号、纪年等)。考试内容:春秋战国、隋唐、清末民初三个时代的时代特征。分析:将三个时间转化为春秋战国时期;隋唐前期;辛亥革命,答案自然一目了然。
中国史内容的考察,20世纪初期主要指新文化运动,属于第一种,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公元前8
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可以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7世纪初期中国处于唐朝刚刚统一,没有变革和动荡。
9.A 解析:题干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这种观点基本上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排除D。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故选A。作者认识到中国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排除B。题干主要阐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持否定态度,排除D。故选A。
10.B 解析: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11.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新文化运动。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审题时要注意隐性的时间信息。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由此判断A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本题的题眼为“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此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据此,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项亦可排除。
12.A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意在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13.B 解析:题眼: “民众以为清? ‘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考点: 辛亥革命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 14.A 解析:扣住题干关键词“思想界”、“出版界”、“学潮”等可知思想领域、学生运动,从而推断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故选A项。
15.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经分析应该是伴随启蒙思想的传入,作者认为国家政治命运不可寄托在神仙身上,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16.B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可以看出李大钊反对尊孔复古。
7.B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以及调运所学知识的能力。可结合排除法做组合类选择题。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在1921年中共建立后,①项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③项可排除;从“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一信息中可见②④是正确的。
18.C 解析:本题考查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和学生分析理解能力,20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十分黑暗。十月革命为黑暗中的中国人带来了光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们开始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所以出现材料中大部分受调查者赞成社会主义的现象。考生应紧紧抓住1923年这个关键点。此时国共尚未合作,故A项错误。赞成社会主义的占多数,故B项错误。此时斯大林尚未执政,故D项错误。C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愿望。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人赞成社会主义,说明人们希望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A项与材料无关,B项不符合材料意思,1923年斯大林模式还没建成,D项错误。
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可以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7世纪初期中国处于唐朝刚刚统一,没有变革和动荡。
9.A 解析:题干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这种观点基本上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排除D。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故选A。作者认识到中国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排除B。题干主要阐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持否定态度,排除D。故选A。
10.B 解析: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11.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新文化运动。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审题时要注意隐性的时间信息。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由此判断A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本题的题眼为“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此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据此,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项亦可排除。
12.A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意在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13.B 解析:题眼: “民众以为清? ‘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考点: 辛亥革命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 14.A 解析:扣住题干关键词“思想界”、“出版界”、“学潮”等可知思想领域、学生运动,从而推断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故选A项。
15.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经分析应该是伴随启蒙思想的传入,作者认为国家政治命运不可寄托在神仙身上,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16.B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可以看出李大钊反对尊孔复古。
7.B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以及调运所学知识的能力。可结合排除法做组合类选择题。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在1921年中共建立后,①项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③项可排除;从“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一信息中可见②④是正确的。
18.C 解析:本题考查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和学生分析理解能力,20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十分黑暗。十月革命为黑暗中的中国人带来了光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们开始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所以出现材料中大部分受调查者赞成社会主义的现象。考生应紧紧抓住1923年这个关键点。此时国共尚未合作,故A项错误。赞成社会主义的占多数,故B项错误。此时斯大林尚未执政,故D项错误。C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愿望。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人赞成社会主义,说明人们希望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A项与材料无关,B项不符合材料意思,1923年斯大林模式还没建成,D项错误。
正在阅读:
第2课时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07-12
算法在信息学奥赛中的应用07-03
资源跨区域调配复习提纲 - 图文09-22
地下硐室围岩稳定分析09-29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04-28
海南省2016年房地产经纪人:查处法律依据与处罚标准模拟试题09-06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配套练习卷07-12
建筑实习心得体会范文05-11
第二章 关系数据库习题03-1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新文化运动
- 课时
- 马克思主义
- 传播
- 超星《老子》《论语》今读答案
- 2017福建高职招考财经类模拟试卷考前冲刺
- 高支模模板安装专项方案
- 人大网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试题答案
- 所有常用汉字大全(7000)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京规范化医师-全科医学考题
- 儋州八一总场
-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
- 涤纶纺前着色和色母粒应用
- 业务培训课程总汇
- 消防验收所需资料
- 成都名校新课标高2013英语最新模拟(七)
- 2015-2020年中国蔬菜辐照加工行业市场调查及投资运行态势报告 -
- 15邮储笔试名单
- 老年支气管扩张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 村庄合并过程中村干部竞选的行动策略
- 提高学困生成绩具体方案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材分析
- 三联泰香域尚城三期期冬季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