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佀姓

更新时间:2023-10-26 16: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姓氏起源

据了解,佀氏源于华夏八大古姓之一的姒(sì)氏,被姓氏专家称为国姓和人口极少的

稀姓。

佀氏得姓的由来很久。邦国之元神禹是佀氏始祖,公元前约2103年出生在帝丘,是黄帝之玄孙、颛顼之孙。自昔大禹佐陶唐而治天下,平水土,导河洛,治水到荥阳洎水河(古名泤水河),禹思 “泤”音良义,又忖母梦薏苡,人皆母所生,故将“泤”字去“水”换“女”,

取“姒”字为己姓。因治水之功显赫,舜后天下诸侯皆拜大禹为帝。

公元前445年楚惠王侵吞杞国,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侵吞越国,并下令追杀截剿姒氏,而其幸存者为躲避楚祸而潜逃隐居,不敢说自己是神禹之后。公元前332年,禹裔五十五代孙行字辈遂将“姒”字女旁易为“亻”,易“以”为“耜”的右半部,变为“佀”,形虽异而音寔同。况乎“女”亦为人,“以”与 “耜”的右半部在古代互为通假。由此,杞地、

豫州“姒”姓一大部分演变为“佀”姓。

迁徙分布

“我的祖辈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桐县迁徙到郓城的,全国的佀姓都是一个祖先。佀姓现在有两大聚集地,一个是菏泽郓城县,另一个是河南清丰县,河南省濮阳县文留镇东邢屯村大部分人姓佀,河北省石家庄也有佀姓。我老家有一个佀家祠堂,被列为山东省三级

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姓氏少见,在河南清丰县有一位佀姓青年在网上为“佀”姓开设了一个名叫“佀姓家园”网站,让分散在全国各地“佀”姓都聚集在这里。记者在该网站上看到全国各地不少佀姓人在网站上交流。

山东奇姓大搜索 佀姓 得姓禹王 聚居郓城 sì 佀 分布地区:

“佀”被专家称为国姓和人口极少的稀姓,连同台湾同姓在内总共不到一万六千人。山东郓城县和河南清丰县是目前佀姓的两大聚集地。我省济南、德州、济宁、冠县、微山县等地也有佀姓人居住。在河南省的濮阳县,山西省的宁武县、闻喜县,陕西省的朝邑县、富平县,江苏省的丰县、沛县等地也有佀姓聚居的村庄。 同姓名人:

佀钟:(生卒年不详),字大器,郓城县佀楼村人,明朝户部尚书。 你认识“佀”吗?

见到“佀”这个字,人们十有八九不知道它的读音,更不会想到它还是一个姓氏。“佀”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一,古同似;二,姓。虽然没有被收入《百家姓》中,但佀作为一个姓氏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是华夏八大古姓之一,由姒姓演变而来。据佀姓家族有关资料记载:禹裔五十五代孙行,将“姒”字改“女”为“亻”,易“以”为“■”(注:佀的右半部分),而“似”字的古体正是“佀”字,所以姒、佀、似三姓本属同一个家族。由于“佀”的罕见,生活中,很多佀姓人经常会遭遇一些被误认、误读、误写为“侣”的尴尬和无奈。“几乎没有人认识我这个姓,所以每次自我介绍都要比别人多费些口舌。呵呵,也许是我们佀姓出的名人还不够多、影响力还不够大吧。听说著名作家海岩本姓佀,还有人专门进行过有些八卦地分析,不过海岩本人好像并没有公开声明过。”现在济南工作的佀传华是个心直口快的人。

“全民皆佀”的村子

就是这样一个连同台湾在内总共不到一万六千人的稀有姓氏在我省竟然相当有“市场”,山东郓城县佀楼村是全国范围内佀姓规模最大的聚集地,“河南清丰县的聂庄也是佀姓的重要聚集地,有2000多人姓佀。不过在我们佀家楼,全村3000多口人都姓佀呢。而且,现在分布在全国很多地方的佀姓人最早都是从我们佀家楼迁出去的。”佀洪印是一名退休教师,负责佀氏家族家庙工作多年,提到自己的姓氏和佀家楼时佀洪印非常自豪地说。而记者在网上的几个佀姓社区里也发现很大一部分佀姓社员都与郓城县的佀楼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居住地、或是出生地、或是籍贯。可见,佀家楼因姓得名,名副其实。

大禹是佀姓人的得姓始祖,而佀楼村的佀姓人最早是在公元1335-1341年间由河南清丰迁入的。根据佀楼村佀氏族谱记载,大禹第104代传人得甫奉诏书迁居到当时兖州府郓城的凤凰岭,从此在这里世代定居繁衍下来。“我们祖先自己动手在凤凰岭盖了很多砖石结构的二层小楼,在当时,老百姓们住的一般都是简易的茅草房,所以在兖州府一带这大片的小楼显得很抢眼。”佀洪印介绍说。于是,“佀楼村”的名字便应运而生。

源于大禹之娰姓

有佀姓人骄傲地称自己的姓氏为“贵姓”,一方面是因为“姓以稀为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佀姓人的得姓始祖——禹,禹乃“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足以担当其一个“贵”字。因为大禹乃五帝之一,因此又有一些专家称佀姓为国姓。

大禹的父亲即鲧,曾受命于帝尧治理洪水水患,历时九年未果。禹在舜帝时为司空,接续其父未竟的事业,继任治水之事。相传,当禹治水到荥阳洎水河(古名泤水河)时,认为“泤”音极好,又联想到天下所有的生命都是母亲所给与的,便将“泤”字去“水”换“女”,取“姒”字为已姓。因为禹治水之功显赫,受到诸侯的推崇,舜便将帝位禅让给他。大禹自阳城(今登封)登帝位后励精图治,后迁斟灌(山东观城),传祚四百余年。据佀敬泽研究考证,商汤及周武文王时感念大禹治水有功,便封大禹之后为东楼公于杞(今山东安丘)。公元前445年,日益崛起的楚惠王觊觎杞国肥沃的国土,遂向杞国发起战争并下令围剿追杀姒氏,为躲灭顶之灾,姒姓人四散潜逃隐居,侥幸保全性命便从此隐姓埋名,不敢自称神禹之后。及至禹裔五十五代传人行,将“姒”字女旁改为“亻”,同时易“以”为“耜”的右半部,变为“佀”,自此,“姒”姓的一大部分便演变为“佀”姓。禹裔五十九代传人洗时,楚祸非但没有消逝反而日甚,于是洗便带领佀氏宗族大部逃亡到了陕西的朝邑,由帝王之裔沦为庶民,直到禹裔八十三代传人昌时,才返迁故里大名府清丰县。而定居在清丰的佀姓人中的一部分后来由大禹第104代传人带领,迁徙到今天郓城县的佀楼村,佀楼村佀姓家谱由此开始。

据说,在明代陈士元撰《姓希》中收录的3635个姓氏中,涉及大禹宗族的姓氏就有84个。随着历史的变迁,大禹后裔在“姒”姓的总谱下又分别衍生出了许多其它的姓氏,而在众多禹裔姓氏中,与“姒”字保持同音的只有“佀”字,可见在众多与大禹有关的姓氏之中,佀姓堪称“嫡系”。

佀钟:佀楼村的骄傲

“虽然我的得姓始祖是大禹,可是和他相关的姓氏太多了,而且?姒?又衍生出很多其他姓氏。佀钟是佀姓历史上的名人,更是佀楼村的骄傲,因为他就是我们佀楼村人。所以现在在

佀楼村的佀公祠里只供奉了一个人的塑像,不是大禹而是佀钟。”佀洪印对记者说道。之所以佀钟深为后人敬仰不仅因为他官职高居户部尚书,更因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和仗义执言的品格。自景泰至弘治年间国家钱粮费用日益增多且浪费不止,及至明弘治十五年时太仓粮食几无储备而内府银钱入不敷出;而老百姓肩负着沉重的赋税,生活困窘、苦不堪言,于是佀钟在上奏天下收支数字时劝谏明孝宗在朝廷内奉行节俭,而对百姓再不可加重税收。为了达到劝谏目的,佀钟曾先后上书12次,不可避免地触及了当朝权势和宠臣们的利益,结果奏章得不到批复、建议得不到推行,而佀钟本人也遭到了权贵们一定程度的排挤。不肯屈从的佀钟于是毅然辞官返乡,忧愤中的他不久便辞世了。为了纪念佀钟,郓城县佀楼村的佀姓后人便把佀钟的泥塑赫然供奉在了自家的祠堂里。

人们今天看到的佀家祠堂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典型明代古建筑群,据佀洪印介绍,这个祠堂建于明成化年十八年,里面珍藏了许多佀姓名人佀钟的珍贵遗迹和文物,其中包括由纯汉白玉雕刻而成的龙虎墩四个,华表各1对,御碑4座和石马、石羊、石猪、石丞相;明朝象牙笏板、明礼部尚书张升书“送佀钟东还序”中堂原件一款、佀钟亲笔题字条幅一轴、皇帝圣旨三道(本应为16道,因为并非战乱现仅保留三道)以及由唐寅绘制的佀钟画像一幅、佀钟泥塑一尊等等。1986年和1990年省文物局先后两次拨专款对大殿及前门进行了修缮;2001年,佀公祠堂被正式更名为佀钟纪念馆;因为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佀楼村佀家祠堂已被列为山东省三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姓写法由“姒”变“佀”的一次重大演变

本文详细探讨一下这个姓的演变及目前的几种并存写法。从何处谈起呢?还是从“姒”演变为“佀”及其相关字形谈开来吧。

佀姓家族有关资料记载:禹裔五十五代孙行,将“姒”字改“女”为“亻”,易“以”为“”,即佀,形虽异而音同。

这个说法有一个缺陷:主要从现代字形的角度而不是从文字发展的历史来说“佀”字的起源。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我手头没有足够的资料来探究,仅凭几部辞典来说一下几点浅见:

1.“”字早于“以”字

“”字,在“耜、鈻、官、苢”这些字中,它作为其中的主要构件,人们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本来是一个单字,而现在却已被淘汰,在计算机字库中没有,通过造字程序才能写出。

要问此字如何读如何讲,请打开《现代汉语词典》第1350页,在其右下角就有这个字:“” 同“以”。而在《辞海》的第67页中,同样能找到这个字:,“以”的异体字。这个解释在《辞海》的第355页中也能找到印证:以(“”、“口人”。注:第二个字为一个“口”字加一“人”字)。这里的扩号表明其中的两个字都是“以”的异体字。简言之,这个“”字读为yǐ,意同“以”。但是,从字源上讲,它是先于“以”字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以”字是由它改成的。

根据是什么?是《说文解字》。因为《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汉字字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备工具书。东汉许慎撰。正文以小篆为主。后经北宋徐铉校定。现在通行的版本中每篆之首增加楷体,以便于读者查寻。我们从《说文解字》检字表中查得“以”字应在第311页的上部,但在正文中却没有现在的“以”字,而只有一个篆体字,形状接近于上述“”字,字首所标的也是“”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东汉时尚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以”字,而只是其古代形式。换句话说,从字源的角度看,这个“”字应被说成是“以字的古体字”。(另见《在线康熙字典》http://tool.httpcn.com/dict_kx.html? 第一个义项就是古文,但由于在线无法输入“”字,那里出现两个问号。对照《康熙字典》原本,明确说的是“”字)。

其实,我们宁可把这个字看作是像个“已”或“巳”字。这是因为:

第一,这个篆体的写法就与“已”、“巳”字非常接近,只是最后一笔弯勾转回来,与左侧的竖笔相接。第二,古人的文字中常有“已前”的说法,与我们现在通用的“以前”意思一致。

2.“佀”字是“似”字的古体字

“佀”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079页中的解释有二:(一)同似,(二)姓。《辞海》第261页中的解释是:(一)似的异体字,(二)姓。明代有佀锺。在《辞海》第257页中又可以找到:似(佀),与前者互相印证,无需赘述。

而从《说文解字》的目录中我们查到的“似”字,在第165页正文中则是其形如“佀”篆体字(左侧为“人”,右则如“已”或巳)。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佀”字是先于“似”字出现的。因此,虽然从现代人的眼光中,可以把 “佀”字说成是“似”字的异体字,但从字源的角度上讲,把 “佀”字说成是“似”字的古体字更为准确。

3.由“姒”字改为“佀”到底改了几笔

我们再回到本文的开头:“…改?女?为?亻?,易?以?为??…”。既然我们可以从上面的分析中知道“”字是先于“以”字出现的,“佀”也可能先于似、姒而出现,那么“易?以?为??”也就说不大通了。我现在感到遗憾的是《说文解字》中没有找到“姒”字的篆体写法,但我可以据上述“以”、“似”二字的篆体推想:其右侧的“以”字写法也是接近于“已”字或“巳”字。

最近,佀庆琪从《康熙字典》查得,有三个发现和进一步佐证资料:一是“”为“姒”的古文,二是“姒”本作“佀”,三是“”是“以”的古文。姑且不探讨“姒”与“佀”哪一个在先哪一个在后,甚至也可妄测编修《康熙字典》时对我们的姓只知两种写法是同一字而那时无法考证孰先孰后,那就以家谱记载“易字”为信吧,但也不是改了两个构件,只需要把这个字“改?女?为?亻?”,就成了我们的“佀”字,也就用不着“易?以?为??”了。这就是我认为的“一笔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hk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