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步骤是什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3 16: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步骤是什么

一,看懂建筑图

结构设计,就是对建筑物的结构构造进行设计,首先当然要有建筑施工图,还要能真正看懂建筑施工图,了解建筑师的设计意图以及建筑各部分的功能及做法,建筑物是一个复杂物体,所涉及的面也很广,所以在看建筑图的同时,作为一个结构师,需要和建筑,水电,暖通空调,勘察等各专业进行咨询了解各专业的各项指标。在看懂建筑图后,作为一个结构设计人员,这个时候心里应该对整个结构的选型及基本框架有了一个大致的思路了.

二,建模(以框架结构为例) 1.三维建模

当结构师对整个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考虑建模了,建模就是利用软件,把心中对建筑物的构思在电脑上再现出来,然后再利用软件的计算功能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符合现行规范以及满足各方面的需要.现在进行结构设计的软件很多,常用的有PKPM,广厦,TBSA等,大致都差不多。这里不对软件的具体操作做过多的描述,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每个软件的操作说明书。每个软件都差不多,首先要建轴网,这个简单,反正建筑已经把轴网定好了,输进去就行了,然后就是定柱截面及布置柱子。柱截面的大小的确定需要一定的经验,作为新手,刚开始无法确定也没什么,随便定一个,慢慢再调整也行。柱子布置也需要结构师对整个建筑的受力合理性有一定的结构理念,柱子布置的合理性对整个建筑的安全与否以及造

价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不过建筑师在建筑图中基本已经布好了柱网,作为结构师只需要对布好的柱网进行研究其是否合理.适当的时候需要建议建筑更改柱网.当布好了柱网以后就是梁截面以及主次梁的布置.梁截面相对容易确定一点,主梁按1/12跨度考虑,次梁可以相对取大一点主次梁的高度要有一定的差别,这个规范上都有要求。而主次梁的布置就是一门学问,这也是一个涉及安全及造价的一个大的方面.总的原则的要求传力明确,次梁传到主梁,主梁传到柱.力求使各部分受力均匀。还有,根据建筑物各部分功能的不同,考虑梁布置及梁高的确定。梁布完后,基本上板也就被划分出来了,当然悬挑板什么的现在还没有,需要以后再加上...,梁板柱布置完后就要输入基本的参数啦,比如混凝土强度啊,每一标准层的层高啊,板厚啊,保护层啊,这个每个软件设置的都不同,但输入原则是严格按规范执行.当整个三维线框构架完成,就需要加入荷载及设置各种参数了,比如板厚啊,板的受力方式啊,悬挑板的位置及荷载啊什么的,这时候模形也可以讲基本完成了,生成三维线框看看效果吧,可以很形象的表现出原来在结构师脑中那个虚构的框架. 2.计算

计算过程就是软件对结构师所建模型进行导荷及配筋的过程,在计算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软件的各种参数,以符合实际情况及安全保证,如果先前所建模型不满足要求,就可以通过计算出的各种图形看出,结构师可以通过对计算出的受力图,内力图,弯矩图等等对电算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模型中的不足并加以调整,反复至电算结果满足要求为止,这时

模型也就完全的确定了.然后再根据电算结果生成施工图,导出到CAD中修改就行了,通常电算的只是上部结构,也就是梁板柱的施工图,基础通常需要手算,手工画图,现在通常采用平法出图了,也大大简化了图纸有利于施工. 3.绘图

当然,软件导出的图纸是不能够指导施工的,需要结构师根据现行制图标准进行修改,这就看每个人的绘图功底了,施工图是工程师的语言,要想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设计,就需要更为详细的说明,出图前结构师要确定,别人根据施工图能够完整的将整个建筑物再现于实际中,这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仔细再仔细,认真再认真。结构师在绘图时还需要针对电算的配筋及截面大小进一步的确定,适当加强薄弱环节,使施工图更符合实际情况,毕竟模型不能完完全全与实际相符.最后还需要根据现行各种规范对施工图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核对,宗旨就是完全符合规范,结构设计本就是一个规范化的事情.我们的设计依据就是那几十本规范,如果施工图中有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地方,那发生事故,设计者要负完全责任的......总的来讲,结构施工图包括设计总说明,基础说明及基础平面布置,如果是桩基础就还有桩位图,柱网布置及柱平法大样图,每层的梁平法配筋图,每层板配筋图,层面梁板的配筋图,楼梯大样图等,其中根据建筑复杂程度,有几个到几十个结点大样图.

4.校对审核出图

当然,一个人做如此复杂的事情往往还是会出错,也对安全不利,所以结构师在完成施工图后,需要一个校对人对整个施工图进行仔细的校对工作,校对通常比较仔细资格也比较老,水平也比较高,设计中的问题多是校对发现的,校对出了问题后返回设计者修改。修改完毕交总工审核,总工进一步发现问题返回设计者修改,通常修改完毕后的施工图,有错误的可能性就很低了,就是有错误,也对整个结构不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然后签完字,盖完出图章和注册章,拿去晒图吧...

5.联系单或设计变更

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有时候实际情况与设计考虑的情况不符或,设计的施工难度过大,施工无法满足就需要设计变更,由甲方或施工队提出问题,返回设计修改,在施工过程中,设计也需要多次到工地现场进行检查,看施工是否是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来做的,不对的地方及时指出修改...

结构设计步骤

结构设计

1.结构设计的概念及内容:

结构设计简而言之就是用结构语言来表达建筑师及其它专业工程师所要表达的东西。结构语言就是结构师从建筑及其它专业图纸中所提炼简化出来的结构元素。包括基础,墙,柱,

梁,板,楼梯,大样细部等等。然后用这些结构元素来构成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结构体系,包括竖向和水平的承重及抗力体系。把各种情况产生的荷载以最简洁的方式传递至基础。结构设计的内容由上可知为:基础的设计。上部结构的设计和细部设计。

2.结构设计的阶段:

结构设计的阶段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结构方案阶段,结构计算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

方案阶段的内容为:

根据建筑的重要性,建筑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建筑场地的类别及建筑的高度和层数来确定建筑的结构形式(例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混合结构等等以及由这些结构来组合而成的结构形式)。确定了结构的形式之后就要根据不同结构形式的特点和要求来布置结构的承重体系和受力构件。

结构计算阶段的内容为:

一:荷载的计算。荷载包括外部荷载(例如,风荷载,雪荷载,施工荷载,地下水的荷载,地震荷载,人防荷载等等)和内部荷载(例如,结构的自重荷载,使用荷载,装修荷载等等)上述荷载的计算要根据荷载规范的要求和规定采用不同的组合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等来进行不同工况下的组合计算。

二:构件的试算。根据计算出的荷载值,构造措施要求,使用要求及各种计算手册上推荐的试算方法来初步确定构件的截面。

三:内力的计算,根据确定的构件截面和荷载值来进行内力的计算,包括弯矩,剪力,扭矩,轴心压力及拉力等等。

三:构件的计算。根据计算出的结构内力及规范对构件的要求和限制(比如,轴压比,剪跨比,跨高比,裂缝和挠度等等)来复核结构试算的构件是否符合规范规定和要求。如不满足要求则要调整构件的截面或布置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内容为: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来最终确定构件布置和构件配筋以及根据规范的要求来确定结构构件的构造措施。

3.各设计阶段的基本方法:

根据方案阶段的主要内容,其基本方法就是根据各种结构形式的适用范围和特点来确定结构应该使用的最佳结构形式,这要看规范中对于各种结构形式的界定和工程的具体情况而定,关键是清楚各种结构形式的极限适用范围。还要考虑合理性和经济性。

在结构计算阶段,就是根据方案阶段确定的结构形式和体系,依据规范上规定的具体的计算方法来进行详细的结构计算,规范上的方法有多种,关键是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以楼板为例,就有弹性计算法,塑性计算法及弹塑性计算法。所以选择符合工程实际的计算方法是合理的结构设计的前提,是十分重要的。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就是根据结构计算的结果来用结构语言表达在图纸上。首先表达的东西要符合结构计算的要求,同时还要符合规范中的构造要求,最后还要考虑施工的可操作

性。这就要求结构设计人员对规范要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另外还要对施工的工艺和流程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设计出的结构,才会是合理的结构。

4.规范、手册及标准图集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

结构设计的准则和依据就是各种规范和标准图集。在进行不同结构型式的设计时必须要紧扣不同的规范,但这些规范又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不同的工程中往往会使用多种规范,在一个工程确定了结构形式后,首先要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来确定建筑的可靠度和重要性;然后再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定建筑在抗震设防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在荷载的取值时要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来确定,这是建筑总体需要运用的规范。在工程的具体设计方面,涉及到砌体部分的要遵循《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涉及到混凝土部分的要遵循《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涉及到钢筋部分的要遵循《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和《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的规定;在基础部分的设计时需要遵循的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最后在结构绘图时则要符合《建筑结构制图标准》的要求。

在各种结构设计手册中,给出了该结构形式设计的原理,方法,一般规定和计算的算例以及用来直接选用的各种表格。这对于深刻理解和具体设计各种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我们推荐最好能参照设计手册来手算典型的结构形式。

标准图集是依据规范来制定的国家和省市地方统一的设计标准和施工做法构造。不同的结构形式有不同的标准图集。设计中常用的有,结构绘图时采用:平法制图(03G101-1),

砌体中的钢筋混凝土过梁采用:过梁(L03G303),砖混结构抗震构造详图采用:L03G313,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构造详图采用:L03G323,地沟及盖板采用:02J331。需要说明的是,在选用标准图集时一定要根据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来酌情选用,必要时应说明选用的页号和图集号,不可盲目采用。

总之,结构设计是个系统的,全面的工作。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灵活创新的思维和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设计人员要从一个个基本的构件算起,做到知其所以然,深刻理解规范和规程的含义,并密切配合其它专业来进行设计。在工作中应事无巨细,应善于反思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砖混结构的设计内容、难点和注意事项

1. 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正负零以下应采用水泥砂浆,以上采用混合砂浆。等等。

2. 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

(1)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的二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 200, 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

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一般砖混结构的过街楼处板应现浇,并且钢筋双向双排布置。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当板的形状不同但配筋相同时也可编为一个板号。宜全楼统一编号。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12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说明分布筋为φ6@25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为φ8@200。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断开或倾斜通过。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应加斜筋。顶层应建议甲方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的缝,钢筋不断。尽量采用现浇板,不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卫生间做法可为70厚+10高差(取消垫层)。8米以下的板均可以采用非预应力板。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现浇并加厚,并双向双排配筋,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现浇板的配筋建议采用PMCAD软件自动生成,一可加快速度,二来尽量减小笔误。自动生成楼板配筋时建议不对钢筋编号,因工程较大时可能编出上百个钢筋号,查找困难,如果要编号,编号不应出房间。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减系数,将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值得注意的是,按弹性计算的双向板钢筋是板某几处的最大值,按此配筋是偏于保守的,不必再人为放大。支承在外墙上的板的负筋不宜过大,否则将对砖墙产生过大的附加弯距。一般:板厚>150时采用φ10@200;否则用φ8@200。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应注意以下几点:1.单向板是按塑性计算的,而双向板按弹性计算,宜改成一种计算方法。2.当厚板与薄板相接时,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虑是适当的,但厚板就不合适,宜减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3.非矩形板宜减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4.房间边数过多或凹形板应采用有限元程序验算其配筋。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为PM?.T。板一

般可按塑性计算,尤其是基础底板和人防结构。但结构自防水、不允许出现裂缝和对防水要求严格的建筑, 如坡、平屋顶、橱厕、配电间等应采用弹性计算。室内轻隔墙下一般不应加粗钢筋,一是轻隔墙有可能移位,二是板整体受力,应整体提高板的配筋。只有垂直单向板长边的不可能移位的隔墙,如厕所与其他房间的隔墙下才可以加粗钢筋。坡屋顶板为偏拉构件,应双向双排配筋。

(3).圈梁、构造柱布置及其剖面详图。圈梁要浇圈闭合拉通,穿过中间走廊,并隔一定距离将截面加强。注意圈粱(包括地基圈梁)在外墙楼梯、入口等处可能被截断,应在相应位置附加一道并满足搭接长度。坡屋顶为双层圈梁。单层空旷房屋层高超过 4米宜在窗顶处增加一道圈梁。说明圈梁、构造柱纵筋的搭接及锚固长度。构造柱箍筋在上下端应加密。说明构造柱生根何处,当地面为刚性地面时,应将构造柱伸至基底。较大洞口两侧宜加构造柱(2.4米以上)。构造柱与下层相同的,可不标构造柱编号,但应在图中说明。圈梁、构造柱纵筋宜采用一级钢筋。为减少圈梁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和清水砖墙的立面效果,360外墙圈梁的外侧宜有120砖墙。设置构造柱后必须设置圈梁或暗圈梁。设置圈梁不一定设构造柱。斜交砖墙的交接处应增设构造柱,且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建筑四角包括阴角,考虑到应力复杂和应力集中,应增大截面和配筋。请参照《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JGJ/T13-94》

(4).过梁布置。核算圈梁下的高度是否足够放预制过梁,如果不够,则应圈梁兼过梁或圈梁局部加高。尽量采用过梁与圈梁整浇方式。此法方便施工并对抗震有利。当过梁与柱或构造柱相接时,柱应甩筋,过梁现浇。过梁配筋不得过小,以考虑地震时过梁上墙体出现裂缝不能形成拱的作用。当有大梁压在过梁上时,过梁一般用较大截面,兼梁垫用。过梁支承长度改360,并应验算过梁下砌体的局部承压。360墙可用一120矩形过粱加一120带挑沿过粱。

现浇过梁荷载取值参见《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

(5).雨蓬、阳台、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详图。注意:雨棚和阳台的竖板现浇时,最小厚度应为80,否则难以施工。竖筋应放在板中部。当做双排筋时,高度<900,最小板厚100;高度>900时,最小板厚120。阳台的竖板应尽量预制,与挑板的预埋件焊接。雨棚和阳台上有斜的装饰板时,板的钢筋放斜板的上面,并通过水平挑板的下部锚入墙体圈梁(即挑板双层布筋)。两侧的封板可采用泰柏板封堵,钢筋与泰柏板的钢丝焊接,不必采用混凝土结构。阳台的门联窗处窗台应使用轻体材料砌筑,方便以后装修时凿掉。挑板挑出长度大于2米时宜配置板下构造筋。挑板内跨板上筋长度应大于等于挑板出挑长度,尤其是挑板端部有集中荷载时。内挑板端部宜加小竖沿,防止清扫时灰尘落下。当顶层阳台的雨搭为无组织排水时,雨搭出挑长度应大于其下阳台出挑长度100。挑板配筋应有余地,并应采用大直径钢筋,防止踩弯。挑板内跨板跨度较小,跨中可能出现负弯距,应将挑板支座的负筋伸过全跨。

(6).楼梯布置。采用X型斜线表示楼梯间,并注明楼梯间另详。尽量用板式楼梯,方便设计及施工,也较美观。

(7).板顶标高。可在图名下说明大多数的板厚及板顶标高,厨厕及其它特殊处在其房间上另外标明。

(8).梁布置及其下的梁垫布置。也可在梁支座处将梁加宽至500来代替梁垫。

(9).板上开洞(厨、厕、电气及设备)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附加筋不必一定锚入板支座,从洞边锚入La即可。板上开洞的附加筋,如果洞口处板仅有正弯距,可只在板下加筋;否则应在板上下均加附加筋。留筋后浇的板宜用虚线表示其范围,并注明用提高一级的膨胀混凝土浇筑。未浇筑前应采取有效支承措施。住宅跃层楼梯在楼板上所开大洞,周边不宜加梁,

应采用有限元程序计算板的内力和配筋。板适当加厚, 洞边加暗梁。 (10).屋面上人孔、通气孔位置及详图。

(11).在平面图上不能表达清楚的细节要加剖面,可在建筑墙体剖面做法的基础上,对应画结构详图。

3. 基础平面图及详图:

(1).在墙下条基宽度较宽(大于2米,部分地区可能更窄)或地基不均匀及地基较软时宜采用柔性基础。应考虑节点处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使用的不利因素,适当加宽基础。 (2).当基础上留洞、首层开大洞的洞口宽度大于洞底至基底高度时,如要考虑洞口范围内地基的承载力,洞口下基础应做暗梁。或将基础局部降低。

(3).素混凝土基础下不必做垫层,但其内有暗梁时应注明底部钢筋保护层厚为70,或做垫层。地下水位较高时或冬季施工时,不得做灰土基础。刚性基础一般300厚。

(4).建筑地段较好,基础埋深大于3米时,应建议甲方做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当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不再外伸。地下室内墙可采用砖墙,外墙宜用混凝土墙。每隔30~40米设一后浇带,并注明两个月后用微膨胀混凝土浇注。不应设局部地下室,且地下室应有相同的埋深。地下室顶板应考虑施工时材料堆积荷载。

(5).地面以下墙体如被管沟消弱较多,应考虑抗震的不利影响,地下墙体宜加厚。 (6).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7).新建建筑物基础不宜深于周围已有基础。如深于原有基础,其基础间的净距应不少于基础之间的高差的1.5至2倍。

(8).条形基础偏心不能过大,柔性基础必要时可作成三面支承一面自由板(类似筏基中间开洞)。一般情况下,基础底部不应因荷载的偏心而与地基脱开。

(9).当有独立柱基时,独立基础受弯配筋不必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除非此基础非常重要,但配筋也不得过小。独立基础是介于钢筋混凝土和素混凝土之间的结构。

(10).基础圈梁在建筑入口处或底层房间地面下降处应调低标高。当基础圈梁顶标高为-0.060时可取消防潮层。当地基不均匀时基底应增设一道基础圈梁。 (11).基础平面图上应加指北针。 (12).基础底板混凝土不宜大于C30。

(13).在软土地基上的建筑应控制建筑的总沉降量,在地基较不均匀地区应控制建筑的沉降差,砖混结构对差异沉降很敏感。因建筑的实际沉降和计算值是有差异的,很难算准,所以应从构造上入手,采用整体性强的基础形式。

(14).可用JCCAD软件自动生成基础布置和基础详图。应注意,在使用砖混抗震验算菜单产生的砖混荷载生成基础图时,其墙下荷载为整片墙的平均压力,墙体各段的荷载差异较大时,荷载较大处的墙下基础是不安全的,应人工调整。生成的基础平面图名为JCPM.T,生成的基础详图名为JCXT?.T

请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和各地方的地基基础规程。

4. 暖沟图及基础留洞图:

(1).沟盖板在遇到楼梯间和电线管时下降(500),室外暖沟上一般有400厚的覆土。 (2).注明暖沟两侧墙体的厚度及材料作法。暖沟较深时应验算强度。 (3).基础留洞大于400的应加过梁,暖沟应加通气孔

(4).基础埋深较浅时暖沟入口底及基础留洞有可能比基础还低,此时基础应局部降低。 (5).首层有门洞处不能用挑砖支承沟盖板

(6).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暖沟做法不同于一般地区。应按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

地区的特殊要求设计。

(7).暖沟一般做成1200宽,1000的在维修时偏小。

5. 楼梯详图:

(1).应注意:梯梁至下面的梯板高度是否够,以免碰头,尤其是建筑入口处。 (2).梯段高度高差不宜大于20,以免易摔跤

(3).两倍的梯段高度加梯段长度约等于600。幼儿园楼梯踏步宜120高。

(4).楼梯折板、折梁阴角在下时纵筋应断开,并锚入受压区内La,折梁还应加附加箍筋 (5).楼梯的建筑做法一般与楼面做法不同,注意楼梯板标高与楼面板的衔接。

(6).楼梯梯段板计算方法:当休息平台板厚为80~100,梯段板厚100~130,梯段板跨度小于4米时,应采用1/10的计算系数,并上下配筋;当休息平台板厚为80~100,梯段板厚160~200,梯段板跨度约6米左右时,应采用1/8的计算系数,板上配筋可取跨中的1/3~1/4,并不得过大。此两种计算方法是偏于保守的。任何时候休息平台与梯段板平行方向的上筋均应拉通,并应与梯段板的配筋相应。

(7).注意当板式楼梯跨度大于5米时,挠度不容易满足。应注明加大反拱。

建筑结构设计步骤

建筑结构设计包括三个部分:概念设计、计算分析及构造设计。概念设计体现了结构工程师的设计理念,计算分析则是通过有限元软件分析结构从而从数值上定量地印证设计理念,而构造设计则是通过适当合理的构造设计来实现设计理念。现在的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掌握良好的设计方法和按照正确的设计步骤进行设计,将会使得设计效率大大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个大型的建筑项目,建筑结构设计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 (1)方案设计阶段

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概念设计阶段,该阶段结构工程师主要是配合建筑师从结构整体上确定结构方案,而不是从构件细节去构思总体结构方案。所谓从结构整体上确定结构方案就是从结构的竖向体系及水平体系的选择方面去构思,而不要拘泥于构件设计。这时候通常都要做多个结构方案的对比分析,主要从满足建筑要求、结构受力、施工技术及工程造价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个阶段需要确定结构体系和结构材料。该阶段属于定性分析阶段,主要体现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同时该阶段的工作是全局性,一个结构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案阶段的构思。一般情况下,该阶段的工作主要由总工或专业负责人完成。 (2)初步设计阶段

在方案设计完成后,就进入初步设计阶段,这个阶段结构工程师着重论证和设计结构主要分体系,以确定其主要构件的截面尺寸和连接做法。在总结构体系这个目标下,弄清楚和解决分体系相互关系以及设计中的矛盾。

在这个阶段必须建立比较精确的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分析,需要调整结构布置及构件尺寸,使得结构计算结果如位移、轴压比、周期比等基本满足规范要求,大部分构件没有超筋。 主要计算控制指标如下: 位移: 周期: 轴压比: 平均重度: 梁配筋率:

主要绘制工程图纸: 基础布置图 各层结构布置图 墙柱布置图

(3)施工图设计阶段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者和建设单位对初步设计的方案可行性满意了,全部设计的基本问题已经解决,细节设计也不会引起结构大的改变。这阶段设计的重点是所有分体系构件的细部设计,即构件配筋设计及节点大样设计。

三阶段设计方法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必须从大局入手,把握整体,然后再逐步解决细节问题,即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如果反过来解决问题从细节入手,那么就会本末倒置,使得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当然三阶段设计方法不是认为细节问题不重要,只是将细节问题放在后面来解决。实际上细部设计是至关重要, “细节决定成败”可以是最好的诠释,很多结构发生破坏都是因为构造设计不当。 主要绘制工程图纸: 基础平面图 底板结构平面图 地下室结构平面图 首层结构平面图 各标准层结构平面图 屋面层结构平面图 墙柱配筋平面图

结 构 4.4.1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结构专业设计文件应包含图纸目录、设计说明、设计图纸、计算书(内部归档)。 4.4.2 图纸目录 应按图纸序号排列,先列新绘制图纸,后列选用的重复利用图和标准图。 4.4.3 结构设计总说明 每一单项工程应编写一份结构设计总说明,对多于项工程宜编写统一的结构施工图 设计总说明。如为简单的小型单项工程,则设计总说明中的内容可分别写在基础平面图和各层结构平面图上。 结构设计总说明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本工程结构设计的主要依据(同3.5.2条); 2 设计0.000 标高所对应的绝对标高值; 3 图纸中标高、尺寸的单位; 4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要求和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5 建筑场地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及设计地震分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 6 人防工程的抗力等级; 7 扼要说明有关地基概况,对不良地基的处理措施及技术要求、抗液化措施及要求、地基土的冰冻深度,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 8 采用的设计菏载,包含风荷载、雪荷载、楼屋面允许使用荷载、特殊部位的最大使用荷载标准值; 9 所选用结构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及相应的产品标准,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应说明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接长方法,预应力构件的锚具种类、预留孔道做法、施工要求及锚具防腐措施等,并对某些构件或部位的材料提出特殊要求; 10 对水池、地下室等有抗渗要求的建(构)筑物的混凝土,说明抗渗等级,需作试漏的提出具体要求,在施工期间存有上浮可能时,应提出抗浮措施; 11 所采用的通用做法和标准构件图集;如有特殊构件需作结构性能检验时,应指出检验的方法与要求; 12 施工中应遵循的施工规范和注意事项。 4.4.4 基础平面图 1 绘出定位轴线、基础构件(包括承台,基础梁等)的位置、尺寸、 底标高 、构件编号,基础底标高不同时,应绘出放坡示意。 2 标明结构承重墙与墙垛、柱的位置与尺寸、编号,当为混凝土结构时,此项可另绘平面图,并注明断面变化关系尺寸。 3 标明地沟,地坑和已定设备基础的平面位置、尺寸、标高,无地下室时±0.000标高以下的预留孔与埋件的位置、尺寸、标高。 4 提出沉降观测要求及测点布置(宜附测点构造详图)。 5 说明中应包括基础持力层及基础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地基的承载能力特征值,基底及基槽回填土的处理措施与要求,以及对施工的有关要求等。 6 桩基应绘出桩位平面位置及定位尺寸,说明桩的类型和桩顶标高、入土深度、桩端持力层及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成桩的施工要求、试桩要求和桩基的检测要求(若先做试桩时,应单独先绘制试桩定位平面图),注明单桩的允许极限承载力值。 7 当采用人工复合地基时,应绘出复合地基的处理范围和深度,置换桩的平面布置及其材料和性能要求、构造祥图;注明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等有关参数和检测要求。 当复合地基另由有设计资质的单位设计时,主体设计方应明确提出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值的控制要求。 4.4.5 基础详图 1 无筋扩展基础应绘出剖面、基础圈梁、防潮层位置,并标注总尺寸、分尺寸、标高及定位尺寸。 2 扩展基础应绘出平、剖面及配筋、基础垫层,标注总尺寸、分尺寸、标高及定位尺寸等。 3 桩基应绘出承台梁剖面或承台板平面、 剖面、垫层、配筋,标注总尺寸、分尺寸、标高及定位尺寸,桩构造详图(可另图绘制)及桩与承台的连接构造详图。 4 筏基、箱基可参照现浇楼面梁、板详图的方法表示,但应绘出承重墙、柱的位置。当要求设后浇带时应表示其平面位置并绘制构造详图。对箱基和地下室基础,应绘出钢筋混凝土墙的平面、剖面及其配筋,当预留孔洞、预埋件较多或复杂时,可另绘墙的模板图。 5 基础梁可参照现浇楼面梁详图方法表示。 6 附加说明基础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抗渗等级、垫层材料、杯口填充材料。钢筋保护层厚度及其他对施工的要求。 注:对形状简单、规则的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基础粱和承台板,也可用列表方法表示。 4.4.6 结构平面图 1 一般建筑的结构平面图,均应有各层结构平面图及屋面结构平面图。具体内容为: 1)绘出定位轴线及梁、柱、承重墙,抗震构造柱等定位尺寸,并注明其编号和楼层标高; 2)注明预制板的跨度方向、板号、数量及板底标高,标出预留洞大小及位置;预制梁、洞口过梁的位置和型号、梁底标高; 3)现浇板应注明板厚、板面标高、配筋(亦可另绘放大比例的配筋图,必要时应将现浇楼面模板图和配筋图分别绘制),标高或板厚变化处绘局部剖面,有预留孔、埋件、已定设备基础时应示出规格与位置,洞边加强措施,当预留孔、埋件、设备基础复杂时亦可放大另绘; 4)有圈梁时应注明位置、编号、标高,可用小比例绘制单线平面示意图。 5)楼梯间可绘斜线注明编号与所在详图号; 6)电梯间应绘制机房结构平面布置(楼面与顶面)图,注明梁板编号、板的厚度与配筋、预留洞大小与位置、板面标高及吊钩平面位置与详图; 7)屋面结构平面布置图内容与楼层平面类同,当结构找坡时应标注屋面板的坡度、坡向、坡向起终点处的板面标高,当屋面上有留洞或其他设施时应绘出其位置、尺寸与详图,女儿墙或女儿墙构造柱的位置、编号及详图; 8)当选用标准图中节点或另绘节点构造详图时,应在平面图中注明详图索引号。 2 单层空旷房屋应绘制构件布置图及屋面结构布置图,应有以下内容: 1)构件布置应表示定位轴线,墙、柱、大桥、过梁、门樘、雨篷、柱间支、连系梁等的布置、编号、构件标高及详图索引号,并加注有关说明等; 2)屋面结构布置图应表示定位轴线(可不绘墙,柱)、屋面结构构件的位置及编号、支撑系统布置及编号、预留孔洞的位置、尺寸、节点详图索引号,有关的说明等。 4.4.7 钢筋混凝土构件详图 1 现浇构件(现浇梁、板、柱及墙等详图)应绘出:

1)纵剖面、长度、定位尺寸、标高及配筋,梁和板的支座;现浇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尚应绘出预应力筋定位图并提出锚固要求; 2)横剖面、定位尺寸、断面尺寸、配筋; 3)需要时可增绘墙体立面; 4)若钢筋较复杂不易表示清楚时,宜将钢筋分离绘出; 5)对构件受力有影响的预留洞、预埋件,应注明其位置、尺寸、标高、洞边配筋及预埋件编号等; 6)曲梁或平面折线梁宜增绘平面图,必要时可绘展开详图; 7)一般的现浇结构的梁、柱、墙可采用“平面整体表示法”绘制,标注文字较密时,纵、横向梁宜分二幅平面绘制; 8)除总说明已叙述外需特别说明的附加内容。 2 预制构件应绘出: 1)构件模板图,应表示模板尺寸、轴线关系、预留洞及预埋件位置、尺寸,预埋件编号、必要的标高等;后张预应力构件尚需表示预留孔道的定位尺寸、张拉端、锚固端等; 2)构件配筋图:纵剖面表示钢筋形式、箍筋直径与间距,配筋复杂时宜将非预应力筋分离绘出;横剖面注明断面尺寸、钢筋规格、位置、数量等; 3)需作补充说明的内容。 注:对形状简单,规则的现浇或预制构件,在满足上述规定前提下,可用列表法绘制。 4.4.8 节点构造详图 1 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绘制节点构造详图(可采用标准设计通用详图集)。 2 预制装配式结构的节点,梁、柱与墙体锚拉等详图应绘出平、剖面,注明相互定位关系,构件代号、连接材料、附加钢筋(或埋件)的规格、型号、性能、数量,并注明连接方法以及对施工安装、后浇混凝土的有关要求等。 3 需作补充说明的内容。 4.4.9 其他图纸 1 楼梯图:应绘出每层楼梯结构平面布置及剖面图,注明尺寸、构件代号、标高;梯梁、梯板详图(可用列表法绘制)。 2 预埋件:应绘出其平面、侧面,注明尺寸、钢材和锚筋的规格、型号、性能、焊接要求。 3 特种结构和构筑物:如水池、水箱、烟囱、烟道、管架、地沟、挡土墙、筒仓、大型或特殊要求的设备基础、工作平台等,均宜单独绘图;应绘出平面、特征部位剖面及配筋,注明定位关系、尺寸、标高、材料品种和规格、型号、性能。 4.4.10 建筑幕墙的结构设计文件 1 按有关规范规定,幕墙构件在竖向、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设计计算书。 2 施工图纸,包括: 1) 封面,目录(单另成册时); 2) 幕墙构件立面布置图,图中标注墙面材料、竖向和水平龙骨(或钢索)材料的品种、规格,型号、性能; 3)墙材与龙骨、各向龙骨间的连接,安装详图; 4) 主龙骨与主体结构连接的构造详图及连接件的品种、规格、型号、性能。 注:当建筑幕墙的结构设计由有设计资质的幕墙公司按建筑设计要求承担设计时,主体结构设计人员应审查幕墙与相连的主体结构的安全性。 4.4.11 钢结构 1 钢结构设计制图分为钢结构设计图和钢结构施工详图两阶段。 2 钢结构设计图应由具有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完成,设计图的内容和深度应满足编制钢结构施工详图的要求;钢结构施工详图(即加工制作图)一般应由具有钢结构专项设计资质的加工制作单位完成,也可由具有该项资质的其他单位完成。 注:若设计合同未指明要求设计钢结构施工详图,则钢结构设计内容仅为钢结构设计图。 3 钢结构设计图 1)设计说明:设计依据、荷载资料、项门类别、工程概况、所用钢材牌号和质量等级(必要时提出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成份要求)及连接

件的型号、规格、焊缝质量等级、防腐及防火措施; 2)基础平囱及详图应表达钢柱与下部混凝土构件的连结构造详图; 3)结构平面(包括各层楼面、屋面)布置图应注明定位关系,标高,构件(可用单线绘制)的位置及编号、节点详图索引号等;必要时应绘制檩条,墙梁布置图和关键剖面图;空间网架应绘制上、下弦杆和关键剖面图: 4)构件与节点详图 a) 简单的钢梁、柱可用统一详图和列表法表示,注明构件钢材牌号、尺寸、规格、加劲肋做法,连接节点详图,施工、安装要求;出格构式梁、柱、支撑应绘出平、剖面(必要时加立面)、与定位尺寸、总尺寸、分尺寸、注明单构件型号、规格,组装节点和其他构件连接详图。 4 钢结构施工详图 根据钢结构设计图编制组成结构构件的每个零件的放大图,标准细部尺寸、材质要求、加工精度、工艺流程要求、焊缝质量等级等,宜对零件进行编号;并考虑运输和安装能力确定构件的分段和拼装节点。 4.4.12 结构计算书(内部归档) 1 采用手算的结构计算书,应给出构件平面布置简图和计算简图;结构计算书内容宜完整、清楚,计算步骤要条理分明,引用数据有可靠依据,采用计算图表及不常用的计算公式,应注明其来源出处,构件编号、计算结果应与图纸一致。 2 当采用计算机程序计算时,应在计算书中注明所采用的计算程序名称、代号、版本及编制单位,计算程序必须经过有效审定(或鉴定),电算结果应经分析认可,总体输入信息、计算模型、几何简图、荷载简图和结果输出应整理成册。 3 采用结构标准图或重复利用图时,宜根据图集的说明,结合工程进行必要的核算工作,且应作为结构计算书的内容。 4 所有计算书应校审,并由设计、校对、审核人在计算书封面上签字,作为技术文件归档。 以上是建设部颁布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的部份内容,你要看这个文件的全部内容,可以在网上下载,地址是:

http://www.supnow.com/articles/banfaguiding/design/guiding-sjsd.htm 就像人的骨架,因为有肉和皮肤遮盖,所以要通过到医院照片才看得出来,而建筑结构图就像是照出来的片子可以看到支撑这个躯体的骨架,也就是建筑物的主体结构。

简单的说,一般看结构图,分为好几种,我这说的是个人的看图方法.参考! 平,定,剖.结构图看不懂的,可以须起眼睛直看,斜看!

?

?

简介: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抗渗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 关键字:结构,抗震,荷载,设计

1.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抗渗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 2. 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

(1)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

板厚一般取120、140、160、180四种尺寸或120、150、180三种尺寸。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目前供货较少)的二级钢,直径≥12的受力钢筋,除吊钩外,不得采用一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拉通筋均应按受拉搭接钢筋。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当板的形状不同但配筋相同时也可编为一个板号。应全楼统一编号。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12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至180(考虑四层32的钢管叠加)。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说明分布筋为φ6@25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为φ8@200。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分开或倾斜通过。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宜加斜筋。顶层应建议甲方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的缝,钢筋不断。尽量采用现浇板,不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卫生间做法可为70厚+10高差(取消垫层)。8米以下的板均可以采用非预应力板。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现浇并加厚,双向双排配筋,并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现浇板的配筋建议采用PMCAD软件自动生成,一可加快速度,二来尽量减小笔误。自动生成楼板配筋时建议不对钢筋编号,因工程较大时可能编出上百个钢筋号,查找困难,如果要编号,编号不应出房间。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减系数,将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值得注意的是,按弹性计算的双向板钢筋是板某几处的最大值,按此配筋是偏于保守的,不必再人为放大。支承在外圈框架梁上的板负

筋不宜过大,否则将对梁产生过大的附加扭距。一般:板厚>150时采用φ10@200;否则用φ8@200。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应注意以下几点:1.单向板是按塑性计算的,而双向板按弹性计算,宜改成一种计算方法。2.当厚板与薄板相接时,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虑是适当的,但厚板就不合适,宜减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3.非矩形板宜减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4.房间边数过多或凹形板应采用有限元程序验算其配筋。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为PM?.T。板一般可按塑性计算,尤其是基础底板和人防结构。但结构自防水、不允许出现裂缝和对防水要求严格的建筑, 如坡、平屋顶、橱厕、配电间等应采用弹性计算。室内轻隔墙下一般不应加粗钢筋,一是轻隔墙有可能移位,二是板整体受力,应整体提高板的配筋。只有垂直单向板长边的不可能移位的隔墙,如厕所与其他房间的隔墙下才可以加粗钢筋。坡屋顶板为偏拉构件,应双向双排配筋。

10.结构设计技术总结

一、拿到作业图不要盲目建模计算。先进行全面分析,与建筑设 计人员进行勾通,充分了解工程的各种情况(功能、选型等)。

二、建模计算前的前处理要做好。比方荷载的计算要准确,不能估计。要完全根据建筑做法或使用要求来输入。

三、在进行结构建模的时候,要了解每个参数的意义,不要盲目修改参数,修改时要有依据。 四、在计算中,要充分考虑在满足技术条件下的经济性。不能随意加大配筋量或加大构件的截面。这一点要作为我们的设计理念之一来重视。

五、梁、柱、板等电算结束后要进行大量的调整和修改,这都要有依据可循(可根据验算简图等资料)。具体有以下集中修改或注意事项:

a、梁:

1、梁的标高(是否确定梁底标高及梁上翻等问题) 2、梁的支座负筋不能太疏,要人为加密。 3、梁的跨数要核对。

4、尽量减少钢筋的种类和级差(≤2级)

5、有雨蓬等外挑构件处的梁要加强(可以将此处的箍筋加密、设置抗扭钢筋等措施) 6、钢筋在梁中的放置必须满足净距要求,特别是梁上部钢筋的净距(≥1.5d或30mm) 7、碰到电算结果的井字梁(有主次关系)处,要分清主次关系,在主要梁支座处标出支座筋 8、搁在边梁上的连梁等,在靠边梁处的支座筋不宜过大,宜减小,从而减少对边梁的扭矩 9、有主次梁关系,从梁截面上也有区别,次梁适当放小。

b、柱:

1、满足轴压比要求(≤0.9)

2、大跨度的厂房等,柱子截面宜选用长方柱。

3、构造柱的设置(细查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72) c、板:

1、负筋不宜选用过细的钢筋,可以用较大直径的钢筋代替,可避免施工时被踩下;较大 直径 钢筋不宜过疏,否则受力不力或容易开裂。 2、在结构平面图中须注明标高及板剖面图。

3、屋面板的钢筋须全部拉通。

4、板配筋要表达清楚,不能让施工人员猜测。

5、在结构平面图中,注明雨蓬、阳台、檐口等位置及尺寸,并画出大样。

d、基础:

1、不能将深基础与浅基础混用。

2、基础荷载计算时,千万别漏算荷载(包括底层墙体荷载重量等) 3、基础(包括地梁、承台等)的标高要满足上部管线的通过,

http://wzp7804.blog.163.com/blog/#m=0

13.我的结构设计工作小结--上部结构部分

1、设计坡屋顶时,梁配筋后,必须自校梁底标高,算出其净高,看是否满足要求,特别是

楼梯等入口处。

2、设计坡屋面时,屋脊(阳角、阴角)处,梁可适当减小,当板跨较小时,可以不设梁,否则可能影响使用,净高不足,再者,也会造成看上去影响美观。 3、楼梯柱(中间平台作用处)应该全程加密,因为该柱为短柱。

4、对于迎水面保护层为50mm的混凝土墙,应在50mm内增设Φ8@150双层双向的钢筋网片,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5、对于梁高的取值,应该考虑建筑空间的需求,要和建筑协商好净高要求。 6、写字楼、商场等8m跨梁,取300x800的梁不好,应取350x700,对于一些大跨度公键,梁宽应适当加大,应取300以上,最好取350、400,因为: ①梁宽加宽,抗剪有利,符合“强剪弱弯”的原则。 ②350宽的梁,用四肢箍可以使箍筋直径减小。 ③主梁加宽,有利于次梁钢筋的锚固。

7、对于柱的大小,应该尽量做到按轴压比控制,轴压比相差不宜大于0.2,当建筑有要时,应和建筑协商好该问题。

8、对于高层建筑,顶层板考虑到刚度突变很大,宜加厚到150mm,应充分分析计算结果,判断结构类型。

9、梁配筋时,应充分考虑梁的锚固长度,特别是次梁,应尽量满足图集要求。 10、板配筋时,应注意Ⅰ级、Ⅱ级钢的区别(是否有弯钩),以及板厚不同时,千万注

意不能把钢筋拉通。

11、画大样图时,一定要对照建筑大样图和立面图,以达到建筑的里面要求。 12、梁配筋时,应注意腰筋的设置,单侧腰筋应大于 0.1%bhw。

13、柱配筋时,应同时满足配筋率、箍筋、主筋、角筋、最小体积配筋率的要求。 14、后浇带应按新规范加强。

15、高层建筑中,楼板开大洞后,宜按JGJ3-2002第4.3.8条加强。 16、剪力墙墙肢截面高度不宜大于8m,否则应开结构洞。

由于水平有限,而且工作比较繁忙,也许总结的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希望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补充得更完整

2000系列新规范执行初期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根据建设部要求2003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规范,相应的89系列规范废止。为正确理解、有效执行各有关2000系列规范,提出以下要点,请各结构设计人员予以注意: 一. 一般规定

1、 设计说明应注明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安全等级,选用的建筑材料,应注明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其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2、 2003年签订合同的设计项目,一律采用与新规范配套的软件作计算分析,TBSA用6.0版,SATWE用2003.1及以后的版本。

3、 用新版本软件计算结果用钢量将会提高,我院规定用新版本软件计算梁、柱主筋,钢材优先采用HRB400。一级柱箍筋优先采用HRB400.

4、 风荷载取值,南京地区设计周期50年,w0=0.40Kpa,设计周期100年w0=0.45,对风荷载敏感的建筑以及6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按w0=0.45取值。

5、 基本雪压,南京地区设计周期50年,取0.65Kpa,设计周期100年取0.75Kpa。

6、 对小塔楼的界定应慎重,当塔楼高度对房屋结构适宜高度有影响时,小塔楼应报院结构专业委员会确定。

7、 施工图涉及到钢网架、电梯及其它设备予留的孔洞、机坑、基础、予埋件等一定要写明:“有关尺寸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必须得到设备厂家签字认可方可施工。” 8、 砌体结构不允许设转角飘窗。

9、 钢结构工程设计必须注明:焊缝质量等级,耐火等级,除锈等级,及涂装要求。 10、 砌体工程设计必须注明设计采用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一般采用B级)。 11、 砌体结构不宜设置少量的钢筋混凝土墙。

12、 砌体结构楼面有高差时,其高差不应超过一个梁高(一般不超过500mm)。超过时,应将错层当两个楼层计入总楼层中。 二.结构计算

13、 结构整体计算总体信息的取值:

(1) 钢筋混凝土容重(KN/m3)取26~27,全剪结构取27,若取25,对于剪力墙需输入双面粉层荷载。(规范取24~25)

(2) 地下室层数,取实际地下室层数,当含有地下室计算时,不指定地下室层数是不对的,请审核人把关。

(3) 计算振型数,取3的倍数,高层建筑应至少取9个,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振型应不少于15个,对多塔结构不应少于塔数×9。计算时要检查Cmass-x及Cmass-y两向质量振型参与系数,均要保证不小于90%,达不到时,应增加振型数,重新计算。

(4) 地震信息中的“活荷质量一般折减系数”RMC取0.5,具体问题时按照《抗震》5.1.3条)。 (5) 自振周期应考虑填充墙体对刚度的影响进行折减。当添充墙为砖墙时: 框架结构0.6-0.7,框剪结构 0.7-0.8,剪力墙结构 0.9-1.0。

(6) 活荷载信息中“柱、墙活荷载是否折减”,一般不折减,“传到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应折减。 (7) 调整信息中“中梁刚度增大系数”BK取2.00;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BT=0.85~0.9;

“梁跨中旁矩增大系数”BM=1.05~1.10,一般取1.05;活荷载大于3.0Kpa的多高层,1.1~1.2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BLZ取0.50~0.7,在内力和位移计算中,最小取0.50,一般取0.55,当结构位移由风荷载控制,不宜小于0.8;

“梁扭矩折减系数”TB,一般取0.40;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一般1.0,当λ不满足”抗震规范“5.25条时,用此系数调至满足; “0.2Q0”框剪结构必须要求调整;

“顶塔楼内力放大”当振型数多于9个,取1,否则需放大取3。

14、 结构审核人应在初步设计阶段对电算结果进行审核把关。对主要参数应作控制,如:剪重比、周期比(以扭转为主的基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之比)、位移比(最大弹性层间位移与层间平均位移之比),满足规范基本要求。

15、 有斜楼座的看台、剧场由于整体性差,楼层刚度无穷大的假定难于形成,应补充单榀验算 三、对地质勘察报告的基本要求:

16、如果由设计院布置钻孔,提勘察要求,须加注明:勘察部门应根据勘察规范及现场地质情况作必要调整。若业主委托设计已完成钻探,设计人应根据以下基本要求作审查: (1) 钻孔控制点的布置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外围,即建筑物四角应有钻孔。

(2) 钻孔分一般性钻孔和控制性钻孔,对孔深要求:勘探孔深应能控制主要持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3倍,对单独基础不应小于1.5倍,且不小于5米;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验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 (3) 桩基勘探深度

a. 布置1/3-1/2的勘探孔为控制性孔,且安全等级为一级建筑桩基场地至少布置3个控制性钻孔,安全等级为二级的建筑桩基不应少于2个控制性钻孔,控制性孔深度应穿过桩端以下压缩层厚度,一般性钻孔应深入桩端平面以下3~5米。

b. 嵌岩桩钻孔应深入持力层岩层不小于3~5倍桩径,当持力层较薄时,控制性钻孔应穿过持力岩层,岩溶地区,应查明溶洞、溶沟分布情况。

(4) 勘察报告,除了要作取土勘探孔,还应要求现场原位测试,单桥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测试,对于适于采用予制桩基的场地,应要求提供JGJ94-94---公式5.2.6-1所要求的单桥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值估算的桩周侧阻力和桩端阻力。

(5) 嵌岩桩基,应要求勘察报告提供南京地基规范,嵌岩桩公式9.9.4-3所要求的各项系数、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以及基岩的完整性。

(6) 对于有地下室的工程,应要求勘察报告提供基坑支护设计所要求的各项工程特性指标。

(7) 当地下水埋藏较浅,建筑地下室存在上浮问题时,应要求勘察报告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8) 勘探报告应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土类别,并对饱和砂土及粉土进行液化判别。

(9) 桩基设计应要求勘探报告提供各种桩型的参数,以便作多种桩基方案的技术经济对比,避免只有一种桩基参数,思路受到勘探部门的限制,而不能选择更好的基础方案。 四、基础设计

17、地基基础设计时,确定基础面积或桩数量,上部的荷载效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18、 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荷载效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19、 基础底板的配筋,应按抗弯计算确定,地基反力采用的是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地基反力设计值。承台配筋计算时,采用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桩竖向力设计值。

20、 静载试验所确定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

21、 (1)人工挖孔桩的桩长不宜大于40m,亦不宜小于6m,桩长少于6m的按墩基础考虑,桩长虽大于6m,但L/D(D为扩大端直径)<3亦按墩基计算。

(2)人工挖孔桩计算单桩承载力时,桩侧阻力可按混凝土护壁外直径计算,计算桩端阻力和桩身强度时,仅取内径为桩身计算直径。

(3)支承在微风化岩上长径比L/d≤5的端承桩,只计端阻,不计侧阻,支承于其它土层或中风化岩、强风化岩土的桩,端承桩计算摩阻力,但有扩大头的桩,其扩大部分及以上1~ 2m范围内不计桩周侧阻力。 22、 对桩基设计,应作两种以上桩型的技术经济对比。 五、构造设计

23、 钢筋连接有三种基本型式:搭接、焊接、机械连接。由于现场质量有时得不到保证,对于22及以上直径的钢筋,优先采用机械接头,不宜焊接。

24、 用以减少温度和收缩不利影响的后浇带浇筑间隔时间,一般要求60天以上(GB50010-9.1.3条说明)。 25、 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变化引起的拉应力是沿板的整个厚度作用,所以特别强调上、下表面同时配置附加钢筋的必要性,GB50010-10.1.9条,根据国内、外工程经验给出板上、下表面每个方向的附加钢筋均不宜小于0.1%的建议。我院已发的暂行规定有关条款需修改,对于阳角房间、屋面所有板块,计算不配钢筋的部位另加抗温度、收缩分布钢筋,板厚120,φ6-200,板厚100,φ6-220。

26、 受力钢筋的直径与构件截面高度及跨度应呈一定的比例,GB50010-10.2.1对梁最小钢筋直径作了规定(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10mm;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8mm。)。对现浇板,一般考虑(建议):

板厚120以下的、适宜的钢筋直径为8~12 板厚120~150以下的、适宜的钢筋直径为10~14 板厚150~180以下的、适宜的钢筋直径为12~16 板厚180~220以下的、适宜的钢筋直径为14~18 板厚150以上的板,应采用HRB335。

27、 对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板厚大于2M,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纵横方向的钢筋外,需沿板厚度向不超过1M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其直径不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大于200mm. 28、 地下室外墙板以及剪力墙中温度收缩应力较大部位(顶层、外墙),水平分布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30%,不应小于0.25%。当墙厚超过400,单侧水平分布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2%。

29、 屋面天沟、雨蓬应考虑满水荷载,当天沟、雨蓬深度超过500时,应在天沟、雨蓬侧板设泄水孔,此时水重可计至泄水孔底面,此外还须考虑找坡层的重量。

30、 现浇板楼面,考虑在使用周期灵活布置轻质隔墙时,可将隔墙每米长自重的30%作为每平方米楼面的均布荷载标准值计算,且不小于1.0Kpa,其永久值系数可取0.5。

31、 现浇板内埋设设备暗管时,管外径不得大于板厚的1/3,交叉管线应妥善处理,并使管壁至板上下边净距不小于25mm。

32、 挑檐转角位于阳角时的加强配筋。

挑檐转角位于阴角时的加强配筋。

33、 结构平面图中,所有受力构件都应相对于轴线标注定位尺寸(阳台、雨篷挑出长度、梁距轴线距离等)。 34、 转换层现浇板最小厚度180,最小配筋率0.3%。 转换层上下各一层现浇板需加强,板厚宜150mm,最小配筋率0.25%.

35、 连续跨梁配钢筋时,支座两侧的钢筋直径尽可能相同,以便钢筋穿过支座,避免两侧不同的钢筋都在支座锚固,造成节点钢筋过密,影响节点混凝土浇灌筑。

12.我在结构设计中总结出来的几条歪理

看到有不少谈结构设计经验的,受益非浅。在此本人总结了的几条“更常见”和“更可怕”,供大家讨论。

1、变形过大比构件破坏“更常见”。按正常设计,一般很少会出现构件破坏的事。但实际工程常常出现变形过大(包括裂缝)的事,谁看了都胆战心惊。设计人好没面子。本人的教训:一个工程的楼板厚度不足,虽不会破坏,但在未装修地面时,人一跺脚就颤。

结论:一定要作正常使用状态的验算。

2、地基沉降造比基础破坏“更常见”。由地基沉降造成的建筑物倾斜、开裂等现象很多,但好象没几个人见过基础破坏的事故吧?

结论:重视地基承载力、沉降等计算,做好地基处理,保守点没坏处。基础设计时不必过分放大。

3、湿陷性黄土比液化“更可怕”。湿陷性黄土一旦遇水就玩完,实际情况是常常会漏水。液化只有在地震情况下才有问题。 结论:湿陷性黄土一定要认真处理好。

4、柱子坏了比梁板坏了“更可怕”。柱子一旦坏了会造成大面积倒塌,而且不好补救。梁板坏了一般不至于大面积倒塌,也容易补救。

结论:设计柱子时多想一想安全性,设计梁板时多想一想经济性。

5、构造不正确比构件配筋不足“更可怕”。构造不正确往往会造成隐性的、极大的薄弱环节。配筋稍有不足,一般不会出问题。 结论:重视构造。

6、框架结构中填充墙出问题比承重构件出问题“更常见”。许多人全身心地投入承重构件的计算,忽视了填充墙的拉结、砌筑、抹灰等问题。结果工程还没完工就出现了墙裂缝,抹灰空鼓等现象。工程还没完就让设计人现眼。 结论:重视填充墙的构造。

7、悬挑构件比其它构件“更可怕”。悬挑梁一旦出问题,往往就从高空落下去了。超静定结构的梁坏了,一般是个大裂缝,很少会掉地下。 结论:对悬挑构件不要心疼钢筋。

8、正常使用下的破坏比地震破坏“更可怕”。正常使用下结构坏了,肯定会有人找你的麻烦。地震的时候,谁先死还不知道呢。

结论:不妨单独算一次正常使用情况下的配筋。

9、概念错误比计算错误“更可怕”。概念错了就全错了,往往没救,而且下次还会错。计算错了往往是局部错,好补救,下次就不会错了。 结论:概念不清千万别做设计

10、施工不到位比设计时少配一根钢筋“更可怕”。施工不到位(如节点处砼不密实),你的设计全部白搭,出事的机率很大。设计中少配一根筋,一般能侥幸不出事。 结论:要充分考虑施工的方便性。

下面是我院总师办给每个结构人员在设计中的注意事项,现发上来供大家参考!!! 2000系列新规范执行初期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根据建设部要求2003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规范,相应的89系列规范废止。为正确理解、有效执行各有关2000系列规范,提出以下要点,请各结构设计人员予以注意:

一. 一般规定

1、 设计说明应注明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安全等级,选用的建筑材 料,应注明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其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2、 2003年签订合同的设计项目,一律采用与新规范配套的软件作计算分析,TBSA用6.0版,SATWE用2003.1及以后的版本。

3、 用新版本软件计算结果用钢量将会提高,我院规定用新版本软件计算梁、柱主筋,钢材优先采用HRB400。一级柱箍筋优先采用HRB400.

4、 风荷载取值,南京地区设计周期50年,w0=0.40Kpa,设计周期100年w0=0.45,对风荷载敏感的建筑以及6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按w0=0.45取值。

5、 基本雪压,南京地区设计周期50年,取0.65Kpa,设计周期100年取0.75Kpa。

6、 对小塔楼的界定应慎重,当塔楼高度对房屋结构适宜高度有影响时,小塔楼应报院结构专业委员会确定。

7、 施工图涉及到钢网架、电梯及其它设备予留的孔洞、机坑、基础、予埋件等一定要写明:“有关尺寸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必须得到设备厂家签字认可方可施工。”

8、 砌体结构不允许设转角飘窗。

9、 钢结构工程设计必须注明:焊缝质量等级,耐火等级,除锈等级,及涂装要求。 10、 砌体工程设计必须注明设计采用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一般采用B级)。 11、 砌体结构不宜设置少量的钢筋混凝土墙。

12、 砌体结构楼面有高差时,其高差不应超过一个梁高(一般不超过500mm)。超过时,应将错层当两个楼层计入总楼层中。

二.结构计算

13、 结构整体计算总体信息的取值:

(1) 混凝土容重(KN/m3)取26~27,全剪结构取27,若取25,对于剪力墙需输入双面粉层荷载。 (2) 地下室层数,取实际地下室层数,当含有地下室计算时,不指定地下室层数是不对的,请审核人把关。

(3) 计算振型数,取3的倍数,高层建筑应至少取9个,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振型应不少于15个,对多塔结构不应少于塔数×9。计算时要检查Cmass-x及Cmass-y两向质量振型参与系数,均要保证不小于90%,达不到时,应增加振型数,重新计算。

(4) 地震信息中的“活荷质量一般折减系数”RMC取0.5,具体问题时按照《抗震》5.1.3条)。 (5) 自振周期应考虑填充墙体对刚度的影响进行折减。当添充墙为砖墙时: 框架结构0.6-0.7,框剪结构 0.7-0.8,剪力墙结构 0.9-1.0。

(6) 活荷载信息中“柱、墙活荷载是否折减”,一般不折减,“传到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应折减。(7) 调整信息中“中梁刚度增大系数”BK取2.00;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BT=0.85~0.9;

“梁跨中旁矩增大系数”BM=1.05~1.10,一般取1.05;活荷载大于3.0Kpa的多高层,1.1~1.2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BLZ取0.50~0.7,在内力和位移计算中,最小取0.50,一般取0.55,当结构位移由风荷载控制,不宜小于0.8;

“梁扭矩折减系数”TB,一般取0.40;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一般1.0,当λ不满足”抗震规范“5.25条时,用此系数调至满足; “0.2Q0”框剪结构必须要求调整;

“顶塔楼内力放大”当振型数多于9个,取1,否则需放大取3。

14、 结构审核人应在初步设计阶段对电算结果进行审核把关。对主要参数应作控制,如:剪重比、周期比(以扭转为主的基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之比)、位移比(最大弹性层间位移与层间平均位移之比),满足规范基本要求。

15、 有斜楼座的看台、剧场由于整体性差,楼层刚度无穷大的假定难于形成,应补充单榀验算 三、 对地质勘察报告的基本要求:

16、如果由设计院布置钻孔,提勘察要求,须加注明:勘察部门应根据勘察规范及现场地质情况作必要调整。若业主委托设计已完成钻探,设计人应根据以下基本要求作审查:

(1) 钻孔控制点的布置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外围,即建筑物四角应有钻孔。

(2) 钻孔分一般性钻孔和控制性钻孔,对孔深要求:勘探孔深应能控制主要持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3倍,对单独基础不应小于1.5倍,且不小于5米;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验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

(3) 桩基勘探深度

a. 布置1/3-1/2的勘探孔为控制性孔,且安全等级为一级建筑桩基场地至少布置3个控制性钻孔,安全等级为二级的建筑桩基不应少于2个控制性钻孔,控制性孔深度应穿过桩端以下压缩层厚度,一般性钻孔应深入桩端平面以下3~5米。

b. 嵌岩桩钻孔应深入持力层岩层不小于3~5倍桩径,当持力层较薄时,控制性钻孔应穿过持力岩层,岩溶地区,应查明溶洞、溶沟分布情况。

(4) 勘察报告,除了要作取土勘探孔,还应要求现场原位测试,单桥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测试,对于适于采用予制桩基的场地,应要求提供JGJ94-94---公式5.2.6-1所要求的单桥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值估算的桩周侧阻力和桩端阻力。

(5) 嵌岩桩基,应要求勘察报告提供南京地基规范,嵌岩桩公式9.9.4-3所要求的各项系数、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以及基岩的完整性。

(6) 对于有地下室的工程,应要求勘察报告提供基坑支护设计所要求的各项工程特性指标。 (7) 当地下水埋藏较浅,建筑地下室存在上浮问题时,应要求勘察报告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8) 勘探报告应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土类别,并对饱和砂土及粉土进行液化判别。

(9) 桩基设计应要求勘探报告提供各种桩型的参数,以便作多种桩基方案的技术经济对比,避免只有一种桩基参数,思路受到勘探部门的限制,而不能选择更好的基础方案。

四、基础设计

17、地基基础设计时,确定基础面积或桩数量,上部的荷载效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18、 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荷载效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19、 基础底板的配筋,应按抗弯计算确定,地基反力采用的是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地基反力设计值。承台配筋计算时,采用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桩竖向力设计值。

20、 静载试验所确定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 21、 (1)人工挖孔桩的桩长不宜大于40m,亦不宜小于6m,桩长少于6m的按墩基础考虑,桩长虽大于6m,但L/D(D为扩大端直径)<3亦按墩基计算。

(2)人工挖孔桩计算单桩承载力时,桩侧阻力可按混凝土护壁外 直径计算,计算桩端阻力和桩身强度时,仅取内径为桩身计 算直径。

(3)支承在微风化岩上长径比L/d≤5的端承桩,只计端阻,不 计侧阻,支承于其它土层或中风化岩、强风化岩土的桩, 端承桩计算摩阻力,但有扩大头的桩,其扩大部分及以上1~ 2m范围内不计桩周侧阻力。

22、 对桩基设计,应作两种以上桩型的技术经济对比。 五、构造设计

23、 钢筋连接有三种基本型式:搭接、焊接、机械连接。由于现场质量有时得不到保证,对于22及以上直径的钢筋,优先采用机械接头,不宜焊接。

24、 用以减少温度和收缩不利影响的后浇带浇筑间隔时间,一般要求60天以上(GB50010-9.1.3条说明)。

25、 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变化引起的拉应力是沿板的整个厚度作用,所以特别强调上、下表面同时配置附加钢筋的必要性,GB50010-10.1.9条,根据国内、外工程经验给出板上、下表面每个方向的附加钢筋均不宜小于0.1%的建议。我院已发的暂行规定有关条款需修改,对于阳角房间、屋面所有板块,计算不配钢筋的部位另加抗温度、收缩分布钢筋,板厚120,φ6-200,板厚100,φ6-220。

26、 受力钢筋的直径与构件截面高度及跨度应呈一定的比例,GB50010-10.2.1对梁最小钢筋直径作了规定。对现浇板,一般考虑(建议):

板厚120以下的、适宜的钢筋直径为8~12 板厚120~150以下的、适宜的钢筋直径为10~14 板厚150~180以下的、适宜的钢筋直径为12~16 板厚180~220以下的、适宜的钢筋直径为14~18 板厚150以上的板,应采用HRB335。

27、 对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板厚大于2M,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纵横方向的钢筋外,需沿板厚度向不超过1M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其直径不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大于200mm.

28、 地下室外墙板以及剪力墙中温度收缩应力较大部位(顶层、外墙),水平分布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30%,不应小对于于0.25%。当墙厚超过400,单侧水平分布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2%。

29、 屋面天沟、雨蓬应考虑满水荷载,当天沟、鱼蓬深度超过500时,应在天沟、雨蓬侧板设泄水孔,此时水重可计至泄水孔底面,此外还须考虑找坡层的重量。

30、 现浇板楼面,考虑在使用周期灵活布置轻质隔墙时,可将隔墙每米长自重的30%作为每平方米楼面的均布荷载标准值计算,且不小于1.0Kpa,其永久值系数可取0.5。

31、 现浇板内埋设设备暗管时,管外径不得大于板厚的1/3,交*管线应妥善处理,并使管壁至板上下边净距不小于25mm。

32、 挑檐转角位于阳角时的加强配筋。图 挑檐转角位于阴角时的加强配筋。图

33、 结构平面图中,所有受力构件都应相对于轴线标注定位尺寸(阳台、雨篷挑出长度、梁距轴线距离等)。

34、 转换层现浇板最小厚度180,最小配筋率0.3%。 转换层上下各一层现浇板需加强,板厚宜150mm,最小配筋率0.25%.

35、 连续跨梁配钢筋时,支座两侧的钢筋直径尽可能相同,以便钢筋穿过支座,避免两侧不同的钢筋都在支座锚固,造成节点钢筋过密,影响节点混凝土浇灌筑。

结构专业技术统一口径 1、采用规范及选用图集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7)《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砼框架、剪力墙、框剪、框支剪力

墙结构03G101-1;现浇砼板式楼梯03G101-2)。

(8)框架轻质填充墙构造图集(西南G701(一)(二)(三)); (9)钢筋砼过梁(西南G301(一)(二))。 2、荷载 (1)恒载

a、楼面板:80厚板(用于卫生间)(3.5KN/m2);100厚板(4.0KN/m2);120(4.5KN/m2);转换层板厚180(6KN/m2)(不包括回填层)。

屋面板:120厚板(7.0KN/m2),130厚板(8.0KN/m2);地下室顶板:板厚150(6.0KN/m2)。 b、卫生间板:8.0KN/m2(包括回填层)。 (2)活载

a、住宅客厅、卧室、书房、餐厅、过道等:2.0KN/m2 b、公共楼梯、消防疏散楼梯、住宅楼梯:3.5KN/m2 c、厨房、卫生间:2.5KN/m2 d、阳台:2.5KN/m2 e、露台:3.5KN/m2

f、上人屋面:2.0KN/m2,不上人屋面:0.5KN/m2 g、花园:5.0KN/m2 h、消防控制室:7.0KN/m2 i、电梯机房:7.0KN/m2 j、发电机房:10.0KN/m2 k、车库:4.0KN/m2

l、消防车道:20.0KN/m2(当有1.2~1.5米覆土时,消防荷载取8KN/M2) m、商场:3.5KN/m2 n、公共卫生间:2.5KN/m2

(3)基本风压:高度小于60米,为0.4KN/m2;高度大于60米,0.45KN/m2 地面粗糙度类别:C类(市区内)

(4)填充墙体:200厚墙7.3KN/m2,100厚墙5.5KN/m2,阳台3KN/m2

3、抗震设防类别及抗震等级 丙类建筑,6度设防。 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基础设计安全等级:应根据建筑层数及地质情况待定。

抗震等级:剪力墙结构,高度小于80米,为四级;高度大于80米,为三级。

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支框架为二级。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高度小于80米,为三级;高度大于80米,为二级。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高度小于80米,为四级;高度大于80米,为三级。 车库剪力墙抗震等级为四级。 4、材料 (1)钢筋

HPB235=210N/mm2,HRB335=300N/mm2,HRB400= 360N/mm2(仅用于车库) (2)混凝土 a、剪力墙结构

墙、柱砼: 33层高度的住宅:

基础顶面~18.000,剪力墙、柱C50~C55 18.000~51.000,剪力墙、柱C40~C45 51.000~屋面,剪力墙、柱C30 19层高度的住宅:

基础顶面~12.000,剪力墙、柱C40~C45 12.000~屋面,剪力墙、柱C30 梁、板为C30 b、框支剪力墙结构 33层高度的住宅:

基础顶面~转换层以上二层,剪力墙、柱C50~C55 转换层以上二层~51.000,剪力墙、柱C40~C50 51.000~屋面,剪力墙、柱C30 19层高度的住宅:

基础顶面~转换层以上二层,剪力墙、柱C40~C50 12.000~屋面,剪力墙、柱C30 梁、板为C30

c、地下车库梁、板、柱均为C30

地下室墙体:C30、S8,防止和减少砼的干缩裂缝,采用高性能砼膨胀剂ZY (3)填充墙体详建筑

5、构件尺寸 (1)柱、剪力墙

框架柱轴压比:0.75~0.8;剪力墙及短肢剪力墙轴压比控制在0.6~0.7。 (2)梁

一般梁:住宅外边梁统一为200×500,阳台边梁200×500(降至阳台标高),卫生间及厨房小梁为150×500及150×300,其余梁高按实际,最小梁为200×300,悬臂梁为200×600~400。 房间内尽量做到不露梁,若露梁须征得业主及建筑同意。 (3)板

地下室顶板取150mm,双层双向配筋,最小配筋率0.25%。 屋面板取120~130,双层双向配筋,最小配筋率0.25%。 井筒板最小厚度120mm,过道板取120mm

双向板板跨大于4200(包括),单向板大于3600(包括),板厚取120mm及以上,其余板厚取100mm。 厨房、阳台及露台下沉50mm,卫生间下沉420mm。 (4)地下室外墙:

250~300厚钢筋砼墙,墙顶设暗梁(墙厚X450,配6),每隔≤30m设置一道1m宽的后浇带。

6、计算校核

总信息部分参数统一: 混凝土容重 27

梁端负弯距调整系数 0.85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0.6

梁设计弯距放大系数 1.0 中梁刚度放大系数 1.5 梁扭距折减系数 0.4 (1)柱轴压比是否超限。

(2)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

(3)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不应大于0.9。 (4)周期按0.07---0.11N控制,N计算层数。 (5)位移:地震1/1000,风载:1/800。 (6)振形:近似光滑。

(7)计算软件:PKPM-SATWE。 7、大样及做法

(1)楼板开洞尺寸小于1000,不需加梁。 (2)剪力墙开洞尺寸小于800,不需设暗柱。

(3)主次梁相交处,箍筋加密按总说明,不需画出表示,吊筋需在图上表明。

(4)编号:KLX(XA)框梁,次梁LX(X)、XLX悬梁,LLX(连梁),KZX(框柱),KZZX(框支柱),QX(剪力墙),DZQX(短肢墙)。

(5)制图按统一标准执行。 (6)节能方面同建筑专业 8、统一采用的说明: (1)结构总说明 (2)板配筋图说明 (3)梁配筋图说明 (4)基础说明 (5)楼梯说明 9、基础 (1)桩:

a、采用 <JGJ94-94>端承桩(轴力较大,柱网较密者除外)嵌岩深度1000 b、桩大样图,基础说明(统一) c、桩配筋率:D≤1000mm,取0.3% D>1000mm(包括椭圆桩)取0.2%

(2)独立基础: 计算:a、地基承载力计算 b、柱与基础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c、基础底板配筋计算 (3)中筒基础:

a、桩筏基础;筏板厚度400,配筋率>0.15% b、筏板基础:33层 h=1500,配筋率>0.15% 19层 h=1000~1200 11层 h=800 7层 h=600 (4)底板:

a、填方区采用现浇底板,按计算配筋,板厚>110mm,保护层20mm。

b、挖方区采用构造底板,h=100mm,配Ф8○a200双层双向。 (5)地梁:按拉梁计算,拉力取值为:0.05N (6)地下室外挡墙:h=250~300,按计算配筋 通常配筋如下:

墙高 H(m) 墙厚h(mm) 竖向筋 水平筋 3.6 250 Ф10-100 Ф10-150 C30 3.9 250 Ф12-150 Ф10-150 C30 4.2 250 Ф12-125 Ф12-150 C30 4.5 300 Ф12-125 Ф12-150 C30 4.8 300 Ф12-110 Ф12-150 C30 5.1 300 Ф14-1205 Ф12-150 C30 10、竖向构件:

(1)剪力墙 轴压比:0.6~0.7

a、尽量布置为一个方向肢长,一个方向肢短 b、暗柱配筋:

除计算配筋外,构造配筋如下:

加 强 区 4Ф14+2Ф12 Ф8Ф100/200 拉筋Ф6.5○a200 非加强区 6Ф12 Ф8Ф100/200 拉筋Ф6.5○a20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h2r.html

Top