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题库-光学

更新时间:2024-02-28 12: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如图所示,波长为??的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在折射率为n2的薄膜上,经上下两个表面反射的

两束光发生干涉.若薄膜厚度为e,而且n1n3,则两束光在相遇点的相位差为( ) n

1(A) 4?n2 e / ? (B) (4?n2 e / ????? en2(C) (2?n2 e / ????? (D)??2?n2 e / ? ??

n32. 两块平玻璃构成空气劈尖,左边为棱边,用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若上面的平玻璃慢慢地向上平移,则干涉条纹( )

(A)向棱边方向平移,条纹间隔变小 (B)向棱边方向平移,条纹间隔变大 (C)向远离棱边方向平移,条纹间隔不变 (D)向棱边方向平移,条纹间隔不变 (E)向远离棱边方向平移,条纹间隔变小

3.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缝是水平的。若双缝所在的平板稍微向上平移,其它条件不变,则屏上的干涉条纹( ) (A)向上平移,且间距改变 (B)向下平移,且间距不变 (C)不移动,但间距改变 (D)向上平移,且间距不变

4.在杨氏双缝实验中,若使双缝间距减小,屏上呈现的干涉条纹间距如何变化?若使双缝到屏的距离减小,屏上的干涉条纹又将如何变化?( )

(A)都变宽 (B)都变窄 (C)变宽,变窄 (D)变窄,变宽 5. 波长λ=550 nm 的单色光垂直入射于光栅常数d=1.0?10-4 cm 的光栅上,可能观察到的光谱线的最大级次为( )

(A) 4 (B) 3 (C) 2 (D) 1

6.若把牛顿环装置(都是用折射率为1.52的玻璃制成的)由空气搬入折射率为1.33的水中,则干涉条纹( )

(A)中心暗斑变成亮斑 (B) 变疏 (C)变密 (D) 间距不变

7.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玻璃纸遮住双缝中的一个缝,若玻璃纸中光程比相同厚度的空气的光程大5?2,则屏上原来的明纹处( )

(A)仍为明条纹 (B)变为暗条纹 (C)既非明纹也非暗纹 (D)无法确定是明纹还是暗纹

8. 一衍射光栅对某一定波长的垂直入射光在屏上只能出现0级和1级主级大,欲使屏上出现更高级次的衍射主极大,应该( )

(A)换一个光栅 常数较小的光栅 (C)将光栅向靠近屏幕的方向移动工 (B)换一个光栅常数较大的光栅 (D)将光栅向远离屏幕的方向移动

9.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单色自然光,在屏上形成干涉条纹,若在两缝后放一个偏振片,则( ) (A)干涉条纹的间距不变,但明纹的亮度减弱 (B)干涉条纹的间距不变,但明纹的亮度加强 (C)干涉条纹的间距变窄,且明纹的亮度减弱 (D)无干涉条纹 10. 如图,用单色光垂直照射在观察牛顿环的装置上,当平凸透镜垂直 向上缓慢平移而远离平面玻璃时,可以观察到这些环状干涉条纹( )

(A)向中心收缩 (B)向右平移

(C)向外扩张 (D)静止不动 (E)向左平移

二、简答题(每小题3分)

单色光 空气 1. 在空气中的双缝干涉实验中,(1)请写出屏上单色光干涉相邻两明(暗)条纹的宽度Dx的计算公式; (2)欲增大条纹的宽度应采取哪些方法(至少给出2种方法)?

2. 在夫琅禾费单缝衍射中,为保证在衍射图样中至少出现衍射光强的第一级极小,单缝的宽度必须大于多少?为什么?

3. 什么叫光谱线缺级?缺级的原因是什么?

4. 用偏振片怎样来区分自然光、部分偏振光和线偏振光?

5. 什么是光程?在不同的均匀媒质中,若单色光通过的光程相等时,其几何路程是否相同?

6. 什么叫线偏振光?线偏振光是否一定是单色光?

三、填空题(每小题3分)

1.用麦克尔逊干涉仪测微小的位移,若入射光波波长??5893A,当动臂反射镜移动时,干涉条纹移动了2040条,反射镜移动的距离d=____________mm(保留3位小数)。

2.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实验中,波长为l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在宽度为a?3?的单缝上,对应于衍射角为300方向,单缝处的波面可分成的半波带数目为 个,对应于该方向的衍射条纹是 级 纹。 3.玻璃的折射率为03,当光由空气射向玻璃而被界面反射时,起偏角为 ,透射光束的折射角为 。 LAaBP4.光强均为I0的两束相干光相遇而发生干涉时,在相遇区域内有可能出现的最大光强是 。

5.如图所示的单缝夫琅和费衍射装置示意图中,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在单缝上,若P点是衍射条纹中的中央明纹旁第二个暗条纹的中心。则由单缝边缘的A、B两点分别到达P点的衍射光线光程差是 ______ _______。

6.一束自然光由折射率为n1的介质入射到折射率为n2 的介质分界面上。已知反射光为完全偏振光,则入射角为 ,折射角为__ _ _。 央极大所在处的两束光的光程差= 。

8.一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于一单缝,若其第三条明纹位置正好和波长为600 nm的单色光垂直入射时的第二级明纹的位置一样,则前一种单色光的波长 nm。

9. 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实验中,波长为?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对应于衍射角为30的方向上,单缝处波阵面可分成半波带数

o 7.若一双缝装置的两个缝分别被折射率为n1和n2的两块厚度均为e的透明介质所遮盖,此时由双缝分别发出投射到屏上原中

目为4,则单缝宽度为__________,对应于该方向的衍射条纹是___ _ _级_ _ __纹。

10. 用??589.3nm的光垂直入射到楔形薄透明片上,形成等厚条纹,已知膜片的折射率为1.52,等厚条纹相邻纹间距为

5.0nm,楔形面间的夹角?? 。

11. 一束平行的自然光,以60°角入射到平玻璃表面上.若反射光束是完全偏振光,则透射光束的折射角是____________;玻

璃的折射率为____________。

12.在双缝实验中,两缝分别被折射率为n1和n2的透明薄膜遮盖,两者的厚度均为e,波长为λ的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双缝上,屏幕上原中央明处两束相干光的相位差 。

13.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实验中波长为l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在宽度为a?2?的单缝上,对应于衍射角为300方向,单缝处的波面可分成的半波带数目为 个,对应于该方向的衍射条纹是___ _ _级_ _ __纹。

14.在劈尖的干涉实验中,相邻明纹的间距_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等),当劈尖的角度增加时,相邻明纹的间距离将__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小),当劈尖内介质的折射率增加时,相邻明纹的间距离将__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小)。 15.某一物质对空气得临界角为45,光从该物质向空气入射,i0 = 。 16. 在单缝的夫琅和费衍射实验中,观察屏上第三级暗纹所对应的单缝处波面可划分为 个半波带。若将缝宽缩小一半,原来第三级暗纹处将是第 级 纹.

17. 惠更斯引入 的概念提出了惠更斯原理,菲涅耳再用 的思想补充了惠更斯原理,发展成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8.把折射率n =1.50 的薄膜放入迈克耳孙干涉仪的一臂,如果由此产生了8 条条纹的移动,若入射光波长为589 nm, 则薄膜厚度d= m(保留3位小数)。 19.一双缝干涉条纹装置,在空气中观察时干涉条纹间距为1.0mm。若整个装置放在某种液体中,干涉条纹的间距将为0.75mm,这种液体的折射率为 。

20.一束自然光以布儒斯特角入射到平板玻璃片上,就偏振状态来说,则反射光为 ,反射光E 矢量的方向 ,透射光为 。

四、简算题(每小题4分)

1.在两块透光轴方向正交偏振片P1 ,P3 之间插入另一块偏振片P2,光强为I0的自然光垂直入射于偏振片P1,求:(1)P1与P2的夹角为?=30时,通过偏振片P2 和P3的光强I2和I3; (2)求通过P3的光

0

0p1αp2强最大值。

2.一束自然光从空气入射到折射率为1.40的液体表面上,其反射光是完全偏振光. 试求: (1)入射角等于多少? (2)折射角为多少?

p33.为了测定一光栅的光栅常数,用波长??632.8nm的氦氖激光垂直照射光栅,作光栅的衍射光谱实验。已知第一级谱线的

0衍射角?1?30,求:(1)光栅常数d=? (2)能看第二级谱线吗?为什么?

4. 用钠灯(??589.3nm)观察牛顿环,看到第k条暗环的半径为r?4mm,第k?5条暗环半径r?6mm,求所用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R。

5. 如图,波长为550nm的光由空气垂直射入玻璃(折射率1.52),为增加透射率,在玻璃表面镀一层折射率为1.38的MgF2薄膜,薄膜的最小厚度应为多少?

?n1n2n3空气 MgF2 玻璃 e

6. 波长为500nm和520nm的两种单色光同时垂直入射在光栅常数为0.002cm的光栅上,紧靠光栅后用焦距为2m的透镜把光线聚焦在屏幕上。求这两束光的第三级谱线之间的距离。

7. 自然光投射到叠在一起的两块偏振片上,则两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夹角为多大才能使透射光强为入射光强的1/3?

8. 波长600nm的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到缝宽a?0.6mm的单缝上,缝后有一焦距为f?60cm的透镜。在透镜焦平面观察到的中央明纹宽度为多少?两个第三级暗纹之间的距离为多少?(1nm=10-9m)。

9. 一束光强为I0的自然光,相继通过两个偏振片P1、P2后出射光强为I0/4。若以入射光线为轴旋转P2,要使出射光强为零,P2至少应转过的角度是多少?

10. 以单色光照射到缝宽为0.2mm的双缝上,缝距屏幕为1m。从第一级明纹到同侧第四级的明纹为7.5mm时,求:(1)相邻明纹间距离;(2)入射光波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h4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