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有效预设与生成的实践研究申报书

更新时间:2024-05-17 01: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 题 类 别

学 科 分 类 数 学

课 题 名 称 数学教学中有效预设与生成的实践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负责人所在单位

填 表 日 期

拟 结 题 时 间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1年1月制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主持人姓名

出生 汉 年月 研究 专长 1979年6月

民 性别 族 专业行政职务 无 技术职称 小学高级 教学研究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无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电子信箱 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含主持人) 专业技术姓名 职称 研究 在课题组中的专长 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高级 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高级 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高级 数学教学研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 分工情况 课题管理、设计研究方案、组织实施 课题研究 工作单位 究 小学高级 数学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 课题主持人曾担任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课题级别 课题名称 批准时间 在课题中的分工 完成情况

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 论文或著作名称 出版部门或发表报刊 日期

2003.10

2004.12 2009.11 著 作

二、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当前,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课堂教学更精彩。但欣喜之余,让我们冷静地去审视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对新课程背景下某些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效果不容乐观,能真正较好地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教师并不多,尤其是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认识不到位,处理不恰当,由此引发出课堂教学的各种问题。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预料的,但如果我们能以“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预设生成,这样在生成面前我们就不会出现措手不及的尴尬局面。古人云:凡事预立,不预则废。因此我认为新课程下教师有必要科学而精心地进行课堂教学预设,为精彩的课堂生成而准备。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与反思中,我们又感到: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突破“预设”的巢臼,变“预设”为“生成”,着力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的“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和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才是本体意义上的数学学习,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立了《数学教学中有效预设与生成的实践研究》课题。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的教学境界。使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将数学教学提升到生命的层次,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现状的调查研究 2、课堂教学组有效预设策略的研究。 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情景创设、学生学习方法等预设策略的研究。

3、课堂教学灵动生成策略的研究。 主要包括讲解策略、讨论策论、提问策略、管理策略以及过程控制策略等的研究。 4、巧妙把握生成性因素,提高课堂教学价值的研究。 主要包括学生提问的亮点捕捉与生成、意外事件的利用与生成、学生出错的资源利用与生成、教师出错的资源利用与生成等策略的研究 4、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理论一方面是以生命学说为基础,即认为学习是其生命活动的构成部分,教学过程必须在动态中生成,焕发出师生生命活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命主体的地位必须受到应有的尊重。另一方面是以学生的动态发展为内容,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和展现学生生命的价值,使学生的知识、智慧、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素质在动态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 概念界定 预设:简而言之就是“预先的设定”、“预先设计”,所以说它是静态的。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能有序的展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效率;创造性的生成是“学生为本”的体现,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合理地处理好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二者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最高效的学习。 有效生成: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教师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能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对学生出现的良好资源制定对策,进行精心的整合、开发,从而能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规避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实现学生思维、情感推老师走的情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5、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课题组数学教师参与研究,结合日常的教学,研究在常态下进行。 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同时辅以文献法、个案法、观察法,随时了解研究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研究的进程。 6、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 1. 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课题立项,设计、修改方案,开题论证,完善方案计划。开展现行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调查,搜集有关预设与生成的教学理论指引课题研究。 2. 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3年10月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具体实践研究,拟写教学反思,授课小结,开展教学研讨,形成书面材料,并收集典型案例。

3.总结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完成课题报告,撰写相关文章、随笔,形成学校“预设与生成”典型案例选,并推广交流。 7、本课题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实施新课程以来,国内许多学校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任职较为深入的研究。如叶澜教授的动态生成教育理论、国内教育刊物上相关研究论文等。

主要参考文献: 1、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3、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4.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课题主持人先后主持过一项常州市级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参与 个一项省级课题的研究,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或获奖,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科研水平。 为了顺利完成研究任务,本课题将采用以下措施予以保证: 本课题制定一整套相关的研究制度来规范研究行为,如:定期或不定期学习研讨制度。课题组每月要就课题进展情况开展一次回顾性小结,每学期还将邀请校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和指导。 参与研究的老师都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教育教学经验,能提供较丰富的实践性资料。我校是市级教科研先进单位,教科研氛围浓厚,学校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学校将从各方面确保本课题研究活动正常开展。课题组成员都承诺将在课题研究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的大多数时间和精力将关注并开展该课题的系列研究活动。

四、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主要研究阶段 完成时间 课题组成员分工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课题立项,设计、修改方2011年31. 准备阶段: 月—2011年6月 全体成员 案,开题论证,完善方案计划。开展现行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调查,搜集有关预设与生成的教学理论指引课题研究。 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具体实2011年62. 实施阶段: 月~2013 年10月 践研究,拟写教学反思,全体成员 授课小结,开展教学研讨,形成书面材料,并收集典型案例。中期评估报告

2013年113.总结阶段: 月—2013年12月,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全体成员 完成课题报告,撰写相关文章、随笔,形成学预设与生成”典型案例选,并推广交流。 预期达到的目标 承担者 1、实践案例 2、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教1、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完美预设策略 学完美预设策略、灵动生2、形成有效生成的策略以及成策略以及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的策略 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的策略 3、形成高效物数学课堂,教3、工作报告,实验总结报师课堂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告,研究教案、论文、 案例汇编等课题研究成果。 全体成员 本课题完成的时间:2013.12 五、评审意见

1、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请注明该课题是否拟推荐为辖市区级课题或常州市级课题等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2、县(市、区)教科研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3、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3、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hl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